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淄博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母亲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之根。‎ 从“根”上讲,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祥地,从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炎黄二帝到7000年前的老官台文化和后李文化。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都在黄河流域发展。龙山时代是早期国家诞生的时代,黄河流域出现了登封王城岗、章丘城子崖等,也出现了以尧、舜、禹等为首的邦国和族邦联盟。夏商西周三代,乃至秦汉以后的历代王朝的国都几乎也都立在黄河流域,黄河文明成为这些时代的最高文明。这就决定了黄河文化在国家形成之前,属于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重要的主导性文化;而自国家诞生之日起,黄河文化就是国家文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中华大一统是以黄河文化为核心而凝聚和发展起来的。‎ 从“根”上讲,近代之前的中国经历了史前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形态。早期国家的邦国形态、夏商周三代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形态、秦汉至明清的帝制国家形态五个阶段,中华民族也随之逐渐形成:由五帝时代与邦国相联系的部族,发展为夏商周以来与多元一体复合制王朝国家相联系的华夏民族,再发展为秦汉以来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相联系的汉民族及其正在形成中的中华民族。民族与国家在诞生伊始就密不可分,一个民族的伟大每每表现为她所在国家的灿烂辉煌。延绵不断的中国历史表明,民族类型是由其国家形态结构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国家形态结构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民族类型。中华民族“滚雪球”式的发展,是以其国都的所在地黄河流域为核心而凝聚起来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血脉,是中华民族之根。‎ ‎(摘编自王震中《黄河文化:中华民族之根》)‎ 材料二:‎ 人类的早期文明发祥地大多与河流相关。5000年前,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恒河流域、黄河流域孕育的原生文明几乎同时跨入成熟文明的门槛,而由黄河流域孕育的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仍生机勃勃的伟大文明。黄河文明也成为中华文明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明。‎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形成早期中国最重要的区域。甲骨文的识读与考古发掘,以双重方式印证了夏王朝和近600‎ 年历史的商王朝的存在。商周以来的文字、青铜等文明要素是早期中华文明逐渐形成、日益成熟的主要标志,证明了黄河文明的原创性、真实性和先进性。公元前5世纪前后,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思想先哲将中国带入“轴心时代”,确立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理念,铺就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底色和心理基础,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泉源。‎ 秦统一与汉帝国的建立,使中国进入到一个疆域统一、制度统一、学术统一、信仰统一的时代。自此,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长期引领、主导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秦汉至宋代,都城多沿黄河而建,并孕育出极具时代特色的国家制度与社会习俗。制度文明之外,精神与技术文明也独树一帜:汉赋、唐诗、宋词等不朽的文学华章在此传承,经学、玄学、佛学、理学等独特思想体系在此传洐,历法、医学、陶瓷、丝绸、造纸、印刷、建筑等技艺炉火纯青并远播世界。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价值观念和民族性格,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思维方式与精神追求,中国帝制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秩序和信仰世界,都可以从黄河文明的长河中寻找到源与流。‎ 中华民族在民族独立解放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坚持走好中国道路,实现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基本目标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黄河文明为核心的中国精神,在支撑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丶国家富强方面,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黄河文明在与外来文明的交流互动中,表现出从容厚、兼收并蓄、包容开放的品格,成为世界上延续不绝仍具有强大思想活力的原生文明。‎ 黄河文明是实现中毕民族伟大复兴、坚定现代中国发展道路最核心、最可靠的文化根基和历史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上,以黄河文明研究为切入点,回答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摘编自关爱和《黄河学:黄河文明研究的创造性转化》)‎ 材料三:‎ 真正伟大的文艺作品,总是和历史文化的基因、当下的时代精神同频共振。黄河文明就像一部打开的大书,以黄河为隆起的书脊,以万里长城、丝绸之路为延展的两页,书写了中国古典文艺最为华美深刻的不朽篇章。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的文艺创作,要想具有史诗的品质,必须架起通往历史和文化的长桥。以黄河文化精神为支撑,才能为作品灌注厚重的历史力量。‎ 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的文艺创作,要想具有史诗的品质,还必须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不少文艺工作者工作和生活的范围、人生经历和心灵体验,因为专业、行业局限,往往是比较狭窄的,和辽阔的社会生活、浩荡的时代洪流多少有点距离。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板凳甘坐十年冷,扎扎实实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才能为作品注入强大的时代力量。‎ 打造中华民族新史诗,是一条从“高原”向“高峰”冲刺的艰难之路。美是艰难的,少走一步,都可能半途而废。古典时代,黄河区域文化和文艺的高峰最多。今天,所有想要冲击文艺高峰的人们,必须栏杆拍遍,站在前人的肩头,披沥俯察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才能捧出配得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进程的心血之作。‎ ‎(编自韩子勇《黄河:一部中华民族的伟大史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母亲河文化,对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中华大一统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B.黄河文明是延续不绝具有强大思想活力的原生文明,能够从容宽厚、兼收并蓄、包容开放地与外来文明交流互动。‎ C.材料二从发展阶段入手,对材料一中“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的观点进行了解释,论述了中国精神就是黄河文明的精神。‎ D. 材料三从文艺创作的层面,阐述了如何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来打造中华民族新史诗,实现从“高原”走向“高峰”的冲刺。‎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河文化是中国文明中的主导性文化、国家文化、黄河文明是各时代的最高文明,因为很多王朝都在黄河流域建都。‎ B.民族与国家密不可分。国家形态结构决定了民族的类型,中华民族在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就成经形成。‎ C.黄河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它与两河、尼罗河等流域的人类其他早期文明同时步入成熟的门槛。‎ D.自秦汉时起,黄河流域长期引领、主导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价值观念等都可以从黄河文明中找到源与流。‎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将进酒》、《使至塞上》和《黄河颂》等与黄河相关的文艺作品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几乎每一个龙的传人都耳熟能详。‎ B.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使“游荡的人”变成“聚落的人”,发展出定居模式和复杂社会,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C.中国疆域四周有巨大的屏障,对中华文明起到保护作用,这是以黄河文明为核心的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并生机勃勃的重要因素。‎ D.中国历史乃至整个亚欧大陆的历史的一个基本模式,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交汇,这促进了文明的融合与发展。‎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有人说:“文艺走过的,是历史的道路。”作者提出以黄河文化为支撑的新史诗的创作原则,请概述作者的观点,并结合具体的文艺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春蚕(节选) 茅盾 ‎“宝宝”都上山了(指蚕爬上稻草杆子,准备吐丝结茧),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可是有没有报酬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虽则如此,他们还是硬着头皮去干。“山棚”‎ 下爇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他们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得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他们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又不听得了,他们的心就重句甸地往下沉了。这样地,心是焦灼着,却不敢向山棚上望。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难过,他们心里却快活:他们巴不得多淋一些。‎ ‎“上山”后三天,息火了。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立刻卜卜地跳了。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大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 同样的欢笑声在村里到处都起来了。二三十人家都可以采到七八分,老通宝家更是比众不同,估量来总可以采一个十二三分。‎ 接着是家家都“浪山头”了,各家的至亲好友都来“望山头”。老通宝的亲家张财发带了小儿子阿九特地从镇上来到村里。‎ ‎“通宝,你是卖茧子呢,还是自家做丝?”‎ 老通随口回答道:“自然卖茧子。”‎ 张老头却拍着大腿叹一口气,忽然地站了起来,用手指着村外那一片秃头桑林后面耸露出来的茧厂的风火墙说道:“通宝,茧子是采了。那些茧厂的大门还关得紧洞洞呢!今年茧厂不开秤!”‎ 老通宝忍不住笑了,他不肯相信。他怎么能够相信呢?难道那“五步一岗”似的比露天茅坑还要多的茧厂会一齐都关了门不做生意?‎ 张老头子也换了话,东拉西扯讲镇里的“新闻”。最后,他代他的东家催那三十块钱的债。为的他是“中人”。‎ 然而老通宝到底有点不放心。他赶快跑出村去,看看最近的两个茧厂,果然大门紧闭,不见半个人;照往年说,此时应早已摆开了柜台。挂起了一排乌亮亮的大秤。‎ 老通宝心里也着慌了,但是回家去看见了那些雪白发光很厚实硬古古的茧子,他又不住嘻开了嘴。上好的茧子!会没有人要,他不相信。‎ 可是村里的空空一天一天不同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都是满脸的愁云,往年这时候,“收茧人”像走马灯似的在村里巡回,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请债主们就收了茧子罢,债主们板起面孔不理。‎ 全村子都是嚷骂,诅咒和失望的叹息!“真正世界变了!”老通宝捶胸跺脚地没有办法。然而,茧子是不能搁久了的,总得赶快想法:不是卖出去,就是自家做丝。村里有几家已经把多年不用的丝车拿出来修理,打算自家把茧做成了丝再说,老通宝便也和儿子媳妇商量道:“不卖茧子了,自家做丝!什么卖茧子,本来是洋鬼子行出来的!”‎ ‎“我们有四百多斤茧子呢,你打算摆几部丝车呀!”‎ 四大娘首先对了。她这话是不错的。五百斤的茧子可不算少,自家做丝万万干不了。请帮手么?那又得花钱。阿四是和他老婆一条心。小儿子阿多抱怨老头子打错了主意,他说:“早依了我的话,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多么好!”‎ 老通宝气得说不出话来。‎ 终于一线希望忽又来了。同村的黄道士不知从哪里得的消息,说是无锡脚下的茧厂还是照常收茧。于是老通宝去找那黄道士详细问过了以后,便又和儿子阿四商量把茧子弄到无锡去卖。阿四也同意了。他们去借了一条赤膊船,买了几张芦席,赶那几天正是好晴,又带了阿多。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 五天以后,他们果然回来了;但不是空船,船里还有一筐茧子没有卖出。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老通宝他们实卖得一百十一块钱,除去路上盘川,就剩了整整的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两个儿子扶他到家。‎ 打回来的八九十斤茧子,四大娘只好自家做丝了。她借了丝车,又忙了五六天,家里米又吃完了。叫阿四拿那丝上镇里去卖,没有人要;上当铺当铺也不收。说了多少好话,总算把清明前当在那里的一石米换了出来。‎ 就是这么着,为春蚕熟,老通宝一村的人都增加了债!老通宝家为的养了五张布子的蚕,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就此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三十块钱的债!一个月光景的忍饥熬夜不算!‎ ‎1932年11月1日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不忍不住,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立刻卜卜的跳了”。表现出她急切、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 B.亲家张财发来“望山头”,给老通宝带来了“今年茧厂不开秤”的消息,另外,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代东家来向老通宝催债。‎ C.小儿子阿多抱怨老通宝打错了主意,应该“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就不会造成如此大的损失,表现了他的远见和智慧。‎ D.春蚕成熟得好,一村的人却都受到了损失,老通宝家“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反而增加了债务,这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状况。‎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为下文老通宝不得不去无锡卖茧子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 B.文中有意使用“宝宝”“山棚”“上山”“缀头”“浪山头”等方言及蚕事用语,突出了小说浓郁的乡一人气息和鲜明的地域色彩。‎ C.“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运用双关手法,用语幽默,既表现老通宝卖茧子的决心,也暗示他们此行的艰难。‎ D.在无锡茧厂卖茧子的过程,作者只作了简单的交代——“原来那厂挑剔得非常苛刻”,并未详写,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 ‎8.请简要分析文中老通宝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9.茅盾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必须是时代的反映,请结合这句话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 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时西夏首领二人来降,位补借奉职。弼言当厚赏以劝来者。事下中书,宰相初不知也。弼叹曰:“此岂小事,而宰相不知邪!”更极论之,于是从弼言。帝锐以太平责成宰辅,数下诏督与范仲淹等,又开天章阁,给笔札,使书其所欲为者;且命仲淹主西事,弼主北事。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弼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季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家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之日,士大夫相庆于朝。帝微觇知之,以语学士欧阳修曰:“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顿首贺。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元六年八月,薨,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富弼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B.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曰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C.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D.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制科,古代由皇帝亲自下诏临时设置的科举考试科目。‎ B.粟,五谷之一,即高粱,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C.公,古代贵族五等爵位中的头等,爵位一般由嫡长子孙世袭。‎ D.薨,死的一种说法,例如周代诸侯、唐代二品以上官员之死。‎ ‎12.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富弼目光敏锐,见识卓越。他认为给与归降之人的赏赐过于微薄,不利于规劝其他人降服,并对宰相反应的迟钝表示不满。‎ B.富弼尽职尽责,勇于革新。宋仁宗渴望天下太平,多次下诏书进行督促,富弼顺势进言,力图革故鼎新,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C.富弼敢于担当,解民危困。河朔发生水灾,富弼完善前人的救灾方案,合理安置灾民,其方法简便周到,天下以之为样板。‎ D.富弼才能卓著,百官推崇。他被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士大夫互相庆贺。富弼人气之高,令仁宗心生嫌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4分)‎ ‎(2)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4分)‎ ‎14.在今天看来,富弼的救灾方案仍有颇多启示意义,请分条概括其救灾之法。(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徙倚【注】陆游 渔扉夕不掩,徙倚欲三更。‎ 月正树无影,露浓荷有声 峥嵘岁将晚,悄怆恨难平。‎ 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 ‎【注】徙倚:徘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诗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法,既写徙倚所见,又写徙倚所思。‎ B.本诗首联紧扣题目"徙倚”,既交代了徙倚的时间,又暗示诗人的境遇。‎ C.本诗颔联写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寒露侵衣,营造了清冷阴森的意境。‎ D.回顾往昔,作者慨叹时光易逝,内心怅恨不平,悲伤和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16.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此联与《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相比,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自己用一年时间治理一个国家,可以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效果。‎ ‎(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慨叹自己只能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于国事无补,真是无聊而可悲。‎ ‎(3)《诗经》有云:“靡不有名刀,鲜克有终。《谏太宗十思疏》与此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西湖,太湖、洞庭湖、洱海……这些名湖,都是人们所熟悉的。它们有的妩媚, ① ,有的浓妆,有的淡抹。唯独镜泊湖却另具一番情调,它妩媚、雄奇都谈不上,而是充满了古朴的野趣。坐在镜泊湖旁那种有着尖顶、回廊的木头房子里,推窗也可以看到一角的山色湖光。这个遥望不见一座塔、一道拱桥、一个亭台楼阁的巨大湖泊,自有一番“妙趣天然未夺真”的景象,它所具有的是一种粗犷的美、朴素的美。打个比方吧,她是在水乡浣纱时代的西子,而不是宫禁里“云鬓花颜步摇”的杨妃。‎ 镜泊潮的湖水很清,湖面煞像大自然创造的一面巨镜。船在上面航行,上端是山色云彩,下面也是山色云彩,船头冲破了画图,涟漪潋滟,波光摇曳。船腹下的图景又愈合起来。两岸山峦绵亘,比较靠近山崖的时候,似乎有点三峡气派。更奇特的,是这个湖曲折蜿蜒,实际上是由七面大湖连串而成。 ② ,所以人们常常能发现惊喜。小船航行着,航行着,看来前头是岸了,谁知转一个弯,又是一面大湖。湖中有一个地方,又是放流木排的场地,巨木成筏,在湖面上载浮载沉。这样的景象,在其它人工修饰很多的名湖,也是难得一见的。‎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比拟,比喻、夸张 B.对偶、借代、排比 C.比拟、比喻、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船在湖面上航行,上下都是山色云彩,船头前方是涟漪潋滟、波光摇曳的水面。”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疫情期间,中国的物流承担起救援物资运输的主力军。②在疫情爆发之初,物流企业从多级配变为直达配给,③让救命物资第一时间抵达了最需要的地方。④快速物流业开通首次全球救援绿色通道,⑤利用全球性网络与物流干线大动脉向疫区输进米面、蔬菜、药品、食品、日用品等救援物资。⑥在无数实施封间管理的小区,⑦快递小哥成了“民生保障员”。⑧将新生儿奶粉、糖尿病人特殊食品经由小哥送进小区,⑨帮助人们守住这座隔绝病毒的"堡垒”。‎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清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贵州省桐梓县以往随处可见的方竹。如今既绿化了荒山,更让百姓实现了脱贫致富、过上了富裕生活。该县将方竹定为主导产业,不断提升方竹种植。用3年时间,投入资金10亿元,建设百万亩方竹笋基地。同时,该县重视培育产业品,推动方竹笋销牌售从个体、分散经营模式向龙头企业统购统销模式转变。此外,桐梓县还先后引入企业,落地建设一批方竹笋精深加工项目。新引进企业今年计划投资5000万元,投产后可实现产值1.2亿元左右。如今,桐梓县近户群依靠方竹走出贫困。‎ 四、写作(60分)‎ ‎23.请下面提供的两个作文题中,选择一个题目写作。(60分)‎ ‎(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当代正经历复杂而深刻的变革,风险挑战与之相随,危和机总是同生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要危中寻机,化危为机。‎ ‎②疫情期间,在线办公、云端上课、线上消费等“宅经济“迅速崛起,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这些都是危中有机的现实写照。‎ ‎③老字号餐馆主动“触网”,增设外卖窗口,打通线上线下;农业部门推出网上订购、网上培训、网上贷款等春耕备耕新方式……虽然疫情给经济发展带来严峻考验,但及时反应、应对有方,有助于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④俗话说:“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疫情结束后,面向未来,也要善于化危为机,更要善于创造和把握发展的新机遇。‎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以某校高三学生的身份给校报“时事论坛”栏目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最近,很多新闻媒体就文明习惯养成纷纷推出公益广告:“公勺公筷,文明用餐”“拒食野味,走向文明”“保持一定社交距离,尊重他人合法隐私”等等。对此,也有人持不同看法。有的说:“原先的习惯,很难改啊!”有的说:“文明习惯要从小培养,我年龄大了,有些文明习惯我不太应啊!”还有人说:“讲究文明习惯一阵风,过后就烟消云了。”这些不同声音也有一定市场。‎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以高中生身份给本市精神文明网“文明习惯大家谈”栏目写一篇文章,倡导大家“养成文明习惯,人人行动起来”,体现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 语文参考答案 ‎1.C(“中国精神就是黄河文明”说法有误,原文中为“以黄河文明为核心的中国精神”)‎ ‎2.D(A项忽略时间限制,原文中为“在国家形成之前属于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重要的主导性文化;而自国家诞生之日起,黄河文化就是国家文化”;B项中“就已经形成”错,原文为“再发展为秦汉以来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相联系的汉民族及其正在形成中的中华民族”;C项中偷换概念,唯一延续至今的是“中华文明”)‎ ‎3.B(B项论证的是农业文明,不是黄河文明)‎ ‎4.(1)论证结构清晰严整。作者通过不同发展阶段的分析,论述了黄河文明的发展与特点,结构清晰明了,整齐严谨。‎ ‎(2)论证语言严谨。作者为使论证严谨,有说服力,采用了大量的数据与历史史实。‎ ‎(3)论证方法多样,采用了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等,通过列举大量的事例与史实,引用习总书记讲话,使论证更明晰有力。(共4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5.作者提出,真正伟大的文艺作品,必须和历史文化的基因、和当下的时代精神同频共振。(1)创作以黄河文化为支撑的新史诗,首先要架起通往历史和文化的桥梁。如梁衡的《壶口瀑布》描写了黄河的博人宽厚之美,并联想到了中华民族压面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再如李准的《黄河东流去》描绘了黄河地区赤阳岗村难民背井离乡,历时八年从失去家园到重建家园的血泪史、抗争史与奋斗史。其中穿插着大量的黄河地区的历史、风俗与文化。(2)还必须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多次写到黄河,在少安少平身上体现出来的不屈、奋斗,正是黄河文明在当时的现实中的最直观的体现。(共6分,每点3分,概括出作者观点1分,结合作品分析2分。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借鉴前人的经验”也可酌情给分)‎ ‎6.C(“这样就不会造成如此大的损失,表现了他的远见和智慧”的说法有误)‎ ‎7.C(“运用双关手法”的分析有误)‎ ‎8.①在“山棚”下爇了火以后,一方面繁张而焦灼,另一方面又因淋到蚕尿而快活(紧张焦灼)②看到雪白的好蚕花后,老通宝立刻充满了欢笑(欢笑兴奋)③今年却没见半个收茧人,使老通宝他们忧愁失望起来。(忧愁失望)④不得已贱卖到无锡茧厂后,老通又气得生了病(生气)(共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9.①小说通过大量真实的细节描绘了江南农村的蚕事活动和蚕农生活,真实地表现了蚕农的勤劳和艰难生活(写实角度);②通过典型人物老通宝一家春蚕丰收却反而负债的遭遇,反映了3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凋敝,农民丰收成灾的残社会现实(典型化角度);③交代了老通宝家破产的原因;一方面是“洋鬼子”闹的,另一方面是地主的剥削,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地主阶段的剥削导致农民破产的现实(揭示生活本质角度);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隐蔽在冷静地描写和叙述之中(情感表达角度)(共6分。每点2分。答出3条即可。意思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补充说明:现实主义文学基本特征:一,通过真实细节等表现现实生活。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上,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态、面貌和逻辑;二,通过典型形象表现生活本质。注重典型化方法的运用,力求在艺术描写中,通过细节的真实表现生活的本质,规律;三,思想倾向较为隐蔽。作家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的思想倾向较为隐蔽)‎ ‎10.B(在此之前,救灾者都把老百姓聚集在城中,煮粥供食,结果导致疾病,以及互相践踏,有的等待进食却几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饿倒,名义上是救济灾民,实际上是杀死灾民)‎ ‎11.B(粟,小米)‎ ‎12.D(富人气之高,令宋仁宗都为之喜出望外,而不是心生嫌隙。宋仁宗所说之语,是指人心所向,比“梦卜”更为可靠。梦卜:殷王武丁以梦得傅说,周文王以卜得姜尚,故以“梦卜”代指任命宰相。)‎ ‎13.(1)富上奏当世的事务十余条,大致内容以进纳贤才斥退无能之人、阻止侥幸之徒、革除过去的积弊为根本。(大略:大致内容。进、退:进纳、斥退。不肖:无能之人。宿:旧有的。共4分,每个得分点1分)‎ ‎(2)富弼当宰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典故:典章制度。故事:旧例。傅:参考。容:掺杂。共4分,每个得分点1分)‎ ‎14.一是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需要。二是有效动员官员。三是鼓励民众自救。四是采取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共3分,每点1分,写出3点即可)‎ 参考译文:‎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年轻时坚学习,气量大度,范仲淹见到他后十分惊奇,说:“是帝王的辅佐之才。”将他所写的文章拿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将女儿嫁给他。仁宗恢复制科,范仲淹对富弼说:“‎ 你应当通过这种途径进入仕途。”推举他为茂才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这时西夏有二位首领前来归降,朝延对他们只是补借奉职。富弼说应当给他们丰厚的赏赐以便规劝人前来降服。事情下到中书,宰相起初不知此事。富弼叹息说:“这难道是一件小事吗?而宰相却不知道!”更加极力论说此事,这样就听从了富弼的建议。‎ 仁宗急切地用天下太平来督责宰相辅臣们,多次下诏督促富弼与范仲淹等,又打开天章阁,给予笔和纸,让他们写下他们想要做的事情;并且任命范仲淹主管西部边境之事,富弼主管北部边境之事。富弼上奏当世的事务十余条,大致内容以进纳贤才斥退无能、阻止幸之徒、革除过去的积弊为根本。富弼打算逐步更换蓝司中没有才能的人,让监司裁减所属各部的官吏,这样小人就开始不高兴了。‎ 河朔发生大水,老百姓到处流浪讨饭。富弼规劝治区内的老百姓拿出粮食,加以官仓的粮食,获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处,分散让人居住,以便于供给柴薪火和饮水。官吏中前资、待缺、寄居的都给予俸禄,让他们到老百聚集的地方,挑选老病衰弱者给予粮食,并记下这些官吏的功劳,约定到时候替他们上奏请求赏赐。一般每隔五天,就派人拿着酒肉饭菜进行慰问,出于最大的诚心,人人都愿为之尽力。山泽森林池塘之出产有利于老百姓生活的,都听任流民自行获取。死去的人用大坑合葬,将它叫作“丛冢”。第二年,麦子成熟,老百姓依路的远近领取粮食回家,共救治五十余万人,招募为兵的流民达万人。在此之前,救灾者把老百聚集在城中,煮粥供食,结果导致疾病,以及互相践踏,有的等待进食却几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饿倒,名义上是济灾民,实际上是杀死灾民。自从富弼立法简便周到详尽,天下相传来作为样板。‎ 至和二年。诏令投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与文彦博同时被任命。宣制那天,士大夫在朝延互相庆贺。仁宗暗中观察知道此事。对学士欧阳修说:“古人任命宰相,有的得之于做梦和占卜,哪里像现在人心如此呢?”欧阳修叩头致贺。‎ 富弼当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这个时候,百官各自任职,天下太平无事。于是请求告老回乡,加拜司空,遂封韩国公辞官归居。元丰六年八月,去世,终年八十岁。‎ ‎15.C(“树木隐匿在香暗的夜色中”与原文不符,“清冷阴森”与原诗意境不符。)‎ ‎16.因为挂念陷没的中原,内心怅恨,担心自己虚度一生。(2分)②“坐念”一句表达了对中原陷落的悲痛,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愿望;“王师”一句则表达了对后世北伐成功的期待。(4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17.(1)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2)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3)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共6分,每空1分,错一字即该空不得分)‎ ‎18.C ‎19.原文两次强调“山色云彩”并单独成句,突出了水天一色的美丽景象,照应前面的“巨镜”(2分)将“涟漪澈滟”“波光摇曳”等词语单独成句。突出其颜色变化流动的特点,增强画面感和节奏感。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更好地展现镜泊湖平静、美丽的特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20.①有的雄奇②因为这个原因/因为湖曲折蜿蜒/因为湖形成原因特殊(共4分,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21.①“承担”改为“成为”/“主力军”后加“任务”④“开通”和“首次”位置互换⑤删除“食品”⑧删除“将”(共4分,每处1分,仅指出错误修改有误不得分)‎ ‎22.贵州省桐梓县提升方竹种植规模,培育产业品牌,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实现了脱贫致富。(共5分,字数超过60字,扣1分;每缺少个要点扣1分,扣完为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