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银川唐徕回民中学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说明:本试卷答题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 命题人: 首席教师:‎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心理描绘惟妙惟肖,其人呼之欲出。而诗人的本意却是以此为喻,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洞房昨夜停红烛”喜举进士也,“待晓堂前拜舅姑”将见主考大人也,“妆罢低声问夫婿”以所作之诗请教于张籍也,“画眉深浅入时无”能否获主司之赏识也。张籍自是心领神会,于是用同样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前两句是说朱庆馀德才兼备,文质彬彬,自知文章写得好,但是还不够自信;后两句张籍对其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时流露出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作诗的本意。     “知人论世”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更深刻、更透彻的全面了解作家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 ‎1. 下列关于“知人论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 A.“知人论世”就是要联系作家的生平遭际、思想为人和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等,‎ ‎ 来理解和评价诗歌。        ‎ ‎ B. “知人”是指对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动机等作了解;“论世”是指考察文学作品内容要 ‎ 考虑作者所处的时代。 C.“知人论世”语出《孟子》,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孟子 ‎ 所谓的“知人论世法”。        ‎ ‎ D.“知人论世”作为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广为人知,影响深远,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 ‎ 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 A. 王国维运用假设论证法指出,如果已经做到了知人论世,还不能正确解读诗歌,这样的读者 ‎ 是很少的。         ‎ ‎ B. 清人黄子云、章学诚的论述,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了评论诗文必须先了解作者的身世处境和 ‎ 时代背景。 C. 鲁迅和朱熹对陶渊明的评论,都指出其具有既平淡、又豪放的特点,有力地论证了“知人论 ‎ 世”的必要性。         ‎ ‎ D. 朱庆馀和张籍的献酬诗,极富生活气息,看似写闺情,实则另有深意,以此论证了“知人 ‎ 论世”的重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 高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作品相关背景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 ‎ B. 如果对作品任意取舍,不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就必定会影响到对其作品的理解 ‎ C. 如果不用“知人论世”进行赏析,那么《近试上张水部》一诗很可能被看成闺情诗。‎ ‎ D. 有了文学常识的积累,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能力,就构建起了文学史的框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 知事下乡 【法】阿尔丰斯·都德     知事先生出巡去了。驭者导前,仆从随后,一辆知事衙门的四轮轻车,威风凛凛地,一径奔向那共阿非。因为这一天,是个重要的纪念日,所以知事先生,打扮得分外庄严。你看他身披绣花的礼服,头顶折叠的小冠,裤子两旁,贴着银色的徽带,连着一把嵌螺细柄的指挥刀。在他的膝上,正摊着一个皮面印花的大护书。知事先生端坐四轮车内,面上堆着些愁容,只管向那皮面印花的大护书出神;他一路想,几时他到了那共阿非,见了那里的百姓们,总免不了要有一番漂亮而动听的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知事先生,把这两句话,周而复始地,足足念了二十余次,可是总生不出下文。     四轮车内的空气,热不可当!道上的灰尘,在正午的阳光下,兴奋奔腾地跳舞。道旁的树林,一齐遮着白灰,只听得整千整万的蝉声,遥遥地在那里问答。     知事先生,正在纳闷的当儿,忽然瞥见了一丛小的槠树林,在山坡的脚下,招展着树枝,好像正笑嘻嘻地欢迎他。     知事先生,居然中了诱惑了。他一面吩咐仆人们停车;一面从四轮车里,跳了下来,迳自走进那片小的槠树林里。     树林里,有成群的鸟儿,在头上唱歌;有无数的清泉,在草地上流淌;还有紫堇花,在旁边发香……他们瞧见知事先生,和他一条这样体面的裤子,一个皮面的印花的护书,登时大起恐慌。那鸟儿,一齐停止了歌唱;那泉儿,也不敢再作声了;那紫堇花们,更是急得低着头,向地下乱躲……这些小东西们,自从出世以来,从没有见过一个县知事,在这光景里,大家都私下地互通猜度:这样体面的裤子的主人,究竟是一位什么人物? ‎ ‎    知事先生,对于如此寂静而清凉的树林,头脑清醒不少。他撩起了衣裳,摘下了帽子,在一块草地上,端端正正地坐下,把皮面印花的护书,张开了放在膝上,又向那护书里面,抽出一张四六开的大纸。     “这竟是一位美术家呀!”那秀眼鸟先开口说。     “否,否,”接着说的是一只莺鸟,“这那里会是美术家,你不看见他裤子上的徽带吗?照我来看,十之八九,还是一位贵族哩。”     “也不是美术家,也不是贵族,”一只老黄莺抢着来打断他们俩的辩论,他曾经在那知事衙门的花园里,足足唱了一个春天的歌。“只有我知道,这是一个县知事呀。”     这时那些细微的语声,不知不觉地渐渐地放纵起来了。     “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这原来是一个县知事!”     一会儿,紫堇花发问:“他可含有什么恶意?”     “一点儿也没有。”那老黄莺儿接着答复。     于是那些鸟儿们,重新一个个地,去恢复他的唱歌;那些泉儿们,照常在草地上,汩汩地流,那些紫堇花们,也依旧放着胆去发他们的香气……在这喧哗而又恬静的林子间,知事先生,又起了念头,要继续去筹备他的演说了。     不料还没起头,身旁突然传来了笑声。知事先生侧头看时,只见一只黄绿色的啄木鸟,歇在他的帽子顶上,嬉皮赖脸地,正向着他笑。知事先生,把肩胛一耸,露出不屑睬他的意思,回转头来,想继续去筹划他的演说;哪知道那啄木鸟很不知趣,索性大声地唱将起来。     知事先生,气嘘嘘地涨红了脸,一面随手做个手势赶开那顽皮的畜生;一面加上些气力,回头来重新干他的本行:“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     但是事有不巧,那啄木鸟方面的交涉,才刚结束,一丛小弱的紫堇花们,觑着知事先生思绪缭乱的当儿,也一起翘起了他们的梗儿枝儿,和着一种甜而且软的语气,沙沙地唱起歌来。于是一唱百和,那些泉儿们,登时就在他的脚下,潺潺地奏起一种文雅的音乐;那些秀眼鸟儿,也在他头顶的树枝上,使尽毕生的本领,唱出一阕优美的调子;其余树林周围、上下左右一切的东西,没有一个不是效尤着,全体一致地来阻止知事先生演说的起草。     知事先生,鼻孔里熏醉了香味;耳朵里充满了歌声;他未始没有意思,想摆脱这些妖媚的蛊惑,可是他办不到了。     此刻,知事先生正舒舒服服偃仰在草地上,他衣服上华美的装饰已被解去,他正打算把已成的演说,艾艾……艾艾地,从头再述两三回:     “诸位先生,诸位同事……” ‎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 A. 开头虽着墨不多,但将知事出巡的场面写得隆重庄严,意在与后文槠树林间恬静和谐的氛围 ‎ 形成对比,从而更加有力地凸显主题。 B. 小说主要借助排比、拟人、点面结合等手法对林间动植物进行描绘,既生动优美,又特点鲜 ‎ 明,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艺术。 C. 正是因为知事先生在槠树林间跟各种动植物进行了直接的对话和交流,才使得他受到启迪,‎ ‎ 灵感迸发,最终筹划出了他的演讲稿。 D. 小说在情节上没有刻意构建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虽也微波屡兴、张弛有致,但总体上平和 ‎ ‎ 推进,呈现出一种散文化、诗意化的美感。‎ ‎5. 小说中三次出现“诸位先生,诸位同事们……”的字样,请结合文本情境,分别说说表现了知 ‎ 事先生怎样的心情。(6分) ‎ ‎6. 有人说:本文标题虽是“知事下乡”,但实则是一篇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主题的小说。‎ ‎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5分)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 任继愈:大师小事     对于把学术视为毕生追求的学者而言,著书立说乃安身立命之本。但任继愈晚年却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古籍整理中去,而放弃了自己的研究与著述。在生命最后的20年里,他主持编订了总字数过亿的《中华大藏经》,编纂了总计近8亿字的古籍文献资料汇编《中华大典》,主持了国图镇馆之宝文津阁《四库全书》的影印出版,参与了点校本《二十四史》《清史稿》的修订工作等。他皓首穷经,甘为幕后英雄。     其实,在繁重的古籍整理工作之余,任继愈并未放弃自己的学术追求。在他的家中,至今仍保存着大量零零碎碎写有心得体会和读书摘抄的纸片。“本来他是想把这些资料积累起来,重新写一部《中国哲学史》,还想写一部有关教育的书,结果2009年就过世了。”     因为有行政职务,任继愈拒绝参与自己主编的这些著作的评奖。在编辑《中华大藏经》最困难的时候,没有办公室,他自己掏钱,每月400元租房子给编辑部用。他对中华古籍那是真爱,感情深极了。 ‎ ‎    20世纪90年代的一天,任继愈在馆内巡视,突然发现老朋友季羡林坐在古籍善本阅览室里,也没在看书,就在那儿坐着。任继愈很奇怪,就上前问为什么。季羡林说,你们国家图书馆不是有规定吗,看古籍善本达不到一定级别就没资格看,我学生需要看但没资格,我有资格。我替他借,他看,我坐着。任继愈大怒:“这些不合理的规矩必须改!”此后,古籍善本的借阅就不再像以前那样困难了。     但是,任继愈也清醒地看到,古籍善本既有文献价值,也有文物价值。古籍善本是不可能像普通图书一样任人使用的。为解决使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他提出大力开展古籍影印出版的主张,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于是承担了这项重任。时任国图出版社社长的郭又陵说:“我还记得当时任老对我说,不能什么书赚钱就出什么书,出版事业不能一切向钱看。古籍影印成本高、印数少、利润薄,但只要对读者有益,我们就要做下去。”出版社在影印《敦煌遗书》和《四库全书》时遇到了资金困难,是任继愈亲自给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领导写信要来了资金,使深藏于书库的古籍善本特别是重要而稀见的古籍化身千百,嘉惠学林。     1987年,国家图书馆一期工程竣工后,国图门前的那条中关村南大街也开始改造,但完工后的道路在国图这一段既没有过街天桥,也没有地下通道,甚至连个斑马线都没画。读者从路东到路西的国图正门需要绕很大一个弯。任继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国图和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协商一年多还是毫无进展。最后是任继愈亲自去找市长,才总算在门口给国图留了一条斑马线。     1988年,国家图书馆准备出访日本国会图书馆。时任办公室主任的黄润华按惯例给任继愈送去500元置装费。当时出国不像现在,大家工资也低,都没啥像样的衣服,所以出国都给发置装费,买身西装,但给任先生送去时,他坚决拒收。     在同事们印象里,任继愈和任何人说话都是商量的口吻,绝没有以上压下那种命令式的话。但有一次,任继愈把郭又陵叫到家里,说:“这本书你帮我出了。”口气很严肃,也很坚决。看着一脸疑惑的郭又陵,任继愈解释说,这部书是他的一个老学生写的。这位学生是60年代北大哲学系的高材生,本打算毕业后留校当老师的,但当时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学生在征求任继愈的意见时,任继愈鼓励他去边疆工作。结果去到边疆之后运动不断,学术研究被迫中断,直到80年代回到北京才恢复,成果就是这本薄薄的书稿。也不让你们亏本出书,这位学生拿了1.5万元,用做出书费。后来书出版了,郭又陵听说,这笔钱是任先生自己掏的。     ‎ 任继愈不但是著名学者,也是享誉全国的书法大家,来求墨宝的人络绎不绝。但只要对方是学校、研究机构、博物馆等,他分文不取;如果对方是商业机构,对不起,不写。有一次,一所新成立的学校请任继愈题写校名,他在了解了学校的教学宗旨后欣然提笔。不久秘书科就收到该校送来的一笔现金,行政处长知道任先生会拒收,到他家里扔下钱就跑。没几天,这所学校的校长收到了“母亲水窖”的捐献证书。 任先生家里没什么东西,有的只是书,但这批书最后也都捐给了他老家的图书馆。‎ ‎(摘编自《人民日报》,作者张贺,有改动) ‎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A. 任继愈在国图担任行政职务,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当中,尤其是古籍的整理和编纂出 ‎ 版,也因此而放弃了自己的研究与著述。 B. 季羡林借书自己却不看的细节,一方面表现了任继愈善于听从建议的态度,从中也可以看出 ‎ 当时文人对于国图僵化的制度的不满。 C. 任继愈先生出面命令郭又陵为自己的学生出书,是因为他觉得当年鼓励学生去边疆工作是自 ‎ 己的失误,现在只能用这一方式来弥补。 D. 这篇传记不是重点介绍任继愈先生在学术方面作为大师的成就和贡献,而是选择了生活、工 ‎ 作中的几件小事来表现他为人处世的特点。‎ ‎8. 任继愈任职国家图书馆期间,为国图做了哪些工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分)‎ ‎9. 任继愈先生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 郭廷谓,字信臣,徐州彭城人。父全义,仕南唐为濠州观察使。廷谓幼好学,工书,善骑射。补殿前承旨。周世宗攻淮右,南人屡败,城中甚恐,廷谓与州将黄仁谦为固御之计。周师遣谍以铁券及其垒,廷谓拒之。城中负贩之辈率不逞,廷谓虑其亡逸,籍置大寺,遣兵守之,俾制防城具。以故周师卒不得觇城中虚实。周师为浮梁涡口,廷谓语仁谦曰:“此濠、寿之患也。今夏久雨,淮流泛溢,愿假舟兵二千,断其桥,屠其城,直抵寿春。”仁谦初沮其议,不得已从之,即轻棹衔枚抵其桥,悉焚之。周师大衄,死者不可计,焚其资粮而还。以功授武殿使。周师退保定远,又募壮士为负贩状入定远,侦军多寡及守将之名。廷谓曰:“是可图也。”又籍乡兵万余及卒五千,日夕训练,依山衔枚设伏以破之,周师大溃。及紫金山之战,南唐诸将多归降者,独廷谓以全军还守濠州,追不能及。时濠守欲弃城走,廷谓止之。俄加本州团练使,缮戈甲,治沟垒,常若敌至。是秋,周师复至夜出敢死士千余袭周营焚头车洞屋周师蹂躏死者甚众既而援兵不至周师急击廷谓集诸军垒门之外南望大恸而降于周。至山阳,见世宗 ,‎ ‎ 特加宴劳,拜亳州防御使。宋初,从征上党,再知亳州。两川平,冯瓒知梓州,为仆夫所讼,召廷谓代之。州承旧政,有庄宅户、车脚户,皆隶州将,鹰鹞户日献雉兔,田猎户岁入皮革,又有乡将、都将、镇将辈互扰闾里 , 廷谓悉除之。开宝五年卒,年五十四。廷谓性恭谨,事母以孝闻,未尝不束带立侍。‎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 ‎ ‎ ‎10. 下列对文中间划线部分的新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周师复至/夜出敢死士千余袭周营/焚头车洞屋/周师蹂躏死者甚众/既而援兵不至/周师急 ‎ 击/廷谓集诸军垒门之外/   ‎ ‎  B.周师复至/夜出/敢死士千余袭周营/焚头车洞屋/周师蹂躏死者甚众/既而援兵不至/周师急击廷谓/集诸军垒门之外/   ‎ C.周师复至/夜出/敢死士千余袭周营/焚头车/洞屋周师蹂躏死者甚众/既而援兵不至/周师急 ‎ 击/廷谓集诸军垒门之外/     ‎ ‎  D.周师复至/夜出敢死士千余/袭周营/焚头车洞屋/周师蹂躏死者甚众/既而援兵不至/周师 ‎ 急击廷谓/集诸军垒门之外/‎ ‎11.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 南唐,五代十国时期李昇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定都江宁,其末帝就是词人李煜。‎ ‎  B. 铁券,是古代皇帝赐给功臣、重臣,允其世代享有优厚待遇的约定性质的凭证。 C. 世宗,后周皇帝柴荣的庙号,庙号是古时君主、大臣死后在太庙供奉所称的名号。    ‎ ‎  D. 闾里,乡民聚集生活之地,即乡间。古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二十五家也称闾。‎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 A. 郭廷谓较为忠贞。周人拿铁券劝他投降,他拒绝;多数将领降周时,他不肯投降;一直战 ‎ 到最后,感到彻底绝望时,才大哭降周。       ‎ ‎  B. 郭廷谓能征善战。周师退保到定远之后,他招募壮工化装前往侦察,得到定远周军的情况 ‎ 后,他认真训练,后前往偷袭,大败周军。 C. 郭廷谓颇有远见。在紫金山大战之后,他全军撤回濠州,但他料想周师必定前来,于是缮 ‎ 甲治沟,提前整顿城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 ‎  D. 郭廷谓有爱民心。梓州沿袭旧制,车脚户、庄宅户等属州将管辖,鹰鹞户、田猎户要给州 ‎ 将进贡,他上任后,将这些规定全都废除。‎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①延谓虑其亡逸,籍置大寺,遣兵守之,俾制防城具。 ‎ ‎ ②仁谦初沮其议,不得已从之,即轻棹衔枚抵其桥,悉焚之。 ‎ ‎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4~15题。‎ 初发夷陵① 陆游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俊鹘②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 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 ‎【注】①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在度过八年的川陕生活之后,奉诏东归,往临安廷对 ‎ 此诗是他从夷陵(在今湖北宜昌)出发时所作。②鹘:一种鹰类的猛禽。‎ ‎14.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 ‎ ‎ A. 这首诗的写法很像杜甫的《登高》,全篇着眼时空距离的展示,有咫尺万里的气势。‎ ‎ B. 湍急的江流和一个接着一个的险滩,使人感到心惊胆破的危险,表明诗人已经走到了绝境 ‎ 之中。 C.“地辟天开”是耳目所不及的,却偏要说在“指顾”之中,又把延伸的空间扯远了。‎ ‎  D. 俊鹘是“横飞”,大鱼是“腾出”,纵横交错自上而下,从小处落笔写得细致入微。 E. 杜诗妙在将立意恢宏与笔触细腻等对立的审美范畴和谐统一,陆游诗深得此中三昧。‎ ‎15. 作者因何而“喜”?全诗是怎样体现这一情感的?(6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 , ”。‎ ‎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叹自己多愁善感,过早长出花白头发的诗句是“ , ”。‎ ‎ (3)《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登高望远,没有寻觅到英雄遗迹,表达了物是人非伤感的句子是“ , ”。‎ ‎ (4)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 , ”。‎ ‎ (5)在《春望》中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是“ , ”。‎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7.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3分)‎ ‎ ①最近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因为一个演讲视频火了。视频中单院长对故宫的各种藏品如数家 ‎ 珍, 被大家誉为有智慧、金句多的“段子手”。 ②唐朝诗人王维被边塞的奇景震撼,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名句。无独有偶, ‎ ‎ 宋代范仲淹在边塞军中也对这样的风光作过描写。 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有详细周密的总体规划,零敲碎打的改革不能达到我们预想 ‎ 的目标。 ④短短十天的军训过去了,但我们忘不了教官不胜其烦地重复单调的动作,更忘不了烈日下我 ‎ 们共同奋斗的身影。 ⑤短暂的20分钟节目浓缩了王华同志对新疆、农四师、家庭的热爱,他在事业上的坚守展现 ‎ 了一名共产党人冰壶秋月的松柏胸襟。 ⑥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一部自传性质的作品,夏洛蒂·勃朗特以鲜明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叙 ‎ 事风格侃侃而谈,真实而有艺术感染力。 ‎ ‎ A. ①②⑤     B. ①③⑤     C. ②⑤⑥     D. ①③④‎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3分) ‎ ‎ A. 参加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的中国短道速滑队,是由十六名集训队员中挑选出的优秀选手 ‎ 组成的,是一支新老结合、充满希望的队伍。       ‎ ‎  B. 历代改革的督行者大都是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广泛社会认可度、丰富的治政经验、渊博 ‎ 的学识和鲜明的个人意志于一体的“政治强人”。 C. 针对春运期间长途行车路况复杂、驾驶员容易疲劳及拼车人相互不熟悉等情况,中国消费 ‎ 者协会特别提醒大家出行注意安全。       ‎ ‎  D. 土耳其政府军对伊拉克北部库尔德工人党武装的进攻早有准备,从上月底就开始向土伊边 ‎ 界一带集结部队,并部署了大量重型武器。‎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 ‎ A. 老师发信息询问小张毕业后的情况,小张回复道:“学生一切安好,承蒙恩师垂念,不胜 ‎ 感激!”      ‎ ‎ B.“十大校园歌手”大赛的获奖名单出炉,李斌兴奋地对王红说:“王红,祝贺你忝列其中!” C. 针对各购物网站“双十一”的优恵方略,各大商场也纷纷采取措施,为消费者惠赠精美的 ‎ 礼品。 ‎ ‎  D. 李教授的演讲震撼人心,很多学者纷纷要求和他合影,面对这一不情之请,他欣然接受。‎ ‎20. 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 15个字。 (6分)‎ ‎ 传统节日的全媒体传播,不仅大大提升了传播的速度,拓展了传播的广度,而且 ① ,尤其是节日生活即个人或群体如何过节的内容,比如节日饮食、节日服饰、节日活动、节日心情感悟等。此外, ② 。传承重点在纵向传递,传播则强调横向传递,二者是传统节日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本来关联性不强, ③ 。传承的好坏极大地影响传播的速度、广度与强度,传播的速度、广度与强度极大地影响传承的效果。 ‎ ‎21.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6分)‎ ‎ (1)请简述《大卫·科波菲尔》中一个善最终战胜恶的故事。 ‎ ‎ (2)请简述大卫·科波菲尔在半年学校生活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件事。‎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英国去世,享年76岁,人类世界永远失去了一个伟大的天才。记得有一次当一位年轻的女记者面对这位在轮椅里生活了三十余年的科学巨匠,深深景仰之余,又不无悲悯地问:“霍金先生,卢伽雷病已将你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报告厅内顿时鸦雀无声,一片肃谧。霍金的脸庞却依然充满恬静的微笑,他用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于是,随着合成器发出的标准伦敦音,宽大的投影屏上缓慢然而醒目地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 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 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 ‎ 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心灵的震颤之后,掌声雷动。人们纷纷涌向台前,簇拥着这位非凡的科学家,向他表示由衷的敬意。人们深受感动的,并不是因为他曾经遭受的苦难,而是他直面苦难时的坚守、乐观和勇气。‎ 读了以上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想?请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答案】1、C 2、D 3、D ‎ ‎【考点】社会科学类 ‎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科学类阅读。 1、“知人论世法”是后来文论家提出来的,不是孟子。 2、A不是假设论证,同时,原文是说不能解读的诗歌是很少的,并不是说这样的读者很少;B不是对比论证;C朱熹并没有认为陶渊明平淡,而是认为其豪放,原文是“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 3、因果倒置,正确的逻辑关系是“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点评】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重在读清文章,筛选信息区域,把选项放到信息范围内比照推出答案。‎ ‎(二)‎ ‎【答案】4、C(3分) 5、第一次,局囿在四轮马车内,苦于没有下文,气闷烦躁;第二次,进入林子,头脑清醒不少,但受干扰,愠怒气恼;第三次,融入自然,身心愉悦,筹划出演说稿,轻松自和。‎ ‎(6分)(答对一处给2分,结合文本情境1分,心情表述1分) 6、①自然对人类是善意包容的。面对气闷的知事,小槠树林笑嘻嘻地欢迎他;对初入树林的知事,林间生物虽有些恐慌,但一经老黄莺解释,立马将之视若朋友,甚至跟他开起善意的玩笑。②自然对人具有浸化、熏陶作用。知事由气闷心躁到最后舒舒服服偃仰在草地上,可见自然能使人卸下包袱、滤去尘俗、受到启迪,让身心获得彻底的解放。③人类应该主动亲近自然,让精神和灵魂在中接受洗礼。知事逐渐将自己融入自然之中,感受美好点滴,最终获得了愉悦和灵感。④人要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高级物种,人类更应热爱、保护、敬畏自然,才能实现天人合一。老黄莺在知事的衙门花园里唱了一个春天的歌,知事毫无恶意,所以林中的生物才敢亲近他,才会有和谐共融的局面(5分)(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3点给满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 ‎【考点】小说 ‎ ‎【解析】【分析】4、‎ 人和动植物之间是不可能进行直接的对话和交流的,作者借助拟人手法,通过知事自身的感悟,来展示自然对人的浸染作用。 5、注意用文中的词语“气闷烦躁”“愠怒气恼”“轻松自和”概括不同时段的心情。 6、注意答出文章阐释了哪些“人与自然”的关系,如“自然对人类是善意包容的”“自然对人具有浸化、熏陶作用”“人类应该主动亲近自然,让精神和灵魂在中接受洗礼”“人要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 ‎【点评】第4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鉴赏文章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根据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判断选项的正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A涉及场面描写的作用,B涉及表现手法及作用,D是关于情节结构的特点。‎ ‎(三)‎ ‎7、C(3分) 8、①完善了古籍善本的借阅制度。②开展古籍影印出版工作,较好地解决了古籍善本使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③努力解决国图硬件建设方面的问题,他亲自找市长,为国图门口留下斑马线,方便了读者。(4分) 9、①热爱本职工作。他晚年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古籍整理中去,在生命最后的20年里,编纂了大量古籍。②精于学术研究。任继愈家中保存着大量零零碎碎写有心得体会和读书摘抄的纸片,他想把这些资料积累起来,重新写一部《中国哲学史》,还想写一部有关教育的书。③热心为人解决困难。为了读者,他改革了不合理的古籍善本的借阅规矩,亲自给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领导写信要来了资金,使深藏于书库的古籍善本嘉惠学林,亲自去找市长,在门口给国图留了一条斑马线。④不逐名利,看淡钱财。他自己掏钱帮助困难学生出书,把润笔费捐给“母亲水窖”。 (5分)‎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欣赏作品的形象,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传记 ‎ ‎【解析】【分析】7题主要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C项,“自己的失误”分析不当,学生工作后被迫中断学术研究原因复杂,并非因他造成。8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筛选。任继愈任职国家图书馆期间,为国图做的工作,“古籍善本的借阅就不再像以前那样困难了”“为解决使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他提出大力开展古籍影印出版的主张,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于是承担了这项重任”“才总算在门口给国图留了一条斑马线”等,简要概括。9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概括。任继愈先生的人格魅力的表现,实际就是传主拥有行为、思想,明确只一点题目就好答了。热爱本职工作;精于学术研究;热心为人解决困难;不逐名利,看淡钱财等。 ‎ ‎【点评】明确题干要求,到文中找主要的事件,通过事件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思想,然后分条作答,注意要对事件记性整合,相同的内容注意合并,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含。‎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10、A 11、C 12、B 13、①廷谓担心他们跑掉,登记后将他们安置进一座大的寺院中,派兵看守,让他们制造守城的器械。‎ ‎②仁谦最初阻止他的计划,不得已才听从了他。于是廷谓率士兵驾上小船,口中衔枚,直达周人所建的浮桥,把桥全烧了。 ‎ ‎【考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 ‎ ‎【解析】【分析】10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题中“敢死士”是“出”的宾语,不要断开;“头车”“洞屋”是“焚”的对象,不要断开;“廷谓”作后句的主语。 11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大臣是没有的。 12题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B项,“前往偷袭”错,郭廷谓没有前往偷袭,他是依山设伏把敌人打败的。 13题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虑:担心;籍:动词,登记;俾:让;初:最初;沮:通“阻”,阻止;轻棹:名词动用,驾上小船。‎ ‎【点评】10题文言文的断句,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11题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12题在认真阅读并翻译文章的基础上,注意时间、地点、人物,看是否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人所做之事。拿选项与原文逐字对照,看是否有出入。       ‎ ‎13题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附参考译文】     郭廷谓,字信臣,是徐州彭城人。父亲郭全义,在南唐做官,担任濠州观察使。郭廷谓幼时喜爱学习。工于书法,善于骑马射箭。补任殿前承旨一职。周世宗进攻淮河以西,南唐屡屡战败,城中十分惶恐,郭廷谓与州将黄仁谦制定了坚决抵御的策略。周军派间谍带着铁券到他的营垒劝降,廷谓予以拒绝。城中小商贩们都心怀不满,廷谓担心他们跑掉,登记后将他们安置在一座大的寺院中,派兵看守,让他们制造守城的器械。因此周师最终也不能侦察到城中的虚实。周军在涡口搭建浮桥,廷谓对仁谦说:“这是濠州、寿州的祸患啊。今夏长时间下雨,淮水泛滥,希望借给我水军二千人,毁掉他们的浮桥,直达寿春。”仁谦最初阻止他的计划,不得已才听从了他。于是廷谓率士兵驾上小船,口中衔枚,直达周人所建的浮桥,把桥全烧了。周师大败,死的人不计其数,廷谓烧了他们的辎重粮草后返回。因功被授予武殿使。周军退守定远,郭廷谓又招募壮士乔装成小商贩进入定远,侦察到了周军人数以及守将的姓名。廷谓说:“这是可以谋取的。”又登记召来了一万多乡兵与五千士兵,早晚训练,依靠山势衔枚设伏而打败了周军,周军大败。等到紫金山战役开始,南唐众将有很多投降的,只有廷谓带领全军撤回濠州,周军没有追上。当时濠州守将想弃城逃跑,廷谓制止了他。不久加封本州岛团练使。他修理武器铠甲,整治壕沟菅垒,总像是敌人到了一样。这年秋天,周军又到了,廷谓夜里派出敢死之士一千余人袭击周营,烧了周军的头车(专门用于挖掘地道的车辆)和洞屋(古代一种攻城器具,以木撑柱为之,冒以牛皮,其状如洞),周军被践踏而死的很多。已经这样坚持了很久,援军却不到,周师又加紧进攻,廷谓把各军集中到营垒的门外,向南望着朝廷大哭,而后向周投降。到了山阳(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东南),见到周世宗,周世宗特意设宴慰劳他,任命他担任亳州防御使。宋朝初年,跟随皇帝征讨上党,后又担任亳州知州。两川平定后,冯瓒做梓州知州,被自己的仆人告发,皇帝召廷谓代替他。梓州沿袭旧时制度,有庄宅户、车脚户,都隶属于州将,鹰鹞户每天献野鸡野兔,田猎户每年进献皮革,又有乡将、都将、镇将等官员交互扰害乡里,廷谓把这些制度全都废除了。开宝五年(973年)去世,终年五十四岁。他天性恭谨,侍奉母亲以孝闻名,从来都是束着带子立着侍奉。‎ ‎(二)‎ ‎14、B,C 15、第一问:①过尽险滩,诗人顺风顺水,视界开阔、心胸开朗之喜;②奉诏东归,诗人预感将身担大任,要有一番作为之喜。第二问:①‎ 全诗采用由远及近的写景视角,时空开合设计巧妙,借景抒情,以山平水远、苍茫开阔的景色来抒发胸中块垒;②实写眼前之景却达到目力所不及的地方,于是引出“地辟天开”的想象中的境界,虚实结合构成一个壮阔宏伟的境界,以此来展现人生抱负;③以比喻的手法极写画鼓雷动、浪涛拍打江岸的声响,动静结合互相映衬,从“山平水远苍茫外”和“大鱼腾出欲凌空”,来表达难抑的喜悦之情。 ‎ ‎【考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 ‎【解析】【分析】14题B项,此句中“失途穷”意为“失穷途”,指出峡之后路途坦荡。C项,延伸的空间是被“拉近”了。D项,是自上而下,从小处落笔。 15题首先概括原因“过尽险滩”“奉诏东归”,然后分析手法,注意从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以及比喻的修辞的角度分析。‎ ‎【点评】对于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三)16(1)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3)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4)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7、B ‎ ‎【考点】成语的使用 ‎ ‎【解析】‎ ‎【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如数家珍:好像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使用正确。无独有偶:不只一个,竟然还有配对的。表示两事或两人十分相似,多用于贬义。褒贬失当。零敲碎打:指以零零碎碎、断断续续的方式进行或处理。使用正确。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使用错误,应为“不厌其烦”。冰壶秋月:冰壶,盛水的玉壶,比喻洁白。比喻洁白明净,多指人的品格。使用正确。侃侃而谈: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不合语境,应为“娓娓道来”。 故答案为B。 【点评】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18、C ‎ ‎【考点】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A项,成分残缺。应在“由”字后加“从”字;B项,句式杂糅。“具有……”和“集……于一体”两个句式糅合在一起,任保留其一。D项,表意不明。发动进攻的是土耳其政府军还是库尔德工人党武装,不明确。‎ ‎【点评】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19、A ‎ ‎【考点】语言得体 ‎ ‎【解析】【分析】A垂念: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B忝: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C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D不情之请:客套话,不合情理的请求(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 故答案为A。 【点评】此类题,从四个方面考虑:(1)是否正确使用谦敬词语,(2)是否正确使用书面语、口语,(3)语言有没有歧义,(4) 转述是否得当。  ‎ ‎20、【解析】本题考查补充嵌入型语言表达连贯。①处,从前文看,该处应该是表现传播“速度”与“广度”外的另一个方面,从下文的“过节的内容”来看,表现的应该是有关传播内容方面的东西,①处应该填写“丰富了传播内容”之类的句子。②处,从上文看,讲的是传统节日的全媒体传播;从下文看,分别说明“传承”与“传播”的特点以及二者的关系。因此②处所填写的语句应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涉及“传统节日的全媒体传播”“传承”“传播”,讲的是“传统节日的全媒体传播”对“传承”“传播”的作用。③处,应该与上一句形成转折关系,填写“现在二者关系密切”之类的句子。 ‎ ‎【答案】示例①大大丰富了传播内容②它也密切了传承与传播的关系③但现在关系甚大 ‎21、(6分)(1)请简述《大卫·科波菲尔》中一个善最终战胜恶的故事。‎ ‎ 答:大卫·科波菲尔中一个善最终战胜恶的故事:阴险小人希普企图占有维克菲律师的产业,还企图占有律师的女儿阿格妮丝,大卫的姨婆破产也是他捣的鬼。但最后他的阴谋并未得逞,密考伯揭穿了他的罪恶行径。随后密考伯一家移民海外,并在那里大有作为。 ‎ ‎(2)、请简述大卫·科波菲尔在半年学校生活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件事。 ‎ 答:一次,大卫最喜欢的同学史蒂尔福斯在课堂吵闹,麦尔老师批评他几句,他非但不服管,还污蔑老师是“叫花子”,吵闹声找来了校长,史蒂尔福斯振振有词地揭发麦尔老师的母亲是靠施舍过日子的,校长是势利眼,于是解雇了麦尔老师。大卫为此深深内疚,因为麦尔老师对他很好,而且关于他母亲受施舍的事还是大卫无意间透露的。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