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实验班)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实验班语文试卷 一、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词大会》落幕,“飞花令”也在网上成了热搜词。人们在感叹选手涉猎之广的同时,也不由发问,“飞花令”究竟是什么? “飞花令”本是中国古代一种喝酒时用来罚酒助兴的酒令。不过,它比“五魁首,六六六”之类的民间酒令高难多了,没有诗词基础的人根本玩不转它,所以这种酒令也成了文人墨客们的最爱。 追根溯源,“飞花”一词出自唐代诗人韩翃《寒食》诗中“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最基本的飞花令诗句中必须含有“花”字,而且对“花”字出现的位置同样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些诗可背诵前人诗句,也可现场吟作。行令人一个接一个,当作不出诗、背不出诗或作错、背错时,由酒令官命其喝酒。 酒令的历史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酒风俗,就有所谓的“当筵歌诗”“即席作歌”。从射礼转化而成的投壶游戏,实际上就是一种酒令。由此形成的“投壶令”,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到了秦汉之间,承袭前人遗风,文人们亦在席间联句,名之曰“即席唱和”,用之日久,作为游戏的酒令也就产生了。“酒令”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贾逵传》:“(贾逵)尝作诗,颂、诔、连珠、酒令凡九篇。”这里提到的酒令,即是行令的令辞。 中国历史上的酒令虽五花八门,品类繁多,但大致可分为雅令和通令两大类,其中又以雅令最受欢迎,仅见于史籍的雅令就有四书令、花枝令、诗令、谜语令、改字令、典故令、牙牌令、人名令、对字令、彩云令等。行雅令时,必须能引经据典,当场构思,即席应对,这就要求行令者既要有文采和才华,又要敏捷和机智,所以它是酒令中最能展示饮者才思的项目。例如,宋人《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唐朝使臣出使高丽,宴饮当中,高丽有一人行酒令曰:“张良与项羽争一伞,良曰‘凉伞’,羽曰‘雨伞’。”唐使即席应对曰:“许由与晁错争一瓢,由曰‘油葫芦’,错曰‘醋葫芦’。”此令中名对名,物对物,唐朝使臣应对得体,同时也可以看出高丽人对中国文化之熟识。 此外,还有种“一物双说令”。它的行令方式是:每人说出一物,再接两句话,要求这两句话音同而义反,不成则罚酒一杯。如:“风中蜡烛,流半边,留半边。”“梦里拾珠,拾一颗,失一颗。”流、留和拾、失就是音同义反的字,符合此令的规则。不过,雅令中最文的还要算诗酒令,这是文人墨客把酒令与诗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文字游戏。唐代传奇《申屠澄》中记载了一则关于诗酒令的故事: 布衣秀才申屠澄赴任县尉,被风雪阻途,夜投茅屋。好客的主人烫酒备席,申屠澄举杯行令:厌厌夜饮,不醉不归。这是引用《诗经》所行的雅令。话音刚落,主人之女就笑着说:这样的风雪之夜,你还能到哪里去呢!说完,少女看了申屠澄一眼,脱口出令: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申屠澄听后,惊叹万分。他知道少女是在用《诗经·郑风·风雨》里的句子,隐去“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巧妙而含蓄地向他表达爱慕之意。于是,申屠澄便向少女的父母求婚,两人最终喜结良缘。 毋庸讳言,酒令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酒文化中一朵别有风姿的奇葩,是劝酒行为的文明化和艺术化,可称为酒席间的“笔会”。自然,为健康计,饮酒还是不醉为佳,不过这就是另外的主旨了。 (选自张梦泽《“飞花令”与中国古代酒令文化》,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刚刚落幕的《中国诗词大会》上出现的“飞花令”原本是酒令,因其有特有的形式,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兴趣。 B. “飞花令”要求诗句中的关键字只能用“花”字,而且“花”字出现的位置没有严格的限定,人们在行令时可以灵活进行。 C. 中国古代的酒令通常可分为雅令和通令两大类,雅令颇受人们欢迎,其品类繁多,使用时必须引经据典。 D. 行雅令时须当场构思,对参与者要求很高,参与者既要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力,同时还要具备机敏的反应能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行“飞花令”时,第一个人以“花开堪折直须折”诗句起,第二个人接诗句“落花人独立”……以此类推,这是附和飞花令的规则的。 B. 巴金的《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淑英说一句‘落花时节又逢君’,又该下边的淑华吃酒。”这也是行“飞花令”的一种方式。 C. “风中蜡烛,流半边,留半边”一句也是符合“一物双说令”的行令方式。 D. 布衣秀才申屠澄风雪之夜,夜投茅屋,主人之女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来对“厌厌夜饮,不醉不归”,对客人表示理解、同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投壶令”是古代一种酒令,它的雏形是由射礼转化而成的投壶游戏,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 B. 酒令就是人们饮酒时行令的令辞。“酒令”一词,最早见于南朝刘宋时的范晔所著的《后汉书·贾逵传》。 C. 《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的唐朝使臣与高丽人行酒令一事,表明高丽人对中国的酒令文化很了解,也表明两国文化的一致性。 D. 酒令流传至今,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化,它是文明化和艺术化了的劝酒行为,可称得上酒席间的“笔会”。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要去北京 李全 “我要去北京。”民工张二狗又一次凑在我前面说这句,但表情与以前没两样。 我对他说,你想去就去吧,又何必在我面前唠唠叨叨呢?这是张二狗第N次对我说这句话。但他每一次说完后,又哀声叹气。他说他儿子才刚上小学,实在是走不开。张二狗说的是实情,早上要送孩子去学校,下午放学还得去接回来。况且,从我这座小城去趟北京十分不易,首先得去省城坐两天两夜的绿皮火车。单不说车费那么高,就是那回来的时间就要四天,这当然算的是坐火车的时间,还没算坐汽车的时间。如果把这四天都用来打工,每天可以赚几十块钱,四天就是好几百。张二狗在北京又没亲没故,去了也纯粹是玩。如此算来,去一趟北京,他的几个月工资就没了。这对于一个一月不足2000块工资的民工来说,的确不划算,还有他儿子读书的费用虽不多,却比本地学生多了一份借读费。 但张二狗仍然不死心,待他孩子上初中,又一次对我说,他要去北京。我有些好奇,问他去北京干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张二狗只是嘿嘿一笑,没回答我。这更引起我的好奇,虽然北京是首都,但路太堵。我每次去北京堵在路上的时间比玩的时间多。所以,我一直喜欢我所在的小城市。城市虽然不大,但交通不堵,四季还分明。 这一年,张二狗的儿子上高三了,我所在的小城也有了直通北京的高铁。张二狗显得十分兴奋,又在我面前说他要去北京。我十分怀疑地看了他一眼,自然不相信他会真去北京。因为他说他要去北京这事,已有好些年头了,却从没有实现过。 北京是你想去就能去的吗?那是首都。我想打消他积极性,说,去北京要花很多钱的。你儿子正在读高三,马上就要考大学了,你舍得离开他? 我说的是实话。虽然现在张二狗的工钱涨了,每天出工能挣到200多块钱,但也不是天天会有活干的。况且他儿子的成绩不是太理想,他咬紧牙,替儿子请了补课老师。加上他老婆刚从医院里出来,这一年挣的钱已经提前打“水漂”了。 高铁通北京了。我就想试试高铁到北京是啥滋味。张二狗说这话,情绪特激动,还掏出香烟来猛吸了几口,直到不停地咳嗽起来,才扔下烟蒂,最后见我不说话,很不情愿地走开了。没走几步,他又回过头对我说,我这次说的是真的。 那你就去吧。我想让张二狗快点离开我的房间。其实,他去不去北京,真的与我无关。再说我已经去过无数次北京了,没有新鲜感。 三天后,张二狗又一次来到我的房间里,掏出一包好香烟放在桌上,说,这是北京货。专门给你带回来的。 我问,你去过北京啦? 那还有假?张二狗说这话时,脸上有些僵硬的笑容。 你就别骗我了。昨天前天,我都去过你们工地,与你们那里的老板谈合同的事。我看到你在那里干活呢。我说的是实话。 你……你真去了我的工地?张二狗说着,突然站了起来,拿去桌上的那包香烟头也不回地走出我家。 我苦笑着,这张二狗真逗。但我一会儿就明白了他撒谎去过北京的原因。 因为我的话,张二狗有好些日子都没来我家里玩。见了我也躲得远远的。我才想起伤了一个民工的心,有些过意不去。在他儿子去上大学那天,特地封了个大红包托人送了过去,算是我对他的歉意吧。心想,只要他儿子大学毕业后,有了工作,他的压力减轻了,那时一定会有时间和精力,或者说有经济去北京了。 四年后的一个早上,我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竟然是中断多年联系的张二狗打来的。他说他正在北京天安门前看升旗。还说,他拍了刚刚升旗的视频已经传给我。又说,他下一站是八达岭,到时候再拍些照片传给我。 我想对他说些什么,可话刚到嘴边,又咽了回去,静静地听他没完没了地说北京的那些事儿,却耽误了我看升旗,只好看他传过来的视频:在天安门前看升旗,确实是一件特惬意的事,特别是夏天的天安门,真美! 看完视频,才发现因自己握手机的时间太长,手冻得有些麻了,赶紧对着手哈了口热气。 ( 《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期 )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小说以“我要去北京”为题开始就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它既是主人公经常说的口头禅,同时又点明了本文的主要情节内容,全文紧紧围绕“我要去北京”这一中心事件展开。 B. “我”因为揭穿了张二狗去过北京的谎言,张二狗“拿起桌上的那包香烟头也不回地走出我家”,并由此记恨“我”,四年没有与“我”见面,即使四年后再次与“我”联系,也是炫耀他去了北京。 C. 小说情节设置颇具匠心,小说主人公张二狗执意要去北京,并且不惜两次造假“北上”,但两次被“我”看穿,情节在波澜起伏中展开,牢牢抓住了读者,也在不断让人意外的情节中引发了读者对其寓意的思考。 D. 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我”经常去玩的北京却是张二狗迟迟不能实现的梦想,突显了民工生活的艰辛不易,“我”面对张二狗的两次撒谎采取了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反应,也反映了“我”对张二狗从不理解到理解的变化。 5.小说中的张二狗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请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与口碑双双领跑。这档现象级节目的背后,经历了哪些千锤万凿? 《中国诗词大会》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从2014年7月开始筹划节目的激情满满,到2014年12月走访多个国学班看到很多孩子喜欢诗词的信心倍增,再到2015年春天样片拍摄失败,总导演颜芳和她的团队经历了一个“左手和右手打架”的持续过程。规则复杂、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进的因素。 “窗外雨潺潺,一点一滴全都打在了心上。”这是2015年6月颜芳发布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内容,因为《中国诗词大会》第10版方案又被推翻了。 “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就在颜芳被困惑萦绕的时候,对叶嘉莹、周笃文等大家的走访令她茅塞顿开。“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诗词来源于生活,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颜芳感觉到,诗词就是古人的情感日记,节目应该紧紧围绕诗词本体做文章,带领全民重温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她感觉“这回更靠谱了”。熟悉的陌生题,“击败体”的内循环竞赛机制,百人选手团——“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这个“铁三角”有了答案,其他一切迎刃而解。 “古诗词在人们的心中是有种子的,每个人都有一颗诗心。”颜芳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大获好评的原因:王立群、郦波、康震、蒙曼4位点评嘉宾用当下的语汇深入诠释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外延,“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舞台设定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简单而有悬念的赛制让观众可以瞬间切入、随时跟随,严格的审看机制为节目高质量播出保驾护航,这些共同成就了这档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的全媒体策略也可圈可点。除了在央视网播出,观众在节目播出期间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同步互动答题。此外,节目组还在微博话题、YY语音互动、微信平台等方面开辟宣传渠道,进行多屏互动全媒体整合营销。 “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定位,创新研发,做最好的自己。”展望未来,颜芳仍如当初般坚定。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4月5日) 材料二: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说:“诗词大会的走红并不意外,当人们在物质上的享受已经比较丰富时,会希望用高雅的文化艺术来提升精神生活,诗词就是很好的选择。这是一个新的诗歌时代的到来,年轻人喜欢诗词,愿意用诗词描绘生活,这和唐代人热衷创作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康震教授还介绍,诗词在古代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件文学作品,一项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尚。“在唐代,一个人诗写得好,会被认为有文化有层次。这种时尚是文化的潮流,包含着一个人的审美趣味。”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诗词在网络时代圈粉无数,是因为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 “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怀疑,我们是否身处一个诗意的社会?但这种疑问的潜在意识是,我们渴望诗意——这就是一个走向诗意的过程。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觉醒的时候,意味着全社会有了共识和行动。现在大家都在看诗词大会,观众们都在背唐诗,这难道不正是诗意社会的开始吗?” (《中国青年报》2017年2月14日) 材料三: 今年两会上,在回答“如何让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表示,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年轻学子多读读古诗词,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带领到传统生活里去。 他强调,传统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传统的携带者,学习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体验,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兴趣,在热爱的过程中提升文化修养。“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文化才会进入他们的精神与心灵,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 (摘自光明网《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从“近”到“进”?》2017年4月26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困难重重,从筹划节目时的激情满满,到样片拍摄失败,主要因为严格复杂的节目审看机制。 B. 康震教授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诗词在当代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有较大的关系。 C. 冯骥才认为,传统文化存在于生活中,学习古诗词的最好方式就是到传统生活里去,以得到知识的快乐与精神收获。 D. 三则材料都关注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且都或多或少认为人们心中有诗意,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来激活。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 材料一对《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背后故事的追溯与叙述,条理清晰,表达完整,非常符合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 B. 在一则新闻中,时效性和文学性强弱不一样,材料一时效性较强,而文学性较弱;材料二文学性较强,而时效性较弱。 C. 材料三中,转述和引用名人的原话,相对于叙述事件本身,丰富了新闻的内容,更有说服力,更加细腻和真实。 D. 三段材料来源于专业报纸,或门户网站,都关注了古诗词,但为了适应不同的读者,表达上各有考虑,读起来感觉不大相同。 9.古诗词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请提炼出弘扬传统文化的实施方式。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孙丕扬,字叔孝,富平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擢御史。历按畿辅、淮、扬,矫然有风裁。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万历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诸府。以严为治,属吏皆惴惴。按行关隘,增置敌楼①三百余所,筑边墙万余丈。录功,进右副都御史。中官冯保家在畿内,张居正属为建坊,丕扬拒不应。知二人必怒,五年春引疾归。 其冬大计京官,言路②希居正旨劾之。御史按陕西者,知保等憾不已,密讽西安知府罗织其赃。知府遣吏报御史,吏为虎噬。及再报,则居正已死,事乃解。起应天府尹。召拜大理卿,进户部右侍郎。 十五年,河北大饥。丕扬乡邑及邻县蒲城、同官至采石为食。丕扬伤之,进石数升于帝,因言:“今海内困加派,其穷非止啖石之民也。宜宽赋节用,罢额外征派有诸不急务,损上益下,以培苍生大命。”帝感其言,颇有所减罢。 寻由左侍郎擢南京右都御史,以病归。召拜刑部尚书。丕扬以狱多滞囚,由公移③牵制。议刑部、大理 各置籍,凡狱上刑部,次日即详谳大理,大理审允,次日即还刑部,自是囚无淹系。寻奏,帝报从之。已,条上省刑省罚各三十二事。帝称善,优诏褒纳。自是刑狱大减。有内监杀人,逃匿禁中。丕扬奏捕,卒论戍。改左都御史。 丕扬以白首趋朝,非荐贤无以报国。先后推毂林居耆硕,帝雅意不用旧人,悉寝不报。丕扬齿虽迈,帝重其老成清德,眷遇益隆。而丕扬乞去不已,疏复二十余上。既不得请,则于明年二月拜疏径归。家居二年卒,年八十三。赠太保。天启初,追谥恭介。 ①敌楼:城墙上御敌的城楼,即谯楼。②言路:言官。③公移: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公文的总称。 (选自《明史•孙丕扬传》) 10.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B. 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C. 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D. 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理,此处指大理寺,官署名,掌刑法复核,其首长为大理寺卿,北齐设置,隋唐之后沿之。 B. 畿辅,泛指京都附近的地区,畿指京畿,辅如汉代的三辅。 C. 刑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是主管刑法及狱讼事务的机构。 D. 拜,有“授予官职”之意,文中有“升任”之意,文中类似的词有擢、起、左、出、进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丕扬为官清正,关心民生。黄河以北发生饥荒,他建议皇帝减免那些额外的赋税,减少官方收益,增加百姓收益而保护百姓性命。 B. 孙丕扬治理严厉,善改弊垢。在保定各府做巡抚时,属下官员多惮畏他;任刑部尚书时,他对刑部、大理寺进行改革,改变了狱多滞囚的状况。 C. 孙丕扬品性刚正,不畏权贵。他明知冯保和张居正会对自己心生怨恨,也要拒绝张居正要他替冯保修建牌坊的要求。 D. 孙丕扬刚而遭折,多受诬陷。他因为得罪高拱而受到诬陷,后又因得罪张居正而受到栽赃,但都因皇帝信任得以保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史按陕西者,知保等憾不已,密讽西安知府罗织其赃。 (2)先后推毂林居耆硕,帝雅意不用旧人,悉寝不报。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乱后还①三首(其一) 辛愿② 兵戈为客苦思乡,春暮还乡却自伤。 典籍散亡山阁冷,松筠③憔悴野园荒。 莺衔晚色啼深树,燕掠春阴入短墙。 邻里也知归自远,竞将言语慰凄凉。 (注)①这首诗写于金室将亡时,作者在一次战乱后,从流亡途中回到故乡。②辛愿,字敬之,生卒年不详,金末福昌县(今河南宜阳)人。③松筠,松树和竹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颔联写家园被毁的情景,生动而直接地表现出了战争的无情、金室的衰弱和作者流亡的苦楚。 B. 邻里的同情和宽慰,源于作者流亡的遭遇和眼下的处境,也是他们善良和淳朴的体现。 C. 全诗紧紧围绕“乱后还”这一主题,写归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强烈的忧伤之情。 D. 全诗对“乱”及“后”在词语上多有照应,如“兵戈”“散亡”“憔悴"“凄凉”等。 15.这首诗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琵琶行》中白居易能够充分体会琵琶乐曲中的情感的原因是: 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刘义隆的典故,以古喻今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 , ______ ”两句,作者凭吊英雄人物,以一杯清酒祭月,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 在敦煌壁画中,我们首先看到大量对于“手”的刻画与__________,随着这些手姿的____________,指甲的造型和色彩自然也丰富多彩,指甲因而也具有了表达文化____________的功能, 敦煌壁画艺术中的“指甲”不仅刻画了________的人物造型,还具有一定的断代历史的文化功能。在这方面,艺术家张大千有着重要贡献,他是提出通过“指甲”进行艺术断代的先驱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大千通过长时间的考察,翻阅大量考古壁画资料,检视每一幅壁画中人物形象的手部及五官刻画,发现敦煌莫高窟第3窟(元代)北壁《千手眼观音》有月牙纹指甲,第14窟(晚唐)南壁西侧《观音菩萨》中观音双手指甲根部有小短线,第285窟(西魏)西壁正龛南侧《诸天》人物指甲退入指端。 另外,这些指甲的造型,与乐器、服饰、背景等不仅形成美学形式上的呼应,还与礼佛、赞美等佛典的文化意义相互关联,并与指甲主人的身份形成相应关系。 17.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描绘 五花八门 含义 呼之欲出 B. 描摹 变幻莫测 涵义 活灵活现 C. 描绘 千变万化 意蕴 惟妙惟肖 D. 描摹 瞬息万变 意境 栩栩如生 18.文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些指甲的造型,不仅与指甲主人的身份形成相应关系,还与乐器、服饰、背景等形成美学形式上的呼应,并与礼佛、赞美等佛典的文化意义相互关联。 B. 这些指甲的造型,不仅与乐器、服饰、背景等形成美学形式上的呼应,还与指甲主人的身份形成相应关系,并与礼佛、赞美等佛典的文化意义相互关联。 C. 这些指甲的造型,不仅与礼佛、赞美等佛典的文化意义相互关联,还与 乐器、服饰、背景等形成美学形式上的呼应,并与指甲主人的身份形成相应关系。 D. 这些指甲的造型,不仅与乐器、服饰、背景等形成美学形式上的呼应,还与礼佛、赞美等佛典的文化意义相互关联,并与指甲主人的身份形成相应关系。 19.请在文中括号出补写一句话,使语段意思连贯。 20.下列文字中有三处逻辑不严密的地方,请按照第一处的方式,指出另外两处。 许多家长认为:沉迷于网络游戏是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的根本原因,近日,中国科学院17位院士在《中国科学报》上联名倡议在儿童节当天营造“无网游曰”,表明全社会都在关注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人们普遍认为:通过设立“无网游日”,就能解决孩子过度沉迷于网络的问题。 ①沉迷于网络游戏不一定是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的根本原因 ②. ③. 21.下面是“育才中学学生体育器材归还流程图”,请将其用一段文字表达出来,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5个字。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国家主席习近平说了很多催人奋进的话语,值得新时代青年人学习反思,如“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九层之台,始于累土”“行百里者半九十”。 对于这些话语,你有怎样的体验、感悟和想?请以其中一句或两句为基础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D 3.C 4.B 5.(1)张二狗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承担家庭重担,同时又渴望得到他人尊重的外地民工。(2)生活艰辛。他靠在工地上打零工,出卖劳力生活,收入不高,生活拮据,同时担负着供孩子读书、妻子治病的生活重担。(3)渴望受尊重而不得。他常常在别人面前提起自己要去北京的想法,甚至编造了自己“两次北上”的假象,这体现了他渴望得到别人尊重的愿望。但最终受制于现实的种种因素没能如愿以偿。 6.(1)结构上,“我”是小说的线索,串联起了整个故事情节,使情节集中紧凑;情节上,“我”一开始对张二狗“北京梦”的冷漠无视,推动了张二狗“两度北上”的情节发展; (2)叙述角度上,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3)人物塑造上,我对张二狗的冷漠甚至看不起,映衬出了张二狗自尊并渴望得到他们尊重的人物形象; (4)主旨表达上,“我”从不留情面的揭穿到默默守护张二狗卑微的梦想,“我”重新找回了人性温暖的一面,深化了小说主题。 7.A 8.AD 9.①多创造一些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节目。 ②利用好传统文化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的契机。 ③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中,到传统生活里去读,来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 ④创建感情和传统文化的共鸣,通过生活体验来理解传统文化。 10.C 11.D 12.D 13.(1)巡视陕西的御史,知道冯保等人对孙丕扬痛恨不已,暗地里劝告西安知府诬陷孙丕扬贪污受贿。 (2)先后举荐隐居山林年高而有德望的人,皇帝素来的意思是不任用旧臣,全搁置不答复。 14.A 15.①描绘了作者在蓦春时节、傍晚时分看到的冷落景象;②诗人借助听觉和视觉描绘出流莺在深树间啼鸣,春燕在寒意中掠过短墙的景象;③烘托了作者因战争未息、故园残破和生活苦难而无奈、感伤与凄凉的心境 16. 同是天涯沦落人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17.C 18.B 19.不同时代的指甲细节刻画不尽相同。 20.②院士提倡营造“无网游日”并不能表明全社会都在关注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 ③通过设立“无网游日”,并不一定能解决孩子过度沉迷于网络的问题。 21.学生归还器材时,如没有损坏则直接归还入库;如有损坏,教师需根据《学校公物管理规定》定损并开具缴费单,学生持缴费单到财会室缴费并领取收据,持收据将器材归还,入库。 22.参考范文: 九层高台,起于垒土 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新年献词中引用“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等金句,启示着我们要实干,要有创新的力量,这是伟大领袖对我们的殷殷寄托,我们一定要铭记在心。 庄子《逍遥游》有云:“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可知,若无九万里风的积聚,岂得鲲鹏的展翅高飞?岂得“海运则将徙于南冥”的豪情壮概? 积聚,是一位智者智慧的凸显;修炼,是一位大师灵性的根本;静默,是一个巨人撼动世界的必修课。选择积蓄,选择修炼,选择一个静默多年的处所,然后埋下头来,静心修炼,全心全意,凝聚精魄。最后,你将得到全世界的掌声。 阴雨是在为彩虹积聚美丽。“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戏台上的他裙裾微动,水袖轻拂,花腔婉转,一颦一笑,皆是风华。可光鲜繁华的舞台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心酸。儿时学戏,被讽呆拙笨傻,毫无天赋,甚至气得师傅拂袖而去。但他却用自己对京剧的挚爱,积聚成骨子里透出的韵味。“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无畏世人多疑,他用毅力和汗水锤炼成享誉世界的表演艺术,亦练就了他谦逊温和的君子品性。纤纤玉指,是他对京剧的痴情;悠悠曲调,是他灵魂的象征。他,就是风华绝代的京剧大师梅兰芳。 若说梅兰芳是在执着中积蓄着他的不朽,那么,陈晓旭便是在时光中孕育着她的光芒。“香魂独祭湘妃竹,世间残留葬花梦。”“悄然”一词,是我能找到的最能贴切形容她的词语。二十年前她淡淡地来,忽有-天她悄悄地走。一曲清阔辽远的《枉凝眉》,恰似她的余韵悠然不尽……这其中是怎样的蜕变与积蓄?简单到八个字的人生:从艺,入商,出家,离世。用简单书写厚重的人,永远值得敬仰和尊重。“质本洁来还洁去”,红尘给了她太多的无奈,她却用这些无奈积聚成她人生的光芒,如同拂晓时的万丈霞光,闪耀天际。 不要羡慕别人成功表面的光鲜,要多学习成功背后的积聚。如今的世界,物欲横流,熙熙攘攘,不为利来,即为利往。但是,在追求物质丰足的同时,我们何不埋下头来,静下心去,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干好眼前的每一件小事?聚沙成塔,厚积薄发,那么成功的光临必不远矣。 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即使世殊事异,静躁不同,亦当积聚力量,以成大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