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小说阅读-2018年高考语文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03 小说阅读-2018年高考语文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

中等生百日捷进系列之专题3:‎ 小说阅读(教师版)‎ ‎☞基础早知道 ‎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 。‎ ‎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 , , , 。‎ ‎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 , , , 。‎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 , , 。‎ ‎5.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 , 。‎ 易错成语勤温习 ‎1.前不久微软的盖茨先生访问中国并推出“维纳斯”计划,这在我国信息产业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轩然大波,比喻大的纠纷或乱子。盖茨先生访问中国并未引起纠纷或乱子) ‎ ‎2.湖北淮乡,把几个村的羊群集中到一起,以其规模效应骗取扶贫资金的报道,令人叹为观止。(“叹为观止”是赞美之词。) ‎ ‎3.对外国来讲,京剧舞台上那种木头刀枪稀松一碰,口中一吆喝就打了一仗,简直不可理喻。(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固执或愚蠢。这里当作了“不可理解”。) ‎ ‎4.2002年韩日世界杯上,东道主日本队小组赛在2:1领先的大好形势下,被比利时队反戈一击,扳成平局,失去了到手的三分。(反戈一击,掉转武器向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进行攻击。不是“反击”。) ‎ ‎5.申花队主教练墨里西被摄像机和话筒包围了,他振振有词:“这是场很难打的比赛,我们拼到了最后,最终取得了胜利。”(振振有词,说得似乎理直气壮,贬义。不能理解为理直气壮。) ‎ 写作素材常积累 备考话题:水 经典素材:‎ 一个独行于沙漠上的人的食物和水都用光了,茫然中发现一幢废弃的小屋。这是一间不通风的小屋,在屋子的一角竟然有一座抽水机。他兴奋地上前抽水,却发现一个用软木塞堵住的瓶子。一张泛黄的纸条贴在上面:你必须用水灌入抽水机才能引水!不要忘了,在你离开前,请再将水装满。他内心交战起来:万一倒进去水,抽不出来……最后,他决定冒险。将瓶水倒进抽水机,水果然流了出来。他将水喝足,把瓶子装得满满的,塞好木塞,在瓶子的留言后接着写自己的话:相信我,真的有用。‎ 时新素材 ‎19世纪中叶美国加州涌如一匹狂热的淘金者。17岁的小农夫亚默尔也是其中一员。但淘金梦是美丽的,生活却不向们想象的方向发展,很多人因生活艰苦、水源紧缺而葬身加州淘金场。小亚默尔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大多数人一样,没有发现黄金,反而被折磨得要死。看着水袋里的水一天天减少,他转念一想,还不如卖水呢。于是他放弃了淘金,专心卖水。遭到别人的不解与鄙视,说他心无大志,赚种蝇头小利。他不为所动。后来淘金者都空手而归,只有他,亚默尔因卖水赚到几千美圆的可观财富。‎ 清词丽句背一点 ‎1.人生像是在海上航行,我们自己是一叶叶的孤舟。难得海上没有风浪,而在风浪之中,又难得有人真的能来帮助我们。‎ ‎2.生活就是海洋,只要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3.生活是不平静的,随时都能掀起风浪,考验着你的意志,锻炼着你的性格,只有勇敢的人才会搏浪前行。‎ ‎4.要坚强,要勇敢,不要让绝望和庸俗的忧愁压倒你,要保持伟大的灵魂在经受苦难时的豁达与平静。‎ ‎5.不怕山高路远,就怕意志不坚。(中国谚语)‎ ‎6.有坚强的意志,才有伟大的生活。(英国谚语)‎ ‎7.我们度过的极为短暂的一天,是两条巨川的汇合处:它源于太古,奔向遥远的未来。‎ ‎8.知识好像沙石下面的泉水,掘得越深越清澈。(丹麦谚语)‎ ‎9.君子之交,淡如水。小热之交,甘若醴。(《庄子》)‎ ‎10.爱情的美,不是盲目的信仰,也不是无休止的歌唱。他的美是原野的沃土,初春的萌芽,淙淙的溪水,奔腾的浪花……‎ ‎☞技能再提高 一、相关知识 ‎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2.小说的情节结构:顺序、倒叙、插叙、伏笔和照应。‎ ‎3.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 ‎4.小说巾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社会环境作用: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作用: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 ‎ 二、命题角度及答题技巧 ‎(一)情节角度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l、把握故事情节 ‎(1)三种题型: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于:抓住场面(如《祝福》中“祭神”的场面和鲁四老爷书房的布置);寻找线索(如《祝福》“祝福”和“我”);理清小说的结构(如《祝福》中倒叙的运用)。‎ ‎(3)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如《祝福》中“祥林嫂”和鲁四老爷、婆家的冲突,“我”的内心的冲突);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2.鉴赏故事情节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常见题型: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内容概述+内容作用+结构作用。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起线索作用;埋下伏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内容)。‎ ‎3.评价情节安排 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就开头结尾来说行首尾呼应式,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如《祝福》首尾交代“祝福”场面的情节)。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如《项链》)。‎ ‎4.解题技巧 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如《祝福》中“祝福”“祥林嫂的遭遇”“我的见闻和内心”成为连接文章的故事情节)。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如《祝福》中祝福的场面、鲁四老爷、柳妈的吓唬,街上老女人的询问等情节对祥林嫂的人物的塑造的作用)。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如《祝福》中祝福的场面突出封建礼教盛行,神权至上的社会,反应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如《祝福》中倒叙的运用,“我”这一暗线的设置)。‎ ‎(二)人物形象角度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 ‎1.常见题型: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2.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3.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以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侧面等描写为切入点来分析方法并点出其作用,常用语就是“通过以上描写,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某某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此的某某情感。‎ 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要全文阅读,首先看文中有无对其人性格特征直接概括的词语,如乐观向上,自私等;然后要根据针对其人的描写和情节,来概括人物在其中所体现出未的性格特征。‎ ‎4.在答题时要对性格特征进行归类整理,使答案更加清晰。对内与对外分开,正面与反面分开,前期与后期分开等。概括人物形象题与概括性格特征类似。不过人物形象试题在答题模式上常采用以下形式:一般要首先加以概括,然后在分词在文中找到体现点。小说塑造了一个(或A是一个)abcd的人物形象。“……”可见其a;“……”可见其b;‎ ‎5.对文中人物或人物的行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本题一般情况下属于主观开放性题目,很能拉开差距。‎ 对此,一般可从以下四方面把握: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分析人物时还要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理解。通过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立双方的矛盾冲突,来分析人物性格。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在回答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态度。然后结合小说情节、人物描写来分析观点。‎ ‎ (三)环境角度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1.常见题型: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2.环境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也就是交代背景;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情节的发展;象征暗示作用。对比烘托,也叫比衬。揭示或者深化小说主题;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审美愉悦。‎ ‎3.对于要求“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一定要明确写作对像或主体,充分利用写作技巧,力争语言生动形象,要符合小说整体的氛围特点。‎ ‎ (四)主题角度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1.主题的概括:这篇……(或文本)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反映了(表现了)……‎ 精神;歌颂了(赞扬了)……品质;揭示了(揭露了)……实质(罪行、问题)。‎ ‎2.主题思想常见题型: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3.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设置了悬念;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尤其注意高潮和结局,矛盾双方的结局: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注意从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角度给小说定性,是悲剧性的、喜剧性的还是悲喜交加的。在把握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在没有认真阅读原文,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 ‎(五)技巧角度 小说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捕捉精妙技巧的题型主要有三种: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或者说表达技巧、艺术特色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这就需要考虑到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或句式灵活,富于变化)、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用词准确而形象(特别注意动词的使用)、词语主富而多样、语言幽默风趣或清新自然质朴等,巧妙使用技巧,形象生动;使读者能感受到哪些艺术审美情趣。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分析:‎ ‎1.表达方式。‎ 一般涉及到描写的角度,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叙述顺序的安排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问)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人物形象或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与上文或下文对比照应;人物前后变化的对比照应。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描写的特点——‎ 白描、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人,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捕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特别注意,如果是对景物的描写,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描写角度。‎ ‎2.常见技巧的使用 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从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六)语言角度 ‎1.题目类型 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此时一定要充分理解词语的本来义和其在文中的临时义,结合作者情感和主题来分析,此时该词的意义。如“我将吞咽这大好春色”,吞咽就应该是指尽情欣赏美好春光的意思。‎ ‎2.解题思路:一是瞻前顾后,结合义意理解;二是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然后根据题日要求,结合文章作答。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词语(句子),使用了……手法,写了……,表现了……‎ ‎3.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答题句式与诗歌鉴赏同。‎ 与题目照应是常常要用的作用。‎ ‎(七)题目角度 ‎1.题目的作用:设置了悬念。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思维技巧 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这一定义告诉,首先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第二、在这三要素之中人物是中心。第三、小说的主题是最终目的。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在赏析小说时,一定要考虑这三个方面。比如下面两种题型。‎ ‎(一)小说中交待某一段情节有什么作用?‎ ‎1.根据小说定义,小说三要素中人物是中心,所以在这一段情节中首先塑造了人物形象的某一特点。‎ ‎2.根据小说定义,小说三要素是为主题服务的,所以这一情节对反映小说主题起到了作用。‎ ‎3.根据小说定义,小说的完整的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小说的这一情节是完整情节的一部分。所以这一情节会和上下文情节构成一定的关系,例如:为下文做铺垫,推动下文情节发展,与上文或下文形成对比等。‎ ‎(二)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1.根据小说定义,三要素的中心是人物,所以环境(自然环境)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烘托作用。‎ ‎2.环境描写与情节的关系: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情节做铺垫,贯穿全文情节,是全文的线索。‎ ‎3.根据小说定义,小说三要素是为主题服务的,所以环境描写对反映小说主题起到了一定作用。‎ 总之,问到某一要素,一定要全面地关注它和其他要素的关系。‎ ‎☞基础提升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弟子 聂鑫森 五十岁的梁林,再一次站在古建筑学家尚成先生的病榻前,已是枫红霜白的深秋。‎ 三个月前,尚成因肝癌晚期而住院,他的一本二十年前的旧著《湘楚木构古建筑考订》,出版社拟重新付梓,但须补充一些平面图和剖面图。古建筑系的领导,便安排梁林去做这项工作,因为尚成曾是梁林的博士生导师。梁林高兴地答应了,放下手中为申报博导正在撰写的论文,来和先生告别。‎ 尚成躺在病榻上,连连摇头说:“你不能去,你要埋头写好你的论文,这本旧著怎么能浪费你的时间!”‎ ‎“先生,这书让许多人引颈期盼,我也正好在实地考察中重新温习,何乐而不为?”‎ 一晃就是三个月,风餐露宿,日以继夜,梁林把该做的都做好了,他可以向先生做个交待了。此刻,他发现先生消瘦得相当厉害,双眼微闭,脸色黄如蜂蜡。‎ ‎“先生,我是梁林,我回来了。”‎ 尚成缓缓地睁开了眼睛,然后把目光投向梁林的脸。‎ ‎“梁林,你回来了,辛苦了。你知道不?你一走就是三个月,把申请博导的时间错过了,我心不安啊。“‎ ‎“先生,这不要紧,我还年轻,下次吧。”‎ 尚成叹了一口气,然后对护士说:“请你坐在外间的会客室里,别让任何人来打扰,我想和我的弟子说说话——我大概没有多少日子了。”‎ 梁林的眼里忽然盈满了泪水。‎ ‎“梁林,坐下吧,说一说你此行的经过。”‎ 梁林坐下来,轻声讲述他从湖南到湖北,对先生书中所涉及的二十余处木构古建筑的考察结果及心得体会。末了,梁林说道:“先生二十年前所下的结论,现在看来是经得起推敲的……”‎ 尚成笑了一下,但笑很快便在脸上消逝了。他使劲地摇了摇头,说:“知吾徒者,莫若其师。若只是画几张平面图和剖面图,以你之能力,顶多四十天即可,但你用了九十天,此中一定有你反复勘查反复考证的地方!”‎ 梁林的脸猛地红了,火辣辣的。‎ ‎“我早就想再到实地一趟,然后认真修改这本书。这些年总是忙,忙得抽不出身,可我的脑子里一直想着这本书,怀疑有些结论当时下得过于仓促。现在身染重疴,辗转病榻,追悔莫及!”说完,尚成便连连咳嗽。‎ 梁林忙把病床的一端摇起来,让先生成一个半躺半倚的姿势。‎ ‎“先生,安心养病要紧,这本书古建筑界早有定评的。”‎ ‎“不,因为我年长,因为我是一个什么权威,大家也就不再去细究,我焉能不知?你是我的弟子,难道也为尊者讳?”‎ 梁林低下头,嗫嚅着说:“先生,我不会的……”‎ 尚成冷冷地扫了他一眼,说:“比如那座建于初唐的湘东大佛寺的‘释迦木塔’,塔的平面为八角形,外观九层,可用空间实为五层,即‘明五暗四’,采用内外两层环状柱网,故能抵抗住各种外力的摇撼,历千年而不坍,我曾赞扬备至。但有些构件因当时缺少科学计算方法,以致上部集中荷载将个别坐斗压偏或陷入梁枋内。为防止梁枋折断,不得不在梁枋下边加支柱,这显然是应急措施,破坏了整体的结构理念,我却没有深入论及。还有鄂西文庙中的大成殿,史料记载文庙建于明洪武年间,但大成殿的建筑风格极为简洁,其斗拱权衡十分硕大,现在想来,大成殿应是五代或宋初就有的,文庙是在这个基础上扩建的,我却笼统地说它是明时所建的。”‎ 梁林脊背后沁出汗来,先生所说的这些疑点,他都注意到了,并做了详细的考证笔记。但他不想说,因为先生正在病中。‎ ‎“梁林啊,你是不会疏忽这些的,我想,你也一定有了新的发现和求证。这本书重版时,只增加你所绘的图就可以了。你的考证,可另写成一本书,作为明年申报博导的材料。记住了吗?”‎ 梁林说:“记住了,先生。”‎ ‎“你回去吧。不要老往这里跑,一心一意去做你的正事。”‎ 梁林站起来,给先生深深地鞠了一躬,满脸泪水地走了。‎ 十天后,尚成魂归道山。‎ 半年后,经过重新修订和配上新图的《湘楚木构古建筑考订》面世,梁林将他的考查和论证所得,不露痕迹地添加在各章各节,书的署名仍是“尚成”。梁林在《后记》中写道:“先生于弥留之际,召弟子于病榻前,细说旧著中应当修订之处,目光炯炯,论说凿凿,我详细记之。一代学人之风范,令人感铭不已。”‎ 申报博导的材料一直没有呈报上去,梁林毫无悔意……‎ ‎(1)下列对本文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开篇写“五十岁的梁林,再一次站在古建筑学家尚成先生的病榻前”,从中可以看出这篇小说采用了倒叙的叙述顺序,写发生在一对师徒之间的故事。‎ B.梁林“放下手中为申报博导正在撰写的论文”,并能高兴地答应了为导师旧著补充一些图表,其原因是这书让许多人引颈期盼,其学术价值自不待言。‎ C.梁林说“先生20年前所下的结论,现在看来是经得起推敲的”,表明梁林很虚伪,后文中“梁林的脸猛地红了,火辣辣的”也证明了这一点。‎ D.小说以先生和弟子的对话为文章主体,语言平实,补充了很多梁林考察研究过程中的情节,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E.小说以“弟子”为题,讴歌了我们民族古老而伟大的薪火相传的精神,赞美了薪火相传的过程中耸立着的风骨、标举着的气节和挺拔的人格。‎ ‎(2)小说在刻画梁林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品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3)小说最后一段的具体作用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4)小说中的先生尚成在为人和做学问上令人敬佩和感动,结合文本说说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8分)‎ ‎【答案】‎ ‎(1)D E(E项3分,D项2分,B项1分)。‎ ‎(2)①重视师生情谊(尊师重道)。古建筑系的领导安排他为旧著补充平面图和剖面图,他放下手中论文,高兴答应。②挚爱学术,能刻苦钻研。三个月,风餐露宿,日以继夜。③善解人意。因为先生在病中,他不想说出自己做的详细的考证笔记。④淡薄名利。梁林将他的考察和论证所得,不露痕迹地添加在各章各节,书的署名仍是老师。(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3)①结构上:与开头相照应,呼应申请博导一事,使文章结构完整。②内容上:“梁林毫无悔意”这一点体现出了梁林淡薄名利的形象特征,深化了主题。③效果上:结尾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空间,引人深思,增强感染力。(每点2分。)‎ ‎(4)为人:①作为老师的尚成,反对梁林为自己的旧著去考察,怕耽误他撰写论文;②他还告诫梁林不要把这次的考察成果写进旧著,而要梁林另出专著,来年好申报博导。做学问:③他面对旧著,当着学生的面,坦陈不足,正告不必为尊者讳。意义:①作者赞美了这种温馨醇厚、重情重义、认真负责的师道情怀;②也赞美了就像小说中的尚成先生一样的一批批纯粹而坚贞的学人:他们为人真诚,对弟子慈爱;他们做学问时认真钻研,实事求是。他们自觉而忠实地肩负起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为人和做学问每点各2分,意义两个层次,每层次2分。)‎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A项叙述顺序应为插叙。C项理解偏差。B项原因解释片面。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此题注意答出性格特征后还要注意用文中的事例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题干的分析,要分清概括是“人物性格特征”还是“人物形象”‎ 二者有区别,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小说结尾的题目,注意从结构、内容和结尾的特征的角度分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小说的结尾属于小说的情节的部分,首先分析情节的作用,主要是和开头、标题等关系,还要注意结尾的特征,如含蓄、留下想象的空间,点明主旨、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等,再从人物的塑造和文章的主旨表现的角度分析作用。‎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注意从“为人”和“作学问”的角度分析主人公的特征,然后提出自己的间接。‎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注意先从文章出发分析主人公在“为人”和“做学问”方面的特征,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自己的看法,实际也就是小说的创作目的,注意从多角度分析文章的内涵。‎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不平的镜子 契诃夫 我和我的妻子走进客厅里。那儿弥漫着霉气和潮气。房间已经有整整一个世纪不见亮光,等到我们点上烛火,照亮四壁,就有几百万只大老鼠和小耗子往四下里逃窜。我们关上身后的房门,可是房间里仍然有风,吹拂墙角上堆着的一叠叠纸张。亮光落在那些纸上,我们就看见了古老的信纸和中世纪的画片。墙壁由于年陈日久而变成绿色,上面挂着我家祖先的肖像。‎ 我们的脚步声响遍整个房子。我咳嗽一声,就有回声来接应我,这类回声从前也接应过我家祖先发出的响声呢……‎ 房外风声呼啸和哀叫。壁炉的烟囱里似乎有人在哭,哭声响着绝望的音调。大颗的雨点敲打乌黑昏暗的窗子,敲打声惹得人满心愁闷。‎ ‎ “啊,祖宗呀,祖宗!”我说,意味深长地叹气。“假使我是作家,那么我瞧着这些肖像,就会写出篇幅很大的长篇小说来。要知道,这些老人当初每一个都年轻过,每一个男的或者女的都有过爱情故事……而且是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呀!比方说,看一看这个老太婆吧,她是我的曾祖母。这个毫不俊俏、其貌不扬的女人,却有过极其有趣的故事。你看见吗?”我问妻子说,“你看见挂在那边墙角上的镜子吗?”‎ 我就对妻子指着一面大镜子,它配着乌黑的铜框,挂在墙角上我曾祖母肖像旁边。‎ ‎ “这面镜子有点邪气:它生生把我的曾祖母毁了。她花很大的一笔钱买下它,一直到死都没有离开过它。她黑夜白日地照这面镜子,一刻也不停,甚至吃饭喝水也要照。每次上床睡觉,她都带着它,放在床上。她临终要求把镜子跟她一块儿放进棺材里。她的心愿没有实现,因为棺材里装不下那么大的镜子。”‎ ‎ “她是个风骚的女人吧?”我的妻子问。‎ ‎ “‎ 就算是吧。然而,难道她就没有别的镜子?为什么她单单非常喜欢这面镜子,却不喜欢别的镜子呢?莫非她就没有更好点的镜子?不,不,亲爱的,这当中包藏着一宗吓人的秘密呢。据人们传说,这面镜子里有个魔鬼作祟,偏巧曾祖母又喜爱魔鬼。当然,这些话都是胡扯,可是,毫无疑问,这面配着铜框的镜子具有神秘的力量。”‎ 我拂掉镜面上的灰尘,照一照,扬声大笑。原来这面镜子不平整,把我的脸相往四下里扯歪,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 ‎ “我曾祖母的爱好可真是奇怪!”我说。‎ 我的妻子迟疑不决地走到镜子跟前,也照一下,顿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她脸色煞白,四肢发抖,大叫一声。烛台从她手里掉下来,在地板上滚一阵,蜡烛灭了。黑暗包围了我们。我立刻听见一件沉重的东西掉在地板上:原来妻子倒在地下,人事不知了。‎ 风哀叫得越发凄厉,大老鼠开始奔跑,小耗子在纸堆里弄得纸张沙沙响。等到一扇百叶窗从窗口脱落,掉下去,我的头发就根根直竖起来,不住颤动。月亮在窗外出现了……‎ 我抱起我的妻子,迅速离开了祖宗的住所。她一直到第二天傍晚才醒过来。‎ ‎ “镜子!把镜子拿给我!”她醒过来以后说,“镜子在哪儿?”  ‎ 这以后她有整整一个星期不喝水,不吃东西,不睡觉,老是要求把那面镜子拿给她。她痛哭,扯着脑袋上的头发,在床上翻来覆去。医生说她可能会死于精力衰竭,她的情况极其危险,我这才勉强克制恐惧,来到祖宗的住所,从那儿取来曾祖母的镜子拿给她。她一看见它,就快乐得哈哈大笑,然后抓住它,吻它,目不转睛地瞅着它。‎ 如今已经过去十多年,她却还是在照那面镜子,一会儿也不肯离开它。‎ ‎ “难道这就是我吗?”她小声说,脸上除了泛起红晕以外,还现出幸福和痴迷的神情。“对,这就是我!大家都说谎,只有这面镜子例外!人们都说谎,我的丈夫也说谎!啊,要是我早点看见我自己,要是我早知道我实际上是什么模样,那我就不会嫁给这个人!他配不上我!我的脚旁边应当匍匐着最漂亮和最高贵的骑士才对……” ‎ 有一次我站在妻子身后,无意中看一下镜子,这才揭开可怕的秘密。我看见镜子里有一个女人,相貌艳丽夺目,我生平从没见过这样的美人。这是大自然的奇迹,融合了美丽、优雅和端庄。然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我那难看、笨拙的妻子在镜子里却显得这么漂亮?这是什么缘故?‎ 这是因为不平的镜子把我妻子难看的脸往四下里扯歪,脸容经过这样的变动,说来也凑巧,倒变得漂亮了。负乘负等于正嘛。现在我俩,我和妻子,坐在镜子跟前,眼巴巴地瞧着它,一刻也不放松:我的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了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然而我妻子的脸却妩媚迷人,我心里猛然生出疯狂而着魔的热情。 ‎ ‎ “哈哈哈!”我狂笑着。‎ 我的妻子却在小声说话,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我多么美啊!”                             ‎ ‎ (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记叙了“我”和妻子在老祖宗住所的客厅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人物虽少,故事虽简单,但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 B.小说多处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描写环境和人物,如第一段对客厅环境的描写,文中对曾祖母与镜子形影不离、不停地照镜子的叙述,以及妻子一星期不喝水、不吃东西、不睡觉的交代等,都运用了夸张的写法。‎ C.曾祖母的镜子“有点邪气”,这“邪气”就是下文所说的“神秘的力量”,即镜面不平整,会改变人的形象,正是镜子这“神秘的力量”让曾祖母和“我”的妻子喜欢上了它。‎ D.“我”的妻子第一次照镜子之所以“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昏倒在地,是因为她在镜子里看到了“我”变形的可怕的脸和自己的从来没有注意到的美丽动人的脸。‎ E.“我”的曾祖母和妻子两个女人都痴迷那面神奇的镜子,因为那面镜子不说谎,让她们看到了自己的真实模样,给予了她们自信和幸福。  ‎ ‎(2)小说题目是“不平的镜子”,可是开篇却用较多的文字描写环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我”的妻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案】‎ ‎(1)B.C (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E不给分。)‎ ‎(2)①表现祖宗住所(客厅)的古老陈旧和荒寂破败;②渲染一种沉闷、压抑、令人绝望和窒息的环境气氛;③为自然引出下文有关镜子的故事做铺垫。(6分,每答出1点得2分)‎ ‎(3)①不能正视自我,缺乏自知之明;②没有清醒的头脑,思想愚昧,是非不分,容易被生活中的假象所蒙骗和迷惑;③爱慕虚荣,心理变态,陶醉于虚假的美丽中不能自拔。(6分,每答出1点得2分)‎ ‎(4)作品主题可以参考以下理解:①揭露和批判那种歪曲事实、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迷惑人心的不正常社会现象;②讽刺和批判那种不能正视自我、缺乏自知之明、容易为假象蒙骗的人性的弱点;③由于种种原因,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往往出现失真的现象,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④人不要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而要积极探求假象出现的原因。(其他理解只要从文本出发,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选项A:小说的主人公是“我”应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选项是“我”和妻子,错误,选项E正好说反,他们看到的是变形后的美丽模样,表现了他们爱慕虚荣,心理变态,陶醉于虚假的美丽中不能自拔。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环境描写的作用的题目,答题时首先答出渲染的气氛,然后从引起下文,暗示人物命运,突出主题方面考虑。‎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题目,注意首先答出渲染烘托的作用,然后结合语段位置答出引起下文,奠定情感基调,交代人物活动的场所等,然后注意小说的问题特征,分析对人物塑造和主题暗示方面的作用。‎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题干的分析,要分清概括是“人物性格特征”还是“人物形象”二者有区别,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小说主题的探究题目,答题时要结合小说的人物性格特征和社会背景概括。‎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探究小说的主旨的题目,注意结合小说的人物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有其代表性,所以首先从人物形象特征着手分析,不同的人可能代表不同的阶层,反映出不同的主题,还要结合文章交代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 分) ‎ 家 ‎(日本)川端康成 他拉着双眼已盲的妻子的手,为了看一座出租的房子,在一处斜坡上,往上走着。 ‎ ‎“那是什么声音?” ‎ ‎“竹林子的风声啊。” ‎ ‎“‎ 是啦,我好久不曾走出家里一步,几乎都已忘了竹叶的声音呢。现在的那个家,去往二楼的楼梯梯阶,分得好细啊。刚搬过来的时候,我的脚步很难配合,吃了不少苦头。这个楼梯,如今才刚刚习惯了,你却说又要去看新房子了。对于眼盲的人,住惯了的老房子可就像自己的身体一样,每一个部分,每一个角落都了如指掌,所以就觉得格外亲切,就像对自己的身体的感觉一样。眼睛不瞎的人觉得死板没趣的房子,眼盲的人却可以和它水乳交融呢。想想看,今后可又有好阵子经常和新家的柱子撞个满怀,或是给门槛绊了脚什么的,是不是?”他放了妻子的手,打开了涂白漆的木门扉。 ‎ ‎“哟,像是树木的枝叶繁茂的幽暗的院子似的。以后,冬天可就冷了。”‎ ‎“是一座墙壁和窗子都显得阴沉沉的洋楼啊。看样子,住的是德国人了,这里还留着一个‘里德曼’‎ 的铭牌呢。” ‎ 然而一推开房子的大门,他却像是受到眩眼的亮光似的,侧转了上身。 ‎ ‎“真不错。明亮得很。如果院子里是夜晚的话,这里头可就是白昼了。” ‎ 黄色和朱红色的粗条纹相间的壁纸,看起来好不热闹,有点像是节庆日里那种红白相间的帷幕。深红的窗帘,明亮得像是彩色电灯一般。 ‎ ‎“有躺椅、有暖炉、有茶桌和椅子。衣橱、装饰灯——家具可说一应俱全了。你过来看看……”他说着,急切地,像是要把妻子推倒似的,把她推到躺椅处让她坐下来。妻子就像一个笨拙的溜冰者一般,双手在空中慌乱挥摆着,在弹簧的反弹下摇荡着身子。 ‎ ‎“喂,连钢琴也都有呢。” ‎ 让他拉着手,坐在暖炉旁边的一架小钢琴前面去的她,就像在碰触什么怕人的东西似的,把琴键敲打了一下。 ‎ ‎“啊!还会响呢。” ‎ 她于是弹起一支孩童歌来。这可能是她眼睛还看得见的少女时候学会而且依然记得的歌吧。他走进摆着好大办公桌的书斋里一看,紧邻着书斋的,竟是寝室。里头是一张双人床。床垫也一样用红白条纹的粗布料张成的。一坐到那上头去,柔软而且具有弹性。妻子的钢琴渐渐地响出了快活的喜悦来。然而他也听见,是盲者的悲哀,偶或按错了琴键,她便小孩般地笑了起来。 ‎ ‎“喂,你不来看看好大的一张床吗?”你说有多么不可思议——妻子在新来乍到,不知前后高低的屋子里,竟能像明眼的少女一般,稳健迈步走到寝室里来。两个人并肩坐到床边上去,彼此手搭着背,一面还像装有弹簧的玩偶一般,好乐好美地跃动弹跳了起来。妻子低声吹起口哨来,都已忘了时间了。 ‎ ‎“这里是什么地方啊?” ‎ ‎“不知道。” ‎ ‎“到底是什么地方嘛?” ‎ ‎“反正不是你家就是了。” ‎ ‎“这样的地方如果到处都有,那该有多好。” ‎ ‎(有改动) ‎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 ‎ A.夫妻俩往山坡上走时,妻子分辨不出竹林子的风声,又对旧房子眷恋不已,说明她是一个喜静守旧的人。 ‎ B.小说中丈夫带着眼盲妻子频频换房租房,看房子时急切粗鲁,甚至把她推倒在躺椅上,说明丈夫粗俗、缺乏教养。‎ C.小说中妻子吹起口哨、忘记时间的细节十分传神,结尾借人物之口说出“反正不是你家”,从遐想中回到现实,很有张力。‎ D.小说语言冷峻、客观,许多情节虽然是一笔带过,却能将人物点染得有血有肉,这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文学水准。 ‎ E.夫妻之间的言语情态纯真自然,尽管贫寒漂泊,两人一颦一笑中却饱含对生活的爱,这种反差正是小说的深刻所在。 ‎ ‎(2)优秀的小说有一个好题目,本文以“家”为题,这在文章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 ‎(3)小说中的眼盲妻子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 分) ‎ ‎(4)文章结尾妻子说“这样的地方如果到处都有,那该有多好”,你认为她俩能找到自己的“家”吗?‎ 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8 分)‎ ‎【答案】‎ ‎(1)答C得3分,E得2分,A得1分,B.D不得分。‎ ‎(2)①作为线索,统摄全篇。整篇小说围绕“家”展开,以租房的所见所闻所为来推动情节发展。②交代主要内容。小说以夫妻俩回忆过去的“家”,观察现在的“家”,谈论自己心中的“家”为主要内容。③揭示小说主旨。小说围绕“家”行文,到结尾笔锋一转,点出“这不是你的家”,更显对家和归宿的渴望之强烈。(每答出一点给2分,共计6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①安土重迁,怀旧。留念故居,喜欢熟悉的环境,对新房子充满彷徨犹疑。②敏感不安。分辨不出风声,感到惊惧;敲打琴键像触碰怕人的东西,体现出敏感矜持的性格。③纯真好奇。虽怀念旧居,进到新房子忽而弹起钢琴,弹错了像小孩般地笑,在床上弹跳等,都说明她纯真活泼。④乐观积极。虽然眼盲,贫苦漂泊,弹琴时琴声却活跃悠扬,并且对“家”饱含期望。(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3点即可,共计6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能找到。①从主题上看,有爱的地方就有“家”。“家”是避风的港湾,夫妻俩真诚爱护彼此,简陋的旧房子也因为这爱而温暖,双方互相依偎相濡以沫,对家有着强烈的渴求,有这样的情感基础,两人相依为命的居所就是“家”。②从人物来看,两人顽强坚韧乐观。虽然贫困漂泊,居无定所,但言谈举止纯真美好,比明眼人更懂得生活的情趣;且渴望归宿,并顽强坚韧、辛勤努力去奔波寻觅,一定会有自己的“家”。③从情节上看,二人融入新生活迅速,适应性强。进新屋时妻子称离开的租处为“现在的房子”,还不时抱怨和旧房子水乳交融,格外亲切;可是刚进新房间不久,两人就欣喜于陈设的完备,兴奋自在地弹奏起钢琴来,在床边并肩倚坐弹跳,吹口哨,稳健迈步行动自如,适应很快,他们定能找到自己的“家”。‎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需要认真分析,结合文本逐一比较、作出判断。A项喜静是准确的,守旧并不合理,她因为眼盲必须如此,所以,可给1分;B项急切粗鲁是欣喜的缘故,自私粗俗无教养不合情理,不给分;D项“小说语言冷峻、客观”不准确,本文语言细腻雅致,有情感热度。‎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是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章的主旨、艺术特色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A选项说法,属于不够完全准确的一项,比如,说她“喜静”是准确的,但“守旧”却并不合理;B项,“自私粗俗无教养”说法不够合理;而D项,说法完全不够正确。‎ 的,其次,小说是谈论自己心中的“家”为主要内容,还有作者写“家”,更显对家和归宿的渴望之强烈。‎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高考试题对于小说的标题考查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如何理解?(2)有何特色?(3)有何作用?根据知识要求,鉴赏与理解小说的标题的作用,一般应从以下六个方面结合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行思考分析:小说的情节;小说的人物;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环境、标题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所以,我们要明确,小说标题的作用,就要分析标题在文本中的具体体现。如本题,“家”贯穿全文,因此,应是线索作用,而且全文都在写“家”,又是中心内容,还有,文本的主旨也是围绕着“家”展开的,所以,也应把此作为主旨加以分析。据此回答即可。‎ ‎(3)试题分析:本题可以从以下角度切入:①从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②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和切入点;③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本题中,文本中写“眼盲妻子”的内容有:留念故居,喜欢熟悉的环境,对新房子充满彷徨犹疑;敲打琴键像触碰怕人的东西,体现出敏感矜持的性格;进到新房子忽而弹起钢琴,弹错了像小孩般地笑,在床上弹跳等;弹琴时琴声却活跃悠扬,并且对“家”饱含期望等。‎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名师点睛】分析人物形象,往往要从这样一些方面来把握:①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②从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③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④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⑤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从具体解法上来看,首先从文本中画出与这个人物言行相关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本题中,只要我们认真阅读文本,从人物“留念故居,喜欢熟悉的环境”、“敲打琴键像触碰怕人的东西”、“弹错了像小孩般地笑,在床上弹跳等”、“琴时琴声却活跃悠扬,并且对‘家’饱含期望”‎ 等方面组织答案即可。‎ 可以分析出答案。‎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看似很自由,可以任意谈论自己的观点,“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其实这是设题者给考生设置的一个“温柔的陷阱”。无论是从作者的角度来答题,还是从自身的观点入手,答案的依据都应在文中或者仅仅围绕文本。同时本题很有时代意义和生活感,无论学生能否读懂本文,该题都可以说上两句。如本题,一般可以回答能,但也可以回答“不能”,但须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人物、主旨等方面进行分析,言之成理才可酌情给分。‎ ‎☞能力捷进测 一、【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七岔犄角的公鹿 ‎(鄂温克族【注】)乌热尔图 ①“你,你别打啦!”我两眼盯着他,一串泪珠滚出眼窝。‎ ②“喊啥,小崽子?你像只猫,整天待在帐篷里,靠我养活!”他吼着,举起熊掌似的大手,又朝我打来。‎ ③“我去打猎,给我枪——我爸爸留给我的猎枪。”‎ ④他愣了一下,那双醉红的眼睛像打量陌生人似的瞅着我。我不哭了,再也不想哭了,挺着胸脯站在他面前,我感到一下子长大了。我爸爸早死了,妈妈为了过活跟了他,没过几年,妈妈也病死了,我就只好和他在一起熬日子。我从未叫过这位继父一声“爸爸”,只在心里喊他的名字:特吉——部落里的人都这样叫他。‎ ⑤“给,小崽子。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你有这个胆子吗?”‎ ⑥几乎和我一般高的猎枪,差点把我撞个跟头。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地说:“我不怕,你能打,我也能打。”‎ ⑦“先别吹。打猎可不像往嘴里灌酒那么容易。”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嘟地喝起来。‎ ⑧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和猎刀是爸爸用过的。我要靠这些,再加上我自己的勇敢,成为一个猎手,一个让全部落人都服气的猎手。‎ ‎⑨‎ 我慢慢地攀上山顶。这是一个漂亮的山峰,它的背上长满松树和桦树,前胸盖着白雪,侧面是片凹下去的向阳坡。这里准有野兽。等了大半天,果然没叫我失望,桦树林里有什么的影子在晃动。我咬紧牙,瞄准黑影,端平猎枪。枪响了,野兽晃了晃,踉跄着奔出树林。是一头健壮的公鹿,它头上顶着光闪闪的犄角,犄角分成了七个支岔,很有气势。鹿一眼瞥见我,扭头叫了一声。顿时,又从树林里跑出五只受惊的野鹿,有母鹿,有小鹿。公鹿一瘸一拐地跟在最后,不时扭头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看得出来,它在保卫鹿群。转眼间,它们爬过山岗,消失在密林里。这时,太阳已经溜到山尖,树林变得黑森森的,我想今天是撵不上它了。‎ ‎⑩晚上,坐在火堆旁,我心里也有一个不安的火苗在上下乱蹿。“今天,我打了个鹿。是七岔犄角的公鹿,可大啦!它流的血真多,要不是天晚了,我真……”我对特吉说。他不喝酒的时候,脸上没有凶相,但总是阴沉沉的。‎ ‎⑪“嘿,傻小子。流点血,这能算你打了鹿?打鹿的人,剥了鹿皮,先把鹿腰子拿回来,让大家尝尝……鹿可不像你,碰一下就哭。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懂吗?”‎ ‎⑫我好像被灌了一脖子雪,心里又气又恼:“明天,我会拿鹿腰子让你尝的。”‎ ‎⑬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赶到昨天打猎的山坡,沿着伤鹿留在雪地上的蹄印追着。不知什么时候,雪地上多了一行奇怪的蹄印。突然,从左侧山脚的桦树林里传来咔嚓咔嚓的响声,六只野鹿在那里惊慌奔逃。我认出那头被我打伤的公鹿,它瘸了一条腿,跑在鹿群后面。一只狼在后面拼命地追赶,并且越追越近。公鹿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它跑上山顶,到石崖前放慢脚步,一步一步蹬着石崖。看起来它很费力,忍着痛。‎ ‎⑭快点,狼追上来啦!我被这头危难中的受伤的鹿吸引了,忘记了自己狩猎的使命。‎ ‎⑮猛冲过去的狼一口咬住鹿的后腿,几乎就在同时,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我看见鹿的后腿被连皮带肉撕下一块。啊,真有一手。为了弄死这家伙,甘心让它咬去一块肉。可惜那一蹄没踢在狼的脑壳上。‎ ‎⑯狼在地上打了个滚,弓着腰,咧着嘴,发疯似的朝石崖冲去。鹿低下头,把粗壮、尖利的犄角贴在脚下的石头上,沉着地等待着。‎ ‎⑰啊,这只狼真坏。它借助跑的冲力腾空朝鹿扑去。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⑱就在狼对准鹿脖子下口的一刹那,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跌进山谷。‎ ‎⑲鹿胜利了。它骄傲地扬起头,把漂亮的犄角竖在空中。“呦——”七岔犄角的公鹿站在崖顶呼唤同伴,山谷里传来鹿群的回音。‎ ‎⑳我躲在它的下风,着迷地瞅着它。它那一岔一岔支立着的犄角,显得那么刚硬;它那细长的脖子挺立着,象征着不屈;四条直立的腿,似乎聚集了全身的力量。我想起特吉的话:“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公鹿疲倦地走过我的眼前,还是那么骄傲。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它似乎觉察出什么,停下步来。我觉得自己的心被撞击了一下,我想起了自己。我不是看热闹的孩子,而是一个猎手。我的眼睛转向鹿腿上的伤口:一处是我的猎枪打的,看来没伤到骨头,但也穿了窟窿;另一处是狼咬的,血淋淋的。在这个时候要想补它一枪真是太容易了,我下意识地摸了摸枪栓,看着它一瘸一拐的身影……‎ ‎(节选自乌热尔图《七岔犄角的公鹿》,有删改)‎ ‎【注】鄂温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黑龙江讷河等地,传统上多从事农牧业和狩猎业。‎ ‎19.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0.本文第⑬~⑱段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21.请简要概况七岔犄角公鹿的形象特征。(4分)‎ ‎22.本文结尾写到“我”下意识地去摸枪栓,那么“我”会再向公鹿开枪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19.①通过紧张的冲突,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把读者迅速带入小说情境;②引出下文“我”去打猎的故事;③交代“我”的孤儿身份、与继父的情感隔阂,以及“我”对亲情的渴望;④初步刻画“我”性格的倔强和好强。‎ ‎20.动作描写,从正面对公鹿与狼恶斗的过程作了细致描写,如公鹿忍者剧痛攀爬石崖的姿势,恶狼弓腰、咧嘴、凶残的发起进攻的动作细节等,生动传神。‚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被鹿角叉起的狼比喻成石头,表现公鹿的勇猛。ƒ侧面烘托。通过“我”的心理描写,烘托出狼鹿恶战的紧张气氛,表达“我”对公鹿形象的塑造。(或:通过写狼的凶残,侧面烘托出公鹿的勇猛和机智)‎ ‎21.体格健壮,长有漂亮的犄角。‚刚猛傲然,斗志高昂。ƒ沉稳而有智慧„有头领气质和牺牲精神,时时保护弱小。‎ ‎22.看法一:不会再向公鹿开枪。①公鹿健硕的体态,它在与恶狼搏斗中展现出的勇气和智谋都让“我”着迷。②“我”从公鹿身上汲取到作为男子汉应有的不屈气概,这让“我”对它心生敬意。③公鹿对鹿群的保护,触动了“我”内心的痛处,“我”不忍母鹿和小鹿失去公鹿。④公鹿已受重伤,“我”此时如再开枪,胜之不武,并不能证明“我”具有让全部落的人都服气的狩猎能力。‎ 看法二:会再向公鹿开枪。①“我”已意识到自己是一名猎手,而不是看热闹的孩子,“我”负有狩猎的使命。②公鹿的刚猛和骄傲激发了“我”的斗志,“我”也能应该展现出我的勇气和骄傲。③“我”需要通过向狩鹿向特吉证明自己可以不再仰人鼻息。④公鹿已经受伤,无法快速奔跑,是狩鹿的大好时机。‎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段落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结构,二是内容。内容方面主要是写了……,表现了……。结构上的作用主要看段落在文中的位置。开头段在结构上主要有呼应(照应)标题(与标题的关系),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呼应后文(与下文的关系;而内容上主要有渲染烘托映衬(与形象的关系),体现暗示主旨(与主旨的关系)。该题中主要考核“引出下文”。‎ ‎20.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表现手法。从文中“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可以分析运用了动作描写。从“快点,狼追上来啦!”可以分析得出为心理描写,侧面烘托狼鹿恶战的紧张气氛。从“‎ 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分析为比喻。‎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高考命题一般不会孤立地考查小说的表现手法,而是常常和小说“三要素”联系起来,考查表现手法对塑造人物、营造环境、推动情节所起的作用。阅读、解答这类题,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其一,从选材组材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其二,从表达方式角度,看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三,从狭义的表现手法角度,看文章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及其对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其四,从情节结构角度,看开头结尾是否各有特色;结构是否严谨、完整、匀称;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是否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是否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并了解它们对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其五,从语言运用角度,看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各种修辞手法创造出了怎样的意境及表达效果如何等。该题中主要考核描写与修辞手法。‎ ‎21.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作品的形象。可以先到文中找现成的形容词,如“沉着”“不屈”,然后通过描写的方式来概括形象。主要有两大方式,一是正面描写(肖像、动作等)与侧面描写(狼的凶残)。‎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小说形象类解题思路:面对这些题型,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该题中考核“鹿”的形象,主要从动作描写入手分析,结合主人公“我”的心理描写分析。‎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 就阅读而言,探究是学习性阅读与研究性阅读的初步结合,是客观性阅读和主观性阅读的结合。就高考而言,探究性试题是具有一定开放性和独立思考性的试题,要求说出“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而在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的试题。答题角度:(1)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2)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3)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主题。该题探究时可从“形象”入手。‎ 二、【18届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五校高三12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痴的生活 ‎【爱沙尼亚】梅希斯·海因萨尔 ‎(1)维洛·林德意识到了自己是个白痴,这使得他的生活变得复杂起来,尽管周围人并没有觉察到这一点,就连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也丝毫没有想到他有这种可怕的症候。‎ ‎(2)“这一切简直太离谱了!”维洛暗想。‎ ‎(3)维洛开始频繁地照镜子端详自己的脸,可是除了忧虑的表情之外,并没有什么令人担心的样子。而忧虑的表情对于一家之长、真正的父亲来说,是理所当然的,家里人都认为这再正常不过。事实上,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工作,不管他所做的事多么引人入胜,不管工作中取得了怎样辉煌的成就,都不能给他带来像白痴那样生活所享受到的快乐。可他却不得不掩饰这见不得人的秘密。‎ ‎(4)有时候,劳碌地工作了一天之后,维洛发现自己在公园里张大嘴巴看着麻雀,有时更傻里傻气地纵声大笑。他惶恐地看看四周,扮出一副正经八百的神情,然后匆忙离开。‎ ‎(5)与这种神魂颠倒完全不同的是,维洛做出了不少杰出的发明。他受过两种高等教育:一种是人文科学,另一种是实用艺术,现在他在塔尔图家具公司担任厨房装饰工艺艺术设计师,在这一领域他颇受尊重,是当之无愧的知名专家。此外,他还熟练掌握了五种外语,娶了哲学教授的女儿为妻,和她一起养育了三个孩子,他还善于结交朋友,其中不乏绝顶聪明和智慧超群的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不得不承认,所有这一切都起不到他所期望的那种作用。所有的大智慧固然很有意思,使他开心,可在这中间他根本体会不到那种快乐、那种生活中原本质朴而纯真的快乐。‎ ‎(6)三十五岁时,维洛终于明白:如果揭开那并非天生而是后天获得的保护色,那么可以看出,在他心中一直存在着一个活生生的白痴。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他很悲伤,却又感到某种解脱。从那时起,他开始享有静谧而怡然自得的独处时刻。他有时提前下班,或者星期日一大早就悄悄溜出家门。‎ ‎(7)在这样的日子,维洛的眼睛格外闪闪发光,他几乎一路小跑着来到长途汽车站,随便登上某辆城郊汽车,前往几十公里外的基亚尔尔肯纳或艾克。不过,他最常去的地方是设在达比韦雷的垃圾场。在那里他能摆脱掉一切束缚,自由自在。他毫不掩饰内心的快乐,高兴地看看被扔掉的暖气片、熨斗还有旧杂志,随心所欲地挺直身子躺在发霉的破垃圾堆当中,放心地扯着嗓子大声喊叫,以迎合乌鸦的哇哇叫声。‎ ‎(8)当妻子偶尔问他经常外出到哪里去时,维洛早就准备好了答案:因为家具市场竞争激烈,他不得不经常到图书馆去,以便提高专业水平。他为了证实自己的话,会从公文包里取出各种专业书籍和图纸,再加上专业术语来解释分析。妻子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也就相信了他。这样维洛便可以继续过着自己原本状态下的隐秘生活了。‎ ‎(9)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有了更加喜欢的地方。那是一个被废弃的古老的庄园。维洛一到庄园就钻到畜牲棚里,仰面躺在鸡群和羊群之间,静静地待在饲料和干粪堆上。他欣赏着吃力咀嚼饲料的羊,觉得自己像在家里一样,体验着最幸福美妙的瞬间。鸡在他瘦削的身体上悠闲地散步,用呆傻的目光看他,有时啄他外衣上的纽扣。羊呢,不停地闻着维洛那沾满谷壳饲料的头发,用粗糙地舌头舔维洛那抹了盐的脖子。他眨巴着眼睛,嘴角上流出黄色的口水。有趣的是某一只母鸡会把维洛当成公鸡在他眼前迈着碎步走过,向他卖弄风情,竖起羽毛向他求偶,面对这种情景,他的心里美滋滋的。他与这间破旧不堪的小房、鸡、羊,还有弥漫在阳光中的尘埃融合在一起,他每分每秒都在享受着极乐世界般的幸福。‎ ‎(10)外面天开始变黑了,维洛跑进庄园里的厨房,默默的坐在板凳上,凝视着日光渐渐把自己的阴影从污水桶向右边移动,直到破旧餐桌上仅仅留下一个小小的亮点。这时小老鼠爬到餐桌上寻找面包残渣吃,它根本不在意这里坐着一个人,而这个人正在看着它。小老鼠对于他这个生命体的存在毫不在乎,如此不加掩饰地无视他是一个生命体,使他顿时产生许多感悟。‎ ‎⑾每次维洛这样外出归来,情绪都格外高昂,眼里闪烁着特殊的光芒。他热烈地亲吻妻子,和孩子们玩耍嬉戏。而当夜幕降临时,他坐在办公桌前,开始设计用于遥远未来的另类家具。在这些迅速绘制出的桌、椅、柜橱的草图中,可以捕捉到某种非同寻常的、完全新颖的、宏伟壮观的风格,维洛会立刻把这些图纸藏到办公桌的最里面,仿佛担心被不吉祥的毒眼看见似的。‎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紧紧围绕“白痴”展开情节,先点病症,后叙原因,再写“白痴的生活”种种表现及其意义,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B.维洛“不得不掩饰这见不得人的秘密”,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已成了一个症状十分严重的白痴,害怕别人知道后会厌弃他,远离他。‎ C.作者以动人的细节描写、拟人手法,生动描绘了维洛与鸡、羊相处时的那种自然和谐、物我相融的状态,表现维洛在自然生物面前内心无比的惬意与幸福。‎ D.小说以离奇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当今社会某些人的矛盾复杂的内心,一方面为生存生活而迎合世俗,在生活中追求金钱、名利、地位等,一方面又极力追求着自我内心的快乐与自由。‎ ‎2.小说题为“白痴的生活”,而第五自然段写的却是主人公维洛“真实、体面且非常正常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3.小说主人公是否真的变成一个白痴?请阐述理由并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他的“白痴行为”的看法。‎ ‎【答案】‎ ‎1.B ‎2.安排的作用:①就情节角度来说,一方面补充情节,补充介绍了维洛生活中工作及家庭情况。另一方面为下文他追求“白痴”般的生活,追求质朴而纯真的快乐作铺垫。②就人物塑造来说,丰富了主人公的人物形象。通过对维洛工作上的卓越及家庭的幸福状态的叙写,让我们看到了维洛在现实生活中的另一面形象。③就主题角度,凸显了小说主旨。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维洛却根本体会不到那种快乐,从而表现了维洛对自我现有生活的否定,交代了追求“白痴生活”的缘由,突出了对质朴纯真的生活追求这一主题。④就艺术表现手法来说,“白痴生活”与“现实生活”形成对比,突出的维洛内心矛盾复杂的心理状态及对自由本真生活的追求;‎ ‎3.㈠不是。理由:①生活中他是一个正常人,心智正常,有学历,是专家,有体面的工作,有家庭孩子;②他能把自己当作白痴恰说明他不是白痴,他只偶尔以白痴的行为去感受自由纯真的生活。㈡①他的“白痴行为”是一种在现实生活的极度压抑之下的发泄和放松,是一种在世俗生活的名利、地位等牵累下的主动寻求解脱的方式,更是渴求回归自然本真(或追求自由质朴纯真)的一种表现。②这种行为对他的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效地解除了他的压抑烦躁,激发了他的生活热情和创作灵感。‎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项,一他不是真正的白痴,二是他怕自己的“白痴行为”招来别人异样的眼光,视其为异类,所以只能偷偷地享受“白痴的生活”。‎ 点睛:选择题在现代类文本阅读中算是比较难的一道题,命题人常常会从多个角度来设置一些令考生迷惑性的或隐性的陷阱,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人物精神、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结构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结构的理解能力。分析小说结构安排的作用,一般可以从小说的情节、纯真的快乐作铺垫。从人物形象的刻画角度考虑,作者想通过对维洛工作上的卓越表现及家庭的幸福状态的叙写,让我们看到了维洛在现实生活中的真正形象,这样就丰富了主人公的形象。另外,这样安排,让维洛•林德“白痴生活”与“现实生活”形成对比,有利于表现他内心矛盾的复杂及对自由本真生活的追求,这也很好地凸显了小说的主旨。可以说,小说第五自然段写主人公维洛“真实、体面且非常正常的现实生活”,是小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的探究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就题目的第一小问,明确自己的观点,即“小说主人公是否真的变成一个白痴?”根据小说内容看,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是”。然后我们再结合小说内容阐述理由,比如小说第五自然段对主人公维洛“真实、体面且非常正常的现实生活”的描写,小说最后一段对主人公维洛的生活热情和创作灵感的描写等。题目第二个问题“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他的“白痴行为”的看法”,作答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1)主人公维洛的这种“白痴行为”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2)主人公维洛为什么喜欢或是放纵自己的这种“白痴行为”呢;(3)这种“白痴行为”对主人公维洛有何好处或帮助。等等。‎ 三、【18届湖北省鄂南高中、华师一附中、黄冈中学等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 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5.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6.小说的结尾构思巧妙,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答案】‎ ‎4.B ‎5.①斯文谦和,穷困落魄;②身怀绝技,隐忍退让;③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6.①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②出人意料的结尾,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③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④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解析】‎ ‎4.试题分析:B项,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内心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和文章的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斯文谦和,穷困落魄”“身怀绝技,隐忍退让”“正直善良,宽容大度”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6.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结尾的题目,注意首先指出结尾的特征,然后分析效果,再分析骑在人物的塑造、主旨表达方面的作用。此题小说的结尾“手段端砚”出乎意料,却在清理之中,前面有很多伏笔,效果是“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从人物的性格上看,华昌结尾“段砚”,显示出其身怀绝技,但深藏不漏,丰富了其性格特征;从主旨的角度揭示“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的主题。‎ 四、【18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高三上学期语文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宛大妈是公园凉亭戏迷聚唱的核心人物。她曾唱一段《贵妃醉酒》的四平调,众人听完不禁面面相觑:怎么跟梅兰芳的唱法大相径庭?她告诉大家,那是荀慧生还用白牡丹作艺名时候的唱法,后来这出戏被公认为梅老板的代表作,荀老板就没再演过这一出了。于是有人问她:“您是北京京剧团的吧?”她说:“我曾是北京市京剧团的龙套,角儿唱杨贵妃,我是八宫女之一。”完了又解释一句,听起来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家糊涂:这什么意思啊?她笑着细掰:“四五十年前,北京有两个市一级的京剧团,一个叫北京京剧团,后来成为排演《沙家浜》、《杜鹃山》的‘样板团’;另一个,叫北京市京剧团,那政治地位、福利待遇,跟‘样板团’可就差老鼻子啦。我呢,是在带‘市’字的那个团,所以,当时北京戏剧界就流行这么一句话,叫作‘多一“市”不如少一“市”’。当然啦,改革开放以后,又合并在一起,叫北京京剧院了。”那以后,有的人背地里就用“多一事”称呼她。‎ 社区居委会有一些人,觉得她这个老太婆脾气有些古怪。那年两位居委会女士抱着捐款箱,按响她那单元的门铃,说是知道社区里有些老人腿脚不便,想给灾区捐钱,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上门来满足其心愿。宛大妈听了却摇头说:“我不做隔山打牛的善事。我行善,要面对面,知道我捐的究竟落在了谁头上。”两位女士已经收到若干捐款,而且许诺将在社区公告栏公布捐款明细表,并会全部转交有关机构。宛大妈的表现,令她们气闷。‎ 有一次宛大妈去医院看病,候诊的时候,见旁边一个外地汉子,给一把旧椅子装上轱辘,推他媳妇来看病。问起来,得知他媳妇是生了骨瘤,动过手术,今天复查。给媳妇治这个病,汉子快到倾家荡产的地步。他哥哥也在北京打工,母亲轮流在他们两家住,这个月又轮到住他家——所谓家,就是在几里外,每月四百元租的原来工厂的排房,小小一间,放高低铺,剩余空间也就放套煤气灶架和一张用来吃饭和让孩子做功课的桌子。不过有彩电,屋顶上有“锅”,能看电视。他哥哥的意思,是弟媳妇得了这病,母亲就别挪弟弟那儿了。嫂子却不干,认为该轮还要轮。他妈跟那嫂子一向不睦,倒很愿意多在他那儿住。他那媳妇衰弱得说话也缺气,一旁管自摇头。他苦笑,闭嘴前忍不住来一句:“明天赶紧去工地叫工头再支点,要不买米的钱也没了。”宛大妈看完病领完药,在医院外面又遇见他们,就过去跟那汉子说:“让你媳妇等在超市门口,你跟我进去,我帮你把该买的买了。”见那汉子犹豫,就说,“我是真心要帮。你接受了是给我快乐。”汉子就把媳妇坐的轮椅安置在妥善位置,跟宛大妈进了超市。两人各推一辆购物车,宛大妈往汉子的车里装了一袋米、一袋面、一桶玉米油、一大盒鸡蛋、一桶酱油、一桶醋、一包紫菜、一袋虾皮……汉子直说:“谢谢,够了够了。”她最后还往里添了两罐辣酱。出了超市,她跟汉子说:“我每月五号上午十点必来这家超市。你以后有困难可以按时候到这儿找我。我不会给你钱,不会给你买别的,就是给你买这些最必需的日常用品。”汉子和他媳妇连声道谢,问她:“大妈贵姓?”她笑:“莫问我的名和姓,就记住仨字儿吧:多一事。”‎ ‎“多一事”的趣事很多。那天她去公园,推了个自备的帆布小购物车,里头是两提卫生纸。她先没去凉亭唱戏,先推车到公厕外的松树下守着,不一会儿,一位大嫂出来了,她迎上去问:“又把厕纸整卷儿全搂走啦?”那大嫂就知道被盯上了,脸上有些搁不住,嘴里硬撑着:“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不对?”又有一位胖老头从里头出来,他跟那位妇女一样,也是几乎每天都要来这公厕收集厕纸的。管理人员刚续上,他们就很快整卷搂走,其他游客往往无纸可用,意见很大。宛大妈见两位占便宜的全在眼前,就说:“道理你们也懂,不说了。今天我带了一提十卷的名牌厕纸来,赠你们每人一提。只希望你们从此以后能保障其他游客的权益。”那大嫂不知所措,那胖老头却理直气壮:“你多什么事!我们这算什么问题?你有能耐逮那些贪官去!”宛大妈说:“大贪要反,小贪也要戒。端正社会风气,大事小事全要做。当年我演不了贵妃,就演好那宫女。如今我还是唱不了主角,干不成大事,可是我还能做点小的好事。我真是想送你们厕纸,好让你们生出点儿悔意,赶明儿别再这么贪小啦!”那大嫂和那胖老头灰溜溜地绕开她走了。后来管理员说,白搂厕纸的现象少多了。‎ 凉亭里又响起宛大妈的唱腔,这回唱的是《穆桂英挂帅》:“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宛大妈有时吝啬,社区给灾区募捐,她拒绝捐款;有时古道热肠,正气凛然。‎ B.“多一事”是人们称呼宛大妈的,除了剧团名称的由来外,可能与她喜欢“多管闲事”有关。如在有人占便宜搂偷公园公厕厕纸时,挺身而出,“多事”。但文中“多事”似贬实褒。‎ C.开头结尾都写到宛大妈的唱腔,开头写她的唱腔与梅兰芳的不同,体现她个性独特的一面,结尾的描写则体现她的精神风貌。‎ D.小说主要记叙了三件小事,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写出了宛大妈做人的原则,刻画她的性格,展现她的品行。‎ ‎8.人们觉得“多一事”古怪,结合具体情节或细节,说说她的“怪”表现在哪里?你怎么理解?‎ ‎9.小说结尾写宛大妈唱《穆桂英挂帅》,耐人寻味,请说说其意蕴与作用。‎ ‎【答案】‎ ‎7.A ‎8.①拒绝去向不明不白的捐款,体现了她做事讲原则,助人讲实效的个性;②帮助病困人家而不留姓名,体现她热心助人、不求回报的品格;③自己出钱买纸送给爱占便宜的搂(偷)厕纸的人,体现她关心公益,敢于斗争,敢于担当的精神。‎ ‎9.①以唱京剧开头又以唱京剧结尾,首尾呼应,结构完整。体现出宛大妈的独特风采;②以《穆桂英挂帅》的唱词做结尾,以歌明志,寓意为宛大妈虽年老但仍要“多事”,敢于与不良现象作斗争。体现了她敢于担当、舍我其谁的精神;③通过唱词侧面赞扬宛大妈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感,凸显了小说的主题。④小说以高亢的唱腔戛然而止,余韵耐人寻味,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 ‎7.试题分析:A项,拒绝捐款之事不能说明宛大妈吝啬。‎ ‎8.试题分析:题目要求说说宛大妈的“怪”表现在哪里?你怎么理解?,可见这是一道文中的细节描写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找到文中反应宛大妈“怪”的具体事件,谈自己的理解实际就是分析这些描写反应宛大妈额性格特征。如通过文中的语言描写“我不做隔山打牛的善事。我行善,要面对面,知道我捐的究竟落在了谁头上”写出她“做事讲原则,助人讲实效的个性”的性格特征。‎ ‎9.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结尾的作用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答出说些的内容和结尾方式,然唱词结尾反应宛大妈敢于担当、舍我其谁的精神同时深化主题。‎ 点睛:文章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此题是戛然而止式结尾。‎ 五、【18届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校内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文化 ‎【俄罗斯】安德烈.马卡罗夫著 李冬梅译 科利亚·瑟罗耶戈夫继承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半年前,他的姑妈去世了。‎ ‎“这是上帝赏给我们的,”妻子说,“因为我们受的折磨。”‎ ‎“你胡说什么?”科利亚顶了妻子一句,“我们受了什么折磨?是上帝收去了。”‎ ‎“上帝把她收去了,”妻子也不甘示弱,“可赏赐了我们,就是那套房子,以示公平。一家三口共居一室,难道不是一种折磨?”‎ 科利亚没有再争辩,公平就公平吧。半年过去了,失去亲人的哀痛渐渐淡忘,现在科利亚在这套房子里来来回回地踱步,四处打量着,手里拿着一串钥匙,脸上是灿烂的笑容,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上去了。‎ 姑妈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仅书就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可她生活非常清贫,只有一台老式圆角冰箱、一台电子管电视机和一台单缸半自动洗衣机。现在他们要把这些宝贝当垃圾扔掉。妻子想把这些书也一块扔了,但科利亚没同意。‎ ‎“我要在整面墙上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科利亚说,“这样我们家也有藏书了,也有文化气息了,终于像个书香门第了。”‎ 他说完,像个孩子似的坐在了这堆书旁。‎ ‎“没有带图的。”妻子调侃了一句,就去厨房了。‎ 怎么没有!科利亚真的找到了几本图画书,小时候姑妈亲自给他读过,有《一只小灰鸭》《小红帽》《一个士兵》等。这几本书薄薄的,没多少页码。科利亚突然笑了起来,想起了故事里那个士兵是怎么在一个吝啬的老太太家里用锤子煮粥的。‎ 科利亚把这几本书摞在了一起,心想,给儿子讲是晚了,孙子还不知什么时候有呢。他挪了挪身子,又翻弄起各种文学典籍。他拿起一本涅克拉索夫的诗集使劲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在中学教学大纲中有那首《大门前的沉思》。普希金的诗还算强点儿,《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和《我们将从这里开始打败瑞典人》,他零零碎碎地记得几个片段,可也都是两三行而已。‎ 科利亚着实埋怨了一番自己没文化,刚要潜心阅读,填补一下大脑的空白,妻子就喊他把那台洗衣机先拖走扔掉。‎ 他们举家乔迁后,科利亚立刻叫来了一位师傅,让他测量了一下墙上要定做的书柜的尺寸,计算了定做费用。那位师傅很快就给出了预算,但科利亚家的第一笔支出买的却是一台新电视机。他们选的那台电视机大得简直就像一块电影银幕,于是这些书暂时被挪到另一面墙边去了。一个月后,妻子又买了一套床具,那套床具实在太宽太大了,这些书只好又换了地方。又过了一个月,妻子偶然在一个展销会上买到了一套壁柜,带梳妆台,梳妆台镜子上方还安装着一盏镜前灯。‎ ‎“儿子,”科利亚恳求道,“把书放在你的房间里吧,能占一整面墙,看着多有文化。”‎ ‎“什么?”儿子把一只耳塞从耳朵里拿出来说,“不行,我整个这面墙上就挂一辆自行车。你还是给我买电子书吧,最好是一部新款的iPad。”‎ 儿子说完又把耳塞塞进耳朵,伴着音乐迈着舞步走了。‎ ‎“怎么搞的!”科利亚把这些书一摞摞地塞进了电视机对面的角落里,百思不得其解。“原来我们一家三口在一个房间里都住得下,可现在一整套房子里连一本书都放不下了。老婆!”他怒吼道,“我们家就不能有点儿文化吗?”‎ ‎“那就看第五频道的文化台吧!”妻子回敬道。‎ 后来科利亚出差了两个星期。他回来时,姑妈的那些书已经没了踪影。他出差的时候,妻子发了一则启事:“藏书出售,传世经典。”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而卖书的钱妻子则买了一只小转角沙发,正好摆在了电视机对面。‎ 科利亚只有三本书幸免于难,这三本书一直在他床底下放着,他从来没拿出来过,但名字似乎还记得。第一本是《鼠疫》,很有哲理,但非常枯燥,一看就犯困,而且作者的名字也很可笑,叫加缪,像白兰地的名字,所以他记住了。还有一本是爱伦·坡的,一位美国作家。他的故事适合夜里读,比任何一部恐怖片都纯净。最后一本是幽默作品,叫《三十只狗崽》,是一个叫米哈伊尔的人写的,里面的故事很有意思,但是关于狗的话一句也没有,写的都是形形色色的野蛮人,史前的。这不难理解,不管是电视,还是互联网,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都没有,只有带着一个圆圆的小喇叭的收音机。‎ 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准确的两项是( )‎ A.小说的矛盾起于一套突如其来的房子,这套房子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了科利亚家的平静的生活,也由此激化了科利亚与妻子的矛盾。‎ B.科利亚儿子追求时尚,不喜欢用落后的纸质阅读方式,而喜欢用便利快捷的新式阅读方式来获取知识。‎ C.小说用繁笔,铺叙了姑妈留下的一些书的遭遇,有力地突出了书籍在科利亚家中人眼中的地位,揭示了他们只看重物质享受,轻视文化追求的本质。‎ D.文中多次写到科利亚较重视姑妈留下的一些书籍,说明他是个很有文化追求的人,可又拗不过妻儿,只好随波逐流了。‎ E.小说结尾说“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意味深长,说明科利亚也难经受住环境的影响和物质的诱惑,并不是真正地懂得文化的重要性。‎ ‎2.小说为了凸显主题,运用了多种手法,最突出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请概括小说的主题思想,并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体会或启示。‎ ‎【答案】‎ ‎1.CE ‎2.①运用对比的手法。一、用姑妈生活节俭而多购置书籍和科里亚家大量购置家具而变卖书籍对比;二、用科利亚和妻子对比,一要留下书一要扔掉书;三、用妻子卖书和买主快速买走了书对比;四、科利亚在对书的处理上前后态度的不同形成对比;五、科利亚表面爱书与内心“没文化”形成对比。这些对比使小说人物形象更鲜明,主题更突出。‎ ‎3.主题思想:小说通过叙述科利亚全家只求物质享受,没人珍视书籍和真正追求文化享受,表达了人们没文化不求文化只求物欲的主题。启示:围绕自己生活中少些物质追求,多买书和静心读书,多些精神追求,做个有文化的人来谈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准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欢用便利快捷的新式阅读方式来获取知识”错,从文中来看,文中的儿子的表现是“儿子把一只耳塞从耳朵里拿出来……我整个这面墙上就挂一辆自行车。你还是给我买电子书吧,最好是一部新款的iPad……又把耳塞塞进耳朵,伴着音乐迈着舞步走了”,儿子追求的是流行,他对传统的纸质书籍是排斥、抵触的。D项,“很有文化追求的人”不妥,从文中来看,科利亚是为了使自己家有文化气息,像“书香门第”。‎ 点睛:此类题目是小说阅读的常见题型,考生应先审题,把握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最准确的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分析各个选项考查的方向,如C项是针对小说主题设题,E项考查结尾的含义,这两项都是正确的。如D项,选项中说科利亚是很有文化追求的人,回归文本,从妻子调侃他“没有带图的”,说明他平时可能只看一些图画书或书中的插图;科利亚拿着诗集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以前上学时学过的一些零碎的片段,他家中添了很多家具,却没有地方放一个书柜,从这些内容可以知道,科利亚之所以要把这些书籍留下来,只是“装样子”,让人家觉得有“文化”。‎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为了凸显主题,运用了多种手法,最突出的是什么”,这是考查文章的技巧。文中主要写了姑妈、科利亚、妻子、儿子四个人物,中心事件就是对待书籍的态度,找出这些人物对待书籍的态度,由此可以发现,本文主要使用对比的手法,如“‎ 姑妈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仅书就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可她生活非常清贫,只有一台老式圆角冰箱、一台电子管电视机和一台单缸半自动洗衣机”,而科利亚一家不断添置的是各种家具,最后竟然把书籍卖掉;如一开始的时候,“妻子想把这些书也一块扔了,但科利亚没同意”;如“妻子发了一则启事:‘藏书出售,传世经典。’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而卖书的钱妻子则买了一只小转角沙发,正好摆在了电视机对面”;如一开始科利亚不愿意卖掉书籍,卖掉之后,“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这些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人与人之间的对比,有人自身前后行为的对比。‎ ‎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请概括小说的主题思想,并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体会或启示”,本题包含两个问题,一是“概括小说主题”,二是“结合现实谈体会和启示”。对于第一问,考生要先明确概括小说主题的方式,考生应结合人物所做的事情分析,文中,科利亚家中添置了不少家具,却没有地方放置书柜,最终把继承的书全部卖掉,可见在他们的心中,书是没有价值的东西,这反映了社会上的一些人不爱读书、排斥读书、没有文化的现象。对于第二问,那就要找出文章中那个与现实社会相契合的点,文章主人公科里亚对待书籍的态度(自己没文化,只是想要用书来装饰自己的家,变得“有文化”些;书被妻子卖掉不久,他就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和生活中很多人对待书籍与读书的态度是一样的,然后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自己的观点,这样轻视书籍,不愿阅读的行为,是错误的,我们应当加以改正。‎ 六、【18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球花风铃草 ‎【苏】康·巴乌斯托夫斯基 去年夏天我从波罗沃湖回故乡农村里去。走的是一条穿过松林的林间小路。四周野草丛生,由于夏天干旱,草香浓郁。‎ 一些老树粧旁,结了穗的野草和野花长得特别茂密。这些脏朽的树桩,只要用脚轻轻踢一下,就垮掉,飞起一团烟尘,树粧里被蠹虫蛀成的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秘密通道暴露了出来,许多带翅膀的蚂蚁、像军乐队一样戴着红色肩章的扁平黑色甲虫,都在这些通道里忙乱,东奔西窜。‎ 随后,从树桩下的洞里爬出一只似乎尚未睡醒的丸花蜂,像飞机那样嗡嗡叫着,向空中飞去,并竭力想要在哪个破坏者的额上用力给他一下子。‎ 空中堆积着一团团积云。看样子,它们好像很扎实,似乎可以躺在这些白云上,观看和霭可亲的大地和地上的森林、林间小路和林间空地、正在扬花的黑麦、静静的水面上微弱的闪光、以及五颜六色的畜群。‎ 在林边的空地上,我看到了一些蓝色的小花。它们互相紧紧地挤在一起。一个个花丛犹如许多小湖,湖水湛蓝,而且稠得很。‎ 我采了一大束这种蓝花。当我抖动花束的时候,花中成熟的种子就哗啦哗啦地响起来。‎ 我不认识这种花,好像是风铃草。但风铃草的花萼是弯向地面,而这种不知名的花,它那干枯的花萼却向上直竖着。‎ 道路出了森林,进入田野。看不见的云雀立刻在麦地上空唱起歌来。‎ 在田间道路上迎面遇到两个农村姑娘。落满尘土的鞋子用带子扎着,搭在她们的肩上。她们不知在谈论着什么,有说有笑,但一看到我,立刻住了声,匆匆地理一理头巾下浅色的头发,生气地瘪了瘪嘴。‎ 但姑娘们走到和我并排的时候,却站住了,她俩立刻那样羞涩,那样温和地对我嫣然一笑,弄得我甚至有点儿不知所措了。还有什么能比在荒凉的田间道路上出乎意料的姑娘的微笑更美呢?当深邃的蓝眼睛里突然出现湿润而温柔的闪光,而你呆呆地站着,惊讶万分,仿佛是一丛金银花或山楂,花丛上的全部花朵立刻在你面前吐蕊怒放,光彩四射,宛如点点星火,香气四溢,妍艳动人,还有什么能比这更美呢?‎ ‎“谢谢您!”姑娘们对我说。‎ ‎“为什么呢?”‎ ‎“因为您让我们遇到了这些花。”‎ 姑娘们突然跑了,但一面跑着,仍然一再回过头来,微笑着温柔地对我大声喊着,喊的仍然是那同一句话:‎ ‎“谢谢您!谢谢!”‎ 我断定,这是因为姑娘们心情非常愉快,所以在和我开玩笑。但在田间道路上的这件小事中,似乎仍然含有某种神秘的、令人惊异的、我不能了解的东西。‎ 在村口,我碰到一个衣着整洁、十分匆忙的老太婆。她用绳子牵着一头烟灰色的山羊。老太婆看到我,站住了,两手一拍,放开了山羊,像唱歌似地说:‎ ‎“啊呀,亲爱的!我在路上遇到你,这真是多么好啊。我真不知道该怎样感谢你呀。”‎ ‎“为什么要感谢我呢,老奶奶?”我问。‎ ‎“瞧,还装呢,”老太婆回答,说着狡猾地摇摇头,“就像你还不知道似的?我可不能把这告诉你,说不得的。你走你的路吧,不用着急,好多碰到一些人。”‎ 到了村里,才终于解开了这个谜。伊万·卡尔波维奇把谜底告诉了我,——他是个严肃而能干的人,不过喜欢研究地方志和历史,用他自己的活来说,是“在自己这个区的范围里”。‎ ‎“您这是找到了一种稀有的花,”他对我说,“这种花叫‘球花风铃草’。有这么一种迷信说法——可是我不知道是不是用得着揭穿它?——似乎这种花能给姑娘们带来幸福的爱情,给上年纪的人带来安宁的老年。总而言之,是带来幸福。”‎ 伊万·卡尔波维奇笑了:‎ ‎“瞧,我遇到您的时候,您手里要是拿着球花风铃草,大概我的工作也会顺手的。可以认为,从州里到我们这儿的公路今年能修通。我们还要第一次收获黍子。在这以前,这儿从来没种过这种作物。”‎ 他不作声了,不知想起了什么,微微一笑,又补上一句:‎ ‎“我为姑娘们高兴。这是些很好的姑娘,我们这儿最好的种菜能手。您听我说,幸福的根源是在劳动之中,也在于我们的土地繁荣兴盛。”‎ ‎(内容有改动)‎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前半部分,作者饱含着对故乡的深情,以丰富多彩的画笔,描绘了夏季森林的绮丽风光,为作者发现球花风铃草作了层层铺垫。‎ B.第2.3段,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森林中的“动态”‎ ‎;第4段,运用静态描绘,展示了故乡原野的状貌。‎ C.文章点题的方式很独特,在通过伊万·卡尔波维奇揭示球花风铃草的寓意的同时,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并揭示了“幸福的根源是在劳动之中”的管理。‎ D.本文选材精当,有点有面,材料安排独具匠心,悬念叠出,层层深入,篇末点题,给人以无穷的思考和韵味。‎ ‎2.试指出文中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再结合句子具体分析。‎ ‎3.请简要分析文中设置的悬念及其表达效果。‎ ‎【答案】‎ ‎1.B ‎2.①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比拟(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球花风铃草美丽可爱的形象,使文章的主体形象得以鲜明地呈现。②“它们互相紧紧地挤在一起”运用比拟(拟人)的手法写它们密集时可爱的样子。③“一个个花丛犹如许多小湖”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它们东一团、西一片地生长和开花的情状。④“湖水湛蓝,而且稠得很”写出这种花簇拥着开出的颜色之蓝,之浓。‎ ‎3.(1)悬念的设置:①“我”在田间小路上遇到两个农村姑娘时,她们表现出羞涩、温和、友好、喜悦、感激的神情,而这所有的表现只因为看到了“我”采的球花风铃草,不由得使“我”感到迷惑,为什么人们看到球花风铃草会感到高兴?②在村口,“我”遇到一个老太婆,她向“我”表示高兴和感激,却不说出原因,“我”不禁迷惑,为什么老太婆看见球花风铃草会那么喜悦? ‎ ‎(2)表达效果: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②为后文解开悬念,揭示球花风铃草的象征意义蓄势。‎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题中,B项,“夸张”不正确,这两段中没有运用夸张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奖赏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试指出文中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再结合句子具体分析”中,答题关键词“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结合句子具体分析”。答题时,首先点出修辞,然后结合全文,分析表达效果。‎ ‎3.试题分析:本题题干“请简要分析文中设置的悬念及其表达效果”答题关键词“悬念”“表达效果”,答题时,首先点出悬念设置的地方,然后结合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表达效果。所谓悬念,主要是利用人们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前景的关切和期待心理,从中设置悬而未决的矛盾现象,通过让读者在悬念的发生、发展、加强、解除过程中产生猜疑、紧张、渴望、揣测、担忧、期待、欢快等种种复杂的心理感受,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并急切期待解决的后果,以便吸引和集中观众的注意力与观赏兴趣。‎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