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语文_备考冲刺之易错点点睛系列_专题21_文言文阅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3年高考语文_备考冲刺之易错点点睛系列_专题21_文言文阅读

2013 年高考语文备考冲刺之易错点点睛系列 专题 21 文言文阅读 【高考预测】 高考中对于文言实词的考查,历来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的失分率很高,其 主要原因可能与他们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不扎实有关。学习文言实词,重在积累、掌握一定 量的实词是阅读文言文的前提。对文言实词的掌握,要以《2012 考试大纲》中规定的 120 个 实词为中心,兼顾其他的重点实词,尤其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 积累实词,意在运用。解答文言文阅读中分辨实词词义的题目常用的方法是:把给出的 义项带入相关的句子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实际上这里要 求具备的是一种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含义的能力,在推断的过程中始终要注意: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要从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角度去分析它。要通过学习,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其中学习和考查的重点在于引申义。 另外,还应当注意区分古今词义的差别,特别要注意不要把古代汉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释为 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节词。 【知识导学】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表意 性强,变化性大。"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 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 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 记那些僵死的概念。 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主要落实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及词类活用等方面。 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 中的含义应特别注意: 1.注意词的古今义 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 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 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 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 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 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 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 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 "以身徇国" ,"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 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 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 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 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 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推导总原则还是"词不离句",具体有如下几种。 1.利用音形的分析来推导 如觐,从"见"旁可以推出"拜见";"造 ","辶"与走有关,解 为"到""去"。又如,"甲兵顿敝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中的"顿"可以推断为"钝"义,因为古人 用同音字替代的情况较多。 2.利用语法结构推导, 例: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 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 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 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3.利用联想的方法推导,平时我们学过不少文言文和成语,在解题时,利用学过的知识 并迁移过来,也是不难解决的。 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4.利用组词来推导,文言文词语都是单音节的,现代汉语是双音节的。将单音节的文言 词语,作为语素组成双音节的现代汉语词组,然后根据实际去选择一个最恰当的。 组词的方法有两种: a. 辐射式引申 节 / 节约 节省 b.链条式引申 朝:朝见-朝拜-朝廷-朝代 5..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例:①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②(郭)永以书抵幕府 句①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 被贬而离开"。句②的"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 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 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 理解文言实词的基本原则是依据语境,即上下文。上列三点,只是把这"语境"具体化。 【知识梳理】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 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 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胄。(《赤壁之战》)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送东阳马生序》) 2.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 (操何) (《鸿门宴》)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鸿门宴》)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省略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之)斗卮酒。(《鸿门宴》) 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 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许多特征。最重要的特征是名词后面还有名词或者名词短语,这个名 词或者名词短语就是活用动词的宾语。如: (1)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刺秦王》) (2)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促织》) "乃、细"都是状语,于是原本是名词的"前、疏"都活用成了动词。 如果一个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那么这个名词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如: (1)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2)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廉颇蔺相如列传》) "鼓""刃"前面有"能、欲",都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了。 2.名词做状语 名词一般是不能做状语的,做了状语就意味着带了副词的性质。在文言文当中,这也是 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所以名词做状语也是一种词类活用的现象。如: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 "南指"相当于"向南指"。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活用主要是动词活用为名词。在一定的上下文当中,一个动词处在主语或者宾语 的位置,这个动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如: (1)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论》) (2)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援、救"原本都是动词,这里不是处在主语,就是处在宾语的位置,所以都活用为名词 了。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做谓语、定语;如果一个形容词做了主语或者宾语,这个形容词就 可能活用为名词了。如: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 齐、赵、宋、卫、中山之众。(《过秦论》) "贤"原本是形容词"德才优秀",这里是"贤士、贤人",可见它已经名词化了。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如果带上宾语,就活用为动词了。如: 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苦"后面带上了"秦"做宾语,就活用为动词了。 (四)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一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产生了使宾语发生某个动作的意思,这个动词或者形 容词便有了使动意义,活用为使动词了。如: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崤之战》) "勤民"是"使民劳累",是使动用法。 (五)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表示心理活动,意思是"认为怎么样"。如: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荆轲刺秦王》) "迟之"是"认为这件事办得太迟",是描写心理活动。 ★ 一般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 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 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 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 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2>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 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 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 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四、疑问句 2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 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里不举例子讲解。 ★ 特殊句式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 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 的事” 还有如: 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 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 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3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 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 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十介十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 (《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 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 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 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 (《弈秋》) 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 下同)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 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 病” ⑥唯马首是瞻 (《冯婉贞》)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 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 (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 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 答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 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 放在动词 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4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 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 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三、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 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十以十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 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 告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 复讲述” ①覆之以掌 (《促织》) 译文:“用手掌覆盖(蟋 蟀)” (2)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 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 (《师说》) 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 (《四子侍坐》) 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3)格式:形十于十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 译文:“(他,指项伯) 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 的情绪” 四、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 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 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5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 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 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 译文:“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 不能到达”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 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 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 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 为国君担忧” 【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 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 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知识梳理】 一、理解句子 正确理解句子是正确翻译的前提,故先讲如何理解句子。理解句子,即要分析语境,又 要分析句子本身。这里主要从分析句子本身的角度来说。 1.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 多年来的高考试题表明,要求考生理解并翻译的句子,并非每一个词语都有难度,都不 会理解,而只有一两个词语有较高的难度。从这个意义说,理解句子就是对关键词语的确切 认知。一般说来,这关键词语表现为多义实词或词的形态特点(单音词、双音词)或用法特 点即活用。例如: ⑴(何子平之)母本侧庶,籍(户口册)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 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 "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持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 在这段文字中,"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是什么意思呢?"州中"、"有微禄"、"当"、" 留"都是不难理解的,难的是"差"、"启"、"相"这三个词。"差"是个多音词,这里该怎么理解? "州中"既在州中;"有微禄",有少许俸禄。可见"差"应读 chāi,为当差之意,即任职。"启" 有打开、陈述等意,因为要向上陈述某人之任职,所以应理解为"禀告"。"相留",自然不是 互相挽留,而是挽留何子平。于是全句该理解为:在州中任职有少许奉禄,将禀告上司挽留 你。这样看来,所谓以易求难,就是根据已知求未知。"求"的过程,就是对语句作分析的过 程。 2.转换角度,辨析句式特点 有些文句,在实词,虚词方面没有太多障碍,但要真正说清其含意遇到麻烦,这时就得 转换视角,从句式方面作考虑,这样也许会寻求到正确的理解。例如: ⑵(胡)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读 cuàn),食毕,复随旅进道, 往还如是。质(胡威之父)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 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其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 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在这段文字中,"先其将归,请假还家"一句,字词上没有一点疑难,但"先其将归"是什 么意思?是"早就要带他回去"吗?自然不是。原来这是一个省略句,在"先"之后省略了一个 介词"于",其,指代胡威。这样看来,全句的意思是:在他将要回去之先,(都督)便请假回 家。用这个意思去替代原句,正好与下文意思一致,因为"阴资装"等句意思是:暗中准备盘 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接他,就与他结伴同行,每次遇到什么事情,就帮助他处理。从分 析句式入手,是理解句子的重要方法,如"至于公事,何由济乎?"句中"何由"是"由何"的倒 置,"何由济乎?"就是"凭什么才能成功?"而不是"有什么理有才能成功?"又如"燕使乐毅伐 破齐,尽降齐城"一句中,破,使动用法,降,也是使动用法,使……降。据此全句是说:燕 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部投降。 3.烛照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 有些文句,仅靠分析句子本身是不够的,还需要跳出文句,综观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 "--上下文。例如: ⑶裴晋公为相,布衣交友,受恩子弟,报恩奖引不暂忘。大臣中有重德寡言者,忽曰:" 某与一二人皆受知裴公。白衣时,约他日显达,彼此引重。某仕宦所得已多,然晋公有异于 初,不以辅助相许。"晋公闻之,笑曰:"实负初心。" 这段文字中,"晋公有异于初,不以辅助相许"是什么意思呢?句中的"异"是"异心",还 是"不同"之意?上文说,裴晋公在未做官时,曾与他人相约,一旦"显重"就"彼此引重",而 现在裴已为相,却不肯答应某人担当辅弼之臣的请求。从这里可以看出,裴晋公的做法似与 当初相约有所"不同",而看不出"异心"----对国家有叛逆之心。因此本句的意思是:裴晋公 与当初不同,不肯答应让我任辅弼之臣。("相许",许之,答应我) 二、翻译句子 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多年来,文言文翻译都是用四选一 的选择题来考查的,从 2002 年起改用考查考生自己动手翻译的能力。 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高考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 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这个要求是 比较高的。其主要之点分述如下: 1.字字落实 "字字落实",是一个原则的要求,应区别以下不同情况: (1)留。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原样保留,不必翻译。 (2)删。对那些起语法作用原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者是表敬称、谦称而没有实际意 义的词,在译文中可以删去。 (3)换。对那些古今意义上有差别或多义词,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如"六国破 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兵"应换成"兵器","利"应换成"锋利","弊"应换成 "弊病"、"毛病",等。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指这一类"字"的落实。 2.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 用词的特点,主要是指活用的词类。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即译文要正确表述出活用的 情况。如《过秦论》"外连衡而斗诸侯"一句中,"外",名词作状语,应译为"对外";"连衡" 这里用作动词,应译为"用连衡的策略";"斗",用作使动词,应译为"使……争斗"。全句译 为:(秦国)对外用连衡的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这便译出了全句用词的特点。 3.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所谓原文造句的特点,指原文所使用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特点。译出这种造句的特 点,要分两种情况:一是文言文的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要译成现代汉语相应的判断句、 被动句、疑问句;二是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倒装句要顺过来。例如: ⑷ 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下天笑。(《屈原列传》) ③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①"是以"是"以是"的倒置,"臣未之闻也"是"臣未闻之也"的倒置,翻译时的都要顺过 来。全句可译为:仲尼的门徒没有说过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因此后代没有流传,我没有 听说过这样的事。 句②"兵挫地削"、"为天下笑"都是被动句。全句可译为:(楚怀王)军队被挫败,土地被 割削,失去了楚国的六个郡,他自己也死在秦国,被天下人嘲笑。 句③"求人可使报秦者"是"求可使报秦之人"的倒置(定语后置),全句可译为:主意拿定, 寻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回复秦国的人,没有寻找到。 上列三点是就句子本身翻译说的。在动手翻译之前还得顾及语境。 三、重点突破 翻译文言文语句,牢记翻译的原则、方法是基础,翻译时结合具体语境更为重要。翻译 文言文常见的错误有: (一)专有名词,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 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把它保留下来。因为这些名词不好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也不用 翻译,但偏有的同学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如: ⑴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译成: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珠宝,同越南接界,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⑵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成:大概说的就是姓李的将军吧。 在⑴、⑵句中就犯了固有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⑴中"交阯郡"是地点名词不用翻译;⑵ 中的"李将军"其实指的就是李广将军,也应保留下来不用翻译,且翻译的也不准确。 (二)、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有的同学,在翻译句子时往往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 不类。如: ⑶今之朝臣无以易薛永昶者。 译成:如今的朝臣当中,无以替代薛永昶的。 ⑷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译成:服从命令而放纵敌人,非良将也。 ⑶⑷两句的译文犯了翻译不彻底的毛病,⑶中的"无以"应译为"没有谁可用来" ;⑷中的 后半句没有翻译,应译为"不是好的将领"。这两句都因为翻译不彻底而造成译文文白掺杂, 不伦不类。 (三)、今义古义,不当替代 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已扩大,有的已缩小,有的感情 色彩发生了改变,有的词义已经转移,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切忌盲目 替代。如: ⑸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译成:带领妻子和乡里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⑹处分适兄意,哪得自由专。《孔雀东南飞》 译成:怎么处罚顺从你的意思,哪能我自做主张。 ⑺意气益厉,乘胜逐北。 译成: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向北追赶。 ⑸⑹⑺三句的译文都犯了盲目的以今义替代古义的毛病,⑸句中,"妻子"在古汉语中是" 妻子和子女"的意思,⑹句中的"处分"在古汉语中是"处理安排"的意思,⑺句中的"北"并非指 "北方"而是指"败兵"。 (四)、脱离语境,误译词语 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应有不同的解释,因此在翻译时一定要结 合语境,而不应脱离语境,以免误译词语。如: ⑻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成:稍微的看一下公子,公子的表情更加和善。 ⑼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 译成:刘母向媒人道谢。 在⑻句中把"微"错译成了"稍微",结合语境,当时是"侯赢在暗中观察信陵君"因此应译 为"偷偷的,悄悄的";⑼中,"谢"的翻译也没有结合语境,误译成了"道谢、感谢",结合语 境可知这是"刘母谢绝媒人"的话,因此"谢"应译为"推辞、谢绝"。 (五)、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在古汉语中,由于语法的需要,有些词语在句中只起音节的作用,还有些词语只有语法 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那么在翻译时就应把这些词语删去。另外还有一些偏义词语在翻译时 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删掉。否则就容易使译句显得罗嗦赘余。如: ⑽婴之亡,岂不宜哉? 在本句中"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把"之"删去, 可译为"婴逃亡,难道不应该吗?" ⑾宋何罪之有? 在本句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删去。本句可译为"宋国有什么 罪过呀?" (六)、该补不补,成分残缺 古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只有添 加一些成分,句子成分才完整,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如: ⑿范氏富,盍已乎? 译成:范家富贵,何不停止呢? ⒀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 译成:陈述茶和盐的利弊,减少州县的徭役,都符合圣上的意思。 ⒁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译成:范献子抓住并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在⑿句中省略了"已"的宾语"婚姻之事",翻译时添加上译句才完整;在⒀句的译句中明 显缺少陈述的主语"他",且陈述的也非"茶和盐的利弊"而应是"茶制和盐制的利弊";⒁句中 是个省略句,省略了"执而纺"的宾语"董叔"翻译时应该补上。 (七)、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由于在古汉语中,有一些是倒装句,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调整过来;还有 一些不是倒装句,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翻 译时也应加以调整。例如: ⒃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本句也是一个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斯亭饮酒而乐之",因此应翻译成"在这个亭 子里喝酒,并把这当作乐趣"。 ⒄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本句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欲而得之,又请何焉?"应翻译为"(你)想要的(东 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⒅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记》 本句语序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古汉语中常把数词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且省略量词, 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加以调整和补充。本句可译为"(朋友)曾经赠送给我一枚核舟"。 【易错点点睛】 易错点 1 记人叙事类文章(主要是人物传记、小说等)的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5 题。 武 技 蒲松龄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 “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 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 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 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 仰跌丈余。僧抚掌曰:“予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 此以名,邀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 “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 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 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 交乎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 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 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 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 迕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 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要:求取 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易:轻视 D.偶适历下,见二少年尼僧弄艺于场 适:到……去 【错误解答】 C 或 D。 【错解分析】 误认为 C 项应该译为“以……为易”,不知道“之”宇的意思是代词, 指尼僧,所以应该译为“轻视”。D 项中,因为不知道“历下”是地名,所以,就译不出“适”。 【正确解答】 A。解析:A 项中的“鄙”应该是“边境、边界”的意思。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 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 B.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C.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D.幸先以我名告之.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错误解答】 A。 【错解分析】 A 项中前一个“以”是“用”的意思,介词;后一个“以”是“因为”的 意思,连词。B 项中,两个“所”的后面都是接的动词,都是构成名词性短语。C 项中前一个 “而”表偏正关系,“意气”修饰“进”,后一个是转折连词,意思是“但是”。D 项中前一个 为代词,他。后一个为“的”的意思,助词。 【正确解答】 B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 ①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 ②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③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④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⑤僧笑,命李试其技 ⑥方颉颃间,尼即遽止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⑤⑥ 【错误解答】 C 【错解分析】 题干中要求找出“表现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内容,①交待的尼僧对 待比武的态度。③写李超学完武技后的心态。句④是说,李超认为那个人胆怯,坚决要求再 战,表现了他求胜、好表现的一面,不能用来说明他武艺不精。 【正确解答】 D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 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 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 小说中几个人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C.本文善于对过笑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和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 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人 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错误解答】 A 或 D 【错解分析】 A 项中的句末“愤而择日告辞而去”与原文不符。原文开头写李超摔出 一丈多远,憨和尚对他进行了教育,数日以后,僧辞去。B 项中说“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 不对,他应该是一个“争强好胜”的形象,尼僧武技高超,谦逊有度,是作者褒扬的对象。D 项中说“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不对,应该是重在通过动作和语言来刻画了人物形象。 原文表面描写两个和尚对李超武技的指导,实际是写对其德行的指导。 【正确解答】 C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译文: (2)众相顾,迄无应者。 译文: (3)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译文: 【错误解答】 (1)李超因此以武技而闻名,邀游大江南北,没有人能够跟他作对。 (2)大家互相看着,最终没有答应。 (3)李超开始不说,尼僧坚决诘问他,才将和尚的名字告诉地。 【错解分析】 句(1)中没有译出“罔有其对”,“罔有其对”的意思应该是“没有竞争 对手”。句(2)没有译出“迄”“应”两个词,它们的意思分别是“终、最后”和“相应的人、 对手”等。句(3)译法生硬死板。 【正确解答】 (1)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 (2)大家互相看着,最终没有应战的人。 (3)李超开始不说,尼僧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地。 专家会诊 1.对于虚词,采用句子结构和内容结合起来分析的方法,不能只注重句子结构而不顾文 字内容,因为虚词比较灵活,它往往由句子的内容来决定它的意义。熟练掌握考纲要求的 18 个虚词的基本意义。 2.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判定,关键是能够翻译文中的关键句子,多与原文进行对照分 析。找出某点内容在哪个位置,是否与原文有出入。 3.对于文中的句子的翻译,关键是联系前后文,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望文生义,往往 对于句式的考查也杂在这个内容当中,所以在翻译时应该分析是否含有特殊句式。比如上面 的翻译中就包含有对“判断句”句式译法。 易错点 2 抒情说理散文(如小品文、序文、墓志铭、碑文、赠序等)的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 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 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 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 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 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 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 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 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 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 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 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平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 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 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 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 而尤惜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游:游玩,交往 B.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 悉:全,都 C.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 怪:责怪,责备 D.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 缪:通“谬”,谬误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 A.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 B.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 C.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D.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 【错误解答】 B 或 C。 【错解分析】 没有弄清这两个“之”字的作用和意义。B 项和 C 项中的“之”宇是“的” 意思,助词。 【正确解答】 D。例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作用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故 D 项中与 它相同,A 项中是代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D.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错误解答】 B 或 D。 【错解分析】 不能够从语法的角度将词语放在文中来分析; 【正确解答】 C。A 项中为句中“这篇文章”,现指“文化或文人”。B 项“上下”的意 思是“把下等的当作上等的”即“以劣充优”;今义为:上上下下的人。D 项中的意思是“有 利”,现为“以看待财产和地位来对待人”。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没弃 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 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 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 书。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 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没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D.欧阳修曾利用其他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 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 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错误解答】 B。 【错解分析】 选 B 是误以为考文学常识。从表面上看有一定的迷惑性。实际上也反 映了文学常识掌握得不牢靠。 【正确解答】 D。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愈的文 章和文道让天下人所遵从,即“亦其理有当然者”。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因乞李氏以归。 译文: ②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译文: ③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译文: 【错误解答】 ①于是请求李氏回家。②学者应当达到这个地步就停下来啊!③特地认 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 【错解分析】 一是没有弄清古代汉语中“乞”、“学者”、“特”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二是对前后文理解分析不够。只孤立地将某个句子进行生硬的翻译。 【正确解答】 ①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②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地步才罢 休啊!③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 专家会诊 1.抓住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把握和理解作者的对人和事所表现出来的态 度。 2.分析作者所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是正面还是反面,有什么作用,是概写还是略 写。 3.注意翻译、理解,说明应该符合作者的思想倾向和表达目的。 【典型习题导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 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也。年七岁丧母。母以社日亡,来岁邻里社,修感念母, 哀甚。邻里闻冬,为之罢社。年二十,游学南阳,止张奉舍。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 亲隐恤之,病愈乃去。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顷之,郡中有反者。修闻 融有难,夜往奔融。贼初发,融谓左右曰:“能冒难来,唯王修耳!”言终而修至。 袁谭在青州,辟修为治中从事,别驾刘献数毁短修。后献以事当死,修理之,得免。 时人益以此多焉。谭、尚有隙。尚攻谭,谭军败,修率吏民往救谭。谭喜曰:“成吾军者,王 别驾也。”谭之败,刘询起兵漯阴,诸城皆应。谭叹息曰:“今举州背叛,岂孤之不德邪!”修 曰:“东莱太守管统虽在海表,此人不反,必来。”后十余日,统果弃其妻子来赴谭。谭复欲 攻尚,修谏曰:“兄弟还相攻击,是败亡之道也。”谭不悦,遂与尚相攻击,请救于太祖。太 祖既破冀州,谭又叛。太祖遂引军攻谭于南皮。修时运粮在乐 安,闻谭急,将所领兵及诸从事数十人往赴谭。至高密,闻谭死,下马号哭曰:“无君焉 归?”遂诣太祖,乞收葬谭尸。太祖欲观修意,默然不应。修复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 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大祖嘉其义,听之。 魏国既建,为大司农郎中令。其后严才反,与其徒属数十人攻掖门。修闻变,召车马未 至,便将官属步至宫门。大祖在铜爵台望见之,曰:“彼来者必王叔治也。”顷之,病牛官。 初,修识高柔于弱冠,异王基于幼童,终皆远至,世称其知人。 (节选自《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十 一》)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学南阳,止张奉舍 止.:住宿,落脚 B.辟.修为治中从事 辟:征召 C.别驾刘献数毁短.修 短:诋毁,指摘 D.时人益以此多.焉 多:增多,增加 答案:D 解析:多:推重,赞美。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母以.社日亡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B.①邻里闻之.,为之罢社 ②臣闻之.胡龅曰 C.①无君焉.归 ②吾何辞焉. D.①其.后严才反 ②则或咎其.欲出者 答案:C 解析:前者是疑问代词,哪里;后者是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呢”。A 都是介 词,表示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B 都是代词,代指 这件事;D 都是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 3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王修“知人”的一组是 ①能冒难来,唯王修耳 ②东莱太守管统虽在海表,此人不反,必来 ③识高柔于弱 冠 ④彼来者必王叔治也 ⑤成吾军者,王别驾也 ⑥异王基于幼童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②③⑤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社日是王修母亲的忌日,王修在这一天悼念母亲极为哀痛。邻里深为其孝心感动,为 此罢免了组织社日欢庆活动的负责人。 B.对于得疾病的张奉一家,王修暗中亲自精心照顾他们,直到他们病好了才离开。这反 映了他坚守道义的精神和不事张扬的性格。 C.袁谭不听王修之言,兄弟相残以致众叛亲离。他向太祖求救,但太祖反而攻破了冀州 去攻打袁谭,袁谭于是就背叛了太祖。 D.王修能做到“受其恩,食其禄,赴其难”,忠义之行深为其主赞誉和推崇。 答案:D 解析:A“罢社”是“停止了社日活动”,旷隐”是“同情、怜悯”之义,C 太 祖攻破冀州攻打的是袁尚。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八大山人传 陈 鼎 八大山人,明宁藩宗室,号人屋。“人屋”者,“广厦万间”之意也。性孤介,颖异绝伦。 八岁即能诗,善书法,工篆刻,尤精绘事。尝写菡萏一枝,半开池中,败叶离披,横斜水面, 生意勃然;张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常.满室。又画龙,丈幅间蜿蜒升降,欲飞欲动;若 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善谈谐,喜议论,娓娓不倦,常倾倒四座,父某,亦工书画, 名噪江右,然喑哑不能言。 甲中国亡,父随卒。人屋承父志,亦喑哑。左右承事者,皆语以目:合则颔之,否则摇 头。对宾客寒暄以手,听人言古今事,心会处,则哑然笑。如是十余年,遂弃家为僧,自号 曰“雪个”。未几病颠,初则伏地呜咽,已而仰天大笑,笑已,忽跌殉踊跃,叫号痛哭。或鼓 腹高歌,或混舞于市,一日之间,颠态百出。帝人恶其扰,醉之酒,则颠止。岁余,病间, 更号曰“个山”。既而自摩其顶曰:“吾为僧矣,何可不以驴名?”遂更号曰“个山驴”。数年, 妻子俱死,或谓之曰:“斩先人祀,非所以为人后也,子无畏乎?”个山驴遂慨然蓄发谋妻子, 号“八大山人”。其言曰:“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也。” 山人既嗜酒,无他好。人爱其笔墨,多置酒招之,预设墨汁数升、纸若干幅于座右。醉 后见之,则欣然泼墨广幅间,或洒以敝帚,涂以败冠,盈纸肮脏,不可以目。然后捉笔渲染, 或咸山林,或成丘壑,花鸟竹石,无不入妙。如爱书,则攘臂搦管,狂叫大呼,洋洋洒洒, 数十幅立就。醒时,欲求其片纸只字不可得,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其颠如此。 外史氏曰:“山人果颠也手哉?何其笔墨雄豪也?余尝阅山人诗画,大有唐宋人气魄。至于 书法,则胎骨于魏晋矣。问其乡人,皆曰得之醉后。呜呼!其醉可及也,其颠不可及也!” 5 下列句子加点字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颖异绝伦.. B.忽跌趵踊跃.. C.个山驴遂慨然蓄发谋妻子.. D.何其..笔墨雄豪也 答案:A 解析:踊跃,跳跃:妻子,妻儿:何其,为什么他的。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或鼓腹而歌,或混舞于市 或师焉,或不焉 B.斩先人祀,非所以为人后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子无畏乎 美哉乎,山河之固 D.醉之酒,则颠止 顷襄王怒而迁之 答案:D 解析:A,有时,有的人;B.用来……的,……的原因;C.反问语气,感叹 语气;D.代词“他”。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八大山人“性之颠”和“精绘事”的一组是 A.性孤介,颖异绝伦 张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常满堂 B.初则伏地呜咽,已而仰天大笑 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 C.既而自摩其顶曰:“吾为僧矣,何可不以驴名?” 欣然泼墨广幅间,或洒以敝帚,涂 以败冠。 D.山人既嗜酒,无他好 捉笔渲染,或成山林,或成丘壑,花鸟竹石,无不入妙 答案:B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八大山人从小聪慧异常,八岁就能作诗,特别擅长绘画,他画的荷花,极为传神,挂 在厅堂,立时便香气满室;他画的龙吓得叶公大叫惊走。 B.国破家亡之后,八大山人的生活遭遇剧变,由贵族公子沦为混迹街头的乞丐。在装聋 作哑十多年后出家为僧,几年后又因死了妻儿还俗。 C.八大山人只能在醉中作画,在宽大的画纸上,用破笤帚洒墨,用坏帽子涂抹,拿起笔 画成山林丘壑,花鸟竹石,极其精妙;酒醉之后,灵感顿失,画不出像样的画了。 D.作者认为八大山人并非真颠,而是一种后人难以企及的至高的艺术境界。他认为其诗 画有唐宋气魄,书法有魏晋风骨。 答案:D 解析:A.“香气满堂”、“吓得叶公大叫惊走”错误;B.“沦为混迹街头的乞丐”、 “装聋作哑”错误,C.“只能”、“酒醉之后,灵感顿失”文中无信息。 9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左右承事者,皆语以目。 译文 ②尝写菡萏一枝,半开池中,败叶离披,横斜水面,生意勃然。 译文 ③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其颠如此。 译文 答案:①他身边跟随的奉命办事的人,都用眼睛给他示意。②曾经画一枝荷花,半开于 池中,败叶散乱,横斜在水面,生气勃勃。③即使将百镒黄金陈放在他的面前,他也不屑一 顾,他颠狂到这样的程度。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谭澄,字彦清,德兴怀来人。父资荣,金末为交城令,国兵下河朔,乃以县来附, 赐金符,为元帅左都监,仍兼交城令。未几,赐虎符,行元帅府事,从攻汴有功。年四十, 移病,举弟资用自代。资用卒,澄袭职。澄幼颖敏,为交城令时年十九。有文谷水,分溉交 城田,文阳郭帅专其利而堰之,讼者累岁,莫能直,澄折以理,令决水,均其利于民。豪民 有持吏短长为奸者,察得其主名,皆以法治之。岁乙未,籍民户;有司多以浮客占籍,及征 赋,逃窜殆尽,官为称贷,积息数倍,民无以偿。澄入觐,因中书耶律楚 材,面陈其害,太宗恻然,为免其逋,其私负者,年虽多,息取倍而止;亡民能归者, 复三年。诏下,公私便之。壬子,复大籍其民,澄尽削交城之不土著者,赋以时集。中统元 年,世祖即位,擢怀孟路总管,俄赐金符。换金虎符。岁旱,令民凿唐温渠,引沁水以溉田, 民用不饥;教之种植,地无遗利。至元二年,迁河南路总管,改平滦路总管。 七年,入为司农少卿,俄出为京兆总管;居一年,改陕西四川道提刑按察使,建言: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宜令民年四十无子听取妾,以为宗祀计。”朝廷从之,遂著为令。四 川佥省严忠范守成都,为宋将昝万寿所败,退保予城。世祖命澄代之,至则葬暴骸,修焚室, 赈饥贫,集逋亡,民心稍安。会西南夷罗罗斯内附,帝以抚新国宜用文武才,遂以澄为副都 元帅,同知宣慰使司事。比至,以疾卒,年五十八。 (录自《元史·谭澄传》,有删略) 注:①浮客:客居的人户。②太宗:指元太宗窝阔台。③世祖:指元世祖忽必烈。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澄折.以理 折:折服,使屈服。 B.豪民有持吏短长..为奸者 短长:偏义复词,指短处。 C.为免其逋. 逋:欠交,拖欠。 D.诏下,公私便.之 便:方便。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澄折以.理 ②察得其主名,皆以.法治之 B.①积息数倍,民无以..偿 ②无以..成江海 C.①朝廷从之,遂著为.令 ②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D.①为宋将昝万寿所.败,退保子城 ②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答案:D 解析:上句的“所”与“为”一起构成“为……所”格式,表被动;下旬的“所” 与后面动词一起构成名词性词组。A.“以”均为介词,意为“凭,用”;B.“无以”均为“没 有……的办法”;C“为”均为动词,意为“成为,作为”。 12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谭澄抑制豪强、制民之产的一组是 ①澄折以理,令决水,均其利于民 ②察得其主名,皆以法治之 ③官为称贷,积息数倍,民无以偿 ④亡民能归者,复三年 ⑤ 沁水以溉田,民用不饥;教之种植,地无遗利 ⑥宜令民年四十五子听取妾,以为宗祀计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答案:C 解析:①②表明谭澄抑制豪强,⑤表明他制民之产。 13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谷水北岸的郭帅筑堰独揽水利,谭澄以理说服郭帅,令其把水堰决开,使交城百姓 均受其利。 B.强豪之民中有人掌握着官吏的问题,因而作奸犯科,谭澄查出这些官吏的姓名,都依 法予以处理。 C.谭澄任陕西四川道提刑按察使,建议听凭那些年纪在四十岁以上仍没有儿子的百姓娶 妾,以延续子嗣。 D.西南夷人罗罗斯族归附元朝,元世祖认为安定新归附者该选用文武全才,于是任命谭 澄为罗罗斯副都元帅,同时知宣慰使司事。 答案:B 解析:谭澄处理的是作奸犯科的豪强,而不是官吏。 1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复大籍其民,澄尽削交城之不土著者,赋以时集。 译文: 答案:(1)又大规模登记户口,谭澄把不是长久居住在交城者的户口全部删去,赋税因此 能够按时征收。 (2)至则葬暴骸,修焚室,赈饥贫,集逋亡,民心稍安。 译文: 答案:(2)谭澄赴任后,掩埋抛弃在外的将士遗骸,修缮好被烧毁的房屋,赈济饥贫的百 姓,召集逃亡的民众,百姓才稍稍安定。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5—19 题。 初,太傅邓禹尝谓人日:“吾将百万之众,未尝妄杀一人,后世必有兴者。”其子护 羌校尉训有女曰绥,性孝友,好书传,常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绥后选入 宫为贵人,恭肃小心,动有法度,承事阴后,接抚同列,常克己以下之,虽宫人隶役,皆加 恩借,帝深嘉焉。尝有疾,帝特令其母、兄弟入亲医药,不限以日数,贵人辞曰:“宫禁至重, 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私幸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 帝曰:人皆以数入为荣,贵人反以为忧邪!”每有宴会,诸姬竟自修饰,贵人独尚质素,其衣 有与阴后同色者,即时解易,若并时进见,则不敢正坐离立,行则偻身自卑,帝每有所问, 常逡巡后对,不敢先后言,阴后短小,举止时失仪,左右掩口而笑,贵人独怆然不乐,为之 隐讳,若己之失。帝知贵人芳心曲体,叹曰:“修德之劳,乃如是乎!”后阴后宠衰,贵人每 当御见,辄辞以疾。时帝数失皇子,贵人忧继嗣不广,数选进才人以博帝意。阴后见贵人德 称日盛,深疾之。帝尝寝病,危甚,阴后密言:“我得意,不令邓氏复有遗类!”贵人闻之, 流涕言曰:“我竭诚尽心以事皇后,竟不为所祜。今我当从死,上以报帝之恩,中以解宗族之 祸,下不令阴氏有人豕之讥。”即欲饮药,官人赵玉者固禁之,因诈言“属有使来,上疾已愈”, 贵人乃止。明日,上果瘳。及阴后之废,贵人请救,不能得。帝欲以贵人为皇后,贵人愈称 疾笃,深自闭绝。 《资治通鉴·卷四十八》 注:人豕:即“人彘”。汉孝惠帝时,太后曾因嫉恨戚夫人而断其手足,去眼,辉耳,饮 喑药,使居厕中,命日“人彘”。 15 对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特.令其母、兄弟人亲医药 特:特意 B.虽.宫人隶役 虽:虽然 C.即时解易. 易:更换 D.数选进才人以博帝意. 意:欢心 答案:B. 解析:虽:即使。 16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1)阴后见贵人德称日盛,深疾之. (2)及阴后之.废,贵人请救。 B.(1)帝欲以.贵人为皇后 (2)常克己以.下之 C.(1)即.时解药 (2)即.欲饮药 D.(1)而使.外舍久在内省 (2)属有使.来,上疾已愈 答案:C 解析:即:立即。A①“之”,代词,指邓绥;②“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 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①“以”,介词,把,让;②“以”,连词,可译为“来”。D.① “使”,动词,让;②“使”,名词,使臣。 17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邓绥“恭肃小心”品性的一组是 ①昼修妇业,暮诵经典 ②接抚同列,常克己以下之 ③虽宫人隶役,皆加恩借 ④贵人每当御见,辄辞以疾 ⑤其衣有与阴后同色者,即时解易 ⑥忧继嗣不广,数选进才人以博帝意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③④⑤ O.②③⑤ 答案:D 解析:①说的是刻苦学习;④说的是不与阴后争宠;⑥说的是悉心呵护皇帝。 18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叙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绥是邓禹的孙女,她因终日勤勉读书,诵读经典,学习女工,因而家人给她起了个 名字叫作“诸生”。 B.在宫中,邓绥无论是对皇帝、皇后还是下人,都温文有礼,爱心呵护,因而深得皇帝 的赏识。 C.由于邓禹“将百万之众,未尝妄杀一人”,所以其孙女邓绥能被选人皇宫为贵人,成 为邓禹所说的“兴者”。 D.皇帝屡遭丧子之痛,邓绥为此忧心忡忡。为解除皇帝的忧虑,她多次为皇帝遴选妃嫔, 以使皇帝后继有人。 答案:C 解析:邓禹预言和邓禹的孙女邓绥人选皇宫,不能说成因果关系。 19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每有所问,常逡巡后对,不敢先后言。 译文: 答案:(1)每当皇帝有所问话,总要犹豫之后回答,而且不敢抢在阴后之前回答。 (2)上以报帝之恩,中以解宗族之祸,下不令阴氏有人豕之讥。 译文: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0—24 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 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 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 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闽。昼则舟揖出没于其前, 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令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 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 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①,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 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日:“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 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别人之变也, 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 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 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 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 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注:①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宋玉有《风赋》,讽楚襄王之骄奢。楚襄王,即 楚顷襄王,名横,楚怀王之子。宋玉、景差都是楚襄王之侍臣。兰台宫,遗址在现在湖北省 钟祥县东。②窃会(kuài)计之余功:窃,偷得,这里即“利用”之意。会计,指征收钱谷等 事。余功,功劳之余,即剩余时间。 20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其庐之西南为亭 即:就着,凭借 B.周瑜、陆逊之所骋骛.. 骋骛:纵横,活跃 C.王披襟当.之 当:抵挡,挡住 D.将何往而非病. 病:忧愁,怨恨 答案:C 解析:当:应该是“面临”、“面对”的意思。 2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①庶人安.得共之 ②沛公安在 C.①昼则.殉楫出没于其前 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D.①乌睹其.为快也哉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答案:A 解析:以:“因为”,“由于”,表原因。安:副词,“怎么”、“哪里”代词,“哪 里”、“什么地方”,作前置宾语;则:连词,“就”,表示对举,连词,“就”表顺承;其:代 词,指前面的“连山绝壑”等事物/代词,“他的”,代指人。 22 下面属于亭子命名为“快哉”的原因的一项是 ①以览观江流之胜 ②有风飒然至者 ③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 ④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 ⑤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⑥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⑤⑥ D.①③⑤ 答案:D 解析:②说的是楚襄王之事,⑥说的是由快哉亭所见及张君行为引起的感想。 23 下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快哉亭上,既能见到长江美景,又能观赏岸上的山川草木,还可由故城遗迹,缅怀 古代英雄,这些都足以让人感到愉快欢乐。 B.写楚襄王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君王富贵者的那种快乐,不是人人都追求得到的,普通 的人只要得到世俗的快乐就够了。 C.人是否感到快乐,固然与山川形势等外部环境有关,但更在于无论得意还是失意,要 内心有自得之乐,要有坦然自适的态度。 D.写张梦得不以谪为患,既然是对他遭“不遇之变”而自放山水之间的旷达行为的赞许, 也是对失意士人的慰藉。 答案:B 解析:意在说明是否感到快乐,在于人的态度。 2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译文: 答案:(1)那些遗留的风流胜迹,也足以使世俗的凡人称快。 (2)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 译文: (3)土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译文: 答案:(3)士人生存于人世,假如内心不能自我得意,那么到哪里又不会忧愁呢?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 24—28 题。 罗企生,字宗伯,豫章人也。多才艺。初拜佐著作邓。殷仲堪之镇江陵,引为功曹。 累迁武陵太守。未之郡而桓玄攻仲堪,仲堪更以企生为谘议参军。仲堪多疑少决,企生深忧 之,谓弟遵生曰:“殷侯仁而无断,事必无成。成败,天也,吾当死生以之。”仲堪果走,丈 武无送者,唯企生从焉。路经家门,遵生曰:“作如此分离,何可不执于!”企生回马授乎, 遵生有勇力,便牵下之,谓曰:“家有老母,将欲何之?”企生挥泪曰:“今日之事,我必死之。 汝等奉养不失子道,一门之中有忠与孝,亦复何恨!”遵生抱之愈急,仲堪于路待之,企生遥 呼曰:“生死是同,愿少见待。”仲堪见企生无脱理,策马而去。 玄至荆州,人士无不诣者,企生独不往,而营理仲堪家。或谓之曰:“玄猜忍之性, 未能取卿诚节,若遂不诣,祸必至矣。”企生正色曰:“我是殷侯吏,见遇以国士,为弟以力 见制,遂不我从,不能共殄丑逆,致此奔败,亦何面目复就桓求生平!”玄闻之大怒,然紊待 企生厚,先遣人谓曰:“若谢我,当释汝。”企生曰:“为殷荆州吏,荆州奔亡,存亡未判,何 颜复谢!”玄即收企生,遣人问欲何言,答曰:“文帝杀嵇康,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 以养老母。”玄许之。又引企生于前,谓曰:“吾相遇甚厚,何以见负?今者死矣!”企生对曰: “使君既兴晋阳之甲,军次寻阳,并奉王命,各还反镇,升坛盟誓,口血未干,而生奸计。 自伤力劣,不能翦灭凶逆,恨死晚也。”玄遂害之,时年三十七,众咸悼焉。先是,玄以羔裘 遗企生母胡氏,及企生遇害,即日焚裘。 赞曰:重义轻生,亡躯殉节。劲松方操,严霜比烈。白刃可陵,贞心难折。道光振 古,芳流泉哲。 ——选自《晋书·列传五十九》 2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仲堪更.以企生为谘议参军 更:再 B.我是殷侯吏,见遇.以国士 遇:相逢 C.荆州奔亡,存亡未判. 判:辨别,断定 D.自伤.力劣,不能翦灭凶逆 伤:悲伤 答案:B 解析:遇:对待。 26 下列各组句于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吾当死生以.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作如此分离,何.可不执手 徐公何能及君也 C.并奉王命,各还所.镇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D.口血未干,而.生奸计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答案:B 解析:A 对/因为;B 怎么/怎么 C 他们的/地方;D 却/并且 27 下面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罗企生“重义轻生”的一组是 ①仲堪多疑少决,企生深忧之。 ②成败,天也,吾当死生以之。 ③仲堪果走,文武无送者,唯企生从焉。 ④生死是同,愿少见待。 ⑤自伤力劣,不能翦灭凶逆,恨死晚也。 ⑥及企生遇害,即日焚裘。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答案:C 解析:②视死如当,④不怕死,⑤以死相拼 2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仲堪性情优柔寡断,罗企生很为他担忧,认为他仁慈却不能决断,事情一定不会成 功。仲堪果然失败,逃跑时,除了企生外,文武官员中没有一个跟随他。 B.桓玄不但猜疑残忍,而且野心很大,常常背信弃义。他与各路军队升坛结盟,信誓旦 旦,犹在耳边,但转身就发动战争,攻击其他盟友。企生斥他为“凶逆”。 C.罗企生多才多艺,很得殷仲堪赏识,接连被任命为佐著作郎、功曹、武陵太守。企生 到武陵任职不久,桓玄发兵攻打仲堪,仲堪又任命罗企生为谘议参军。 D.罗企生知恩图报,在仲堪失败时,他决心与仲堪 同生死。他为被弟弟牵制不能追随 仲堪而后悔不已,他不畏桓玄的威吓和利诱,坚持“士为知己者死”的节操。 答案:C。 29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殷仲堪之镇江陵,引为功曹。 译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