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传记 第4课“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学案 粤教版必修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传记 第4课“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学案 粤教版必修1

第4课 “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 学习目标 1.掌握传记文学的特点,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2.解读孙中山先生的精神,学习他关心国事、甘于淡泊的品质。‎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籍贯(  )        ②儒生(  )‎ ‎③菜肴(  ) ④踊跃(  )‎ ‎⑤奢侈(  ) ⑥卤水(  )‎ 答案 ①jí ②rú ③yáo ④yǒnɡ ⑤shē chǐ ⑥lǔ ‎(2)多音字 ‎①兴 ②创 ‎③强 ④几 ‎⑤仆 ⑥朴 答案 ①xīnɡ/xìnɡ ②chuànɡ/chuānɡ ③qiǎnɡ/qiánɡ ‎④jī/jǐ ⑤pú/pū ⑥pǔ/pō 16‎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 (2) ‎(3) (4) ‎(5) 答案 (1)崇高/鬼鬼祟祟 (2)旗帜/炽热 (3)条幅/辐射 (4)寒暄/喧闹/渲染 (5)辫子/辩论/辨认 二、词语积累 ‎1.理解运用 ‎(1)肃然起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花八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称兄道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知天高地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看到、听到或想到某一动人事迹后而出现的恭敬、钦佩的态度和心情。‎ ‎(2)形容花样繁多或变幻多端。‎ ‎(3)朋友间以兄弟相称,表示关系亲密。‎ 错点提醒 含贬义,常错用为褒义词。‎ ‎(4)形容见识短浅,狂妄自大。‎ 错点提醒 容易错误理解为知识缺乏。‎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竟能写出如此漂亮的字,真叫人肃然起敬。(  )‎ ‎(2)民间流传着五花八门的“养颜秘方”,其中吃燕窝或许算得上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其实,吃燕窝只能换取一点心理安慰而已。(  )‎ ‎(3)刚进宿舍,他就热情地和我打招呼,帮我拿行李、铺床,不到半天,我俩便称兄道弟了。(  )‎ ‎(4)他真是不知天高地厚,无证驾驶,肇事打人,寻衅滋事,其行为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  )‎ 答案 (1)×。用错了对象。(2)√。(3)×。感情色彩不当。(4)√。‎ 16‎ ‎2.辨词填空 ‎(1)推重·推崇 ‎“推重”指重视某人的思想、才能、行为、著作、发明等,给以很高的评价。‎ ‎“推崇”指十分推重,含有崇信之意,可以指人或物,程度较重。‎ ‎①王教授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品德端正,同学们都十分________他。‎ ‎②杜甫诗作深受后人的________。‎ 答案 ①推重 ②推崇 ‎(2)俭朴·简朴 ‎“俭朴”指俭省朴素,重在节俭。‎ ‎“简朴”指(语言、文笔、生活作风等)简单朴素,强调量少。‎ ‎①室内陈设________,清雅洁净。‎ ‎②家中收入极少,他们生活________,节余了一部分存款。‎ 答案 ①简朴 ②俭朴 三、名言警句 孙中山名言 ‎1.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2.事功者一时之荣,志节者万世之业。‎ ‎3.疾风然后知劲草,盘根错节然后辨利器。‎ ‎4.学者贵知其当然与所以然,若偶能然,不得谓为学。‎ 一、作者简介 陈廷一,当代传记文学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周口市作协名誉主席,中华陈氏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作品达1 000多万字,多次获国家大奖。在传记界素有“南叶北陈”(即“南有叶永烈,北有陈廷一”)的说法。‎ 作品有《许世友传奇》、《孙中山大传》、《毛氏三兄弟》、《宋氏三姐妹》等。‎ 二、背景展示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国国民党和中华民国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16‎ ‎三、文体知识 传 记 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它是借助于形象描写,具体生动地记载历史上或当代起过历史作用的人物的一生,以及与其相关的重要史实的作品。汉代的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其中就有不少人物传记,他就是通过给人物作传来反映历史的。‎ 传记中介绍的主要人物被称为传主。传记题材较广,内容繁杂,一般按体例来分有自传体和传记体两种。‎ 课堂导语 同学们,在一百多年前的1911年,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大家知道是什么事吧?对了,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成功之后成立了中华民国,大家知道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是谁吗?对了,是孙中山。提到孙中山,我们都知道,他是伟人,革命领袖。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布衣总统”孙中山》,了解孙中山先生平凡的一面。‎ 文中简介“布衣总统”的“住”和“食”时,突出了孙中山什么样的特点?请在下面图中①②处填出,各限两个字。‎ 16‎ 答案 ①简朴 ②俭约 ‎1.文章是怎样围绕“布衣总统”四个字选择和组织材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的选材主要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名片”故事,孙中山一介布衣,但早怀大志,足傲王侯,表现了孙中山的总统风范;第二个层面是衣食住行故事,孙中山虽为总统,但简朴淡泊,甘为公仆,体现了孙中山的平民作风。‎ ‎2.孙中山去拜见两广总督,名片上只印有姓名、籍贯,说明孙中山早年具有怎样的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说明孙中山早年便有一种强烈的民主意识,不讲究身份,做事低调。‎ ‎3.从孙中山和张之洞的交往中,你认为孙中山具有怎样的品性?而张之洞态度的转变又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孙中山:早怀大志——傲王侯,不卑不亢。张之洞:虽摆高官架子,但也善识人才。‎ ‎4.“许多商品换上了‘共和’、‘庆胜’、‘北伐’等新商标。在一家面摊前,人们踊跃争先剪辫子。”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剪辫子”在当时象征着什么?‎ ‎[探究点拨] 《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至也。”明代以前,汉族人都留满发,不剪也不剃。1644年满清王朝取代了明朝,要求汉人一律剃发留辫。辫子是清王朝专制统治的标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说明了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平等、民主观念已深入人心,人们争着走出专制统治的束缚。‎ ‎②因为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行为标志是剪辫子,所以剪辫子在这一时期成了反对满清、推翻帝国、追求共和、倡导民主的一种行为象征。‎ ‎5.文章如果不写剪辫子与唱军歌的场面,内容也完整,也能表现孙中山悄然出行的作风,为什么还要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剪辫子与唱军歌的场面反映出了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封建帝制,还提高了广大民众的政治素质,使人民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主、平等、权利等观念深入人心。作为辛亥革命领袖的孙中山功不可没。②这个场面营造了一种民主的新生活、热烈地响应革命的氛围,与下文群众齐呼“大总统万岁”形成强烈对比。‎ ‎6.文章结尾描写了民众发现孙中山后的激动情绪,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答案 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用民众的热情拥戴表现出孙中山甘做公仆时上下齐心的执政环境,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布衣总统”。‎ ‎7.细读课文,说一说你是从哪些细节描写中看到孙中山先生身上的“布衣”色彩的。‎ 描写角度 相关描述 住处平民化 穿着平民化 吃饭平民化 出行平民化 答案 描写角度 相关描述 住处平民化 他贵为总统,可住的不是华丽的宫殿,而是一间不大的房间,摆设也很简单,仅仅是四把椅子、两张茶几、一张书桌、一张床和一张沙发。‎ 穿着平民化 他穿的是很朴素的“中山服”。这衣服是用学生装改的,确实很朴素。‎ 吃饭平民化 每餐的菜金总是控制在四角钱左右,餐具不讲究,饮食也很简单,就连招待唐绍仪、伍廷芳这样的大客人也只是普通小菜。‎ 出行平民化 ‎“天下为公”,他从不因自己是总统就高高在上,而是处处为群众着想,总是像一个普通平民一样悄悄出巡,从不摆架子,不搞特殊。还有,他不随便动用总统府内的汽车,连视察时也只穿普通制服骑马出城。‎ ‎8.孙中山一生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但节选部分选琐事逸事,如他创制中山服,不换房子,不用锡制餐具,吃普通小菜津津有味等,为什么要选取这样的事例来写孙中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选细小事表现伟人情怀。创制中山服,不换房子,不用锡制餐具,吃普通小菜津津有味等这些平凡小事最能表现一种平民情怀,读来让人觉得亲切感人。‎ ‎9.文中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孙中山的性格特征?请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孙中山的性格特征,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与趣味性。张之洞前后态度的对比突出了孙中山傲王侯的志气;孙中山与唐绍仪、伍廷芳之比,反衬出孙中山之节俭、简朴;孙中山的爱民与守城官的驱民作比,突出了孙中山的公仆精神。‎ 课文中说,群众见到孙中山的时候,齐呼:“大总统万岁!”这个口号妥当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答案 (观点一)孙中山对自己的民本思想身体力行,遇事首先想着百姓,避免惊扰百姓。孙中山尊重民众,同时也受到了民众的欢迎和支持。所以,群众呼喊这个口号是妥当的。‎ ‎(观点二)“大总统万岁”的口号在今天看来也有其不妥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中国百姓的个人崇拜,将孙中山与中国古代帝王将相类比的封建时代的思想倾向。‎ 提示 希望学生回到课文中再次细读此段情景的描写来理解“大总统万岁”的群众呼声。‎ 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 孙中山一生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但节选部分选琐事、逸事,如他创制中山服,不换房子,不用锡制餐具,吃普通小菜……这些事件最能表现一种平民情怀,读来亲切感人。‎ 技巧点拨 ‎“以小见大”法,亦称“小中见大”法,或称“小题大做”法。即文章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 那么,如何在写作中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呢?‎ ‎(1)细心观察生活,合理筛选材料 尤其要注意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多角度多方面观察,并用心去感受、去思考、去发现,从中找到共鸣,找到怦然心动的点,找到富有深刻含义的东西。‎ ‎(2)写有价值的“生活小事”‎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学生的阅历也在不断丰富。与此同时,我们所熟悉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一些“生活”升值了,一些“生活”贬值了。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学会选择有价值的“生活小事”。‎ ‎(3)联系实际,挖掘材料的闪光点 生活中有些事情看似平淡无奇,但它却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对这些生活素材进行多方面的思考,深入挖掘,就能够从具体的人物、事情中概括出人类普遍的感情和抽象的道理。从平凡中见不平凡,从无奇中见有奇,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4)重视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大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要于细微处见事物的大,往往是通过其细部特征传达出来的,写得越细致,越深入,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所体现出的道理就越深。‎ 迁移运用 请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写一个片段,表现浓浓的母爱。不少于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答案 (示例)母亲每天不仅要上班,回到家还要为我们做饭,可她从来没抱怨过什么。记得有一天很冷,我一回到家,母亲就马上为我端来了热汤,边忙还边叮嘱我小心烫着,她怕我没听清楚,还一连说了好多次。在常人看来这也许就是烦人的唠叨,对我来说却隐藏着另一种深沉的东西。母亲的那一声声叮嘱让我感受到了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1.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后,生活还是像过去一样简朴。……住着一间不大的房间,房里有四把椅子、两张茶几、一张书桌、一张床和一张沙发。”‎ 运用示例 勤俭节约是一个民族的美德。瑞士人常说:“我们没有资源,有的只是一双勤劳的手。”既然是靠一双手挣来的财富,就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简朴,不仅体现了一种美德,亦是一种崇高境界的反映。‎ 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依然过着简朴的生活:住着一间不大的房间,房里有四把椅子、两张茶几、一张书桌、一张床和一张沙发。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盖的毛巾被上都有补丁,最多的打了75个。‎ 简朴作为一种境界,并不是轻易就能达到的,而需要经过一番刻苦的修炼,包括更新观念、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思想,达到一个无私无邪,与时代合拍的境界。简朴至,民族福焉!‎ ‎2.课外素材 温总理俭朴亲民打动韩国民众 ‎2007年4月10日,温家宝抵达韩国访问,而早在9天前,《温家宝》一书已经出版发行。据负责该书出版工作的韩国W.MEDIA出版公司介绍,他们早在半个月前就已经印好了书,温总理如期访韩,正是他们隆重发行此书的最佳时机。W.MEDIA出版公司表示,他们对《温家宝》一书充满信心,认为有可能打破政治人物出版物的销售纪录。据《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观察,在首尔人气最旺的两家书店教保文库和江南书店,捧读和购买《温家宝》一书的人很多。记者注意到,韩国媒体在介绍《温家宝》一书时,着力强调了温总理俭朴和亲民的特点,并且高度认可了温总理的执政能力。“旧夹克和旧运动鞋,面对矿难遗属流下了的泪水,这都是容易打动韩国普通民众的精彩细节。”这是《朝鲜日报》一篇书评的开头。‎ 选材感言 16‎ ‎ 国家领导人的“人气”有着方方面面的因素,既有领导人制定政策的驱动力,也有领导人的从政风格吸引力,更有领导人的人格魅力。但是,韩媒偏偏盯住温总理的“俭朴作风”,令人回味。大体而言,“俭朴”之人是善于生活之人;而“俭朴”之官,也多是务实之官。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社会局面祥和的地方,官员们的“俭朴”也常常成为公众的美谈。人们正是从官员的俭朴中感受到了希望,也从官员的俭朴中加深了对执政者的认识。‎ 拜谒孙中山故居 蓝天雁 驻足于孙中山故居门前,我的思绪不能平静。‎ 眼前的翠竹多像先生的精神,常青常绿。‎ 天下为公。天下为公!‎ 轻轻地,怕踏醒你操劳一生后睡去的好梦。‎ 是谁改变了历史,让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土崩瓦解。‎ 孙中山!他,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1884年与本县卢慕贞女士结婚。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1915年与宋庆龄结婚。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逝世于北京。‎ 孙中山少年便播下忧国忧民的思想。年少的理想,常在油灯下折射光芒。后远涉重洋求学,满腹抱负无法施展。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载之,谱名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在留洋时接受了来自西方的启蒙思想,拥有了哲学的思辨。他的心中装满了人民的疾苦,为了拯救水深火热的中国,当年伏案疾书,向清政府痛陈时弊。然而,清政府救不了那时的中国。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遂再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其三民主义思想。1895年至1911年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得到各省响应,导致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此为著名的“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 孙中山,黑暗中找到光明,绝望中找到希望。他是精神的先驱,驱逐迷蒙的思想,迎来世纪希望的曙光。‎ 二十世纪东方风云变幻,在世纪的风口,他站成永恒的塑像。‎ 当我沿着翠亨村走过,百年多的风雨,并没有使这个山村有惊天动地的变化、变迁,许多的民居古色古香,不少青砖灰瓦的老屋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童年孙中山上过书塾的祠堂还在,保持着一种朴素亲切的气息。就在这里却产生了一位伟大的人物,使中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旧居保存基本完好。当年的孩童,为什么却偏好听洪秀全的故事,从小思想里是否就埋下了革新的种子?‎ 翠亨村,因为他,有了波澜壮阔的中国,掀开中国革命新的一页。‎ 16‎ 香港、檀香山、广州、武昌、上海、南京……大半个中国,留下他奔走呼号、挥师转战南北的身影。他的身影贯串中国革命的历史。‎ 他高举三民主义旗帜,引导中国革命纵深发展。坦荡的胸襟令人肃然起敬。‎ 古朴的旧屋,生出一种精神。饮水思源,多少人怀着敬仰的心情来寻访历史的踪迹。‎ 绿荫环绕,万古长青。‎ 凝神遐思,驻足门前,不忍离去。再一次回眸,轻轻转身离去,把先生的精神注满我脚下的道路。(有改动)‎ 读后启悟 “我是朝圣者,沉思在你的雕像上。六分幸福,四分鸟语花香。”叶才生面对孙中山故居如是说。同是驻足于孙中山故居门前,蓝天雁凝神遐思,不忍离去。他满含深情地怀念着这位世纪伟人,用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娓娓地讲述了孙中山先生的故事,读来感人至深。‎ 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关系之二——民主(2)‎ ‎1.[名句]所贵圣人之治,不贵其独治,贵其能与众共治。——《尹文子·大道上》‎ ‎[译文]所以圣人治理国家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凭独自的能力治理,而在于和众人共同治理。‎ ‎[解读]《尹文子》是战国时代学者尹文的著作,其思想兼容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等各家观点,讲述形名(事物的内容与名称关系)理论及治国之道,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尹文子的观点,从最朴素的人不可能具备全知全能的智慧出发,指出即使是圣人,也需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和能力,才能做成事业,“智不备于一人,谋必参诸群士”(明·揭暄《兵经百言》)。民主的益处,正在于集合了众人的智慧,征求了多数的意见,才做出决定;而与之相对的独裁与专制,则是由统治者一人行使权力,不接受监督约束,所以即使政策错误,也无法得到纠正。古人强调集体的作用,客观上就对君主的权力形成了制约,也因此形成了民主思想的雏形。‎ ‎2.[原文]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论政体》‎ ‎[译文]君主,就像船;百姓,就像水。水能够让船漂浮,也能够让船沉没。‎ ‎[解读]唐朝初年,由于唐太宗君臣都亲身参与了隋末农民大起义,因此非常重视吸取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思考治理国家的道理。他与大臣魏征等人多次探讨古代政治得失,并坦诚表示,自己身为皇帝,担心听不到逆耳忠言,希望大臣敢于直言劝谏,指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促进自己改过向好。魏征便引用古语“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指出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最大力量,君主若不能正确处理这一关系,则只能给自己招来灭亡。唐太宗对此深表赞同。后来魏征仍多次向唐太宗强调这一观念,“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谏太宗十思疏》),终太宗一世,政治开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都得益于君臣对此的正确认识。‎ 16‎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个国家总是在不断摸索中逐渐成长壮大,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在历史的进程中总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近代新学的兴起,使许多大学生成为新兴的社会力量,他们成为时代发展的先锋,登上历史舞台,担当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开创了爱国主义新篇章。(   )。‎ ‎1919年“五四运动”________,爱国学生面对敌人的枪弹的威胁而________,他们通过举行游行示威、街头公开说演、开展抵制日货和支持国货活动、直接参与抗战、组建政治社团、开展政治请愿、发行爱国日刊等多种行为方式参与爱国的政治斗争,做出了很多________的事情。即便有许多的青年学生喋血身亡,但后继者毅然________,奋然前行。‎ 历史告诉我们,也警示着我们:爱国远远不像我们喊出一句慷慨激昂的口号那样简单、那样容易。在改革创新的漫漫征途中,更需要我们敢于担当,身体力行,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努力学习、成才报国的强劲动力,为中华民族复兴梦想顽强拼搏。‎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近代新学的兴起,许多大学生成为新兴的社会力量,他们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时代发展的先锋,担当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使命,开创了爱国主义新篇章。‎ B.由于近代新学的兴起,使许多大学生成为新兴的社会力量,他们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时代发展的先锋,担当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开创了爱国主义新篇章。‎ C.由于近代新学的兴起,使许多大学生成为新兴的社会力量,他们成为时代发展的先锋,登上历史舞台,担当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重任,开创了爱国主义新篇章。‎ D.由于近代新学的兴起,许多大学生成为新兴的社会力量,他们成为时代发展的先锋,登上历史舞台,担当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开创了爱国主义新篇章。‎ 答案 A 解析 原句缺少主语,应去掉“使”;语序不当,“成为时代发展的先锋”和“登上历史舞台”应互换位置;“担当”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救亡图存”后加上“的使命”或“的重任”。‎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学生组织为中国的政治变迁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爱国运动的先锋和不容忽视的力量 B.爱国运动的先锋和不容忽视的力量变为学生组织,为中国的政治变迁做出了重大贡献 C.学生组织成为爱国运动的先锋和不容忽视的力量,为中国的政治变迁做出了重大贡献 D.爱国运动的先锋为中国的政治变迁做出了重大贡献,学生组织成为不容忽视的力量 答案 C 16‎ 解析 第一段的论述对象是“学生组织”;根据选项内容可以判断,前后两个分句之间属于递进关系,应是先“成为……力量”,然后才“为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爆发   舍生取义  惊心动魄  声泪俱下 B.暴发 殒身不恤 惊心动魄 声泪俱下 C.暴发 舍生取义 惊天动地 长歌当哭 ‎ D.爆发 殒身不恤 惊天动地 长歌当哭 答案 D 解析 爆发:突然、迅速地发生。适用范围较广,如火山、革命、炮声、欢呼声、掌声等。暴发:侧重来得突然而猛烈。适用范围较窄,多与和水相关的事物相连,如山洪暴发。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不顾惜。强调不怕死。舍生取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强调“义”。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也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长歌当哭: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声泪俱下:边诉说,边哭泣,形容极其悲恸。‎ ‎4.以“天下为公”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可适当增减个别词语)‎ 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帝王都是把“天下”视为私有财产,实行专制统治。所以“天下为公”的口号其性质是与王权根本对立的,是反王权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天下为公”的口号的性质是与王权根本对立的,是反王权的,因为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帝王都是把“天下”视为私有财产,实行专制统治。‎ ‎5.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新华社电 南京市政府9月30日透露,从11月12日起,中山陵陵寝将实施免费开放。有关中山陵免费开放的呼声由来已久。此前,中山陵与风景区内的灵谷寺、音乐台三个景点合为一张门票,票价80元。中山陵园风景区每年接待500万人次左右的中外游客,其中一大半是参观和拜谒中山陵的。‎ 材料二 面对“为何不学西湖免费模式”的质疑,中山陵园管理局局长王鹏善解释说,那种模式难以直接借鉴。他表示,西湖是从湖外可以免费进,入园后景点分开售票,票价也比之前有所提升,在这种“大门开、小门关”的免费模式下,西湖免费开放后第一年门票收入反而高了5.6%。同时,西湖由于地处城市中间,可以带动周边住宿、餐饮收入。‎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争议之后,中山陵园终于将免费开放。‎ ‎(2)对免费开放中山陵,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不超过15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答案 (示例一)我支持免费开放中山陵。因为免费开放之后,首先,可以更好地发挥它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让更多的人可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其次,可以提高城市和市民生活的品质,让市民享有更多的参观机会;第三,有利于以景点的吸引力促进南京旅游业的发展,多方拉动城市经济向前迈进。‎ ‎(示例二)我反对免费开放中山陵。因为免费开放之后,首先,会明显影响门票收入,并有可能因它的免费开放引起连锁反应,影响南京市的旅游业发展;其次,免费开放后形成的游客数量的增多,会明显增加管理成本和管理压力;第三,不利于文物的保护,游客人数过多,对中山陵文物保护造成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二、课内阅读强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孙中山生活十分简朴。在总统府内,一般人每餐菜金都在三元左右,这在当时的官场上已算是低水平,而孙中山总是把自己的菜金控制在四角左右。他不吸烟,不饮酒,不喝茶,饮食也很简单,常常是四菜一汤。他每天吃饭都是用平常碗筷。有一次,厨师在桌上摆上了一套锡制的餐具,孙中山说:“太讲究了,以后不要再拿来。”‎ 一次,唐绍仪来访,一直谈到很晚。孙中山为待客,特意吩咐人到“趣乐居”买来一只卤水肥鸡。‎ 唐绍仪饿了,见到卤水鸡,很快将它吃得一干二净,还以为会有其他菜肴,就耐心地等待着下道菜来。‎ 孙中山见状,对唐绍仪说:“慢待,慢待,没有什么好的菜了。”他想了想,只好把厨房里仅有的咸鱼拿上来。‎ 唐绍仪说:“我大吃惯了,一只肥烧鹅,我一顿就能吃完。我家虽说只有几个人,可每餐菜金就得十元啊!”仅此一点,就使唐绍仪对孙中山肃然起敬。‎ 还有一次,南北议和代表伍廷芳到总统府求见,到了用餐时间,孙中山无美味佳肴待客,照例摆上几碟普通小菜,搞得奢侈成性的伍廷芳无法下筷。拘于礼仪,伍廷芳又不好退席,只好勉强下咽。孙中山自己却吃得津津有味。‎ ‎6.选文在刻画孙中山的形象时使用的描写手法具有怎样的特点?赞扬了孙中山怎样的品质?请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第一段直接写他生活十分简朴,后面几段通过与唐绍仪、伍廷芳的对比,反衬孙中山生活简朴。‎ ‎(2)赞扬了孙中山甘于淡泊、生活简朴的品质。‎ 解析 本题第一问考查鉴赏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选文前半部分直接叙述孙中山的简朴生活,主要是从“吃”这个方面着笔的。后半部分通过两个事例对比反衬孙中山生活简朴。第二问考查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选文是围绕“吃”这个问题展开的,赞扬了孙中山甘于淡泊、生活简朴的品质。‎ 16‎ ‎7.同样是写孙中山招待来客,在写法上这两次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者详写,后者略写,这样写主要是为了避免雷同。‎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写作艺术的能力。同样是通过对比反衬写人,写唐绍仪时加入了他与孙中山的对话,详细具体。写伍廷芳时则简略许多。这样可以起到详略互现、重点突出、手法多变的效果。‎ 三、课外阅读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熊十力:乱世为儒 朵 渔 熊十力出生于湖北黄冈,是一个乡村穷教师的儿子。十三四岁时,父母相继病亡。此后游学乡间,读王船山、顾亭林之书,忽有革命之志,遂投奔武昌新军。1917到1918年间,加入了孙中山的幕府。他目睹了鼎革以还,世风日下,慨叹“由这样一群无心肝的人革命,到底革到什么地方去呢?”深感“革政不如革心”,遂慨然弃政向学。‎ ‎1920年,熊十力拜在南京内学院欧阳竟无大师门下学佛。熊十力在内学院里是年岁较大的学员,学习极为用功,也是最穷的一个,长年只有一条裤子,有时没得换,就光着腿,外面套一件长衫,因此人送绰号“空空道人”。‎ 熊氏在内学院打下了坚实的唯识学和因明学基础,接受了哲学思维的严格训练。1922年熊十力受聘北京大学讲授佛教唯识学。但自一开始,熊便一步步背弃师说,逐渐离开佛教唯识学,从而形成自己的一套观点。好在蔡元培向来提倡兼容并包,亦就相安下去。然而,熊十力的讲课效果似乎不太妙;而不能得英才教之,更让他觉得气馁。后来,他干脆向学校提出在家授徒,虽不能得天下英才,能有“二三子”聚而教之,也是惬意,“而不相干之学子,亦不愿其与于斯课”。学校竟也同意了他的要求。‎ 熊十力师风陡峻,责人以善,不惜詈骂,情急处甚至会饱以老拳。一次,梁漱溟为学问之事与熊十力发生了争论。争完了,熊十力趁梁漱溟转身的机会,跑上去朝他鼻梁上就是三拳头,口里还骂他是“笨蛋”。梁漱溟了解熊的个性,没加理会就走了。熊氏也深知自己修养不足,缺少一份儒者的典雅,但“检讨”归“检讨”,他决计不去改正。‎ ‎1937年,日寇侵入华北,熊十力辗转返回黄冈,后来进入四川,颠沛流离,生活尤为拮据。但他自甘寂寞,乐以忘忧,仍勉力著述讲学。他依然坚持每日清晨四点即起床,读书写作,中午亦只闭目坐上片刻。写起来只需一纸一笔,最穷困时,用秃笔写,以碗为砚,一盛墨汁,一盛朱红。因长期流离失所,身边并无藏书,他恐怕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藏书的学者。‎ 16‎ ‎1946年春,蒋介石正欲乘船还都南京,途经武汉,得知熊十力在汉口,便差人去请,熊一听顿时光火:“要我去看他,他是什么东西!”蒋欲赠资百万以助其办哲学研究所,但熊并不领情。1946年6月7日,熊致函徐复观,讲明:当局若真想为国家培育元气,最好让他自安其素,随心所欲,不必专款资助,只要不横加干涉,便是一种支持。他并举章太炎之例,说“章太炎一代高名,及受资讲学,而士林唾弃”。‎ 熊十力对学术上的“逐臭”之徒极其反感:“吾国学人,总好追逐风气,一时之所尚,则群起而趋其途,如海上逐臭之夫。”对那些“徘徊周旋于人心风会迎合之中”的浮华名士也尤为厌恶,熊说,“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 ‎1947年春北大复校,熊闻讯便重返北大。他原以为可以重拾当年初到北大时那种平静的治学生涯,然而解放战争使北平依然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1948年2月,浙江大学请熊十力前去讲学,熊氏携弟子牟宗三一起前往,并将筑居之所命名为“漆园”,并自号“漆园老人”,自比“漆园吏”庄子,取庄周避世之意。‎ ‎1949年5月16日,他听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占领武汉,极为兴奋,大书三个字:解放了!50年代初,熊十力留在大陆,生活是安定的,然而此时熊十力的内心是孤独的。他的学说逐渐被边缘化了,著作也几乎到了被人遗忘的地步。他在暮年哀叹道:“人生七十,孑然一老,小楼面壁,忽逢十祀。绝无向学之青年,亦鲜有客至。”1956年他完成了《原儒》一书的下卷,以“六经注我”的精神,重新阐释了儒学经典和儒学史。1968年5月23日上午,一代大儒走完了他84年的人生路程。(有删改)‎ 相关链接 圣贤讲仁,讲性命无道,讲良知,都不是一假定,而是一真实生命的呈现……熊先生是一个真人。他之所以为真的地方在哪里呢?我不用说得太玄远,太严肃,而只从他日常生活上说。(牟宗三《熊十力先生追念会讲话》)‎ ‎8.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牟宗三所说“熊先生是一个真人”的一项是(  )‎ A.熊十力在南京内学院求学时,长年只有一条裤子,有时没得换,就光着腿,外面套一件长衫,因此有人送给他“空空道人”的绰号。‎ B.熊十力性格峻急,脾气暴躁,缺少儒者的典雅,与他人争论学术问题,一言不合竟至于老拳相加,粗话詈骂。‎ C.熊十力对蒋介石差人邀请自己见面十分恼火,蒋介石欲赠资百万他也断然拒绝,并致函说最好让他自安其素。‎ D.熊十力定居浙江时将住所命名为“漆园”,自号“漆园老人”,把自己比作曾做过“漆园吏”的先哲庄子。‎ 答案 D 解析 牟宗三评价熊十力所谓“真”,是指熊氏绝无伪饰的真性情。D项主要体现的是熊十力避世治学的态度。‎ ‎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动荡的时代极大地影响了熊十力的人生选择和政治立场,无论是早期的弃政向学,还是后来的避世研道,都与相应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16‎ B.熊十力十分用功,有真学问,但对学生极其严厉,讲课效果也欠佳。带着“不能得英才教之”的遗憾,他干脆在家授徒,聚集数人传讲学问,也乐在其中。‎ C.熊十力治学勤勉,在学术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观点,又有“六经注我”的精神,能够重新阐释儒学经典和儒学史。‎ D.熊十力不喜追逐风气,不善迎合他人,对受资讲学之流极为厌恶、反感,称章太炎为学术上的“逐臭”之徒。‎ 答案 D 解析 “对受资讲学之流极为厌恶、反感,称章太炎为学术上的‘逐臭’之徒”错,文中说的是对学术上的“逐臭”之徒十分反感,对迎合人心风气的浮华名士尤为厌恶,并且熊十力所说的“逐臭之徒”并非针对章太炎。‎ ‎10.“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这在熊十力本人身上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虽身处乱世,颠沛流离,常陷衣食无着、一贫如洗之境,但求学治学从不懈怠。②人格上有孤傲之气,蔑视当权者,厌恶善于周旋、迎合他人的浮华名士,抨击追逐时尚风气的“逐臭之夫”,一心想保持学术的独立自由。③治学敢于坚持己见,不墨守师说,不随便依从他人,即便自己的学说逐渐被边缘化,仍坚守绝学。(大意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时,需通读全文,从文中相关段落中提炼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事例,如文章前四段讲熊十力身处乱世,一贫如洗,但求学从不懈怠;五、六段讲熊十力蔑视当权者,厌恶“逐臭之夫”等。‎ 1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