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必考点强化训练4
4 语言文字运用+连贯、生动(考点专练)+名句默写+论述文阅读 (时间:60分钟 分值:6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肄业 掉书袋 篷荜生辉 仰之弥高,钻之弥艰 B.篇幅 挖墙角 钟南捷径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C.缘份 洽淡会 察颜观色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糟蹋 候车室 优柔寡断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解析 A.“篷荜生辉”应为“蓬荜生辉”,“钻之弥艰”应为“钻之弥坚”。B.“挖墙角”应为“挖墙脚”,“钟南捷径”应为“终南捷径”。C.“缘份”应为“缘分”,“察颜观色”应为“察言观色”。 答案 D 2.(2013·山东济南二模)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参加教学评估的领导虽然只是走访了几所学校,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他们对我市推进素质教育的现状还是有一些了解的。 B.日前,记者暗访这家被曝光的偷排地下污水的大型制药厂,当采访有关人 员时,他们躲躲闪闪,讳莫如深。 C.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外出旅游时异地的风物让人迷醉欣喜,可是一路 上的旅游购物却常常使人不厌其烦,兴味索然。 D.面对当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和现象,几位经常聊天的老人坐在一起边议论 边慨叹人心不古,还不时摇摇头。 解析 A.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比喻从观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测全貌。B.讳莫如深:紧紧隐瞒。C.不厌其烦:不嫌麻烦。本句应用“不胜其烦”。D.人心不古:现在的人思想感情不如古人那样真挚纯朴。多用以感叹世风浅薄。 答案 C 3.(2013·安徽江南十校联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专家强调,地方性公共场所戒烟规定远不能解决我国公共场所的烟害问题, 国家控烟立法已经刻不容缓,劝阻青少年戒烟也显得尤为重要。 B.“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飞抵距地球约700万公里远的深空,这标志着“嫦 娥二号”工程完美收官,为中国未来更远深空的探测奠定了科技基础。 C.以世界末日高调出场的2012年12月21日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不过一 些现实问题,像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等,终将导致地球走上漫长的衰败。 D.铜川昌盛煤矿重大责任事故之所以能被隐瞒一年,是因为煤矿老板用重金 买通了煤炭局的官员,并和当地主管媒体的官员相勾结的结果。 解析 A.不合逻辑,否定不当,可将“劝阻”改为“劝导”,或将“戒烟”改为“吸烟” 。C.搭配不当(或成分残缺),“走上”与“衰败”不搭配,可在句末加“之路”。D.结构混乱,“是因为……的结果”句式杂糅,可删去“的结果”。 答案 B 4.(2013·绍兴4月教学质量调测)阅读下面的一则材料,然后回答问题。(4分) “代排”本不是什么新鲜事,最近杭州下沙一家服务公司推出的“银行代排”颇有意思:付2元钱,就帮你排队。许多市民说,上银行少则排队半小时,多则2小时,2元钱换2小时,值得啊;还有人说,这种服务的推出,银行应该感到脸红。 请从雇佣者和被雇佣者两个不同角度,分别给“银行代排”下一个定义。(所下定义要分别突出两者不同的利益;每条不超过20字) (1)雇佣者角度:“银行代排”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一种雇佣行为。 (2)被雇佣者角度:“银行代排”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一种雇佣行为。 解析 要包含两个要素:“行为”——花2元钱雇人去银行排队/到银行去替别人排队,“目的”——以节省时间/以获得2元钱的报酬。 答案 (1)花2元钱雇人去银行排队以节省时间 (2)到银行去替别人排队以获得2元钱的报酬 5.(2013·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第一次联考)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里到处是故事,到处 有美丑。大街上,天桥下,我们经常看到各式各样的乞丐,经过这些乞丐身边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请你设计一个人经过某个乞丐身边时的情景。 要求:①侧重细节描写;②要有环境描写;③100字左右。(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的特点之一是要求细节描写与环境描写相结合,其中侧重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注意思考两个方面:①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的一个什么样的乞丐,这就涉及两种描写手法的结合;②所设计的经过乞丐旁边的那个人的表现,可以是厌恶、不理睬,可以是同情、热心肠的帮助。需要注意的是,不需要限定表现正面的主题,只要真实生动即可。 答案 (示例)北风呼啸,雪花飞舞。人们用围巾、棉衣紧紧地裹着瑟瑟的身子,匆匆地赶路。一位衣衫褴褛而又骨瘦如柴的老人正坐在天桥下乞讨。他布满皱纹的脸冻得发紫,目光呆滞,端着搪瓷碗的双手颤巍巍的,口中含混不清地说:“行行好……我两天没吃东西了……”迎面走来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人,他上身穿着一件黑色皮夹克,脚下踩着一双锃亮的皮鞋。他用鄙视的眼光横了一眼老人,皱了皱眉头,嘴里还嘀咕着:“糟老头,真是影响市容!”天色慢慢暗下来,风更猛了,雪更大了,可怜的老人…… 6.(2013·河北石家庄一模)请仿照给出的画线的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句意连贯, 句式一致,修辞一致。(4分) 循环往复的四季,寄寓着大自然不一样的感情。春风送暖,给大地披上新绿,那是风对大地的抚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冬雪带寒,给大地捎来洁白,那是雪对大地的爱恋。 解析 内容上,注意春、夏、秋冬的顺序,注意“四季”的“感情”这一主题,要选择最具季节特征的事物;修辞上,注意拟人、排比的要求。 答案 (示例)夏雨缠绵 给大地送来活力 那是雨对大地的问候 秋叶飘落 给大地铺上金黄 那是叶对大地的赞美 二、考点专练:连贯、生动(18分) 7.(2013·天津六区4月模拟)现在,有些超市安装了监控摄像头,且在醒目处贴有 “每一个摄像头都是一双监视你的眼睛”“莫伸手,伸手必被捉!”这样让人很不舒服的标语。请你另拟一条提示语,既能表达同样的意思,又语言得体。(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拟写的标语应该注意语言使用的场合。超市中的标语主要是面对消费者,应该让消费者看着舒服。 答案 (示例)每一个角落都在录像中,请您美美地微笑。 8.(2013·江苏南京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话。(6分) 鉴于有些学生在期末试卷上书写潦草,字迹难以辨认,某大学教授给他的两个研究生布置了一项特别的寒假作业——练字。对此,两人都赞成,但角度不同,各有道理。 一个直截了当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打了个比方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打了个比方”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比喻)的能力。注意材料中“两人都赞成,但角度不同,各有道理”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限制作用。 答案 (示例)(一个直截了当地说:)老师让我们练字,其实也是培养我们严谨认真的学风。(一个打了个比方说:)研究生练字正如亡羊补牢,重塑形象为时不晚。 9.(2013·哈尔滨模考)11月23日是某校100周年校庆,学校准备举办一台“唱响 梦想,舞动青春”的文艺晚会。请你以晚会节目主持人的身份,在横线上写一段开场白。要求:(1)主题鲜明,语言生动;(2)50字左右。(6分)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晚上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请欣赏晚会的精彩节目。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鲜明、生动、简明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理解题目的三个要求:主题鲜明,即晚会的内容、性质或目的要明确;语言生动,一般指善用修辞,用语准确又新颖,富有文采,感染力强;50字的限制就是要求语言简洁。 答案 又是一年金秋送爽时,又是一个花好月圆日。我们的母校迎来了100岁生日。今晚,让我们用嘹亮的歌声、美妙的舞姿,唱响梦想,舞动青春! 三、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而又何羡乎! (苏轼《赤壁赋》) (2)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3)____________,不亦乐乎?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 (《论语》) (4)持节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答案 (1)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2)可以横绝峨眉巅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愠 (4)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 四、论述文阅读(12分,每小题4分) (2013·山东济南二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3题。 对孔子仁学的重新解读 孔子的仁学思想始于亲,却非终于亲,这也是儒家的仁爱观念能够成为最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关键所在。孔子主张将仁爱由亲亲之情逐步向外扩展,惠及整个人类——“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尔后再进一步将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 为了不使“仁民”“爱物”的思想流于空疏,孔子提出了“畏天命”(《季氏》)的观念。在孔子那里,“天命”主要被理解为一种异己的客观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人的力量所不能抗拒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畏天命”,是孔子在为人的意志自由划界。在孔子看来,要使天、人关系处于和谐顺应的状态,只有唤起人们对“天命”的敬畏之情,才不至于在“天”或“天命”面前,变得胆大包天、肆意妄为,否则将“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当然,我们也不否认“畏天命”观念中蕴涵着某些宿命论的因子。 孔子认为,君子之所以“畏天命”,是因为君子“知天命”,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季氏》)。而“知天命”并非是指对天命有着清晰、透彻的理解或预测,而是意味着只有知晓了何谓“天命”,即觉解到人的自由的界限,才能“不怨天、不尤人”,“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不仅感知到“天命”的存在及其对人事的作用,而且还意识到这种存在和作用具有一定的神秘性,难以被人真正知晓。既然天命难知,也就自然要“畏天命”了。这是一种十分明智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使得孔子在大自然面前具有虚怀若谷的圣人气象。 必须指出,孔子对“天命” 神秘性的认知、敬畏,并没有将其引向神秘主义。孔子从不为神秘性所囿,而是超乎寻常的理智。知“天命”之难知,并不等于天命不可知,或者放弃对天命的追问。孔子终身都致力于学习,并且还辩证地意识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学”与“思”的目的之一就是力争达到对“天命”的“知”。孔子从未因为“畏天命”而把人引向对“天命”的单向的依赖或畏惧,他更多的是在对“天命”的反省、审视、考问的过程中,更大程度地肯定了人在“究天人之际”中的那份主动。然而,孔子也深切感悟到:人的有限的生命难以揭示无限的天命。 这种推人及物的情怀,对导引今人走出“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的怪圈,具有启迪意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既不能只强调人类利益而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不能只注重自然保护,而完全置人类利益于不顾。人类利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必须兼顾,但这种兼顾,又是有“重点”和“差等”的。只有这样的生态观,才不至于使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陷入尴尬的“二难”境地。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1.对孔子提出的“畏天命”观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畏天命”观念是孔子基于对“天命”的认识提出来的。 B.“畏天命”告诉人们,要敬畏自然,否则将“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C.面对“天命”,孔子是无力又无奈的,因此,他的“畏天命”观念包含着 宿命论成分。 D.“畏天命”观念表现了孔子在大自然面前的明智和虚怀若谷的圣人气象。 解析 “孔子是无力又无奈的”不正确,在文中没有依据;“……因此,……”的因果关系也没有依据。 答案 C 12.对文中孔子的“人”与“天命”的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只有唤起人们对“天命”的敬畏之情,才能使天人关系处于和谐顺应的状 态。 B.孔子意识到了“天命”的存在、对人事的作用及前二者的神秘性,所以要 “畏天命”。 C.“天命”难知,并不等于天命不可知,从而放弃对天命的追问,放弃人的 主动性。 D.孔子提出的“学”与“思”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力争达到对“天命”的 “知”。 解析 据原文第四段“‘学’与‘思’的目的之一就是力争达到对‘天命’的‘知’”可知,该项中“目的”与原文“目的之一”不一致。 答案 D 13.下面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从“泛爱众而亲仁”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将人类的道德关怀 推及自然万物。 B.“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是因为“小人”不努力学习,没有知识,无 知者无畏。 C.在强大的“天命”面前,孔子提出“畏天命”思想,还是没有摆脱“自然 中心论”的怪圈。 D.本文认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仅要强调人类利益,更要注重自 然保护。 解析 B.“‘小人’不努力学习,没有知识,无知者无畏”于文无据。 C.据第五段首句“这种推人及物的情怀,对导引今人走出‘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的怪圈,具有启迪意义”可知,该项“还是没有摆脱‘自然中心论’的怪圈”不符合文意。D.据第五段“既不能……也不能……人类利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必须兼顾”可知,原文强调人类利益和自然保护并重,该项“不仅要强调人类利益,更要注重自然保护”不符合文意。 答案 A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