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北区重庆第八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江北区重庆第八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月考语文试题

重庆八中高2020级高三(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4.考试结束后,请在教师指导下扫描二维码观看名师讲解。‎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农林渔牧业人群长期生活、聚居、繁衍的边界相对清楚的聚落空间和社会单元,村落的产生并非伴随人类的起源就出现的,而明显是人类进化和人类文明起源时期的产物。人类进化史表明,人类是从灵长类古猿进化而来的,属于群居型动物。这一进化过程,提供了早期村落产生的两条线索。一是群居作为动物性本能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特别是到了智人阶段,人类为了有效减少个体的生存难度,发展出了共同防御、共同发展的族群观念,因而基于血缘的聚众而居开始发生。二是由于生存的驱动,人类开始积极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发展出大量与生产生活有关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包括工具、器皿、衣物、建筑和制作它们的经验、技术,以及语言、制度、道德和原始信仰等。这一进化过程中动物性聚众本能开始向社会性聚居意识转变,基于血缘的原初氏族组织应运而生,于是,地城空间上的居民点开始与作为社会单元的氏族组织重合,具有村落内涵的聚落随之产生。‎ 距今一万年前后,农业的出现和发展,使人类从“居无定所”的迁徙流动生活方式逐步走向定居生活。定居把人类固定在土地之上,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又稳定并扩大了定居生活,才有了早期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原始社会后期,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产生,使早期社会从氏族进化为部落,部落又发展到部落联盟。建立在氏族组织之上的村落向群团化发展,并形成以城郭为中心的地缘一体化趋势。由此,国家应运而生,中华大地逐步从分散走向统一。这是从血缘到地缘,进而再到文明的重组与整合。‎ 国家的出现,意味着跨地域、跨血緣、跨部落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建立,国家要维系和巩固这种关系,其前提和基础是对土地和人口的全面掌控,因为二者关系到国家的人丁强弱和经济收入的多寡。因此,村落作为最基础的地域单元、生活单元和社会单元,就具有了国家层面的意义。先秦的“井田制”“授田制”和“乡遂制”,秦汉的“郡县制”“乡亭里制”都已充分表明这一点。伴随国家对村落的实际认同,“村”的概念在东汉随之出现。至唐代,国家更是构建了“村坊分治”的行政管控体系,可见,国家视野下,村落以其聚族群体性、血缘延续性和地缘一体性的特质,起到了维系和巩固国家的稳定。繁荣和发展的历史作用。‎ 作为“聚族而居”的社会单元,中国村落是血缘关系优先的社会,属于血缘型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大致形成于宋代以后。村落共同体的形成,也意味着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世界的产生。除田赋徭役、战争动乱等不可抗拒因素外,村落较少与外界发生联系,是一种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化的推进,近代以来的村落共同体逐步转型发展。从时间上来说,中国现代化的意识及其实践大致产生于鸦片战争前后。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变迁,使包括村落在内的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人力和富力为主的生产方式逐渐被批量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机械化生产取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本瓦解,传统村落共同体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正在探索一条现代转型之路。‎ ‎(摘编处胡彬彬、邓昶《变迁与转型:中国村落发展的历史逻辑》)‎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供人类长期生活的聚落空间和社会单元的出现,村落的雏形在古老的中国开始形成 B. 农业的出现使人类逐步定居下来,私有制的出现和阶级的产生使早期社会进化为部落联盟。‎ C. 先秦的“井田制”、秦汉的“郡县制”、唐代的“村坊分治”,标志着国家对村落的实际掌控。‎ D. 大致形成于宋代以后的村落共同体,是一个与城市不同的基于血缘关系优先的封闭世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站在人类进化史的高度提出问题,审视人类由动物性向社会性转变的历程。‎ B.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突出以人力和畜力为主的生产方式与机械化生产的差异。‎ C. 文章以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变迁为前提,论证国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D. 文章按照从血缘到地缘再到文明的顺序展开,符合中国村落发展的历史逻辑。‎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起源与文明起源相伴而生,只有当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能促进人类进化。‎ B. 如果中国社会形成了以城郭为中心的地缘一体化,国家就能避免分裂,走向统一。‎ C. 洋务运动唤醒了中国人的现代化意识,迎来了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化的进程。‎ D. 持续的改革开放,正在瓦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传统村落将走向现代转型之路。‎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锁定答题区间,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 “标志着国家对村落的实际掌控”有误。根据文本第三段说“村落作为最基础的地域单元、生活单元和社会单元,就具有了国家层面的意义。先秦的‘井田制‘授田制和‘乡遂制’,秦汉的‘郡县制‘乡亭里制”都己充分表明这一点”,可知秦汉时期的各种制度具有国家层面的意义,而不能表述成“国家对村落的实际掌控”。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并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突出以人力和畜力为主的生产方式与机械化生产的差异”表述错误。因为文章并没有运用对比论证,且根据原文第四段“包括村落在内的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人力和畜力为主的生产方式逐渐被批量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机械化生产取代”,可知并未论及二者的差异。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通过分析比对,得出答案。‎ A项,“人类起源与文明起源相伴而生”有误。根据原文第一段说“村落的产生并非伴随人类的起源就出现的,而明显是人类进化和人类起源时期的产物”,可知人类起源与文明起源是不同的两个阶段,且“只有才”的表述有误。‎ B项,“如果……就能”表述有误。据原文二、三两段的有关信息,可知“村落”才能维系和巩固国家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C项,对洋务运动的作用过度夸大,表述有误,文章最后一段只是说“从时间上来说,中国现代化的意识及其实践大致产生于鸦片战争前后。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变迁,使包括村落在内的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人力和富力为主的生产方式逐渐被批量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机械化生产取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本瓦解,传统村落共同体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正在探索一条现代转型之路”,这是一个过程的变化,并没有过分突出“洋务运动的作用”。‎ 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几年来,各大媒体纷纷在“媒体融合”上发力,并建立了各自的“方法论”,“侠客岛”麻辣财经”等一批优秀的融媒体品胖纷纷面世,共同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体矩阵。‎ 媒体融合虽然帮助许多传统媒体成功转型,但仍有一些媒体人在实践中遇到困惑,践行效果不佳。2月26日,第19期“网络传播沙龙”在北京举行,11位新闻业内实操干将、学界知名教授齐聚一堂,以“新形势新融媒”为主题,共同探讨媒体融合的最新观点与实战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聚焦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就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侠客岛是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的新媒体品牌栏目,以敏锐的热点追踪能力和幽默的年轻化语态,多次创造了“10万+”效应。每当出现重大时政新闻事件,“侠客岛”都会把“高大上”的新闻变成普通人读得懂、喜欢读的文章。不抄段子、不做标题党,在极短的时间里,“侠客岛”已经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时政类公众号之一。‎ ‎(摘编自《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是大势所趋也迫在眉睫》,《东方财富网》2019年2月23日)‎ 材料二 你目前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渠道是什么? 你看图文和视频资讯的习惯是?‎ ‎ (数据中国信息安全博士网)‎ 材料三:‎ 微信公众号是目前传统媒体进行融合传播最主要的平台,但是位于新榜指数前500的微信公众号总体阅读数连续多月出现了下滑的情况,公众号破10万+的速度明显放缓,公众号流量红利期正在逐渐消逝,此外,微信、微博类社交平台,今日头条、网易等资讯类,秒拍、美拍等视频类以及映客、花椒等直播类的新兴自媒体平台迅速崛起,也对市场进行了冲击。‎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在当今信息革命中,我们把握这一历史机遇,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总体赶上了时代。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互联网作为划时代的工具,推动人类进行新的传播革命,推动我们进入全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與论生态、整体格局和传播方式深刻变化,新闻與论工作面临空前的挑战和机遇。截至去年6月,我国网民超过8亿,其中手机网民占98.3%,在相当意义上说,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 ‎(摘编自《推动蝶体深度融合,做大做强主流舆论》,《人民日报》2019年1月25日)‎ 材料四 與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深刻变化,重纽着内容生产与信息传播的链条,一个“万物皆媒”的全媒体时代渐行渐近。‎ 人民日报全新改版、全彩印刷,推出融媒体工作室机制,组建了“一本政经”麻辣财经”等45个专业化、垂直化的品牌工作室,做大做强报网十多种载体,覆盖用户7.86亿人次;新华社自主研发推出“快笔小新”机器人写稿系统,并发布全球媒体首个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和全球首个合成新闻主播—“AI合成主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先进技术为引领,深入研究运用人工智能、5G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全力推进4K超高清电视技术体系建设,牢牢掌握核心技术研发应用主动权,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日报社践行“深度融合、移动先行”理念,把一份发行70万份的荚文报纸转型升级为一个覆盖2亿多海内外用户的全媒体传播平台。‎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众声喧哗的全煤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但主流媒体手握的是“金话筒”。把握时代大势,坚持守正创新,坚定不移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媒体融合的大手笔正等待我们去创造。‎ ‎(摘编自《勇立潮头,推进全媒体时代“融合+”》,《人民网》2019年1月28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侠客岛”“麻辣财经”是媒体融合成功的典型案例,但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如何使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B. 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各大媒体纷纷发力融合发展,这标志着“万物皆媒”的全媒体时代已然来临。‎ C. 微博、网易、美拍等新兴自媒体平台的迅速崛起使得微信公众号总体阅读数连续多月出现了下滑情况。‎ D. 人民日报全新改版、全彩印刷,推出融媒体工作室机制,做大做强报网十多种载体使用户激增至7.86亿人次。‎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二中的调查数据显示,在目前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渠道中,传统媒体已经完全不具备和新媒体抗衡的能力。‎ B. 互联网作为划时代的工具,使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空前的挑战和机遇,其实媒体的深度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互联网的利用问题。‎ C.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社这些传统媒体把握时代大势,坚持守正创新,体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 D. 众声喧哗的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虽然主流媒体手握的是“金话筒”,但若是不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仍可能会被淘汰。‎ ‎6. 结合以上材料,简要谈谈传统媒体如何在媒体融合中成功转型。‎ ‎【答案】4. A 5. A ‎ ‎6. ①把握历史机遇,抓紧时代脉搏,坚持守正创新,坚定不移推进媒体深度融合。②用信息革命成果,掌握核心技术研发应用主动权,充分利用新的信息技术。③重视受众的普及性,多迎合媒体受众的需要、兴趣、习惯等,呈现方式更直观、更大众化。‎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筛选出答案。‎ 本题中,B项“这标志着“万物皆媒”的全媒体时代已然来临”表述错误。由材料三中“推动人类进行新的传播革命,推动我们进入全媒体时代”与材料四“一个‘万物皆媒’的全媒体时代渐行渐近”可知。“已然来临”未然说成已然。‎ C项“微博、网易、美拍等新兴自媒体平台的迅速崛起使得微信公众号总体阅读数连续多月出现了下滑情况”表述错误。“微信公众号总体阅读数连续多月出现了下滑的情况”范围扩大,原文为“位于新榜指数前500的微信公众号总体阅读数”;无中生有,“主要是因为……的迅速崛起”原文中无依据。‎ D项“人民日报全新改版、全彩印刷,推出融媒体工作室机制,做大做强报网十多种载体使用户激增至7.86亿人次”表述错误,曲解文意。正确的表述是:人民日报全新改版、全彩印刷,推出融媒体工作室机制,组建了“一本政经”麻辣财经”等45个专业化、垂直化的品牌工作室,做大做强报网十多种载体,覆盖用户7.86亿人次。‎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然后将选项与文本内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本题中A项“传统媒体已经完全不具备和新媒体抗衡的能力”表述错误。“完全不”说法太绝对了。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和概括原文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筛选主要的信息,并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答案。本题中要求“结合以上材料,简要谈谈传统媒体如何在媒体融合中成功转型”,结合“在当今信息革命中,我们把握这一历史机遇,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总体赶上了时代。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互联网作为划时代的工具,推动人类进行新的传播革命,推动我们进入全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深入研究运用人工智能、5G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全力推进4K超高清电视技术体系建设,牢牢掌握核心技术研发应用主动权,努力实现跨越式发”“把握时代大势,坚持守正创新,坚定不移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媒体融合的大手笔正等待我们去创造”等句子可以具体概括出答题要点为:①把握历史机遇,抓紧时代脉搏,坚持守正创新,坚定不移推进媒体深度融合。②用信息革命成果,掌握核心技术研发应用主动权,充分利用新的信息技术。③重视受众的普及性,多迎合媒体受众的需要、兴趣、习惯等,呈现方式更直观、更大众化。‎ ‎【点睛】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总之,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作品内容,然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个目标 周国华 电话响起,霍克医生拿起话筒接听,目光钉子般钉在桌上的笔记本上。‎ 挂了电话后,医生左手握了握拳,右手拿起笔,在笔记本上用力写下了“293”三个数宇,眯起眼看了很久,才点了点头:好,全了,刚好,感谢上帝。‎ 手术室内,护士们忙碌地准备着。医生消了毒,把大家叫到一起,鞠了个躬:今天的手术对我很重要,拜托各位了,众人愣了愣后,齐声道:一定。‎ 十多分钟后,遇车祸的年轻人被送了进来,大家看了看,都低下了头,一瞳孔放大呼吸停止……很明显,病人已经死亡!‎ 有人想为年轻人盖上白布,霍克医生摆摆手,手持两块电极板,为他做电击除颤,几次下来,毫无起色,助手劝道:没用了。霍克医生一瞪眼:谁说的?‎ 助手一惊。印象中,医生话不多,尽管刻板了点,但从不冲人发火。‎ 医生放下工具,用双手为病人胸外按压。十几分钟过去,医生额头的汗水被擦拭了好几次,可年轻人依然没有血压。‎ 看着老人手术帽外露出的白发,所有人的眼晴都湿润了。医生在小镇的这家医院工作几十年了,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曾经有大医院想高薪聘他,他没去,说等完成自己的一个心愿后再说。至于是什么心愿,他从未对人提起过。‎ 助手抢过医生手里的活,大家轮流为年轻人除颤按压。半个多小时后,医生无奈地摆摆手:都尽力了,谢谢。‎ 医生解下口罩,眼眸中满是无奈和哀伤。‎ 上帝啊,医生明天就要退休,为什么要对他如此残酷?众人默默叹息。‎ 医生走出手术室,步履沉重而迟缓。回到办公室,他取出笔记本,沉思良久,找来红笔将刚才写的那三个数字圈住,随后缓缓写下几个字。‎ 窗外,一只苍鹰无精打采地飞向不远处的丛林,头也不回。‎ 那片丛林,医生再熟悉不过。那儿,埋葬着小镇的英雄弗兰克上校。‎ 战争刚开始时,弗兰克的未婚妻死于入侵者的炮弹下,弗兰克医生放下手术刀,扛起了钢枪。历经数百场大小战役后,他成了令敌军胆寒的将领。侵略者一宣布投降,上校就捧着鲜花去告慰心上人,却被敌军卑鄙的狙击手夺走了生命。‎ 弗兰克情侣安葬在小溪边,溪水清澈,长流不息,医生很喜欢去那边散散步,拔拔坟头的杂草,或静静地坐上一会儿。‎ 退休后的第三年,医生躺在养老院里,再乜无法下把,得知消息后,小镇几乎所有的人都赶来揲望他,并劝他用药。医生淡淡地说:我的病,自己清楚,没必要浪费,这是上帝的安排。‎ 医生的固执惊动了镇长。镇长亲自上门了解情况,在战后缺医少药的年代,医生主动来到这个不起眼的小镇。几十年来,医治病人就好像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可当小镇想回报他时,他却拒绝了。人们突然间想起,甚至于他来自何方,也没一个人知道。医生对镇长说了很多。语调平静。走时,镇长心事重重。‎ 没过几天,医生去世了。‎ 医生的墓地选在一片树林里,和弗兰克情侣相距三百余米。在他标记的地方,人们挖出了一把锈迹斑斑的狙击枪、镇长派人把枪送到弗兰克上校纪念馆里。‎ 医生的胸前放着一张发黄的旧报纸,还有一本笔记本,旧报纸上,详细记述了弗兰克上校的牺牲经过。笔记本上,则记录着一长串数字和名字,那些都是医生从死亡线上救回来的重病患者,总共有292个。而第293个,竟赫然写着一个人的名字。‎ 哈斯勒!当年打冷枪的,正是敌军王牌狙击手、号称“丛林之鹰”的哈斯勒!战争中,有293人死在他枪下,其中大多数是指挥官、反坦克手和机枪手。‎ 这“幽灵”谁也没见过,也没有他的照片,战后不知所踪。‎ 墓碑上,刻着“霍克医生之墓”几个大字,这是全镇人的意见。唯有这一点,他们没有遵从医生的遗愿。‎ 人们说,在天堂,没有人需要知道战争何时结束,因为那儿,永远不会有战争。‎ ‎(选自《2018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霍克医生在笔记本上写下“293”这个数字,使小说在一开始就充满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 B. 抢救失败,霍克极度无奈和悲伤,主要原因是他明天就要退休,觉得这样结束职业生涯很不光彩。‎ C. 小说写“一只老鹰”,既表现了霍克抢救失败后的心情,又自然而然地引出弗兰克的故事。‎ D. 小镇人在墓碑上刻上“霍克医生之墓”,是因为人们已经从心底里宽恕了哈勒斯的罪恶。‎ ‎8. 小说以“最后一个目标”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为什么要写弗兰克的故事?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B 8. ①小说标题意蕴丰富最后一个目标既指主人公杀害的最后一人,又代表他在生命最后对自己的救赎。②这一标题概括了主人公从杀人到救赎转变的小说主要情节③用“最后一个”强调了小说反思战争颂扬人性的主题。 ‎ ‎9. ①弗兰克放下手术刀扛起钢枪,与霍克医生的经历正好相反,写出他的故事便于在对比中塑造人物形象。②杀死弗兰克是霍克医生到小镇行医救人赎罪的原因,补出其故事有利于故事情节完整:③弗兰克情侣二人在战争中的悲剧命运深化了小说反战主题。‎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本题中B项“主要原因是他明天就要退休,觉得这样结束职业生涯很不光彩”表述错误。根据文本可知,抢救失败,霍克极度无奈和悲伤,主要原因是他成功抢救293个危重病人,是霍克医生退休前最大的心愿,但是却抢救失败了,夙愿未完成,所以感到遗憾无奈和悲伤。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中标题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标题的作用: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设置悬念,贯穿始终的线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推动(暗示)情节发展,突出主题,以某种艺术手法吸引读者。本题中,要求“小说以‘最后一个目标’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从内容角度,小说标题意蕴丰富最后一个目标既指主人公杀害的最后一人,又代表他在生命最后对自己的救赎。实际上他挽救的第 293 个“重病患者”是他自己--当年敌军的王牌狙击手哈勒斯。从情节的角度考虑,这一标题概括了主人公从杀人到救赎转变的小说主要情节,他是在用实际行动为战争中自己曾杀死的 293 条生命忏悔、赎罪,拯救自己的灵魂,完成自己生命的救赎。从主题的角度考虑, “最后一个目标”做标题,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霍克医生内心的愧疚与忏悔,同时也揭示出了文章的主题: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人们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和平宁静生活的期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情节安排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对人物、对情节、对主题三个方面去考虑。本题中,要求对小说为什么要写弗兰克的故事?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从对人物的角度考虑,弗兰克放下手术刀扛起钢枪,与霍克医生的经历正好相反,写出他的故事便于在对比中塑造人物形象。能更好地表现医生是个为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努力弥补,并通过救治病人拯救自己灵魂的人;从情节的角度考虑:杀死弗兰克是霍克医生到小镇行医救人赎罪的原因,补出其故事有利于故事情节完整,让读者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小说的主题;从主题的角度考虑:弗兰克情侣二人在战争中的悲剧命运深化了小说反战主题,表现了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人们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和平宁静生活的期待。‎ ‎【点睛】本题考查小说中标题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标题的作用: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设置悬念,贯穿始终的线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推动(暗示)情节发展,突出主题,以某种艺术手法吸引读者。当然在分析的时候,要结合具体的内容,来有选择性的明确标题的作用,概括得出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賡芸,字郑斋,江苏嘉定人。少受学于同县钱大昕,通六书,苍、雅,三礼,乾隆五十五年进士,授浙江孝丰知县,嘉庆三年,九卿中有密荐之者,诏询巡抚阮元,元奏:“賡芸守洁才优,为浙中第一良史。”引见,以同知升用,寻报嘉兴知府,正己率属,无敢以苞苴进者。十年,水灾,减果有实惠,赈民以粥,全活者众。以继母忧去官。‎ 服阕,补福建汀州,调漳州,俗悍,多械斗,号难治。賡芸召乡约、里正问之曰:“何不告官而私斗为?”皆曰:“告官,或一二年狱不竟,竟亦是非不可知,先为身累。”赓芸曰:“今吾在,狱至立剖。有不当,更言之,无所徇护,为我告乡民,后更有斗者,必擒其渠,焚其居,毋恃贿脱。”众皆唯唯退。已而有斗者,赓芸立调兵捕治,悉如所言,民大惧。賡芸日坐堂皇重门洞开诉者直入命役与俱召所当治者限时日不至则杖役至则立平之释去即案前书狱词无一钱费民皆欢呼曰:“李公活我!”漳属九龙岭多盗,下所属严捕,擒其魁十数,商旅坦行。故事,获盗当甄叙,悉以归属吏。寻擢汀漳龙道,二十年,擢福建按察使,署布政使,逾年实授。‎ 賡芸守漳州时,龙溪县有械斗,令懦不治。署和平令朱履中内狡而外朴,赓芸误信之,请以移龙溪。久之,事不办,始稔其诈賡芸之去漳,监造战船工未竣,留仆督率之,仆假履中洋银三百圆,诡以垫用告,赓芸如数给之,仆匿不以偿。福州知府涂以辀鞠之,阿总督意,增其数为一千六百,逼令自承,辞色俱厉,赓芸终不肯诬服。虑为狱吏所辱,遂自经。‎ 赓芸家不名一钱,殁无以殓,盐法道孙尔准与之善,为经纪其丧,方治狱使者至闽,士民上书为赓芸讼冤,感泣祭奠,踵接于门,为建遗爱祠。‎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五》,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赓芸日坐/堂皇重门洞开/诉者直入命/役与俱/召所当治者/限时日/不至则杖役/至则立平之释去/即案前书/狱词无一钱费/‎ B 赓芸日坐/堂皇重门洞开/诉者直入/命役与俱/召所当治者/限时日不至/则杖役/至则立平之释去/即案前书狱词/无一钱费/‎ C. 赓芸日坐堂皇/重门洞开/诉者直入/命役与俱/召所当治者/限时日/不至则杖役/至则立平之释去/即案前书狱词/无一钱费/‎ D. 赓芸日坐堂皇/重门洞开/诉者直入命/役与俱/召所当治者/限时日不至/则杖役/至则立平之释去/即案前书狱词无一钱费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六书,首见于《周礼》,指象形、会意、形声等六种汉字构成和使用方法。‎ B. 忧,指父母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C. 乡约,与“里正”同为乡中小吏,由县官任命,多负责传达政令、调解纠纷。‎ D. 署,指暂任、代理官职,古代与之含义相近的词还有“守”假”判”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李赓芸德才兼备,颇受赏识。早年有朝中官员向嘉庆皇帝举荐他,皇帝下诏询问他的情况,当地巡抚上奏说他是浙中最优秀的地方官。‎ B. 李赓芸体恤民情,为政有方。发生水灾,他降价卖出官仓库的粮食,施粥赈济灾民;调任民风剽悍的漳州,他严惩械斗者使商旅出行畅通。‎ C. 李赓芸误信下属,含冤自尽。在做漳州知府时,李赓芸错误地相信下属,后来被审讯官员污陷,最终他不愿服罪受辱,上吊自杀。‎ D. 李赓芸为官清廉,百姓拥戴。李赓芸死后家里无钱安葬,后来朝廷使者到福建审理案件,百姓上书为他申冤,还为他建了一座祠堂。‎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擢嘉兴知府,正己率属,无敢以苞苴进者。‎ ‎(2)为我告乡民,后更有斗者,必擒其渠,焚其居,毋恃贿脱。‎ ‎【答案】10. C 11. D 12. B ‎ ‎13. (1)不久李賡芸又被提升为嘉兴知府,他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作下属的表率:(下属官员)没有敢向他送礼的。‎ ‎(2)为我告诉乡民们,以后再有斗殴的,必将抓捕其中的首领,烧他的家,不要依仗行贿脱身。‎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题中,句意大致推断为:李赓芸每天坐在大堂上,正大光明,府门大开,要告状的人直接就可以进来,李赓芸命差役和要告状的人一起。要传召应该治罪的人,都限定时日。被传召的人不来,就杖责差役。人带来了就马上宽恕差役并将他们释放。(直到他)靠到桌前写下判词结案,(告状的人)都不用花一文钱。根据句意“赓芸日坐堂皇”中的“堂皇”是“坐”的地方,不能断开,排除AB,再比较CD,根据句子结构的相似性,“不至则杖役/至则立平之释去”这里说两种情况,一个是“至”,一个是“不至”,可将中间断开,排除D,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中D项,“‘判’也指暂任、代理官职”表述错误。正确的表述是:“判”指高位兼任低职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中B项“调任民风剽悍的漳州,他严惩械斗者使商旅出行畅通”表述错误。根据文本“漳属九龙岭多盗,下所属严捕,擒其魁十数,商旅坦行”可知,调任民风剽悍的漳州时,李赓下令所属差役严厉抓捕,捉住了其中领头的十多人,商旅出行畅通,并非是“严惩械斗者”。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中(1)寻,不久;率,为……做表率;苞苴,馈赠礼物;(2)擒,抓捕;渠,首领;毋,不要;恃,依仗,凭借。‎ ‎【点睛】李賡芸,字郑斋,江苏嘉定人。乾隆五十五年考中的进士,被授命为浙江孝丰知县。(后来)调任德清知县,又调任平湖知县。嘉庆三年,九卿中有人私下举荐李赓芸,皇帝下诏向巡抚阮元询问。阮元回奏说:"李赓芸德性高洁,才能优秀,是浙江可列在第一的优秀官员。由此皇帝召见了把李赓芸,把李赓芸升为同知。不久,又提升李赓芸为嘉兴知府,他严格要求自己,作下属的标率;下属官员没有敢向他送礼的。嘉庆十年,嘉兴发生了水灾,李赓芸将官仓粮食低价出售,给百姓实实在在的好处,又提供粥汤赈济灾民,求活了很多人,(后来)李赓芸因为继母去世,他要为继母守孝而离职。‎ 守孝期满后,他补任为福建汀州知州,又调任为漳州知州。当地民风剽悍,经常发生械斗,出了名的难以治理。李赓芸召集乡吏、里正,问他们:"为什么百姓不到官府告状,而是私下斗殴呢?众人都说:告到官府,可能一两年都无法判决,判决了也是是非未必分清,告状的人自己已经陷于困顿了,"李赓芸道:“如今我在,案件报上来就立刻解决。(判决)有不合理的,(大家)尽管提出来,我不会徇私偏袒。为我告诉乡民们,以后再有斗殴的,必将抓捕其中领头的人,烧他的家,不要指望行贿脱身。众人唯唯诺诺地退下了。不久有人斗殴,李康芸立即调兵抓捕治罪,都如他所说过的(做了),百姓都十分害怕了。李赓芸每天坐在大堂上,正大光明,府门大开,要告状的人直接就可以进来,李赓芸命差役和要告状的人一起。要传召应该治罪的人,都限定时日。被传召的人不来,就杖责差役。人带来了就马上宽恕差役并将他们释放。(直到他)靠到桌前写下判词结案,(告状的人)都不用花一文钱。民众都欢呼说:李公教了我们的命啊!漳州辖区的九龙岭有多很强盗,李赓下令所属差役严厉抓捕,捉住了其中领头的十多人,‎ 商旅从此可以平安通行。技照惯例,抓到的强盗要经过甄别,挑选可用的人,李赓芸把他们都交给了下属官吏。不久,李賡芸被提任汀漳龙道。嘉庆二十年,李康芸升任福建按察使,代理布政使,第二年转正。‎ 李賡芸治理漳州时,龙溪县常发生械斗事件,县令害怕,无法治理。代理和平县县令的朱履中内心狡诈却外表忠厚,李赓芸误信他,请他调任到龙溪(去治理事务)。时间久了,事情却没办,李赓芸才知道他的狡诈。李康芸离开漳州(去就任福建按察使)时,监造战舶的工作还没有完成,他便留下仆人督办这件事,这个仆人借了朱履中三百块银洋,骗李康芸说他用作垫款了,李赓芸如数给了他,但这仆人却将钱藏了起来,没还(朱履中)。福州知府涂以输审问此案,揣度井迎合总督的心意。(李赓芸为人耿直,曾因吉得罪总督汪志伊),把涉案钱数增改为一干六百银冰,逼迫李康芸自已认罪,声色俱厉,李康芸终究不肯无辜服罪。(他)担心被狱吏所侮辱,就上吊自杀了。‎ 李庚芸家中分文也没有,死了都没钱收验安葬,盐法道孙尔准和他交好,帮他治办了丧葬事宜。当审理案件的使者到福建的时候,百姓上书为李赓芸申冤。他们满怀感激之情流着泪前去祭莫李康芸,到门祭奠的人络绎不绝。当地百姓为他建了一座遗爱祠。‎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闲望 ‎ 吴融①‎ 三点五点映山雨,一枝两枝临水花。‎ 蛱蝶狂飞掠芳草,鸳鸯稳睡翘暖沙。‎ 阙下新居成別业,江南旧隐是谁家。‎ 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暝归林上鸦。‎ ‎【注】①吴融年轻时曾离开家乡越州入长安求仕,在长安建有新居。此诗即作于长安新居建成之时。‎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雨”是点点滴滴,“花”是一枝两枝,临水横斜,景致优美疏淡、色彩明丽浓艳。‎ B. 诗歌以“狂飞”写蛱蝶对芳草的喜爱,以“稳睡”言鸳鸯的愜意,用词形象贴切。‎ C. 诗歌前四句是望中所见,通过对周围景物细致入微的描写,着力突出一个“闲”字。‎ D. 颈联二句由新居闲望想到旧山隐居之所,语气中充满诗人对抛离故园的懊悔伤感。‎ ‎15. 简要分析诗歌尾联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14. A 15. (1)“东迁西去俱无计”表达了奔走求仕 酸楚与无所获得的失望、悲哀。(2)“却羡暝归林上鸦”则表达了渴望归隐山林,而又难以割舍仕途、理想的无可奈何。‎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中A项“色彩明丽浓艳”表述错误。正确表述是:“雨”是点点滴滴,“花”是一枝两枝,临水横斜,景致优美疏淡、宁静和谐,语言清丽直白,朗朗上口。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知人论世,其次要抓住词句中的关键词语、主要的意象等进行分析。本题要求分析尾联表达的情感。尾联上句承上由离开旧隐到建立新居的联想而来,虽然只用了“东迁西去”四字,但写出了诗人多年来仕途奔走的辛苦酸楚,劳碌的结果只是“俱无成”。无数次的碰壁和失望,一事无成的悲哀,使他重新萌发了归隐之情,然而,事情往往不是那么简单,生计、仕途、理想等因素,对于一个沉沦潦倒而素有抱负的下层知识分子来说,不是那么容易就能一古脑地抛掉。进退无计之际,望着暮色中纷纷归林的晚鸦,诗人不禁生出一股羡慕之情。由此可见,诗题中的“闲”字,诗中表现的闲情,是诗人在八方奔走,无计可施的窘况下那种无可奈何之闲。在诗中貌似宁静的闲淡下,覆盖着一颗为苦恼纠缠、骚动不安的心。“东迁西去俱无计”写,“东、西”写出自己四处碰壁,写出了诗人多年来仕途奔走的辛苦酸楚,劳碌的结果只是“俱无成”,表达对自己到处奔波而不得的失望和悲哀,“却羡暝归林上鸦”,望着暮色中纷纷归林的晚鸦,诗人不禁生出一股羡慕之情,一事无成的悲哀,使他重新萌发了归隐之情,表达了对自己往昔不问功名时闲适生活的眷恋和向往。‎ ‎【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 ‎→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用北魏太武帝的典故写人们忘却历史不思进取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琵琶行》中,从侧面以五陵纨绔子弟听音乐时之沉醉来表现琵琶女当初被人喜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蜀道难》中,用夸张的手法写山高入天、手可触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佛狸祠下, (2). 一片神鸦社鼓。 (3). (2)钿头银篦击节碎, (4). 血色罗裙翻酒污。 (5). (3)扪参历井仰胁息, (6). 以手抚膺坐长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佛狸,篦,扪参,胁,膺。‎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育概念出现较晚,但美育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古希腊的柏拉图虽然总体上贬低、排斥艺术和审美,但他在青少年教育上却非常自觉地利用艺术和审美对孩子进行全面良好的教育,他建议,“我们不是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 于优美的作品,( ),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吗?”可见,柏拉图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以陶治他们的心灵。‎ 在我国,两千多年前所倡导的“乐教”诗教”就蕴含美育的基本内涵。西周时期,礼乐便纳入当时的学校教育,统治者重视诗、乐对民众的心灵教化作用,用以保持民风淳朴、 。《乐记》中强调乐教通过疏导人的心灵来产生 ‎ 的感化功能。到王夫之又继承上古以降的“习与性成”思想,强调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不容置疑 耳濡目染 国泰民安 潜移默化 B. 不容置喙 耳熟能详 国泰民安 耳提面命 C. 不容置疑 耳熟能详 海晏河清 耳提面命 D. 不容置喙 耳濡目染 海晏河清 潜移默化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像呼吸优美的作品中的清幽境界 B. 像从清幽境界中呼吸一阵清风 C. 像从优美的作品中呼吸一阵清风 D. 像呼吸一阵清风一样享受清幽境界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教育,以陶冶他们的心灵。‎ B. 柏拉图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以陶冶他们的心灵。‎ C. 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以陶冶他们的心灵。‎ D. 柏拉图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教育,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以陶冶他们的心灵。‎ ‎【答案】17. A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要求,选成语填空,要求学生答题前先将空格所在的前后语境读明白,然后结合成语的意思用法等进行判断。本题中,“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不容置喙”指不容许別人插嘴说话。依据“美育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可知,句子强调美育的重要性不容许怀疑,故填“不容置疑”,故排除BD。“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也就能详尽地讲述出来。依据“优美的作品”“它们的好影响”“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可知,句子是说优美的作品对人的好影响,显然是“耳濡目染”,故排除BD。“国泰民安”指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海晏河清”指黄河的水清了,大海也平静了。用来形容天下太平。依据原文“统治者重视诗、乐对民众的心灵教化作用,用以保持民风淳朴”可知,句子强调侧重“民风”,所以填“国泰民安”,故排除CD。“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耳提面命”意思是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还贴近耳朵提醒、叮嘱,形容恳切地教导。依据原文“感化功能”可知,句中强调产生“感化功能”,故不能用“耳提面命”,故排除BC,故选A项。‎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是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阅读全文,确定中心,然后联系上下文逻辑关系,结合文本,根据题干要求概括答案,并注意字数要求。‎ 本题中A项,“呼吸……清幽境界”搭配不当,故排除A;‎ C项,括号前已经把青年所处“优美作品营造的境界”比作“风和日暖的地带”,故选项中“优美的作品”与前面不连贯,故排除C项;‎ D项“享受清幽境界”与后文的内容“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不知不觉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中的“来”不连贯,故排除D。‎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句中存在两处语病,一是“美育教育”重复赘余,“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故“美育”后面不能再加“教育”。二是语序不当,应先“重视”,然后才能“提倡”AD项,“美育教育”重复赞余,故排除AD项;B项“重视”与“提倡”的语序不当,故排除B项,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在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们在谈到蓝光对人体的危害时,首先想到的是其对眼晴的伤害,但其实蓝光除了会对眼睛造成伤害之外,①______。自然界的光是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谱组成的,②______,如波长是600纳米-700纳米的光,人们看到的是红色的光;波长是500纳米-600纳米的光,人们看到的是黄色的光;波长是400纳米-500纳米的光,人们看到的就是蓝色的光,即蓝光。蓝光能够渗入到皮肤,造成细胞DNA氧化损伤。③______,例如可实用一些富含维生素E、硒等的食物,这些都是天然的抗氧化剂,另外在夜间使用智能手机时要开启夜间模式等。‎ ‎【答案】 (1). ①还会对皮肤造成损伤 (2). ②波长决定光所呈现出的颜色 (3). ③降低蓝光对身体损伤的方法很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是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阅读全文,确定中心,然后联系上下文逻辑关系,结合文本,根据题干要求概括答案,并注意字数要求。本题中,陈述对象是“蓝光对人体的危害”,根据上句“首先想到的是其对眼晴的伤害,但其实蓝光除了会对眼睛造成伤害之外”,下一句提到“蓝光能够渗入到皮肤,造成细胞DNA氧化损伤” 所以联系上下句,可以确定第一空应该为:①还会对皮肤造成损伤;第二空中,根据下一句“如波长是600纳米-700纳米的光,人们看到的是红色的光;波长是500纳米-600纳米的光,人们看到的是黄色的光;波长是400纳米-500纳米的光,人们看到的就是蓝色的光,即蓝光”可确定第二空应填写为:②波长决定光所呈现出的颜色;第三空中,根据下一句“例如可实用一些富含维生素E、硒等的食物,这些都是天然的抗氧化剂,另外在夜间使用智能手机时要开启夜间模式等”都是说得如何降低蓝光对身体的损失的方法,所以第三空可以确定答案为:③降低蓝光对身体损伤的方法很多。‎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写句子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 ‎)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等;(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请根据对话内容,以编辑部的名义写一则启事(只写正文,不超过70字)。下面是校文学社社长李明和编辑韩红的对话。‎ 李明:韩红,陈田告诉我,我们文学社刊物《惊雷》第三期有一个错误。‎ 韩红:什么错误?‎ 李明:在“时光”栏目里,我们把一个人的名字写错了。‎ 韩红:啊?把谁的名字写错啦?‎ 李明:就是散文《那年》这篇文章的作者段易,写成段毅了。‎ 韩红:哎呀,太粗心了。‎ 李明:我们要在第四期中刊登一则启事,更正错误,还要表示歉意。‎ 韩红:好的。‎ ‎【答案】因工作疏忽,我们在本刊第三期“时光”栏目中,将散文《那年》的作者“段易”错写成了“段毅”,特此更正,并向段易同学及读者致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告示类应用文的掌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对应用文的写作要求有所了解,尤其要注意格式的正确,用语的简洁,表达的明了。本题中,要求根据对话内容,以编辑部的名义写一则启事(只写正文,不超过70字)。根据对话内容“韩红,陈田告诉我,我们文学社刊物《惊雷》第三期有一个错误”,“ 在“时光”栏目里,我们把一个人的名字写错了”,“散文《那年》这篇文章的作者段易,写成段毅了”,“我们要在第四期中刊登一则启事,更正错误,还要表示歉意”,可将启事的内容概括为:因工作疏忽,我们在本刊第三期“时光”栏目中,将散文《那年》的作者“段易”错写成了“段毅”,特此更正,并向段易同学及读者致歉。‎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 ‎——习近平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致辞 ‎(2)人和自然的关系的失衡。‎ ‎——叶朗《胸中之竹》中提到的当今世界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之一 ‎(3)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 ‎——清代画家郑板桥居室设计 ‎(4)对大自然的人性化的占有。‎ ‎——马克思《1844年政治经济学手稿》‎ ‎(5)商业化的、工具化的自然从生存意义上说,大大缩小了人的生活世界。‎ ‎——马尔库塞 ‎(6)制天命而用之。‎ ‎——苟子 环境与人息息相关。读了上面的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守住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 ‎ 我们都愿在阳光明媚的午后,去看那一片令人心胸顿爽的翠绿,去赏那一抹争奇斗艳的娇红,去听那声声婉转动听的鸟鸣。然而,当安宁和美好被风沙和雾霾取代时,你会怎么样?‎ ‎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两千多年前,儒家先哲孟子就已经提出了维持生态平衡的观点。诚哉斯言,观及今日,我们常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国策。政策明明白白,口号喊得很响,然而,我们扪心自问审视周遭,真的做到了吗?‎ 习近平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致辞提到: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的确,裹挟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洪潮中,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从西北复袭而来的荒漠化,还有从东南蔓延开来的红漠化,以及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这些是别人强加给我们的吗?非也。我们必须得为沙尘暴、雾霾担责,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种下的“果实”。连生存都无法得到保障,我们如何去谈改革,谈发展?请赶快醒悟过来,听领导的话,跟党走,调整心态,尊奉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信条。‎ 英国在第一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曙光的照耀下,轰轰烈烈地向工业化国家进军,诚然,这使它跻身为“世界工厂”,各国一度以它为模范、榜样,大力发展工业文明,追求经济建设。殊不知,大不列颠英吉利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中心城市伦敦因废气污染几乎终年不见天日,废弃物遍地有,废水臭味冲天,经济提升了,环境却一团糟。‎ 许多人出现胸闷、窒息等不适感,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增加。此次事件被称为"‎ 伦敦烟雾事件",成为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伦敦烟雾事件推动了英国环境保护立法的进程,通过了治理污染的特别法案。《清洁空气法案》成为全国通行法律。‎ 由此可见,盲目追求经济发展带给我们的并非都是福祉,以破坏绿水青山为代价而创造金山银山是极不明智的选择,任何时候都不可忘记环境保护和治理,那一片片绿水一座座青山才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珍贵财富。‎ 荀子曾说过:“制天命而用之。”是啊,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走先发展再治理的老路。而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领导人曾在十九大报告中这般说过:“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而环境破坏,生态污染便是其中最严峻的一个挑战,且这一问题与国民生活和经济建设息息相关,必须重视起来。‎ 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看到保护好每一座山、每一道水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更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放弃环境效益。离开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一切都只是空谈。‎ ‎  为了阳光明媚的明天,我们应守住绿水青山,如此方可言金山银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一共有六则材料,第一则材料强调的是工业化进程虽创造了财富,但也对自然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第二则材料强调人和自然关系失衡。第三则材料描绘了一幅和谐的自然美景。第四则材料强调人类对自然要进行人性化占有。第五则材料强调了商业化、工具化的自然缩小了人的生活世界。第六则材料强调要遵循自然规律。第一则材料、第二则材料、第五则材料应该是一类,强调的是工业化进程、商业化进程中对自然造成生态创伤,人和自然的关系有些失衡。而第三则材料、第四则材料、第六则材料可以归为一类,强调的要遵循自然规律,对自然进行人性化的占有。由此可判断以上的材料的关键立意应该围绕人和环境、自然的关系来确定。注意任务要求:合理引用其中的两三句话作为基础立意,围绕人和环境、自然的关系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即可。‎ 最佳立意:遵循自然规律,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 拒绝人和自然的关系失衡,对大自然人性化占有 弥补生态创伤,制天命而用之 谈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 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都是贪念惹得祸 写作素材:‎ ‎1、“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三十多年前中国人一声大喊,坚定不移地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让中国经济腾飞。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十余年前的中国在反思中前进,在前进中坚持反思,在自然馈赠中寻找发展,在发展中反馈自然。推开时光之门,走上新征途,面对新时代,我们又该如何继续走好中国人民砥砺奋进的前行之路,实现经济与环境双丰收?我想,唯有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融合,唯有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双提升,我们才能真正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才能真正做到继往开来,勇往直前。‎ ‎2、“不搞大开发,要搞大环保”是领导人在各大会议上一直强调的中国发展道路。这不仅是作为一个国家领航人的高瞻远瞩,更是作为一名中国人、作为地球之子内心深深的渴求,因为我们一切发展的资源都源自大自然的馈赠,我们不能得鱼忘筌;因为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你我有关。如果环境被破坏,我们就再也体会不到“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美好,也体会不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绚丽。所以,请执着于经济发展的同时,带着环境保护上路,且行且思,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古人云:居芝兰之室,久而闻其芳也,在清新舒适的环境中,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着温馨的氛围,在这里我知道了,温馨是多么地多姿多彩,是和谐,是团结,是彼此包容,更是妈妈温暖的怀抱。在这个家园里,到处都充满了我们的友爱,充满了我们的欢乐,充满了我们的幽默,充满了我们的和蔼,同时也充满了我们童年的天真。有了爱护,才会使我们这个家更加温暖;才会使我们这个家更加美丽,才会使我们知道温馨的环境是靠自己营造和倍加呵护!‎ ‎4、众所周知,全球天气变暖,是由于空气污染而使臭氧层有漏洞,难道说这还不足以对我们人类敲响警钟吗?像我们的长城、故宫等等都是人类文化的遗产,但有些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是我们仅有的一份,失去了就不再有了。所以,我们要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我们要爱护身边的每一只小动物,每一棵草,珍惜每一滴水。从小事做起,把环保看作自己的份内事,并带动身边的朋友们,为改善全球环境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5、大地资源不会无穷无尽,就算是太阳总有一天也会燃烧殆尽。请停下所有自私的伤害,请把伤害统统变成友爱。沉默,改变不了未来,要保护,就绝对不能再等待。环境战争我们不能够失败,地球需要人类去主宰。爱护家园,让污水变成清泉;爱护动物,这大家庭的成员。爱,不再是说说而已,用行动去证明,就算为了自己,同心协力不屈服不放弃,共同建设这苍茫大地。世界充满爱,处处充满爱。爱,请让它一直存在。看看地球沧海桑田,剩下了空白,万物之灵凭什么主宰? ‎ 建设还是破坏,沉默改变不了未来,我们要关怀,停下所有自私的伤害,世界需要你的爱。‎ 写作结构: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层进式结构、对照式结构。本文可以采用层进式结构。首先开篇先引材料提出论点:守住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接着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对比论证提出为什么要保护环境的问题,接着再结合生活实际来谈如何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最后联系当代的青年,发起号召,回扣论点,收束全文。‎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