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文言文汇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2高考文言文汇总

(2012 海淀期末) 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古今一也。 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陈涉无千乘之尊、疆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无乡 曲之誉,非有孔、曾、墨子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也。然起穷巷,奋棘矜,偏袒大呼,而天 下从风,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修,此三者陈涉之所 以为资.也。是谓之土崩。故曰:天下之患在于土崩。 何谓瓦解?曰:吴、楚、齐、赵之兵①是也。七国谋为大逆,号皆称万乘之君,带甲数 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此其 故何也?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当是之时,先帝之德泽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 故诸侯无境外之助。此之谓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由此观之,天下诚有土崩之势, 虽有布衣穷处之士或首恶而危海内,陈涉是也;况三晋之君或存乎?天下虽未治也,诚能无 土崩之势,虽有强国劲兵,不得旋踵而身为.禽矣,吴、楚、齐、赵是也,况群臣百姓能为.乱 乎哉?此二体者,安危之明要.也,贤主之所留意而深察也。 近者关东五谷不登,年岁未复,民多穷困,重之以边境之事,推数.循理而观之,则民且. 有不安其处者矣。不安故易动,易动者,土崩之势也。故贤主独观万化之原,明于.安危之机, 修之庙堂之上,而销未形之患也。其要,期使天下无土崩之势而已矣。诚以天下为务,则汤、 武之名不难侔,而成、康②之俗可复兴也。此二体者立,然后处尊安之实,扬名广誉于当世, 亲天下而服四夷,余恩遗德为数世隆,南面负扆③摄袂而揖王公,此天子之所服也。 【注释】①吴、楚、齐、赵之兵:指汉景帝三年(前 154)吴楚七国之乱。②成、康: 指周成王和周康王,其时天下安定,百姓富足。③负扆(yǐ):背对屏风。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三者陈涉之所以为资.也 资:参考、借鉴 B.威足以严.其境内 严:使……畏服 C.此二体者,安危之明要.也 要:要旨、要领 D.推数.循理而观之 数:规律 7.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财足以劝其.士民 B.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扬名广誉于.当世 C.不得旋踵而身为.禽矣 D.则民且.有不安其处者矣 况群臣百姓能为.乱乎哉 若属皆且.为所虏 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来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然(七国)不能西攘尺寸之地 B.民多穷困,(又)重之以边境之事 C.不安故(民)易动,易动者,土崩之势也 D.扬名广誉于当世,(则)亲天下而服四夷 9.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秦末民困、下怨、俗乱,统治者却无所作为,土崩之势已成,陈涉得以“起穷巷”。 B.若国君能泽被百姓,百姓能安土乐俗,就算外有强国劲兵之患,也不足以危害国家。 C.作者指出,关东地区天灾频繁、战祸不断、五谷歉收,是形成土崩之势的根本原因。 D.统治者要预知危机,防患未然,把治国当作根本职责,才能使百姓安定、天下太平。 10.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以天下为务”的具体所指,并联系实际或你的阅读积累,谈谈 你对这句话的思考。(不少于 200 字)(10 分) (2012 海淀一模) 鄞有高世之士,日骆先生以大,貌严而气刚,行峻而言直,学广而闻多。落落不与世俗 相俯仰,一语之不合,一事之不揩,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以故世之士子,鲜有当乎其 意,辱与为忘形交者。然独视菊如贤友朋。 每岁即小斋之外,罗植数百本。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 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兄夫幽姿劝质,凌厉风霜,则思淬厉 节操,处坚瘁而不屈。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 畏。见夫早培晚盛,不竞不争,则思居谦处让,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见夫味甘而气馨, 品高而性介,则思蓄用以待时,洁身而处俗,不与黄茅白苇俱出于斯世。凡是数者,一或不 类于是菊,又为之徘徊花下,仰而视,俯而思,且愧而且责。必也物我两忘,彼此无间,然 后与之曹出乎轩窗寂寞之滨,并驱乎草木摇落之际。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不自知其情之 孚而身之化也。夫如是,则菊也,先生也,真所帮贤友朋也。 菊有贤友朋之象,而先生犹爱之如此,况世之贤士子乎?是故无贤士子则已,有则必为先 生之所爱,如爱斯菊矣。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呜呼:菊不能以自贤,惟 先生能贤之。士子不能自知其不贤,惟先生能知之。贤也吾其爱,不贤也吾其案。呜呼,安 得贤如是菊陶姓而潜名者与之论先生之交际哉! 6.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 齿:并列 B.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 咎:过失 C.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 错:指责,批评 D.菊有贤友之象. 象:这里指特征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然独视菊如贤.友朋 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之贤之 B. 凡是数者,一或不类.于是菊花,又为之徘徊花下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C. 仰而视,俯而思,且.愧而且责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 是故无贤士子则已,有则必为先生之所.爱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8.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能够表现骆先生“气节刚正”的一组是( ) ① 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 ②以故世之世子,鲜有当乎其意,辱与为望行交者 ③当天气始萧,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巡行圃中 ④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 ⑤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③⑤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骆先生相貌威严,为人正直,性情刚烈,说话直率,爱憎分明,因此遭人嫌弃。 B.骆先生以菊为友,从菊的不同特点联想到人格修养,并经常对照菊花反省自己。 C.在骆先生看来,菊花品高性介,洁身自好,而黄茅白苇则平凡庸常,随俗从众。 D.作者借骆先生这一形象,表达了对清高远俗的贤能之士的仰慕之情和渴求之心。 10.阅读延伸题:文中“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句表现了骆先生处世之道,请从文中举出 一例加以说明,并谈谈你对这种处世之道的看法。(不少于 200 字)(10 分) (2012 海淀二模) 辛巳之秋,牙斯①寇边,既.饮马于大江,欲断流而投鞭。自江以北,号百万以震扰;自 江以南,无一人而寂然。牙斯抵掌而笑曰:“吾固知南风之不竞.,今其幕有乌②而信焉.。”指 天而言:“吾其.利涉大川乎!”方将杖三尺以麾.犬羊,下一令以令腥膻,掠木绵估客之艓,登 长年三老之船;并进半济,其气已无江堧③矣。南望采石之矶,屹峙七宝之山;一帜特立, 于彼山巅。牙斯大喜曰:“此降幡也。”贼众呼“万岁”而贺曰:“我得天乎?”言未既,蒙 冲两艘,夹山之东西,突出于中流矣。其始也,自行自流,乍纵乍收,下载大屋,上横城楼; 缟于雪山,轻于云球;翕忽往来,顷刻万周;有双罍④之舞波,无一人之.操舟。贼众指而笑 曰:“此南人之喜幻,不木不竹,其诳我以楮⑤先生之俦乎?不然,神为之楫,鬼与之游乎?” 笑未既,海鳅万艘,相继突出而争雄矣,其迅如风,其飞如龙。俄有流星,如万石钟⑥;陨 自苍穹,坠于波中;复跃而起,直上半空;震为迅雷之辚隐,散为重雾之冥蒙;人物咫尺而 不相辨,贼众大骇而莫知其.所从。于是海鳅交驰,搅南蹂东;江水皆沸,天色改容;冲飙为 之扬沙,秋日为之退红。贼之舟楫,皆躏藉..于海鳅之腹底;吾之戈艇矢石,乱发如雨而横纵; 马不必射,人不必攻;隐显出没,争入于阳侯之珠宫。牙斯匹马而宵.遁,未几自毙于瓜步之 棘丛。 予尝行部而过其地,闻之渔叟与樵童;欲求牙斯败绩之处,杳杳不见其遗踪。但见倚天 之绝壁,下临月外之千峰。草露为霜,荻花脱茸。纷棹讴之悲壮,杂之以新鬼旧鬼之哀恫。 因观蒙冲、海鳅于山趾之河汭,再拜劳苦其战功;惜其未封以下濑之壮侯,册以浮波之武公。 抑闻之曰:在德不在险,善始必善终。吾国其.勿恃此险,而以仁政为甲兵,以人材为河山, 以民心为垣墉也乎! 【注】①牙斯:指金主完颜亮。②幕有乌:帐幕之上有栖息的乌鸦,古人认为是兵败之 兆。③堧:ruǎn 空地。④罍:léi 装酒水的器皿,这里指船。⑤楮:chǔ,这里代称纸。⑥ 石钟:石、钟都是古代容量单位。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固知南风之不竞. 竞:竞争 B.方将杖三尺以麾.犬羊 麾:指挥 C.皆躏.藉.于海鳅之腹底 躏藉:这里指覆压 D.牙斯匹马而宵.遁 宵:在夜间 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既.饮马于大江,欲断流而投鞭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B.今其幕有乌而信焉.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C.吾其.利涉大川乎 贼众大骇而莫知其.所从 D.无一人之.操舟 不知东方之.既白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并进半济,其气已无江堧矣 (金国的船只)齐头并进,横渡长江,行程过半,那气势已经不可阻挡了。 B.不木不竹,其诳我以楮先生之俦乎 (两艘蒙冲)不是木船不是竹船,难道用纸做的来欺骗我们吗? C.震为迅雷之辚隐,散为重雾之冥蒙 (流星)炸裂开,声音好像震天的霹雳,喷散开,浓烟仿佛浓重的雾气。 D.惜其未封以下濑之壮侯,册以浮波之武公 可惜那时没有封(海鳅、蒙冲)为“下濑壮侯”,而封它们为“浮波武公”了!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采石矶战斗之初,金国进犯之敌来势汹汹,全军上下,皆骄傲轻狂,不可一世。 B.宋军在战斗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发挥特殊船只和武器的优势,赢得胜利。 C.作者凭吊采石矶战场,将无力报国的悲哀之情寄寓在萧条冷落的深秋景象中。 D.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不应该倚仗天险,而是要靠仁政、人才与民心。 (2012 西城期末)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人。贞元初,擢进士第,除监察御史,论权嬖梗切,出为河南 功曹参军。 久之,进御史中丞。宣徽五坊①小使秋时阅鹰狗,所过挠.官事,厚得饷谢乃去。下邽令 裴寰,才吏也,不为礼,因构寰出丑言,送诏狱,当大不恭。宰相武元衡婉辞诤,帝怒未置。 度见延英殿,言寰无辜,帝恚曰:“寰诚无罪,杖小使;小使无罪,且杖寰。”度曰:“责若 此固宜,第寰为令,惜陛下百姓,安可罪?”帝色霁,乃释寰。 元和十年,上谕急讨吴元济②,王承宗、李师道谋缓.蔡兵,乃.伏盗京师,刺用事大臣, 已害宰相元衡,又击度,度坠沟,贼意已死,因.亡去。议者欲罢度,安二镇反侧,帝怒曰: “度得全,天也!若罢之,是贼计适行。吾倚度,足破三贼矣!” 于时,讨蔡数不利,群臣争请罢兵,唯度请身督战,帝独目.度留,曰:“果为.朕行乎?” 度俯伏流涕曰:“臣誓不与贼偕存。”即拜门下侍郎、彰义军节度、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度 屯郾城,劳诸军,宣朝廷厚意,士奋于勇。是时,诸道兵悉中官③统监,自处进退。度奏罢 之,使将得专制,号令一,战气倍。 未几,李愬夜入蔡州,缚吴元济以报。度遣马总先入蔡,明日,统洄曲降卒万人持节徐 进,抚定其.人。度视事,下令唯盗贼、斗死抵法,余一蠲除。往来不限昼夜,民始知有生之 乐。度以蔡牙卒侍帐下,或谓:“反侧未安,不可去备.。”度笑曰:“吾为彰义节度,元恶已 擒,人皆吾人也!”众感泣。 开成三年,以病丐还东都,年七十六而薨。 注:①宣徽五坊:唐宪宗时,内廷宣徽院设有鹰、狗、雕、鹤、鹊五坊,其头目多由宦 官担任。②吴元济:淮西藩镇节度使,其治所位于蔡州,此时已起兵叛乱。王承宗、李师道 暗怀反心,与之暗中勾结。③中官:官名,这里指宦官。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所过挠.官司,厚得饷谢乃去 挠:骚扰,打扰 B. 王承宗、李师道谋缓.蔡兵 缓:缓解,减缓 C. 帝独目.度留 目:使眼色示意 D. 反侧未安,不可去备. 备:装备,武器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乃.伏盗京师,刺用事大臣 B. 度坠沟,贼意已死,因.亡去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因.人之力而敝之 C. 果为.朕行乎 D. 抚定其.人 既自以心为形役 其.孰能讥之乎 8. 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苟)小使无罪,且杖寰 B. 议者欲罢度,(以)安二镇反侧 C. (裴度)讨蔡数不利,群臣争请罢兵 D. 诸道兵悉中官统监,(中官)自处进退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县令裴寰因拒绝给小使送礼并痛骂其丑恶行径而被捕下狱,经裴度委婉开导,皇帝改 变了主意,裴寰得以无罪释放。 B.宰相武元衡被刺客杀死,裴度也险些蒙难,但裴度以国家为重,不计个人安危,坚持 讨伐反叛的节度使,以正朝纲。 C.收复失地后,裴度处理政务态度宽宏,依法惩处盗贼及致人死命者,其余不问,往来 不限昼夜,用人不疑,深得民心。 D. 裴度为官刚正,曾因严辞奏论皇帝宠信的权臣被外放为官;他才干卓越,亲自带兵平 定叛乱,是一位难得的国家重臣。 (2012 西城一模) 尝试观上古记,三王①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②无不安者,功大也。《诗》云“雨我 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 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公故也。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贵于天 下也;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其国之不大也。此所以欲荣而.愈辱,欲安而益危。民之治 乱在于有司,今处官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列近则持谀,将众则疲怯,以此厚望于.主,岂不 难哉! 今有人于此,修身会计则可耻,临财物资赆.则为己。若此而富者,非盗则无所取。故荣 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诬也;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诈诬之.道, 君子不由。 人之议多曰:“上用我,则国必无患。”然用己未必是也。己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 乎?而莫若修身自贤。己,可制也;释其所制而夺乎其所不制,悖。则未用其治国治官,宜 也。若夫内事亲,外交友,虽可达也,然事亲未孝,交友未笃.,是所未达,恶能善.之矣?故 论人无以其所未达,而用其所已达。 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必反情③,然后受。主虽过与.,臣不徒取。忠臣之行, 近知本矣。 [注] ①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②实:实利,包括地位、俸禄等。③反情:内 省,省察自己。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临财物资赆.则为己 赆:财物 B. 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 伐:功劳 C. 交友未笃. 笃:忠厚 D. 恶能善.之矣 善:认为好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 ②主虽过与.,臣不徒取 B.①而.其名无不辱者 ②此所以欲荣而.愈辱 C.①皆患其家之.不富也 ②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D.①以此厚望于.主 ②己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也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 理解:(他们)都忧虑自身不能在国内显贵 B. 修身会计则可耻 理解:(认为)修养自身、合理地支配钱财是可耻的 C. 然用己未必是也 理解:但是任用自己的君王不一定会这样做 D. 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 理解:古代侍奉君主的人,一定先贡献才能,然后才担任官职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首段引《诗经》的话来说明“为公”与“顾私”的联系。 B.作者认为百官应替君王治理好百姓,方能获得显贵之位。 C.能侍奉父母、结交朋友的人,作者认为用其治国必无患。 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了事君者应该有的姿态和品行。 10.第二大题文言文《吕氏春秋·务本》中最后一句说“忠臣之行,近知本矣”,意思是“忠 臣行事,接近于懂得什么是根本”。这里所说的“根本”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请就其中 一点,结合自己的积累谈谈对“知本”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少于 200 字)(10 分) (2012 西城二模) 杜公讳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也。其为大臣,事其上以不欺为忠,推于人以行己取信, 故其动静纤悉,谨而有法。 公少举进士高第,治吏事,如其为人。其听.狱讼,虽明敏而审核愈精,屡决疑狱,人以 为神。其簿书出纳,推析毫发,终日无倦色。至为条目,必使吏不得为奸而已;及其施于民 者,则.简而易行。始居平遥,尝以吏事适他州,而县民争讼者皆不肯决,以待公归。知乾州 未满岁,安抚使察其治行,以公权知凤翔府,二邦之民争于界上,一曰“此我公也,汝夺之”, 一曰“今我公也,汝何有焉.”? 夏人初叛命,天下苦于兵。吏缘侵渔,调发督迫,至民破产不能足,往往自经投水以死。 于是时,公在永兴,语其人曰:“吾不能免汝,然可使汝不劳尔。”乃为之区处计较,量物有 无贵贱、道里远近,宽其期会,使以次输送。由是物不踊.贵,车牛刍秣宿食来往如平时,而 吏束手无所施,民比他州费省十六七。至于缮治城郭器械,民皆不知。 公多知本朝故实,善决大事。初,边将议欲大举以击夏人,虽.韩公[注]亦以为可举,公争 以为不可,大臣至有欲以沮.军罪公者,然兵后果不得出。契丹与夏人争银瓮族,大战黄河外, 而雁门、麟府皆警,范文正公行将宣抚河东,欲以兵从。公以为契丹必不来,兵不可妄出。 范公怒,至以语侵公,公不为恨。后契丹卒不来,众始服膺。二公皆世俗指公与为朋党者, 其论议之际盖如此。 公自布衣至为相,衣服饮食无所加,虽妻子亦有常节。家故饶财,诸父分产,公以所得 悉与昆弟之贫者。俸禄所入,分给宗族,赒人急难。至其归老,无屋以居,寓于南京驿舍者 久之。卒时,戒其子殓以一枕一席,小圹庳冢以葬。 [注]韩公:韩琦,宋代名相、名将,以能准确判断战争形势著称。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听.狱讼 听:打听、打探 B.尝以吏事适.他州 适:到……去 C.由是物不踊.贵 踊:跃升、飞涨 D.大臣至有欲以沮.军罪公者 沮:阻止、阻挠 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及其施于民者,则.简而易行 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B.①今我公也,汝何有焉.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①虽.韩公亦以为可举 ②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D.①戒其子殓以.一枕一席 ②以.乱易整,不武 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来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虽明敏而审核愈精,(故)屡决疑狱 B.(民)往往自经投水以死 C.范文正公将宣抚河东,欲以兵从(夏) D.二公皆世俗指公与为朋党者,(然)其论议之际盖如此[来源:Z.xx.k.Com] 9.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杜衍为人精明谨慎,恪尽职守,办案公道,深得民心,曾引发凤翔、乾州两州争抢 他的“怪事”。 B.国有边患时,杜衍明里推脱责任,暗地里却精心统筹,减轻永兴百姓负担,使他们 摆脱官吏的巧夺豪取。 C.当契丹与西夏发生冲突时,杜衍对形势做出正确判断并坚持原则,毫不退让,甚至 让好友感到不快。 D.杜衍出身平民,为官清廉,看淡名利,能济人急困;其年老回乡后,久居驿馆,临 终又告诫儿子简葬。 (2012 东城期末) 钓台 七八岁时,过钓台,听大人言子陵①事,心私仪之。以幼,不许习险。前年到睦州,又 值足有疾,且雨甚,不得上。今从台荡归,以六月五日上钓台也。肃入先生祠,古柏阴风, 夹江滴 翠,气象整 峻,有俯视云台之意。由客星亭右,径二十余折,上西台,亭曰“留鼎 一丝”,复从龙脊上骑过东台,亭日“垂竿百尺”。附东台一平屿,陡削畏眺。一石笋横起幽 涧,蹇仰恣傲,颇似先生手足。磴道中俱老松古木,风冷骨脾。此两台者,或当日振衣之所。 空钩意钓,何必鲂鲤,吾不 以沧桑泥高下也. 亭中祠中,俱为时官匾尽。夫子陵之高,岂在一加帝腹乎?人止一生,士各有志,说者 谓帝不足与理。此未曾梦见文叔②,何知子陵?子陵诚高矣,而必求所以高在不仕,则碡溪③ 之竿,将投灶下耶?尧诖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子陵薄官,许由薄皇帝,,人不咏许由而 但咏子陵 者,则皇帝少而官多也。身每在官中,而言每在官外也。夫兰桂之味,以清口出 之,则芳;以嗳气出之,则秽。咄咄子陵,生得七里明月之眠,死被万人同堂之哄,子陵苦 矣。然则尽去其文乎?日:“山高水长,存范仲淹一额可也。” 注:①子陵:东汉严子陵。少时曾与刘秀游学,刘秀即值后,他更名隐居。相传刘秀曾 三次遣使相邀,才使得严子陵人京。二人畅叙友情并同榻而卧,沉睡间,严子陵以一足压 在刘秀腹上,刘秀毫不介意。②文叔:南宋新昌人,身处危世,仍思出仕报国。⑧磴溪: 相传是姜太公钓鱼的地方。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许习险 习:靠近 B.径二十余折 径:经过 C.蹇仰恣傲 恣:放纵 D.子陵薄官 薄:接近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何.必鲂鲤 大王来何.操 B.俱为.时官匾尽 既自以心为.形役 C.尧让天下于.许由 急于.星火 D.夫兰桂之.味 行李之.往 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听大人言子陵事,(故)心私仪之 B.古柏阴风,夹江滴翠,(然)气象整峻 C.一石笋横起(于)幽涧,蹇仰恣傲 D.生得七里明月之眠,(而)死被万人同堂之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先按照空间顺序描写登台的经过:由严子陵祠经客星亭上西台,转而到东台; 后写由登台而引发的感慨。[来源:学科网] B.作者写钓台柏树荫翳蔽日,冷风习习,古树沿江而立.青翠欲滴,意在突出严子陵 祠周围环境的幽静、气氛的肃穆。 C.世人认为应把所有的匾额都废弃,只留范仲淹写的“山高水长”即可,因为这四个 字最能凸显严氏的清高品行。 D.本文借景抒情,以景写人,不仅为了赞颂严子陵的清高,更为了以严子陵为鉴,照 出世间官宦们的种种丑态。 (2012 东城一模) 王僧虔,琅邪临沂人也。年数岁,伯父弘集会诸子孙,弘子僧达下地跳戏,僧虔独正坐采蜡 烛珠为凤凰。弘曰:“此儿终当为长者..。” 僧虔善隶书。孝武欲擅书名,僧虔不敢显迹,常用掘笔①书,以此见.容。泰始中,为辅国将 军、吴兴太守。王献之②善书,为吴兴郡,及僧虔工书,又为郡,论者称之。 太祖善书,及即位,笃好不已。与僧虔赌书毕,谓僧虔曰:“谁为第一?”僧虔曰:“臣书 第一,陛下亦第一。”上笑曰:“卿可谓善自为谋矣。”示僧虔古迹十一帙,就求能书人名。僧 虔上羊欣所撰《能书人名》一卷。 僧虔《论书》曰:宋文帝书,自云可比王子敬,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功夫少于欣”。亡 曾祖领军书,右军③云“弟书遂不减吾”。庾征西翼书,少时与右军齐名,右军后进..,庾犹不忿, 在荆州与都下人书云:“小儿辈皆学逸少书,须吾下,当比之。”王右军自书表,晋穆帝令张翼 写效,一毫无异,乃.题后答,右军当时不别,久后方.悟,云“张翼小人,几欲乱真”。张芝、二卫 并得名前代,无以.辨其优劣,唯见其笔力惊异耳。羊欣书见.重一时,亲受子敬,行书尤善,正乃. 不称名。孔琳之书天然放纵..,极有笔力,规矩恐在羊欣后。谢综书,恨少媚好。谢灵运乃不伦, 遇其合时,亦得入流..。庾昕学右军,亦欲乱真矣。 注:①掘笔:秃笔。②王献之:字子敬,东晋书法家,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③右军: 右军将军。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曾任此职,世称“王右军”。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终当为长者.. 长者:年长的人 B. 右军后进.. 后进:后来长进 C. 天然放纵.. 放纵:不受约束 D. 亦得入流 入流:列入流品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常用掘笔书,以此见.容 B. 乃.题后答 羊欣书见.重一时 正乃.不称名 C. 右军当时不别,久后方.悟 D. 无以.辨其优劣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皆以.美于徐公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伯父弘集会诸子孙,弘子僧达下地跳戏 (他的)伯父王弘把孩子们聚在一起,王弘的儿子王僧达在地上蹦跳玩耍 B. 太祖善书,及即位,笃好不已 太祖擅长书法,等到即位,(对书法还是)深爱不止 C. 卿可谓善自为谋矣 你可以说是善于替自己谋虑了 D. 亡曾祖领军书,右军云“弟书遂不减吾” (我)逝去的曾祖父王领军写信,王羲之说“老弟写信就没有丢掉我”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王僧虔在孝武帝面前为求自保,不惜用秃笔写字来掩饰书法水平。 B. 王献之和王僧虔都擅长书法,又都做过吴兴郡守,因此传为美谈。 C. 征西将军庾翼与王羲之在书法上齐名,很多小辈都来向庾翼学习。 D. 张翼和庾昕二人模仿王羲之的书法,都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10.第二大题文言文中说“宋文帝书,自云可比王子敬,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功夫少于 欣’”,意思是“宋文帝的书法,自己说可以和王献之相比,但当时评议的人说‘(宋文帝的) 天资高于羊欣,书法艺术所达到的程度不如羊欣’”。请结合你的阅读积累,谈谈对“天然” 和“功夫”二者关系的理解。(不少于 200 字)(10 分) (2012 东城二模) 吴同初行状① 顾炎武② 里中二三十年来号为文人者,无不以浮名苟得为务,而余与.同邑归生独喜为古文辞,砥. 行立节,落落不苟于世,人以为狂。已而又得吴生,吴生少余两人七岁,以贫客嘉定。而炎 武有叔兰服,少两人二岁。姊子徐履忱少吴生九岁。五人各能饮三四斗。五月之朔.,四人者. 持觥至余舍为母寿。退而.饮,至夜半,抵掌而谈,乐甚,旦日别去。余遂出赴杨公之辟.,未 旬日而北兵③渡江,余从军于苏,归而.昆山起义兵,归生与.焉。寻亦竟得脱,而吴生死矣。 其九月,余始过吴生之居而问焉,则.其母方茕茕独坐,告余曰:“吴氏五世单传,未亡人惟 一子一女。女被俘,子死矣!有孙,二岁,亦死矣!”余既痛吴生之交,又念四人者持觥以 寿吾母,于是不知涕泪之横集也! 生名其沆,字同初。世本儒家,下笔数千言,试辄第一。每言及君父之际及交友然诺, 则.断然不渝。北京之变,作大行皇帝、大行皇后二诔④,见称于时。北兵至后,遗余书及记 事一篇,又从余叔处得诗二首,皆激烈悲切,有古人之遗风。然后知闺情诸作,其寄兴之文, 而生之可重者不在此也。 生居昆山,当抗敌时,守城不出以死,死者四万人,莫知尸处。以生平日爱国不忘君, 义形于文若此,其死岂顾问哉?生事母孝,每夜归,必为母言所与往来者.为谁,某某最厚。 死后,炎武尝三过其居,无已,则遣仆夫视焉。母见之,未尝不涕泣,又几.其子之不死而还 也。然生实死矣! 注:①行状:文体名,是记述死者生平行事的文章。 ②顾炎武:明清之 际著名学者、诗人。曾参加明末抗清斗争。 ③北兵:清兵。 ④诔:lěi,祭文。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砥.行立节 砥:磨练 B.五月之朔. 朔:农历每月十五 C.余遂出赴杨公之辟. 辟:征召 D.又几.其子之不死而复还也 几:通“冀”,希望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而余与.同邑归生独喜为古文辞 归生与.焉 B. 四人者.持觥至余舍为母寿 必为母言所与往来者.为谁 C. 退而.饮 归而.昆山起义兵 D. 则.其母方茕茕独坐 则.断然不渝 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落落不苟于世,人以(之)为狂 B.下笔数千言,(故)试辄第一 C.北京之变,(吴生)作大行皇帝、大行皇后二诔 D.炎武尝三过其居,(若)无已,则遣仆夫视焉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开篇一句,把吴生与“浮名苟得”的一般文人区别开,说他好古文、砥行立节,是作 者志同道合的朋友。 B.文章结尾写吴生事母至孝的天伦之情,写作者对亡友的诚笃情谊,对吴母的关心,彼 情彼景跃然笔端。 C.文章介绍了吴生的家世、才学和忠孝思想,既全面地刻画了吴生的形象,又探寻了他 忠义行为的原因。 D.这篇文章,作者时而放笔直抒,时而又点到为止,不论繁简,都具有传神达意、情深 意浓的表达效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