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19年秋期末联考 高二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春心态:“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素描 这个概括来源于徐志摩,《默境》中他写道:但见玫瑰丛中,青春的舞蹈与欢容,只闻歌颂青春的谐乐与欢踪。轻捷的步履,你永向前领;欢乐的光明,你永向前引,我是个崇拜青春、欢乐与光明的灵魂。 这里青春、欢乐、光明是三位一体的,“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五四”作家不是将欢乐当成是一种消费和闲暇来对待的,“五四”作家不是简单地将光明当作外在于个人的目标来认识的,他们是将欢乐、光明融合在个体的人的生命形态——“青春”之中,“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教和欢乐教。正因如此,“五四”文学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在其发刊词《敬告青年》中竭力赞美青年。《新青年》杂志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自己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2卷1号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成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由此“五四”文学运动在这一背景中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新文学的创作主体这一角度来说,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陈独秀、鲁迅两人算是比较大一些,其余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8岁,沈伊默35岁,胡适27岁,都是很年轻的,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石评梅、冰心、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许多人只20出头。他们的出现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以哪些作家为主体往往会决定一种文学的性质,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是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梁氏文章“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前文提到的李大钊《青春》一文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也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是“年轻的祖国”,“五四”作家的青春气息是如此地富有感染力量,主体的气息投掷于对象的身上,使得对象也变成青春勃发的了。祖国在更生,是年轻的祖国;时代在变化,是年轻的时代。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在“五四”时代的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地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四”作家的宗教是青春、欢乐与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由于他们将欢乐与光明融合在个体的生命形态之中,所以“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教和欢乐教。 B. “五四”文学运动的转向是指以自虐、黑暗、老年心态为特征的封建文学向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五四”青春型文学的转向。 C. “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宣告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 D.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具有历史基础和时代气息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引用徐志摩《默境》中诗句,为论述“五四”文学的鲜明特征奠定了昂扬、欢乐的基调。 B. 第二段中的“宗教”其实是指“五四”作家的追求和向往,这里运用了比喻的论证方式。 C. 第三段以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李大钊发表文章为例,集中论述了青年在“五四”时的作用。 D. 四、五两段论证思路是相同的,首先提出论点,然后列举事实加以佐证,很有逻辑力量。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开篇引述徐志摩的诗句,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出青春、欢乐与光明这个话题,为论述“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这一主旨服务。 B. 以哪些作家为主体往往会决定一种文学的性质,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都是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文坛呈现暮年气。 C. “五四”新文学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两个平等并列的不同的概念,二者是相应和的。 D. “五四”新文学的创作主体是青年,“五四”文学是青年的文学,那么,“五四”新文学的读者群自然是青年。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本题中,D项,无中生有,“具有历史基础”文中没有依据,文章第5段,只谈到了“五四”文学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的精神先兆和一定的承续关系,并没有认为“具有历史基础”。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本题中,C项,“集中论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时期的重要作用”不正确。原文第三段论述的中心是首句的分论点,即“‘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B 项,强加因果。原文并没有明确介绍“李大钊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历史”的原因,且原文第四段说“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是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并不是“体现出一种老年心态”。 C项,混淆二者关系。“‘五四’新文学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平等并列的两个不同的概念”不正确,由原文来看,不是“平等并列”,而是从属关系,原文第三段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由此‘五四’文学运动在这一背景中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D项,过于绝对。“五四新文学的读者群自然是青年”说法绝对,且文中也没有关于五四新文学的读者的内容,依据现实可知,五四新文学的读者不只是青年人。 故选A。 【点睛】做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首先,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其次,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最后,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 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本报讯中国银联昨天发布了2018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分析报告。据统计,当前我国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5.7亿,去年三季度,银行业处理移动支付业务的笔数,同比增幅高达7成多,移动支付已经成为餐饮、便利店、网购、交通、医疗、外卖等日常消费中,最常用的支付手段之一。 调查显示,受调查人群去年使用移动支付每月平均消费了2600元。其中,创业人群月消费金额最高,超过3000元;全职主妇、IT从业人员每月消费也都超过2800元;学生群体每月消费金额为1952元,但他们每支出5元,就有2元是通过移动支付方式花出去的。 调查还显示,实体零售店、网购、公共交通、外卖、购买火车票机票,是使用移动支付最多的5种场景。从地域来看,上海、浙江、江苏三地使用移动支付的人群最多。在支付方式上,二维码支付占据移动支付主流地位,占比超过八成。 移动支付使用方便,但它所面临的风险也比传统支付方式更多。指纹支付等生物识别方式普及很快,在35岁以下男性中,生物识别已经成为使用率最高的验证方式。中国银联风险控制部高级主管王宇表示,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既简化了用户的一些交互环节,同时也在安全的认证技术上有所提升,让持卡人在移动消费当中,更方便、更快捷,也更安全。 (摘编自孙奇茹《调查显示:去年移动支付人均月消费2600元》,《北京日报》2019年01月24日) 材料二: 内地游客洪小姐来到香港,放下行李第一件事是去找“网红”牛腩店。尴尬的是,她忘了换港币,而小店老板娘只收现金。洪小姐举着手机找了十几家小店,最后沮丧地发现,街头小店只收现金。最后,她只有无奈地回酒店换钱。 在深圳河两岸,移动支付的使用有天壤之别。对此感受深刻的,不只是内地游客,一向以金融科技领先为傲的香港特区政府官员,更急于改变这一现状。 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是金融科技的积极推动者。他直言,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必须有一个世界级的金融基建尤其是支付系统去支撑,才能成功。 近年来,香港推动移动支付的步伐明显加快。但与内地城市覆盖达九成以上的移动支付相比,时至今日,香港移动支付比例仍不到两成,活跃用户更少,移动支付的使用场景也有些寥落。有些人费解,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为什么对于金融科技创新的接纳速度如此之慢? 成熟支付社会养成的习惯是最大阻碍。香港移动支付虽然尚不普及,但“非现金”支付却已运行20多年。香港市民惯用的“八达通”卡于1997年面世,这张集交通、餐饮、购物、服务、门禁等功能于一体的卡片,发行已超过3500万张,已经覆盖香港市面逾1.5万家服务商的2.4万个零售场所,几乎满足了市民所有日常消费的支付需求。据统计,香港信用卡支付占比53%,超过95%的市民则经常用“八达通”和现金。 香港市民对个人信息的安全顾虑,特别是移动支付需要绑定银行卡和获取用户资料,让谨慎的香港人望而却步。“从微信香港钱包的运行经验来看,香港市民对于隐私、数据的敏感是推行移动支付的难点之一。”腾讯金融科技部副总裁陈起儒说。 至于很多小店只收现金,则是因为生存不易需精打细算,接受信用卡需要安装设备,还要收手续费,只能婉拒。 (摘编自王旭、张欢《移动支付,香港急起直追》,人民网2019年01月11日) 材料三: (数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18年1月2日) 材料四: 如今,移动支付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和生活方式,也逐渐改变了民俗习惯。当线上支付成习惯,实体红包被线上红包替代,“年味儿”正在被科技重新定义。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春节期间,除了贴对联、买年货、包饺子、看春晚等传统习俗外,抢红包、扫“福”字等活动逐渐成为新习俗。 春节期间的线上红包为人们创造了新的感情沟通方式,通过参与抢红包等活动增进与亲人朋友的沟通,让春节更有“味道”。 有专家说:“社会的发展变化使过去的‘年味儿’有所削弱,但新媒体通过流量构建新的民俗,让人们参与狂欢,从而获得春节新的仪式感。”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提示,在参与春节抢红包等活动的同时,用户应注意个人信息安全,不要贪图小利、因小失大。春节期间,有不法分子借此机会制作虚假的二维码或分享链接,一旦用户扫描或点击链接,有可能被盗取个人信息甚至被盗取钱财。开心过春节、幸福领红包的同时,也要擦亮眼睛,不要误入陷阱。 (摘编自刘峣、刘奇《春节“红包大战”硝烟再起》,人民网2019年02月01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8年受调查者使用移动支付时,创业人群月消费金额超过3000元,学生群体则不足2000元,人们移动支付占支出的40%。 B.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移动支付的使用却远远不如大陆,主要原因是香港人一时难以改变成熟支付社会养成的支付习惯。 C.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的数据显示,2014-2020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持续增长,增速呈下降上升再到不断下降的趋势。 D.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线上抢红包已经成为春节期间人们感情沟通的新方式,这是随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产生的新年俗。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调查显示,在中国大陆,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地方,移动支付使用越多,长江三角洲地区移动支付使用的人群最多。 B. 香港移动支付不普及,是因为香港“非现金”支付已经非常成熟,基本满足了市民支付需求,没必要再用移动支付来代替。 C. 预计2020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增长速度下降,是因为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已经十分巨大,增速下降属正常现象。 D. 业内人士提示,在参与春节抢红包等活动时不能见红包就抢,见链接就点,还是需要仔细辨认,防止误入诈骗陷阱。 6. 移动支付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积极影响?存在的最大隐患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B 6. 积极影响:①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催生了新的产业,为网络购物等提供了必要条件。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让生活更方便快捷。③改变了民俗习惯,出现了线上抢红包、扫“福”字等新的习俗。最大隐患:安全问题。一是个人信息安全,二是资金安全。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人们移动支付占支出的40%”说法不正确,扩大了范围。结合“学生群体每月消费金额为1952元,但他们每支出5元,就有2元是通过移动支付方式花出去的”分析可知,“人们”应为“学生”。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B项,“没必要再用移动支付来代替”错。结合“成熟支付社会养成的习惯是最大阻碍。香港移动支付虽然尚不普及……香港信用卡支付占比53%,超过95%的市民则经常用‘八达通’和现金”“香港市民对个人信息的安全顾虑,特别是移动支付需要绑定银行卡和获取用户资料,让谨慎的香港人望而却步”等分析可知,“没必要再用移动支付来代替”于文无据。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与文本有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移动支付已经成为餐饮、便利店、网购、交通、医疗、外卖等日常消费中,最常用的支付手段之一””实体零售店、网购、公共交通、外卖、购买火车票机票,是使用移动支付最多的5 种场景”等分析,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催生了新的产业,为网络购物等提供了必要条件;结合“在支付方式上,二维码支付占据移动支付主流地位,占比超过八成”“移动支付使用方便”分析,让生活更方便快捷;结合“如今,移动支付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和生活方式,也逐渐改变了民俗习惯。当线上支付成习惯,实体红包被线上红包替代”“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春节期间,除了贴对联、买年货、包饺子……动逐渐成为新习俗”等分析可知,改变了民俗习惯。存在的最大隐患,结合“有不法分子借此机会制作虚假的二维码或分享链接,一旦用户扫描或点击链接,有可能被盗取个人信息甚至被盗取钱财”分析,个人信息安全,资金安全等。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通 道 陆颖墨 那一年,一艘潜艇在水下试航时触礁。大批的救生舰船很快赶到了出事地点,水上飞机也逼近附近的海面。 这里的海区不算太深,但也不浅。要把潜艇打捞上来修理不是很快能够办到的。眼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尽快让艇内的潜艇兵脱险。 按照操典,潜艇兵水下脱险的唯一通道就是鱼雷发射管。但这又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求生通道。整个过程必须进行得天衣无缝。你要是耐不住水压,或者有其他的一点失手,都可能毁于一旦。所以说,技术重要,体质重要,心理素质更重要。 轮机兵小王刚进发射管就让海水呛了一下。还好,管内水不多,他挣扎着退回舱内。艇长赶紧过来问有什么困难,小王咳着摆摆手说:“没事,没事。”艇长让他休息一下再走,就转身去指挥别人了。 潜艇兵们分三个发射管出来,一个一个浮出了海面。现场抢险指挥员紧张地数着出来的人数,可是,数到最后一个数字,他卡住了——有一位没有出来。经艇长核实,少的正是小王。 幸好,潜艇一出事就向水面抛出了浮标,浮标上有一个磁石电话。有了它,水上指挥水下脱险就方便多了。和艇内联系,还真有人接了,自然是那个轮机兵小王。 只要活着就好!赶紧问出了什么麻烦。轮机兵支支吾吾好半天,但艇长很快听明白了:他不敢再进那个通道。 的确,凡是从鱼雷管钻出来的,没人不心有余悸。那里面充满了恐怖。但是,要是不从那儿出来,只有死亡。 艇长在船上气得直咬牙。他是最后一批离开潜艇的,只是没法儿和小王同钻一个通道。怎么能想到求生的路上也出现逃兵呢! “这家伙,我在下面的时候他说没事,硬是把我骗过去了,要不,我非……” 海上的天气瞬息万变,说话间就传来气象警报:强热带风暴即将来到。各救险舰船向指挥船请示撤离。请示到舰队,正在做遥控指挥的舰队司令说:“不能放弃。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必须努力。”他以最快的速度又召集了一批潜水专家,一道乘水上飞机赶到现场。 司令和水下的人亲自通话,把风暴要来的情况也做了重申。正说着,风浪已渐渐起来了,舰身摇晃,电话线断了。司令叹口气放下了电话,看看远处海天的乌云,叹了口气。 “首长,我下去一趟。” 声音很平淡,却把大家吓了一跳。下去,就是说潜下水,从发射管再钻进去。这和脱险过程反着来,危险性却要增加好几倍。司令细看,是潜艇学院的一名潜水教员。学院不归舰队管,他是主动要求跟司令来的。教员说:“这是我的学生,他出不来,是我没教好。” 听这话,大家都摇头。起先艇长就要下去,说就是扇那小子耳光也要把他扇出来,因缺乏科学性而未被批准去冒险。眼下风浪越来越大,可不能再搭上一个。 教员说:“第一,我以一个老潜水员的名义,保证自己不出危险;第二,为了中国海军潜水教员的名誉,我必须下去。我深信我和我的学生不会是不合格的。” 司令看看他,沉吟。 教员急了:“首长,风浪来了,没时间再耽误了!” 司令抓了抓他的胳膊。于是,他扶着摇晃的舷梯,很快潜入海中。 他一进入艇内,小王呆住了。从艇体的摇晃中,小王只感受到越来越强的风暴,而且,晃动也加快了裂缝的渗水。等两个人面对面站着时,海水已齐到胸口。 “老师,您怎么……您快出去!我不能害您……” 教员掏出了身上的潜水码表,说:“你出去不出去不关我的事。,, 小王一愣。 “我是为了我才下来的,向你讨回我的一样东西。” “东西?”小王更不明白了。 “是的,一个潜水教员的名誉。我没想到,我的学生会有在技术上不合格的。现在,我要给你补考。” “教员……”轮机兵不知说什么好,“我技术上没问题,只是心里……” “不对。从我多年的经验来说,只有技术不好的人才出不去。我担保,你的心理素质没有一点问题。看来,当年你结业时的合格成绩有假。” “不……结业时我的成绩是真的。”这一点,小王还要较个真。 “那你证明给我看——补考!”教员重新扬了扬码表。 “可是,教员,我还是觉得……” “考场里不许脑子走神,只有考试。”教员接着大声点了对方的名字,“王国华!” “……到。” “回答没有力量,重来!王国华!” 回答还是不让人满意。水已经到了教员的下巴,他的呼吸明显地急促了。但他竭尽全力又喊了一声学生的名字。 “王国华!” 终于,学生短促有力地回了一声:“到!” “考试开始,听口令:……” 学生看了老师一眼,按着口令麻利地开始行动。他进入了那个通道。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批的救生舰船很快赶到了出事地点,水上飞机也逼近附近的海面”,小说开头营造出紧张的氛围,把读者迅速带入小说情境。 B. 小说运用了对比手法,“就是扇那小子耳光也要把他扇出来”表现了艇长的急躁冲动,与下文教员的沉着冷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 “司令抓了抓他的胳膊”这一细微的动作描写,既写出了司令员对教员生命安危的担心,也有对教员行动的鼓励与赞许。 D. “教员”身上体现了许多军人的优秀品质,他来到舰艇后采用“教学”的方法营救被困在舰艇中的小王,体现了其机智勇敢的一面。 8. “强热带风暴”的出现在小说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9. “通道”作为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 B 8. ①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产生了扣人心弦的效果。②衬托出教员和其他军人不惧艰险、英勇无畏的精神。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强热带风暴”的出现引出了教员自告奋勇的下水救人的情节。 9. ①标题“通道”一语双关。既指潜艇上唯一的逃生通道鱼雷发射管,也是一名潜艇兵成长为合格的优秀的士兵的“通道”;②潜艇兵王国华在“通道”面前经受了考验,其背后是广大官兵的共同付出,“通道”体现了我军广大官兵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也是他们共同成长的“通道”。(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B项,“就是扇那小子耳光也要把他扇出来”是艇长内心着急的反应,不是用来与教员的沉着冷静形成鲜明对比的。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提供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 从效果上讲,小说中“强热带风暴”的出现,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产生了扣人心弦的效果。因为潜艇兵们,从发射管出来,一个一个浮出了海面,唯独小王还没有出来,而海上的天气瞬息万变,,强热带风暴已经来到,如果小王再不出来,就有生命的危险。 从人物上看,“强热带风暴”的出现,更能衬托出教员和其他军人不惧艰险、英勇无畏的精神。因为教员要“下去一趟”,这和脱险过程反着来,危险性却要增加好几倍;而教员只是潜艇学院的一名潜水教员,学院不归舰队管,他却是主动要求跟司令来的。在最危险的时刻,教员挺身而出,更能衬托出他的英勇无畏。并且,小说写舰队司令以最快的速度又召集了一批潜水专家,这些都能表现军人不惧艰险、英勇无畏的精神。 从情节上看,“强热带风暴”的出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因为小王还没有从发射管出来,“强热带风暴”的出现,让情况变得更加危险,这才引出了下文中教员自告奋勇下水救人的情节,让故事的发展更加扣人心弦。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在文中的作用。小说标题作用一般有:交代主要人物;概括小说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寄托作者情感;展开情节,前后呼应;对比讽刺,强化效果;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从给读者的感情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兴趣的作用。 从标题的内涵上看,标题“通道”一语双关,既指潜艇上唯一的逃生通道鱼雷发射管,也是潜艇兵小王成长为合格的优秀的士兵的“通道”;从文章的主旨看,潜艇兵小王在“通道”面前经受了考验,其背后是广大官兵的共同付出,“通道”体现了我军广大官兵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也是他们共同成长的“通道”。从文章的主要人物看,教员要“下去一趟”救小王,这和脱险过程正好反着,这条“通道”危险性却要增加好几倍,小说通过写“通道”的危险性,更能表现人物品质的可贵。从小说的情节看,小说围绕小王不敢出通道、教员要下“通道”救小王、小王最后走出“通道”,可见“通道”是文章的线索,故事情节的设置与“通道”相关。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 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浚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棰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租。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 先是,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钟在,敛迹不敢肆,虽上官及他省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有邹亮者,献诗于钟。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迁御史。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 (节选自《明史》,有刪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曲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 B.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 C.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 D.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敕,中国古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B. 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指政事言。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C. 御史,秦始,御史是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自清。 D. 正统,古代纪年法有干支纪年、年号纪年和王公即位年次纪年等,正统属年号纪年法。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况钟智谋过人,嫉恶如仇。在苏州时,群吏奸猾,况钟因为他们不听号令,下令处死其中几个人,清邪风,树正气。 B. 况钟体贴民情,减免苛税。他和巡抚周忱精心计划,为百姓奏免赋税七十余万石;并用所积累粮食赈济灾荒,代交民间杂赋和拖欠租赋。 C. 况钟心思缜密,兴利除弊。他设通关勘合簿,防止进出时行奸作伪;设纲运簿,防止过往运夫私吞财物;设馆夫簿,防止提出无理的需求。 D. 况钟政绩卓著,深受爱戴。他任期已满当升迁,府中百姓前往请求张文昌让况钟继续任职;况钟死于任上,吏民相聚哭悼,立祠致祭。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钟在,敛迹不敢肆,虽上官及他省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2)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 【答案】10. B 11. A 12. A 13. (1)况钟到任后,都收敛行迹不敢再放肆。即使是上级官员和经过苏州的其他省的官吏,也都从心里对况钟有所畏惧。(2)况钟曾遭母丧,府中百姓前往朝廷请求他留任,(朝廷)下诏命他复职留任。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划线句中“至是”意思是“在这时候”,做“钟数延见”的时间状语,所以应在“至是”前断开,排除A项和C项;“非无仆隶”意思是“并非我没有仆役”,句子表意完整,其后断开;代词“是”是“欲籍”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欲籍是报公耳”意思是“想借此报答您罢了”,所以排除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表述错误,敕是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不能用于“肱股之臣”。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A项,“况钟因为他们不听号令”理解有误,据原文“若辈舞文久,罪当死”,意思是“你们这群人,舞文弄墨已久,罪该处死”可知,是因为“舞文久,罪当死”而杀了几个罪大恶极之徒以儆效尤。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重点词语和句式:(1)“ 敛”, 收敛;“虽”,即使;“他省过其地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过其地的他省(官吏)”,经过苏州的其他省的官吏;“惮”,害怕。(2)“丁母忧”, 遭母丧;“诣”,到,前往; “阙”,朝廷;“起复”,戴孝复职,只答出复职也可。 【点睛】文言文的翻译,大体上是由学生的语感、知识水平决定的,但是,我们也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参考译文: 况钟,字伯律,是江西靖安人。起初为尚书吕震属吏,吕震对他才能感到惊异,推荐授予他仪制司主事之官。后又升为郎中。 宣德五年,明宣宗因为感到各地郡守大多不称职,又正逢苏州等九府缺少知府,这九府都是重要难治之地;于是命令六部及都察院大臣推荐属下廉正有能力的官吏补各府之缺。况钟得到尚书蹇义、胡濙等人举荐,升任苏州知府,宣宗特赐诰敕而派遣他前往。 苏州地区赋役繁重,豪强猾吏舞文弄墨来谋取利益,因此号称最难治之地。况钟乘驿站车来到苏州府。他刚到任办公时,群吏围立在四周请他写下判牒。况钟装作不懂。向左右请教询问,一切按照属吏的意图去办。群吏大喜,说知府愚昧,好欺骗。过了三天,况钟召集群吏责问他们道:“之前某件事应该办,你们阻止我;某件事不该办,你们强让我去做。你们这群人,舞文弄墨已久,罪该处死。”当即下令打死几个人,将属僚中贪婪、暴虐、庸暗、懦弱的全都痛斥一番。全府上下大为震动,全都奉法行事。 当时,多次下诏减轻苏州、松江的重赋。况钟和巡抚周忱精心计划,奏免赋税七十余万石。凡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况钟都协助大力办成。所积累的救济农民和存储的粮食每年有几十万石,除用来赈济灾荒之外,还用来代交民间杂赋和拖欠的租赋。况钟为政,细心而且周密。他曾设置两本簿籍记录乡民的善恶,用来进行奖励和惩罚。又设立通关勘合簿,防止进出时行奸作伪。设立纲运簿,防止运夫偷盗侵没。设立馆夫簿,防止无理的需求。 以前,太监奉使织造采办和购求花木禽鸟的接踵而至,府中僚佐以下官吏,动不动便遭他们绑打。又有卫所将士军卒,时常欺凌百姓。况钟到任后,都收敛行迹不敢再放肆。即使是上级官员和经过苏州的其他省的官吏,也都从心里对况钟有所畏惧。 况钟虽然出身于刀笔吏,却重视学校教育,礼敬文人儒士,贫寒之家的读书人多有受到他帮助的人。有个叫邹亮的人,献诗给况钟,况钟想要推荐他,有人写了匿名信诋毁邹亮,况钟说道:“这是想让我更快地帮邹亮成名罢了。”当即奏明朝廷,朝廷召授邹亮吏、刑二部司务,后升任御史。 当初况钟为吏员时,吴江人平思忠也由吏员起家,任吏部司务,对况钟有恩。在这时候况钟多次请见,对他非常恭敬地执行礼节,并且让他的两个儿子到自己属下做事,说:“并非我没有仆役,而是想借此报答您罢了。”平思忠家一向贫寒,从来没有因(和况钟有)旧交情而(对他)有所求取。人们称赞他们两人都是贤德之人。 况钟曾遭母丧,府中百姓前往朝廷请求他留任,(朝廷)下诏命他戴孝复职留任。正统六年,况钟任期已满应当升迁,府中百姓二万余人,前往巡按御史张文昌处投诉,请求让况钟继续任职。英宗下诏进况钟食正三品俸禄,仍然留任知府。次年十二月,况钟死于任上。苏州府吏民相聚哭悼,为他立祠致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焦山 吴潜 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长江万里东注,晚吹卷惊涛。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车。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注】①铁瓮:镇江古名铁瓮城。②金焦:金山和焦山。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开篇写古城镇江的地理形势,长江滚滚东流,金山、焦山相对屹立,读来气势雄伟。 B. “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两句中,“孤云”“孤帆”衬出江天、江水的浩渺;“来去”“上下”纵横交错,可知词人在游目骋怀,频频俯仰,可以想见其跳荡的神思。 C. 下片高度概括地陈述了历史事件,说明了镇江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出后面对人间兴废的议论。 D. 这首词题为“焦山”却不是只写焦山,上片写景,视野开阔高远,下片怀古,感情深沉而不失洒脱。 15. 吴潜任镇江知府时写下了这首词,在他之前,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曾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请对比两首词结尾,分析内容及情感差异。 【答案】14. C 15. 辛词结尾用典,以廉颇自况,表达了不被朝廷信用、才能无法施展的忧愤;吴词写超脱凡尘、飞升成仙的幻想,表达了出尘避世、隐迹遁去的想法。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解答此类试题,要明确: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 项,“引出后面对人间兴废的议论”说法错误。“回头干载陈迹,痴绝倚亭皋”两句,词人从追溯历史中回到现实,他痴痴地倚立江边,不禁感慨万千。词人对古来枭雄无限神往,期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一展宏图,可现实中却不是这样。词人满腹诗书,却官小权微,难受重用,大有怀才不遇之感,于是他不得不开解自己。“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词人艳羡江边鸥鹭能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飞翔,越飞越高,直飞到青霄之上,不管人间兴废。结尾两句由艳羡鸥鹭更进一步,词人想象自己能与鸥鹭同命,可以飞上天空,离开纷繁复杂的尘世,从侧面表现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壮志难酬的忧闷。词中并没有议论。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题干中关键词“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手法,具体分析情感。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本题中,“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这是词人的想象、词人的愿望:我如何也能像鸥鹭一样飞上天空、离开这嚣嚣扰扰的尘世。其实他是非常留恋人世,神往于英雄的事业的,这是一种非常复杂而矛盾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有志难伸的深沉感叹、世事艰难的感慨、失意时自我宽慰。辛词结尾用典,以廉颇自况,表达了不被朝廷信用、才能无法施展的忧虑;吴词写超脱凡尘、飞升成仙的幻想,表达了出尘避世、隐迹遁去的想法;“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以廉颇自比,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 (三)名句名篇默写 16.补写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轻松从容大败曹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将进酒》中写曹植饮酒豪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浩瀚壮阔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谈笑间 (2). 樯橹灰飞烟灭 (3). 陈王昔时宴平乐 (4). 斗酒十千恣欢谑 (5). 吴楚东南坼 (6). 乾坤日夜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第(1)题,关键提示是“周瑜”和“轻松从容”,回顾全词,描写周瑜的句子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能体现出“轻松从容”的,只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二句。第(2)题,关键提示是“曹植”。曹植,太和六年(232年)改封陈王,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回顾全诗,很容易联想到“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二句。第(3)题,关键提示是“洞庭湖”和“浩瀚壮阔”,回顾全诗,首联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 颔联写洞庭的浩瀚无边,。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所以,符合题干要求的只能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浩荡的长江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由巴蜀至荆楚,再从吴越奔流入海,一条承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希望的黄金水道,从古奔腾至今。时至今日,国人已然认识到,长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有重大的保护价值。湖北作为“长江之腰”,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中, 。 淡水资源被污染,江岸生态被破坏,这是长江的伤口,也是中华民族的重症。唯有 ,才能彻底治疗。《关于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决定》应运而生,为湖北治理长江污染、发展长江经济提供了“尚方宝剑”。近两年来,此《次定》深入贯彻执行,湖北段长江生态也得到了极大改进,广袤的荆楚大地旧貌换新颜。看,汉口江滩的沙场、仓库等杂乱无章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芦花栈道的 ;有着“光灰城市”之称的黄石也果断关闭“五小”企业、拆除非法码头,形成了绿色发展的新模式,摘掉了“光灰城市”的帽子。( )。 猛药去疴, 。整个黄金水道绿意盎然。生态环境是面向未来的最大竞争力,必须穿“新鞋”,走“绿道”,用环境治理留住绿水青山,用绿色发展赢得金山银山。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才能永葆生机,长江经济带的深入发展也或可期待。 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责无旁贷 釜底抽薪 人声鼎沸 不分畛域 B. 义不容辞 对症下药 人声鼎沸 不废江河 C. 责无旁贷 对症下药 人潮涌动 不分畛域 D. 义不容辞 釜底抽薪 人潮涌动 不废江河 18.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此《决定》深入贯彻执行,极大改进了湖北段长江生态。 B. 此《决定》得到深入贯彻执行,湖北段长江生态因而得到极大改善。 C. 深入贯彻执行此《决定》,极大改进了湖北段长江生态。 D. 湖北段长江生态得到极大改善,此《决定》从而也得到深入贯彻执行。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湖北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为未来发展留足了绿色空间,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B. 湖北为未来发展留足了绿色空间,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C. 湖北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为未来发展留足了绿色空间。 D. 湖北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未来发展留足了绿色空间。 【答案】17. C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此处不是道义上,而是责任。用“责无旁贷”。对症下药: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釜底抽薪:意为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借以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衔接前文伤口、重症,用“对症下药”。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人潮涌动:人群像潮水一样涌来,形容人很多的样子。此处并非指芦花栈道人声嘈杂扰人,排除“人声鼎沸”,用“人潮涌动”。不废江河:语出杜甫诗“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指初唐四杰在文学与学术上各有建树,如同长江黄河万古长流。后因以“不废江河”赞美作家及其著述流传不朽。不分畛域:不分界限,也比喻不分彼此。文段中说治理水道,用“不分畛域”恰当。故选C。 【18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答题时应先分析原句,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审主干再查附加成分,找出语病,并加以修改,再仔细比对选项所给出的修改方案,找出答案。画线句子成分残缺,“此《次定》深入贯彻执行”应改为“此《次定》得到深入贯彻执行”“生态也得到了极力改进”搭配不当,“生态”与“改进”不能搭配,应改为“生态因而得到极大改善”。所给选项中,A项,“《决定》深入贯彻执行”成分残缺,“改进了湖北段长江生态”搭配不当;B项修改正确;C项,“改进了湖北段长江生态”搭配不当;D项,因果关系倒置,不符合文意。故选B。 【19题详解】 此题以语句复位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话题统一、内容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句式一致等角度思考。本题中,“修复长江生态处于压倒性位置”是原则,应置于句首;排除B、C两项。“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具体做法,应紧跟其后;“为未来发展留足了空间”是结果,且衔接后文“面向未来”,置于句尾,排除A项,故选D。 【点睛】第1题考查近义成语辨析的能力。成语的测试重点是:感情色彩的误用,望文生义,适用对象弄错,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语境或逻辑错误。本题以选词填空的形式考查成语的使用能力,解答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 中国人的吃喝绝对是一种文化,今天我们就来对此进行一番文化自省。作为个人,我就不大能节制吃喝:因为当过知青,有过饥渴难耐的体验,所以只要有机会就期盼“好好撮一顿”。①_____:有人振振有词地找到“文化根据”,说是凡农耕、游牧民族的后代都遗传着一种“饥渴因子”,一旦②_____,就容易放开肚量胡吃海喝。作为民族,我们也不大注意节制吃喝:侵吞公款要判刑,公款吃喝却很容易被宽容,于是,山珍海味满桌,多高级的红酒皆能一饮而尽,直让外宾目瞪口呆。舌尖上的浪费,不可小看。无论个人、群体、民族,若想匡民风,清世风,③_____。 【答案】作为群体,我们也不大能节制吃喝。吃喝不受约束(只要指出合理条件即可)。不妨从狠刹吃喝风做起。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整体把握语段的结构(或者说思路)。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文中的“作为个人”“作为民族”以及末尾的“无论个人、群体、民族”这些关键词,因此,显然第①空是应该阐述“作为群体”的,那么“作为群体”后面紧接什么内容呢?根据“作为个人”和“作为民族”两处后面的内容可知,此处也是在说“不大能节制吃喝”,实际上三处形成一组递进关系的排比句群。第②空,根据上下文,答出不难。第③空是提出观点,对全段作结,相当于“由此可见”“综上所述”,只要结合段首的“进行一番文化自省”,并对上文作者的感情色彩、观点态度加以分析,就可知作者的主张。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日前,国学英才系统化教育高层研讨会暨北京人文大学国学院“长城班”启动仪式在京举行。院长蔡恒奇介绍,国学院将搭建平台,每年从全国遴选25名优秀学子组成国学“长城班”,以熟悉经典、能解经和力行为标准,实施国学英才系统化培养。国学教育的根本在于知行合一,让经典活起来,让经典走进生活。与会学者建议,“长城班”的课程要深入浅出、循序渐进,通过深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答案】北京人文大学国学院“长城班”启动,每年遴选优秀学子,进行系统化培训,达到知行合一,提升文化自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文段主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三点:①对材料的理解;②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筛选;③语言表达简洁流畅。 所给新闻报道共包含四句话,第一句话的中心意思是北京人文大学国学院“长城班”启动仪式在京举行;第二句话介绍了国学院的目的和做法,其中核心信息是“遴选优秀学子,进行系统化培训”;第三句介绍了国学教育的根本,关键词语是“知行合一”;第四句话介绍了“长城班”的教学模式和目的,最终目的是“提升文化自信”。考生把每句所选的关键词语整合起来即可。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互联网+的时代,站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美丽新世界的入口,人人都害怕被时代悄无声息地抛弃或遗忘,于是我们看到微信群里风起云涌,朋友圈里一切皆可晒,说说空间微博分秒必争高效刷屏,各种自拍照片小视屏充斥网络,点赞评论互动乐此不疲……不少人纷纷用视觉的冲击祈求他人的驻足回眸。“存在感”这个词一夜而火:对于上述社会现象,有人说存在感是人的本能需求,人人都需要被重视和认可,并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无可非议:有人说“为了获得认可,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存在感”:还有人说,真正的存在感不是刷出来的,是来自于强大而自信的内心,如果内心丰盈充实,自然就不会过度寻求别人的关注。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表达你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存在感 谁是中国最可怜的人? 孔子。 鲁迅在《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将“可怜”二字送给了孔子。孔夫子的角色一度地被揉捏、涂抹以至变形、神化,伴随而来的还有他无所不在的“存在感”。 乃至到今日,这种“存在感”仍居高不下,甚至愈演愈烈。从一座座新建的孔庙,到课本中越来越多的儒家经典,再到在国外炒的红火的孔子学院,无处不彰显其“存在感”。 可我想,这种浮于表面的存在感,终究还是走不到人们心里去的吧。 存在感,单从整个词来看,可能就显得有些空洞了。但若用拆字法来理解,或许还是重“感”不重“在”的。当一种精神、一种思想、一个人,不再被泛泛而谈而是被潜藏内心,那么他就有了存在感。王开玲曾经说过一句话,“容颜易摹,心灵却难以作弊”,大概就是这种意思了。 比如鲁迅,笔杆的英雄,思想的战士,这一生,他呐喊过,彷徨过,甚至在横站着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他凭借一只“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却无比艰险的战场里,建树起一等的殊勋。他为了唤醒铁屋子里的人们,为了民族,为了国家,战斗着,也同样拥有着不可磨灭的存在感。 而往往那些鸡淫狗盗之徒,即使在历史中遗臭万年,却无法在人们心中留下一丝存在感。 或许在不明白自己为何而存在时,会有一种“未入山门身是客,随云随波随泥沤”之感,而在明白自己为何存在后,又有一种“甫入山门身是谁,问天问地问乾坤”之感了。我还是更倾向于有存在感地活着的吧,至少你通透而又无憾。 佛说:“身上之尘易净,心上之尘却难净。”若没有一个洁净的心灵,恐也难做一个有存在感的人。当年神秀“朝朝勤佛拭”,伴着那隔宿的雨,拂下那一撇“我身之执”的尘埃。菩提非树的境界,我懂的,难就难在肯不肯承认自己本来无一物,仿佛这一画押,就被判了死刑,往劫不复了。“我本无物”,却在无物间,实现了自我的存在感。 今日,我伏案,奋笔疾书,或正应了林徽因的那句诗:我要借这一时的豪放与纵容,灵魂清醒地再喝一泉甘甜的鲜露,来挥动思想的利剑,舞那一暼最敏锐的锋芒,像皑皑塞野的雪在月的寒光下闪映,喷吐激越的辉艳。 我写下这篇文章,以盼在芸芸众生中博得一席存在感。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有微信、微博等引出“存在感”这个话题,然后列举不同的人对“存在感”的不同看法,主要有“存在感是人的本能需求,人人都需要被重视和认可,并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无可非议”“为了获得认可,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存在感”“真正的存在感不是刷出来的,是来自于强大而自信的内心,如果内心丰盈充实,自然就不会过度寻求别人的关注”实际就是相反的两个方面,一是刷“存在感”是一种追求,是个人的权利;另一种是“存在感”不需要“刷”,也可综合的辩证分析,刷“存在感”是个人的权利,但不要过分。行文时注意通过材料的分析引出观点,使文章有针对性,论证注意结合当下的时新素材进行分析。 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此题注意围绕“存在感”进行立意行文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