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高考语文试题精选:社科文阅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届高考语文试题精选:社科文阅读

高考题选(社科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读后完成22~25题。(1992年全国高考试题)‎ ‎  在“基本粒子”的大家族中,有一种叫中微子。它那穿山过海,敢于与光速较量的神奇本领和不费吹灰之力穿过地球的拿手好戏,极大地触发了科学家们应用研究的灵感。于是,中微子通信的设想脱颖而出了。这是一种采用中微子束来代替电磁波传递信息的无线通信方式。它可以冲破电磁波通信不可逾越的水下和地下这两大禁区,实现全球无线通信;它保密性好,传递信息快,不受外界干扰,对人体无害。这些优点是其他通信方式无法比拟的。‎ ‎  中微子通信过程和微波通信相似,有发射和接受装置。通信时,发射端首先用高能质子加速器,将质子加速到几千亿电子伏特的能量,然后去轰击一块金属靶子。此时,靶子的背面就会产生许多“短命”的介子,这些介子一边运动,一边发生衰变,从而变成中微子和μ子。再让它们共同穿过钢板,这时μ子被钢板阻挡并衰变了,剩下的就是纯净的中微子束。然后,再用信号对它进行调制,接着通过磁场控制载有信息的中微子束,使之按人的旨意朝一定方向传向目标。‎ ‎  接收端是一个贮有近亿吨水的大水箱,箱内的光探测器星罗棋布。当发射来的中微子束在水中传过时,就会与原子核中的中子发生核反应而生成μ子,μ子在水中高速前进,受到核的减速作用放出光子,这些光子进而被水中的光探测器接收,即可把原来中微子束所携带的信息调解出来,从而达到通信的目的。‎ ‎22.从原文意思来看,下列对中微子通信和电磁波通信所作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它们的通信过程、传递路线核装置是基本相同的。‎ ‎  B.中微子穿透力强,金属板对它也不会产生阻碍。‎ ‎  C.中微子能冲破水下和地下两大禁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通信方式。‎ ‎  D.中微子通信和电磁波通信都是用光传输信息的。‎ ‎23.示意图中传输路线上用号码标出了十个位置。据文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微子无线通信过程中,⑧应是传导距离最长的一段。‎ ‎  B.从⑥开始,“身怀绝技”的中微子便开始出现了。‎ ‎  C.通过①②两处的,是达到几千亿伏特能量的质子。‎ ‎  D.在③处产生的介子,到④或⑤时变成了μ子;到⑨和⑩处,μ子又重新传递信息。‎ ‎24.在大水箱内,接替中微子束传输信息的依次是(2分)‎ ‎  A.μ子—光子—中微子 ‎  B.中子—μ子—光子 ‎  C.μ子—光子 ‎  D.原子核—中子—μ子—光子 ‎  25、‎ A.调解器是用来还原信息的装置。‎ ‎  B.中微子通信的始端和终端都利用了核物理原理及其技术。‎ ‎  C.经过磁场之后的中微子才成为束状并具有定向性。‎ ‎  D.中微子通信利用了基本粒子的某些特性,是一种采用高薪技术的无线通信方式。‎ 答案:22.B(2分)23.A(3分)24.C(2分)25.C(3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3—25题(8分)(1993年全国高考试题)‎ 据美国K大学的研究人员称,大多数“生物降解”塑料并不真正降解。‎ 利用能随时降解普通有机物质(例如纸和木屑)的细菌所进行的试验表明,包括塑料垃圾袋、“用后即丢”的尿布、饮料瓶等在内的大多数产品并不是可以生物降解的。‎ 研究人员指出,术语“生物降解”这个词的使用是不规范的。一些生产厂家说,这些产品如果在物理上发生了变化,则是可以生物降解的,它们一旦与其它物质混合,便会自然消失或者可以支持生物的成长。研究人员认为,真正的生物降解物质在需氧条件下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厌氧条件下它们则可以分解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然而,经他们试验的每个产品都不能降解,也不能达到上述标准。‎ ‎23.文中“术语‘生物降解’这个词的使用是不规范的”这句话的意思是(2分)‎ A.“生物降解”不是一个科学的术语 B.“生物降解”这个说法名不符实 C.“生物降解”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 D.“生物降解”这个术语的运用有语法错误 ‎24.文末说的“试验”所借助的主要方法是(2分)‎ A.化学的 B.生理的 C.生物的 D.物理的 ‎25.下列与K大学研究人员的试验结果有关的说法,哪几项是正确的?(4分)‎ A.凡是称可以“生物降解”的塑料产品都根本不能降解 B.一些塑料生产厂家对产品的功用宣传不实 C.在生物降解过程中应出现物质的分解和转化 D.塑料产品的废弃物多数不会自溶自消 E.这些塑料产品在物理上发生变化之后就可以生物降解 F.生物降解在不同条件下都会出现氧化现象 答案:23.(2分)B 24.(2分)C 25.(4分)CDF 评分标准:答对一项得1分,答错一项扣一分,扣完为止;只选三项且全对无误得4分。‎ ‎ ‎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6题。(1993年全国高考试题)‎ ‎  1990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米切尔·洛林宣布,在2.6亿年以前,栖息在美国得克萨斯山区一种外形像蜥蜴的名叫四角龙的爬行动物,确实是哺乳动物的远古“亲戚”,从而填补了进化链中从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中缺少的一环。‎ ‎  1987年,米切尔·洛林研究了一块盘龙类的头骨化石。随着研究的深入,化石上的一些细节却使他困惑不解。因为大多数的盘龙类在腭部有很大的孔,而在较进化的兽孔类身上,这个孔已被封闭,四角龙也有一个腭孔,但已明显缩小,其直径仅仅为0.635厘米。此外,盘龙类在头部背面有一块很大的骨,用以支持颌骨,在兽孔类中,这块骨头已大大缩小了,而四角龙的这块骨要较兽孔类大,又较盘龙类稍小。更为重要的是,四角龙的头角上有个骨架,穿越颞孔的咀嚼肌像兽孔类那样直接依附其上,而不像盘龙类那样由肌腱相接。‎ ‎  这些发现使洛林相信,四角龙是盘龙类和兽孔类之间的一个过渡类型。他又把从12块盘龙类和兽孔类动物化石中获得的信息输入电脑(包括腭孔、颞孔形状,头颅骨形状,牙齿数量和着生位置等),然后由电脑判断出两者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在进化树上,通向兽孔类一边的第一个分叉就是四角龙。‎ ‎23.文中“直接依附其上”的“其”字指代的是(2分)‎ ‎  A.四角龙的头角   B.头角上的骨架   C.被穿越的颞孔   D.穿越颞孔的肌肉 ‎24.文中“两者之间的联系”指的是(3分)‎ ‎  A.由盘龙类、兽孔类化石中分析出的相关状况 ‎  B.从盘龙类、兽孔类中发现的动物进化规律 ‎  C.腭孔、颞孔、颅骨的形状,牙齿的数量以及着生位置 ‎  D.四角龙与盘龙类、兽孔类之间的区别和变化 ‎25.下列几种说法中,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是(3分)‎ ‎  A.四角龙头部背面那块用来支持颌骨的骨头,比兽孔类的大,但又略小于盘龙类 B.对三种古生物进行比较之后发现,大多数盘龙类腭孔大,四角龙的很小,兽孔类的已封闭。‎ C.洛林的发现是对四角龙、盘龙类和兽孔类身体各部位的化石进行比较分析和计算的结果 ‎  D.洛林的研究,证实从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之间存在着过渡类型,填补了进化史中的一项空白 ‎26.根据文中所述,在生物进化系统树上,四角龙出现的位置应该在图中ABCD哪一处?(2分)‎ ‎           ‎ 答案:23.(2分)B  24.(3分)A  25.(3分)C  26.(2分)B  ‎ ‎ ‎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0-23题。(1995年全国高考试题)‎ 在地球之外,究竟有没有外星人?两位美国学者撰文说,他们花了5年时间,在北半球天空捕捉到了37个可能是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他们以波长21厘米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许多从事探索地球外文明的科学家认为,波长为21厘米的电波在宇宙空间中极为普通,如果地球外文明要向其他星体发出讯号,就很有可能会使用这个波长。‎ 在探测时,他们试图寻找从极狭窄区域中释放出的强大电波。每次探测的时间约需200—400天,所以获得的观察资料十分庞大。经过筛选,才获得了这37个讯号,其中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这些讯号大多数是沿着银河系分布的,在银河系内有着大量的恒星,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然而,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且在这些电波的方向上,也没有特异的星体存在。这37个讯号果真是由外星人发出的吗?‎ 科学家认为,如果在这37个讯号当中包括地球外文明的讯息,那么这就可能是由地球外文明发出的最强或最近的讯号。‎ ‎20.文中的“三次和两次”是指(2分)‎ A.向宇宙中的37个讯号分阶段进行调查的次数 B.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进行分片调查的次数 C.使用两种不同波长的电波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D.按照时间(天数)的长短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21.“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这句话的意思是(3分)‎ A.不知道已经接收到的讯号有没有电波源 B.已经接收到讯号但不能确定其电波源 C.不能确定电波发出的源头已经接收到了讯号 D.已接收到讯号但没有发现电波源的特征 ‎22.两位学者说,37个讯号“可能来自地球外文明”,他们的依据是(3分)‎ ‎①讯号的波长是宇宙空间极为普通的 ‎②大多数电波讯号沿着银河系分布 ‎③每次探寻的时间约为200—400天 ‎④在庞大的观察资料中这些讯号十分强大 ‎⑤捕捉到的讯号是离地球最近的 A.①③B.③⑤C.②④⑤D.①②④‎ ‎23.下列语句不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2分)‎ A.探索宇宙深处的未知讯号 B.地球外的智慧生命在哪里 C.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D.是外星人发出的电波吗 答案:20.(2分)C 21.(3分)B 22.(3分)D 23.(2分)C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0-23题。(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 加拿大某公司建造了一座示范厂,用酒精而不是用硫磺造纸浆。该公司董事长佩蒂说:"这是未来之路。用酒精制造纸浆意味着出现一种清洁、无污染的技术。"‎ 如果在小规模工厂里取得成功的这项技术也能在正式规模的工厂里生产出较便宜的纸浆,它将对纸价产生影响。这项技术还能消除造纸工业常有的臭鸡蛋味--硫化氢的气味。‎ 该公司使用的这种工艺叫ALCELL(即酒精ALCOHOL和纤维素CELLULOSE的合成词),它使用酒精和水代替硫磺把木材分解成纸浆。这种工艺是加拿大在1972年发明的,以前从来没有实现商品化,但是这家公司希望它能使造纸工业发生彻底变革。‎ 佩蒂说:"建造一座新的纸浆厂要耗资10亿美元,而且它要求木材供应源源不断。如有ALCELL工艺,只要耗资3.5亿美元就能建造一个工厂,并使工厂不停地运转,所需木材供应量较小。"他又说:"那意味着一个工厂一天生产350吨而不是1000吨纸浆。"林业产品分析家邓肯森说:"从环境方面来说,它比较清洁,而且小型厂这个概念将会使建造新纸浆厂变得较容易。"这种工艺取得成功,它将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纸浆。‎ ‎20.第一段中提到"示范厂",第二段中提到"小规模工厂"、"正式规模的工厂",第四段中提到"小型厂",对文中这四个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小型厂"就是"小规模工厂",它不是"正式规模的工厂"。‎ B."示范厂"属于"小规模工厂","小型厂"属于"正式规模的工厂"。‎ C."示范厂"属于"小型厂",也属于"小规模工厂"。‎ D."小型厂"不是"正式规模的工厂","示范厂"也不是"小规模工厂"。‎ ‎21.第四段中,佩蒂说"一天生产350吨而不是1000吨纸浆",他要说明的是(3分) ()‎ A.纸厂规模的缩小   B.纸张成本的降低 C.生产流程的简化   D.纸浆产量的减少 ‎2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 A.造纸工业通常会产生难闻的臭鸡蛋味--硫化氢的气味,这是因为在制造纸浆的过程中使用了硫磺。‎ B.运用ALCELL工艺制造纸浆,使用酒精和水而不使用硫磺,因而避免了难闻的臭鸡蛋味--硫化氢的气味的产生。‎ C.ALCELL工艺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使用酒精和水而不是使用硫磺把木材分解成纸浆,所以不会产生难闻的硫化氢的气味。‎ D.造纸工业通常以硫磺而不是以酒精和水为主要原料来制造纸浆,因而很难避免难闻的硫化氢的气味的产生。‎ ‎23.对于ALCELL工艺,佩蒂和邓肯森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下列对他俩看法的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佩蒂认为该工艺能降低造纸成本,是一种无污染的技术,邓肯森对此持有相同的看法。‎ B.佩蒂认为该工艺清洁、无污染,降低了造纸成本,但邓肯森并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 C.邓肯森认为该工艺容易掌握,利于建造新纸浆厂,但佩蒂并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 D.邓肯森认为该工艺对造纸原料要求低,利于环境保护,佩蒂对此持有相同的看法。‎ 答案:20.(2分)B 21.(3分)A 22.(2分)D 23.(3分)A 六、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0-23题。(1997年全国高考试题)‎ 美国科学家声称,每人生来有两个脑,即颅脑与肠脑。‎ 肠脑位于食管、胃脏、小肠与结肠内层组织的鞘中,含有神经细胞、神经传递质、蛋白质和复杂的环行线路。结肠炎、过敏性肠综合症等都与肠脑内产生的问题有关。肠脑中几乎能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如血清素、多巴胺、谷氨酸、去甲肾上腺素、一氧化氮等。此外,肠脑中还存在多种被称为神经肽的脑蛋白、脑啡肽以及对神经起显著作用的化学物质。‎ 颅脑面临惊恐时释出的应激激素会冲击胃脏以生痉挛;惊恐又引起交感神经影响肠脑的血清素分泌量。应激激素过分刺激还会导致腹泻。当情绪压抑时,食管神经受到高度刺激会感到吞咽困难;颅脑释出的应激激素还会改变胃脏与食管间的神经功能,导致胃灼热。‎ 最初的脑神经系统起始于管形动物,生存竞争需要更复杂的颅脑,从而发展了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肠神经系统不能进入头颅与胃肠相联,而为了适应高级动物进食和消化的需要,自然法则就保存了有独立功能的肠神经系统。就人而言,早期胚胎发育中产生的神经脊,一部分进入了中枢神经系统,另一部分变成肠神经系统,通过迷走神经连接两者--颅脑和肠脑。‎ ‎20.根据文意,肠脑之所以称为“脑”,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 A.它是不依赖中枢神经系统而独立活动的神经系统。‎ B.它的物质构成中含有神经细胞及对其起显著作用的物质。‎ C.它具有同颅脑一样的能够控制肠胃运转的独立功能。‎ D.它起源于管形动物的脑神经系统并从中分化出来。‎ ‎21.根据文意,对"肠脑中几乎能够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绝大部分物质存在于肠脑之中。‎ B.颅脑依赖肠脑中的绝大部分物质进行运转和控制活动。‎ C.肠脑中具有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所需相同的绝大部分物质。‎ D.肠脑中所有的物质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物质几乎相同。‎ ‎22.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应激激素作用于肠脑引起肠神经系统化学物质的改变。‎ B.情绪的变化是肠脑和颅脑发生联系的重要渠道。‎ C.进食和消化的需要是肠神经系统形成的基础条件。‎ D.重要的肠神经系统因不能进入头颅而成为独立系统。‎ ‎23.对本文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美国某些科学家否定了每人只有颅脑的观点。‎ B.美国某些科学家对肠神经的位置和功能提出了新的见解。‎ C.美国某些科学家对肠胃疾病的产生补充了新的见解。‎ D.美国某些科学家对人类某些器官的发生过程提出新观点。‎ 答案:20.(2分)C 21.(3分)C 22.(2分)D 23.(3分)B 七、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3-26题。(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 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的区别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早在1983年,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了怎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产生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等。用以移植的基因可来自任何生命体:细菌、病毒、昆虫等。转基因作物目前在世界上已种植有1000万公顷左右,种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红柿等。在实验室试种的还有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但同时也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比如在美国栽种的那种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现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这类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些微量的“杀虫药”,一种像任何一种农药一样能选择杀死某些害虫的“雾剂”。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它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对于这种技术,尽管还有些问题需要继续研究,但这确是人类9000年作物栽培史上一场空前的革命。‎ ‎23、根据文意,对“转基因作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因环境影响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化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B、能够产生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等额外基因的作物。‎ C、一种利用移植其他生命体基因而形成的新的杂交作物。‎ D、移植了其他生命体基因从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24、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新害虫的出现与能抗虫害作物分泌的“雾剂”污染环境有关。‎ B、美国的那种基因的玉米和棉花品种是无法对付害虫的。‎ C、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促使更不容易杀死的害虫出现。‎ D、那种能抗虫害的作物,在抗虫害的同时,又保护了一些害虫。‎ ‎2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 B、提高作物抗病毒的能力仍然是转基因技术研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C、更难对付的害虫的加快出现将是转基因作物给环境带来的最大危险。‎ D、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 ‎26、对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生物学家知道怎样通过转基因技术使作物产生抗除莠剂等特性不过十多年时间。‎ B、转基因作物可能给环境带来危险是转基因技术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C、野生植物同抗除莠剂作物杂交之后的变种已经给农业生产带来新问题。‎ D、转基因是一种新的生物工程技术,它给作物栽培带来从未有过的根本改革。‎ 答案:23D 24 C 25 B 26 C 八、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7—20题。(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 有这样一种假说:冬眠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机能。冬眠的哺乳动物虽然与人类一样都是温血动物,但是它们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例如在体温调节上,就要比非冬眠动物强。‎ 传统认为,哺乳动物冬眠的奥秘在于心脏。无论冬眠动物,还是非冬眠动物,甚至人类,其心脏工作的原理是相同的。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的细胞时,就引起心脏收缩;当钙离子随即排出细胞时,心脏又开始舒张。但是随着温度的降低,非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降低,从而使心脏的舒张越来越困难,最后导致死亡;而此时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则完全与此相反。因此心脏细胞调节钙离子浓度的机制,是冬眠时心脏正常活动的关键所在。‎ 后来的研究证实,心脏细胞的这种变化还不是冬眠的根本原因,科学家们推测冬眠最终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基因控制的。然而,人们却一直没有发现这种遗传基因。直到最近,日本科学家发现,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的血液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蛋白质HP。HP只能在冬眠动物身上找到,并与冬眠同步出现。这表明,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在人类身上也能找到类似冬眠的现象吗?人类也可能冬眠吗?答案是肯定的。人在睡眠时也有体温降低、心跳放慢的现象,这在性质上与冬眠相似。而身体硕大的熊的冬眠,为实现人类的冬眠提供了可能。如果以HP为线索,也许能重新认识熊的冬眠。一旦控制熊冬眠的遗传基因得以破译,人的冬眠就不是不可能了。这样,人类就能把自身的代谢控制到最低极限,从而有利于癌症等疾病的长期治疗、未来的宇宙旅行等。‎ ‎17.本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了一种假说,对这种假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某些哺乳动物在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从而具备了冬眠的功能。‎ B.比较起人类来,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进化。‎ C.冬眠的哺乳动物比起人类来具有更强的体温调节机制。‎ D.冬眠的哺乳动物和非冬眠的哺乳动物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体温是否可以调节。‎ ‎18.按照传统的看法,下列对动物冬眠时心脏工作原理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随着温度的降低,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也相应提高?‎ B.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 C.即使在低温条件下,心脏仍能保持在非低温条件下收缩和舒张的原状不变。‎ D.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增强,从而使心脏的收缩也随之增强。‎ ‎19.文中认为“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根据的一项是A.科学家们推测冬眠最终是由冬眠动物体内的遗传基因控制的。‎ B.HP是在冬眠动物的血液中新发现的一种特殊的蛋白质。‎ C.HP不能在非冬眠动物体内找到,而它的出现周期又跟冬眠动物的冬眠周期相同。‎ D.在发现HP之前,人们一直没有发现动物体内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 ‎2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冬眠只是冬眠动物的一种机能,但是从人类治疗疾病和宇宙旅行等需要来看,研究人的冬眠还是有重大意义的。‎ B.由于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体内找到了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因此人们对冬眠奥秘的传统解释产生了怀疑。‎ C.人在睡眠时体温降低、心跳放慢,这虽然不能认为就是冬眠,但是对研究人类实现冬眠具有重要的启示。‎ D.身体硕大的熊跟人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熊冬眠的遗传基因一旦得以破译,人的冬眠就有可能实现。‎ 答案:17、B 18、A 19、D 20、B 九、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7-20题。(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试题)‎ ‎   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以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译音为“克隆”。现在,“克隆”的含义已不仅指无性繁殖,也包括“无性繁殖系”。凡是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一群个体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   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细胞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的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一群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 ‎   克隆羊“多利”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英国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的威尔莫特等人先给“苏格兰黑面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后,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与此同时,从怀孕三个月的“芬多席特”六龄母羊的乳腺细胞中取出核,将它注入“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手术完成后,用相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换核卵,让“苏格兰黑面羊”卵细胞质与“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细胞的核相互协调,使这个“组装”细胞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经过一段时间后,这只“护理”体外形成胚胎的母羊产下了小绵羊“多利”。“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细胞受精的产物,而是“换核卵”一步步发展的结果。‎ ‎   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各国引起了震惊,原因在于卵细胞中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核。这个结果证明:‎ 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17.下列对“克隆”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动植物通过无性繁殖而扩大繁衍后代 ‎ ‎   B.来自同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个体 ‎   C.用人工的方法将生物胚胎融合而产生的后代 ‎   D.动植物“无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系”的总称。‎ ‎18.下列对第三自然段有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多利”是科学家利用两只羊的不同细胞核而“组装”成的克隆羊 ‎   B.“多利”仍然是用母羊“护理”方法而生下的小绵羊,因而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克隆 ‎   C.克隆羊胚胎形成的过程与受精卵形成胚胎的过程是相同的 ‎ ‎   D.“多利”是科学家利用试管受孕技术创造出来的小绵羊,因此被称为克隆羊 ‎19.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动物体中的各种细胞在功能上实际是没有分别的 ‎   B.动物体中的某些细胞具有受精卵细胞的发育功能 ‎   C.动物体中特定的某些细胞与受精卵的功能相同 ‎   D.动物体细胞在执行特殊功能时与受精卵细胞具有同样的潜在能力 ‎20.下列对文意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正常情况下,动植物都是靠有性繁殖来繁衍后代的,克隆是人们利用科学技术对原有繁衍方式改造的结果。‎ ‎   B.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区别在于,有性繁殖是受精细胞经过分裂而长成胚胎,无性繁殖是通过细胞核的分裂而长成胚胎。‎ ‎   C.“多利”是科学家用它父母的体细胞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组装”出的克隆体,因此克隆羊“多利”没有亲生父母。‎ ‎   D.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各国引起了震惊,原因在于这种技术表明利用动物的体细胞也能发展成完整的生命个体。‎ 答案:  17.C   18.C   19.B   20.D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 几个月前,来自一些地方的研究人员演示了使光以每秒17米的缓慢速度通过一堆冰冷的钠原子的过程。但是把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要使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能够变为现实,需要采用简单一些的方法。 ‎ 德克萨斯州农业机械大学的韦尔奇博士意识到,在冰冷的钠原子中使光速降低的基本原理在热的铷原子中也同样适用。用热的铷原子做实验要简单得多,它包括把一个装有固体铷金属的特殊透明容器(称为   “小室”)加热到大约100摄氏度,然后把两束经过细微调节、波长略微不同的激光射入小室。 ‎ 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比如玻璃或水,光速也会略微降低,因为光会与组成材料的原子相互作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影响是微弱的,并且任何加强这种影响的试图都会导致光的吸收。‎ 因此,重要的是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韦尔奇博士通过小室做到了这一点。这种方法把铷原子置于一种非常微妙的鼻子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铷原子不能吸收光。同时,两束光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另外一束波长很长的光,这束光的传播速度比原先两束光的速度要快得多。 ‎ 降低光速能获得诸如非线性等其他一些效应。在大多数情况下,光的行为是线性的:把如射到玻璃上的光的强度增加一倍,穿过玻璃的光的强度也会增加一倍。但是,非线性意味入射光的微小变化会导致透射光的巨大改变。正是这种性质使光学开关的设计者们兴奋不已。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工程师阿塔奇认为,人们在通过光缆传送光脉冲时,常常需要把某个用来与其他信号作对比的信号延迟一段时间。目前的做法是把其中一个脉冲沿着为此目的而专门建造的很多光纤发送出去,而采用一个大小为1升、装满高温铷气的小室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并且更加有效。 ‎ 韦尔奇小组的成员卡什说,装满铷气的小室在改变激光束以产生难以获得的波长方面极其有效。他们已在考虑运用这个原理制造一个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由于紫外线波长短,因此可以用来读取刻录在光盘等媒介上的形状更小、排列更紧密的数据。 ‎ 这篇科技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当代科学家使光速降低的基本方法,以及降低光速的用途。全文语言精练,没有过多的使考生难以理解的科技术语和理论阐述,内容也相对集中,且颇具趣味,适合考生的阅读水平和解题要求。 ‎ 这篇短文共有4道试题,重点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三项内容。下面逐题加以说明。 ‎ ‎17.文中画线处“影响”一词的意思是 A普通的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降低 B光对于所通过材料的原子的作用 C两束经过细微调节的激光的干扰 D小室中热的铷原子减慢光速的效果 ‎[答案] A  ‎ ‎[分析]本题A项是正确项。文中画线处“影响”一词共出现两次,这两个“影响”的含义应该是相同的。由于原文“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是承接前一句“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来说的,因此这里“影响”一词应该是指普通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的降低。同时,因为本文一开始就说科学家所做的工作是“降低光速”,所以文中画线处“加强这种影响”应该是指加强普通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不应该指加强光对于所通过材料的原子的作用。根据同样的理由,可知B项是错误项。此外C项和D项也是错误项,这两项中所涉及的内容都离画线较远,不可能是   “影响”一词的意思。 ‎ ‎18.下列不属于韦尔奇所做实验的内容的一项是 ‎ A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  ‎ B使铷原子处于不会吸收光的微妙的量子状态中 ‎ C使波长略微不同的两束光互相作用而产生慢光 ‎ D制造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来读取光盘上的数据 ‎ ‎[答案]D ‎[分析]本题要求选出不属于韦尔奇博士所做实验的内容的一项,应该选D。A、B、C三项都属于韦尔奇已经做过的实验的内容。A项“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可称为韦尔奇实验的出发点或原则,B项“使铷原子处于不会吸收光的微妙的量子状态中”和C项“使波长略微不同的两来光互相作用产生慢光”‎ 也是韦尔奇实验中两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这些都可以在原文第三自然段中清楚地看出来。而D项“制造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来读取光盘上的数据”,则是韦尔奇小组正在考虑进行的工作,是韦尔奇“将做”实验的内容,而不是他“所做”实验的内容。 ‎ ‎19.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温度接近于绝对零度的钠原子可以把光速降低为17米/秒 ‎ B.在高温中的铷原子处在一种非常微妙的量子状态中 ‎ C.利用热的铷原子传送光脉冲可以比利用光缆更加有效 ‎ D.缓慢通过高温铷气的入射光具有非线性效应 ‎ ‎[答案] C  ‎ ‎[分析]本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应该选C。因为原文倒数第2自然段只说,利用热的铷原子传送“某个用来与其他信号作对比的”、需要“延迟一段时间”发送的光脉冲信号,要比利用光缆有效得多,而没有说利用热的钠原子传送所有的光脉冲信号,都比利用光缆有效。C项犯了逻辑学上的不周延的毛病。而A、B、D三项都符合原文的意思。原文第1自然段首先说科学家使光以17米/秒的速度通过一堆冰冷的铷原子,接着马上说“把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显然科学家确实是把钠原子冷却到了接近于绝对零度,才实现17米/秒的光速的。原文第二自然段说把伽金属装在小室中,并加热到大约100度,第三自然段又说韦尔奇通过小室把铷原子置于非常微妙的量子状态中,显然这时铷原子确实是在100度的高温之中。原文第4自然段说降低光速能够获得非线性效应,那么“缓慢通过高温铷气的入射光”正是一种慢光,它当然具有非线性效应。     ‎ ‎2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利用钠原子降低光速的代价要小于利用铷气    ‎ B.光通过高温铷气时,其传播的速度也会降低    ‎ C.紫外线的波长短,所以传播的速度比较慢    ‎ D.目前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已经成为现实    ‎ ‎[答案]B    ‎ ‎[分析]本题要求选出“推断正确的”一项,应该选C因为原文第三自然段说:“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比如玻璃或水,光速也会略微降低,因为光会与组成材料的原子相互作用”。言下之意就是当光通过高温铷气时,光当然要跟铷原子相互作用,光的传播速度当然也会降低。A、C、D项都是错误项。原文第一自然段指出.科学家利用冰冷的钠原子降低光速,但是要把原子(也包括钠原子)冷却到接近于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原文第二自然段则说,用热的铷原子来降低光速则要简单得多。由此可见,利用钠原子降低光速的代价应该要大于利用铷气,A项是错误项。原文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说,由两束光相互作用而产生第三束波长很长的光,这第三束光的速度要比原先两束光慢得多。由此可见,波长长的光,传播速度较慢,波长短的光,传播速度较快,紫外线的波长短,其传播的速度应该是比较快才对,C项是错误项。原文第四自然段说慢光的非线性效应使光学开关的设计者们“兴奋不已”;第五自然段说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工程师阿塔奇“认为”装满铷气的小室能够传送光脉冲信号;原文最后一段说韦尔奇小组“已在考虑”制造一个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以上三点都说明,以慢光为基础的实际应用目前尚处在设想阶段,还没有人真正付诸实施。由此可见,D项也是错误项。‎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2001年春季北京高考试题)‎ 一些环境保护论者以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开发的一种叫特温戈的小型车为例,证明了只要不再追求汽车的大体积和大功率并大大降低其产品的燃料消耗,世界汽车工业将会取得怎样的成就。‎ 绿色和平组织已经构想出一种环保型样车SmILE(“体积小、智能化、重量轻、效率高”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该组织希望这一概念能流行起来。这种汽车主要靠高于正常压力的增压器增加汽缸的动力或使混合燃料注入汽缸。一些专家说,这是使小型发动机充分发挥性能和提高燃料效率的好办法。‎ 用于SmILE的双缸发动机是由瑞士温科AG公司为雷诺特温戈这样的小型汽车设计的。但是环境保护论者认为,使用四缸发动机也是可能的,这样就可以保证所有型号的SmlLE车油耗减半。有些人认为,像温科AC公司研制的发动机可能经受不住汽车每天行驶的磨损。针对这种观点,SmILE设计者说,这种发动机不会比任何一种传统发动机磨损更快,它有一个先进的冷却系统,其平均活塞速度甚至比类似的传统汽车的活塞速度还要低。不管怎样,目前大多数汽车早在发动机用坏之前就已经报废了。‎ 对持温戈的改进并不局限于发动机。对车身及底盘的改造在风洞试验中使空气动力特征提高了30%。米什林公司设计的特殊轻型齿轮辋和轮胎使汽车行驶的滚动阻力提高了35%。由于采用了体积更小的发动机,重量更轻的散热器、蓄电池和排气系统,并且改变了座位、悬架、刹车和油箱的构造,持温戈减轻的重量超过了195公斤。绿色和平组织认为,在不影响汽车的安全性能的情况下,使用纤维复合材料对特温戈这样的车进行全面改造,车的重量还能减少80公斤。尽管玻璃钢和碳素纤维强化塑料零件被用于更具流线型的车身,SmILE设计者说,它们的制造方法即使用钢材,汽车的总重量也不会增加。‎ 该车设计者说,降低燃料消耗对车的驾驶和性能没有负面影响。发动机的最高速度、灵活性和加速能力与原来的特温戈相比毫不逊色,或者还要出色。他们说,用于研制SmILE的技术用于其他品牌的汽车也同样容易。‎ ‎17.文中画线处的“概念”一词指的是 A.不追求汽车的大体积和大功率,并降低燃料消耗 B.体积小、智能化、重量轻、效率高 C.小型车特温戈和SmILE D.使小型发动机充分发挥性能和提高燃料效率 ‎18.从本文看,下列反映Sm11正发动机的特点的一组是 ‎①使用了高于正常压力的增压器 ②油耗低,功率大 ‎③具有先进的冷却系统 ④体积较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以下理解不符合本义内容的一项是 A.温科AG公司专为特温戈设计的发动机也用于SmILE B.法国雷诺公司使特温戈减轻的重量超过了195公斤 C.SmILE的车身使用了玻璃钢和碳素纤维强化塑料零件 D.降低燃料消耗对各种汽车的驾驶和性能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20.根据本义的内容,以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特温戈虽然出色,但还不是一种环保型小汽车 B.原来的特温戈车的发动机存在一些问题 C.降低汽车燃料消耗的惟一办法是使用混合燃料 D.目前大多数汽车发动机的问题不在于使用寿命 答案:17.B 18.C 19.C 20.D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 铜奔马正名 ‎ 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据云当时被 定名为“马踏飞燕”,也有学者引经据典,将其定名为“马超龙雀”。最后可能因为众说纷纭,无奈之下取名为“铜奔马”。“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意。‎ 最近有人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更考定此物应名“飞廉铜马”。其根据有二:一是《后汉书.·董卓传》中有“飞廉铜马之属” 的记载,二是“《三才图会》里的飞廉图,便是一只飞鸟”。愚意此说更属不妥。‎ 首先,《三才图会》一书乃明朝嘉靖、万历间人所作,且《四库提要》认为其中采摭浩博,然间有冗杂虚构之病。其次,关于“飞廉”,注家多有出入。《墨子·耕柱》云:“夏后启使飞廉折金于山川。”《史记·秦本纪》云:“飞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以上两书显然认为飞廉是人。但是《淮南子·俶真训》高诱注:“飞廉,兽名,长毛有翼 。”《楚辞·离骚》王逸注:“飞廉,风伯也。”洪兴祖补注:“飞廉,神禽也,能致风气。”可见飞廉到底是人是神,是兽是禽,古人也无定论。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武威铜马是一件写实的作品,马足下的飞乌亦然,所以很难将其与神话中的飞廉相提并论。至于《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当是飞廉归飞廉,铜马归铜马,非指一物,故文后有“之属”一词。‎ 然而,武威铜马足下确有一鸟,其象征之意为人所关注。一提到马,人们很快想到奔腾如飞,而飞燕的速度同样也是无庸置疑的。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如南朝沈约诗有“紫燕光陆离”句,注:“紫燕,良马也。”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李善注谢灵运诗云:“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飞燕骝。”在古代,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这种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 ‎17、以下不属于作者为铜奔马正名的原因的一项是 A作为中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其名称一直众说纷纭。‎ B “马踏飞燕”“马超龙雀”二名跟铜奔马造型相合,但未被采用。‎ C “铜奔马”一名中虽然有奔马,但是没有飞燕,不能令人满意。‎ D “飞廉铜马”一名,比起“铜奔马”、“马踏飞燕”等更逊一筹。‎ ‎18、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 A 《三才图会》一书撰作时代太晚,且有冗杂虚构之病。‎ B飞廉是人还是神,是兽还是禽,古人的说法并不一致。‎ C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 D 《后汉书·董卓传》“飞廉铜马之属”中,飞廉和铜马应是两物。‎ ‎19、对原文最后一段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到今的诗文中,用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 B “二句中赤免指良马”的“二句”指“紫燕光陆离”、“紫燕跃武”二句。‎ C铜奔马足下有一鸟,文中透露出这种造型的用意表明奔马速度快于飞燕。‎ D作者认为,“紫燕骝”、“飞燕骝”的名称符合古人原意,又切合铜奔马的造型。‎ ‎20、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四库提要》虽然比《三才图会》晚出,却是一部权威性的著作。‎ B高诱、王逸、洪兴祖三人都是我国古代学问渊博的注释家。‎ C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 D在体会古人创意这一点上,“飞廉铜马”和“紫燕骝”两个命名是相似的。‎ 答案:17 B 18 C 19 D 20 C 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7—20题(2002年春季北京高考试题)‎ 美国时代生活公司1990年出版的《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显示,史学家不可能只是超然物外的旁观者。就拿鸦片战争来说,作者谈到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难以展开时写道:“在马戛尔尼扩大英国与中国贸易行动失败的情况下,该公司只好自己想办法来维持贸易平衡,但东印度公司用什么商品来打开中国市场呢?答案就是鸦片。”‎ 看来其中的因果关系是很明显的:因为英方一系列要求(增加通商口岸、减低税率、设立租界等)未获应允,东印度公司才不得已求助于鸦片。‎ 其实,即使清政府当初一切照英方的安排行事,不法鸦片贸易仍无法避免。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方的要求悉数满足,鸦片交易还是不能禁绝,这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例证。而且,《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并不讳言:清朝政府早在1729年就颁布了禁烟诏令,嘉庆皇帝一即位(1796年)就下令再次禁烟,但在“十八世纪末”,每年仍有大约一千二百箱的鸦片运销中国,其中大部分来自孟加拉,东印度公司垄断了那里的鸦片生产。‎ ‎“十八世纪末”这一表述方式比较模糊。实际上,在马戛尔尼出使中国(1793年)之前,鸦片走私已很猖獗。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初,东印度公司因经营不善而岌岌可危。黑斯廷斯在1774年担任英属印度总督之后就采取了以邻为壑的政策:如果听任印度农民吸食当地盛产的鸦片,财政上当然不无小补,但东印度公司的利益最终将受到损害,即失去健壮的劳动力;在他的坚持下,东印度公司垄断的鸦片销往中国,于是偷运“福寿膏”逐渐成为英属印度的支柱产业。尽管这位黑斯廷斯在1785年遭受弹劾,但他的鸦片走私政策却留给东印度公司滚滚不断的财源,直到二十世纪仍有英国史学家对黑斯廷斯当年的“远见”大加赞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到了十九世纪初,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是靠中国的银两来维持的。‎ 伯克在弹劾黑斯廷斯时称东印度公司是“有史以来最堕落的公共机构”,其成员系“人类的垃圾、渣滓”。当时鸦片问题尚未浮现在公众的视野之内,伯克即使有所听闻大概也不会就此问罪。至于马戛尔尼,使华前曾任东印度公司的要职,他不知道清廷明令禁止的鸦片贸易一直在进行吗?‎ ‎17、下面不属于《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观点的一项是(B)‎ A 清朝政府禁烟的诏令并没有收到实际效果。‎ B 历史学家不可能只是历史的旁观者。‎ C 鸦片贸易应该由清朝政府负主要责任。‎ D 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偷运鸦片是不得已的选择。‎ ‎18、下面关于黑斯廷斯的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D)‎ A 黑斯廷斯采取的鸦片贸易政策是具有历史远见的。‎ B 黑斯廷斯以邻为壑的政策是指:让东印度公司把鸦片销售给印度农民。‎ C 黑斯廷斯因为推行以邻为壑的政策而受弹劾。‎ D 最晚从黑斯廷斯担任英属印度总督时起,鸦片就已经销往中国。‎ ‎19、下面关于“东印度公司”的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C)‎ A 当初如果在印度本地大量销售鸦片,最终将使东印度公司获得更大的利益。‎ B 东印度公司被看作“最堕落的公共机构”的主要原因是向中国偷运鸦片。‎ C 在孟加拉的鸦片生产和向中国销售鸦片两方面,东印度公司都占有垄断地位。‎ D 十八世纪七十年代,东印度公司因把鸦片大量销售给印度农民而一度岌岌可危。‎ ‎20、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A 马戛尔尼使华时对鸦片贸易的存在并不知情。‎ B 《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是在为英国方面推卸责任。‎ C 本文反驳了《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的观点。‎ D 本文证明,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即使历史学家也会有偏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