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音象”,是对中国文学中声音之象的泛称,是指文学(诗歌)作品在音乐或格律的参与下形成的声音效果,以及由声音效果产生的形象体验。与之相对,“诗象”用于指称依靠文字内容而产生的主体想象和认知。“音象”与“诗象”是构成文学“意象”的基石,充分剖析作为“意象”重要维度的“音象”,有助于全面认知“意象”概念。 魏晋之前,“音象”主要以“乐象”为存在形态,到了唐代,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是“音象”存在形态之一。就此种“音象”而言,音乐或格律的运用会使作品形成一种独特的氛围或气质,从而在整体上营造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效果。对入乐性作品来说,这种整体效果主要借助音乐的曲调、节奏、旋律来实现;对不入乐作品来说,则主要以语辞的韵律性和音乐性来体现。配乐而歌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的最典型形态,对唐代而言,以齐言歌诗和杂言曲辞最具代表性。来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据考证,该诗配乐歌唱之事实是确定无疑的。王维诗的立意在送别,故此可以推断与之相配的音乐也应当以感伤的基调为主,即便是先有辞,然后才根据意境产生了曲,但音乐由回环的旋律而产生的“三叠”的唱法,对诗意的升华无疑是有重要作用的,从而使渭城清雨与阳关漫道、绿柳垂杨与大漠孤烟的形象对比更为突出,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唐代入乐性作品,还包括很多杂言曲辞。各种民间谣辞、酒令、琴歌,甚至是佛教俗讲,都往往凭借音乐深入人心,加以传播。很显然,吟唱之声的婉转动听,在人们接受文意、领会经旨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此时音乐产生的“音象”可能是模糊的,但它相当于一个朦胧的场域,与文字层面的“诗象”相结合,从而使“意象”意义获得彰显。 如果说,入乐性的歌诗由于与音乐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使得“音象”的作用较为突出,那么下面就来考察不入乐的徒诗“格律”中蕴含的“音象”潜能。对唐代徒诗而言,李泽厚称:“盛唐诗歌和书法其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甚至把唐代的律、绝体诗歌称为“近代曲辞”和“新乐府辞”,这充分说明了这些作品本身具有的音乐性。正是由于唐代詩歌在格律上仍然保留着音乐性潜能,在吟诵过程中产生的音乐效果便构成了新的“音象”存在形态。这种音声层面的“音象”与文字层面的“诗象”相得益彰,从而使“诗象”升华为“意象”,提升了诗歌的审美境界。 综上所述,“音象”在文学中与“诗象”同样重要,它们都是构筑“意象”、生成意蕴的必要保障。“音象”与“诗象”的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学的音乐性、抒情性和表意性的特征。 (摘编自韩伟《唐代“音象”刍论》,《文学评论》2017年第6期)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文学中的“音象”,是构成“意象”的基石之一,是与“诗象”相对而言存在的,没有“音象”,也就没有“诗象”。 B. “音象”的存在形态在魏晋之前主要为“乐象”,到了唐代,则是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 C. 民间谣辞、酒令、琴歌,甚至是佛教俗讲,都往往凭借音乐加以传播,但此时音乐产生的“音象”是模糊的。 D. 在文学中,意象的构筑、意蕴的生成离不开“音象”和“诗象”,“音象”和“诗象”在作品中是同样重要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在与“诗象”的比照中阐释“音象”的内涵,点明论述对象,指出了剖析“音象”的意义所在。 B. 二三两段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剖析了入乐性歌诗中“音象”的存在形态和不入乐徒诗中“音象”的存在形态。 C. 文章引用李泽厚的话和郭茂倩的观点,是为了论证唐代不入乐的徒诗都是讲究格律,具有“音象”存在形态的。 D. 文章虽以大量篇幅阐释“音象”在文学中的存在形态,但其彰显的立场是“音象”对意象构筑、意蕴生成的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入乐性诗歌作品,因为与音乐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所以“音象”的作用较为突出,有助于诗意的升华。 B. 不入乐诗歌作品,如果在格律上不能保留音乐性潜能,那么在吟诵过程中就不能产生音乐效果从而构成“音象”的存在形态。 C. 作者认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入乐性诗歌作品且为齐言歌诗,“音象”让该诗的惜别之情更加跃然纸上。 D. 只有“音象”与“诗象”在作品中结合起来,中国文学的音乐性、抒情性和表意性的特征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答案】1. D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项,对文中“与之相对”一句理解有误,原文没有强调“音象”和“诗象”的依存关系;B项,“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只是唐代“音象”存在形态之一;C项,原文说的是“此时音乐产生的‘音象’可能是模糊的”。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C项“是为了论证唐代不入乐的徒诗都是讲究格律,具有“音象”存在形态的”错,文章引用李泽厚的话和郭茂倩的观点,是为了论证唐代徒诗是有音乐性的。 【3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D项原文上下两句非条件关系,原文只是说““音象”与“诗象”的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学的音乐性、抒情性和表意性的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实词考查 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全对的一项是 ①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临行祭路神 ②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遭受 ③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哪里 ④及闻子产死,孔子为泣曰:“古之遗爱也。” 爱好 ⑤ 何蓑何笠 同荷,披、戴 ⑥朝济而夕设版焉 接济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一起 ⑧道芷阳间行 从小路 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句首发语词 ⑩归有光以为殆有神助 危险 A. ②③⑤⑧ B. ②⑥⑧⑩ C. ①⑤⑦⑩ D. ③⑥⑧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明确题干要求,把要解释的词语放到句子中,根据词语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意义。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词语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 ④“及闻子产死,孔子为泣曰:‘古之遗爱也。’”意思是,等到听说子产死了,孔子为他哭泣说:“这是古人留下的恩惠啊”。爱,恩惠。④错误。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意思是,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共,通“供”,供给。⑦错误。 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意思是,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微,如果没有。⑨错误。 ⑩“归有光以为殆有神助”意思是,归有光认为大概有神明帮助。殆,大概。⑩错误。 选项中含有④⑦⑨⑩任何一项的,都不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全错一项是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加倍 ②盖亦反其本矣 根本 基础 ③蜀之鄙有二僧 鄙陋 ④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用兵策略战略 ⑤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 ⑥人至察则无徒 监察 ⑦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朝廷 ⑧轲自知事不就 完成达到目的 ⑨ 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 四张熟牛皮 ⑩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 忍受 A. ③④⑤⑦⑨ B. ①③⑥⑦⑩ C. ②④⑤⑧⑨ D. ②③⑥⑧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嗯提要求选出加点字意义全错的一项。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意思是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倍,通背,背叛,违背。①错误。 ③“蜀之鄙有二僧”,意思是蜀国的边界地方有两个和尚。鄙,边界地方。③错误。 ⑥“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人如果太精明就没有伙伴。察,精明。⑥错误。 ⑦“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意思是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朝,朝见、朝拜。⑦错误。 ⑩“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意思是不能胜任做小吏妻子,哪里适合您家的公子。堪,圣人。⑩错误。 故选B。 【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全对的一项是 ①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除去 ②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感谢 ③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相抵 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道路 ⑤乃曰“吾忘其度” 尺码 ⑥而墨子非之 责怪反对 ⑦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辜负 ⑧技盖至此乎? 通盍怎么 ⑨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险要的地势 ⑩今公子故过之 过错 A. ①④⑥⑦⑨ B. ②⑤⑥⑦⑩ C. ③⑤⑥⑧⑨ D. ①③⑦⑨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含义是需要记住的。如本题“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全对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 ①“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意思是天刚亮就起床,洒水清扫厅堂台阶。除,台阶。①错误。 ②“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意思是秦王担心他打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谢,道歉。②错误。 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意思是用政令来引导他们,用刑法来整顿他们。道,引导,疏导。④错误。 ⑦“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意思是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天空。负,覆盖。⑦错误。 ⑩“今公子故过之”,意思是现在公子特意去拜访他。过,拜访。⑩错误。 选项中包含①②④⑦⑩的任何一项,都是不正确的选项。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7.下列选项中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赤壁之战》:“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B. 邑:通称诸侯的封地,泛指一般城镇。大曰都,小曰邑,如“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C. 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D.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驾车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驾车的人”错误。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D错误。 故选D。 【点睛】文化常识的识记,在于平时的积累,所以要熟记课本中的相关知识;另外也要结合语境来理解含义。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八世祖喜,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敞,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父宝,习《欧阳尚书》。哀、平之世,隐居教授。居摄二年,与两龚、蒋诩俱征,遂遁逃,不知所处。光武高其节。建武中,公车特征,老病不到,卒于家。 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后有冠雀衔三鳝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鳝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年五十,乃始仕州郡。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元初四年,征入为太仆,迁太常。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显传学业,诸儒称之。 延光三年春,帝东巡岱宗,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丰等闻,惶怖,会太史言星变逆行,遂共谮震。及车驾行还,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是柴门绝宾客。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震大臣不服罪,怀恚望,有诏遣归本郡。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冢次,勿设祭祠。”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选自《后汉书·杨震列传》)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B.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C.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D.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9. 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车”为汉代官署名,为九卿中卫尉的下属机构。公车中设公车令,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及被征召者,皆由其转达。 B. “转”,意为“转任”。《后汉书·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中的“转”与此同义,一般都存在升迁之意。 C. “太仆”秦汉时主管皇帝车辆、马匹之官,后为专管官府畜牧事务。太仆总管皇帝车驾,和皇帝关系密切,成为亲近之臣。 D. “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10.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震出身功勋世家,自八世祖杨喜至父亲杨宝时,杨家世代都封官晋爵,深受汉朝恩遇。 B. 杨震年轻时就很好学,曾经向恒郁学习,通晓经术,博览群书,儒生们把他比作是孔子。 C. 杨震为人淡泊名利,看重个人品行,慎独守节。王密私下赠送十斤金给他,他直言拒绝。 D. 杨震重视博士选拔,为朝廷推举通晓经术的名士陈留杨伦等传授学业,受到儒生们称赞。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 (2)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 【答案】8. A 9. B 10. A 11. (1)(杨震)常年客居在湖城,几十年不答应州郡的礼聘(以礼征召)。很多人说他年纪大了,(应该出去做官了),然而杨震不出仕的意志却更加坚定。 (2)我承蒙国恩身居高位,痛恨奸臣狡猾却不能惩处他们,厌恶后宫作乱却不能禁止她们,还有什么脸面再见天地日月!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本句话的意思是,子孙常常吃粗食,徒步行走,生活俭朴,他的一些老朋友或长辈,想要他为子孙置产业,杨震不肯,他说:“让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吏的子孙,把这个留给他们,不是很好吗?”“蔬食步行”意思是,吃粗食,徒步行走,是一个并列式短语,不能断开,排除BD。“故旧长者”意思是,老朋友或长辈,也是并列式短语,不能断开,排除BD。“震不肯曰”意思是,杨震不肯,他说,不是杨震不肯说,排除BD。“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意思是,让后世的人称赞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 “称”和“为”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B项,“一般都存在升迁之意”错误。“转”为迁职调任,谈不上职务升降。B错误。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 项,“自八世祖杨喜至父亲杨宝时,杨家世代都封官晋爵”错误。由原文“八世祖喜,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可知,八世祖杨喜被封为赤泉侯;由原文“高祖敞,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可知,高祖杨敞被朝廷封为安平侯;父亲杨宝,先是“遂遁逃”,后来又“公车特征,老病不到,卒于家”,可见,父亲没有被朝廷加封。所以说杨家世代都封官晋爵是错误的。A错误。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关键词(1)礼命,礼聘;愈,更加;笃,坚定。(2)居上司;身居高位;疾,痛恨;诛,惩罚;复,又。 【点睛】高中文言文断句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参考译文: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八世祖杨喜,汉高祖时因功封赤泉侯。高祖父杨敞,在汉昭帝时做丞相,被封为安平侯。父亲杨宝,熟悉《欧阳尚书》,哀帝、平帝时,不问世事,隐居教学。居摄二年,同龚胜、龚舍、蒋诩一道被征召,不接受,逃跑,不知跑到哪里。光武帝非常赞赏他的气节。建武年间,公车特别征召他,因年老多病不应,在家去世。 杨震少年时爱学习,跟从从太常桓郁学《欧阳尚书》,通晓经学,博览群书,专心探究。当时儒生都说:“他是关西孔子杨伯起。” (杨震)常年客居在湖城,几十年不答应州郡的礼聘(以礼征召)。很多人说他年纪大了,(应该出去做官了),然而杨震不出仕的意志却更加坚定。后来有冠雀衔了三条鳝鱼,飞栖到讲堂前面,主讲老师拿着鱼说:“蛇鳝,是卿大夫衣服的象征。三是表示三台的意思,先生从此要高升了。”五十岁才作州郡之官。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是个人才而征召他,举荐他为茂才,四次升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去郡中时,经过昌邑,从前他推举的荆州茂才王密做昌邑县长,前来拜访杨震,到晚上送十斤金给他。杨震说“:老朋友了解您,您不了解老朋友啊,为什么呢?”王密说:“晚上没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走了。后调任做涿郡太守。性格公正廉明,不接受私人拜访。他的子孙常常吃粗食,徒步行走,生活俭朴,他的一些老朋友或长辈,想要他为子孙置产业,杨振不肯,他说:“让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吏的子孙,把这个赠给他们,不是很好吗?” 元初四年,朝廷征召他作太仆,升迁为太常卿。以前的博士选举大多名不副实,杨震推举通晓经术的名士陈留杨伦等,传授学业,得到儒生们的称赞。 延光三年春,皇帝向东方巡行泰山,樊丰等人趁着皇帝在外地,竞相修建府宅,杨震的部属高舒召来工匠拷问,得到樊丰等人假托皇帝的诏书,准备以实情全部上奏。樊丰等人听到消息,极度恐慌害怕,适逢太史令说星象反常,于是他们共同诋毁杨震。等到皇帝出行返回,连夜派遣使者收回杨震的太尉印绶,杨震从此紧闭柴门,不接待宾客。樊丰等人又憎恶他,于是请求大将军耿宝上奏杨震不服罪,心怀愤恨,皇帝下诏遣送杨震回原籍。杨震走到城西几阳亭,就慷慨激昂地对他的儿子和门生们说:“死是读书人的本分。我承蒙国恩身居高位,痛恨奸臣狡猾却不能惩处他们,厌恶后宫作乱却不能禁止她们,还有什么脸面再见天地日月!我死的那天,用杂木做棺材,用布单薄被盖住形体,不要埋进祖坟,不要设祠祭祀,说罢喝毒酒而死,终年70岁。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 日 秦 观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湖 上 方 岳 连天芳草晚萋萋,蹀躞花边马不嘶。 蜂蝶已归弦管静,犹闻人语画桥西。 【注】①邗沟:江苏扬州附近的古运河。②蹀躞:小步行走。 12.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诗前两句通过落霜、清水、寒星等意象,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水上秋夜图。 B. 秦诗第二句中的“明”字,写无数寒星倒映水中在船边闪烁,意境幽清明净。 C. 方诗第一句写湖边茂盛的芳草连接天际,在傍晚时分呈现出一派凄清景象。 D. 两首诗虽然写于不同的季节,但都能抓住景物特点,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13. 两首诗的尾句都写到了“人语”,其作用有何异同?试作比较分析。 【答案】12. C 13. 相同:两首诗的尾句都营造出不见其人但闻其声、令人回味的深远意境。不同:①秦诗尾句紧承上句“疑无地”,通过“人家笑语声”突然展现出一片新境界,构思新奇,妙趣横生。②方诗尾句用“人语画桥西”与上句“蜂蝶已归弦管静”形成映衬,以动衬静,突出了整体意境的寂静,也使诗境更加耐人寻味。 【解析】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呈现出一派凄清景象”错误,“萋萋”意为茂盛,草木茂盛的样子。写湖边茂盛的芳草连接天际,在傍晚时分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故选C。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诗句内容及鉴赏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属于比较阅读,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两首诗的尾句都写到了‘人语’,其作用有何异同”,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分别分析“人语”的作用,然后比较异同。秦诗,此联妙在使用了“疑”“忽”二字。诗人心中正结着一个菰蒲深处有无藏舟之“地”的“疑”团。忽然几声“笑语”,方知岸上还有“人家”,疑团顿时解开。这种情景,很平常,优诗人却能通过艺术作品把它捕捉下来。方诗,尾句用“人语画桥西”与上句“蜂蝶已归弦管静”形成映衬,“人语”写动景,“蜂蝶已归弦管静”写环境的静,以动衬静,突出了整体意境的寂静。两首诗的尾句都营造出不见其人但闻其声的深远意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①,岂能愁见轮台月②。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祁连城:在今甘肃张掖南。②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李副使赴磧西经过此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开篇即点明时令,以“火山”“赤亭”起笔,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 B. 诗人劝说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悲伤的惜别之情感人至深。 C.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功名只向马上取”语气坚决,这是诗人对李副使的勉励。 D. 诗歌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并且有别于其他送别诗,令人耳目一新。 15. 诗歌从哪些方面写李副使“英雄一丈夫”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李副使出塞旅程艰苦。以李副使行程中必经的火山、赤亭写旅程艰苦,以此烘托李副使不畏艰辛、毅然前行的豪迈气概。②李副使经历非凡。他经常出入边地,长期驰骋沙场,早已置乡愁于脑后。③李副使志向远大。他远赴万里击胡,希望在边塞立功扬名。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每个选项对应一联,注意结合诗句分析。主要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语言主要是风格不正确,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悲伤的惜别之情”错,整首诗感情豪迈,虽写送别,但从“岂能愁见”“真是英雄一丈夫”等可以看出并没有悲伤之情。故选B。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注意审题,明确答题方向。本题考生可以围绕李副使“英雄”的特点去原文一句句找,关注意象还有关键词。如首联“火山”、“赤亭”这样的意象暗示旅程艰苦。也表明李副使不畏艰险、毅然前行的豪迈。颔联“月”的意象,“惯度”“岂能愁”这样的关键字眼可见他经常出入边地,早已置乡愁于脑后。尾联“功名只向马上取”表现他志向远大,希望立功扬名。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_________ ,________”。 (2)李商隐五绝《登乐游原》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表示对美好而又行将消逝的事物的留恋。而在李煜的《虞美人》中那美好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劈头怨问苍天,你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这句诗是:“__________”。 (3)《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4)《诗经▪氓》中说男子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5)《离骚》中揭露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背弃忠直,苟合于世,以求容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6)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这一句,和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一句,都是用猿猴的悲鸣声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7)《阿房宫赋》中用倒置式的暗喻和用璀璨晶亮的星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8)李商隐在《锦瑟》中借用庄周和杜宇的典故,表达自己迷惘又失落的内心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君子生非异也 (2). 善假于物也 (3). 春花秋月何时了 (4). 位卑则足羞 (5). 官盛则近谀 (6). 士也罔极 (7). 二三其德 (8). 背绳墨以追曲兮 (9). 竞周容以为度 (10). 风急天高猿啸哀 (11). 杜鹃啼血猿哀鸣 (12). 明星荧荧 (13). 开妆镜也 (14). 庄生晓梦迷蝴蝶 (15). 望帝春心托杜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解答此类题时,如果是情景默写,必须注意情景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如果是直接默写上下句,则背诵出诗文内容即可。不管什么形式的默写,都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属于情景默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生”“假”“花”“卑”“谀”“罔”“德”“追曲”“容”“啸”“猿”“荧”“妆”“晓”“鹃”。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看到天空的颜色,是阳光被大量空气分子散射的结果当太阳光射入大气层后,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粒,就会发生散射这些大气分子和微粒_______是不会发光的,但由于它们散射了太阳光,使每一个大气分子都形成了一个散射光源。根据瑞利散射定律,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最容易被散射,它们会向四面八方被大气中的粒子散射。因此,( )。 这样的过程__________地出现在日出和日落时。由于太阳的高度很低,太阳光在经过厚厚的大气时,大部分短波长的蓝光都被散射掉了因此红色等长波光线就成了_________的光线。这些光线经空气分子和水汽等杂质的散射后,使那部分的天空带上了绚丽的色彩。 古代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说法。这其实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因为朝霞多是积云造成的,极容易发展为积雨云;而晚霞多是淡积云造成的,淡积云不会造成降水,而且一般_________着一定范围内未来几天将持续晴好,有利于出行。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个体 异曲同工 吉光片羽 预示 B. 本身 异曲同工 硕果仅存 预兆 C. 个体 毫无二致 吉光片羽 预兆 D. 本身 毫无二致 硕果仅存 预示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根据瑞利散射定律,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最容易被散射,它们会被大气中的粒子散射向四面八方。 B. 根据瑞利散射定律,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的光最容易被散射,它们会被大气中的粒子散射向四面八方。 C. 根据瑞利散射定律,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的光最容易被散射,它们会向四面八方被大气中的粒子散射。 D. 根据瑞利散射定律,最容易被散射的是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它们向四面八方会被大气中的粒子散射。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蔚蓝色就是我们看到晴朗的天空高处或头顶的色彩。 B. 天空高处或头顶总是以蔚蓝色呈现在我们眼前。 C. 我们看到晴朗的天空高处或头顶总是呈蔚蓝色。 D. 在我们的眼里,晴朗的天空高处或头顶总是蔚蓝色。 【答案】17. D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本题中,个体:泛指单个儿事物。本身:自身。“本身”符合语境“……是不会发光的”。异曲同工:比喻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毫无二致:丝毫没有两样;完全一样。“毫无二致”符合语境“这样的过程__________地出现在日出和日落时”。硕果仅存:指经过淘汰,留下的稀少可贵的人和物。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依据语境“大部分短波长的蓝光都被散射掉了因此红色等长波光线就成了_________的光线”,应选“硕果仅存”。预示:预先显示。预兆:预示将要发生某种事情。“预示”更适合“而且一般_________着一定范围内未来几天将持续晴好”。故选D。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本题,画横线句子有两处错误:一处是“颜色罪容易被散射”搭配不当,应该是“光最容易被散射”;一处是“很像四面八方被大气中的离子散射”语序不当,应该是“会被大气中的离子散射向四面八方”。 A项,“颜色最容易被散射”错误,搭配不当没改过来, C项,“很像四面八方被大气中的离子散射”错误,语序没改过来, D 项,“最容易被散射的是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它们向四面八方会被大气中的粒子散射”错误,搭配不当和语序不当都没改过来。 故选B。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本题,补写句是这段文字的结论句,这段是解释“我们有到天空的颜色,是阳光被大量空气分子散射的结果”的,可知补写句的结构大致应该为“我们看到……的天空……是……顔色”,A、B、D三项都不符合。另外,A项缺少了“总是”,B项缺少了 “晴朗”,表述都不够严谨。故选C。 【点睛】病句题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20.根据下列信息,给“个人存款实名制”下定义。不超过50个字。 据有关方面介绍,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点操作以后,我国将全面推行个人存款实名制。目前,国际通行的个人存款办法是,储户到银行存款必须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并要提供足以证明姓名真实性的身份证等相关的法定证件。我国开始实行这种储蓄管理制度,是为了与国际接轨,提高储蓄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试点操作表明,这一办法使储户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护,受到普遍的欢迎。 【答案】个人存款必须使用真实姓名,并提供相关法定证件的储蓄管理制度叫个人存款实名制。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下定义。“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 是×××的×××(属概念)”,本题主要是从文段中概括出什么是个人存款实名制,然后按照下定义的方式表述出来即可。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2019年4月29日至10月7日,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中国北京举办,为期162天。本次北京世园会有“百园之园”之称,园区总面积达960公顷,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世园会。以物联网和5G为“神经”,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为“大脑”,北京世园会将园林艺术变成了人、科技、自然与文化相结合的视觉盛宴,是有史以来科技最先进的世园会。北京世园会吸引了11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以及120余个非官方参展者,是有史以来国际参展方数量最多的世园会。 【答案】①2019年4月29日至10月7日。②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中国北京举办。③规模最大。④科技最先进。⑤国际参展方数量最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概括材料的内容要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本题要抓住关键点进行概括,要求保留时间(2019年4月29日至10月7日)、人物(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中国北京举办)、事件等关键信息(规模最大、科技最先进、国际参展方数量最多),句子简洁流畅。 【点睛】概括语段要点技巧点拨 1.摘取连缀法。提取句子主干,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照题干要求进行连缀,此法适用于封闭性语段,以及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的材料。 2.分层概括法。这是压缩语段时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考生答题时要有整体意识,不可疏漏或断章取义。考生在通读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语段的层次,概括层意,抓住重点;再将概括、归纳的信息进行提炼、筛选,保留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将提炼、筛选的主要信息用简练、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此步骤可简单概括为: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分清主次—去次存主—连缀语句。 3.语意并取法。即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考生在做题时可通过跳读或浏览的方法阅读全文,迅速把握材料的思路和整体结构,找出内容的要点和重点。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两名大学生利用长假,脚踩轮滑鞋,历时5天半从山东到北京,完成了一次长达五百多公里的“长途刷街”,实现了一个多年的青春梦。许多网友为其叫好:“有志者,事竟成!”“为轮滑带来正能量!”而一位交警则指出:“轮滑鞋代步上路,违反了交通法规,是不对的,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会受到相应处罚。” 生活中,类似的事并不鲜见,“好”的事可能是“不对”的事,“对”的事也不一定都是“好”的事。不同情况下,不同领域中,人们对“好”与“对”的理解认识各不相同,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发表你的观点,陈述你的理由。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对”与“好” 两名大学生在长假用轮滑在山东至北京的路途上圆了自己的青春梦。一面是人们对其精神品质的嘉奖,暖而富有人情味,另一面却是铁面无私的法律带来的警告。一方是可以自由变通的“好坏”,另一面则是黑白分明的“对错”。“好”与“对”之间无法划上对等的符号。历史的发展轨迹告诉我们,“对”是为了使人类文明走向“好”这一理想的必经之路:面“好”若带来无限的价值,即便与当今的“对”有所冲突,也会在历史长卷中焕发光辉。 上海一家葱油饼店,因为勾起了一代人对于过去童年的回忆情怀而迅速爆红,口碑传遍大街小巷,甚至晋级为今人所谓的“网红美食”,本受到众人赞美叫好的情怀,却被执法部门在某日叫停。面对许多人的不满,执法人员则指出“多年来没有营业许可证,安全卫生问题更亟待解决”。更有周边的邻里街坊对这家店产生的噪音与极不安全的煤气感到担忧。这一次“对”胜过了所谓的“好”,时常有人抱怨为何不能网开一面,理由很简单一放过一处,便会有人抱着侥幸的心理进一步冲垮规则,久而久之,人人皆因“恶小而为之”,必然酿成社会混乱无从管辖的灾难。法律在历史中诞生的初衷本是保障人的利益,在理性主义中更进一步升华了“人”的目的,而非“手段”的概念。可这一终极目标永远在追求的道路上。在法律的路上,若纵容了这样的小事,则只会造成进一一步的后退,为了使法的“对”能在未来与“好”更完美地契合,我们应当在“对”的选择中矢志不渝地前行,感受今日“对”的理性。 张大千在敦煌为了挽救壁画艺术,自己躬身呕心沥血地进行临摹的同时,为了研究更全面更系统的敦煌艺术,他把在表层的艺术品破坏并剥下,以钻研里层更富于历史价值的内容。这一举动,引起人们的争议,更有人企图通过法律进行制裁。可随着时代推移可以发现,留下的最多的还是他对于艺术的卓越贡献。这一次,永恒的“好”胜过了一时的“对”。试想,一下,倘若古时有人挖掘帝王陵墓,岂不受专制律法的制裁?而时至今日,考古已成为一门受人敬佩的学问,更有法律政策的支持。“对” 是一时之法,用于维护当世之社会稳定,但“对”是走向“好”的道路上不断完善与进步的产物,因时而变。“好” 则展示了如薄雾般缥缈于宇宙之中的一种精神价值,随时代推移,曾经与“对”的相悖的“好”会在更先进、发达的时代被重新发掘其价值,在“对”的保护下焕发更绝妙的光辉,普照人类文明。 “好”与“对”,一个规范我们最现实的准则,一个则带领我们追求超越时空的精神价值,两者相依,相互转化,永无法分离。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学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此题是一篇关系型的议论文,首先应该做的是解释概念,什么叫做“对”,什么叫做“好”。“对”是指正确的事,可以做的事情,应该做的事情;“好”是指好的结果,想要的结果。然后,我们需要阐述对“对与好”之间的关系,明确文章的中心。当我们做一件事情或者评论一件事情的时候,“对”要比“好”更有优先性。一件对的事情,也许结果并不那么美好,我们依然无愧于心,甚至流芳千古。比如,谭嗣同死于刽子手的屠刀下不可谓“好”,但是他舍生取义的精神是可贵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财是好的,但是我们想得到钱财需要用“对”的方式。因此我们也许会因为一件事情是“对”的,而去选择接受不“好”的结局,“对”是优先于“好”的。反之,一味的追求好而不顾对错使我们鄙夷。这体现了本次关系型命题的辩证思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与“好“也许难以兼得,坚持做“对“的事情,给人生无悔的执着。 立意角度: 1.“对”远比“好”重要,以“对”为前提,才能获得真正的“好”。 2.有过亦可有功,不要害怕创新,勇敢地开拓未知的疆域。 3.“对”与“好”的碰撞,推动个人思考与成长,促进社会变革与进步。 素材准备: 1.瓷器中美丽的冰裂纹瓷是因工匠无意中破坏了烧瓷时温度的稳定,本应是一窑废瓷,却意想不到的诞生了中国瓷器史上又一个净值的品种。 2.唐代炼丹无意中将硫磺等原料掺在- -起,导致爆炸,人们由此开始研发火药,那一声震响也震动了武器发展的历史。 3.诺贝尔化学奖起因是一个错误,一次失败却创造了震惊世界的重大发明 20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一田中耕一。 1985年, 26岁的田中,在一次工作中,不小心操作失误,把甘油倒入钻试剂中。因为觉得钻试剂挺贵的,丟了怪可借,从小就习惯勤俭节约的他,决定将错就错,把测试进行到底。没想到竞然使生物大分子相互完整地分离了一这在之前,可是很多科学家想破了脑袋,都没能成功的。当记者问他如何会得到导致获诺贝尔奖的灵感时,田中回答说,这次实验,完全是由于自己对化学的无知,错误地把一种溶液混入了另一种溶液,把不该放-块儿的东西混到了一块儿。而使他将研究持续下来的原因则是他当时对化学、生物化学理论的无知。他不知道当时的理论认为蛋白质大分子不大可能被离子化。 4.19世纪初的欧洲乐坛,偏爱罗西尼。这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以华丽优雅、调性和谐的歌剧,赢得了鲜花和掌声。那宫廷式的高贵优雅,是古典主义音乐最规范的表达,更是当时音乐节的“政治正确”。没错,这是“对”的音乐,但似乎少了些什么。与此同时,已然步入蓉年的音乐大师贝多芬,正在进行着与罗西尼完全不同的创作。那是五首惊世骇俗的弦乐四重奏。诡异的和弦如同孤狼,在旷野中哀号着生命的苦寂;凄厉的不谐和如同钢丝,滑过人们的耳膜,又归于静谧;铿销的切分音如同暴君,宣告着残忍战争的来临……古典主义大厦就在这音乐中轰然倒塌,沦为废墟,全新的音乐作品如同朝阳,在废墟中冉冉升起。这是好的音乐,因为它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但当时的欧洲主流音乐界,并不接受它。“你犯规!”他们叫嚣着,“你违反了音乐创作的基本规则,这样的音乐是错误的!”的确,与古典主义不同甚至相悖的音乐,在那个时代是“不对”的。 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贝多芬是时代的孤岛,更是后世眼中的奇迹。三百年后的今天,贝多芬晚期的四重奏作品,已是每个音乐家眼中“对”的作品。所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四重奏比赛,都要求音乐家的参赛曲目中必须有一首来自贝多芬的晚期作品;越来越多的主流音乐家、艺术家、批评家,给予了这些作品极高的赞誉。 5.苏轼将赤鼻矶误认为“赤壁”,却由此横生出更多妙趣,甚至从此产生了“文武赤壁”的说法。他的谬误,是文学史上的谬误,而前后两赋又真心令人折服,这才有了“错也是好”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6. 毛泽东曾经说过,多一个敌人不如多一个朋友。正如当年国共合作,当时共产党内多少人恨国民党恨得牙痒痒,恨不得剥他们的皮,吃他们的肉,在他们眼里,与国民党握手言和不能算是好事,可在外敌面前,应当一致对外。固然对党内家人惨遭国民党迫害的同志,和仇人站在同一战线是堪比登天的难事,但倘使能以更大的力量打击外敌,一雪血惨无人道的日本鬼子辱华之耻,那就是对的,是对的,就要做。 7. 共享单车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也有了些许负担。有些人为了自己方便,将自行车停放在自己小区中、楼道里。有些地方不属于共享单车合理停放的地方,但人们以心中的喜好任意停放。这样,不仅使周困人不方便寻找单车,而且堵塞了小区、楼道的通道。这样的好,只针对乱停车的那个人,对其余人是造成了麻烦和困扰。这种“好”其实很自私,不仅不对且对别人并不好,应尽量减少甚至杜绝。否则人人以此为好,将会有更大的负担。 结构设想: 本文是一篇观点分析类文章,适合于写成议论文。根据材料,在“好”与“对”关系的讨论中,先明确一下自己的观点,然后给文章拟一个明确的标题。文章开头,从材料引出论题,表明自己的观点,提出中心论点。文章主题是进行论证,精心选择论据材料,可以使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结构上可以采用并列式或层进式。论证过程中,要结合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谈如何做到既“好”又“对”。最后,总结全文,强化观点。 【点睛】新材料作文审题原则: 1.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