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柳州铁一中学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段考 语文科试卷 命题人:易明 审题人:王菲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手机或许不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实际上,它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手机似乎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它长在人们的手上,就如同手是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一样。手机是另一个说话器官,是一个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因为有了手机,人的语言能力增加了,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非常遥远的地方。同样,人们的听觉也增加了,耳朵居然能神奇般地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我们看到了人体身上的新的四位一体:手,嘴巴,耳朵和一个金属铁盒----手机。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手机深深地植根于人体,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离开了人体,离开了手,它就找不到自己的意义。正如人们对它的称呼“手机”那样,它只有依附于手,才能获得它的存在性。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交流。手机这一最基本的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间距离而超越孤立的状态。这是人们使用手机的最根本和最初的原因。一个危机时刻的人,如果有手机相伴,就可能会迅速地解除这种危机。‎ 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从来不用手机,他发现不了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但是,一旦他使用了手机,他会发现,没有手机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也就是说,人已经进化到手机人的状态。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事实是,手机确实越来越普及了。‎ 手机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也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手机抑制了人体的某些官能:它抑制了行动能力,人们尽可能减少身体运动;抑制了书写能力,人们越来越借助机器通话;抑制了记忆能力,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储存消息。有时候,手会无意识地去寻找手机,去摸索手机,去把玩手机。人们偶然丢失了手机,他就会变得烦躁不安。正是因为人们如此地依赖于手机,反过来,人们又被它所折磨和打扰。手机成为每天要面对的问题。如何处理手机?这是每个人的日常性的自我技术――开机还是关机?静音还是震动?短信还是会话?是将这个器官暂行性地关闭,还是让它随时随地警觉地待命?总是要反复地抉择――手机变成了日常生活的难题。焦急地等待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或者惧怕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常常会令人不安。‎ 手机融合了文字和声音的双重交流功能,它将书信和电话融为一体,而且更为便捷。不过,同书信姗姗来迟相比,手机将等待的美好期望一扫而空。等待和期盼趋于消失。手机在扫荡了书信的同时,也扫荡了书信的特有抒情,扫荡了埋伏在书信中的品味和生活风格。手机让人通向一个公共空间,它是打开公共空间的钥匙。因为手机上储存着如此之多的名字和号码,你能够随时迅速地跟他讲话,但是,夜深人静之际,你想要跟一个人说说话,将手机上的号码逐个地翻阅一遍,你真正想拨打的号码一个都不存在。‎ ‎(摘编自汪民安《论家用电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手机不是人的一个工具,事实上,手机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好像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 B. 手机已经成为说话器官,是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借助这一器官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距离非常远的地方。‎ C. 手机的运用,不但使得人们的语言能力增加了,也使得听觉能力增加了,能够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 D. 手,嘴巴,耳朵和手机构成了人们身体上的新的四位一体,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手机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离开了人体和手,手机也就不具备了的存在的意义。‎ B. 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距离超越孤立的状态。‎ C. 如果某个手机人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那么保持手机的沉默是一种必然,此时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 D. 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手机的确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行动能力、书写能力、记忆能力,甚至会变成人们日常生活的难题。‎ B. 过分依赖手机的人们也备受手机的折磨和打扰,如何处理手机?每天面对的两难选择问题经常令人们心绪难宁。‎ C.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人们对书信特有的情怀已然被手机扫荡。‎ D. 古人“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生活情形与文中夜深人静之际想给别人打电话而最终没有拨出的情形是一致的。‎ ‎【答案】1. A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A项,“手机不是人的一个工具”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的第一句话,原文是“或许不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可知是“或许”。‎ 故选A。‎ ‎【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C项,“……那么保持手机的沉默是一种必然,此时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错误,原文“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是充分条件,而选项变成了必要条件,“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说法太绝对,应是“他就发现不了手机的意义和功能”。‎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D项,“古人‘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生活情形与文中夜深人静之际想给别人打电话而最终没有拨出的情形是一致的”错误,两者之间应该是不一致,“乘兴而行,兴尽而返”是随心所欲的情怀,文中夜深人静之际想给别人打电话而最终没有拨出的情形是失落沮丧的情感。‎ 故选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 材料二 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家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 材料三 ‎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 材料四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 ‎4. 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成因等情况,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 B.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C.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D.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部分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B. 2009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力的防控措施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还成功研制生产了H1N1甲流疫苗,取得了抗击疫情的胜利。‎ C. 正是因为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 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 ‎6.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 ‎【答案】4. A 5. C ‎ ‎6. ①政府方面:态度重视,党中央总揽全局,各级政府组织落实,确保能迅速组织联防联控。‎ ‎②应急体系建设方面:非典后,我国在应急政策、医疗救治体系、信息通报、疫苗研制等方面加强建设,不断完善,为快速有效防控提供了政策、设施等方面的保障。‎ ‎③民众方面: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相互支援,积极应对,保证了各项措施能快速有效地开展落实。‎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题干指定材料的内容,尤其是对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选项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说法有误。原文中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特点,但不能由此推出“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的结论。选项属强加因果。‎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回归原文找到并找全选项对应的内容;最后对原文内容进行综合性分析,再与选项一一进行比对并作出判断。本题选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正是因为经历了……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说法有误。材料三中说“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是承接关系,不是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整体阅读并感知材料内容,确定答案涉及的信息,勾画出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最后进行分类整理,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首先,整体阅读文章可知,答案涉及内容主要集中在材料二、三、四中。然后,勾画出关键语句。材料二中“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医疗救治方面,……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材料三中“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材料四中 “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最后,根据以上信息从政府领导、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全国人民的配合落实三方面概括。‎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寒夜灯光 司玉笙 车灯很亮,剑一般刺破黑暗,车窗外的树影便飞速地向两边闪开。‎ 坐在后排的他眯着眼问:“快到了吧?”‎ ‎“已经上了大堤,老板--前面就是蝴蝶庄。”司机小徐目不转睛地盯着灯光尽头。‎ 所谓的大堤,就是黄河故堤。三十多年前他就是沿着这条大堤走出蝴蝶庄到沿海一座城市打工的。而今,他已经拥有两家公司,资产过亿。庄里人不知道他到底有多少钱,说是买下半个县城还可以剩下个黄金圈。他听了之后,一笑了之。“老板,这条水泥路就是你捐资修建的,还有小学。”‎ ‎“那都是过去的事了。”‎ 仪表盘五颜六色的光线散射在车内,光线在他脸上波动。‎ 他有两年多没回蝴蝶庄了。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九,选在夜里回来,是怕给县里的、乡里的头头脑脑找麻烦--只要听说他回来了,片刻工夫小车就会鱼贯而来,不是接他吃饭,就是请他看项目啥的,弄得他不尴不尬的,心里头不那么舒服。‎ 为从老家拔腿,四年前,他将爹娘接到公司所在地,让他们住在海边的一幢小楼里,观海景、吃海鲜。可他们人在这儿,心还是在老家,时不时地嚷着要回蝴蝶庄。他就哄劝,答应到年关送他们回去。不料老爹忽发脑梗死,落下个半身不遂。病榻上,爹还不忘农耕之事,还有那处老宅院。‎ 于是,按爹娘的意思,老宅院交与小学校长匡四管护--匡四是他儿时的玩伴,又是同学,交给他放心。‎ 这匡四是个“老别筋”,只要是认准的道走到底不拐弯。四年前接爹娘时,本打算带他一块走,可怎么劝说他也不去。‎ ‎“我走了,把孩子扔这儿咋办?”“你想想你一个月才拿多少钱?”‎ ‎“这不是钱的事,是心里的事。”匡四拍拍胸口。‎ ‎“多少人想跟我去,我都没点头,专想着你哩一一你的文化水平比我深,帮帮我多好!”‎ ‎“不中,不中,我得帮帮这些孩子--他们还小。”‎ 每每回想起与匡四的这次对话,他就在心里长叹一声:“唉,这就是匡四啊!”‎ 前天,躺在病床上的爹忽然歪头问道:“你有几年没回老家了?”‎ ‎“两年了吧!”‎ ‎“回去看看吧!俺和你娘动不了,你得回去,咱可不能忘了蝴蝶庄,那是咱的根呀!”‎ 说着,还忘不了加一句:“给匡校长多带些年货,他可是个好先生。”‎ 现在,蝴蝶庄近在咫尺了。夜里的蝴蝶庄就像山峦,峰壑皆有,显得有些陌生。他睁大了眼,盯着路径,提醒司机小徐减速慢行。很快,他就看见了那熟悉的宅院--那里灯光明亮。他心里“咯噔”一下:谁这么晚了还开着大灯?车一停稳,他下车直奔院子。推开虚掩的大门,他愣住了:树底下,一堆堆废纸箱、酒瓶子、旧书、废报纸什么的几乎占满了院子,中间只有一条下脚的小道通向堂屋。‎ 有一个人正蹲着捆扎旧书,听到动静,便直起身子来--正是那位小学校长。‎ ‎“匡四。”‎ 他喊了一声,趋身疾步伸出手去。‎ 匡四定定地瞧了他一眼,戴手套的双手只是在身上蹭,没有握手的意思。‎ ‎“我手脏,手脏--你咋回来了?”‎ ‎“快过年了,回来看看。”‎ ‎“都好着哩,好着哩--就是这院子成了废品收购站。”‎ ‎“你不是当着校长哩,咋弄起这营生啦?”‎ ‎“去年退啦,闲着也是闲着,这跑跑颠颠地给孩子弄个书本钱。”‎ ‎“孩子缺钱说一声,我还能不管吗?”‎ ‎“不是钱的事,是让孩子知道这东西来之不易--有时好东西也会变成垃圾,垃圾也会变成宝贝!”‎ 他打了个寒颤,小时候的那种寒意袭上身来。‎ ‎“我的匡校长,你不嫌冷吗?”“冷啥,一忙起来啥都忘了。”‎ 小徐拎着大包小包地进来,院门被碰得“咣当咣当”响。第二趟又是圆筒方箱的,来回三次。‎ ‎“过年了,带些年货,都放你这儿,有四棚叔的、良头家的、三木的……”‎ ‎“我知道,知道--你不住下?”‎ ‎“不住,我得连夜赶回去,明天有个联谊会,还有一个合同得签。”‎ ‎“唉,多少钱算钱?多大官算官?”‎ ‎“我也是想把垃圾变成宝贝。”‎ ‎“好,好!”‎ 匡四捋下手套,往一捆旧书上一扔,转身到屋里捧出一个鼓鼓囊囊的塑料袋。‎ ‎“这是我备的干豆角,俺叔俺婶喜欢吃,你捎过去,就说我匡四在蝴蝶庄给他们拜年了!”‎ ‎“你也替我给咱庄老少爷们、大娘大婶拜个年!”‎ 说着,两人的手就紧紧握在了一起。‎ 车出蝴蝶庄,小徐不由得问了一句:“大冷的天,一个小学校长怎么整起破烂来了?”‎ 他拍了拍腿,斜了小徐一眼:“你不懂他--停车!”‎ 小徐愣了一下,将车停稳,以为老板要小解,可并没有听到那惯常的声音,往车后一看,嘴就张大了——‎ 寒夜中,老板整整衣襟,对着庄里的那片灯光,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用简洁的文字插叙了老板走出蝴蝶庄到沿海城市打拼而发家致富的奋斗史,这部分略写为下文故事展开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信息。‎ B. 老板特意选择在腊月二十九夜里回蝴蝶庄,不愿给县、乡领导添麻烦,这表明他对家乡媚富、附势、刻意逢迎的歪风邪气的深恶痛绝。‎ C. “这不是钱的事,是心里的事。”这句话鲜明地表现了小学校长匡四淡薄金钱,永葆初心,坚守岗位,为乡村教育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D. 小说写病床上的爹对儿子的“回去看看”“给匡校长多带些年货”等叮咛,这一处看似闲笔,实则起到充实情节、升华主题的作用。‎ ‎8. 请谈谈小说在塑造老板这一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 ‎9. 小说以“寒夜灯光”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侧面烘托(描写):如通过司机小徐的介绍,表现老板为家乡公益事业捐资助力的奉献精神。②语言描写: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人物个性。如通过老板与小学校长匡四的对话,表现老板淳朴、厚道、善良、感恩等品质。③细节描写:用精当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如结尾写老板对寒夜里的灯光鞠躬的细节,表现他对老友前小学校长匡四的感激与钦敬之情。④动作描写:如老板见到小学校长匡四之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两人情谊。 ‎ ‎9. 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环境氛围;②象征小学校长匡四坚守乡村,为孩子们奉献余热,为乡村教育添光的可贵品质。③暗示小说主题,讴歌心系乡村发展,不忘本,默默奉献的精神。④“寒夜灯光”感动鼓舞着老板,令他对匡四油然而生钦敬之情与效仿之意,更给读者以启示与鼓励。‎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B 项,“家乡媚富、附势、刻意逢迎的歪风邪气的深恶痛绝”错误,过度解读,“只要听说他回来了,片刻工夫小车就会鱼贯而来,不是接他吃饭,就是请他看项目啥的”可见,是县里乡里的领导干部有求于他,希望在大城市致富的它能回乡投资、捐助之类的,并不能视为“歪风邪气”,也不能认为这是“媚富、附势”。‎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白描和工笔等。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所谓的大堤,就是黄河故堤。三十多年前他就是沿着这条大堤走出蝴蝶庄到沿海一座城市打工的。而今,他已经拥有两家公司,资产过亿。庄里人不知道他到底有多少钱,说是买下半个县城还可以剩下个黄金圈。他听了之后,一笑了之”,司机小徐的语言“老板,这条水泥路就是你捐资修建的,还有小学”,侧面介绍他为家乡做过的贡献;直接描写老板与匡四的对话,如“你想想你一个月才拿多少钱”“多少人想跟我去,我都没点头,专想着你哩一一你的文化水平比我深,帮帮我多好”“孩子缺钱说一声,我还能不管吗”等,体现出他愿意提携旧友,热心家乡建设的性格特点;“寒夜中,老板整整衣襟,对着庄里的那片灯光,深深地鞠了三个躬”,细节描写,体现出老板对朋友的钦佩之情;“他下车直奔院子。推开虚掩的大门,他愣住了:树底下,一堆堆废纸箱、酒瓶子、旧书、废报纸什么的几乎占满了院子,中间只有一条下脚的小道通向堂屋”“他喊了一声,趋身疾步伸出手去”,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两人情谊。‎ ‎【9题详解】‎ 此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把握小说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小说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概括起来有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和效果五个方面。本题可据此回答。小说以“寒夜灯光”为题,“寒夜”点明时间,他是在夜晚回乡的;“去年退啦,闲着也是闲着,这跑跑颠颠地给孩子弄个书本钱” ‎ ‎“孩子缺钱说一声,我还能不管吗”,可知“灯光”有寓意,在文中指小学校长为了孩子们,宁愿守候在乡村,卖废品为孩子们筹集上学资金,是孩子们的引路之“灯”;通过热心家乡教育的匡四和热心家乡建设的老板,反映了文章的主旨:要为家乡建设点燃一盏“灯”,默默奉献。“寒夜中,老板整整衣襟,对着庄里的那片灯光,深深地鞠了三个躬”,老板最后向“寒夜灯光”鞠躬,体现出老板受到匡四的精神鼓舞,产生钦佩效仿之情,表达出两类不同的人却有着同样愿意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的深厚情感,引发读者深思。‎ ‎【点睛】小说标题含义的解题思路: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比喻象征意义;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 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形式新颖,吸引读者;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在理解标题本义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在作用方面,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等角度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尤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 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颖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 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 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D. 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许将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 许将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 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做出回答。‎ D. 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答案】10. D 11. C 12. A ‎ ‎13. (1)(许将)都把他们释放了,从此百姓再无一人犯法,很多监狱都空了。‎ ‎(2)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起大肆搜罗编造罪名,贬谪元祐众臣,上奏皇帝开掘司马光的坟墓。‎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查没有法度,官吏得以改动,选人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罢免南曹。设公堂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没有故意刁难”。‎ ‎“初”为时间状语,习惯上其后断句,排除BC;‎ ‎“选者又不得诉长吏”“选者”为名词,作主语,其前断句,排除AB。‎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C项,“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错误,近侍是指亲近帝王的侍从之人,职位一般不高,对帝王影响也不一定大。‎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A项,“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错误,文中说的是对方要以和好为重,准备和解,许将的一番话令萧禧羞愧得无言以对,皇帝认为他做得很好,文中并没有“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故选A。‎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悉:都;纵遣:释放;三:多数,很多;圄:监狱。(2)为:担任,作为;肆:肆意;罗织:编造,构陷;发:打开,挖开,开掘。‎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许将字冲元,是福州闽县人。考中进士第一。神宗召他入对,任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查没有法度,官吏得以改动,选人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罢免南曹。设公堂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没有故意刁难。‎ 契丹以二十万的兵力逼近代州,派遣使者要求代州的土地,每年宋方的使者不敢去,就任命许将去。许将入朝对答说:“我在侍从的职位,朝廷的重要决定不能不知道。万一契丹谈到代州的事情,不对他们驳斥,就会伤害国家大体。”于是命令许将到枢密院查阅文书。等到了契丹境内,当地住的人骑在房梁上聚众观看,说道:“看看南朝的状元。”等到练习射箭,许将先射中。契丹派萧禧作陪客,萧禧果然拿代州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界线没有定下来,以和好为重,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许将说:“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大臣去做还不行吗?为何还要出使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回来报告,神宗称赞他,第二年,担任秦州知州,又改任郓州知州。元宵节点灯,官吏登记那些偷盗的人把他们关入狱中,许将说:“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了。”都把他们释放,从此百姓没有一个人犯法,很多监狱都空了。父老感叹道:“从王沂公之后五十六年,又看到监狱空了。”郓州的俗人士子喜欢聚集诽谤官方,许将虽然没有禁止,但他们的风俗自动改变。‎ 征召担任兵部侍郎。上疏说:“治理军队有规章,名称虽然不同,或纵或横,或方或圆,让万众像一人一样。”对夏用兵时,神宗派侍从向他询问兵马的数量,许将立即详细奏报;第二天,询问枢密大臣,却回答不上来。‎ 绍圣初年,入朝任吏部尚书。章惇任宰相,和蔡卞一同大肆罗织罪名,贬谪元祐时的大臣,上奏挖司马光的墓。哲宗拿这件事问许将,许将回答说:“挖别人的墓,不是高尚品德的人所做的事。”担任颍昌府知府,又调任到大名府,在大名府六年,多次告老还乡,被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年,去世,年七十五岁。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文定。‎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狂夫①‎ 杜甫 ‎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 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中“故人”指严武,杜甫初到成都时,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②篠:xiǎo,小竹,细竹。③裛:yì,通“浥”,沾湿。‎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即沧浪”三字,用《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典故,暗示诗人操守。“即”字有知足意味,有此清潭,又何须“沧浪”?‎ B. 颈联写严武音书断绝,作者失去了经济支持,饥饿波及幼子,以至形于颜色,表现出诗人客居成都时的穷愁潦倒之态。‎ C. 尾联“填沟壑”本为悲哀之事,而诗人却能以“疏放”态度对待,而这样的人生态度却使世俗中人耻笑其“老来更狂”。‎ D. 《狂夫》将两种看似无法调合的情景成功地调合起来,一面是赏心悦目之景,一面是可悲可叹之事,全都由“狂夫”这一形象而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15.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一联历来为人称妙,请从用词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答案】14. C 15. ‎ ‎①动词运用极妙。“含”有小心爱护意味,则风之微不言而喻。“裛”通“浥”,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则雨之细也不言而喻。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飘飞,使荷花出落得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清香可闻。 “含”“裛”两个动词运用极细腻生动。②叠词妙用。“冉冉”、“娟娟”,平添音韵之美。③形容词精妙。“翠”与“红”二字相对,色彩明艳,画面感强烈,令人赏心悦目;“冉冉”和“娟娟”二字则凸显了翠篠与红蕖的柔美之态;“净”、“香”二字吟咏风雨,“净”字表现出了风中有雨,细雨过后万物清净,“香”字表现出了雨中有风,微风带来红蕖的清香。‎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C项,联系眼前的迷醉与现实的处境,诗人都不禁哑然“自笑”了:你是怎样一个越来越狂放的老头儿啊!“自笑狂夫老更狂”是诗人自嘲,选项解释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题干“‘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一联历来为人称妙,请从用词的角度分析其妙处。”此题从炼字的角度来考查,炼字要分析其表现手法,表达作用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从动词、形容词、叠韵词、运用修辞手法的词、词 性改变的词、副词及数量词得角度分析,如“含”“裛”两个动词运用极细腻生动。“含”比通常写微风的“拂”字感情色彩更浓,有小心爱护意味,则风之微不言而喻.“裛”通“浥”,比洗、洒一类字更轻柔,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则雨之细也不言而喻。“冉冉”、“娟娟”,叠词平添音韵之美。两句中各有三个形容词:翠、娟娟(美好貌)、净;红、冉冉(娇柔貌)、香,却安置妥贴,无堆砌之感,“翠”与“红”二字相对,色彩明艳,画面感强烈,令人赏心悦目;“冉冉”和“娟娟”二字则凸显了翠篠与红蕖的柔美之态;“净”、“香”二字吟咏风雨,“净”字表现出了风中有雨,细雨过后万物清净,“香”字表现出了雨中有风,微风带来红蕖的清香。‎ ‎【点睛】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值得重视词,这些词使全诗增色不少。那么,哪些词是作者有意锤炼,用得传神的呢? 一般说来,有动词、形容词、叠韵词、运用修辞手法的词、词 性改变的词、副词及数量词。解 ‎ 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 来谈,需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 ‎(2)《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3)《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发对往事追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飞湍瀑流争喧豗 (2). 砯崖转石万壑雷 (3). 无边落木萧萧下 (4). 不尽长江滚滚来 (5). 锦瑟无端五十弦 (6). 一弦一柱思华年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识记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默写要求学生在识记时候要以理解为基础进行识记,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平时对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要多记忆,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书写务必规范。此题中需注意“喧豗”“砯”“壑”“萧”“锦瑟”的书写。‎ ‎【点睛】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太难了”,说到底是一种青年亚文化表达。这略带幽默的自我调侃,更像是年轻人的一种自我心理 。面对生活的压力,一句流行话语说出口,能获得同龄人的认可与理解,并从而带来短暂的疏解。追求个性表达 ,面对生活,还需要换一副认真的模样。毕竟,真实的人生没有不难的。一帆风顺、一路坦途更多的时候用在祝福语中, 生活中却是不如意事常八九。磨难往往是逃不掉、躲不开的,迎难而上才是年轻人该有的态度。‎ 迎难而上,经过 的努力,战胜了困难,成长才会 。成长,不正是在一个又一个“我太难了”的反复考验中实现的吗?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应该是一种过来人的视角,对于正处于困难中的人来说,( ‎ ‎ )杨绛先生有言:“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调适 无可厚非 艰苦卓绝 如期而至 B. 调整 无可非议 坚苦卓绝 不期而遇 C. 调整 无可厚非 艰苦卓绝 不期而遇 D. 调适 无可非议 坚苦卓绝 如期而至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越坚强,积累的动能就一定越大,收获的心得就越多。‎ B. 越痛苦,可能积累的动能就越大,收获的心得就越多。‎ C. 越痛苦,收获的心得就越多,积累的动能就一定越大。‎ D. 越坚强,收获的心得就越多,可能积累的动能就越大。‎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能获得同龄人的理解与认可,并从而带来短暂的疏解。‎ B. 能带来短暂的疏解,并从而获得同龄人的认可与理解。‎ C. 能获得同龄人的认可与理解,并因此带来短暂的疏解。‎ D. 能带来短暂的疏解,并因此获得同龄人的理解与认可。‎ ‎【答案】17. A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调适:是调整使适应。一般和心理搭配。调整:是调整价格,重新调配整顿,使适应新的情况和要求。一般和心态或者状态搭配。结合“自我心理”分析,选用“调适”。‎ 无可厚非:意思是没有什么可以过分指责的,表示说话做事虽有错误或缺点,但可以原谅,不必过分责备。无可非议:是说没有什么可以批评指责的,表示言论行动合情合理、无误。“追求个性表达”这一行为,可能会有不合理的地方,但是没有什么需要指责的,选用“无可厚非”。‎ 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常用于形容斗争环境艰苦。坚苦卓绝:指坚韧刻苦的精神超越寻常。修饰“努力”,选用“艰苦卓绝”。‎ 如期而至:按照计划或者规律,按时到来。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结合“成长”分析,选用“如期而至”。‎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按照段意,该段文字重在强调困难痛苦的意义,所以应该是“越痛苦”,排除A项、D项。‎ ‎“一定”过于绝对,先积累动能,然后才有收获,排除C项。‎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语序不当,先“理解”后“认可”,先“带来疏解”后“获得理解与认可”,排除B项、C项。‎ 搭配不当,“并”与“从而”不能搭配使用,排除A项。‎ 故选D。‎ ‎20.下面是雅安××中学学生张晓写给《语文报》编辑部的投稿信,其中有五处表达存在不得体的情况,请你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语文报》编辑部:‎ 我是雅安××中学学生张晓,是一位酷爱写作的妹子。久闻你刊大名,决定向你刊投稿。现奉上大作《蒙茶飘香》一篇,敬请拜读。还望务必拨冗回示为谢!‎ 此致 敬礼!‎ 张晓 ‎2018年5月11日 ‎①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⑤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①“妹子” (2). 改为“女生”; (3). ②“你刊” (4). 改为“贵刊”; (5). ③“大作” (6). 改为“拙作”或“拙笔”; (7). ④“拜读” (8). 改为“指正”; (9). ⑤“务必” (10). 改为“能”或“能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的得体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设置的情境是“雅安XX中学学生张晓写给《语文报》编辑部的投稿信”,且指出“其中有五处表达存在不得体的情况”,要求“找出来并进行修改”,然后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本题,仔细阅读语段,可发现语段中“是一位酷爱写作的妹仔”,“妹仔”是方言,指女孩或女生,用在此处不合适,改为“女生”;“久闻你刊大名”,“你”应改为“贵”,敬辞,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现奉上大作《蒙茶飘香》一篇”,“大作”,敬辞,称对方的著作。此处说自己的作品,应称为“拙作”;“敬请拜读”,“拜读”,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词。此处说别人读自己的文章,不当,改为“指正”;“务必拨冗回示为谢”,“务必”带有命令语气,不当,可改为“能,能够”。‎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1.被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改变的“成语”,显得特别有新意,还能给人以触动,合情合理。请仿照示例,写两个创新的“成语”,并做解释。要求:所写创新“成语”与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相关,解释合理,有正面意义,句式不要求相同,字数不限。‎ 答:(1)‎ ‎(2)‎ ‎【答案】示例:‎ ‎(1)疫往直前:明知病毒危险,但仍然选择奔赴抗疫第一线。‎ ‎(2)万无疫失:全面部署,全面排查,全民动员,全体监督,才能确保疫情防控取得胜利。‎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考仿用、选用、变换句式的能力。仿写句子就是根据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在语意、句式、修辞、语气等方面进行模拟仿写。一般说来,要根据提供的语言材料,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大方面入手进行仿写。题干要求所写创新“成语”与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相关,解释合理,有正面意义,句式不要求相同,字数不限。示例“疫不容辞”,是对成语“义不容辞”的创新,表现了防控新冠状病毒的责任十分重大,的确是“疫不容辞”。由于情景限制了必须是与抗击新冠状病毒这个疫情有关,所以选用谐音的方式,找到了“万无疫失”“疫往直前”分别表现的就是防控工作,周密细致,不出任何纰漏和在疫情面前,我们的白衣天使战斗在第一线,他们是抗击疫情的战士,为我们的生命保驾护航,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先通过谐音的方式,仿写,然后联系当前的抗疫工作指出其内涵,言之成理即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梁晓声 四句话中你感受最深的是哪句?请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套作与抄袭。‎ ‎【答案】例文:‎ 腹有诗书气自华 文字之所以比烟花更璀璨,是因为,我可以看着它在光滑的纸页间静静旋舞,演绎出永恒,浅吟低唱出岁月的旋律。‎ ‎——题记 人之一生,伴随着初始的懵懂无知而来,而尘世中物欲横流的浸染也不使冗添俗气。怎样才能让我们从无知走向睿智,从红尘滚滚的俗世中“羽化而登仙”,“然泥而不滓”呢?故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此言得之。‎ 读诗书,撷其精华,后纳于腹。这使得我们在自觉的思考中,不自觉地表现出睿智的光芒和脱俗的气质来。‎ 在那些静谧的午夜时分,我轻驾一叶扁舟,在书的海洋里遨游。透过历史的层层雾绕,我隐约看到微风细雨中徐行的苏子,手柱竹杖,脚踏泥泞,何方吟啸!苏子用诗情与画意向世人展现出独特的赤壁,用浪漫与才情举杯邀明月,慨叹人生,用豪迈与洒脱尽情的演绎着“一蓑烟雨任平生”!我静静地继续摆渡前行,怕惊起那一滩鸥鹭,终于看见了对镜自怜,日渐憔悴的易安。“花自飘零水自流”是怎样一丝的哀怨,“梧桐更兼细雨”是怎样的一缕忧伤,“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又是怎样的断肠!易安的凄怨与哀伤,千百年来,多少行人为之洒泪,为之心醉!‎ 曾几何时,我与数好友欢聚一堂,笑谈三国,痛陈水浒,悦赏西游,悲叹红楼!昔公瑾意气风发,羽扇纶巾,运筹帷幄;忆武侯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一声声的哀怨中,在一浪浪的豪言中,我似乎读懂了字里行间的率真、浓醇和辛酸,我似乎读出了诗书间的肝肠寸断。前人的文字犹如一把滴血的利刃,令人看在眼里,咽在喉里,痛在心头!人生的冲击与柔情,我也曾经历,我也曾容忍,千古文人洒露出的万缕情思引发我伤感,逼迫我惆怅。我静静地让诗书在我心中流淌,任由它冲击我的心房,任由它泛起一丝丝的涟漪,激起千层万丈的浪!‎ 我细细地品读,细细地将诗书纳于腹中。恍惚间,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油然而生,睿智与高雅慢慢充溢在我的四周,浸润我的灵魂。在诗书的熏陶下,我的心胸日渐开阔,我也变得富有诗情与画意,我更渴求在世俗的纷扰下,仍能保持心中的一方净土,仍能展现出华丽的气质,仍能散发出高雅的芳香,我试着用飘逸的文学演绎内心的浪漫,用豪迈的笔调书写如诗如画的青春,一股文人的高洁与孤傲在不经意间萦绕内心。‎ 诗书对我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即使我走遍天涯海角,即使我历尽沧桑幻变,我依然相信它一直都在我的灵魂深处。若我是一棵小树,那么诗书就是赐予我温暖的阳光;若我是一只小鸟,那么诗书就是我高飞的天空;若我是一条小鱼,那么诗书就是我畅游的海洋。我就是在这海阔天空中放飞我的梦,在这茫茫尘世中追寻脱俗的气质,追寻高雅华丽的气魄。‎ 腹有诗书气自华,从此,我即是个文化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根据题目要求可知,可以根据“植根于内心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四句话中的任意一句话写感受,然后成文。根据“植根于内心的修养”可以理解为,文化是一种修养,这大概就是古语“腹有诗书气自华”;“无需提醒的自觉”,可以理解为,文化就是提升了人的思维,让人学会思考;“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文化人不再是一介武夫,有了自我约束的能力,有了甄别的能力;“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文化柔软了人的心灵,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所以善良。‎ 参考立意:‎ ‎1.腹有诗书气自华;‎ ‎2.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3.文化是一种成全;‎ ‎4.文化人的自觉。‎ 参考素材:‎ ‎1.二零零八年的夏天势必成为一种符号,留存于世界的记忆中,鲜艳的中国红点燃世界的激情,也让世界各民族的人感受到中国教养的芬芳。‎ ‎2.“最美的志愿者”微笑着告诉全世界的人:任何一个中国人遇到相同的情况,都会和她有相同的选择。不论倒下的那个人是曾经在中国土地上肆虐的日本的国民,还是在巴黎街头为抢火炬而呐喊助威的人,我们的选择都会一样,因为这是中国的教养。‎ ‎3.中国的教养没有法国薰衣草的美丽浪漫,也没有荷兰郁金香的神秘诱人,中国的教养散发的是夏日濯清莲而出的荷花那淡淡的、温和的芬芳。‎ ‎4.‎ 中国的教养是“以礼为先”。在奥运会上,中国人的“礼”代表了中国的形象。奥运赛程中,我们不疯狂,不像球迷那样以疯狂的举动发泄不满,我们礼貌地坐在观众席上,为每一次的精彩奉献掌声,一声声“加油”足以表达我们对中国奥运健儿的鼓励与期待。‎ ‎5.面对郎平执教的美国女排,我们同样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刘翔退出赛场,我们以平和的心态将祝贺送给新的冠军;当中国男篮走下赛场,我们同样为他们热泪盈眶。这就是中国的教养,君子一样的莲花散发的芬芳。‎ ‎6.中国的教养没有富士山的浪漫神秘,也没有乞立马扎罗山的绵延不绝,中国的教养是泰山一般的坚韧,蔑视一切灾难与困难的王者气概。‎ ‎7.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没有人后退,只有不顾一切的勇往直前。当生命在瞬间遭遇威胁,没有人放弃生的希望,只有在废墟下的坚强挣扎。草绿的军装站成山的姿势,抵住灾难的洪涛,勇敢的人们靠在山的肩膀上,让生命的奇迹一次次上演。‎ ‎8.他哭着回头,哀求道:“求求你们让我再救一个!”钢筋水泥下,他以希望为支柱,度过了八天八夜的黑暗……这就是中国的教养,泰山一样坚韧。中国的教养不似多瑙河般温情,也不似尼罗河那般悠长,中国的教养是长江的波涛汹涌,激情万丈。‎ ‎9.在异国他乡,中国人用自己的语言一遍遍述说中国文明的伟大;面对外国人的挑衅与辱骂,我们奋起反击,用炽热的激情捍卫祖国的尊严。‎ ‎10.他用纯粹的法文作了精彩的演讲,告诉那些“蓝眼睛”中国有多伟大;她用法律维护中国人的利益,将美国广播公司告上法庭。这就是中国的教养,长江一般汹涌。‎ ‎11.是君子荷花的芳香,是泰山王者的坚强,也是长江汹涌的正义。中国的教养,源远流长。‎ 行文结构:‎ 题目要求“四句话中你感受最深的是哪句?请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联想”,适合于写成议论文。根据材料,选择一种立意,给文章拟写标题。如“腹有诗书气自华”。文章开头,可以使用“题记”来点题。如例文中的题记,“文字之所以比烟花更璀璨,是因为,我可以看着它在光滑的纸页间静静旋舞,演绎出永恒,浅吟低唱出岁月的旋律。”写出了从读书中享受到美感。正文部分,可以从几个角度,提出观点,加以论证。结构上可以采用并列式,或层进式。论证过程中,需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要有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最后,总结全文,强化观点。‎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要点 :‎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 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 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 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 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题目明确提示我们要选择其一来写,要体现权衡与选择,因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笼统写交际的艺术、细节决定交际等;也不能均衡笔力论述每一个细节道理而不体现权衡后的选择。‎ ‎ ‎ 本试卷的题干、答案和解析均由组卷网(http://zujuan.xkw.com)专业教师团队编校出品。‎ 登录组卷网可对本试卷进行单题组卷、细目表分析、布置作业、举一反三等操作。‎ 试卷地址:在组卷网浏览本卷 组卷网是学科网旗下的在线题库平台,覆盖小初高全学段全学科、超过900万精品解析试题。‎ 关注组卷网服务号,可使用移动教学助手功能(布置作业、线上考试、加入错题本、错题训练)。‎ ‎ ‎ 学科网长期征集全国最新统考试卷、名校试卷、原创题,赢取丰厚稿酬,欢迎合作。‎ 钱老师 QQ:537008204    曹老师 QQ:71300063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