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一语文教案:第8讲 《黄州快哉亭记》复习与拓展迁移
辅导教案 学员姓名: 学科教师: 年 级:高一 辅导科目:语文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时间 A / B / C / D / E / F段 主 题 第8讲 《黄州快哉亭记》复习拓展迁移 教学内容 1、复习巩固重要文言基础,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初步感受“记”的特点,领悟作者的旷达襟怀。 3、进一步掌握本课表达特点:描写与抒情结合的表达方式,融情于景、婉曲的表现手法。 教法指导:本环节共三个步骤:一、通过“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引出对课内相关内容;二、课内文学常识及相关内容检测或PK。三、组织学生分享交流预习作业,初步复习课内文言文内容。 一、“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指的是? 苏洵、苏轼、苏辙;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荀、苏拭、苏辙 (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这个文学常识,接着便开门见山引出本次课的内容) 二、课内小检测 ▲苏辙,字 ,晚年因为隐居于颍水之滨,故自号 ,读书学禅以终,谥号文定。其文平稳朴实,亦如其人,作品集名为 。 参考答案:子由 颍滨遗老 《栾城集》 ▲苏辙被贬官的原因是 。 参考答案:上书营救苏轼 ▲快哉亭位于贬谪之地黄州,快哉亭为 所建, 所命名, 作记,三人均遭贬官的命运,但面对挫折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处世态度。 参考答案:张梦得 苏轼 苏辙 三、预习作业探讨与讲解 教法指导:同步知识可能与日校的知识模块会出现重复,请大家采取灵活的策略来处理本部分。例如:回顾式、提问式、例题重现式、以教代学、优先回答等都可以。重点突出文言文的文学常识与主旨,关注文言基础如实词解释、句子翻译等,突破写作特色赏析这一难点,并结合给到的拓展提升题,做好一定的拓展提升。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号颖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嘉祐进士。历任翰林学土、知制诰、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散文汪洋澹泊,与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栾城集》。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 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 【感悟主旨】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写于苏辙贬谪之时,与《武昌九曲亭记》是姐妹篇。 文章由写景起,承以史事,再转入议论、抒情。写景从大处着笔,将快哉亭所依凭的江水源流略述一番,点明此亭的由来和“览观江流之胜”的用途。接着概括地描绘江流平日的波涛汹涌,变幻莫测,令人触目伤神,便自然地转入对“今日”所见美景的描写,再引人史迹名胜,怀想古人之风流,更添其快。下文由世俗之快忽而转至《风赋》的问答,借雄风雌风之辩引出个人遭遇的感慨,道出前文对亭外景色观感不同的原由,点明主旨:“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最后结合怀民的境遇加以劝勉,亦聊以自慰。 【结构内容】 第1自然段:记述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和命名的由来。 第2自然段:写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 第3自然段:转而探求“快哉”由来,叙述楚王“披襟”当风,阐发《风赋》讽喻之旨趣,对“快哉”二字作进一步阐发。 第4自然段:交代时间、作者。 【写作特色】 1、文章清新开阔,气势奔逸,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借用典故并加以发挥,把快意之情 写得淋漓尽致。 2、作者借物抒怀,本意并不在提倡士人远离尘世、自寻其乐,而在以旷达之情来慰藉不得意的士人,希望他们能胸中坦然,生于世而无往不自得。此外也应注意到,作者的快意之情中含有不平之气。 3、这篇文章由写景叙事入手,而后转入议论。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过渡自然,不露痕迹。写景,能曲肖其景,但又不实不死,做到情景俱出,境界深远,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叙事,能于简要之中插入闲情,磊落跌宕,分外远致。这篇文章最杰出的地方,还在于它的议论。立论正确,论证有力,结论无可辩驳,令人信服。 【巩固训练】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即其庐之西南为亭( ) (2)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 ) (3)将何往而非病 ( ) (4)使其中坦然 ( ) 二、一词多义 (1)胜 以览观江流之胜( ) 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自胜者( ) (2)与 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 与庶人之所以为忧( ) (3)以 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 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 三、词类活用。(请找出活用词并说明其活用类型和意义。) (1)南合湘、沅,北合汉沔 ( ) (2)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 (3)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 ( ) (4)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 (5)动心骇目( ) (6)西望武昌诸山( ) (7)亦足以称快世俗( ) (8)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 (9)将蓬户瓮牖( ) (10)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 四、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 ( ) (2)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 ) (3)有风飒然至者。 ( ) (4)快哉此风! ( ) (5)将何适而非快?( ) (6)而风何与焉? ( ) (7)将何往而非病? ( ) (8)乌睹其为快也哉!( 五、翻译下列句子 (1)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综合训练 1、在文章开头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作者以江水入手的目的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结尾又回到写景,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请结合文本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一、(1)即:就着(2)舍:古时三十里为一舍(3)病:怨恨、忧愁(4)中:内心 二、(1)美景/承受,禁得起。 (2)参与,引申为有何关系/和。 (3)“有以”固定结构,有用来……办法、地方/用。 三、⑴南, 名词作状语,在南/ 北,名词作状语,在北。 (2)名,名词作动词,取名。 (3)昼,名词作状语,在白天。 (4)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5)动,骇,使动用法,使……动,使……骇。 (6)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7) 称快,使动用法,使……称快。 (8)从,使……从。 (9)蓬,瓮,名词作动词,用蓬草编,用破瓮做。 (10)穷,使动用法,使……穷尽。 四、(1)被动句。谪,被贬官。 (2)状语后置 (3)定语后置,“有飒然至者风” (4)主谓倒装句 (5)宾语前置,“何”是动词“适”的宾语。 (6)宾语前置,“何”是动词“与”的宾语。 (7)宾语前置,“何”是动词“往”的宾语。 (8)“乌……哉”句式,有“哪里……呢”的意思,是固定搭配。 五、(1)现在却能靠在几旁、坐在席上玩赏眼前之景,只要抬眼就能看个够。 (2)自己任情漫游于山水之间,这是因为在他的心里大概有超过别人的东西吧。 (3)这些都能成为诗人思士情绪悲伤、容貌憔悴而不能忍受的原因。 (4)白天就能看到船只在亭子前出没,夜里就能听见鱼龙在亭子下悲鸣。 (5)假使心中舒坦,不因外界事物而伤害自己的本性,那么走到哪里会不感到快乐呢? 六、1、作者先从江水着笔,写黄州附近长江的浩渺的水面和壮阔气势,突出描绘江流之三变,让人感受到江流之盛。作者以江流的开展象征眼界与心境的渐次开阔,也为下文写造亭的目的和题意作铺垫。 2、再次说明:若不自得,则风景适足以辅之而成悲。这里,作者彻底推翻风景使人快。 3、示例:文章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用“快哉”二字贯穿全篇,时而描述江上风光,时而评议历史画卷,时而抒情议论,对苏轼、张梦得在遭贬之后,能够自放山水之间和“不以物伤性”的坦荡心胸,表现了赞赏的态度。 【链接作文】 人物素材 1、替父分担(适合作文主题归类:真情流露(亲情);成长历练(责任感);学习探索(听取别人意见)) 苏轼、苏辙就是在苏洵言传身教之下,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成就“苏门三学士”的不二法宝。苏轼十分疼爱弟弟,有一块糖他总是塞到弟弟嘴里,有两块他也不肯吃,全留给弟弟。看着弟弟开心,苏东坡笑在脸上甜在心里。学习是枯燥的,当它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学习也是快乐的。多年父子成朋友,一起读书志同道合心心相印,清风明月之际,父子三人对月抒怀不亦乐乎,一边享受天伦之乐,一边巩固学习成果。 北宋嘉年间,苏洵带着苏轼、苏辙两个翩翩美少年从老家四川挺进中原开封,哥俩在那年科举中一鸣惊人。北宋文坛大家欧阳修十分推崇苏轼,宰相韩琦则喜欢苏洵的老道,力荐苏洵出山,苏洵推说多病。苏轼天资绝伦,是一轮冉冉升起的明月。苏辙知道月亮只有一个,尽管自己也可以发光,但只能是一颗星星。苏辙淡泊名利,把更多的精力用来照顾多病的父亲,膝下承欢尽孝,为苏轼免除后顾之忧。 镜头法改造素材1: 时间的流逝,许多往事已经淡化了。可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颗星星永远闪亮,那便是亲情。时间可以让人丢失一切,可是亲情是割舍不去的。古语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有多少遗憾在那么一瞬间永远无法抹去,然而在亲情的世界里总有一些人和事感染着我们,就像玫瑰的芳香久久遗存。 三苏的文采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他们之间浓厚的亲情亦是让人羡慕不已。苏轼从小便疼爱弟弟苏辙,有好吃的必定要全留给弟弟,而苏辙在哥哥的疼爱中感到了手足之情的珍贵,立志要报答弟弟的这份恩情,于是当苏轼在文坛上小有名气之时,苏辙主动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膝下承欢尽孝,为苏轼免除后顾之忧。其实苏辙何不想蜚声文坛,何不想声名大振,但是亲情的弥足珍贵让他懂得淡泊名利。 亲情是什么?它是无穷无尽的付出,是一种可以感受的责任,更是一种无法取代的温暖,面对亲情要懂得珍惜和呵护,拥有亲情的人是幸运的,而懂得为亲情而付出的人是智慧的,在亲情的陪伴下我们将走的更加坚定。 2、对待友谊(适合作文主题归类:真情流露(友情);成长历练(困难与挫折);学习探索(听取别人意见)) 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与苏辙同科进士一起步入仕途,两人政治思想大致相同,在变法争斗中共同进退,晚年同样被贬到南方的蛮荒地带。苏辙性格沉稳不外露,人情世故高苏轼一筹,常常给予兄长忠告。所以他的仕途较为平坦些。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任凤翔府判官,弟辙送至郑州。这是兄弟间第一次分手。苏轼登高眺望子由的乌帽随山坡的起伏而忽隐忽现的影象,顿生出悲悯和忧伤。苏轼杭州三年任期届满时,他请调至密州,因为当时苏辙正任职济南,两地都在山东,相距不远。在熙宁九月(1076年)的中秋夜由于怀念子由而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愿望。乌台诗案时,苏辙欲学汉代提萦救父典故,愿免一身官职为兄赎罪,最后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务。苏轼出狱后,苏辙前去接狱,特捂其口,以示三缄其口。元佑年间苏辙升尚书右丞,苏轼遭人排挤,乞求外任,苏辙连上四札,也乞外任。 镜头法改造素材2: 人世间有一种温暖而美好的情愫,只有经过了风吹雨打的考验,懂得同甘苦刚患难的宝贵,才能品尝到其中滋味,它便是无可替代的友情! 友情是什么?友情是共同的理想和爱好。苏轼与苏辙从小便一起长大,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们建立了吟诗作文的兴趣爱好,而政治思想的相似也使得他们怀有远大抱负,并为之奋斗终身。 友情是什么?友情是困难面前的鼓励与叮咛。苏轼一生仕途不顺充满坎坷,而苏辙性格沉稳,为人处世略胜一筹,因此常常给予兄长忠告,而苏轼也善于听取意见,得以多次免于祸患。 友情是什么?友情是离别的不舍与思念。踏入官场后身不由己,苏轼和苏辙不得不分离,苏辙十分不舍兄长而远送千里,苏轼亦是生出无尽的悲悯和忧伤。中秋之夜,独自吟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包含了多少思念之情呀。 友情是什么?友情是一抹芳香,在你遇到困难时带给你信心与勇气;友情是一坛陈放的老酒,时间越是长久,越是芳香扑鼻。友情,看不到摸不着却有时时围绕在我们身边,让我们无论高兴还是难过都有人陪伴着,如苏轼和苏辙之间深厚而真挚的情感,或许这便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3、与哥哥苏轼(适合作文主题归类:真情流露(亲情);品味生活(家庭)) 在苏家,和东坡一齐长大一齐读书而将来也与他关系最密切的,就是他弟弟辙,字子由。他们兄弟之间的友爱与以后顺逆荣枯过程中深厚的手足之情,是苏东坡这个诗人毕生歌咏的题材。兄弟二人忧伤时相慰藉,患难时相扶助,彼此相会于梦寐之间,写诗互相寄赠以通音信。甚至在中国伦理道德之邦,兄弟间似此友爱之美,也是绝不寻常的。苏子由生来的气质是恬静冷淡,稳健而实际,在官场上竟尔比兄长得意,官位更高。虽然二人有关政治的意见相同,宦海浮沉的荣枯相同,子由冷静而机敏,每向兄长忠言规劝,兄长颇为受益。也许他不像兄长那么倔强任性;也许因为他不像兄长那么才气焕发,不那么名气非凡,因而在政敌眼里不那么危险可怕。现在二人在家读书时,东坡对弟弟不但是同学,而且是良师。他写的一首诗里说:“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子由也在兄长的墓志铭上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镜头法改造素材3: 亲情是人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有人说,母爱柔情似水,父爱恩重如山,还有一种亲情不能忘记,那是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感——手足之情。 北宋八大家被三苏占去近一半位置,不得不承认苏家人才之盛,而能够至此的重要的原因便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在支撑着每一个人。苏轼和苏辙从小便一起长大,一起玩耍一起读书,患难时相互扶持,得意时共同举杯,这样的手足之情即便是在中国伦理道德之邦,也是绝不寻常的。 苏轼的一生在政治以及文学史上的地位都要比弟弟苏辙高,而苏辙常常充当了良师益友的角色,每遇苏轼失意之时必定忠言规劝。苏轼去世之后,苏辙为兄长写墓志铭道“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可见苏辙对这份手足情的珍重。 在独生子女居多的当今社会来说,要寻到如苏轼和苏辙这般深厚的手足情很不容易了,多少人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仰望着,投去羡慕的眼光。然而,如果我们还有机会拥有这样一份手足情,那就应该无比珍惜、付出自己的爱,让这份手足情绽放到极致! 【拓展提升】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1)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坡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2)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3)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④。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⑤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子瞻:苏轼的字。苏辙是其弟。齐安,即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州。②陁(tuó):山冈。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④而同委于臭腐:意谓把剩下的食物丢弃,让它们腐烂发臭。⑤寓:寓世,住在人世。 1、在行间空白处解释加点的词。 2、翻译句子。 ①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②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3、文中表露主旨的句子为 。 4、苏轼“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有:① ; ② 。(用自己的话回答) 5、划线句在表达上的作用是 ;第三段追忆少年时的情景作用是 。 6、苏辙在《黄州快哉亭记》中借 的志趣抒自身的情怀,在《武昌九曲亭记》是借 的志趣抒自身的情怀,其相同的情怀是 。 (用自己的话回答) 7、比较《黄州快哉亭记》与《武昌九曲亭记》,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州快哉亭记》叙写曹操、孙权史实,目的在于交代取名的一个原因;《武昌九曲亭记》记述苏轼谪居齐安,为重建九曲亭作铺垫。 B.《黄州快哉亭记》的结构是先叙述后议论、叙述为议论作铺垫;《武昌九曲亭记》的结构是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C.《黄州快哉亭记》是风光美、风物美、人物美浑然交融;《武昌九曲亭记》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熔为一炉。 D.《黄州快哉亭记》写出了张梦得的旷达胸怀,《武昌九曲亭记》写出了苏轼的洒脱举止,都表达了作者的乐观情怀。 参考答案: 第(1)段: 迁:贬官。 庐:建房。 杖:拄着。 载:带。 席:以……为席。 适:舒适。 第(2)段: 适:到。 少:稍稍。 陵:山。 席:宴请。 睥睨:窥察。 斥:开拓。 胜:美景。 第(3)段: 厌:通“餍”,满足。 要:总之。 委:委弃。 2、①子瞻贬官到齐安,在江边盖房子。(关键:迁,庐,介词结构后置) ②这是子瞻在这里有快乐的原因。(关键:所以,介词结构后置,判断句) 3、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4、①这里萧然绝俗的景色之美 ②朴实无间的人情之美 5、描绘了一幅幽山宝刹图,交代了苏轼在齐安快乐的原因,为表现苏轼以适意为悦的旷逸情怀作铺垫; 指出了苏轼乐观旷达有其性格根源,强化了苏轼纵乐山水、以适意为悦的情怀。 6、苏轼 张梦得 虽身处逆境,仍旷达乐观 7、B 参考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庐居住。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同“栎”)树丛中,寂寞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然而将往西山去时,就要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游览者一定会在此休息。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子瞻趁机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扩大。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相视而笑,说道:“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子瞻对这件事极为高兴。 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成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事物(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食物)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还会去管哪道菜对人有益,又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教法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竞赛的互动方式进行(以教代学、优先选择、问题抢答等),并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与表扬,题目也可根据学情考情做适当调整,拓展达标检测题也可调整为文言文,也可根据学生程度选做。 华实高中2012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2---16题。(17分) 黄州快哉亭记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穷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12、《黄州快哉亭记》的作者是北宋的苏辙,字 ,为亭命名的是其兄长 (写姓名)。(2分) 1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即其庐之西南之为亭 ( ) 西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 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 ) 窃会计之余功 ( ) 14、下列句子与“将何往而非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长江卧波,未云何龙 B、与自束发读书轩中 C、秦人不暇自哀 D、且何谓阁子也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6分)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16、“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中的“玩”字颇有意味,请简要评析“玩”字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12、子瞻,苏轼 13、就着、依着;使……跟从;机遇好,被重用;偷,此为 “利用”的意思。 14、C宾语前置 15、这就是取名“快哉”的缘故啊!; 是读书人生活在世间,倘若心情不舒不畅,到哪里地方会没有忧愁呢?” 16、略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题目。(选做题) 水调歌头•快哉亭作 苏轼 落曰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溼青红。长记平山堂①上,欹枕江南烟雨,杏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②。堪笑兰台公子③,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①平山堂:醉翁曾建平山堂。②白头翁:这里指船夫。③兰台公子:指宋玉。 1、这里苏轼为快哉亭而作的一首小词,水调歌头是 ,词中醉翁是指 庄生指 2、根据词所描写,快哉亭的外形特征是 , 而在亭中观览所见的胜景有 。 3、苏轼在词中引用宋玉的典故与苏辙文中不同,说的是 。 4、根据词意,苏轼与苏辙对真正的快哉之情的理解是否一致? 5、试结合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想象从快哉亭观览山色水景所得到的画面,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词牌名 欧阳修 庄周 2、挂有绣帘,门窗漆成青红色(“落日绣帘卷”,“新作窗户湿青红”)烟雨、孤鸿、镜水、碧峰、浪舞、白头翁 3、宋玉强把风分雄雌。 4、相同之处:两人都认为快哉之情源于心境;不同之处•:苏轼强调“一点浩然气”,而苏辙强调“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 6、参考思路:抓画面关键词,加以想象发挥。 教法指导:以学生自我总结为主,TR根据教案中的总结进行引导为辅,为本次课做一个总结回顾;总结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画思维导图、默想回忆、抢答形式等。 一、本节课所涉及课内文言文的文学常识 苏辙,字 ,晚年因为隐居于颍水之滨,故自号 ,读书学禅以终,谥号文定。其文平稳朴实,亦如其人,作品集名为 。 参考答案:子由 颍滨遗老 《栾城集》 二、《黄州快哉亭记》的中心主旨 通过阿房宫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民残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示秦皇的自取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 三、分别说说通过本节课你对《黄州快哉亭记》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教法指导:本环节包含预习下次课相关专题和复习本次课内容两部分,每节新课前教师对巩固练习作业进行批改与讲解,预习作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讲解。 一、巩固练习 吴淞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 阅读《黄州快哉亭记》。完成第14-17题。(14分)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穷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14、解释加点词语(4分) (1)览观江流之胜 ( ) (2)孙仲谋之所睥睨 ( ) (3)楚襄王从宋玉、景差 ( ) (4)使其中不自得 ( ) 15、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开篇以叙事兼描述之笔写出了江水的浩淼壮阔,为快哉亭描绘出一个阔大雄伟的背景。开头起笔不凡,不落俗套。 B.“快哉亭”命名的原因就在于能借此名表明其“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忧乐观。 C.通篇紧紧围绕“快哉”二字来作文章,以情驭景,将“快哉”之情渗入处处之景,也为后面的议论作好铺垫。 D.文章风格雄放雅致,笔势迂徐而畅达,表达了对张梦得豁达不羁的赞赏,及对张与苏轼的慰勉之情。 16、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2)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17、作者引用宋玉赋“快哉”的文句在文章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3分) 参考答案: 14、美景 斜眼看,傲视 使……跟随,带领 内心 (4分) 15、B(命名的原因在于既有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而带来的快哉,又能借此表明自己的忧乐观)(3分) 16、2+2分,本题既考翻译,也是考察学生对全文枢纽的把握程度。 (1)风没有雄风雌风的差别,而人有得志不得志的区别。(遇、变) (2)(一个人)如果心中坦荡,不因为外物损害自己的天性,那么去哪里会不开心呢?(中,以,何适) 17、(3分,4点答中3点可得满分)引用宋玉赋“快哉”的作用: (1)解释“快哉亭”得名的典故出处。剖析苏轼为亭命名的文化内涵。 (2)引出文章的主题,由事入理,衔接自然。 (3)自然过渡到议论“快与不快”的忧乐观。 (4)在上文抒情后,引用典故,衬托造亭者、名亭者、赏亭者的旷达风雅的情怀。 二、预习思考 1、下节课主题:《项脊轩志》复习与拓展迁移 2、预习作业: (1)回顾《项脊轩志》的文言知识与内容,查找资料了解归有光与其作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 (2)《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的杰作代表,也是历代美文之一,请以“寻美,品美”为主题,在文中找出这篇散文“美丽”的痕迹。(要求100宇左右,找出一个角度进行具体分析,要言之有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 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 参考答案:语言美丽;感情真挚;形散神聚等 预习札记 预习分享主讲人: 是否进行资料检索?是 否 是,检索渠道是,检索反馈 否,为什么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