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新疆石河子二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新疆石河子二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

新疆石河子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语文 一.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无论是对中国社会还是对中国文化而言,五四运动都是一个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与此相关联,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近年来中国思想文化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之一。其中一个颇受关注的问题是:新文化运动是否真的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断裂?应当说,新文化运动的确对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一定冲击,但这种冲击究竟是不是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断裂,恐怕是一个需要在更为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认真考量的事情。 ‎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历程是在西方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下被迫起步的。对于后起的文化系统而言,这种“外在冲击”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重要阶段,因为没有这种外在冲击作为解构的力量,要想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建构必然困难重重。对中国文化而言,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落后东西进行揭露批判,可以为中国文化现代化价值系统的重建廓清内涵的空间。同时,正是通过“外在冲击”,源起于西方的科学、民主等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现代化价值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并没有停留在被动接受外在冲击的阶段,而是在经历冲击的过程中,逐渐开启了通过将现代化内化为现代中国文化生命的基本价值目标,从而实现由“外在冲击”到“内在转化”转变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文化运动成为历史性的转折点。一方面,新文化运动标志着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冲击已深入到精神理念的层面,在形式上可以看作是对中国文化传统中腐朽成分的解构达到了较为彻底的程度。正是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终于认识到中西更为深刻的差距不在物质与制度层面而在文化理念层面。由此,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批判与解构深入到核心层面,荡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从而真正完成中国文化现代重建中“破”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由“破”到“立”‎ 的历史分界线。如果说此前主要体现为中国文化逐渐被由外而里不断解构的过程,那么,此后中国文化发展演进的主旋律则是要寻求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保守主义者葚至是西化派的共同的理想目标,而马克思主义无疑成为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导。‎ 由此,新文化运动也就为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规定了基本方向。此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虽然并没有径直走上坦途,但通过近一个世纪的曲折发展,中国文化不仅没有衰败,反而迎来了由复苏到兴盛的新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文化所内蕴的强盛生命力也在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 尽管新文化运动中确实存在着对中国文化传统彻底批判的一面,尽管这种批判曾经对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了一定冲击,但它没有也不可能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反而在“破”与“立”的双重变奏中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选自李翔海《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传统形成一定冲击,这种冲击是否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断裂,还需在更大的历史背景下去考查。‎ B.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终于认识到中西更为深刻的差距不仅在物质与制度层面,而且在文化理念层面。‎ C.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可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落后东西进行批判,能为中国文化现代化价值系统的重新廓清内涵的空间。‎ D.藉着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的批判与解构,为真正完成中国文化现代重建中“破”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可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五四运动不管是对中国社会还是对中国文化方面,都是一个已经产生并会继续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 B.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彻底批判并没有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反而成为了中国文化新的发展起点。‎ C.如果把中国文化分成由外到里不断地被解构和寻求现代重建这两个阶段,那么新文化运动就是这两个阶段的分界线。‎ D.新文化运动是西方现代化将要对中国文化传统精神理念冲击的标志,它会对中国文化传统中腐朽成分彻底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种“外在冲击”对后起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没有这种外在冲击的解构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后起文化的现代建构。‎ B.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此后中国文化的现代 ‎ 化经过艰难跋涉,最终迎来了新发展。‎ C.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实现由“外在冲击”到“内在转化”转变的这一过程中,新文化运动成为了历史性的转折点。‎ D.新文化运动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是各种主义、派别的共同的理想目标,而马克思主义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旧事土黄 孙君飞 那年冬天,父亲一声不响地递给我一把镰刀,磨出宽大刀刃。我说有割草的镰刀,也刚刚磨过。父亲说不是叫我割牛吃的草,而是荒地里的草。我仍旧不懂,父亲终于说,他要开一片荒地,种黄豆油菜芝麻瓜果蔬菜……荒地里槐枝上的刺生得泼辣,艾蒿人高马大,刺蓟密密麻麻,真乃一块荒蛮宝地。父亲一扭身,“刺刺啦啦”地割起来。我掂着镰刀,却怎么也钻不进去。刚一探手,刺蓟一下子刺中我,疼得我“咝咝”地吸溜了几声。父亲放倒的艾蒿很整齐,我做不到,速度却要跟上。两张镰刀在灌木丛里撒欢,它们的声音一个老辣,一个生猛,谁也不服谁。草汁溅到衣服上,不怕,这件衣裳早就五颜六色。十根手指头一会儿工夫变成青黑色。碰到槐刺,不得不小心,但还是扎中手指手背胳膊。父亲割刺槐也如割小麦,一直弯腰不直腰,茶不喝,烟也不抽,汗水太旺,如刚洗过头,脊梁上的衣裳湿透一大片。我们一直割到天黑,一直不搭话。我骨头发软、肌肉发酸,父亲拿毛巾擦脸,眼睛里的光竟还熊熊骇人。收工前,他收回我的镰刀,我心里一紧:他担心我累得提不动一把缺口的镰刀?‎ 听母亲说,她在父亲的手上挑出七根槐刺。我自己给自己挑,只挑出一根。我出门上学,一周回家一趟,弟弟们还小,母亲要忙其它庄稼活和家务,开荒地的事情全交给父亲……又听母亲说,黄牛刚下荒地,还没动犁,就高亢地哞叫起来。荒地的坚硬父亲早已料到,草根草须在土里面编织成实心的巢,他也早已料到。然而只见黄牛的脖子忽一抖,皮褶子像拉开的手风琴眨眼间折叠起来,隆出一个大包,还没等吆喝出第二句,人和黄牛的步伐还没有迎合上,便听到一声脆响,半截入土的犁铧竟然折断了,这是父亲万万料不到的。父亲带回折断的犁铧,黄牛也拴回牛屋,只扛了镢头、锹锨出来。‎ 母亲没有讲述父亲是怎样全靠人力开荒的,我也不愿想,想出来的劳动场面又有什么意思?我从学校回家,第一眼要看的就是父亲开的荒地。他基本上完工了,简直是个奇迹!荒地里的料姜石,他全拣出来放在地边,给荒地镶上一道辉煌的金边。荒地里的土一锨一锨翻成倒扣的瓦片状,等北风再吹吹寒冷和厚雪再冻冻,它们就容易敲成碎块,种黄豆会肚子圆,种油菜会满身黄,种萝卜也会婴儿肥吧。父亲回到家,我看到他瘦了整整一圈,身板还结实,眼睛里发红,不知道是疲惫还是满足。他不说话,也不笑,跟往常一样,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多年以后,我在阎连科的《我与父辈》中读到一段话:“我看着他(父亲)把镢头举过头顶,镢刺儿对着天空。晴天时,那镢刺儿就似乎差一点儿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父亲那由直到弯的腰骨,这时会有一种柔韧的响声,像被奔跑的汽车轧飞的砂粒样,从他那该洗的粗白布的衬衣下飞奔出来……(他)将双手卡在腰上向后用力仰几仰,让弯久的累腰响出特别舒耳的几下嘎巴嘎巴的声音,再半旋身子,找一块高凸出地面的虚土或坷垃,仰躺上去,面向天空……”我脑袋里嗡的一声,不由眼热心跳,暗暗叫起来:这个开荒的父亲不也活脱脱是我的父亲吗?我想不出的开荒场面,阎连科一笔一笔地描绘出来了。他们的土地是黄色的,我们的土地也是黄色的,里面都有料姜石;他们需要开荒,我们也需要开荒,开荒的父亲简直就是同一个父亲啊。不同的是他们的荒地最后收归公有,我家的荒地则一直属于自家,种出圆滚滚的黄豆,炒熟后丢嘴里咬烂嚼碎,虽不耐饥,但那焦脆油香味一辈子都忘不了。‎ 一片荒地并不能改变我家的命运,但父亲母亲毕竟用黄豆油菜芝麻的颜色覆盖了它的土黄和荒蛮…… ‎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旧事土黄”为题,给“旧事”涂上土黄的颜色,为全文蒙上一层怀旧色彩。‎ B.第一段中画横线的句子,通过对两张镰刀的描写,生动表现了父子二人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 C.第二段中,父亲没有料到犁铧会折断,这表明父亲对开荒的困难估计还是有所不足。‎ D.文中几次写到母亲,主要是通过母亲来正面描写父亲开荒的艰难,与前文的割草场面相互映衬。‎ ‎5.请简要概括父亲的形象。(6分)‎ ‎6.文章第四段写到阎连科的《我与父辈》,有何用意?(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完成7-12题。(本题共6小题,27分)‎ ‎7.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3分)‎ A.秦人不暇自哀 B.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C.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D.彼且奚适也? ‎ ‎8.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面句子加点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②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③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④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⑥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⑦族秦者,秦也 A.①④⑦/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⑥/④⑦/⑤‎ C.①/②③⑥/④⑦/⑤ D.①③⑥/②④⑦/⑤‎ ‎9.下列两句中的加粗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其势弱于秦 师不必贤于弟子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于”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于”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于”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于”相同。‎ ‎10.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原本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系:缚 C.及仇雠已灭          雠:与“仇”同义,仇人 D.举天下之豪杰        举:所有的 12. 翻译。(12分,每小题4分)‎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其一)‎ 苏轼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 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 ‎【注】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木芍药:牡丹花。殿:在最后。‎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扣诗题“雨晴”,第二句以“蛙声”写出了雨后初晴的景物特点。‎ B.海棠花已凋谢,如梦一样难觅踪影,表达了作者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 C.作者以“梅子欲尝新”暗示季节的更迭,“欲”在这里是快要、而不是想要 的意思。‎ D.作者看似悠闲,实则孤寂,这可以从“拄杖挑菜”的细节描写中看出。‎ ‎14.尾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 , ?”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奢侈靡费而不知怜惜的人发出的愤激的质问。‎ ‎(2)李煜在《虞美人》中以物是人非来抒发亡国之痛的名句是 , 。‎ ‎(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 , 。‎ ‎(4)《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最近一段时间,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一批短视频应用爆红,成为这两年最流行的一种新文化形态。这些短小的表演以模仿流行歌曲等的“秀”作为基础,形式随意,花样繁多,虽( ),但却成为现在最流行的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它通过片断式、瞬间性地“表演式”展开生活记录,表达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 短小的片断并不追求很深的意义,而注重某种片刻的“感觉”。比如今天很多人常挂在嘴边的“爽”或“萌”。这当然说不上是高雅的趣味,但它确实已经是一种突然兴起并有着某种“主流化”趋势的现象,其中展现出来的活力( )。它所表现的一些积极内容、所传播的“正能量”,能够与主流文化相兼容,也能让青少年群体( ),对他们的社会认同起到积极作用。‎ 文化史上历来有“文”“野”之分:一方面,文艺精致化提升的功能是极为重要的;另一方面, 。“文”要提升“野”,“野”要丰富“文”,这样的规律是文化和文艺发展的必然。‎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它通过片断式、瞬间性的生活记录的“表演式”展开,表达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 B.它通过瞬间性的生活记录的“表演式”展开,片断式表达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 C.它通过片断式、瞬间性的生活记录的“表演式”展开,体现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 D.它通过瞬间性的生活记录的“表演式”展开,片断式体现草根个体对趣味性的追求。‎ ‎17.依次填入文中( )处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瑕瑜互见 不容置疑 乐此不疲 B.良莠不齐 不容置疑 乐此不疲 C.良莠不齐 不容小觑 喜闻乐见 D.瑕瑜互见 不容小觑 喜闻乐见 ‎18.请在文中空白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要求不超过20个字。(3分)‎ ‎19.在外地上大学的张明写给父亲的一封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5分)‎ 在您的殷殷关怀之下,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上高中时,每次回家看到您劳累的样子,心中都不禁泛起一阵阵怜悯。从小到大,您都希望我能成为一名作家。现在,我加入业余文学创作社,前几天写的一篇大作被省里的报纸付梓了。本打算写一部有关您的小说,可惜自己只有八斗之才,只能等以后再说了。‎ ‎(1) ;(2) ;(3) ;(4) ;(5) 。‎ ‎(注意,答案叙述为:“ ”改为“ ”)‎ ‎20.阅读下面文段,围绕“国家精神”,根据划线句子仿写三句话,组成排比句式,要求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分)‎ 国家精神是什么?简单两个字,就是一个国家的“国魂”。它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赤子精神;(1) ;(2) ;(3) 。‎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也火了来自复旦附中16岁的诗词学霸武亦姝。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评价:“武亦姝 站在那里气定神闲的样子,诗意就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想学金融的上海高二学生姜闻页,并不觉得读诗词浪费时间,她说“接受美的熏陶,让自己能诗意地栖居在现实的土地上”。但也有同学说“高考只占5分的古诗文默写,用背书的时间可以多做好几道理科题,分数早回来了!”“我又不读中文系,有必要学这么多吗?”还有人说,中国的未来不会属于像武亦妹那样只会背古诗词的少年。‎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 不得抄袭。‎ 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语文 ‎【参考答案】‎ ‎1.B 【解析】“不仅在物质与制度层面而且在文化理念层面”错误,原文是“不在物质与制度层面而在文化理念层面”。‎ ‎2.D 【解析】“将要对中国文化传统精神理念冲击的标志,它会对中国文化传统中腐朽成分彻底地解构”错误,原文是“已深入到精神理念的层面,在形式上可以看作是对中国文化传统中腐朽成分的解构达到了较为彻底的程度”。‎ ‎3.A 【解析】“没有这种外在冲击的解构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后起文化的现代建构”错误,原文是“没有这种外在冲击作为解构的力量,要想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建构必然困难重重”。‎ ‎4.D【解析】“正面描写”错,应该是侧面烘托。‎ ‎5.勤劳肯干,不怕吃苦;沉默寡言,淡定平和;心系家庭,关心后辈;不畏艰难,顽强执着。‎ ‎6.①将我没见过的父亲开荒的场面补充完整,丰富了父亲的形象;②以阎连科笔下文字给“我”的触动,进一步突出了父亲在“我”心目中无可取代的位置;③比较两地及两个开荒的父亲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提升了父亲这一形象所蕴含的普遍意义。‎ ‎7.B ‎8.C 。【解析】①为形容词作名词;②③⑥为名词作状语;④⑦为名词作动词;⑤为意动用法。‎ ‎9.D(两个“之”一个是代词,一个是助词;两个“于”皆是“比”的意思。)‎ ‎10.D ‎11.A ‎12.翻译:略 ‎13.B ‎14.拟人。“殷勤”“独自殿”等词语赋予“木芍药”以人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的感激与赞美。对比。木芍药与上文的海棠、梅子对比,体现了“木芍药”善解人意,延续保持春光到最后的特点。借物抒情。借对木芍药的感激与赞扬,表达自己惜春而不得的伤春之情。(每点2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6.C ‎17.D ‎18.(民间文化)草根文化的滋养和丰富必不可少(3分)‎ ‎19.答案 ①“殷殷关怀”改为“细心呵护”。②“怜悯”改为“心酸”。③“大作”改为“文章”。④“付梓”改为“刊登”。⑤“只有八斗之才”改为“能力有限”‎ ‎。(每点1分,共5分)‎ ‎20-.‎ 答案 示例: 它是一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奉献精神 它是一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无畏精神 它是一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奋发精神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也火了来自复旦附中16岁的诗词学霸武亦姝。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评价:“武亦姝站在那里气定神闲的样子,诗意就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想学金融的上海高二学生姜闻页,并不觉得读诗词浪费时间,她说“接受美的熏陶,让自己能诗意地栖居在现实的土地上”。但也有同学说“高考只占5分的古诗文默写,用背书的时间可以多做好几道理科题,分数早回来了!”“我又不读中文系,有必要学这么多吗?”还有人说,中国的未来不会属于像武亦妹那样只会背古诗词的少年。‎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 不得抄袭。‎ ‎【立意解读】‎ 一、从节目本身角度立意:‎ ‎(1)我们需要更多《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来丰富大众的精神生活;‎ ‎(2)《中国诗词大会》这类节目能够点燃人们对于学习传承诗词文化的热情;‎ ‎(3)《中国诗词大会》不要只关心诗词本身,更要发掘诗词背后的文化与价值;‎ ‎(4)《中国诗词大会》大火背后文化映射;‎ ‎(5)《中国诗词大会》唤醒国民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从诗词文化的角度立意:‎ ‎(1)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碗“排毒养颜汤”‎ ‎(2)诵读是学习诗词的方法而目的,别让诗词只活在试卷里;‎ ‎(3)诗词真正的价值在于文字背后的情感 ‎(4)莫因错误的传承方式让诗词文化成为思维的枷锁;‎ ‎(5)让诗词浸润文化基因,在诗意里追求文化原乡。‎ 三、从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立意:‎ ‎(1)传统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 ‎(2)弘扬传统文化不应流于形式,而要深化内核;‎ ‎(3)树立传统文化自信要正本清源;‎ ‎(4)弘扬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创新、转化。‎ 四、从中学生学习文化知识与高考的角度立意 ‎(1)提倡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带功利色彩地拥有真趣、真爱,培养和拥有超功利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2)批评当前教育以及其他领域中一些急功近利的短视思想,应着眼于人的发展来开展教育活动。‎ ‎(3)真正的才女有人格魅力和大境界 ‎【时文参考】‎ 武亦姝和赵雷为何火了 近段时间,一个“才子”、一个“佳人”陆续成为朋友圈里的刷屏人物。前者是赵雷,一位民谣歌手,凭着一首《成都》,在湖南卫视节目《歌手》中甫一登台,就拿到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后者是武亦姝,一名中学生,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上一鸣惊人,成功问鼎。一个现代、一个传统,两人的“意外火爆”,看似不搭边,背后或有着相似的原因:唤醒人们对优雅文化的渴望 。‎ 撇开《成都》的曲调不说,它的词本身就是一首诗歌。“让我掉下眼泪的,不止昨夜的酒。让我依依不舍的,不止你的温柔……分别总是在九月,回忆是思念的愁”,抑扬顿挫的韵律、画面十足的文字,比起声嘶力竭的无端发泄,赵雷的笔触就像冬日的一缕阳光,给我们带来温暖而沉静的安抚。也无怪乎有人在安静听完这首歌后,感慨:“成都因为赵雷的《成都》更加成都。”话虽绕,却点出了《成都》火的缘由:共鸣。‎ 同样,武亦姝的火,也不仅仅因为她高挑的个子、俊秀的外表、温婉的气质,更是她身上浸润的深厚文化底蕴对集体记忆的唤醒。从《诗经》里的“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到《将进酒》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从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到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武亦姝用舞台上的惊艳表现,唤醒了无数观众共同的文化记忆。很多人或许在忙碌的生活中,在红尘的追逐中,早已经忘记了诗词的意义,但蓦然回首,却发现那些纯洁心灵、净化灵魂的传统文化,就隐藏在心灵深处。这样的集体记忆,怎能不令人泪奔?怎能不令人感动?‎ 其实,不管是打动人心的民谣,还是古典雅致的诗词,流淌于其间的,正是“雅文化”的血液。古典诗词,自不用说。不少民谣,也正是因为其历经打磨后,刻画出人生的百态,引发大家的共鸣,增厚人心的土壤,由此才成为“爆款”。叶嘉莹先生曾指出,诗歌的用处,正在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其他文学艺术作品。一部作品,假如充斥着庸俗、低俗的元素,弥漫着无聊、空洞的气息,或许能赢得一时火爆,但却难言持久。更别说,那样的作品除去发泄、抱怨之外,对于心灵成长,又有何益可言呢?所以说,有意义的作品才是培厚文化土壤的养料。‎ 当然,俗和雅,并非截然对立。雅,并不意味着追求“小众化”,不考虑大众的接受能力;雅,更不意味着故弄玄虚、无病呻吟。恰恰相反,所谓的“雅”,是要以“意义”驯服“庸俗”,用朴素纯粹的美打动人心。那些传唱久远的歌曲,那些广为流传的诗歌,不管是让人感动也好,引人深思也罢,不都因其有着独特的美才被人们传唱么?可以说,“雅”的品质,有时同样需要有“俗”的演绎,只不过,这种“俗”并非庸俗、烂俗,而是通俗。‎ 赵雷、武亦姝有两句话,格外令人印象深刻。一句是,“人生需要不断感动,才能守住那些始终干净的东西”;另一句是,“文化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烙印终归会显现出它的力量”。“始终干净的东西”“文化的烙印”,表述虽有不同,但无疑,都是对雅文化的一种呼唤。拒绝那些虚伪的东西,用有意义的文化涵养现代心灵,这,或许是是赵雷、武亦姝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文化启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