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9:第1课 林黛玉进贾府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9:第1课 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进贾府 学习目标 ‎1.了解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及故事情节大意。‎ ‎2.分析林黛玉、贾宝玉和王熙凤的性格特征,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 ‎3.了解课文中对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的描写方法,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和特点。‎ 第一层级:只是记忆与理解 本文选自《红楼梦》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标题点出了中心事件,题眼是“贾府”。本文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第一次向读者展现了小说中众多人物活动的中心——贾府这一典型环境。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见面。作者选择在这些拜望中安排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一一出场亮相,井然有序,历来受人称道。‎ 识作者 ‎1.落魄的寒士。康熙在位时,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雍正即位后,曹雪芹的父亲因卷入皇家派别斗争而受牵连,被罢官抄家,家道从此衰落,全家由南方迁回北京。后来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香山一带,其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当著书时,他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和“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 ‎2.旷世之奇才。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清朝诗人、画家、小说家。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更令人赞叹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将如此众多的人物刻画得个个立体。很多人感叹,整部《红楼梦》就是一座丰富的人物宝库。 ‎ 知背景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 第一回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女娲补天” 作者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随宝玉一起降生,又被宝玉随身佩带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的作用:一方面暗示他非“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暗示他具有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改变。‎ ‎“木石前盟” 交代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顽石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顽石下凡,她为报灌溉之恩,也同走一遭,以一生的眼泪还他。绛珠仙草就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这段姻缘,他们初见时,林黛玉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 第二回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 第三回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作者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由薛蟠案件带出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是全书总纲。作者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和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作了交代。‎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在文学作品中,小说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描写,展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塑造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是对人物做的刻画,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正面描写又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肖像描写,是指通过人物的音容笑貌、衣着打扮、姿态神情、说话腔调等外在特征来刻画人物。它是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手段。好的肖像描写,不仅能显示出人物的身份、职业、教养、爱好、经历和遭遇等,而且能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个性气质。‎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俗话说:“言为心声,‎ 行为意表。”读者通过“听其言,观其行”,而知其人。因而要揭示人物的精神、性格,就必须抓住人物有代表性的言行进行描写。‎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围绕客观情势而产生的所想所思的内心活动的描写。好的心理描写可以揭示人物语言、行动的思想基础,进一步展现人物的精神境界。表现人物心理的手法很多,可由人物直接倾吐,即通过人物对话或内心独白来表现;可以由作者用记叙性语言来描述;可以用比较曲折的方式,如写梦境和幻觉等来反映。‎ 细节描写,就是对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细小的情节,或人物或环境的某种细微特征的描写。细节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还可以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增加作品的生活气息,使作品更加生动活泼。‎ 侧面描写,是让被描写的对象不出场,通过对所写对象有关的其他人、事、物、景来烘托、渲染,从而达到表现特定对象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观感和评述达到描写特定对象的目的。‎ 学习引导 ‎1.文章标题为“林黛玉进贾府”,点明了中心事件。请画出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 ‎2.贾府庭院的气势之宏、布局之妙、陈设之精,充分显示了高门大第的威严、显豁,社会地位的尊崇、高贵。但这只是“硬件”。林黛玉进贾府,她所感的还有贾府里处处透露着的一种逼人的神魄,可谓“软件”。请说说贾府“软件”有何特点。‎ ‎3.贾府是世家望族,作者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来展现贾府美轮美奂、富贵奢靡的气派,有什么好处?‎ 基础知识 ‎1.正字音 ‎①懵懂(   )   ②鬓发(   )   ③姊妹(   )   ④两靥(   )‎ ‎⑤孱弱(   ) ⑥忖度(   ) ⑦宫绦(   ) ⑧盥洗(   )‎ ‎⑨嫡亲(   ) ⑩呜咽(   ) ‎ ‎2.为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筵(yán)‎‎    ‎涎(xián)‎‎    ‎诞(dàn)‎‎    ‎‎    ‎殉(xùn)‎‎    ‎绚(xuàn)‎‎    ‎峋(xún)‎‎    ‎ ‎3.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1)敛声屏气: ‎ ‎(2)孽根祸胎: ‎ ‎(3)腮凝新荔: ‎ ‎(4)顾盼神飞: ‎ ‎(5)不经之谈: ‎ ‎(6)混世魔王: ‎ ‎(7)寻愁觅恨: ‎ ‎(8)俊眼修眉: ‎ ‎4.古今异义词。‎ ‎(1)行为偏僻性乖张 古义: ‎ 今义: ‎ ‎(2)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 古义: ‎ 今义: ‎ ‎(3)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古义: ‎ 今义: ‎ ‎(4)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古义: ‎ 今义: ‎ ‎(5)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古义: ‎ 今义: ‎ ‎(6)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古义: ‎ 今义: ‎ ‎(7)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古义: ‎ 今义: ‎ ‎(8)那管世人诽谤 古义: ‎ 今义: ‎ 第二层级:思维探究与创新 ‎1.仔细阅读文本,找出节选部分刻画王熙凤的语句,分析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2.作者对贾宝玉的描写有何匠心之处?表现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 ‎3.找出文中体现黛玉进贾府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句子,并谈谈其作用和妙处。‎ ‎4.本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5.本文在刻画人物方面有哪些显著特点?‎ ‎6.本文多次写“笑”,有何艺术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7.比较分析《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出场的不同方式和特点。‎ 小说中常见的人物出场方式 ‎1.开门见山。这种方法又叫单刀直入法,用得比较常见。它不拐弯抹角,一开篇人物就走出场来。这种方法质朴、平实。‎ ‎2.先声夺人。这种方法就是先描写人物的语言,再交代人物的出场。这种开头给人一种自然之感。‎ ‎3.陈述铺垫。铺垫也叫伏笔,是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人物预先作揭示或暗示。‎ ‎4.悬念设计。悬念是人们在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十分关心的一种迫切的心理期待。悬念的设置,会迫使读者去寻根究底。‎ ‎5.金钩倒挂。这种方法又叫倒叙法。它往往先写人物最终的命运或结局,然后追述其经过。用这种方法开头,同样可以引人入胜,激发读者的兴趣。‎ ‎6.娓娓道来。这要求开篇用如话家常的形式和语调,向读者介绍人物和有关的环境背景,然后自然地引出人物。‎ ‎【示例】‎ ‎1.智深正使得活泛,只见墙外一个官人看见,喝彩道:“端的使得好!”智深听得,收住了手,看时,只见墙缺边立着一个官人,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摺叠纸西川扇子,生的豹头环眼,燕领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口里道:“这个师父端的非凡,使的好器械!”众泼皮道:“这位教师喝彩,必然是好。”智深问道:“那军官是谁?”众人道:“这官人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名唤林冲。”‎ ‎(选自施耐庵《水浒传》)‎ ‎[鉴赏]这是小说中林冲出场的描写。“端的使得好!”短短五个字,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能让人听出墙外之人不仅是个行家里手,而且是个痛快爽利之人。‎ ‎2.(片段1)忽见徐庶拍马而回。……“庶心绪如麻,忘却一语:有一大贤,只在襄阳城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玄德曰:“敢烦元直为备请来相见。”庶曰:“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玄德曰:“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庶曰:“以某比之,譬犹驽马以并麒麟,寒鸦以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玄德喜,曰:“愿闻此人姓名。”庶曰:“此人乃琅琊阳都人,覆姓诸葛,名亮,字孔明。”‎ ‎(片段2)却说玄德正安排礼物,欲往隆中谒诸葛亮,忽人报:“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特来相探。”玄德曰:“此莫非即孔明否?”遂整衣出迎。视之,乃司马徽也。玄德大喜,请入后堂高坐,拜问曰:“备自别仙颜,日因军务倥偬,有失拜访。今得光降,大慰仰慕之 私。”徽曰:“闻徐元直在此,特来一会。”……玄德曰:“元直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徽笑曰:“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玄德曰:“先生何出此言?”徽曰:“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唯孔明独观其大略。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玄德曰:“何颍川之多贤乎!”徽曰:“昔有殷馗善观天文,尝谓群星聚于颍分,其地必多贤士。”时云长在侧曰:“某闻管仲、乐毅乃春秋、战国名人,功盖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过?”徽笑曰:“以吾观之,不当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比之。”云长问:“那二人?”徽曰:“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众皆愕然。徽下阶相辞欲行,玄德留之不住。徽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言罢,飘然而去。……孔明才醒,口吟诗曰:‎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成性,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 ‎(选自罗贯中《三国演义》)‎ ‎[鉴赏]这是小说中对诸葛亮出场的描写。主要手法是铺垫对比,引起悬念。从闻名诸葛亮到诸葛亮露面,情节曲折起伏,故事套着故事,悬念迭起,诗文并茂。其间有铺垫,有对比,目的是突出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 第三层级:技能应用与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 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1.文章在王熙凤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之后,描写黛玉的心理,起什么作用?‎ ‎2.有人认为:王熙凤见黛玉这一段是王熙凤个人非常精彩的表演。试结合文中的词语精练地概括其“表演”的主要内容,并分析这段描写表现了王熙凤的哪些特点。‎ ‎3.简要分析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所采用的主要的描写方式。‎ ‎4.作者为什么安排王熙凤迟到一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刘姥姥初进荣国府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说着,都迎出去了。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叫他。‎ 只见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姥姥了。”凤姐点头。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了。板儿便躲在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 这里凤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刚问些闲话时,周瑞家的向凤姐回话道:“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是一样。多谢费心想着。白来逛逛呢便罢,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的情分。”周瑞家的道:“没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说,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的说了……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来?打发咱们作煞事来?只顾吃果子咧。”凤姐早已明白了,听他不会说话,因笑止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忙命快传饭来。一时周瑞家的传了一桌客饭来……‎ 刘姥姥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舔舌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 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看见,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到刘姥姥的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的,拿了银子钱,随了周瑞家的来至外面,仍从后门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有删节)‎ ‎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刘姥姥通过周瑞家的进了贾府,在等待凤姐的时候,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这一描写体现了凤姐在贾家的地位、权势和威严。‎ B.周瑞家的传达王夫人的意思,要刘姥姥“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并再次暗示和催促她,但刘姥姥却迟疑再三,言非所想,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 C.刘姥姥因为女儿家里生活困窘、衣食不济,前去贾府寻求经济帮助,作者设置刘姥姥这个角色进贾府,形象地说明了“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 D.作者安排刘姥姥进贾府,就是以一个外人的眼光来描写贾家的奢华,自鸣钟,凤姐珠光宝气的打扮,传来的一桌子饭,都写出了荣府的豪富奢华。‎ E.刘姥姥说到为难之处,推出板儿说话,作者刻意安排这个角色使他成为行乞的幌子,缓解了刘姥姥的窘态,让人不觉得她的话语那么突兀。‎ ‎6.小说中刘姥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7.凤姐接待刘姥姥这门穷亲戚时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有人认为傲慢无礼,也有人认为比较得体。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第四层级:总结评价与反思 ‎【参考答案】‎ 学习导引 ‎1.‎ ‎2.①服饰非凡。如王熙凤的衣饰打扮“彩绣辉煌”,贾宝玉、王夫人等乃至仆妇下人,“包装”都很“精良”。 ②气质骄矜。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三春等人身上都有一种骄矜之气。 ③礼节繁缛。如用饭时,“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十分讲位次;丫鬟在旁边执着拂尘,李纨、熙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寂然”吃饭,吃过了漱口洗手,之后吃茶。一套仪节,均不得乱来。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贾府的富贵尊荣,不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礼教方面的。作者不仅写出了富贵尊荣,也写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 ‎ ‎3.这样一个“观察点”,至少具备两个与众不同之处:一是起点高,二是感受敏锐。首先,林黛玉不是刘姥姥,她是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小姐,见过世面,受过教育,因而她特别注意到贾府与一般官宦人家的不同之处。其次,她自幼便常听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今初次登门,前来依傍,更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因而林黛玉与一般到外祖母家走亲戚的女孩子不同,十分注意察言观色、审时度势,其感觉和反应,要敏锐得多。‎ 基础知识 ‎1.①měng ②bìn ③zǐ ④yè ⑤chán ⑥cǔn ⑦tāo⑧ɡuàn ⑨dí ⑩yè ‎ ‎2.筵席/垂涎/诞生 殉葬/绚丽/嶙峋 ‎3.(1)恭敬严肃得不敢说话,屏住呼吸。敛,收拢;屏,抑制呼吸。‎ ‎(2)造孽闯祸的家伙。根:子孙后代。‎ ‎(3)形容容貌俏丽。‎ ‎(4)左顾右盼,神采飞扬。‎ ‎(5)形容荒唐无根据的话。‎ ‎(6)比喻胡作非为、扰乱社会的凶恶人物。文中指任性胡为、易惹是非的人。‎ ‎(7)无缘无故地烦恼、愁闷或自找烦恼。‎ ‎(8)形容相貌美好。‎ ‎4.(1)古义:形容人的思想行为偏激,不端正。今义:形容某一地区远离闹市,偏在一隅,荒远冷落,交通不便。(2)古义:方便。今义:物价低廉;占到不应得到的好处、小利。(3)古义:人的神态风度。今义:对人或事物的看法和由此产生的行动;人的举止神情。(4)古义:可惜。今义:同情怜悯;形容极少或极坏,不值一提,如“少得可怜”。(5)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人或事物的性状进行描摹。(6)古义:老婆子;老年女仆人。今义:妻子。(7)古义:形容姿容俏丽。今义:指妇女举止轻佻。(8)古义:议论(中性词)。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诬蔑(含贬义)。‎ 思维探究与创新 ‎1.(1)写出场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她的第一句话是“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如果孤立地看这句话,不过是一句普通的应酬话,平淡得很。但黛玉进府已经领略到这个大家族的排场礼数,如今尊亲长辈在堂,远客初到,众人无不循规拘礼,因而从后院传来凤姐的笑语声,显得格外刺耳。这自然会令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只这一笔,既昭示了王熙凤平日的无拘无束,又透露出她深受贾母宠爱的特殊地位。‎ ‎(2)绘肖像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从头饰、裙饰方面,极力铺陈王熙凤集珠宝于一身的打扮,显示她的华贵、得势,也暗示她的贪婪、俗气。写容貌,细致入微,出神入化。三角眼、吊梢眉、粉面、丹唇等表现了她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刁钻狡黠的本性。她美而不善,令人敬之,远之,畏之。‎ ‎(3)见黛玉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 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这一“携”,表现出她对黛玉的“关怀”之情。其实她对黛玉根本没有感情,她这样做只是为了讨贾母的欢心。由此可以看出,王熙凤是一个善于心计的人,很聪明,也很世故。这段话给读者留下了第一印象,对她的人物形象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这是通过王熙凤的举止言谈表现她的感情变化,反映她内心世界的精彩描写。‎ ‎(4)回王夫人 ‎“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王熙凤由于善于机变逢迎的本领和果断能干的才能,已取得了王夫人的欢心,成为贾府中的实际掌权人。‎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王熙凤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的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 ‎2.(1)出场之前 ‎①王夫人在嘱咐林黛玉时,说贾宝玉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意思是说贾宝玉是给全家人带来灾害的祸根。王夫人还说“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意思是说贾宝玉喜怒无常。‎ ‎②林黛玉原先在自己家时曾听母亲说,贾宝玉“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贾府内外这些人贬斥贾宝玉的话,充分表现了他反封建的叛逆性格。‎ 人们把宝玉说得这样坏,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不符合封建正统人物的要求,违背了封建正统的世俗常情。由此可见,贾宝玉是封建阶级的叛逆形象。‎ ‎(2)出场之后 作者从三个方面对他作了正面描写,一是外貌描写,二是用两首《西江月》词来揭示人物性格,三是通过摔玉的情节进一步刻画人物。‎ ‎①外貌描写。宝玉出场后,作者首先从黛玉眼中所见来着力描写他的外貌。先写衣着打 扮,后写神态表情。在黛玉看来,宝玉并不是什么“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而是一个眉目清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并一见如故,产生亲切感。‎ ‎②作者用“后人”的两首《西江月》词来表现贾宝玉的性格。这两首词模拟封建正统人物的口吻,运用了明贬暗褒的写法,表面上看好像是嘲讽、批判,实际上是在歌颂,既揭示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也表达了作者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第一首词着重概括贾宝玉的性格特点。“不通世务”“怕读文章”是贾宝玉最主要、最可贵的性格,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也集中体现在这里。“不通世务”是说他在结交仕人、应酬官府、遵守礼教等方面一概不通,不符合封建正统人物的要求;“怕读文章”是说他对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儒家著作,对猎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八股文章毫无兴趣。这样一个“愚顽”的“蠢物”,自然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大逆不道的人,说他“行为偏僻性乖张”,然而,这正是贾宝玉的可贵之处。第二首词着重从批评、告诫的角度,正文反作,进一步歌颂贾宝玉的叛逆性格。贾宝玉既不听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去“通世务”“读文章”,也不安于封建统治者规定的本分,既“偏僻”,又“乖张”。所以,在那些人眼中,贾宝玉既“无能”,又“不肖”,而且“天下第一”。其实,这正反映了贾宝玉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精神。‎ ‎③摔玉情节。在别人看来是他的“命根子”的通灵宝玉,贾宝玉自己却全不放在心上,“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用王夫人的话说,贾宝玉就是“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用《西江月》中的词句,贾宝玉就是“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其实,这也是贾宝玉对封建思想不满和反抗的一种形式。应该说,摔玉的情节也表现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需要强调的是,贾宝玉虽然具有反封建的叛逆精神,但由于他在经济上要依赖封建贵族,思想上又没有完全摆脱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所以他对封建礼教的反抗还是很不彻底的。‎ ‎3.(1)句子 ‎①贾母一见黛玉,疼爱得了不得,“一把搂入怀中”,并不计较礼节,可是待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还是补行了拜见的礼节。见了迎春姐妹三个,也“忙起身迎上来见礼”。‎ ‎②王熙凤出场时,黛玉心里觉得那人“放诞无礼”,只是不说,还“连忙起身接见”。外祖母说:“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她知道外祖母可以开玩笑,自己却不能随便,待明白过来,“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③回邢夫人话的语言、动作。贾赦没有出来见面,只是让人回话,因为回的是大舅舅的话,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恭肃如此。大舅母苦留她吃饭,黛玉笑着推辞:“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此 处不仅表明了黛玉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还表明了黛玉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处事是处处留心的。‎ ‎④还有两次让座的描写。连一个位子,黛玉也处处小心,无论在王夫人处,还是在贾母后院吃饭,黛玉都十分推让。这表现她非常细心谨慎,决不轻易行事。‎ ‎⑤“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饭后漱口,跟着漱口;吃茶,跟着吃茶。这表现她细心、在意。‎ ‎⑥贾母问黛玉读书的事,“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黛玉只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可见黛玉已经意识到先前实话实说有不谦之嫌,马上留意改口。黛玉的言谈举止,表明其教养非同一般。‎ ‎(2)作用和妙处 ‎①对黛玉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处处表现她“步步小心,时时在意”,反映了她谨小慎微的态度,以及“寄人篱下”的心境。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②这些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生动巧妙地表现了一个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心态复杂、知书达理、有教养、为人处处小心谨慎的少女形象。‎ ‎4.(1)为人物活动、情节展开提供场景。 这是一个常规的认识,在小说中,情节、人物、环境本来就是三位一体,密不可分的。在本课中,贾府的环境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展示出来的,随着林黛玉一路行来而一路写来。人物的活动和故事情节发展,也离不开这些环境。‎ ‎(2)展示日常生活情景,显示贵族生活的豪华奢侈。 府第的豪华壮丽、庭院的轩峻,各种排场、礼节的讲究,展示出当时一流贵族世家的日常生活图景。东耳房王夫人住处的坐具、卧具和各种摆设不同寻常,贾母、少爷、小姐们在众人簇拥下的出场、就餐时的排场和仪式、就寝时需用物品和陪伴人等的讲究,充分显示贵族生活的豪华奢侈。甚至仆妇、丫鬟、小厮们的穿着打扮、行为举止的描写也从侧面反映出贾府的不同凡响。‎ ‎(3)地位、身份的象征,人物关系的显现。贾府大门,“荣禧堂”,整个府第的庞大、豪华,以及“敕造”“书赐”“东安郡王手书”等字样,充分显示出贾府在社会上尊贵、显赫的地位,与朝廷、皇亲权贵之间的密切关系。贾母住处庭院深深、轩峻壮丽,显示她在府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贾赦小院远离中心,贾政住处却紧靠“荣禧堂”,也可看出贾母亲幼疏长,兄弟俩在荣府中实际地位的高低,贾政才是真正的一家之主。王熙凤住处就在“荣禧堂”之后,与贾母院、贾政王夫人住处都很靠近,符合她荣府管家的地位,也显示她左右逢源的性格。‎ ‎(4)渲染气氛,抒发作品思想感情。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做了有力的批判,预示了它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恩格斯指出:“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红楼梦》向读者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悲剧的美。文中极其奢华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山雨欲来”“大厦将倾”的悲剧气氛。‎ ‎5.(1)围绕中心事件描写人物。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黛玉进入贾府,通过她一路目中所见,耳中所闻,不仅详尽描写了荣、宁二府的格局布置,亦即人物的活动环境,而且第一次生动刻画了贾母、贾氏三姐妹、凤姐、邢夫人、王夫人、宝玉和黛玉等好几个主要人物,因此可以说“这方是正文起头处,此后笔墨与前两回不同”(甲戌本脂批)。从艺术结构来看,此回情节的设计同样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如果说第二回“演说荣府”仅仅只是通过冷子兴的口头叙述,使读者对荣、宁二府的主要成员及其相互关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那么此回则是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描写,使几个主要人物以各自不同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地走到了读者的面前。这也就是脂批所云“画家三染法”中的第二次皴染,经过这次皴染,几个主要人物便耀然于读者心中眼中了。在艺术描写上,此回情节也有着许多成功之笔。如写黛玉初见贾母一段:“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这可谓是如见如闻,活现于纸上之笔,也是所谓“颊上三毫”,传神得力之处。其他如写凤姐出场、宝玉出场,也都是一向为人所称道的。 ‎ ‎(2)人物描写别具一格。除综合运用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技法(描写人物的言行、外貌和细节等)之外,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对王熙凤、贾宝玉等主要人物详写,对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迎春三姊妹则略写;对贾母、王熙凤等出场人物是实写,而对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惜春等只作集体介绍。这样描写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可使描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3)环境描写典型突出。‎ ‎6.对写“笑”的分析:‎ 林黛玉出于礼貌,不得不笑。尽管她笑得最多,但她的笑是装出来的,是她待人处世“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具体体现。‎ 贾母在贾府位居至尊,是喜悦而满足的笑。但她悲后又笑,也不无虚伪成分。‎ 王夫人满意王熙凤做事周到而笑,对黛玉爱怜而笑。这说明她心存仁慈,为人宽厚、随和。‎ 邢夫人回复贾母而笑,对黛玉爱怜而笑。她是以笑为交际手段,是为了处理好与长辈、晚辈的关系。‎ 王熙凤纯粹是为了巴结逢迎贾母,装腔作势而笑。通过笑可看出她见风使舵;未见其人,先闻其笑,又可看出她在贾府的特殊地位。‎ 贾宝玉是发自肺腑、出于自然的笑。这反映了他性格上的不受拘束。‎ 探春是在宝玉杜撰后会意而笑,说明她性格直率。‎ 丫鬟们身份低下必须赔笑。‎ 作者抓住不同人物的笑这些细节,反映了人物不同的性格,使读者产生了一个总印象——贾府是礼仪之家。但人物的笑大多不是出自内心的笑,透过这些笑,读者又看到了贾府的另一面——贾府是虚伪之家。在这些笑的背后,隐藏着太多太多令人笑不起来的、悲哀的内容,这表面的繁荣和一团和气的背后,正预示着贾府以后不可避免的衰落,其中的人物命运也是不可捉摸的红楼一梦。‎ ‎7.贾母乃一家之“老祖宗”,从血缘关系上来说,又是黛玉最亲的人,自然第一个见到的应该是她。二人搂抱痛哭一阵之后,经贾母一一指点,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就都一笔带过了。因为邢、王二夫人后来还要写到,而李纨在这里不是重要人物,就不必在此多加笔墨,作者是有意把她放在第四回的开头来作介绍的。按照封建家规,媳妇们经常要在婆婆面前侍候起居,所以在贾母出场时,连带出这三个人来,又是合情合理的。‎ 接着,“三春”出场,描叙了她们的衣着形态、神情举止,以及一些日常叙谈,这除了是介绍三人的一般情况外,同时还是有意造成一种“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的气氛,以等待下一个主要人物王熙凤的出场。‎ 王熙凤的出场达到了这次会见中的第一个高潮。安排王熙凤在这个时候出场,既可在写法上与前后人物的出场有所不同,做到文字翻新,同时又可与宝玉这个主要人物的出场形成一个适当的间隔。‎ 吃完饭后,贾母命令其他人“你们去吧”,只剩下她和黛玉二人之后,刚要说几句话时,“只听见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这样,小说掀起了这次人物出场的最高潮。作者这样安排宝玉的出场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在一般情况下,整天在“内帏厮混”的贾宝玉,当林黛玉一进贾府时,是应该马上就会碰面的,然而作者却偏偏打发他今天“往庙里还愿去”了,一直拖到晚饭后其他人都不在场了,才让他回家。这种安排,一是要让宝、黛二人单独相会(唯一的贾母在场是当时条件下所不可避免的)。宝、黛最后才相见,就可以把其他该写的人和事都写了,然后集中笔墨来写此二人的相会,以掀起最后的高潮。遣散人,是为了不发生其他干扰,避免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以突击这书中的二位主角,这有如舞台上为突出主要人物而时常使用的“净场”手法一样。这样做,就能有力地强化二人的形象,给读者留 下深刻的印象,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贾宝玉的出场,还有一个独特之处是,他刚一露面,“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之后,而后宝玉又进去换了另一副装束打扮出来。除衣饰的不同外,第一次主要描写了他的面、色、鬓、眉、睛等外貌特征,第二次则写到了他“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完全是传神之笔了。在古代小说中,让主人公只这样出场亮相的,可说是十分少有的。贾宝玉这个艺术形象给读者的印象如此深刻,是和作者对他初次上场时运用的这种着意刻画的独特手法分不开的。‎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写这些人物的出场,有的先,有的后;有的是本来在场的,有的是贾母叫人去“请”出来的;有的是黛玉去拜见的,有的是自己赶来的;有的是单个到来的,有的是多人出来的;有的写得详,有的写得略,有的实写,有的虚写,文章变化多姿,而又合情合理,这都体现了作者精密的艺术匠心。‎ 技能应用与拓展 ‎1.起烘托作用。以黛玉惊奇的心理,烘托王熙凤的放诞无礼,突出王熙凤张狂的形象。‎ ‎2.①表演的内容:笑黛玉标致,哭妹妹命苦,喜见了妹妹忘记了其他,问妹妹的需要,吩咐婆子们干活。②王熙凤特点:在贾府威重令行,敢于“放诞无礼”,善于逢迎讨好贾母,喜好弄权以显示自己精明能干。‎ ‎3.作者主要采用对人物进行语言、动作、神态的直接描写,体现了人物个性化的特点。‎ ‎4.王熙凤在小说情节中有重要的作用,要在一个场面上集中揭示她的多面性格,不能把她的出场安排在贾母接见黛玉的场面上,因为那样不仅会由于贾母与黛玉骨肉相见的悲痛,腾不出场面来展开对她的刻画,不能单独介绍她,而且不能通过黛玉的眼睛显示出她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因此作者把她的出场安排在黛玉已和贾府诸女眷都见过面,诸女眷都在场的情境里,在黛玉对贾府的家规已有了初步了解后,就有了她单独活动的空间。作者安排王熙凤迟到一步,就可把笔墨集中到她身上。‎ ‎5.A、D ‎6.贫穷质朴,没见过世面;粗俗;有些自尊,难以启齿求人。(适当举例说明即可)‎ ‎7.观点一:凤姐接待刘姥姥傲慢无礼。①“不接茶”“不抬头”等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富贵和傲慢;②“忙欲起身,犹未起身”等动作描写,显示了凤姐的虚情假意;③“嗔怪周瑞家的”等语言描写表现了凤姐表里不一的性格特点。‎ 观点二:凤姐接待刘姥姥比较得体。①满面春风的神态描写,写出了凤姐的热情;②“忙欲起身”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凤姐对穷亲戚的尊重;③多处语言描写,写出了凤姐的周到和客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