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静宁一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级第一次考试题 语文 一、现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果说闻一多是新月派诗歌的元帅型人物,新月派的副帅就是徐志摩。他们的主张虽然差不多,但写起诗来,他和闻一多相比还是有比较大的风格上的差异。徐志摩跟闻一多相同的是他也喜欢讲点道理,讲点理论,向人炫耀他的学历。但他那些文章看来看去,你总觉得他不一定是一个好学生,道理讲得比较差。在新月派里,论理论修养他不如闻一多,不如梁实秋,这也未必就是缺点,他的性格就是不喜欢枯燥、繁琐的理论。‎ 喜欢徐志摩诗歌的人一般以青少年为主,在中文系待着,二年级以上的人恐怕就没有喜欢徐志摩的了。徐志摩的诗给人的感觉是更加依靠灵感,所以在当时被看成是天才诗人。徐志摩的确是天才,他自己也说,他写诗是靠灵魂深处来的一股暖意,这没法用道理来解释。胡适有自己的诗歌理论,郭沫若有自己的诗歌理论,闻一多也有,但徐志摩所依靠的就是灵魂深处来的一股暖意。‎ 其实徐志摩最好的诗不是《再别康桥》,比如他的《沙扬娜拉》写得更好。这首诗非常短,不整齐,不押韵,好像不符合新月派的三美主张,但是你读起来有一种内在的整齐,内在的韵律,它的表达形式和它的表达对象完美地统一了。另外有一首既整齐又自然的诗叫《雪花的快乐》,可以说既能代表徐志摩,也能代表新月派。这诗一共是四节,每一节的形式都一样,整齐和不整齐是搭配的。这首诗每一节选的韵也是很见匠心的,潇洒的时候用的花韵,飞扬用的是比较明亮的韵,最后落到姑娘身上的时候变成消融,变成鼻音结尾。这首诗几乎无可挑剔,能够代表徐志摩的艺术成就。如果说新诗要格律化,徐志摩的这种格律化是受人欢迎的,但是这种格律化需要诗人本身的天才。格律没有束缚人,相反刺激人们去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在闻一多、徐志摩之外,新月派还有朱湘。朱湘和闻一多、徐志摩都不一样,他是刻苦作诗的人。闻一多用心但不刻苦,徐志摩是天才更不用刻苦,而朱湘是认认真真的,像做学问一样的,把作诗看成一种工作,看成一种科学实验。比如他曾琢磨过一个问题,新诗一行一句到底写几个字为好?他就进行这样的实验:写过五个字、六个字、七个字,一直写到九个字。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新诗每行不宜超过十一个字,但不知道其中有什么道理。‎ 朱湘写了很多叙事诗。诗歌以抒情见长,但是专门有一类为叙事诗。闻一多等人也探索过叙事诗,只是朱湘相对写得好,他写过一些长篇的叙事诗。朱湘这个人不像闻一多、徐志摩交友广泛,他脾气不好,与他人的关系不好,不善于交往,所以他的影响不是特别大,人们只能从他发表的作品中了解他。他和徐志摩、闻一多相同的地方是也很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如《采莲曲》在形式上一句长、一句短,读起来很像小船在摆动,有采莲的运动感。‎ 新月派是为中国新诗的格律化作出最重要贡献的一个诗派,但是朱湘的个人命运比较悲惨,后来由于生活的种种压迫,他自杀了,投水而亡。新月派诗歌的三员大将皆无善终,令人惋惜不已,不得不感叹新诗的格律化道路怎么这么艰难!‎ ‎(摘自《国文国史三十年》孔庆东著)‎ ‎1. 下列对闻一多和徐志摩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徐志摩和闻一多的诗歌主张差不多,平时喜欢讲点道理,讲点理论,但徐志摩的道理讲得比较差,在理论修养上逊于闻一多。‎ B. 徐志摩和闻一多的写作风格差异不大,二人都很注重诗歌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C. 徐志摩和闻一多都不是刻苦作诗的人,徐志摩是天才,不用刻苦;闻一多很用心,但还没有到刻苦的程度。‎ D. 徐志摩、闻一多交友广泛,他们的诗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二人均未善终,令人惋惜。‎ ‎2. 下列对徐志摩诗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一般来说,诗人创作应该以深厚的理论修养作为功底,反之就成了他的缺憾。但在徐志摩那里却未必如此。‎ B. 徐志摩从性格上不喜欢枯燥繁琐的理论,他写诗更加依靠灵感,依靠灵魂深处来的一股暖意,青少年一般很喜欢他的诗。‎ C. 《雪花快乐》既能体现新月派的主张又能体现徐志摩的创作成就,它因为在押韵上无可挑剔而至善至美。‎ D. 在徐志摩创作的诗歌中,作者认为《沙扬娜拉》比《再别康桥》更好,《沙扬娜拉》有着内在的整齐和韵律,实现了表达形式和表达对象的完美统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月派主张新诗格律化,这种格律不但没有束缚徐志摩这样的天才诗人,反而刺激了他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B. 新诗格律化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完全是因为其三位代表诗人没得到善终,但新月派对中国诗歌格律化所做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 C. 朱湘以做学问、做科学实验的态度作诗,他曾琢磨过新诗一行一句的字数,最后得出每行不宜超过十一个字的结论。‎ D. 朱湘写了很多叙事诗,相对闻一多等人,成就较高,但由于他性格古怪,与人交往较少,因此影响较小。‎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照原文和选项,重点是注意选项的表述和原文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B项,“写作风格差异不大”错,写作风格差异很大。原文“但写起诗来,他和闻一多相比还是有比较大的风格上的差异”。故选B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雪花的快乐》几乎无可挑剔,不只是音韵方面,如“整齐又自然”“每一节的形式都一样,整齐和不整齐是搭配的”等。故选C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B项,新诗格律化艰难,三位代表诗人没得到善终并不是唯一体现。表述过于绝对、单一。原文“新月派诗歌的三员大将皆无善终,令人惋惜不已,不得不感叹新诗的格律化道路怎么这么艰难”。故选B项。‎ ‎【点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 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 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 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隐喻画面,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内容、主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A项,“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说法错误,本诗表现了陌生人间因偶遇而产生的相知相惜的缘分。从叙事话语的角度看,诗中的人称是不定指的,它泛指对现实生活中的片段进行素描,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可贵情境。诗中无“被利用”的意思,情调也并不悲哀。故选A。‎ ‎【点睛】《断章》全诗只有四句共34‎ 字,但其涵蕴的人生哲理却相当丰富,为人们的欣赏提供了诸多可能性。诗人自己曾说过,《断章》“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第一节两句写的是两幅画面。第一幅是“你”站在桥上欣赏风景。“风景”在此是一空框结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识倾向去填充;“你”亦是一个泛指,可指文化心理结构不同的任何人。所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是一幅随意性很大的变动中的画面。正是这一特点,它才被不同欣赏者所喜爱。第二幅画:“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你”变成了“看风景人”的欣赏对象,当“你”欣赏风景时,“你”自己却不知不觉中被他人观看。这两幅画因“看风景”而构成一个立体空间。第二节写当“明月”装饰你的窗子,“你”赏心悦目时,“你”也许成为他人梦中的活动者,给别人带来愉悦。虽然只有四句,但它却写出了世间人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万事万物的区别、分割都是相对的、暂时的,联系是内在的、永恒的。而这种联系性的灵魂是人。人们往往因年龄、身份、阶级以及地域的不同而以为他们各不相同,以为他们生活在相互隔绝的世界里,而事实上人们永远因某些共同的东西而联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亦有你,只是有时人们没有意识到这种联系而已。当你谈论别人时,褒也好,贬也好,你自己也被别人或褒或贬。别人可能使你的生活变得美好,你同样可给别人以福音。此诗只是诗人刹那间的“意境”、感想,但内涵却无限丰富,暗含着人事的复杂关系。‎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壮士心 臧克家 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 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 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 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 突然睁大了眼睛,战鼓在催他,‎ ‎(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 跨出门来,星斗恰似当年,‎ 铁衣上响着塞北的朔风。‎ 前面分明是万马奔腾,‎ 他举起剑来嘶喊了一声,‎ 从此不见壮士归来,‎ 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 ‎1934年1月11日于青岛 ‎5. 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中“和”字作动词巧妙地连接了“江庵”和“青灯”,“残”字既说明灯光将灭,又说明夜色已深。‎ B. “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包含了两个对比:热烈的梦境与静寂的江庵的对比,梦中叱咤风云的往昔与如今孤身独栖的现实的对比。‎ C. “一卷兵书、一支剑、一头白发”这三个“一”分别暗示了诗中壮士所具有的下列特点:精通兵法、武艺高强、经历坎坷。‎ D. “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与战鼓声和铁衣上的塞北朔风声形成共鸣,衬托和渲染了当前战事的紧迫,也说明了壮士枕戈待旦的警觉。‎ ‎6.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一小节的前两行使读者对人物所处的时间、环境有了一个总体清晰的印象,后两行则以三个“一”推出一幅近景,说明诗中所写的是一个有勇有谋、久经沙场、历经坎坷的壮士。‎ B. 第二小节表现壮士的日思夜想别具神采,尽管环境殊异,但戎衣未脱,“星斗”依然,诗人巧妙地沟通了今昔时空,生动地表现了壮士始终不忘忧国的情怀。‎ C. 这首诗充溢着一种浓重的悲剧色调和凄凉的气氛,同时又在这种色调和氛围中突现了一个壮美而惨烈的故事,令人不能不为这位壮士和他的行为扼腕叹息、伤感哀痛。‎ D. 臧克家以诗中那个枕戈待旦、举剑夜奔的壮士,浓缩了古往今来无数爱国志士的形象,表现了我们民族由来已久的传统爱国主义精神。‎ ‎【答案】5. D 6. C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学生在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意象、看情感关键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特色,然后逐个选项浏览,比对原文,看是否有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感情概括不准等错误。‎ D项,“当前战事的紧迫”错误,依据原文可知,壮士“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入睡,而“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让战士突然惊醒,以为是战鼓在催他。这里壮士是错把木鱼声当成了战鼓声,所以其实上没有“当前战事的紧迫”。D项错误,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技巧、形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考生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手法不准确、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风格不正确,情感表述有误,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不能不为这位壮士和他的行为扼腕叹息、伤感哀痛”错误,依据“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跨出门来,星斗恰似当年,铁衣上响着塞北的朔风。前面分明是万马奔腾,他举起剑来嘶喊了一声”可知,这首诗充溢着一种悲壮的氛围和色调,是因为壮心杀敌心切,但是全诗并不只见凄凉,让人伤感,也有豪壮雄心,令人敬服的激昂情感。故C项说法错误,说的不全面,故选C。‎ ‎【点睛】诗歌鉴赏客观题常常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麦粒 许心龙 那年夏天的一天,偏西的太阳热劲儿刚弱下来,父亲将饭碗一推,抹把汗,就喊娘和我到场里收麦子。凌乱的麦秸屑亲切地附在父亲泛黄的短发里。一晃,父亲在打麦场上忙乎了半月多,该颗粒归仓了。‎ 父亲摊开的一大场麦子很快变成一堆小麦山。麦山按捺不住地弥漫着麦香的热气。父亲伸出左手弯腰抓起一把温热的麦子,用力握了一下,伸开手掌盯了一会儿,又用右手食指来回划拉几下。‎ ‎“干透了吧?”我娘问道。‎ 父亲没有搭腔,而是拈起几粒麦子准确无误地投入口中。随着颚骨的上下移动,父亲嘴里发出了清晰的嘎嘣嘠嘣①的脆响。‎ ‎“我要的就是麦粒嚼在嘴里的嘎嘣嘎嘣②脆响!”父亲不容置疑地说。‎ ‎“装麦!”父亲将军般地命令。面对饱满的麦子,父亲的精气神儿也是永远饱满的。‎ ‎“麦子晒干了,不会生虫。”父亲边扎袋口边说,“交公粮时心里也踏实。”‎ ‎“我说多少遍了,从今年起,不再交公粮啦。”我强调说。‎ ‎“你以为你是皇上,说免皇粮就免了?”父亲头也不抬,接话道。我娘不置可否地笑笑,那意思是责怪我想得倒美。‎ 我望望仅会歪歪扭扭写出自己名字的二老,无语了。无知者无过,只是后来我才知道,父亲是想借这年的饱满麦子,好好出口上年在乡粮站交公粮时受的恶气。上年排队交公粮时,有人趁父亲去厕所,把一袋掺有土坷垃的秕子麦调换给了父亲。面對土坷垃秕子麦,父亲即使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他因此受到了大喇叭的广播批评。受了奇耻大辱的父亲回来就找村长伸冤。村长笑笑,拍拍父亲的瘦肩膀,说:“公粮交掉不就好了,再争论还有意思吗?”父亲叹一声,气得夜饭也没吃就蒙头睡了。睡梦中,父亲还呓语连连:“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 十多袋麦子规矩地躺在了架子车上。父亲还跟往年一样,要提前一晚上去乡粮站排队。‎ 这时,我看到村长朝我们的麦场走来。‎ ‎“老陆,今年麦子咋样?”村长走近了,瞅着父亲问道。‎ ‎“亩产一千一二百斤吧。”父亲笑答。父亲说着就解开一袋麦子,抓出一把,说,“来,村长你看看。”‎ ‎“嘎嘣嘎嘣③响呢!”父亲说着就拈起几粒麦子投入口中。很快,嘎嘣嘎嘣④的响声就从父亲嘴里传出。我看到父亲咀嚼得很耐心很卖力很幸福。父亲的那嘴钢牙好像就是为了麦粒生长的。最终父亲很满足地咽下那口麦面,说:“村长,我再打开一袋你看看吧。”‎ ‎“不必了。你呀,就跟这麦粒一样瓷实。”村长点点头,说,“村里最过硬的,就是老陆了。”‎ ‎“用这样的麦子交公粮,没问题吧?”父亲胸有成竹地问道。‎ ‎“交啥公粮?”村长笑道,“呵呵,你交公粮交上瘾了吧?你不知道公粮免征了吗?”‎ 父亲呆若木鸡。无疑,村长的一番话在父亲看来显得惊天动地。‎ ‎“老陆,不交皇粮就违法的时代过去啦!”与父亲年龄相仿的村长显然也很激动。‎ ‎“村长,你可不敢开这样的玩笑呀!”父亲盯着村长,小心地说。‎ ‎“连我的话你也不信?电视上都播放了呢!”村长拍拍父亲的瘦肩膀,一本正经地说,“老陆,对去年交公粮的事还放不下吧?”‎ ‎“我真咽不下这口气。”父亲说,“我的麦子粒粒嘎嘣嘎嘣⑤脆响,交恁些年公粮了,从没有过二样的。”‎ ‎“老陆,别恁较真了,都过去了。”村长安慰道。‎ ‎“看看我的麦子哪粒不嘎嘣嘎嘣⑥脆响?”父亲执拗地说,“那袋土坷垃秕子麦,打人的脸呀!”‎ ‎“好了,别伤心了。”村长再次拍拍父亲的肩膀,说,“你就用这车麦子卖了钱买辆三轮车吧,也一把年纪了,该省点儿力气了。”‎ ‎“听村长的,买辆三轮车吧。”我娘忙说。我娘望村长一眼,继续说:“没见过恁一根筋的,弄啥事就怕別人吃了亏。”‎ ‎“呵呵,谁不知道老陆!”村长笑说,“我说老陆呀,这就是变迁,可不能坐在福中不知福。”‎ ‎①父亲一屁股坐在了车尾的麦袋子上,右手不停地一下一下捶着鼓鼓的麦袋子。‎ 半夜里,父亲的高声喊叫把我惊醒。父亲喊道:“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 如今,年迈的父亲嘴里没有了牙齿,我就再也听不到父亲嚼麦粒时发出的嘎嘣嘎嘣⑦的响声了。父亲嘴里没有了牙齿,那嘴就成了舌头的天下。②那自由的舌头时常翻滚:“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 ‎7. 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8. “嘎嘣嘠嘣”在文中出现了七次,试简析如此处理的作用。‎ ‎9. 赏析画波浪线的句子。‎ ‎①父亲一屁股坐在了车尾的麦袋子上,右手不停地一下一下捶着鼓鼓的麦袋子。‎ ‎②那自由的舌头时常翻滚。‎ ‎10. 结合文本,从人物角度探究并概括小说的主题。‎ ‎【答案】7. 起因:去年父亲交公粮的时候被人换了掺有土坷垃的麦子,受到广播批评(被冤枉);经过:今年父亲准备用品质好的麦子来交公粮,为自己平反名声(用好麦子来雪冤),却被告知公粮免征;结果:父亲一直到老都放不下被人冤枉这件事。 ‎ ‎8. ①强调了父亲的麦粒质量过硬。②表现出父亲做事用心,老实诚信。③“嘎嘣嘎嘣”作为父亲对麦粒质量的追求标准,作为父亲为挽回名誉所付出的感情,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情节集中,结构清晰。 ‎ ‎9. ①“不停地一下一下捶着”这些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父亲得知不用交公粮,不能洗刷自己冤情挽回名誉的无奈失落、伤心气愤。②“自由”一词刻画出父亲嘴中无牙的状貌,“翻滚”则刻画了父亲的絮絮叨叨,整句话生动地刻画了父亲耿耿于怀的形象。 ‎ ‎10. ①塑造了一个一心为公、老实诚信、守旧执拗、珍视自身名誉的农民形象。②反映了时代的变迁给普通农民带来的命运变化与精神冲击。‎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事件发展过程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明确文章内容写了什么事件,在此基础上按照事件的发展过程给文章划分结构,再按照“什么事件,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回答问题即可。本文开篇一至九段写这年夏天,父亲晒麦子,一定要把麦子晒得麦粒嚼在嘴里的嘎嘣嘎嘣脆响才装袋,准备交公粮。然后第十段插叙交代了父亲这年一定把麦子晒得麦粒嚼在嘴里的嘎嘣嘎嘣脆响才装袋准备交公粮的原因——去年交公粮时,父亲准备交公粮的好麦子被别人偷偷换成了“土坷垃秕子”,父亲被冤枉,“因此受到了大喇叭的广播批”。然后十一至二十九段写父亲准备用品质好的麦子交公粮,为自己平凡。却被村长告知免征公粮,父亲的愿望落空。最后三十到三十一段写父亲一直到老都放不下被人冤枉用差麦子交公粮这件事。理清了文章结构,然后再按照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对故事情节进行梳理,概括出来回答问题即可。‎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情节作用的能力。分析小说情节作用,首先要关注该情节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注意不同位置的情节其作用是不同的。其次,关注情节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包括揭示的人物心理)。第三,关注对表现主题的作用。第四,关注情节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从题干来看,题干问的是“‘嘎嘣嘠嘣’在文中出现了七次,试简析如此处理的作用”,然后需要到文中圈出这七处“嘎嘣嘎嘣”的句子,再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父亲没有搭腔,而是拈起几粒麦子准确无误地投入口中。随着颚骨的上下移动,父亲嘴里发出了清晰的嘎嘣嘠嘣①的脆响”“我要的就是麦粒嚼在嘴里的嘎嘣嘎嘣②脆响!”“‘嘎嘣嘎嘣③响呢!’父亲说着就拈起几粒麦子投入口中。很快,嘎嘣嘎嘣④的响声就从父亲嘴里传出”“我的麦子粒粒嘎嘣嘎嘣⑤脆响,交恁些年公粮了,从没有过二样的。”“看看我的麦子哪粒不嘎嘣嘎嘣⑥脆响?”“如今,年迈的父亲嘴里没有了牙齿,我就再也听不到父亲嚼麦粒时发出的嘎嘣嘎嘣⑦的响声了”,从内容上来看,父亲用“嘎嘣嘎嘣”来验证麦子的质量,体现出父亲上交的麦子质量是过硬的,也表现出父亲用心做事,老实厚道的特点;从结构上来看,“嘎嘣嘎嘣”出现其次,是父亲追求的麦子质量的标准,也是父亲为了挽回名誉所付出努力,串起小说的情节,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先分析划线句描写的对象,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句中有无手法技巧,最后分析效果。第一句,“父亲一屁股坐在了车尾的麦袋子上,右手不停地一下一下捶着鼓鼓的麦袋子”,这句话描写的对象是父亲,父亲准备好用品质好的麦子交公粮,为洗刷自己去年交公粮被别人偷换麦子而被冤枉广播批评的冤屈,却被告知,免征公粮,“一屁股坐在”“不停地”“一下一下捶着”这些动作描写充分写出父亲得知不用交公粮,不能洗刷自己冤情挽回名誉的无奈失落、伤心气愤情状。第二句,“那自由的舌头时常翻滚”,这句话描写的对象还是父亲,结合前一句“父亲嘴里没有了牙齿,那嘴就成了舌头的天下”来看,“自由”形象地刻画出父亲嘴里没有牙齿的情形,结合后一句“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来看,“翻滚”是描绘父亲嘴里的絮叨,表现出父亲对当初被人偷换公粮、被人冤枉这件事耿耿于怀,老到掉光了牙齿也没有忘记,放下。‎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结合文本,从人物角度探究并概括小说的主题”,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最后根据人物的形象来探究小说的主题。从文中来看,小说主要围绕“交公粮”来塑造父亲的形象,从交公粮的态度来看,“交公粮时心里也踏实。”“村里最过硬的,就是老陆了”,这些内容表现出父亲一心为公、老实诚信的特点;从对被人冤枉的表现来看,“受了奇耻大辱的父亲回来就找村长伸冤”“睡梦中,父亲还呓语连连:‘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我真咽不下这口气”,一直到晚年,父亲还常絮叨“那不是我的麦子”,这些内容表现出父亲对名誉的珍视;从对免征公粮的表现来看,“你以为你是皇上,说免皇粮就免了?”“村长,你可不敢开这样的玩笑呀!”“没见过恁一根筋的”,这些表现出父亲的守旧和执拗。明确了父亲的特点之后,再看父亲在文中的角色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从文中来看,父亲是一个农民,从交公粮到免征公粮,这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而父亲的态度,则反映了时代的变迁给普通农民带来的命运变化与精神冲击。考生可以围绕这些内容分析作答。‎ ‎【点睛】分析文章的小说情节的作用:①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首句(段):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还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过渡句(段):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若是插叙,行文起伏跌宕,摇曳生姿。尾句(段):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启发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②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包括揭示的人物心理)。③对表现主题的作用。④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课内文言文 ‎11.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 大(dà)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B.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与《公羊传》《穀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称为“春秋三传”。‎ C. “秦晋之好”是一个汉语成语,意为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秦晋之约”,后泛指两家联姻。‎ D. 春秋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文公当时为侯爵,故称“晋侯”;秦穆公当时为伯爵,故称“秦伯”;郑文公当时为伯爵,故称“郑伯”。‎ ‎【答案】B ‎【解析】‎ ‎【详解】‎ 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B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不够准确,应该为“《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故选B。‎ ‎12.翻译下列句子。‎ ‎(1)越国以鄙远。‎ ‎(2)朝济而夕设版焉。‎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答案】(1)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边邑。‎ ‎(2)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 ‎(3)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张它西边的边界。‎ ‎(4)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越”,越过;“国”,指别的国家,其他国家;“以”,连词,相当于“而”,表顺承;“鄙”,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2)中“朝”,早上,晚上;“济”,渡河;“夕”,晚上;“设版”,修筑防御工事。(3)句中“既”,已经;“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名词作动词,当作疆界;“肆”,延伸,扩张;“其”,代词,它的,代指晋国的;“封”,边界,疆界。(4)句中,“微”,如果没有;“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及”,到。‎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课外文言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大夫叔詹进曰:“秦、晋合兵,其势甚锐,不可与争。但得一舌辩之士,往说秦公,使之退兵。”郑伯曰:“谁可往说秦公者?”叔詹对曰:“佚之狐可。”郑伯命佚之狐。狐对曰:“臣不堪也,臣愿举一人以自代。此人乃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之士。主公若加其官爵,使之往说,不患秦公不听矣。”郑伯问:“是何人?”狐曰:“考城人也,姓烛名武,年过七十,事郑国为圉正,三世不迁官。乞主公加礼而遣之!”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选自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乙】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 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惠之,万民之幸也。武以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利郑也。然,家有老母,八旬又三,日必侍之。武往说师,老母系之,臣昼夜侍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 未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 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 ‎1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不堪也 堪:忍受 B. 乞主公加礼而遣之 加礼:厚于常规的礼仪 C. 武往说师,老母系之 系:挂念 D. 君恩四海,天下惠之 惠:得到恩惠 ‎1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言于郑伯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 武以口舌还军秦晋 厚赏以利郑也 C. 乃烛之武之兄文也 使杞子……戍之,乃还 D. 郑伯愕然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1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B. 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C. 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D. 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烛之武劝退秦师有功于国,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他,可是这一奖赏刚有动议,就引起了来自各方面连锁反应。‎ B. 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觉得这次举荐烛之武有功,要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C. 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认为自己在侍奉老母亲、劝说烛之武面见秦君退秦师有功,应该得到奖赏;其他大臣也想分功。‎ D. 史臣认为,导致郑国从安定陷入危局的原因并不是郑伯设立奖项,而是郑国上下抢夺别人的功劳嫉贤妒能的风气。‎ ‎1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 ‎(2)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 ‎【答案】13. A 14. A 15. D 16. B ‎ ‎17. (1)要不是我推荐,他最终也不会显露名声,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 ‎(2)再说烛之武本来不愿意去劝退秦国军队,是我多次劝说他才去退秦军的!‎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择“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A项,“臣不堪也”的意思是“我不能(胜任)”,所以“堪”的意思是“能,能够,可以”。‎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 A项,于:介词,对/于:介词,对;‎ B项,以:介词,用,凭借/以:连词,相当于“而”;‎ C项,乃:表判断,是,原来是/乃:副词,才(一说于是,就);‎ D项,然:形容词词尾,……样子/然:连词,表转折,然而,但是。‎ 故选A。‎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郑伯”“烛武”“朝”“须眉”“身”“步”“左右”,虚词“遂”“其”,‎ A项,“入朝”的主语是“烛武”,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B项,“其须眉尽白”作“见”的宾语,承前省略主语“郑伯”,意思是“(郑伯)看见他胡须眉毛全都白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C项,“伛偻其身”和“蹒跚其步”结构相同,中间断开,排除C项。‎ 再结合本句意思:郑伯就召烛武入朝,看见他胡须眉毛全都白了,身子佝偻着,步履蹒跚。左右的人没有不笑的。句子可以断开为: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佚之狐凭借自己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属于无中生有,原文找不到相关信息。‎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举”,推荐;“见”,显露;“何功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2)中“况”,再说;“数”,多次;“方”,才;“为之”,做这件事,指烛武劝退秦军这件事。‎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甲】大夫叔詹进谏说:“秦国和晋国合兵攻打郑国,他们的锋势很盛,不可以和他们争高下。只要得到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前往秦国游说秦穆公,就能使他们退兵。”郑伯问:“谁可以前往游说秦穆公”叔詹回答说:“佚之狐可以。”郑伯命令佚之狐前去游说秦穆公。佚之狐回答说:“我不能(胜任),我愿意巨剑一个来代替我。这个人是一个口若悬河,言辞能撼动山岳的人。主公如果加封他官爵,派他前往游说秦穆公,不担心秦穆公不听啊。”郑伯问:“是什么人?”佚之狐说:“这个人是考城人,姓烛名武,年龄超过70,担任郑国养马的长官,三代没有升官。下希望主公用厚于常规的礼仪对待他,派遣他前往游说秦穆公!”郑伯就召烛武入朝,看见他胡须眉毛全都白了,身子佝偻着,步履蹒跚。左右的人没有不笑的。‎ ‎【乙】佚之狐,郑国人,是佚之俅的儿子。佚之狐年轻时擅长思考和辩论,才识很多。担任幕僚,经常得到郑国国君的赏识。‎ 晋侯、秦伯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佚之狐求见郑伯,说:“国家面临危险,如果派烛之武去拜见秦君,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的。”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 烛之武出使秦国,秦晋联军撤回之后,郑国于是得到了安宁。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烛之武。佚之狐听到这件事之后,对郑伯说:“烛之武,是个善于舌辩的士人,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退了秦国的军队,辛勤劳苦,功绩很大,受到重赏,这是上天的法则;然而,烛之武终归属于隐士的一类,要不是我推荐,他最终也不会显露名声,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我私下里认为应当受到奖赏的是我。”郑伯显出吃惊的样子,奖赏了佚之狐。‎ 第二天,有位村夫到朝堂参拜,郑伯迎接了他。问他何人,原来这人是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烛之文说:“皇上的恩惠遍及四海,天下的人都得到恩泽,这是全国百姓的荣幸。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使秦晋军撤回,即使是三军也敌不过他,对他重赏对郑国有利。然而,家里有老母亲,已经83岁了,每天必须有人侍奉。烛之武去劝说秦国撤军,母亲天天记挂在心,我日日夜夜守在母亲身边,眼睛都不眨一下,也应该受到奖赏。再说烛之武本来不愿意去劝退秦国军队,是我多次劝说他才去劝退秦军的!”郑伯奖赏了这位村夫。‎ 没过多久,郑伯身边的人和众大臣上书请求得到奖赏的人络绎不绝,郑国国内一片喧哗。晋君听说这件事,趁机来攻打郑国,郑国又陷入危险的境地。‎ 编者说:“郑国从危局到安定,是皇上圣明与臣属贤能的结果;郑国从安定到再度陷入危局,是奖赏功臣的过错,还是夺取别人功劳嫉贤妒能的过错呢?”‎ 三、基础积累与语言运用 ‎18.情景默写 ‎(1)《沁园春·长沙》中旧地重游,引发词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词句: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两句:________,_______。‎ ‎(3)《再别康桥》中写徐志摩划着小船在青草中逆流而上去寻梦的两句:________,_______。‎ ‎(4)《烛之武退秦师》中_________写出了秦晋兵临城下的危急形势。‎ ‎(5)《烛之武退秦师》中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认为“__________”是不仁道的。‎ ‎【答案】 (1). 携来百侣曾游 (2).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 书生意气 (4). 挥斥方遒 (5). 撑一支长篙 (6).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7). 夜缒而出 (8). 因人之力而敝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携、峥嵘、稠、遒、篙、漫溯、缒、敝。‎ ‎【点睛】‎ 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 ,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 ),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 ,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 ,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 。‎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牛刀小试 一日千里 众望所归 庸人自扰 B. 牛刀小试 日新月异 不负众望 杞人忧天 C. 初露锋芒 日新月异 众望所归 杞人忧天 D. 初露锋芒 一日千里 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 ‎2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B.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 C.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D. 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答案】19. B 20. D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 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第一处:牛刀小试:比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初露锋芒:比喻刚显露出某种力量或才能。语段强调人工智能,“九歌”只是在“作诗”上显示一下本领,用“牛刀小试”。第二处:一日千里:比喻进步或发展极快。日新月异:形容发展、进步很快。二者基本相同。第三处: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文中主语是“‘张小明’记者”,后面是“一战成名”,应用“不负众望”。第四处:庸人自扰: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杞人忧天: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语段强调“没必要的担心”,用“杞人忧天”。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解答本题,要求注意语意的衔接,前面是“学习”,同时注意“学习”和“掌握”的先后顺序。前面说“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前面是说“学习”,后面说“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这是写“学习”的结果,那么中间应是说如何达到这一结果,再分析中间的内容,应先“学习”,才能“摸索出规律”,A项,前一句是被动句,后以句又是主动句,两句的主语不一致,故排除;BC两项都是把结果和过程颠倒了,排除BC两项。故选D。‎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1.下面是一则关于“名著推介”的广播稿,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作者系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全书共七章,字数逾20万之多。为提高同学们的鉴赏与写作能力,校广播站将播出专题节目,为大家解读这部小说,届时将开通热线,由张梅老师为同学们不吝赐教。敬请关注!‎ ‎【答案】①“《呼兰河传》(长篇小说)”改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②“系”改为“是”;③“字数逾20万之多”改为“20多万字”;④“ 届时” 改为“ 到时”; ⑤“不吝赐教”改为“解答相关问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能力。解答本题时要求考生首先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下面是一则关于“名著推介”的广播稿,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然后细读题目内容认真分析。“广播稿”应注意语体色彩,要用口语,不能用书面语;不能出现括号。本题《呼兰河传》(长篇小说)不合要求,应改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系”、“ 届时”为书面语应改为“是”、 “ 到时”; 字数逾20万之多”句式杂糅,改为“20多万字”; “不吝赐教”是请别人指教时说的客套话,此处不合语境,改为“解答相关问题”。‎ 四、写作 ‎22. 请以“有一种力量,让我泪流满面”为题,写一篇中心明确,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答案】有一种力量,让我泪流满面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不太懂得流泪了。至于那种泪如潮水般一波一波地涌来,冲击我们脆弱的心灵堤坝的体验则更是少之又少了。‎ 然而总有一种力量,让我泪流满面,那就是优美的文字的力量。‎ 人的一生怕总是平平淡淡的多,轰轰烈烈的少。平庸琐屑的生活往往让我从平凡走向麻木,内心从柔软趋于刚硬。而优美的文字则让我再次碰触到庸常现实之外那令人震颤的神圣情感与令人目眩的辉煌意象。当雨果用优美的文字叙述善良的爱斯美拉达在怎样的情况下向干渴的卡西摩多伸出援助之手,递上一罐清泉的时候;当安徒生用优美的文字描写小人鱼如何放弃了爱情甚至生命而去选择变作海上浮沫的那刻,一种触及灵魂的力量让我们泪如潮水。‎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泪流满面,那就是优美的汉语文字的力量。‎ 亲近汉语文字近三十年,我所能肯定的惟有一点:汉语文字的优美独特是我耗尽一生都无法完全领略的一道风景。无论我再接触哪种文字,也不会认为它能拥有与我们优美的母语相抗衡的力量。当我把“山”、“川”、“日”、“月”,写成一幅幅惟妙惟肖的图画;当我把“好”、“美”、“家”,拆成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会意符号;当我把自己的名字嵌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臣心一片磁针石”、“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中——总有一种沸腾了血液的力量让我泪如潮水。‎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泪流满面,那就是渐渐离我们而去的优美的汉语文字的力量。‎ 我并非一个食古不化的老顽固,我也欣赏并享受着网络带来的便捷与新奇。但是有些毫无美感的网络语言(其实有些只能算是符号)让我们优美的汉语变得面目不清乃至面目可憎。从青蛙、恐龙到“MM”、“GG”的流行;从“稀饭”、“**”到“FB”、“TMD”的泛滥,我们眼见着优美的汉语渐渐远去,不得不带着痛心的感觉转过脸去,任凭泪流满面淹没心中欲休乏力的无可奈何。‎ 优美的文字是人类文化的宝藏,汉语文字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捍卫她的优美应当成为我们责无旁贷的坚持。‎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泪流满面,让这种力量支撑着心灵,我才会真正懂得泪水意义。‎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在作文题的形式上,既没设置引语,也没设置什么“环扣”。但审题上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必须抓住题目中的“眼”,且非独只眼,而是由“力量”,和“让我泪流满面”两部分组成的双眼。若仅仅扣住其中一点是不合题意的,就是偏题,常会引起跑题的现象。‎ ‎1.“泪流满面”,这里是诗化的、文学的语言,是指相当程度的“感动”、“激动”等。什么是“泪流满面”呢?以前有个电影歌曲叫“妹妹找哥泪花流”的,文学家说到李煜常常说他是以泪洗面,少男少女说到什么关爱的事情,好说“真叫人感动得要掉泪哟”。这三个句子里的“泪”,是不是模拟考试中的“泪流满面”呢?我以为,应该不是!前者是担忧、伤感、害怕之泪,——虽然非常多;次者是说亡国之痛无边无际,以至泪水不断,——后悔与无奈之泪;第三个是内心激动,是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起同情或向慕。但似乎仅仅是“感动”,还有达到“泪流满面”的状态。“流泪”。“感动”、“激动”等的程度越深,越符合题意。 2.“有一种力量”,这里的“力量”指的是什么,要明确“力量”的内涵,如果不明确,则这个题目就写不深入。这一种力量是什么呢?应当是宽泛的,可以是情感的力量(如亲情、友情、爱情)、道德的力量、品质的力量、意志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自然的力量、个人的力量、社会的力量、生命的力量……“力量”不在于它外在形式的大小,而在于它内在的给人心灵的冲击力。这“力量”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群体的;可以是内容,也可以是形式;可以是实践中感受到的,也可以是阅读过程中意识到的;可以是体验生活发现的,也可以是阅读生活遇到的。——尽管内涵这么丰富,但建构文章的前提必须是“一种”。文章只能写这“一种力量”,否则,就只能偏题,被打入“低分区域”。 3.应写出“力量”和“泪流满面”之间的本质关系。 学生有没有“泪流满面”的状态呢?有!比如被别人欺负了,非常伤心;比如巨大的财物损失之后,痛哭流涕;比如亲人去世之后,痛心疾首……但这都不是出题者所要的“泪流满面”。 “有一种力量”与“让我泪流满面”是什么关系?应该是正面的积极的鼓舞激励的作用。也就是说,写好这篇文章,至少还要注意到这个层面的作用,如果不这样,那么,考生就进入“低分突击队”了。 ‎ 文体选择及材料组织:其实这个作文题,还是比较适合写记叙文,因为毕竟只有800字,切入点宜小。当然宜写一种力量,这样才能写得深刻、写得全面。 如果要写议论文,也可以,但面太窄小,千万不能写成三种力量一排列,结了文章了事。作文过程中,“一种”不是“一种”,而是“这些”“许多”“一些”。应该盯住一种力量,首先提出是什么力量,然后着重论述为什么让“我”泪流满面。具体是什么力量的话,选择余地就很宽泛了——勇气,追求……‎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1.词语类:析词义。审读词语,我们要明确知道这个词语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看词性。如果是动词,可以添加宾语。如果是名词,可以添加动词或修饰语。用这种扩展的方法来审题立意,能使写作角度更具体,更有针对性,起到化大为、化虚为实的效果。有些题目很宽、很大,学生往往不知如何下手,这类题目可大题小作,就是从小处来写,运用添加修饰限制成分的办法。还可以运用修辞扩展法:如“说‘安’”,可供发挥的余地相当大。你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或联系当前的社会现象,以环境、心理、历史、现实等方面入手,也可以从文化传统、人类追求、思想境界等方面落笔。可以扩展组词,从“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中选择一个切入进来,也可以扩展成成语,如“安贫乐道”、“安分守己”、“安居乐业”等;还可以从联想其他有关“安”的名句,比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对于“安”,可以褒扬,比如写“安”代表着面对困难内心沉稳;也可以贬斥,比如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必将丧失机遇。‎ ‎2.短语式命题:作文命题是一个短语,该短语可能是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并列式等等。‎ 如果是偏正结构,题眼一般是修饰语。外于中心词位置上的词,直接规定写作内容与角度,而修饰成分的词语则往往影响选材。如果是动宾结构,题眼一般是前面的动词。如果是并列结构,在多数情况下,关键是找出并列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 ‎3.句子式命题:作文命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我想握住你的手”、“今年花胜去年红”。‎ 对于这类题目审题之意时主要是抓住主谓宾中心词。‎ 综合起来看,命题作文审题思路有: 1.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我们需要化实为虚,抽象概括;有些命题比较抽象,我们需要化虚为实,找到抓手;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2.由表及里,揭示寓意。有些命题采用比喻、象征手法,审题时不能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而应该抛开表面意义去挖掘隐藏在背后的寓意。3.要紧紧抓住题眼。题眼,即文中暗示、透露的文章重点,是寓意的关键性字眼。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就是命题作文的题眼。扣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重点,抓住了中心;吃透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就能确定好写作中心。‎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