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兰州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兰州二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命题教师:薛白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匠人文化历史悠久,未曾间断,从古迄今,统纪清晰,技道分明,蔚为大观中国工匠业自古以来就很发达,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陶器、青铜、染织、玉牙、漆器、雕塑、建筑、园林、城苑等皆能代表工匠的特长,为后人所仰慕,为世界所赞美。但反映工匠文化、工匠精神及匠籍制度的资料文献却凤毛麟角,零散琐碎,无系统说明,致使后人所知甚少。‎ 我国工匠历史,一般会追溯到商周,春秋战国时期《考工记》所载内容有涉匠人,这部先秦文献已有2000多年历史。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利于形成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形成宏约广概的技艺系统。历史流传越久,文化积累越多,经验积淀越丰富,博洽精密,能将历史传统和现实相结合,益于生成良好的氛围,相继而来的便是工艺文化的大繁荣。另外,中国地跨三带,疆域广阔,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文化多样,习俗各异,匠人成长环境各不相同,技艺工种亦有差别。这样的历史传统、地理环境有利于形成繁复的工艺文化。若论匠人的人文精神与历史传统,我们中华民族固当首屈一指。‎ 匠人制度在历史上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变迁。商周至秦汉一变,唐宋更替又一巨变,宋时民间工商业兴起,宫廷制作散落民间。元明两代匠户有专门的户籍,元代的匠人社会地位非常低,近乎奴隶。明代在方式上有很大的调整,有轮班匠和住坐匠两种类型,方式灵活,匠人得到解放,获得自由之身。从明代中后期到清代,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技艺精湛、富有修养的能工巧匠,手工艺文明走向了一个新高峰。‎ 传统社会里的工匠其实就是手艺人,是靠技能谋求生计的社会个体或群体。拥有一技之长,掌握了某项技术,都可称之为匠人或手艺人。匠是技术工种,也是职业区分,是技工的泛称,带有专业性和技能性的特点。匠人除却职业划分以外,还有另一层含义,指在某一领域具有精深造诣的人,如大匠、宗匠、巨匠等。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匠人是社会的特殊群体,与士、农、商都不同,国家为他们建立专门的“匠籍”,与其他社会民众相区别,拥有“匠籍”的匠人大多数是世袭的,代代相传。‎ - 25 -‎ 中国传统文化极看重匠人职分,对他们的造物之功有极高的评价,与圣人等而视之。世界上其他民族没有一个将匠人推到如此高的地位,《考工记》中有“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的记载,《易·系辞》上也有类似的记载。“开物成务”,无此物创此物,谓之“开物”,做此事成此事,是为“成务”。“开物”与“成务”都是圣人之举。工匠之绩,则在于造物,有再造之功,与圣人同位。中国的工匠是道德的、信誉的、人格的、文化的。受到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影响,儒家思想讲究修身、立行、立言、德性、礼仪。在匠人的身上这些文化特质都能得到体现。匠人们在此种风气的熏染下,讲究和气生财与人为乐,互利互惠。很多誉播四海的坊名使用了店主的名字,如张小泉剪刀,屹立百年而不倒,以人格做担保,以诚信获得尊重,兢兢业业,苦心经营。这种以人格为立身之本的匠人文化,将技艺人格化、精神化有别于西方重契约的历史传统。匠人如果缺乏道德修养,品德有瑕疵,即使身怀绝技,也难以立足。‎ 中国历史文化中有一部分是赖借这些匠人的保养得以传承的。就历史事实而论,匠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保存与绵延有极大贡献。匠人文化也绝不仅是靠几个匠人之力就能保泰持盈,而是依靠历代众多匠人及全民苦心营、匠门雍睦、子弟循谨、师傅嘉言懿行,维持技艺不衰,文物蔚起。匠人之功,尤不可没。‎ ‎(摘编自2018年《中国文化报》《中国工匠的人文精神》)‎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匠人文化历史悠久,从古迄今,统纪清晰,技道分明,有着丰富的人文积淀,流传至今。‎ B. 历史上反映工匠文化、工匠精神以及匠籍制度的文献凤毛麟角,零散琐碎,缺乏系统性。‎ C. 匠人制度的发展在历史上并非一成不变,但匠人地位低下,尤其在元代,近乎奴隶。‎ D. 中国传统文化对匠人之功评价极高,与圣人等而视视之,这是世界上各民族历史上给予匠人的最高定位。‎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总领全文,指出中国工匠业很发达,即使相关记载零散琐碎,但中国匠人文化历史悠久,未曾间断。‎ B. 文章第二段从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这两个角度,条理清晰地阐释了我国拥有繁复的工艺文化的原因。‎ C. 文章在论证中国匠人可与圣人等而视之时,指出中国匠人带有专业性和技能性,在某一领域具有精深造诣。‎ - 25 -‎ D. 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有元代匠人与明代匠人的对比,匠人与士、农、商的对比,以及中国匠人与西方匠人的对比。‎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张小泉剪刀之所以誉播四海,从根本上来说以人格做担保,以诚信和信誉赢得尊重,兢兢业业、苦心经营。‎ B. 春秋战国的《考工记》记载了有关匠人的内容这说明我国匠人历史是从《考工记》成书时期开始的,有2000多年的历史。‎ C. 我国匠人文化以人格为立身之本,将技艺人格化、精神化,本质上是与西方匠人的历史传统是相通的。‎ D. 匠人对民族文化的保存与绵延有极大的贡献,因为中国历史文化都是依靠匠人们的技艺和作品得以保养传承的。‎ ‎【答案】1. C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C项,“但匠人地位低下”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可知,匠人地位在元代是最低下的,在明代有所提升,并非“匠人地位低下”。‎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指出中国匠人带有专业性和技能性,在某一领域具有精深造诣”错误,选项理解不当,文章“指出中国匠人……造诣”是在第四段,而该段论述的是匠人的含义,并没有论证“中国匠人可与圣人等而视之”。‎ 故选C。‎ ‎【3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B项,“这说明我国匠人历史是从《考工记》成书时期开始的”错误,由原文“我国工匠历史,一般会追溯到商周”可知我国工匠历史肯定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前。‎ C项,“本质上与西方匠人的历史传统是一致的、相通的”错误,由第五段“有别于西方重契约的历史传统可知,我国匠人文化与西方匠人的历史传统并不一致”。‎ D项,“中国历史文化全都是依靠匠人们的技艺和作品得以保养传承的”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为“中国历史文化中有一部分是赖借这些匠人的保养得以传承的”。‎ 故选A。‎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清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 ‎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后的电波 行动开始了。‎ 我父亲原定走北路,担任掩护,由于李安本出马,结果被调至南路,随大部队行动。“要不是老李”,我父亲后来常说,“我说不定早就见马克思了。”“老李,外号‘飞锤’,不仅收发报样样娴熟,而且机务上也有一套。自一九四一年皖南事变后,和我在新四军皖中独立师第三团共事,我这一辈子啊……”父亲之所以屡次这样感叹,皆因他的一套娴熟技术皆传自李安本。‎ 按计划大部队一路向南猛突,但电台始终保持静默。相反,北路小队频繁发报,他们把平时抄收的新闻稿都拿出来,反复发送。果然,敌人上当了,开始调集兵力向北围追堵截。旅长下令全速前进,争取时间。他说我们越快到达,北路的压力便会越早解除。据事后得知的消息,驻青城日军指挥官藤田五郎大佐曾多次接到南路发现我军大部队的报告,‎ - 25 -‎ 但他并不相信,以为这是新四军的调虎离山之计。因为日军的情报部门一直在跟踪监听,并随时向他报告,证明新四军的电台就在北路。这一错误的判断使他错失良机,打好的算盘完全落空。‎ 白露过后第七天,我军终于突破重围,来到了江边,与江北前来接应部队胜利会师。部队到达时,已是深夜。旅长顾不上休息,下令立即架设电台,与北路联系。“那是一个十分炎热的夜晚”,我父亲清楚地记得,他们来不及找地方,就在江边一个渔棚边架起了电线。旅长和参谋长都站在我父亲边上,等候消息。我父亲连续呼叫,一连半个小时都没有回音。大家浑身是汗,心都焦烂了。“他们也许在行动中,没有架设天线。”我父亲这样说,手里攥紧了老李临行前送给他的烟斗。这时渡船已经陆续到了。旅长指示我父亲继续不停地呼叫,一刻也不要停。“一有消息,马上向我报告。”吩咐完了,他便和参谋长一起到江边指挥部队渡江。‎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天渐渐亮了,东方泛起一抹淡淡的晨光。这时耳机里突然传来声音。我父亲兴奋地大叫:“来了!来了!”‎ 有人立即前去报告旅长。不一会儿,旅长和参谋长都小跑着过来了。“怎么样,怎么样了?”旅长连声问道。‎ 可耳机里忽然出现了长时间的静默。我父亲一边调整波长,一边连续呼叫。“怎么回事?是他们吗?”旅长问道。我父亲说是的,肯定是的。“他们情况如何?”团长又问,我父亲摇头道,“不知怎么突然断了……”‎ ‎“呼叫,给我呼叫!”‎ 我父亲连续不断地敲击着电键,时间漫长得令人窒息。终于,嘀嘀嗒嗒,嘀嘀嗒嗒,耳机里传来熟悉的电波声。“老李!是老李!”我父亲叫了起来。众人一片欢呼。“嘘一一”我父亲做了噤声的手势。大家随即安静下来。我父亲急忙开始抄报。抄一句,参谋长就迫不及待地拿过去照着密码本翻译,可一句也翻不出来。“这不对啊。”他对我父亲说。我父亲抄完报后,接过来一看,头脑顿时嗡了一下。‎ ‎“这是脑记密码!”‎ ‎“什么意思?”参谋长问。‎ 我父亲解释说,这说明他们已经销毁了密码,因为脑记密码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使用。“看来他们已非常危险,否则不会销毁密码。”我父亲说。‎ 好在李安本教过他脑记密码的方法,凭着这种方法,他把电文翻译了出来。大意是,他们已身陷重围,弹尽粮绝,密码已毁,电台也即将销毁。‎ - 25 -‎ 旅长说:“告诉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一定要回来,我们等着他们!”我父亲把电报发出后,对方一下子没了声音。按照李安本的操作惯例,他每收完电报,都要给收据。可这次却是例外。‎ ‎“收到没有?”旅长问。‎ 我父亲摇摇头。‎ ‎“呼叫,给我呼叫!”旅长大声命令,声音都有些变调了。‎ 我父亲不停地呼叫,身上大汗淋漓。也不知过了多久,忽然收报机又有了声音。我父亲扶了一下耳机,连忙抄收,没想到抄下来的却是一组明码:‎ 再见,战友……‎ ‎“坏了!”我父亲心里一沉,知道这是最后的告别。没容他多想,耳机里又跳出一串明码:‎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随后,耳机里的声音戛然而止。‎ 旅长接过抄报,半天没有说话。他默默地摘下帽子。我父亲看到他的眼睛里闪着泪光。在场的人也都慢慢地摘下了帽子。我父亲将烟斗放到胸口袋,默默将电报机重新背在肩上。周围是死一般的沉寂,只有江风划过长空,发出尖厉的呼啸……‎ ‎(摘编自《人民文学》,2018年第7期)‎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了防止日军围追堵截,大部队采用了调虎离山之计,将我军兵分两路进行突围,但突围计划是以牺牲北线部队为代价的。‎ B. 小说中环境描写着重表现了江边的自然气候,如炎热夜晚、淡淡晨光、江风划过长空等,既渲染了气氛,又反衬了新四军奋勇抗敌、不畏艰险的精神。‎ C. 小说刻画人物时,大量使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传神地塑造了旅长、李安本、我父亲等鲜明的人物形象。‎ D. 小说采用了顺叙、插叙等多种叙述手法不仅使文章情节安排张弛有度、灵动摇曳,而且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叙述时空具有纵深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小说结尾老李发送两组明码“再见,战友……”和“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军……”请简要分析这两组明码在全文中的作用。‎ ‎6. “老李”在小说中并未出场,但他的英雄形象却跃然纸上,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这样设计的艺术效果。‎ ‎【答案】4. D 5. ‎ - 25 -‎ ‎(1)情节内容上,“再见,战友”预告着北路全军覆没的结局;“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是即将牺牲的革命志士对生者继续奋勇前行的激励。(2)人物塑造上:赞颂了李安本所代表的革命志士坚毅顽强,革命信仰坚定执着的形象。(3)表达效果上:北路“铁的新四军”的最后声音具有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4)主题思想上:悲壮而激越的结局表达了革命战斗之火永不熄灭的主题。 ‎ ‎6. (1)侧面描写。小说开头和结尾分别用侧面描写的方式描摹了老李技艺高超的神秘形象和英勇赴死的胆识和气魄;(2)作为暗线。老李虽未见其人,但老李的命运作为北线情节发展的隐线展开,不仅激发了阅读者的兴趣,而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进展;(3)深化主题。老李的幕后英雄形象深化了小说赞扬无数无名英烈不畏牺牲,革命精神永不止息的主题,对现实社会更有思想启示和引领作用。‎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及艺术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选项A,“调虎离山”之计不对,应该是声东击西;而且“牺牲北线部队”说法欠妥,小说一直强调“全速前进,争取时间”。选项B,“反衬了新四军奋勇抗敌、不畏艰险的精神”错误,环境描写并没有反衬。选项C,“大量使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传神地塑造……李安本……等鲜明的人物形象”错误,李安本未采用以上描写。故答案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某情节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从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某某情节(事物)等角度分析,一般的答题方式是: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本题从内容上的作用角度,结尾处两条明码电报说明北路军已经不幸遇难。从电报壮烈而简洁的语言上可以看出,李安本坚强不屈的革命者的形象。从语言“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可以看出,新四军的反侵略的热情的高涨,同时也是在讴歌革命者为国献身的革命壮举,为民族解放事业贡献生命的主题就得以突出和彰显。‎ ‎【6题详解】‎ 本题考查 - 25 -‎ 是分析小说中次要人物在文本中作用的能力。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题目是小说经常考核的题目,首先分析其形象特征,然后分析和主人公的关系,对主人公的命运或性格特征产生什么影响,然后分析对揭示文章的主旨方面产生的作用。本题要注意从侧面描写,通过我对老李的描述突出老李的革命意志和高超的发报技术,老李的高超技术影响着父亲,这本身也是对主要人物形象塑造而服务,也塑造我的父亲的伟大的革命者的形象。老李这个人物虽然没有出场,但是却是小说的暗线,也为突出主题而服务,突出了革命者不畏惧死亡的大无畏的精神及主题。‎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③,周门人方之游夏④。‎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恒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 25 -‎ ‎【注】①醮,jiào,古时称妇女出嫁。②烝烝, zhēng,淳厚。③谯周:人名。④游夏:孔子学生子游、子夏。‎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8. 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眄庭柯以怡颜②襟三江而带五湖③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④宾主尽东南之美⑤是以区区不能废远⑥目吴会于云间⑦乐琴书以消忧⑧而后乃今将图南 A. 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B. ①③/②⑦/④⑤/⑥⑧‎ C.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 ①②/③/④⑥⑦/⑤⑧‎ ‎9. 下列各句子中,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安乐公何如?”‎ A. 乐夫天命复奚疑 B. 孔明与言者无己敌 C. 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 D.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表,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李密的《陈情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 B. “泰始初”中的“泰始”是年号,汉武帝首创年号;“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中永和是年号纪年,“癸丑”是干支纪年。‎ C. 征指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古代任职授官用词不同,意义也可能不同。如“擢、右迁、升”是升官,“黜、罢、左除”是降官。‎ D. 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仪礼·丧服》所规定的丧服,由重至轻,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称为五服。‎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5 -‎ A. 李密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仅几岁的他热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己,以致忧思成疾。‎ B. 李密在祖母去世后,服孝期满,到晋朝廷任洗马的官职,实现“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夙愿。‎ C. 文中李密与张华的对话,表现出李密对忠贤兴国、奸佞误国的认识极其深刻。‎ D. 李密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但因写诗抱怨,晋武帝对他很生气,被调到汉中做太守,他因而心怀怨恨。‎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答案】7. C 8. B 9. B 10. C 11. D ‎ ‎12. (1)(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子游、子夏。关键词:“暇”“师”“方”。‎ ‎ (2)我因为命运坎坷,年幼遭遇不幸。刚生下来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关键词:“险衅”“夙”“闵凶”“见”。‎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1)本句的译文为: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他曾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2)“从事”为一专有名词,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两项;‎ ‎“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清慎”是修饰李密的,不可与前面断开;“弗之劾也”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弗劾之也”译为“没有弹劾他”,可独立成句,由此排除A项。‎ ‎(3)找主谓宾的句子。“出为温令”,省略句省略了主语“李密”,译为“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独立成句,故此处断开;‎ ‎“尝与人书曰”,省略主语“李密”,译为“他曾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说”,独立成句,并有“曰”的明显标志,故此处断开;‎ - 25 -‎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两个句子均为独立的句子,分别译为“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因此两个句子的前后都应断开;‎ ‎“从事白其书司隶”,省略介词“于”,正常语序为“从事白其书于司隶”,是个独立的句子,译为“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因此其前后都要断开。‎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①怡,使动用法,译为“使……愉悦”。整句译文:看看院子里的树木,使容颜很愉悦;‎ ‎②带,意动用法,译为“把……当做衣带”。整句译文:把三江当作衣襟把五湖当作衣带;‎ ‎③闻,使动用法,译为“使……听说”。整句译文:我详细地用表章使皇上听说;‎ ‎④美,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译为“英雄才俊”。整句译文:宾客和主人都是英雄才俊;‎ ‎⑤远,形容词作动词,译为“远离”。整句译文:因此我的内心的感情使我不能弃养而远离;‎ ‎⑥犬马,名词作状语,译为“像犬马一样”。整句译文:我怀着承受不住的犬马一样的恐惧;‎ ‎⑦乐,意动用法,译为“以……为乐”。整句译文:以弹琴读书为乐来消除忧愁 ‎⑧南,方位名词做动词译为“向南飞”。整句译文:这之后如今将要向南飞。‎ 据此可得出正确答案。‎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理解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的不同之处,然后逐项辨析。本题题干要求“下列各句子中,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首先辨析例句是哪种特殊文言句式,然后辨析四个选项,做出正确判断即可。‎ 例句“安乐公何如”,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安乐公如何”,属于特殊句式中的倒装句。‎ A项应为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乐夫天命复疑奚”,属于特殊句式中倒装句;‎ B项“孔明与言者无己敌”不是特殊句式,是陈述句;‎ C项应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而莫夭阏之者”,属于特殊句式中倒装句;‎ D项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日下望长安,于云间目吴会”,属于特殊句式中倒装句。‎ - 25 -‎ 故选B。‎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罢:免除(职务)。  ‎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李密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但因写诗抱怨,晋武帝对他很生气,被调到汉中做太守,他因而心怀怨恨”错误,李密被调到汉中并不是因为武帝生气,原文是“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需要理解句子大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讲究字字对应,不能直译之处需意译,要注意语言通畅,大意准确。尤其要注意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这关系到得分点。‎ ‎(1)关键词:“暇”名词,译为“空闲的时间”;“师”名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师”;“方”动词的意动用法,译为“把……比作”;‎ 译文为:有空闲的时间就学习,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学生把他比成子游子夏一样的人才。‎ ‎(2)关键词:“险衅”译为“(命运)坎坷”省略句,省略主语“我”;‎ ‎“夙”名词做状语,译为“年幼时”;‎ ‎“闵凶”译为“遭遇不幸”;‎ ‎“慈父见背”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慈父背见”,译为“离我而去”,是“父亲去世”的婉辞;‎ 译文是:我因为命运坎坷,年幼遭遇不幸。刚生下来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 - 25 -‎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是键为武阳入(今四川彭山)。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虔。他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改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感恋双亲,思念至深,以至忧思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因孝顺和恭敬而闻名。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在祖母身边,夜里不脱衣睡觉。为祖母端饭菜、喂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饮食或服用。有空闲的时间他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 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征召他担任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迈,无人奉养,就没有接受任命。于是上奏章说:“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晋武帝读了李密的《陈情表》后,说:“李密这个名士,不是徒有虚名。”于是收回对他的任命。后来祖母刘氏去世,李密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后,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司空张华问李密:“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说仅次于齐桓公”张华问其中的缘故,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侯,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此可知他俩的成败原因是一样的。”张华接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具体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这些水平高的人)相互之间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中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琐碎具体。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说得好。‎ - 25 -‎ 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他曾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很有才能,常希望能调回京城任职,可是他在朝中没有靠山,于是被调任汉中太守,自认为失去了很重要的机会,心怀怨恨。等到在东堂赐宴钱别时,皇上下诏命令李密赋诗,李密在诗的末章说:“人们也都说过这样的话,有因才会有缘。(当官的人)皇宫中如果没有权势的朝臣做靠山,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君主在上,这话怎么能这么说呢!”武帝对此很生气,都官从事等(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了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死在家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张舍人之江东 李白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 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 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送严士元①‎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②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书生。‎ ‎【注】①严士元,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员外郎。②阖阁城,今江苏的苏州城。③青袍,唐贞观三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13.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送严士元》首句中的“倚”二字,我们可以知道诗人与朋友是偶然相遇。“倚”字不仅表明了春天来临,而且表现了朋友相见的喜悦之情。‎ B. 《送严士元》,诗人调动了各种感官,既从视觉,又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使得景物富有层次感。‎ C. 《送张舍人之江东》记叙了张舍人在秋季欲寒时分乘船踏上旅途时的情景,诗人以“一雁”和“孤帆”借代离去的友人,暗指友人此行的孤单和作者的不舍。‎ D. 两首诗都善于借景抒情,“沧波”“明月”“雨”“闲花”“斜日”“绿草”等构成送别友人时所见的自然景色,其间融入了诗人的深情厚谊。‎ - 25 -‎ ‎14. 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是表达的情感却各有不同,试以两首诗的尾联为例简要分析。‎ ‎【答案】13. C 14. ①《送张舍人之江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离去虽有留恋不舍,但更多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最后一句诗人想象友人到了吴洲,两人虽然相隔千里,但能共对一轮明月互诉思念之情。②《送严士元》既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相遇又别离的难舍情思,又写出了怀才不遇、仕途不顺的不满之情。诗中“青袍”指代低微官职,“儒生”代表读书人,“已”误“二字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满腹才华,却被官场所误、仕途不畅的愤闷之情。‎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项,诗人以“一雁”和“孤帆”借代离去的友人。借代理解有误,根据理解这是诗歌中的意象,而并不是借代的修辞,借代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也叫做“换名”。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两首诗都是送别诗,试以两首诗的尾联为例简要分析”,然后理解两首诗尾联的意思,再结合注释和全篇分析尾联中的情感要注意结合两首诗歌的尾联进行对比不同的情感。‎ 李诗“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这两句是告诉友人,你到吴地,如见到月亮,就会想到我,因为千里共明月,我在千里之外,也在望月思念着你呢!千里共明月,情深谊长,感人至深。表达了李白对友人的深深的思念之情,同时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刘诗“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这两句是说,严君若遇到认识我人,你可向他们说,我作为负有经世重任的儒生,今已为区区一领青袍所误。反映了诗人对因失意贬谪而耽误了自己的前程,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误儒生”三字,蕴含丰富,极耐寻味。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的同时,流露出对仕途的不满情绪。‎ - 25 -‎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陶渊明辞官归家时的急切心情,同时也凸显了他内心深处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期许与向往。‎ ‎(2)《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用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 ‎(3)《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庄子·逍遥游》中的斥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飞翔的极致了。‎ ‎【答案】 (1). 舟遥遥以轻飏 (2). 风飘飘而吹衣 (3). 落霞与孤鹜齐飞 (4). 秋水共长天一色 (5).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6).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7). 不过数仞而下 (8). 翱翔蓬蒿之间 ‎【解析】‎ ‎【详解】‎ - 25 -‎ 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飏、鹜、誉、沮、仞、翱、蓬蒿。‎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两年的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六年来,我国识字者图书阅读情况每况愈下,其中2005年首次低于50%。而与图书阅读有天壤之别的是,国民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0.7%。这个调查结果,传递出两层意思。好消息是,国民阅读率似乎还在继续提高;坏消息是,图书阅读率正在持续走低。而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阅读,已经被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所取代。( ):一是,手机上的阅读行为迅速普及;二是,一些专门化的知识付费产品颇受欢迎。不是说碎片化阅读、浅阅读一定一无是处。而是说,一个社会如果只有碎片化的浅阅读,那么伪语录的泛滥和流行就未尝不具有必然性。更进一步说,当阅读嫁接上知识付费等概念,尽管说它的确可能给一部分人带来了阅读效率的提高,但当阅读变成一种消费,它也可能给人制造一种错觉:只要买了某个知识产品,或者说一天浏览了多少公众号文章,就误认为自己真的在严肃阅读了。一如伪语录的泛滥所折射的,快餐阅读的风靡一时,很可能只是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更多的语录——其中就包括不少“伪造”的。‎ ‎16.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其实从日常的生活观察就能够得到判断,不用严肃调查 B. 这其实不用严肃调查,从日常的生活观察就能够得到判断 C. 这不是严肃调查,而是从日常的生活观察中得到的判断 D. 这与其说是严肃调查,不如说是从日常的生活观察中得到的判断 ‎17.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最后一句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这位朋友觉得奇怪,仔细一问,才知道巴尔扎克是对自己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大喊大叫——他在揭露他的卑鄙行为。‎ B.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 宝钗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于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半句,又忙咽住。‎ - 25 -‎ D. 忽然,一辆菲亚特轿车急驶而来。正好红灯,车便“嘎——”停下了。‎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个社会如果只有碎片化的浅阅读,那么伪语录的流行和泛滥就未尝不具有必然性。‎ B. 如果一个社会只有碎片化的浅阅读,那么伪语录的泛滥和流行就未尝不具有必然性。‎ C. 一个社会如果只有碎片化的浅阅读,那么伪语录的泛滥和流行就未尝不具有必然性。‎ D. 如果一个社会只有碎片化的浅阅读,那么伪语录的流行和泛滥就未尝不具有必然性。‎ ‎【答案】16. B 17. A 18. D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C项,“不是……而是……”表并列;D项,“与其……不如……”表选择,根据句意,此处应该是一个轻微转折,故不合适。‎ A项,根据下文“一是……二是……”可知,它是属于判断的结果,可排除。‎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结合语境内容分析。点号表示口语中不同长短的停顿,标号表示书面语言里词语的性质或作用。句末点号用在句末,表示句末停顿和句子的语气,包括句号、问号、叹号。句内点号用在句内,表示句内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标号的作用是标明,主要标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词语)的特定性质和作用。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分隔号。破折号(——),表示话题或语气的转变,声音的延续等的符号。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标明;话题突然转变,用破折号标明;声音延长,象声词后用破折号;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用破折号;表示语气的转变、声音的延续、时空的起止,或用为夹注。‎ 例句,表示补充说明;‎ A项,表示补充说明;‎ B项,表示转折(看语意表层是说婆婆要我去看,可我不想去看,因为“有什么看头啊”);C - 25 -‎ 项,表示话语的中断;‎ D项,表示声音的延长。‎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原句存在两处语序不当:“一个社会”和“如果”互换位置,排除A项、C项。‎ ‎“泛滥”和“流行”应互换位置,排除B项、C项。‎ 故选D。‎ ‎1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泰国民众多数信奉佛教,性情平和,乐天知命具有很强的文化包容性,因此中泰两国在长期交流过程中,很少出现文化方面的摩擦。‎ ‎②减肥,时下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不论是年龄十八还是四十八,体重八十斤还是一百八十斤,为了减肥,常常食不果腹。‎ ‎③与钟鸣鼎食的饕餮盛宴相比,那些散落在山川河岳、犄角旮旯里的乡土美食,更能让食客们感受到暖暖的烟火气和稳稳的安全感。‎ ‎④正当大家普遍认为方便面行业日薄西山之时,方便面销量却自去年以来呈现触底反弹之势。‎ ‎⑤嫉妒心强的人看到身边的人取得了成就,不仅不赞一词,反而会恶语相加,乃至造谣中伤,使对方激情消减,名誉受损,甚至造成更坏的影响。”‎ ‎⑥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且特色各异,海淘境外产品更需留心。‎ A ①④⑥ B. ②⑤⑥ C. ①③④ D. ②③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本题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 食不果腹:吃不饱肚子,形容生活很贫困。“为了减肥,食不果腹”,属于望文生义错误。因此排除B项和D项;‎ - 25 -‎ 鱼龙混杂:指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保健品”属于物品,所以此成语犯了用错对象的错误。由此排除A项;‎ 乐天知命:相信宿命论的人认为自己的一切都由命运支配,于是安于自己的处境,没有任何忧虑;‎ 钟鸣鼎食:敲着钟,列鼎而食,旧时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侈豪华,运用正确;‎ 日薄西山:太阳靠近西山,将要落下。比喻衰老的人临近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快要灭亡,运用正确;‎ 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这里是说不去赞美别人,不说一句赞美别人的话,望文生义,成语含义不合该句语境;‎ 故选C。‎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修心敛性的过程,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使命,①____,这意味着他要一路跋山涉水,更要一路降妖伏魔,不能偷懒。其实这象征了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②____,而在于过程。③____,但是这么多“劫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只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种种障碍的象征。‎ ‎【答案】 (1). ①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 (2). ②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结果) (3). ③虽然唐僧师徒共经历了八十一难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的表达能力。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①处,结合“这意味着他要一路跋山涉水,更要一路降妖伏魔,不能偷懒”分析,此处主要讲孙悟空西天取经的使命是护送唐僧一步一步到西天去;第②处,结合“而在于过程”分析,需要注意关联词“不在于……而在于……”,此处主要讲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第③处,结合“但是这么多‘劫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分析,此处主要讲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经历的八十一难。‎ ‎21.下面是某中学80周年校庆公告的初稿,其中有五处在表达上不妥当,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弦歌不断,薪火相传。今年,xx中学将迎来建校80年生辰。为了更好地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学校决定于‎2019年9月29日在校内庄重举行建校80年庆典活动。‎ 诚邀社会各界宾朋拨冗惠顾,恭候广大校友荣归我校。‎ - 25 -‎ 特此公示,敬祈周知。‎ ‎(1)将 改为 。 (2)将 改为 。‎ ‎(3)将 改为 。 (4)将 改为 。‎ ‎(5)将 改为 。‎ ‎【答案】(1)“生辰”改为“华诞”‎ ‎(2)“庄重”改为“隆重”‎ ‎(3)“惠顾”改为“莅临”或“光临”‎ ‎(4)“我校”改为“母校”‎ ‎(5)“公示”改为“公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语言得体就是要根据语境条件来使用语言,使言语得当。语言得体要注意四点:看清对象,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适应场合,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区别语体,写什么文用什么体;明确目的,有什么事说什么话。题干已经指出语段是“有五处在表达上不妥当”,应仔细阅读邀请函初稿的主要内容找出并作修改。‎ ‎“生辰”,指人出生的日子,即生日。此处是说学校建校的日子,可改为“华诞”。华诞:敬辞,称伟大的人物或机构诞生的日子。‎ ‎“庄重”指言语、举止不随便,不轻浮。此处说举行盛大的建校百年庆典活动,用词不当,可改为“隆重”。‎ ‎“惠顾”指光临,惠临。商家用于欢迎顾客。此处是邀请各界人士参加学校举行的建校百年庆典活动,表达表达不得体,可改为“莅临”或“光临”。‎ 根据前文“广大校友”,此处“我校”应改为“母校”。‎ ‎“公示”为拟决定,把某情况展示出来,可以提出异议。此处是决定举行百年建校庆典活动告知大家。还有,题干已经指出,本语段是“某中学百年校庆公告”,表达不得体,应改为“公告”。‎ ‎【点睛】‎ - 25 -‎ 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君子”是中国人耳熟能评的词语,“君子如玉”“谦谦君子”“君子不器”等表达了中国人对于理想人格的向往。然而备受古人推崇的“君子”品格,已然成为现代人的稀缺品格。很多人提出,应提倡做一个“现代君子”。然而,何为“现代君子”,又如何做一个“现代君子”,也是众说纷纭。‎ 关于“现代君子”,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答案】慕彼之风 静待汝归 孔子云:“谦谦君子,幽幽如兰。”金庸云:”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君子之音犹如万千钟磬齐鸣般响彻云霄,然而这曾经备受古人推崇的君子品格如今却已稀缺,时代之下,静待其归!‎ ‎ “君子如玉”“谦谦君子”“君子不器”,这是古时人们的终极信仰,是至死不渝的信念;这不只是人们对大同世界的美好愿景,更是对个人价值的永恒追求。“君子品格”于社会各阶层之中均有之。在那个交通水电极其不发达的社会里,精神支柱就显得尤为重要,四民异业而同道,靠的不只是小农经济的基础,更多的是共同的价值追求。“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万古长河中,先人们将君子之风化作一颗明珠,久居于心,不被尘锁,不为世扰,照其前行之路,护其内心山河。‎ 再观当下,“重庆公交坠江”惨案暴露了多少人人格的缺陷?中国的君子品格真如“祥林嫂”般老掉了吗?我想,时代纵变,君子品格不能丢,尤其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赋予“君子”以现代内涵,成就“现代君子”。‎ ‎ “现代君子”自然有其现代阐释,但不管如何阐释,我想我们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也就是说“现代君子”是在“古代君子”基础上发展而来,一脉相承,不应割裂的,还应葆有古代君子那份谦逊、坚韧的格局,心怀天下。现代君子应当继承前人之志,将君子之风发扬光大,更应将其深融于时代之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 新时代领路人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当我们怀揣使命,肩负重任时,我们便会对一切工作追求极致的完美。这份追求应是现代君子所具备的工匠精神。“心在一艺,其艺必工”,现代君子应当发扬“钉子精神”,锲而不舍地追求大国荣光,葆有苛求完美的心态,如此在平凡的岗位上亦能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 25 -‎ 正如“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也都可成为君子。‎ 如若人人皆可做到如此,那我们离心中的大同社会还会远吗?离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昂首于世界,还会远吗?君子的品格在当代绝不应被束之高阁,它也绝不是常人触不可及的人格,相反,它于过去、于现在、于未来,都以一种鲜活的方式,长存于精神之中,从未淡去。若有朝一日,中国特色的君子品格被我们永久地存封于史册之中,我们又以何种方式来证明我们是炎黄子孙?‎ 雄关漫道路远兮,君子之魂未离。纵路漫漫其修远兮,君子兮初心不易。‎ 愿君子之风,回归你我。‎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材料引导考生对“现代君子”进行阐释,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阐释层面,理论之外更重要的是实践,紧承“何为‘现代君子’”后为“又如何做一个‘现代君子’”,这就提示考生,能真正践行君子之风的方为真正的君子。材料在引出“现代君子”前提到“备受古人推崇的‘君子’品格,已然成为现代人的稀缺品格”,这样的品格是时代的需求。不管社会如何变迁,“君子”如何定义,古人推崇的“君子”品格总不应丢弃,因为那是文化的根脉,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坐标。因此,对于本材料中的所提及的古代“君子品格”之表述,命题者是有用意的,“现代君子”的内涵绝不是与古代的“君子品格”相割裂而存在的。考生在写作时,应从古人推崇的君子品格入手,明确“现代君子”应葆有古人推崇的那些品格,然后有所创新,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这样的角度应为较高站位的立意。‎ 参考立意:‎ ‎(1)继承古品 再添新格;(2)坚守初心,“君子如玉”;(3)君子之风,静待汝归;(4)“谦谦君子”,国之重器;(5)君子不器,唯家国兮。‎ 结构示例:‎ 首先结合对“君子的阐释”提出“曾经备受古人推崇的君子品格如今却已稀缺,时代之下,静待其归”的观点;然后从“君子如玉”“谦谦君子”“君子不器”是对个人价值的永恒追求。‎ 君子品格不能丢,尤其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赋予“君子”以现代内涵,成就“现代君子”;“现代君子”自然有其现代阐释,但不管如何阐释,我想我们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现代君子应具备工匠精神等角度进行论证;最后总结“愿君子之风,回归你我”收束全文。‎ 素材链接:‎ - 25 -‎ ‎1.孔子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只有在独处时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和德行。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 东汉名臣杨震,一次途径昌邑,曾受杨震提拔的昌邑县令王密半夜敲开他的房门,献黄金十斤以谢其提拔之恩。王密对杨震说:“夜深人静没人知道,你就收下吧。”杨震严肃地回到:“天知,神知,我知,你知,谁说没人知道!”于是,态度绝决地把黄金退给了王密。‎ 慎独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一旦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当个人私欲成为至高无上的追求时,就会腐蚀一大批的心灵,就会危害到社会的健康发展。‎ ‎2. 蔺相如相如是闻名古今的历史人物,在战国如此动荡的时期,他却能英勇担当使秦的重任,让和氏璧完璧归赵。为国家的尊严,他毅然庭斥秦王,辱其群臣,不畏强权,不辱使命。而回国后,廉颇的将相之争却让他陷入僵局。面对廉颇的恶言和厉行,庸人尚羞之,但宁相如却是避而不见,不与其正面交锋。当舍人相与谏之,蔺相如才道出了他的用心良苦。一句“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让人不禁肃然起敬,为了国家的安危,可以抛却个人的私利。也是因为这样,让廉颇负荆请罪,卒相与欢,这是宁相如的品性,能屈能伸,隐忍让步。‎ ‎3. 周恩来是我们熟悉且敬佩的总理,但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官。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值新中国初建之时,百废待兴,迫切需要改变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在周恩来的引领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国际日内瓦会议……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声誉,迎来了外交界的曙光。当有外国记者奚落中国的路为什么就叫“马路”的时候。周恩来幽默地回答到:“不是因为给马走的路所以叫马路,而是应为我们国家是走的马克思主义道路。”又有记者问道:“中国有多少钱?”周恩来又答道:“我们中国有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面对外国的嘲讽与奚落,周恩来用看似诙谐的言语来巧妙化解。这不仅是他的聪明智慧和灵活变通,还是他的心胸宽广和包容。这是周恩来的君子品性不予强争,适时让步,能屈能伸,灵活变通,心胸广博,这是君子似水,随方就圆的品性。‎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 - 25 -‎ 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 2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