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0届高三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张家口市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卷 高三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个人对待社会有三种态度,也可以说是态度的三个层面。 法律性对待。法律是道德的最低要求,它是保障社会秩序的共同契约,也是社会对个人的基本约束力。个人自由即使充分发挥的时候,仍然不可随意放火、杀人、闯交通红灯。遵守法律,是个人最低的社会责任。法律性对待,是一种服从,一种必要的遵守。 论理性对待。每个人都有服从法律的义务,而把法律与执法、遵法化为自觉,则需要伦理。伦理要求我们要自觉地遵守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范。社会中有一些共同规范,例如在公共汽车上,不可以随便抽烟、喝酒、打牌,干扰交通秩序。 伦理原则是历史的产物。它会随时代而变迁,也会随着地域的变迁而变迁。例如当下的中国实行一夫一妻制,如果没有离婚,就必须遵守婚姻的伦理规范。而一些伊斯兰的国家,实行的是多妻制,一个男人同时拥有几个妻子而不算违反伦理规范。在19世纪之前,中国实行严格的孝道,父亲死了,你即使担任再大的官职,也必须回到家乡守孝三年,名为丁忧,现在没有这项规范了。 道德性对待。道德与伦理既相关又不同。在康德的体系里,两者分不太清楚。李泽厚先生的“伦理学”,则把“伦理”与“道德”加以区分,他把“伦理”界定为外在社会对人的行为规范和要求(通常是指社会的秩序、制度、法律、习俗),而把道德界定为人的内在规范,即个人的行为、态度以及心理状态。伦理是相对的,而道德则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内在要求。康德称之为不同于动物的“心理形式”,李泽厚则称之为“人性能力”或“文化心理结构”。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告诉孩子接受伦理秩序、伦理规范,然后又把这些外在的规范转化为内在的心理形式——绝对的道德律令,康德称之为内在的绝对命令。例如,看到一个人掉到河里,你会从内心发出一道命令,赶紧去救他。救他不一定是因为爱他,即不一定是道德情感的要求(不是人性情感),而是作为一个人,你有不忍之心,有怜悯之心,有孟子所说的“四端”,有这种人性能力,你就会毫不犹豫的去行动。这种道德行为是绝对的,没有任何功利计较,你不会想到你是科学家或作家,具有很重的生命分量,而掉下去的可能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无足轻重的人。在这里,道德行为一旦相对化了,例如,考虑掉到水里的属于什么人,是坏人还是好人,如果是坏人掉水里去,为什么要去救。这种种考虑,都会导致道德的崩溃。 上边所讲的个人对待社会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方式,这也可以说是个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与责任,这些责任包括法律责任、伦理责任与道德责任,尽管这些责任,从表面上看,是为社会,实际上又是为个人。因为如果没有社会基本秩序的保证,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就会全部落空。如果社会处于动乱动荡中,个人到处游审,连一只狗都不如,还侈谈什么自我实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法律性对待、伦理性对待和道德性对待,都是我们对社会应有态度,是我们在不同层面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B. 告诉孩子接受伦理秩序、伦理规范,并把它们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社会道德要求,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C. 我们救一个人不仅出于道德情感的要求,更是出于一颗不忍之心、怜悯之心的绝对命令。 D. 为个人为社会,我们都该尽义务和责任,只有个人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才能保证社会的基本秩序。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先总述,然后分别阐述对待社会的三种态度,最后在总述三种态度对社会的意义,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B. 文章论证方法丰富多样,有例证法、引证法和正反对比论证法,但用的最多的还是举例论证的方法。 C. 伦理原则会随时代变迁,作者列举当下中国一夫一妻制和一些伊斯兰国家的多妻制,来证明该观点。 D. 文章举救落水者的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道德行为必须是绝对的而不是相对的道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遵守保障社会秩序的共同契约是法律的要求,也是一个人最起码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要求。 B. 在公共汽车上随便抽烟、喝酒、打牌等干扰交通秩序的行为,都是没有尽伦理责任的表现。 C. 个人必须自觉遵守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范,这是伦理的要求,不遵守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D. 法律和伦理都是外在力量对人的规范和要求,而道德则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内在要求,因此三者中境界最高的是道德性对待。 【答案】1. A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中,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上下文,筛选答案。 B项,“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夸大其词,原文第5段只说,“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告诉孩子接受伦理秩序、伦理规范,然后又把这些外在的规范转化为内在的心理形式”。 C项,“我们救一个人不仅是出于道德情感要求”有误,原文第5段说“救他不一定是因为爱他,即不一定是道德情感要求”。 D项,“只有个人实现生命价值,才能保证社会的基本秩序”语意颠倒,原文最后一段说“如果没有社会基本秩序的保证,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就会落空”。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然后结合选项所分析的材料进行分析。 C项,根据原文第4段,文章列举不同国家不同的夫妻制度不是用来证明“伦理原则会随时代变迁”,而是用来证明“伦理原则会随着地域的变迁而变迁”的。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C项,“不遵守就会受到法律制裁”的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不遵守伦理的要求,不一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故选C。 【点睛】 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引发观剧热潮的《长安十二时辰》中,导演在片头巧妙地利用日晷指示时间,既突出了剧中主题,又渲染了紧张气氛。大家对这日晷所指示的“十二时辰”有多少了解呢? 十二时辰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人们开始将历法上的12个月的名称应用到天文方位上。北方为子位,南方为午位,东方为卯位,西方为酉位,一昼夜太阳运行12个方位回到原处,这样便产生了太阳变换一次辰位为一个时辰的概念,一昼夜为12个时辰,人们便可以用太阳在天空中所处的方位来确定时间。 这套计时方法为人们所接受并沿用下来,《汉书·翼奉传》中载有元帝初元元年“日加申”,意为太阳位于申的时刻,后又进一步简化为“午时”等,用十二地支单独命名。此外,人们还用“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这样更加形象的别称,分别对应子时、丑时、寅时等十二时辰。 (摘编自《“十二时辰”简史》,人民网2019年7月26日) 材料二: 5月20日,被喻为“根本性飞跃”的新国际单位制正式生效,实现了7个国际基本单位全部建立在基本物理常数定义之上,意味着“国际单位制进入了量子化时代”。在7个国际基本单位中,时间测量的准确度最高、稳定性最强、应用面最广。高精准度时间的应用,能够使我们的城市变得更智能、更高效,社会管理更便捷、更可靠,同时能极大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例如,在互联网、移动通信、卫星导航等领域,均离不开对高精准度时间的应用。如果时间测量准确度不能突破很秒量级的限制,就不可能有当今万亿元规模的全球导航定位产业、卫星定位需通过测定电磁波信号传播的时间,来测定卫星与地面物之间的距离,1微秒的时间测量误差,导致的地面定位误差约为300米,所以说,空间位置的准确度取决于时间度量的准确度。 (描编自沈则瑾《国家时间频率计量中心上海实验室落地》) 材料三: 标准原子钟借助的是数千个振荡的铯原子,并且主要通过各自独立测量完成计时。而最新的原子钟让原子更加紧密。在新原子钟中,锶原子被挤压成一个微小的三维立方体,密度是之前原子钟的1千倍。最新原子钟使用的是量子气体,在这样气体中的原子数量更多,这意味着原子的振荡将更加纯粹而且稳定时间更长。这是实现更准确时间测定的关键。 为何我们努力想要更准确地测量?事实上许多科学研究的想法都取决于我们对于时间的准确测量。时间膨胀是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的一种影响,本质是说引力会影响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在地球上我们之所以无法感觉到是因为这种影响很小,但是它仍然存在。佛罗伦萨大学高精度计量团队的Nicola Poli称:“现在的原子钟非常精准,你可以使用它们测量我们在地球上经历的截小引力影响。这就为我们研究地球本身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摘编自《史上最精准原子钟,计时准确度提升20倍!》) 4. 下列对材料中“时辰”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十二时辰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人们开始将历法上的12个月的名称应用到天文方位上,这是“时辰”这个概念产生的基础。 B. 人们利用太阳所处的方位来确定时间,一昼夜太阳运行12个方位,太阳变换一次展位便为一个时辰,约相当于现在的1个小时。 C. 根据史书,汉代曾以“日加串”表示太阳位于“申”的时刻,这时还带有方位的意味,后简化为“午时”等称呼,与方位脱离了关系。 D. 除了以地支命名外,十二时辰中还有“鸡鸣”“日出”“食时”等更形象化的称呼,这是根据一天中太阳的状态、人的活动来命名的。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7个国际基本单位全部建立在基本物理常数定义之上,国际单位制进入了量子化时代,其中时间测量技术将来也是最为先进的。 B. 当前全球导航定位产业能够发展到万亿元规模,得益于时间测量准确度能突破微秒量级的限制,否则定位会有巨大误差。 C. 最新原子钟使用量子气体,这会使原子数量更多,原子的振荡将更加纯粹而且稳定时间更长,测量时间更加精准。 D. 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引力会影响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虽然在地球上我们难以感觉到这种影响,但是它仍然存在。 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们极力提高时间测量的准确度的原因。 【答案】4. A 5. A 6. ①使我们的域市更智能高效,社会管理更便捷可靠,生活方式得到极大改变。②使许多科学研究的想法更加科学,为科学研究带来了来新的可能。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中,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上下文,筛选答案。 B项,太阳运行“一昼夜”需要十二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4个小时,故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C项,“与方位脱离了关系”错,“午时”等称呼是由“日加申”这样的称呼简化而来的,太阳所处的方位仍是其命名的基础。 D项、“根据一天中太阳的状态、人的活动来命名的”表述不全面,“鸡鸣”是根据动物的活动来命名的。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A项,“其中时间测量技术将来也是最先进的”过于绝对,原文只说“在7个国际基本单位中,时间测量的准确度最高、稳定性最强、应用面最广”。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 解答此类题型,考生先要通读所有材料,确定答题区间,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归纳概括。本题答题区间是材料二和材料三,根据村料二中的“高精准度时间的应用,能够使我们的城市变得更智艺术能、更高放,社会管理更使键、更可、同时能大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我们极力提高时间测量的准确度的第一个原因。根据材料三中的“事实上许多科学研究的想法都取决于我们对于时间的准确测量”以及“可以使用它们测量我们在地球上经历的微小引力影响。这就为我们研究地球本身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可以得出极力提高时间测量的准确度的第二个原因是可以使许多科学研究的想法更加科学,为科学研究带来了来新的可能。 答案第①点;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山洪 陈忠实 老李年龄不大,才三十冒头,乡下人对公家人都称老某,算是尊敬。老李从北岸过了河,催收了几个村子电费,后晌又过北岸回县去。他的自行车后架上装着一袋西瓜,车头上挂着的网袋里装着大蒜、辣椒之类的鲜菜,全是村民顺手馈赠的果蔬。他在这条线路上跑了几年了,干部和村民都认识他,都热情招呼,都愿意送他一点土特产。他走过烤热的沙滩,来到水边,水很清,很浅。他脱了长裤和背心,只穿一件时裤,扑通一声钻进水里。 猛然间,他听见奇怪的声音,像是从大地里头发泄出来的一种沉闷的嗡隆声,又像是从天边传来的。初听时并不在意,不大工夫,那嗡隆声愈来愈响,像千军万马驰过荒原,突然变成一种吼声。他心里顿然感到一种战栗,从水里蹦起来,往上往下一瞧,只见上滩和下滩有几个人如逃命的兔子似的奔跑;再往上一瞅,天哪,一片黄汤,裹着一片浑雾正扑将下来。他顾不得穿衣,推起车子就跑,沙滩上软沙如泥,不能骑车,他心急如焚。眼看着吼声和浑雾越逼越近,一阵冷风直透胸窝。他撒手扔了车子,甩开双手,没命地奔跑……就在老李奔到离河堤仅有两三米远的时候,黄汤和浑雾把他吞没,裹挟而去。 可是老李没有完。 老李遇着了救命恩人。头一个发现落水者而且率先跳下河的是三十岁的冷娃。冷娃在贺家村算得一条水中白条,膀宽腰细,双臂如猿,曾在县上的农民运动会上夺得自由泳冠军。他一眼瞅见上游漂下一个人头,就扑下水去了。 落水者被拉上岸来,看热闹的村民们一摸鼻子,都丧气了:“死球了!死球了!” 有老者颇富经验,把近旁放牛的孩子唤过来,把落水者扶上牛背,横搭上去,把鼓胀的肚子压在牛背上,让放牛娃牵着黄牛在河堤上转悠。 孩子走着,黄牛也走着。落水者突然哗啦一声吐出大股大股的黄泥汤来,臭气四溢。放牛娃直嚷嘛腥臭不堪,仍牵牛走着。落水者又吐了,这回吐出来的饭食,更是臭气熏人。放牛娃扔下缰绳跑了。黄牛一蹿,落水者从牛背上跌下来,竟然哼了一声。有人嬉笑说,冷娃该上广播上报纸、领舍已救人的奖金了,老者把落水者翻过身来,那人脸色像数了一层黑土,忽然眼皮一翻,眼珠转了,旋即又合上。这当儿,有人认出落水者是收电的老李,大喊:“啊呀!怎么把这驴日的救上来了?”于是,老者停了手。他已经扒拉到一堆干草干树枝,取出火柴,想燃烧一堆火来烘烘热气。冷娃顿然变得暗淡无光,他捞上来一个叫贺家村村民讨厌甚至憎恨的人,连他的英雄行为也失去了光彩。 一群人议论纷纷,“这驴日的今日遭了洪水,真是老天有眼!” “老天爷可真是有眼哩!看这驴日的坑人坑得太残火了!不容情了!” 冷娃自始至终都没说一句话。人家说他该上广播登报纸拿奖金的时候,他可只是扬扬自得,现在,他懊丧地听着众人的牢骚,忽然恼了,一把抓住那人的胳膊和脚腕,嗨哟一声吼,把老李举起来,扔到河里去了。 老者慌了:“冷娃你这算弄啥?” 冷娃:“他从哪里来再回哪里去。” 老者:“你不救归不救,救了人又把人扔到河里,这等于杀人害命!” 冷娃又慌了,嘴里骂着:“妈的!救也不是,扔也不是!” 冷娃又跳下水去了,把老李拉上来,老李的肚子又圆鼓鼓的,灌满了泥汤浊水。 老者又唤来放牛蛙。放牛娃牵来黄牛,考李又被驮上黄牛背,转悠,又吐,又是臭腥熏人。 “驴日的吐!把这几年吃咱喝咱的昧心食全吐光吐净!” 老李躺在河堤边的草地上,挣扎着睁开眼,双臂撑住地面,口齿不清地说:“乡党爷们……我不是人……” “你是……电霸王!”“你是电老虎!”“你是电——狼!” 老李趴在地上呜呜地哭。 老者此时动了恻隐之心,划着火柴,点燃了柴草,烤着那瑟瑟抖索的老李,说:“老李哇,你以往做事也太绝情哇!那年我们正打麦子,你断了电,打麦机当下不转了。而今家家户户都要轮流打麦,你欺侮的是全贺家村农人……” “把驴日的扔到水里去!” 说时迟、那时快,冷娃拉住老李的双手,旁边青年抓住老李的双脚,从草地上提将起来,叫声一二,老李又回到河水里去了。众人在岸上哗笑,看老李在水里没死没活地乱扑乱打乱刨。 冷娃又跃下水去,把老李拉上来。 老李又灌满一肚子水,又被驮上牛背,又把黄汤吐出来,又是在草地上挣扎呻吟翻白眼。 小伙子们又明闹起来;“把驴日的再摞到河里灌一肚子黄汤!” 老者这回急了,“难道说日后不用电了吗?” 老者这一句话,一下子把在场的人镇住了。好几位村民蹲下身来拢火,给老李烘烤,有几位帮老李擦干净身上脸上的泥污。有人抱怨冷娃不该三番五次把人扔到水里瞎折腾…… 冷娃突然往地上啐了一口,冷冷地说:“我准备用牛碾麦子用石磨磨面用煤油点灯,豁出来不用电了,看他还能把我坑死?”说着嚎着,转身走了。 老李已浑身端软。他听见了这些人的全部议论,也感觉到了关心和救助。忙乱的手和热气的人,然而心里却十分冷寂。 这些人还是怕他才…… (摘编自《陈忠实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顺手馈赠”“干部和村民都认识他,都热情招呼,都愿意送他一点土特产”,与后面的情节形成对比,增强了讽刺效果。 B. 本文具有强烈的写实风格,生活气息浓郁,通过表现人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表达了作者对老李的批判以及对贺家村村民的同情。 C. 文中用“嗡隆声”“吼声”“黄汤”“浑雾”“几个人如逃命的兔子似的奔跑”以及老李的反应等细节描写来表现山洪来时的场面,让读者如临其境。 D. 小说以没有说完话“这些人还是怕他才……”结尾,表现老李此时复杂的心理状态,强化了小说的批判效果,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8. 请以冷娃的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9. 小说中出现了三次救老李上岸的情节,请简要分析这样设计有哪些作用。 【答案】7. B 8. ①用个性化的语言凸显人物性格,如冷娃和老者的对话、冷娃说出不用电的冷语,表明他是一个疾恶如仇、耿直豪爽的人;②用精练准确的动作描写,如救落水者的迅速、扔老李时 “一把抓住”“举”“扔”等动作一气呵成,表明冷娃身强体健、做事冲动;③用冷娃救落水者后心境由“扬扬自得”到“懊丧”的心理描写,表明冷娃憨厚,喜欢被称赞;④用村民前后不一的反应来侧面衬托冷娃的敢作敢为、性格耿直。 9. ①典型场景的反复出现,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推动情节展开;②展示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在三次救老李的过程中,众人的反应,由积极营救到不上心,然后故意扔下水再救,真实再现了当时人们的心理变化;③真实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以权谋私者的又怕又恨,深化了小说主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 B项,“对贺家村村民的同情”理解错误,通读全文可知,贺家村村民对待老李前后态度不一,作者对他们并没有同情意味。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塑造人物的方法。塑造人物,一般根据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来揣摩人物性格;其次,通过文中作者的议论句,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人物评价的语句,来评判人物性格;第三,通过事件综合起来总结人物的性格特点,或通过其他人物的对比或衬托塑造人物形象。 ①文中冷娃的语言描写并不是很多,但是冷娃个性化的语言能凸显人物性格,如冷娃和老者的对话“他从哪里来再回哪里去”,以及后文中大家畏惧老李的权威时,冷娃突然往地上啐了一口,冷冷地说:“我准备用牛碾麦子用石磨磨面用煤油点灯,豁出来不用电了,看他还能把我坑死?”这些语言描写都表明他是一个疾恶如仇、耿直豪爽的人;②用精练准确的动作描写,如救落水者时“一眼瞅见上游漂下一个人头,就扑下水去了”,扔老李时“一把抓住那人的胳膊和脚腕,嗨哟一声吼,把老李举起来,扔到河里去了”,当人们历数老李的“罪状”时,“说时迟、那时快,冷娃拉住老李的双手,旁边青年抓住老李的双脚,从草地上提将起来,叫声一二,老李又回到河水里去了”,这都表明冷娃身体健康,但易于冲动和嫉恶如仇的特点。③用冷娃救落水者后心境由“扬扬自得”到“懊丧”的心理描写,表明冷娃憨厚,喜欢被称赞;④村民们看到救上来的人是老李时,开始大家义愤填膺,历数老李的罪状,怂恿把老李再次扔入河中,但是当老者说出“难道说日后不用电了吗”之后,一下子把在场的人镇住了,好几位村民蹲下身来拢火,给老李烘烤,有几位帮老李擦干净身上脸上的泥污,甚至有人抱怨冷娃不该三番五次把人扔到水里瞎折腾,村民前后不一的反应来侧面衬托冷娃的敢作敢为、耿直性格。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情节在文中的作用。作答时,往往从对小说的人物、结构、主题三方面的作用入手分析。 ①小说三次写救老李上岸的情节。第一次是冷娃主动救助;第二次是当冷娃得知救上来的是收电的老李时,冷娃把老李扔下河,但是畏惧“杀人害命”的罪名,又把老李救上岸;第三次是当群众纷纷表示不满时,大家又把老李扔下河,看到老李在河中没死没活地乱扑乱打乱刨,冷娃再次把老李拉上来。典型场景的反复出现,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推动情节展开。②展示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在三次救老李的过程中,众人的反应,由积极营救到不上心,然后故意扔下水再救,真实再现了当时人们的心理变化;并且,第一次救老李,是冷娃“一眼瞅见上游漂下一个人头,就扑下水去了”,说明冷娃乐于救人,但是之后反复把老李扔下水再救上来,说明冷娃嫉恶如仇,是一个易于冲动、敢作敢为的人。③真实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以权谋私者的又怕又恨,当老者提醒大家“难道说日后不用电了吗?”在场的人镇住了,好几位村民蹲下身来拢火,给老李烘烤,有几位帮老李擦干净身上脸上的泥污,竟然有人抱怨冷娃不该三番五次把人扔到水里瞎折腾,这说明官僚主义在人们心目中还根深蒂固,深化了小说主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则天皇后武氏,讳曌,并州文水人也。初,则天年十四时,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及太宗崩,遂为尼,居感业寺,大帝于寺见之,复召入宫。拜昭仪,复进号宸妃。永徽六年,废王皇后而立武宸妃为皇后。高宗称天皇,武后亦称天后。后素多智计,兼涉文史。帝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当时称为“二圣”。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大帝崩,皇太子显即位,尊天后为皇太后,既将篡夺,是日自临朝称制。嗣圣元年春正月甲申朔,改元。秋七月,突厥骨笃禄、元珍寇朔州,命左威卫大将军程务挺拒之。慧星见西北方,长二丈余,经三十三日乃灭。九月,大赦天下,改元为光宅,旗帜改从金色,饰以紫,画以杂文,垂拱二年三月,初置匦于朝堂,有进书言事者听投之,由是人间善恶事多所知悉。四年夏四月,魏王武承嗣伪造瑞石,文云:“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称获之洛水。皇太后大悦,号其石为“宝图”,擢授 同泰游去将军。五月,皇太后加尊号曰圣母神皇。载初元年九月九日壬午,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改元为天授,大赦天下,赐酺七日。乙酉,加尊号曰圣神皇帝,降皇帝为皇嗣。丙戌,初立武氏七庙于神都。追尊神皇父赠太尉、太原王士覆为孝明皇帝。证圣元年春一月,丙申夜明堂灾至明而并从煨烬庚子以明堂灾告庙手诏责躬令文武九品已上各上封事极言正谏秋九月,亲祀南郊,大赦天下,大辟罪已下及犯十恶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大酺九日。神龙元年春正月,上不豫,制自文明元年已后得罪人,除扬、像、博三州及诸逆魁首,咸赦除之,冬十一月壬寅,则天将大渐,遗制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是日,崩于上阳宫之仙居殿,年八十三,谥曰则天大圣皇后,二年五月庚申,祔葬于乾陵。 (节选自《旧唐书·本纪六》)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丙申夜/明堂灾至明/而并从煨烬/庚子/以明堂灾告庙/手诏责躬/令文武九品已上各上封事/极言正谏/ B. 丙申夜/明堂灾/至明而并从煨烬/庚子/以明堂灾告庙/手诏责躬/令文武九品已上各上封事/极言正谏/ C. 丙申夜/明堂灾/至明而并从煨烬/庚子/以明堂灾告庙/手诏责/躬令文武九品已上/各上封/极言正谏/ D. 丙申夜/明堂灾/至明而并从煨烬/庚子/以明堂灾告庙/手诏责/躬令文武九品已上各上封事/板言正谏/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嗣圣元年”采用年号纪年法,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如《琵琶行》“元和十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等。 B. “擢授”,提升。古代对于官员的授予和升降各有专称,如授于官职有“除、拜、征、召”等。升官有“拔、擢、升、晋”等,贬官有“贬、放、谪、左迁”等。 C. “七庙”,按古代礼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后以“七庙”泛指帝王的宗庙,也可借指王朝、国家。如贾谊《过秦论》中有“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之句。 D. “不豫”,天子有病的讳称。豫,本意为“安乐,安逸”,不豫就是不舒服,也可以来泛称尊长有疾。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武则天兼具关貌才干。14岁因美貌而被太宗召进宫,封为才人;后又被高宗立为皇后,她辅政数十年,威势与皇帝没有区别,和高宗并称“二圣”。 B. 武则天对天命心存敬畏。高宗驾崩,她临朝称制后,突厥寇境,彗星出现一个多月才消失,因此武则天大赦天下,并改易年号。 C. 武则天善于体察民情、听取民意。在朝堂设木匣子,有上书言事的任听投递,也方便自己了解民间疾苦、政事善恶。 D. 武则天施政宽仁、深得民心。她多次大赦天下,并特许百姓举行宴饮庆祝,但临死之前却被勒令去除帝号,恢复原来的皇后名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素多智计,兼涉文史。帝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 (2)亲祀南郊,大赦天下,大辟罪已下及犯十恶常数所不原者,咸赦除之。 【答案】10. B 11. A 12. D 13. (1)天后素来多智谋计策,文史都有涉猎。高宗从显庆年以后,经常为肢体麻痹瘫痪而困苦,百官所上奏章,都委托天后详尽决断。 (2)皇上(武则天)亲自到南郊祭天,大赦天下,死罪以下以及犯了常规赦免不能饶恕的十大罪恶的人,都加以赦免。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这段话的大意是:丙申那天夜晚,明堂发生火灾,到天明全部烧为灰烬。庚子那天,皇上(武则天)因为明堂发生火灾告于太庙,亲自写诏书责备自己,命令文武九品以上官员每人向上封章奏事。 句子前面出现了两个时间词“丙申夜”和“至明”,“丙申夜”交代明堂发生了火灾,“至明”强调火灾的结果,所以“至明”不能与“明堂灾”连在一起,“至明”应和“并从煨烬”连在一起,排除A;句中“躬”指自己,作“责”的宾语,“责躬”即责备自己,两个字中间不应停顿断开,再排除CD项。原文断句如下:丙申夜,明堂灾,至明而并从煨烬,庚子,以明堂灾告庙,手诏责躬,令文武九品已上各上封事。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A项,《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是王公即位年次纪年。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D项,“但临死之前却被勒令去除帝号”错,根据末段“遗制袝庙、归陵,令去帝号”可知,应该是武则天临死之前自己下旨(遗制)让朝廷取消帝号的,句中的“令”不是“被勒令”的意思,而是“让”的意思。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素,一向,向来;涉,涉猎;苦,苦于,“被……困苦”;百司,百官;委,委托,委任。 译为:天后素来多智谋计策,文史都有涉猎。高宗从显庆年以后,经常为肢体麻痹瘫痪而困苦,百官所上奏章,都委托天后详尽决断。 第二句得分点:亲祀南郊,省略句,亲祀(于)南郊,亲自到南郊祭天;祀,祭祀,祀天;大辟,死罪;咸,都。 译为:皇上(武则天)亲自到南郊祭天,大赦天下,死罪以下以及犯了常规赦免不能饶恕的十大罪恶的人,都加以赦免。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则天皇后武氏,名曌,是山西并州文水人。当初,武则天14岁时,太宗听说她仪容举止美好,召她入宫,封为才人。等到太宗去世,就做了尼姑,住在感业寺。大帝(唐高宗)在寺中见到她,再次召入宫中,封她为昭仪,又晋封武则天为宸妃。永徽六年(655年),废黜王皇后而立武宸妃为皇后。高宗号称天皇,武后也号称天后。天后素来多智谋计策,文史都有涉猎。高宗从显庆年以后,经常为肢体麻痹瘫痪而困苦,百官所上奏章,都委托天后详尽决断。从此在内部辅政数十年,威势与皇帝没有区别,当时号称为“二圣”。弘道元年(638年)十二月丁已日,高宗去世,皇太子李显即皇位,尊天后为皇太后。太后既然已将篡夺帝位,这天便亲自登朝代理国政。嗣圣元年(684年)春正月初一,改换年号。这一年秋七月,突厥骨笃禄、元珍入侵朔州,命令左威卫大将军程务挺率兵抵御他们。彗星出现在西北方,长两丈多,经过33天消失。九月,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光宅。旗帜改从金色,以紫色装饰,以杂色文采图画。垂拱二年(686年)三月,初次在朝堂设置木匣子,有进奏章言事的人听任他们投递,从此,人间善恶之事武则天大多知道。垂拱四年(668年)夏四月,魏王武承嗣伪造祥瑞之石。上面写有文字:“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并命令雍州人唐同泰上表宣称此祥瑞之石是在洛水获得。皇太后武则天大喜,号其石曰“宝图”提拔唐同泰为游击将军。五月,皇太后加尊号曰圣母神皇。载初元年(690年)九月九日,变革唐朝的天命(篡夺唐朝的天下),改国号为周。改年号为天授,大赦天下,赐宴饮七天,乙西年,加尊号曰圣神皇帝。把皇帝降为皇帝继承人,丙戌日,在神都开始建立武氏七庙。追尊武则天的父亲赠太尉、太原王武士彟为孝明皇帝。证圣元年(695年)春一月,丙申那天夜晚,明堂发生火灾,到天明全部烧为灰烬。庚子那天,皇上(武则天)因为明堂发生火灾告于太庙,亲自写诏书责备自己,命令文武九品以上官员每人向上封章奏事,尽力提出正告和规劝的意见。秋九月,皇上(武则天)亲自到南郊祭天,大赦天下,死罪以下以及犯了常规赦免不能饶恕的十大罪恶的人,都加以赦免,特许天下百姓大宴饮九天。神龙元年(705年)春正月,皇上(武则天)身体不适,诏令从文明元年(648年)以后犯罪的人,除了杨、豫、博三州以及所有叛逆罪首外,都加以赦免。冬十一月壬寅日,武则天病危,遗令死后附到李唐之太庙、归到李氏陵墓,命令取消皇帝号,称作则天大圣皇后;这天,武则天在上阳宫的仙居殿去世,年83岁,谥号曰“则天大圣皇后”。神龙二年(706年)五月庚申日,与高宗合葬于乾陵。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和陈景卫忆梅 胡铨① 我与梅花真莫逆,别来长恐因循。几年不见岭头春②。栩然蝴蝶梦,魂梦竟非真。 浪蕊浮花空满眼,愁眉不展长颦。此君还似不羁人。月边风畔,千里淡相亲。 注:①胡铨,字帮衡,因反对和议,被贬,绍兴十二年,除名新州编管。秦桧欲杀之,桧死,得免,孝宗时,历官至兵部侍郎。②(岭头春)指梅。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莫逆”意为情投意合的知己,“栩然”意为欢畅活泼的样子,“颦”即皱眉、紧锁眉头,“淡”形容梅若有若无的淡雅香气。 B. “几年不见岭头春”呼应标题中的“忆”字,表面上写词人不见梅花的失落,实际上是为了写词人对朋友陈景卫的牵挂。 C. “栩然蝴蝶梦,魂梦竟非真”与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都用了庄周梦蝶这一典故。 D. 词人用拟人手法将梅人格化,用比兴将人、梅合二为一,用“忆”“梦”把蝴蝶写得亦幻亦真,亦虚亦实。 15. 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对梅花的喜爱。词人视“梅”为莫逆,虽几年不见,远隔千里,仍将之看作可以“相亲”的知己。②对“浪蕊浮花”的厌恶。词人借“梅”因浪蕊浮花空满眼而“愁眉不展”,表达了对昏庸奸邪之辈的痛恨。③对耿介、孤直操守的赞赏。“此君还似不羁人”写出不受世事羁绊的风雅生活情趣,透露出词人不随波逐流的孤高志趣。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B项,“表面上写词人不见梅花的失落,实际上是为了写词人对朋友陈景卫的牵挂”说法错误;但这首词虽是“和陈景卫”而作,但词的主要意旨却是“忆梅”,并没有对朋友的牵挂之情。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把握诗歌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本词是酬和友人而作,以梅为抒写的核心意象,“我与梅花真莫逆”将梅说成是自己的“莫逆”,可以“相亲”,由此可见词人对梅的热爱。而从下片“浪蕊浮花空满眼愁眉不展长颦”两句来看,显然,“浪蕊浮花”是作为梅的陪衬物来写的,词人借“梅”因浮花浪蕊空满眼而“愁眉不展”,表达了对昏庸、奸邪之辈当道的痛恨之意。再者,从词题“和陈景卫忆梅”以及下片的后三句,又可见出作者对耿介、孤直操守的赞赏;“此君还似不羁人”则有对友人不受世事羁绊的风雅生活情趣的肯定,从中透露出词人不随波逐流的孤高志趣。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以两种事物来作类比,说明人通过学习可以智慧明达,行为无过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写琵琶女演奏前调试琵琶都有很高技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行路难》中,借吕尚、伊尹的典故,表达自己希望被朝廷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故木受绳则直 (2). 金就砺则利 (3). 转轴拨弦三两声 (4). 未成曲调先有情 (5). 闲来垂钓碧溪上 (6). 忽复乘舟梦日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砺,拨,碧溪,复。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卑的人经常为自己辩解,辩解通常显得____________。因为他们并没有一定之规,没有坚定的信念,所以语气常常是犹豫不决,决定常常会在压力下____________。他们通常活力不足而显得疲惫困倦,叫苦连天更是家常便饭。自卑的人,难以对不符合自己意愿的人说“不”。说“不”这个能力,说难很难,有的人一辈子也说不出来,他们的一生,就是不独立自主的一生,选择被形形色色的潮流所____________,行为被____________的人所控制,时间被莫名其妙的事所分割,连感情也是禁锢混乱的。( );他们的手脚,不过是别人意志的复印机。他们一生都在讨好别人,都希望能够得到肯定和承认,却不知这世上并没有一个机构,负责评判我们的生命。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么,除了迎合别人,就是表现出什么都不需要的麻木状态,远在生理的生命消亡之前,心理的生命已经被扼杀。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苍白化 更改 束缚 七嘴八舌 B. 懦弱化 改变 左右 乱七八糟 C. 苍白化 更改 左右 七嘴八舌 D. 懦弱化 改变 束缚 乱七八糟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样的人,他们的头脑,不过是他人思维的跑马场,到了临死的那一天,也许才会猝然发现 B. 到了临死的那一天,这样的人,也许才会猝然发现,他们的头脑,不过是他人思维的跑马场 C. 他们的头脑,不过是他人思维的跑马场。这样的人,到了临死的那一天,也许才会猝然发现 D. 这样的人,到了临死的那一天,也许才会猝然发现,他们的头脑,不过是他人思维的跑马场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他们一生都在讨好别人,都希望能够得到承认和肯定,却不知这世上并没有一个机构,负责批判我们的生命。 B. 他们不知这世上并没有一个机构,负责评判我们的生命,他们一生都在讨好别人,都希望能够得到承认和肯定。 C. 他们一生都在讨好别人,都希望能够得到承认和肯定,却不知这世上并没有一个机构,负责评判我们的生命。 D. 他们一生都在讨好别人,都希望能够得到肯定和承认,却不知这世上并没有一个机构,负责评判我们的生命。 【答案】17. C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一般词语和成语 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苍白化:缺乏活力和生机。懦弱化:软弱无能;柔弱。第一空根据语境,是说自卑的人为自己辩解时缺乏说服力,不是说自卑的人软弱无能。因此,第一空应选“苍白化”。更改、改变,都有“改变”的意思,但“更改”书面色彩更浓,故,第二空应选“更改”。束缚:约束限制。左右:支配;操纵。第三空,是说有的人被潮流操控,不是说被潮流限制。所以,第三空应选“左右”。第四空,七嘴八舌:形容人多嘴杂,其说不一。乱七八糟:形容无秩序,无条理,乱得不成样子。乱七八糟,不能用于“人”,故选七嘴八舌。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根据下文的分号及内容“他们的手脚,不过是别人意志的复印机”可知,要填的句子后半句应该是“他们的头脑,不过是他人思维的跑马场”,排除选项AC,文段前文讲的都是“自卑的人”,此处是对“这样的人”的总结,所以“这样的人”应该在前面,承接上文,排除选项B。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A项,“批判”与“生命”搭配不当。 B项,前后两个分句逻辑不当。顺序倒过来即可。 D项,“肯定和承认”,语序不当,应为“承认和肯定” 故选C。 20.在下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临床研究显示,①_____。对于更年期妇女,无论骨密度如何,高钠饮食都会增加骨折的危险。《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显示,2012年我国人均每日食用钠盐10.5克 ,比膳食指南要求的量高出75%,但日常钙摄入量却只有推荐值的一半。所以高钠低钙就更增加了骨质疏松的患病风险。高钠饮食可以增加肾脏对钙的排泄,也就是在排水排钠的同时,②_____,骨骼中的钠含量占全身总钠含量的一半,钠元素本身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骨骼代谢,即促进旧常被破坏和新骨生成,③_____,所以会加重骨质疏松。 【答案】 (1). ①高钠饮食会增加患骨质疏松的风险 (2). ②钙也有所流失 (3). ③但是破坏的多于生成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句子涉及语法、修辞、逻辑等诸多方面,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根据已有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做这类试题,要能联系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上下文和语体特点等内部语境,以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对象、场合、目的等外部语境(即语言交际的情景)作为切入点,运用发散思维进行合理的续写。 整个文段反复出现两个关键词:高钠,骨质疏松。文段的主要内容是说高钠饮食会增加患骨质疏松的风险。依据整个文段内容以及第一处空缺部分下文所述,把“高钠饮食会增加患骨质疏松的风险”放在第一空,作为文段的中心观点;第二处根据“高钠饮食可以增加肾脏对钙的排泄”的提示,以及“也就是”这一解说标志,该处应填入的内容应该是“钙也会随之排出”或“钙也会随之流失”之类的语句;第三处在段尾,依据“钠元素本身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骨骼代谢,即促进旧常被破坏和新骨生成”,思考下文“所以会加重骨质疏松”产生的原因,即“破坏的多于生成的”。 21.请对下面事件的意义发表看法,要求表达准确、连贯,不超过60个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42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并在9月29日在京举行颁授仪式,其中有人民科学家、人民教育家、人民艺术家、人民英雄、人民楷模等国家荣誉称号。 【答案】①这是对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的最高褒奖,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国家和人民就不会忘记;②树立榜样,激励各行业的人们继续为国家做出贡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段内容以及对文段做个性化解读的能力。作答时,抓住文段关键词,理解文段主要信息;然后在此基础上,作个性化解读。 解答此题,首先要能在阅读材料后抓住其中的关键信息。材料中提到的国家荣誉称号有“人民科学家、人民教育家、人民艺术家、人民英雄、人民楷模”,这说明表彰的是各行各业的杰出贡献者,国家和人民就不会忘记他们。另外,要明确背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性质是“国家荣誉”,点评时要指出其对现实的重要意义,即树立榜样,激励各行业的人们继续为国家做出贡献。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36年出生的王宁是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她从《说文解字》中发掘出“小篆构型系统”,创建了“汉字构形学”与“书写汉字学”;在汉字标准化、规范化方面贡献突出,领衔研制了《通用规范汉字表》……年过八十,她依燃奋斗在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第一线。 对汉字的热爱和敬畏,是王宁教授毕生的追求。自从大学就读中文系,与汉字研究结缘,六十载岁月里,她与汉语言文字学始终没有分开。教学生、做研究、搞普及、参与农村扫盲……与汉字教学研究普及有关的工作中,总能看到王宁的身影。她说:“我对汉字感情很深,特别关注汉字的命运。”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兴华高级中学“我爱汉字”学社的名义,给王宁教授写一封信,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对“王宁教授的隐忧”提出自己的希望和建议。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给王宁教授的一封信 王宁教授: 您好!我们是兴华高级中学“我爱汉字”学社的成员,听闻您年过八十,依燃奋斗在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第一线,您对汉字的这份热爱和敬畏之心,让我们学社的成员都特别感动。 汉字,是炎黄子孙的骄傲,是先人一代代智慧的结晶,是一种神奇的字体。一个个生动的汉字,就如一位技术精湛的魔术师,时而轻如鸿毛,时而重如泰山,时而飘若游丝,时而娇若惊鸿,每一个字都是一幅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是一个跳跃欢快音符的乐章。汉字的一笔一画传递的是一种文化精神,正所谓字里有乾坤,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能体会到民族文化精神的氤氲和中国人的思维逻辑,天、地、人都在其中。从仓颉造字到六书理论,无一不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文化的印记。 每一个汉字都有悠长的历史: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最后到我们现在的楷书,它们都经历了一段不可猜测的道路,才能流传到现在。它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作,是中国民族的光辉荣誉;并且,每个汉字都是一条路,带领我们回到传统文化的故乡。 可是,王宁教授,正如您担忧的一样,汉字正在遭遇危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发现,当自己需要写几个字时,竟不知从何下笔。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键盘上敲字如飞常常代替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因为长期使用电脑,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提笔却无法正确写出具体部首和结构。一项调查显示,两千余名受访者中有逾八成的人承认写字有困难。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正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 有人说: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得到光大,不是取决于它吸收了多少外来的精华,而是决定于这个民族优秀的文化是否得到很好的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提出“学习母语是一种权利”,法国规定“法产商品的商标必须使用法文”,韩国主张“立志于国语发展和国语文化创造”,俄罗斯甚至把保护母语纳入了国家安全战略。在邻国日本,从小学到初中都有习字和书法课,文科大学里书法也是必修课,而中国的汉字呢,我们该怎样尊重它,保护它? 单单靠一个“我爱汉字”学社也许挽救不了汉字危机,但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我们的汉字一定会源远流长的。王宁教授,我们会像您那样关注汉字的命运,请相信我们。 兴华高级中学“我爱汉字”学社 于2020年元月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与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紧密相关。所给材料介绍的著名语言文字学家王教授的事迹。前半部分介绍了她的身份、学术贡献与科研工作现状;后半部分介绍了她的志趣与教料研生平,突出她与汉字研究的密切关系。任务指令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内容,以兴华高级中学“我爱汉字”学社的名义给王宁教授写一封信,行文时须按书信体格式写。立意的切入点在于对材料核心内容的概括,找出关键语句。材料核心内容是王宁教授对于汉字的热爱与敬畏,对于教学、科研工作的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关键词句有:“奋斗”,“热爱与敬畏”,“我对汉字感情很深,特别关注汉字的命运”等。从上述内容核心与关键词句切入,注意题目要求:对“王宁教授的隐忧”提出自己的希望和建议。 立意: 1.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从日常点滴做起; 2.敬畏汉字,学好母语; 3.汉字有大美,唯有热爱,才能自由驾驭; 4.汉字,传递的是一种精神。 素材: 1.传说中的苍颉貌若龙颜,有四目灵光,他常常仔细观察鸟龟背上的花纹,鸟类羽毛的文彩,山川起伏的现象,日月星辰的走势,而且在自己的手掌上现画图像。他智慧超群,见物过目不忘。年轻时黄帝派他管理仓储,赐名为仓颉。后来又任命他为史官。人类自从有了语言之后,便可以广泛地进行感情交流了,可是由于没有文字,远古时,任何遇到重大的事情,只能用结绳纪事,刻木为号的办法,即大事结一个大结,小事系一个小结,或者在木头上刻记号。到了炎黄部落时期,由于社会活动变得纷繁复杂起来,仅凭结绳记事,刻木为号,经常会发生失误,时间久了,也容易忘记这个结究竟表示哪件事情,所以就深感不便,迫切需要更方便的方法。因此,黄帝命苍颉造字作书以记事。苍颉从地上鸟兽各不相同的足迹和天上日月星辰千姿百态的形状中得到启示,广泛的收集世间众多美丽的图像,开始创造出一批原始的象形文字。时间长了,这些形象便固定下来,最终成了人类可以通用的象形文字。此后,又通过形声、指事、会意等多种方式,利用已有的文字再造出新的文字,把文字像滚雪球似的愈滚愈多,文字就这样被发明了。 2. 2013年暑期,一场汉字热悄然袭来,两档以听写汉字为主题的电视节目《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热播,让我们重新审视汉字文化。2013年7月11日,一档名为《汉字英雄》的节目开播。于丹、高晓松、张颐武等文化名人鼎力加盟担当评委,誓言掀起汉字风暴,引领电视栏目新风向。《汉字英雄》以寻找键盘里失落的汉字为价值主张,努力便是英雄为口号,借助知识传播正能量。这档考验青少年选手认字水平的节目,开播几周,无论是收视率、网络点播量还是话题热议度均居高不下。《汉字英雄》制作人马东表示,他们希望提高当下电视节目的内容深度。这档节目青少年对汉字知识与文化传统的认知,旨在体现汉字之美,而这一切都基于中国人对汉字的感情。 3.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称,由于使用拼音发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而在日本或在韩国,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练习写中国的书法。该报道还引用了《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结果:2072名受访者中的83%承认写字有困难。并且举例称,一个叫马思朗的北京人,30岁,是一名摄影师,有一天,马想到超市购物,就在他写购买清单时,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忘记洗发精如何写了。新华社则刊文称:随着电脑的普及,鼠标越来越多地代替笔,越来越多的人不注意书写,往往提笔忘字,有时写对了也不敢相信,觉得很生疏。对此,有关人士呼吁不能摒弃书法艺术和日常书写。 4.日本的电脑普及率很高,但每年都会办写字节。一到这天,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一起写大字,场面十分壮观。可是,我国作为汉字书法的祖宗,却日渐被电脑书写挤在一个越来越小的空间里,这不能不让人倍感遗憾,不能不让人深思。 5.有感于汉字危机,中国学者们着手推动为汉字设立节日。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周胜鸿表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本,应该设节日庆祝。他和一批学者在陕西白水县(汉字之祖仓颉的故乡),共同发起倡议,在中国农历谷雨设立中华汉字节,他们还将向全球华人征求意见和联署签名,并推动两岸共同认定该倡议。期望设立汉字节可以让世人更多地知道汉字的伟大、科学、神奇,树立民族自豪感,自觉地敬惜汉字,规范书写使用汉字,规范网络语言。 结构分析: 《给王宁教授的一封信》是一封书信体文章。文章重点分为三部分:汉字之美和汉字的历史,汉字遭遇危机,我们该怎样对待汉字。三部分内容相辅相成,层层推进,既完成了题目中的要求,对“王宁教授的隐忧”提出自己的希望和建议,又很好地表达了对汉字的热爱和隐忧,表达出新一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情怀和热忱,是一篇不错的文章。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做本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