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散文训练(全国)4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散文训练(全国)41

‎2019届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米的恩典 甘典江 ‎①在所有的汉字当中,我最敬重的一个字,是“米”。‎ ‎②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曰:“米,果实也。象禾实之形。”意思是,米是谷物和其他植物去壳后的籽实。‎ ‎③断奶之后,我们开始要吃饭了。民以食为天,说明吃饭是天大的事。多少年以来,中国人见面都要问候一句:“吃了吗?”难怪古代的圣人早就明察:仓廪实而知礼节。‎ ‎④吃饭要靠天,更要靠地。没有谁能够管得了天,但是,地,却是被人牢牢控制住了。‎ ‎⑤在中国的传统中,土地是万有之源,万物都从中孕育化生。《易经》云:“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安土便能乐业,就会诞生故乡,同时,还象征着淳朴的道德选择与坚守的精神意志。土地联系着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而其中的媒介与命脉,即是白花花香喷喷的米。一切财富与权力,最终,都可以通过米来衡量与转化,以“石”计量。‎ ‎⑥广义的“米”,包括稻米、高粱、玉米、小米、黄米等等,一般而言,主要指稻米,即大米。在南方,稻田随处可见,甚至在陡斜的山坡上,也被开垦出一圈一圈的梯田。在雾气中,在月光下,那些成片的梯田,像大地的行为艺术,在视觉上极为震撼,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 ‎⑦上世纪八十年代,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揣着一册购粮本。彼时,每个人的粮食,都是一个定数,有钱也多买不到一两。卖米的工作人员常常带着居高临下的目光,我们则像是等待赈济的灾民,需要他们来拯救。我突发恐惧:要是哪天他们关门不卖米了,我们又怎么办?‎ ‎⑧幸好,某一天,人们又做起了交易,在农贸市场,大米开始自由流通,只要有钱,想买多少买多少。望着那些被解放了的大米,我觉得生活才真正开始。‎ ‎⑨吃饱饭后,人性苏醒了。接着,我们各式各样的欲望,日益膨胀。不知不觉之间,人们见面,不再问候吃饭,而是关心挣钱发财。很快,米的命运也发生了变迁,它们被包装进入超市。在某种意义上,这时候的米,面目全非,与土地紧密的关系已经断裂。顾客从一袋米中,看不到四季的替换,闻不着泥巴、雨水和阳光的气味,也无视农夫的喘息与农妇的忧伤。可怜的米,被抽象成了一种消费符号。‎ ‎⑩每次不得不去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都在猜想:假如苏格拉底看到这一切,不知还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在两千多年前,他就对物质消费不屑一顾:“我们的需要越少,就越接近神。别人为食而生,我为生而食。”也就是,对于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来说,他只需要粮食即可生存,生活更重要的是精神与理性。‎ ‎⑪许是因为苏格拉底的提醒,我开始尽量少去超市,实在要去,也要扪心自问一番:是不是因为听从了大米的召唤?我越来越相信:过度的物质消费,是一种恶习,甚至,是对人类独立于物质的高贵精神的冒犯。‎ ‎⑫每一粒大米,无论是干瘪的还是饱满的,一起经历了四季的轮回,演绎了生命的涅 槃,见证过土地的馈赠,追逐过阳光雨露,都领受了人的安抚和神的祝福。在此意义上,它们都是平等的,都有权利进入人的胃,化为人的血肉与精气。‎ ‎⑬联想到米的“远亲”——麦子。西方人眼中的麦子具有神性,因为麦子经过“施洗”已经脱胎换骨,变成了有信仰的面包,荣升为基督的圣餐。我想,倘若真有神灵可以降福于诸般良善与恩惠、纯洁与正义,那么它可以启示麦子,同样也能祝福大米。‎ ‎⑭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敬畏粮食,就是遵守心灵的律法,可以凭此找回自我,梳结人与大地的伦理,并抵达感恩的故乡。‎ ‎⑮从一粒大米的恩典中,我领受了永恒的充实与安宁。‎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点题,明确交代“米”是我最敬重的一个汉字,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B.《说文解字》《易经》中的词句、苏格拉底的话以及西方对麦子的膜拜,既表达了对米的深厚理解,更增强了文本的厚重与力量。‎ C.文中叙述,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工作人员居高临下的目光使我突发恐惧。后来,大米开始自由流通,人们真正的幸福生活便开始。‎ D.文章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内涵丰富语言极富感染力,告诉读者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并非抽象的一种消费符号。‎ 答案 C 解析 “工作人员居高临下的目光使我突发恐惧”错误,文中使我突发恐惧的原因是:要是哪天人们没有了粮食怎么办。“人们真正的幸福生活便开始”错误,原文是“我觉得生活才真正开始”。‎ ‎2.综观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句中加点词“恩典”的内涵。(5分)‎ 答: ‎ ‎ ‎ 答案 “恩典”原指帝王的恩赐和礼遇,现泛指恩惠。文中的“恩典”有以下意义:①“米”丰富了中华文化;②“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③“米”是联系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的媒介和命脉;④生产稻米的梯田,给人以视觉享受,“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 解析 大米的“恩典”指大米给予我们的恩惠,梳理文章思路可知,答案信息集中于文章前半部分(①~⑥段)。由《说文解字》《易经》的解读可知,大米丰富了中华文化;“民以食为天”,大米是人类生存的保障;大米从土地中孕育化生,是联系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主的媒介和命脉;由第⑥段内容可知,生长米的梯田给人视觉享受,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 ‎3.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文本及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 ‎ ‎ 答案 ①本文表达了对米的感恩和敬畏之情。指出物质富裕后不能过度物质消费,敬畏粮食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永恒与安宁。②可以从珍爱粮食、“光盘行动”、厉行节约、敬畏粮食等角度来联系生活谈自己的看法。‎ 解析 第一问总结文章主旨,可以结合文中的“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敬畏粮食,就是遵守心灵的律法,可以凭此找回自我,梳结人与大地的伦理,并抵达感恩的故乡”等内容分析。第二问可以联系当前现实考虑,如现在提倡珍爱粮食、“光盘行动”、厉行节约、敬畏粮食等等。这一问属于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流水写意 彭学明 ‎①流水总是这样的,从一个山谷整装出发,满山奔走。流水的步态闪闪妩媚,流水的表情清亮秀美,流水的腰肢柔弱坚韧。流水像一个亦歌亦舞的诗人,以青山为题,以音乐为伴,写一首一泻千里的长诗。‎ ‎②两岸的山谷危崖峭壁,崖壁的树木郁郁葱葱,清新的绿色云诡雾谲,灿烂的花朵儿孙满堂。披红戴绿的流水,犹如一支出嫁的唢呐,踩着宫商角徵羽,一段一段地道白,一程一程地数板,把两岸景物唱得斑斓绚丽,一派温情。花鼓戏的韵律、黄梅戏的节奏、河南梆子的念词,都如飞流直泻的秦腔秦调,在黄土地上高高低低,深深浅浅,信天漫游,这些水底跑动的音乐,常在寂静的山谷哗哗呼啸,清澈的嗓子和音符,成群结队地爬上石壁、挂在树梢。叮叮咚咚的流泉,则让我们想起琵琶、吉他、古筝、古笙,想起这些宫弦里楚楚动人的女人。一曲流水,就是一只长袖,飞动深宫欲海,民间衷情。古典的浪花,新鲜的笑脸,千回百转,常转常新。其实,流水本身就是女人柔弱无骨的精灵,摇摆的风姿,绰约秀丽,牵动两岸民俗、两岸风情。‎ ‎③莺飞草长的时候,流水丰腴得又嫩又胖。一河一河的新绿,既似一锅划不开的米粥,又似一匹扯不断的丝绸,典雅素丽,流淌着胭脂的芬芳。看山山是绿的,看树树是绿的,看天天是绿的,看云云是绿的,整个世界都在绿水里掠过似的,绿淋淋的,滴!顺着流水的源头,我们看到流水插满了桃花和柳条的,打马过庄,碰到有炊烟的地方,流水打一个结才走。碰到有果实的地方,流水打一个结才走。流水,总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旅人,有打不完的胭脂扣,拧不完的感情结。它恋山,山是它坚强厚实的胸膛。它恋树,树是它灵巧修长的手指。它恋草,草是它飘逸秀美的长发。当然,它也恋村,村是它安居乐业的家园。那些村子与花朵往往就在流水最美的地方绽放着,饭香与落花,飘泊在河床。‎ ‎④剥开一座又一座青山,流水的肩头不仅落满了四季景色,也落满了风雨雪霜。鱼是流水最负盛名的舞蹈演员,飞翔的舞蹈,带动水乡民情。成群结队的鱼群,自由多变的舞型,像一梭子扫来扫去的子弹,击倒我们。蓄谋已久的鱼竿,就在这里纷纷下饵,长一根短一根,诱惑单纯的演员们。跳舞的鱼们被勾引上钩,满街的鱼香,在空中独行。那些船,是一只只远行的鞋子,在流水上面来来回回地跑了多年龙套,此刻歇息了,伴随鱼鹰休生养性;而桨,依然是一支推窗作画的笔,在水中入墨,水中切题,把一河水乡描得温情丛生。‎ ‎⑤顺着流水,一个楚国的三闾大夫涉水而来,高高的个,飘飞的须,一袭长衫,满目苦泪。求索,碰壁,再求索,再碰壁,金质的思想与水质的灵魂,使得他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世俗只需要愚昧,皇帝只需要昏庸,一切权贵都只需要谗言、媚笑、马屁,他只能选择雷电风雨的时候,把清白的良心投入清白的流水,只能以死作一次不朽的抗争。从此,一尾伤痕累累的鱼,总会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候游过来,让我们想起楚辞,想起离骚,想起端午龙船和那颗倔强沉浮、永不屈服的心。所有酷似汨罗的流水,就从离骚楚辞里流来,千年万年的端午龙舟,在离骚楚辞里竞渡。方块的汉字,竹制的书简,都密密麻麻地坐在船上,划着桨,擂着鼓,把一页页历史搅得天翻地覆、欢声雷动。屈原的诗与辞,繁茂地包围着我们,珮环叮当,衣裙窸窣,洗涤我们的肮脏与黑暗。‎ ‎⑥无论涉水而过,还是隔水而居,我们都割不开流水的莫逆亲情。我们可以没衣穿没饭吃,但不能没水喝,没有水,我们就不能活。因此,让我们热爱流水,珍惜流水,让流水的光华,世世代代,与人相伴。听!流水的歌声,正从我们面前奔跑而过。‎ ‎(节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节)‎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部分写流水“从一个山谷整装出发”,用抒情的笔调写出了流水的源头。作者从“步态”“表情”“腰肢”三个方面为我们刻画了流水“妩媚”“清亮秀美”“柔弱坚韧”的特点。‎ B.“古典的浪花,新鲜的笑脸,千回百转,常转常新”,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灵动的流水,将流水欢快、活泼的形象印在读者的脑海深处。‎ C.第③段中作者写流水“恋山”“恋树”“恋草”“恋村”,将流水拟人化,表达出作者对流水的喜爱之情,极富诗意,读来亲切自然。‎ D.“蓄谋已久的鱼竿……诱惑单纯的演员们”中“蓄谋已久”“诱惑”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水乡渔民的幸福生活。‎ 答案 B 解析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有误,句子没有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新鲜的笑脸”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5.以第②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方面的主要特点。(5分)‎ 答: ‎ ‎ ‎ 答案 ①层次感强。如第一句作者由“山谷”写到“树木”和“绿色”,再写到“花朵”,有条不紊,具体可感。②简明。多使用短句,语言简洁明白。如“一曲流水,就是一只长袖,飞动深宫欲海,民间衷情。古典的浪花,新鲜的笑脸,千回百转,常转常新”等。③生动。作者善于使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披红戴绿的流水,犹如一支出嫁的唢呐”“清澈的嗓子和音符,成群结队地爬上石壁,挂在树梢”等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本文是散文,散文的语言要求凝练、生动、优美,这些特点在这篇文章中有很好的体现。作者紧紧扣住“流水”的特点,文思飞扬,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或实或虚,行云流水,再加上文言功底深厚,使得本文语言摇曳多姿。可从句式、修辞等角度切入。‎ ‎6.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做简要分析。(6分)‎ 答: ‎ ‎ ‎ 答案 ‎ ‎①对生生不息的流水的喜爱之情。作者以优美的笔调描绘出活泼、灵动的流水飞越山川大地的美姿,喜爱之情溢于言表。②对流水哺育水乡百姓的感激之情。文中写流水恋村,写水乡温情丛生,都流露出作者对流水的感激之意。③对流水承载着历史意蕴的深刻反思。以清白的灵魂投入清白之水的屈原的悲剧,让后人不断地反省自我,洗涤我们灵魂深处的污垢。④希望人们喜欢流水,珍惜流水。既然无法割舍与流水的莫逆亲情,我们就应该珍爱流水,让流水永远在心中流淌。‎ 解析 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和概括主题的能力。探究作品的情感意蕴,要依据文本思路,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合理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祈求 林敬钧 ‎①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阳光普照群山,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②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 ‎③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又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④我带着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⑤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棱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⑥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皮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地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然而那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地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⑦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的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走开。‎ ‎⑧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⑨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⑩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东西。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选自《美丽如初:10年精短散文100篇》,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在开篇选择“长城”这个特定的场景,象征了中华民族,同时奠定了沉郁、厚重、苍凉的基调,也为下文看到鹰旗,展开联想以至为鹰震撼作铺垫。‎ B.作者写南方织鸟精致而安全的巢,是为了与鹰的巢穴形成对比,反衬鹰是“飞翔的精灵”“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C.作品通过对小孩无知行为的描写,对人类残害动物、虐待人才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 D.文章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对苍鹰性格的叙写,表达了对志在高远的奋飞精神的渴望。‎ 答案 C 解析 “对虐待人才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在文中没有根据。‎ ‎8.结合上下文,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5分)‎ ‎(1)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请品味句中画线词的妙处,3分)‎ 答: ‎ ‎ ‎ ‎(2)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请写出这“一颗泪珠”的特殊含意,2分)‎ 答: ‎ ‎ ‎ 答案 (1)运用了神态描写。(1分)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虽有鹰的身躯,而全然没有野生鹰的特性,没有自由的灵魂。因此它不会同情野生鹰的遭遇,更不能理解野生鹰所向往的远方。(2分,只要能说出“不会同情”和“不能理解”之意即可)‎ ‎(2)天上落下的泪,是鹰的泪。鹰高傲、凶猛,却被捆在架上无法高飞,当尊严受到冒犯却无法还击时,心中当然充满强烈的悲怆。作者用梦到鹰泪的描写,表达了对奋飞者遭遇厄运的深深的同情以及对鹰的施害者的怨愤。‎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的能力。(1)画线的两个词,是对年轻的鹰的神态描写。理解这两个词的妙处,就是分析年轻的鹰的这种神态所产生的原因及所体现的心理。(2)联系原文第⑥~⑨段可知,这里的泪珠是那只苍老的鹰的泪。对泪珠的理解应有两个角度:一是鹰为什么流泪;二是这泪珠是作者梦见的,那么这个梦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结合文章内容,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即可得出答案。‎ ‎9.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祈求”若换成“鹰的遭遇”,可以更加突出鹰的不幸。你赞成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说说你的理由。(6分)‎ 答: ‎ ‎ ‎ 答案 不赞成。(1分)因为本文不只写鹰的不幸遭遇,(1分)更重要的是借鹰的遭遇来呼吁善良的人们应“给鹰一颗翱翔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2分)是对生命意识、生命尊严的祈求。(2分)所以用“祈求”作为题目,更能切合文章的主旨。‎ 解析 ‎ 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一般来说,文章的题目都直接或间接地揭示文章的主旨。要比较哪个标题更好,首先得看文章的主旨,然后分析哪个标题最能体现文章的主旨。本文的前三段,通过鹰旗、鹰巢与织鸟巢的对比,赞美了雄鹰高傲、自由的品格。文章的主体部分,则写了牢笼中的苍鹰被侮辱,最终死去的遭遇;最后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作者还梦见了一颗泪珠从天上落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呼吁对雄鹰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写鹰的遭遇不是最终目的,“祈求”对生命的尊重才是文章的主旨所在,故用“祈求”做标题更好。‎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