-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北碚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北碚区2019-2020学年(上)期末学生学业质量调研抽测 高二语文试卷 (分数:150分 时间:150分钟)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青山倚碧海,朋自远方来。6月的青岛,花木葱茏,生机勃勃。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领导人和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齐聚黄海之滨,共商合作大计。6月10日,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中国国家领袖主持了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大范围会谈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他强调,尽管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涌现,但捍卫和平的力量终将战胜破坏和平的势力,安全稳定是_______________;尽管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有新的表现,但“地球村”的世界决定了各国日益利益交融、命运与共,合作共赢是________________;尽管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__________________,但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领袖在讲话中宣布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从设立300亿元人民币等值专项贷款到建设中国一一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从继续举行“和平使命”等联合反恐演习到中方为各方培训数千名人员,中国贡献为上合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领袖________________的判断,务实亲和的倡议,赢得了与会嘉宾的高度认同。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正确把握和认识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进一步发挥“上海精神”,我们就能化解时代难题、破解风险挑战,让安全与繁荣的阳光照亮人类的共同家园。 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青岛见证了中国的行动力,更见证了中国的思想力 B. 青岛见证了中国的思想力,更见证了中国的行动力 C. 青岛见证了中国的思想力,中国的行动力更被见证 D. 青岛见证了中国的行动力,中国的思想力更被见证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心所向 众望所归 东山再起 登高望远 B. 人心向背 大势所趋 东山再起 居高临下 - 26 - C. 人心所向 大势所趋 沉渣泛起 登高望远 D. 人心向背 众望所归 沉渣泛起 居高临下 3.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进一步弘扬“上海精神”,我们就能破解时代难题、化解风险挑战,让安全与繁荣的阳光照亮人类的共同家园。 B. 正确把握和认识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进一步发挥“上海精神”,我们就能破解时代难题、化解风险挑战,让安全与繁荣的阳光照亮人类的共同家园。 C. 正确把握和认识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进一步弘扬“上海精神”,我们就能化解时代难题、破解风险挑战,让安全与繁荣的阳光照亮人类的共同家园。 D. 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进一步发挥“上海精神”,我们就能化解时代难题、破解风险挑战,让安全与繁荣的阳光照亮人类的共同家园。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句连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仔细阅读语段和选项,按照逻辑发展顺序,应该是有由“思想”到“行动”,所以应该是“思想”在前。“行动”在后,且括号之前主要讲思想方面,括号之后“一系列具体措施”是中国人的行动方面,排除AD。“青岛见证了中国的思想力,更见证了中国的行动力”主语是青岛,这次会议在青岛举行,青岛见证了中国人的行动力,更见证了中国人的行动力,主语都是“青岛”,强调了后者,领起下文的“一系列具体措施”。C项,“中国的行动力更被见证”突然转换成“被”字句,主语变成了“中国的行动力”,与前一句“青岛见证了中国的思想力”主语不一致,等于偷换主语。故选B。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依次填入上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第一处:人心所向:指人民群众所拥护的,向往的。人心向背:向:归向,指拥护;背:背离,指反对。指人民大众的拥护或反对。此处是说“安全稳定”是人民群众所向往的。选用成语“人心所向”;第二处: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大势所趋:整个形势发展的趋向。此处是说“合作共赢”是整个形势发展的趋向。故选选用“大势所趋”;第三处:东山再起:东晋时,谢安退职后在东山做隐士,以后又出来做了大官。后用以比喻失败后重新上台。沉渣泛起: - 26 - 已经沉到水底的渣滓又漂浮了起来。比喻已经绝迹了的腐朽、陈旧事物又重新出现。此处是说文明冲突、文明优越这些陈旧的论调不时的又重新出现。选用“沉渣泛起”;第四处:登高望远: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居高临下:占据高处,面向低处。形容所居位置可以控制全局、极为有利。此处是说习主席站的高。其判断看得更远。选用“登高望远”。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文中划线句子“正确把握和认识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进一步发挥‘上海精神’,我们就能化解时代难题、破解风险挑战,让安全与繁荣的阳光照亮人类的共同家园”,语病主要是语序不当,“化解时代难题、破解风险挑战”语序不当,应该先“破解”再“化解”。故选A。 二、默写 4.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____”这句话印证了这个道理。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浔阳并非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复杂,实在难以入耳。 (3)同为赤壁怀古词,苏轼塑造了青年将领周瑜的英雄形象,而在杜牧的《赤壁》中,却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讽刺了周瑜赤壁之战中成功的侥幸。 【答案】 (1). 学不可以已 (2). 岂无山歌与村笛, (3). 呕哑嘲哳难为听 (4). 东风不与周郎便, (5). 铜雀春深锁二乔 【解析】 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活到老,学到老”“声音单调复杂,实在难以入耳”“周瑜赤壁之战中成功的侥幸”,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呕哑嘲哳”的写法。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 26 -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5. 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中“客”字不作“客人”或“旅居外地”解,而指“坐牢”,称坐牢为“客”,可见冤愤殊深。 B. 颔联中的“玄鬓”,红色鬓发的意思,这里指蝉的双翼。 C. 颈联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蝉和诗人浑然一体。 D. 好诗,不但要有诗眼,以放“灵光”,而且有时须有“龙吟”,以发“仙声”。首联就是这样“龙吟”之句。 E. 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6.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案】5. BD 6. 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解析】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B项,“这里指蝉的双翼”错误,“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D项,“首联就是这样的‘龙吟’之句”错误,尾联诗人愤情冲天,勃发“龙吟”,喷出蕴蓄许久的真情:“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遂脱去了前三联罩裹诗句的“蝉身”,使人看到了作者洁纯无瑕的报国诚心。应该是尾联是“龙吟”之句。故选BD。 【6题详解】 - 26 -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诗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以蝉声来逗起客思,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那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接下来五六两句,“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诗人也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第七句,诗人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尾联诗人愤情冲天,勃发“龙吟”,喷出蕴蓄许久的真情:“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遂脱去了前三联罩裹诗句的“蝉身”,使人看到了作者洁纯无瑕的报国诚心。 点睛: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二、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三、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 四、语言表达 7.阅读下面一段话,试概括出“草根文化”的四个主要特性。(每点不超过6个字) 社会学家、民俗学家艾君在《改革开放30周年解读》中对草根文化这样界定:“草根文化,属于一种 在一定时期内由一些特殊的群体、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潮流,它实际是一种‘副文化、亚 文化’现象。它具有平民文化的特质,属于一种没有特定规律和标准可循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动态的、 可变的文化现象。它有区别于阳春白雪的雅文化、上流文化、宫廷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他认为。健康向上的“草根文化”会形成对主流文化的重要补充,但愚昧落后的“草根文化”无可否认也会对传统意义上的主流文化带来辐射、腐蚀和冲击。 “草根文化”的特性: 【答案】(1)社会性(答“副文化”“亚文化”亦可)(2)平民性(3)动态性(或可变性)(4)两面性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从文段中找出能代表草根文化的关键性词,然后进行概括。如“草根文化,属于一种在一定时期内由一些特殊的群体、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潮流”关键词:特殊的社会文化潮流,可以概括为:社会性;“它具有平民文化的特质”,可以概括为平民性;“是一种动态的、可变的文化现象”可以概括为动态性;“健康向上的“草根文化”会形成对主流文化的重要补充,但愚昧落后的“草根文化”无可否认也会对传统意义上的主流文化带来辐射、腐蚀和冲击。”根据补充和冲击,可以概括为两面性。 - 26 - 【考点定位】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 压缩语段,指提取一段文字所表达的重要信息,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从高考试题的类型看,压缩语段主要有新闻标题拟定题、主要信息归纳题、语段观点提炼题等。解答压缩语段题,经常出现的错误主要有两点:一是不能全面地把握整个语段的主要信息,往往以偏概全,或遗漏要点;二是遣词造句的能力差,不能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解答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 (一)查找法。查找法就是在原文中寻找关键语句,即表述主要信息的语句。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删减法。语段中所含的信息是有主次之分的。压缩语段实际上就是保留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题干中的信息可采用“删减法”。 8.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1995—2018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由0.05亿人次增至1.43亿人次,年均增长18%。2013年首次跃居世界第1位,2014—2018年稳居世界第1位,是全球最大的出境游市场。 1995—2018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我国出境旅游支出也大幅提高。到2018年,我国出境旅游支出额为2577亿美元,比1995年的37亿美元增加了2540亿美元,增长68.6倍,居世界第1位。 1995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居世界第7位,2013—2017年稳居世界第4位。2018年,我国国际旅游收入达12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 【答案】关键信息:①到2018年,②我国出境旅游人数稳居世界第1位(或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出境游市场);③我国出境旅游支出居世界第1位;④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逐年增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文段主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三点:①对材料的理解;②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筛选;③语言概括与表达。注意按照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 本题共三段,考生要注意把握时间、事件、作用。影响等关键要素。关键信息有:“是全球最大的出境游市场”“到2018年”“稳居世界第1位”“我国出境旅游支出额为2577亿美元……居世界第1位”“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居世界第7位……国际旅游收入达12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考生筛选出这些要素,进行压缩整合,得出最后准确答案,注意字数要求。 - 26 - 【点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五、现代文阅读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唐诗与现代歌词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 26 -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1)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__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 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2)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__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答案】(1)D (2)C - 26 - (3)B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 D项,“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错误。依据第1段“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可知,原文只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不能据此得出李白的诗歌“到晚唐就不再流行了”的结论,故本题逆推错误。 所以选D。 (2)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时既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等,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的差别。注意选项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A项,“这是值得欣喜的”错误,依据第二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句中的“这”指代上一段末所说的“即使是李杜的诗歌,流行也有时代性”;而且“值得欣喜”的不是将唐诗为宋词元曲取代,而是与流行歌词长盛不衰比较而言的,此题张冠李戴。 B项,“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都会使人感动在心”错误,依据第二段“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可知,“感动在心”的是人的生活、经历,而不是“流行歌词”。 D项,“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错误,依据第二段末“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可知,“《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此项言过其实。 故选C。 (3)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是推断题,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比对选项和原文在观点态度上是否有细微差别,是否有强加因果、条件不充分、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 B项,“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错误,依据第一段末“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可知,此项张冠李戴和强化因果。 - 26 - 故选B。 【点睛】完成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要根据各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先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看能否得到选项中的某个结论。通过对照,往往会发现干扰项的种种错误:正反颠倒、时间错位、强加因果、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以及种属概念并列等,排除了干扰项,就可确定正确选项了。当然有时很可能几个说法从某个角度看都有不妥之处,这时应该比较一下几个选项中哪个说法的错误更为明显,然后就选定这个明显有错的选项。 文学类文本阅读 10.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花瓷细腰鼓 眉间坊是一条街。为什么叫坊不叫街,好像没人说得清楚。街不宽,也不长,四月的风卷着落花从东头过来,百米之后就消失在了西头的车流里。街还不直,微有弧线。 鲁老师一个人住在眉间坊一座三间平房围成的小四合院里。地是红砖铺的,年岁久了,一地青红,青红的小院里堆积着春日的阳光,几朵槐花在阳光里飞扬。围墙是灰砖砌的,高过人头,爬满七里香。 院门半掩,街坊四邻常看见鲁老师在院子里写写字、喝个茶什么的。有时候鲁老师也念些旧文,只是鲁老师念旧文的时候要打节奏,打节奏用的是一个瓷的细腰鼓,两头蒙皮,是什么皮大家不知道,但那瓷鼓晶莹而深透,秋水一般。鲁老师腰悬瓷鼓,左击右拍,嘴里念:“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孝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鼓声穿云裂石,鲁老师满面沦桑。 街上的人偶尔也来串串门,送点时下的青瓜小葱什么的,但都不进去,就站在门口。站在院门口能看到鲁老师客厅里挂着的字,字是:无念尔祖,幸修厥德。 关于鲁老师,一直就有很多的猜侧。 有人说鲁老师书香门第,早年是留过洋的,会几句国外语;也有人说鲁老师祖上是有名的富商,传下宝贝无数;当然,也有人说,鲁老师就一个离群索居的退休老头,儿孙都在国外,多年不曾回来过。 不管怎么着,大家都知道鲁老师是个文化人,很敬重。 - 26 - 常进鲁老师院里的是老宋。老宋是厂里的水暖工,也懂点电,所以谁家管道破了,电不通了,都请老宋去看看。老宋经常到鲁老师家去,因为鲁老师那房子也老了,经常有个下水道堵了,灯泡坏了之类的事情。开始时,鲁老师家有事,悄悄喊声老宋,老宋就去了;后来老宋也不让鲁老师喊了,差不多了就去鲁老师家检查检查。有事处理个事,没事就坐在院里看鲁老师打腰鼓念旧词儿。 人总是要老的,鲁老师眼看着就一年一年老了。老了的鲁老师也写写字,也打打鼓,但是看见过的人都说,鲁老师写字手已经开始发抖了,打鼓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节奏感了。大家就想,要是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 这个问题渐渐成了眉间坊所有人的心结。 当然,想归想,却没有人说破,只是大家走过鲁老师家门前的时候,会忍不住停一下脚步,或者不自觉地回头望上一眼鲁老师那青灰的院门,看见墙上的七里香花瓣又掉了不少,对联上的字又淡了一些…… 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听见老宋的叫声,大家都跑过去。鲁老师半躺在院子里的一把藤椅上,脸色青灰,冲大家笑了笑,笑得很艰难。大家说快把鲁老师送医院吧,鲁老师摇头,意思是不必了。鲁老师看看桌上那只腰鼓,又慢慢抬眼看着老宋。 那腰鼓黑地、乳蓝白斑,漂亮得不染一丝烟火气--大家第一次这么近地看到那只鼓,也第一次发现鲁老师家里空空荡荡让人心酸。 老宋为难地看看鲁老师。 鲁老师叹了口气,显得特别失望。大家说老宋你什么意思?你真要鲁老师放不下?老宋说哪敢让鲁老师放不下?跟鲁老师这么些年,这腰鼓我不是不会打,我是怕我念得不好,不像鲁老师那样。大家说你念得不好我们帮你念,你打鼓可以吧?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 老宋深吸了一口气,拿起腰鼓,开始拍打,那声音清越而悠远,仿佛带着几千年辽远的气息。大家一起念:“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 没有人问大家是啥时候学会那些旧词的,所有人都觉得那腰鼓的声音清丽而深重,像暗夜里的昙花开放,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整个城市,不,整个天地之间,都浸透了青花瓷的声音……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时日,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来眉间坊打听鲁老师的那花瓷细腰鼓,说那可不是一般的东西,是香山段店窑烧制的,是唐钧瓷的鼻祖“黑唐钧”,是皇宫的贡品,连皇帝都用过,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呢!眉间坊的人说,就你懂?你懂为啥不明白“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是祖上传下来的? 那人赧然,掩面而去。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 26 - A.作者以“眉间坊”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小说开头部分又特别交代航拍镜头下“人字的那一撇”,暗示了与“做人”相关的小说主题。 B.小说中描写了鲁老师居住的“小四合院”,青红的小院、飞扬的槐花相交织,渲染出神秘阴森的氛围,烘托出鲁老师离群索居的特点。 C.作者描写鲁老师击鼓时“鼓声穿云裂石”“满面沧桑”这一场景,意在表现鲁老师技艺的高超,以及众人对鲁老师文化人身份的敬畏。 D.“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是因为鲁老师觉得老宋得到自己的真传,可以和自己一样打鼓念旧词而感到欣慰。 (2)小说中三次出现“七里香”,第一次写鲁老师家的四合院“爬满七里香”,表现鲁老师小院的生活环境,其他两处各有什么作用?请分别加以分析。 (3)小说以“花瓷细腰鼓”为题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1)A (2)①第二处:以“七里香花瓣”的掉落渲染冷清的氛围,暗示鲁老师年老的孤独、生命的衰颓。②第三处:以“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形象地表现了鲁老师所坚守的传统文化对眉间坊人的深远熏染。 (3)①“花瓷细腰鼓”暗示鲁老师身世不凡,击鼓念经的场景,暗示出他儿孙不孝和人生沧桑。②围绕“花瓷细腰鼓”,老宋关心鲁老师而学会击鼓,众人在熏染中学会念经,凸显了人性的美好和对传统文化道德的敬慕。③鲁老师后人打听“花瓷细腰鼓”又惭愧离去,前后对比,引发了对孝道的拷问。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B项,“神秘阴森”不恰当,“地是红砖铺的,年岁久了,一地青红,青红的小院里堆积着春日的阳光,几朵槐花在阳光里飞扬。围墙是灰砖砌的,高过人头,爬满七里香”应是古朴、幽静、优雅。故B错误。 C“意在表现鲁老师技艺的高超,以及众人对鲁老师文化人身份的敬畏”错,更多表现鲁老师的伤痛和感慨。故C错误。 D“是因为鲁老师觉得老宋得到自己的真传,可以和自己一样打鼓念旧词而感到欣慰”,原因分析不全面,应该是老宋和众人领受到传统文化而使鲁老师感到欣慰。故 D错误。 - 26 - 故选A。 (2)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物象作用的能力。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象,其作用不外乎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揭示主题等。有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了相关情节,从而成为了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第一处是“围墙是灰砖砌的,高过人头,爬满七里香”,写鲁老师的四合院,主要作用是表现鲁老师的生活环境。第二处是“看见墙上的七里香花瓣又掉了不少”,前文是“鲁老师写字手已经开始发抖了,打鼓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节奏感了。大家就想,要是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暗示了鲁老师的日渐衰老,表露了大家的担心。第三处是“所有人都觉得那腰鼓的声音清丽而深重,像暗夜里的昙花开放,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用比喻的修辞描写鼓声,表现的是鲁老师的坚守以及对眉间坊人的深远熏染。 (3)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标题内涵的能力。探究小说的题目的内涵,要在理解标题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看其有无象征意义,深层含义,并联系小说的主题或作者的创作意图,看标题有无揭示主题和暗示作者创作意图的作用。探究标题主要从情节、人物形象、主题几个方面作答。“花瓷细腰鼓”是小说的线索;“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来眉间坊打听鲁老师的那花瓷细腰鼓,说那可不是一般的东西,是香山段店窑烧制的,是唐钧瓷的鼻祖“黑唐钧”,是皇宫的贡品,连皇帝都用过,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呢”,可见“花瓷细腰鼓”暗示鲁老师身世不凡;击鼓念经的场景和“鼓声穿云裂石,鲁老师满面沦桑”,暗示出他的人生经历;“鲁老师腰悬瓷鼓,左击右拍,嘴里念:‘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孝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写出了鲁老师儿孙的不孝;“眉间坊的人说,就你懂?你懂为啥不明白“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是祖上传下来的?那人赧然,掩面而去” 鲁老师后人打听“花瓷细腰鼓”又惭愧离去,前后对比,引发了对孝道的拷问; “ 没有人问大家是啥时候学会那些旧词的,所有人都觉得那腰鼓的声音清丽而深重,像暗夜里的昙花开放,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整个城市,不,整个天地之间,都浸透了青花瓷的声音……”,围绕“花瓷细腰鼓”,写出了别人对他的关心,凸显了人性的美好和对传统道德的敬慕。 【点睛】标题意蕴答题模式及步骤 : 模式: 标题自身意﹢文中意﹢主旨义(含情感) 步骤: 第一步:析标题字词,联系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第二步:析标题修辞,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引申义、象征义或比喻义。第三步:析背景、情感,联系作者情感,文章主题,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 26 - 11.阅读文字,完成相关题目。 材料一: 家庭学校,美国称之为“在家上学”(homeschooling)。家庭学校是一种以家庭为基础、孩子为受教育者、家长为主要教育者的教育形式。家庭学校不同于学校教育,意味着“以家为本”而非“以校为本”的教育。除了可以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得到课程、教材等方面的服务外,家庭学校还可以调用更多的社区资源:图书馆、博物馆、体育运动中心、画廊、展览馆以及亲友和邻居的智力资源,比学校教育更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家庭学校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它有一定的课程设置,关注学生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家庭学校”主张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和人性化,按照每个孩子的天赋和能力进行教育。 材料二: 美国的“在家上学”现象出现于20世纪60、70年代,并在80年代后迅速发展壮大。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约有150万学生在家上学,约占全国学龄儿童总数的2.9%。2010年,就学儿童已接近200万人。据了解,这种方式在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南非都是合法的。在加拿大、法国尤其盛行这种教育方式。以美国而言,在家教育的申请原因,可归纳为种族、语言、宗教信仰、文化、地区教育水平差异等因素。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于2013年8月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在中国大陆约有1.8万学生选择“在家上学”。家庭选择在家上学的前五位原因依次是:“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54.19%)、“学校教学进度过慢”(9.50%)、“孩子在学校没有得到充分尊重”(7.26%)、“孩子厌倦学校生活”(6.07%)以及“宗教信仰的原因”(5.59%)。当前在家上学人数最多的前三个省市依次是广东、浙江和北京,均位于东部。教育专家分析称,这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高、社会公众教育观念更开放有关。 在家上学的孩子中,男孩占62.30%,多于女孩。多数孩子的年龄在4至10岁之间(60.42%),其中6岁的孩子最多。 材料三: - 26 - 许多人之所以会本能地反对“在家上学”,是因为这与教育国家化的概念相抵触,是合理不合法的。然而《义务教育法》最本质的精神,是保障儿童接受教育,在家上学与这一法律精神并不冲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已经确定了善待每一个学生的基本价值;教育的民主化、多样化和选择性的增加,则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事实上,现行的法律也为改革“预留”了可能性空间:《义务教育法》第十四条规定“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它提示了地方教育制度创新,使在家上学合法化的路径。 “在家上学”由父母在家中自主安排子女的教育,有利于克服大一统学校教育的弊端,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育;有利于多元文化的传承和多样化的教育创新;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个人的建设,顺应了社会利益分化、教育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是对公立教育单一教育模式的丰富和补充,从而增加了教育的多样性、选择性,是学习化时代一种崭新的教育探索。虽然“在家学习”已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真实生活中的选择,但还是会遇到一些困难。由于没有完整的义务教育阶段学历,“在家学习”的孩子想要参加中考、高考时,学籍不完整导致这些孩子没有报考资格。因此应明确“在家上学”的合法性,并搭建“在家学习”者与学校教育的桥梁。给予“在家学习”者合法的学籍,并制定中小学在家学习的学历认定办法;制定“在家学习”者参与中考、高考的具体办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家上学,也被称为家庭学校,是一种以家庭为基础、孩子为受教育者、家长为教育者的教育形式。 B. 美国在家上学现象出现的时间比较早,发展较为迅速,申请在家教育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 C. 专家认为,在家上学并不违背我国教育法规的本质精神,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和基本特征。 D. 朱永新认为,在家上学符合当前中国教育和时代发展潮流,有利于个人、家庭和教育本身的发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家上学主张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和人性化,由此可以推断传统教育在关注学生认知、情感等方面是不够的。 B. 在家上学在以美国为核心的西方发达国家中较为盛行,学生人数很多,也是合法的教育形式。 C. 中国在家上学人数较少,选择的原因主要是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与经济文化水平并没有直接关系。 D. 杨东平认为,现行《义务教育法》为教育改革预留了空间,只要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在家上学就合法化了。 (3)从材料看,中国的“在家上学”的原因与美国相比有何不同?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1)A - 26 - (2)B (3)①材料二显示,中国“在家上学”的原因主要是对学校教育的种种不满和宗教信仰。而美国的主要原因更为多样,可归纳为种族、语言、宗教信仰、文化、地区教育水平差异等因素。②具有的特点有:在家上学总数较少;相对集中,人数最多的前三个省市是广东、浙江和北京,均位于东部;与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社会公众教育观念紧密相关;男孩多于女孩;6岁孩子最多。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综合排除法,选出最佳选项。 A项,“家长为教育者”错,依据材料一第一段“家庭学校是一种以家庭为基础、孩子为受教育者、家长为主要教育者的教育形式”可知,原文为“家长为主要教育者”。 故选A。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A项,“传统教育在关注学生认知、情感等方面是不够的”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一段“‘家庭学校’主张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和人性化,按照每个孩子的天赋和能力进行教育”可知,原文只说在家上学“主张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和人性化”,但“传统教育在关注学生认知、情感等方面是不够的”的结论于文无据; C项,“与经济文化水平并没有直接关系”错误,材料二第二段“这与东部地区经济文化水平高、社会公众教育观念更开放有关”可知,与经济文化水平有关系; D项,“只要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在家上学就合法化了”错误,依据材料三第一段“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知,B项“教育行政部门”扩大了范围。 故选B。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审准题干“中国的“在家上学”的原因与美国相比有何不同?具有怎样的特点?”,要回答两个问题,考生要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句概括作答。 - 26 - 中国的“在家上学”的原因,要抓住材料二第二段的关键句“家庭选择在家上学的前五位原因依次是: ‘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54.19%)、‘学校教学进度过慢’(9.50%)、‘孩子在学校没有得到充分尊重’(7.26%)、‘孩子厌倦学校生活’(6.07%)以及‘宗教信仰的原因’(5.59%)”进行分析概括; 美国学生在家上学的原因,要抓住材料二第一段关键句“以美国而言,在家教育的申请原因,可归纳为种族、语言、宗教信仰、文化、地区教育水平差异等因素”进行概括。 中国的“在家上学”的特点,要抓住材料二第二段关键句“当前在家上学人数最多的前三个省市依次是广东、浙江和北京,均位于东部”,材料二第三段“在家上学的孩子中,男孩占62.30%,多于女孩。多数孩子的年龄在4至10岁之间(60.42%),其中6岁的孩子最多”,分析概括即可。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仲宣,字希粲,青州人。汉乾祐中,登进士第,时年十八。周显德初,解褐授济阴主簿,考功员外郎张义荐为淄州团练判官。宋初赴调,引对便殿。仲宣气貌雄伟,太祖悦之,擢授太子中允,受诏知北海军。仲宣度其山川形势、地理广袤可以为州郡,因画图上之,遂升为潍州。初,议建牧马监,令仲宣行视诸州,颇得善地。从征并门,掌给纳,四十余州资粮悉能集事。帝益知其强干。开宝四年,知荆南转运事。及征江南,又兼南面随军转运事,兵数十万,供馈无阙。南唐平,以漕挽功拜刑部郎中。中谢日,召升殿奖谕,赐绯。九年,诏知永兴军府事。太宗嗣位,迁兵部郎中,驿召赴阙,赐金紫。授西川转运使,属西南夷寇钞边境,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改广南转运使,会征交州,其地炎瘴,士卒死者十二三,大将孙全兴等失律,仲宣因奏罢其兵。不待报,即以兵分屯诸州,开库赏赐,草檄书以谕交州。交州即送款内附,遣使修贡。仲宣复上章待罪,帝嘉之。八年,仲宣为左谏议大夫。未几,召还,以本官权度支。仲宣性宽恕,倜傥不检,有心计。初,为济阴主簿时,令与簿分掌县印。令畜嬖妾,与其室争宠,令弗能禁。嬖欲陷其主,窃取其印藏之,封识如故,以授仲宣 - 26 - 。翌日署事,发匣,则无其印,因逮捕县吏数辈及令、簿家人,下狱鞫问,果得之于令舍灶突中。令闻之,仓皇失措,仲宣处之晏然,人服其量。尝从征江南,都部署曹彬令取陶器数万,给士卒为灯具。仲宣已预料置,奉之如其数。其才干类此。淳化元年,卒,年六十一。 (节选自《宋史·许仲宣传》,有删改)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 B. 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 C. 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 D. 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乾祐,指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称,文中还有“显德”“开宝”等。 B. 漕挽,“漕”指水路运输,“挽”指陆路运输。“漕”指水、陆运输,也指运输粮饷。 C. 赐绯,赐给绯色官服。指官员官品不及而皇帝推恩特赐准许服绯,以示恩宠。 D. 权,暂时代理官职。一般指官吏补充缺职,也可指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许仲宣才貌兼备,历仕数朝。后汉时年仅十八岁的他就考中进士及第;后周时历任数职;宋朝初年赴朝廷听候调遣,受到太祖赏识,被提拔任用。 B. 许仲宣精明能干,政绩斐然。征伐并门和江南时,他负责钱财和粮食供应,能保障军需;曹彬需要数万件陶器给士兵做灯具,他能预先料到,如数交付。 C. 许仲宣审时度势,决策果断。征讨交州,形势不利,他上奏请求罢兵;未得到朝廷答复就让军队分驻各州,打开国库赏赐士卒,并起草文书晓谕交州。 D. 许仲宣处变不惊,颇有器量。在他与县令分掌县印时,县印丢失,上司下令逮捕县府所有小吏,且把县令及主簿的家人也投入狱中审问。县今听说后,仓皇失措,仲宣却泰然处之。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仲宣度其山川形势、地理广袤可以为州郡,因画图上之,遂升为潍州。 (2)嬖欲陷其主,窃取其印藏之,封识如故,以授仲宣。 【答案】12. C 13. D 14. D - 26 - 15. (1)许仲宣估量这个地方的山川地势、土地广袤可以立为州郡,于是画图上呈皇帝,就升任潍州知州。 (2)宠妾想陷害她主人,私下盗取他的县印藏起来,(印匣)封存的标记和原来一样,把它(印匣)交给许仲宣。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在断句时特别要注意:①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②句子结构的对称性。③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④句子成分的省略。⑤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本题“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句意为:许仲宣亲自到大度河,用叛逆和归顺的利害相告,用威力和福运宣示,夷人全部归服。适逢言事官说,江南用兵时,许仲宣吞没国家钱财,因此召回朝廷,下令御史台搜集全部财务会计簿查对,总共几年才完毕,许仲宣没有欺骗和隐瞒。从语法结构和句意上看,“仲宣”作主语,“亲至”作状语,“大渡河”作宾语,“谕”作谓语,结构完整,应断开;“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为仲宣到大渡河之后所做的事,“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为两件事且句式结构相同,应断开;“夷人”作主语,“率”作副词,“服”作谓语,宾语省略,结构完整,应断开;“会”,恰逢,句首副词,“言事者”作主语,“云”,说,作谓语,主谓结构完整,应断开;“江表用兵时”为时间状语,应断开;“仲宣”作主语,“干没”作谓语,“官钱”作宾语,结构完整,应断开;“召还”与“令”为两个动词,代表两件不同的事件,二者间应断开;“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中“御史台”作主语,“尽”为副词,“索”作谓语,“财计簿”作宾语,“钩校”作宾语补足语,这是一句完整的句子,作“令”的宾语从句,应断开;“凡”,总共,作谓语,“数年”作宾语,“而”作连词,修饰“毕”,主语省略,结构完整,应断开;“无有”作谓语,“欺瞒”作宾语,主语省略,结构完整,应断开。故本句断句为“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与C项相符。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 - 26 - 项,“一般指官吏补充缺职,也可指由候补而正式任命”错误。“权”只指暂时代理官职,并没有“官吏补充缺职,也可指由候补而正式任命”的意思。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D项,“逮捕县府所有小吏”理解有误,原文是“因逮捕县吏数辈及令、簿家人”,意为“于是逮捕县府的几个小吏以及县令、主簿的家人”,是逮捕了几个小吏,并不是全部的小吏。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度:估量。形势:地势。因:于是。(2)窃取:私下盗取。封识:封存的标记。授:交给。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 参考译文:许仲宣,字希粲,青州人。后汉乾佑年间,进士及第,当时十八岁。后周显德初年,初人仕授官为济阴主簿,考官员外郎张义推荐他担任淄州团练判官。宋朝初年,许仲宣赶赴朝廷听候调遣,皇帝在便殿召见他询问对答。许仲宣气概容貌雄伟,太祖喜欢他。提拔为太子中允,领受诏命为北海知军。许仲宣估量这个地方的山川地势、土地广袤可以立为州郡,于是画图上呈皇帝,就升任潍州知州。起初,议论设立牧马监,下令许仲宣出行视察各州,获得很多好地。跟随征伐并门,掌管出纳,四十多州的钱财和粮食全部能够调集。皇帝更加知道他能干。开宝四年,主管荆南转运事。等到征伐江南,又兼南面随军转运事,军队几十万,供应不缺。南唐平定,靠运输粮饷的功劳升任刑部郎中。受职入朝谢恩时,召他升殿奖励表彰,赐给绯色的官服。九年,下诏主管永兴军府事。太宗继位,许仲宣升为兵部郎中.乘坐驿马召赴朝廷,赐金紫。授官西川转运使,恰值西南夷入侵掠夺边境,许仲宣亲自到大度河,以叛逆和归顺的利害相告,以威力和福运宣示,夷人全 - 26 - 部归服。适逢言事官说,江南用兵时,许仲宣吞没国家钱财,因此召回朝廷,下令御史台搜集全部财务会计簿查对,总共几年才完毕,许仲宣没有欺骗和隐瞒。改任广南转运使,正值征伐交州,其地炎热有瘴气,士卒死的达到十分之二三,大将孙全兴等人行军无纪律,许仲宣因此上奏朝廷,请求罢兵。不等朝廷答复,就把军队分驻各州,打开国库赏赐士卒,草拟文书告谕交州。交州就表示投降归附,派遣使臣献纳贡品。许仲宣又上疏待降罪,皇帝嘉奖了他。太平兴国八年,许仲宣任左谏议大夫。不久,召回,以本官暂时代理度支一职。许仲宣性情宽厚仁恕,倜傥而不约束白己的言行,有心计。当初,任济阴主簿时,县令与主簿轮流掌管县印。县令养宠妾,与妻室争宠,县令不能禁止。宠妾想陷害她的主人,私下盗取他的县印藏起来,封存的标记和原来一样,把它(印匣)交给许仲宣。第二天办理公事,打开印匣,则没有县印,于是逮捕县府的几个小吏以及县令、主簿的家人,投入监狱审问,果然在县令住房的烟囱中找到。县令听到这件事,仓皇失措,许仲宣处之安然.人们佩服他的器量。他曾经跟随征伐江南,都部署曹彬下令取来陶器几万件,给士兵做灯具。许仲宣预先料到准备好,按数交给他。他的才干就像这样。淳化元年,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七、写作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三学生小李是同学眼中的学霸,身高1米7的他体重却只有90斤,鼻梁上架着一副厚厚的眼镜。小李说,因为身体瘦弱和性格内向,不喜欢体育锻炼。同时,高三学业繁重,所以他更愿意待在教室看书。 1917年,年仅24岁的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体育之研究》的文章。文章中“国力苶(苶:nié,疲倦,精神不振)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两句令人深有感触。 作为小李的同学,请你给小李写一封信,劝他改变对体育锻炼的想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全面发展,体育先行 小李同学: 你好! 作为你的同学,非常欣赏你勤奋学习的态度,你是大家眼中的学霸,在学习上,你是我们的榜样。但是,作为同学,看到你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与做法,实在让我们担心,你身体一向瘦弱,性格内向,高三又学业繁重,你的身体吃得消吗?未来会怎样?借此机会,我想向你表达一下我对体育锻炼的看法,不妥之处,请包涵。 - 26 - 体育锻炼,强健我们的体魄。 毛泽东主席说:“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无论社会如何发展,身体健康都是第一位的,体育锻炼也是第一位的。体育承载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梦想,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认真锻炼身体,激发潜能,尽情挥洒青春热血,成就更好的自己。清华大学规定,学生不会游泳就不能毕业。因为明白体育课的重要性,清华校内建有多个体育场,体育课一直被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健康是千秋大事,不仅关系无数家庭的幸福康乐,还关乎国家的竞争力,民族的未来。 体育锻炼,培养接受挑战的勇敢之心。 伏尔泰说,生命在于运动。遗憾的是,很多人,包括学校和家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更加关注智育,认为参加体育锻炼浪费时间,还会伴随伤害事件发生。但我们应该知道,参加锻炼不只是锻炼我们的身体,更培养我们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接受挑战的性格品质,让我们拥有一颗勇敢而坚强的心。成长也总是伴随着风险的,我们应该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积极锻炼身体接受各种挑战与风险。如果有时间,那就尽情走出教室吧,趁大风四起,趁阴雨连绵,趁大雪纷飞,趁着外面风景正好,接受挑战,不惧风险,锻炼身体,强健体魄。 体育锻炼,激发潜能,创造人生无限可能。 毛泽东曾言:“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体育并非只是强身健体,还能激发人的潜能。朱婷在体育课上被发掘出体育天赋,并通过不断拼搏努力,最终而成为奥运冠军,为国争光。孙杨还上小时学就爱上了游泳,每一次游泳课都是他尽情享受成长快乐的时间。中小学生肥胖、近视等健康问题高发,便是忽视体育运动的后果之一。我们应当把“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拼博精神,作为我们的精神源泉,将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使我们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这是一百年前毛主席的担忧。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改善体质健康状况,不仅影响到个人的品德、心理、性格,也会深刻影响民族气质、民族品格。少年强则国强,体育兴则国运兴。健康的体魄是我们实现个人梦想的基石,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保证。 全面发展,体育先行。我们期待着,能以此文点燃你的体育热情。 你的同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本题为带有交际语境写作要求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 26 -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此次作文命题聚焦“德智体美劳”中的“体”,紧扣时代要求。 审题:写作材料为一具体事件。在对材料进行审读时,要注意一些细节。材料分为两部分,第一段“高三学生”强调小李的特殊身份,为后面小李不喜欢体育锻炼创设了一个貌似可以接受的身份,其身份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学霸”也就意味着成绩非常好,引出体育锻炼与学习关系的思考。“身高 1 米 7 的他体重却只有 90 斤”和后面的“体瘦”相关,引出体育锻炼和体质(身体发育)关系的思考。“鼻梁上架着一副厚厚的眼镜”,依据材料整体语境,这或许和只重视学习,不喜欢体育锻炼相关。“小李说”为转述,直接说明小李不喜欢体育锻炼的三个原因:体瘦、性格比较内向、学业繁重。同时,此处也为考生的思考留下了空间。第二段材料,毛泽东的文章标题及这两句话的具体内容,毫无疑问,关乎体育。而这两句话的出现,更是点明了体育所蕴含的意义与价值。“国力苶(苶: nié,疲倦,精神不振)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这是把体育的意义与价值的思考置于民族精神、国民体质的基础之上,由此引出体育对于精神提升、体质改善、国家振兴的作用。结合当下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青少年的体质及精神现状,考生可作深入的思考与分析。 就具体写作而言,也是劝说小李的重要依据。“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此句强调体育的地位与作用。“第一”即为首要,毛泽东把体育锻炼放在首要的位置,通过体育锻炼,可使身体强壮,也就精力充沛,更好的应对人生中学习、生活、工作的挑战。通过体育锻炼,对于学问(智)、道德(德)也大有裨益,“进修”意为进德修业,“勇”力之所至,生命勃发之意,“进修勇”即进德修业大有收获,“收效远”即体育锻炼对于学问、道德提升的影响非一时,而是长久持续的。由此,引出“体”与“智”“德”的关系,其实也回应、纠正了材料中小李对于体育锻炼与学习、身心发展关系的错误认识。 最后,写作情景还需注意几点,一是写作者身份——小李的同学。与小李是同学关系,交流应平等尊重,勿居高临下苛责、攻击,可结合材料指出小李认识的一些错误并作合情合理的分析,注意表达的语言得体,符合人物身份;二是读者身份,写作要有对象意识;三是文体要求,必须是书信,注意书信的一般格式要求;四是写作目的,劝说小李改变不喜欢体育锻炼的想法。 参考立意:1、德智体全面发展,体育不可缺失2、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3、强健体魄是民族复兴之路。 参考素材: - 26 - 1、在央视《开学第一课》节目中,3名中学生在30秒交互跳绳中,以143个的成绩打破了由他们两年前创造的世界纪录,充分展现了体育的速度之美。在他们的家乡上海,今年推出了一项新规定:跳绳将成为中考体育的可选项目。同样是在这个开学季,重庆某校的学生与老师约定了“班规”,其中一条就是:请老师不要占用体育课。改变正在发生,过去常被其他科目挤占的体育课,如今越发得到重视。 2、变化来自国家的重视、政策的支持。今年以来,围绕青少年体育教育的政策陆续出台。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成为15项行动之一;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规定了“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的具体目标;而在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更是把“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身体素养显著提升,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写入战略目标。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3、增强青少年体质,开齐开足体育课是硬性要求,也是有效途径。过去,在学业压力下,体育课改成文化课、自习课的现象时而发生,害怕学生受伤而减少体育课的情况也时有耳闻。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里有这样一幕:体育课开始了,来上课的学生寥寥无几,大家都窝在教室里学习,理由是“快考试了,多看一会儿书”。体育课课时不足的直接后果,就是青少年体质的下降。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超重肥胖率则为16%。“小眼镜”“小胖墩”数量庞大,想要改变这一现象,一个重要办法就是开齐开足体育课,让体育运动陪伴青少年成长。 4、开齐开足体育课,不仅需要观念转变,更需要实际行动的支撑。当下,不少地区和学校的体育教师队伍存在缺口,培养更多更专业的体育教师是当务之急。而提升体育教育的质量,还要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增设运动项目,让青少年能够拥有更多的个性选择。毕竟,体育教育不是为了应付各类考试,而是要把运动理念传递给青少年,帮助他们养成适合自己又终身受益的锻炼习惯。 5、养成运动习惯,仅靠在学校里上体育课是不够的,还要保障课外时间的运动量。如今,不少学校给学生布置体育家庭作业,放假也要运动“打卡”,这就需要家长的配合和督促。实际上,作为青少年最好的榜样,家长与其单纯督促孩子锻炼,不如与孩子一起锻炼。比如,写完作业后一起跑步,周末打场羽毛球,把体育变成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把锻炼变成代际沟通的一项手段,把运动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从大众需求出发,从行业规律出发,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等具体目标,落实在人们生活的细节中。 - 26 - 6、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全家人一起努力,全社会一起参与,积极融入全民健身,体育强国的愿景就能绘入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每个人的幸福之中。 结构示例:“全面发展,体育先行”,议论文文体。开篇引述材料,分析小李的情况,表明自己的看法。正文部分分为三个层次,论述体育锻炼的意义:体育锻炼,强健我们的体魄;体育锻炼,培养接受挑战的勇敢之心;体育锻炼,激发潜能,创造人生无限可能。结尾以毛泽东的话作结,总结全文,表达对同学的期盼。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 - 26 - - 2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