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第十四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白城市第十四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白城市第十四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2019年11月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朴素之美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当下我们追求的目标。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形态在尊重生态这一前提下应拥有诸多形态,但朴素是其中标志性的美。‎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道家的朴素观,并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本色观。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二是恬淡观。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清雅、简洁,以清廉为贵。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朴素是最高的美。其实,这种观点不独中华民族为然,世界各民族也大都如此。‎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奢华生活也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基于工业文明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 23 -‎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既是对工业社会那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又是对农业文明时代具有生态意味的朴素美的回归,但回归不是复旧,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中,虽然也类似农业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那样尊重自然、奉自然为美,但实际上这种尊重的立足点是生态,可以说,不是自然而是生态才是朴素美的灵魂。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低碳的,任何高耗能的生活方式都谈不上朴素;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任何生活方式如果产生诸多垃圾或者垃圾不易回收,就与朴素无缘;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这种公正一是体现为对动植物生存权利的尊重,二是体现为在精神上尊重动植物自身的价值。‎ 从人类利益出发,我们所希望的生态是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然而,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 ‎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有关“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要求人们遵守生态公正的原则,我们不仅要尊重动植物的生存权利,而且更要在精神上尊重动植物自身的价值。‎ B.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要求人们奉行低碳环保的理念,远离高耗能的、奢侈浮华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消耗自然资源。‎ C.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要求人们保护自然环境,正视当前的垃圾问题,反对产生过多的垃圾,倡导对垃圾进行回收。‎ D.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有着相似之处,但存在不同,前者将“生态”视为“朴素美”的灵魂。‎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的朴素观最早由老子提出,后来与由墨家、儒家等创立的节俭观相结合,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审美观。‎ B.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当下追求的目标,朴素美奉自然为美,因而成为了生态文明时代审美形态中的标志性的美。‎ C.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朴素观,并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内容包含本色观、恬淡观、清新观等。‎ D. 在全社会倡导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可能改变资源被浪费、环境被污染的现状,可能解决工业文明发展带来的一些问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它们是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 B. 中华民族以及世界其他民族大都把朴素当成了最高的美,将之视为美的根源,进入工业社会后,朴素美遭受到了奢华美的排挤。‎ - 23 -‎ C. 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指引下,人类要注意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与生态相互容让,消除矛盾,协调发展。‎ D. 当前我们倡导的朴素审美观,是对工业社会严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追求低碳绿色生活的选择。‎ ‎【答案】1. A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A项,“我们不仅要尊重动植物的生存权利,而且更要在精神上尊重动植物自身的价值”错误,结合原文“这种公正一是体现为对动植物生存权利的尊重,二是体现为在精神上尊重动植物自身的价值”内容,原文的逻辑关系是并列关系,而不是递进关系。‎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B项,“朴素美奉自然为美,因而成为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形态中的标志性的美”,强加因果,与文意不符。‎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本题:C项,“与生态相互容让,消除矛盾”与原文“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的表述不符。‎ 故选C。‎ - 23 -‎ ‎【点睛】该题属于论述类文章阅读,主要考查考生阅读中的信息筛选整合能力。在阅读中主要体现在对文章内容的检索、归纳概括方面。解答该类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整体把握,弄懂该文本中陈述的观点及作者的情感态度。其次,要熟悉论述类客观题的解题流程:①审题划重点,②通读标段号,③定位划重点,④看题细比对。对比关照是要注意五看:一看对象,二看数量,三看时态,四看肯否,五看因果.说到底,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根据选项找范围,根据范围画重点,根据重点再比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程千帆评传 莫砺锋 程千帆先生家相当清贫,但却是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诗书之家。因一家数代皆有诗人。生性颖悟的程先生耳濡目染,自幼便能吟咏。程先生十多岁曾在伯父君硕先生所办的私塾“有恒斋”里读过数年古书。君硕先生的教育方法与一般的私塾完全不同,他讲授古文时文辞义理并重,而且要求学生用文言文写文章、日记与学习心得,并练习书法。正是这种严格的训练使程先生具备了阅读古书和写作文言文及诗词的能力,并使他熟精古典典籍,从而对古代文化 具有感性而深刻的体会,这是他在文史研究尤其是古代诗学的研究中如鱼得水的重要原因。 ‎ 如果说程先生在“有恒斋”中的学习仅仅是打好基础的话,那么他进入金陵大学后就真正跃入学术的海洋了。在金大的四年中,他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学问大进。他在晚年还深情回忆说:“在大学四年中,诸位老师各有专长,已使我耳濡目染,枵腹日充;而因求知心切,又曾向不在金大任教,或虽任教而不曾讲授某项课程的先生们请教。”程先生真正做到了专益多师、博采众长,在经学、史学、目录学、文学批评史诸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学养,而且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 ‎ 程先生不是只知埋首于故纸堆中的旧式学究,他是紧跟时代脚步的新型学者。他的气质中兼有学者的严谨、深刻和诗人的灵性、敏感。虽然他从小就学会了写作古体诗词,但在金大求学时却更醉心于新诗创作。他与同学孙望、友人常任侠等人组织了一个诗社——土星笔会,还办了一个新诗半月刊《诗帆》。《诗帆》虽然只办了十七期就因故停刊了,但程先生已在上面发表了四十五首新诗,显示出他对新诗的热情。 ‎ - 23 -‎ 解放后,程先生在学术上已经成熟,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治学方法。一九五四年,他与沈祖棻把自己的十多篇论文结成集子出版,取名为《古典诗歌论丛》。这是程先生诗学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展示,也是他所倡导的治学方法的最早范例。沈祖棻在此书后记中指出:“在过去的古代文学史研究工作当中,我们感到,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和比较重要的缺点,那就是,没有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尝试着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应该说,这种方法后来在程先生的著作和言论中曾得到过许多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精神却是完全一致的,这是贯穿他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是他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 一九五七年,程先生被打成“右派”,受到了残酷迫害。程先生当时虽然不能操笔作文,但他常常在心里进行思考,这实际上就是“打腹稿”式的“发愤著书”。于是,一旦阴霾散去,大地春回,程先生的思考结果就源源不断地喷涌而出了。他后来陆续推出的十多部著作,正是他“发愤著书”的结晶。他的这些著作是用整个生命铸成的,这样的著作所蕴含的生命激情常态下的论著难以拥有的,它们所达到的思想深度也是常态下的论著难以企及的。‎ 一九七八年八月,程先生就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一般来说,一个学者在被耽误二十年后,最着急的事当然是整理自己的学术成果。然而程先生却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他常常引《庄子》的话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在他看来,弥补“文革”造成的损失,让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后继有人,这是重中之重。于是,程先生怀着虔诚的心愿重新走上了母校的讲坛。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几个学期之后,程先生的健康情况不允许他再上大课了,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大教室,转而以培养研究生为主要的教学任务。‎ ‎4.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程千帆少年时代在“有恒斋”接受的严格训练,让他具备了深厚的古代文化功底,为他日后的古代诗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 程千帆进入金陵大学之后,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学问大进,积累了深厚的学养,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 C. 文中写程千帆常引用《庄子》的话,来表达他希望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能薪火相传的愿望,这也正是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的思想基础。‎ D. 程千帆既是一位严谨、深刻的学者,也是一位灵性、敏感的诗人。他不仅能写作古体诗词,还醉心于新诗创作,与朋友创诗社、办新诗试刊,为新诗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5. “术业有专攻”试结合全文分析程千帆先生的学术修养的形成原因?‎ ‎6. 程千帆的学术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D 5. 私塾教育启蒙;得到了良好的大学教育;个人的不懈努力。 ‎ ‎6.‎ - 23 -‎ ‎ ①在文史研究尤其在古代诗学的研究方面成绩卓著,与沈祖棻合作出版《古典诗歌论丛》。②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作出重要贡献,尝试将批评与考据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研究古代文学的新方法。③“发愤著书”,在“文革”结束后陆续推出了十多部蕴含饱满的生命激情和达到不凡的思想深度的著作。‎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D项,“为新诗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评价不当,原文只肯定了其对新诗的创作热情,并未言及对新诗的贡献。‎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概括传主程千帆先生的学术修养的形成原因”,然后确定题干信息,在文本中筛选传主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及形成原因。‎ 本题:从“程先生在十多岁时曾在其伯父君硕先生所办的私塾有恒斋里读过数年古书。君硕先生不用《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俗学作教材,而是要求学生直接读经典著作如《礼记》、《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资治通鉴》”“那么他进入金陵大学后就真正跃入学术的海洋了。在金大的四年中,他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程先生真正做到了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在经学、史学、目录学、文学批评史诸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学养,而且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等外部条件和“个人的不懈努力”的自身条件的角度进行概括。‎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能力。题干问的是“程千帆的学术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准区位,找到文中的关键句子,从中提炼,然后分条作答。“学术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这是筛选的依据。‎ 文章第四段“一九五四年,他与沈祖棻把自己的十多篇论文结成集子出版,取名为《古典诗歌论丛》。这是程先生诗学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展示,也是他所倡导的治学方法的最早范例”可以概括为①在文史研究尤其在古代诗学的研究方面成绩卓著,与沈祖棻合作出版《古典诗歌论丛》。‎ - 23 -‎ ‎“那就是,没有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尝试着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应该说,这种方法后来在程先生的著作和言论中曾得到过许多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精神却是完全一致的,这是贯穿他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可概括为②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作出重要贡献,尝试将批评与考据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研究古代文学的新方法。。‎ 第六段“他后来陆续推出的十多部著作,正是他“发愤著书”的结晶。他的这些著作是用整个生命铸成的,这样的著作所蕴含的生命激情市常态下的论著难以拥有的,它们所达到的思想深度也是常态下的论著难以企及的”。 可概括为③“发愤著书”,在“文革”结束后陆续推出了十多部蕴含饱满的生命激情和达到不凡的思想深度的著作。‎ ‎【点睛】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患难之交 毛姆 我阅人至今已经有三十年之久。如果只凭一张脸来雇用一个仆人,我肯定要犹豫不决,然而我想我们多半只凭一张脸来判断我们所遇见的人,我不知道我们是否常常弄对多于弄错。人家对我说他们对一个人的初次印象一准不会错的时候,我耸耸肩。就我来说,我发现自己认得越久的人,他们越使我迷惑不解。我最老的朋友们,恰恰是我可以说一点也不了解的人。 ‎ 我产生这些想法是因为今天报纸上登载爱德华•海德•勃吞在神户逝世的消息。他是一个商人,我跟他交情很浅,可是有一次他使我大吃一惊,才对他感到兴趣。要不是听他亲口说的,我怎么也不会相信他竟然做出这种事情。不论是外貌,还是举动,他都使人想起一种定了型的人物。他身材矮小,细瘦文弱,一头白发,一脸皱纹,气色红润,眼睛湛蓝。我在日本横滨的英国俱乐部被人介绍跟他认识。他在俱乐部里看来人缘颇好,他离开以后,人家说他属于最高尚的人当中的一个。有一种人吸引你,是因为你觉得他对人们具有真诚的爱。他确有魅力。‎ 一天下午,我坐在旅馆休息室里。不久,勃吞走进休息室,我们闲谈起来。 ‎ ‎“俱乐部的赖内•勃吞是个靠汇款过日子的人吗?” ‎ - 23 -‎ ‎“不错。这是个相当有趣的故事,”他说。“他不是个坏人。我喜欢他。他总是衣冠楚楚,风度翩翩,有那么点漂亮。女人家很欣赏他。他落拓不羁,饮酒过度。每个季度家里都有一点钱寄给他,他打牌又赢得一点。他赢了我很不少的钱,这个我知道。” ‎ 勃吞和颜悦色地轻声一笑。 “我想这就是他倒霉的时候来找我的缘故;还有一点就是他和我同姓氏。有一天,他到我的办事处来找我给他安排一个职业。他告诉我,家里不再寄钱给他了。我问他几岁。 ‘三十五,’他说。 我忍不住笑了。‘我怕目前一点也帮不了你的忙,’我说。‘再过三五年来找我吧,那时我再看看怎么办。’ 他不走,然后告诉我他不想老是打桥牌,于是打了扑克,结果垮了台。他一败涂地,要是找不到事情做,只好自杀了。我打量了他一会,看得出他整个儿垮了。酒喝得比平常更多,象是个五十岁的人了。‘那么,除了玩牌以外,你还会做什么事呢?’‘我会游泳,’他说。我忽然有了个主意。” ‎ 勃吞中断了他的故事,转脸对着我。 “你可熟悉神户?”他问道。 “不熟悉,”我说。“那么你不知道汐屋俱乐部了。我年轻时候,从那儿游泳,绕过灯塔,到樽见的小海湾登岸。有三英里多路呢,而且因为绕过灯塔那儿的潮流湍急,是很难游过去的。我就和那位青年谈了这一情况,并且说,要是他能游过去我就派给他一个工作。 ‎ 我看到他相当为难。 他没说什么,耸耸肩膀,对我瞧了片刻,然后点点头。 ‘好吧,’他说。‘你要我什么时候去呢?’ 我看看表。十点刚过。 ‎ ‎‘游这段路顶多需要一小时零一刻钟多些。我在十二点半开车到那边小海湾接你。’ ‎ ‎‘行,’他说。 我们握握手。我祝他运气好,他走了。‎ 那天上午我有许多工作要做,总算刚好在十二点半赶到樽见的小海湾。其实用不着匆忙,他一直没有露面呢。” ‎ ‎“他在最后关头吓退了吗?”我问。 ‎ ‎“没有,他开头游得顺利。然而酗酒放荡当然毁坏了他的体质。绕过灯塔的潮流他对付不了的。大约三天之后才发现他的尸体。” ‎ 有一两分钟我说不出话来。我有点儿震惊。然后问了勃吞一个问题。 ‎ ‎“你打算给他一个工作的时候,可知道他会淹死吗?” ‎ 他温和地微微一笑,那双善良忠厚的蓝眼睛望着我。他一只手摸着下巴颏儿。“嗯,当时我的办事处里并没有空位子。”‎ ‎7.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这篇小说作者采用顺序叙方式展开叙述,开始作者就发表了一段感悟:人性复杂,人的外表具有欺骗性。这是由于看到了主人公爱德华的死讯,至此拉开了大故事的帷幕。‎ B. 《患难之交》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缩短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容易引起共鸣,也使文本的笔调显得亲切,读者易于接受。‎ - 23 -‎ C. 这篇小说刻画了以作者“我”、爱德华、伦尼为代表的三类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所崇尚 的“金钱”价值观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 D. 爱德华对伦尼痛下杀手,只是因为伦尼赢了他“不少钱”。一个不学无术,靠“家里寄钱过日子”浪荡公子赢了他辛苦挣来的钱。‎ ‎8. 小说的标题“患难之交”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9.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爱德华人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答案】7. AD 8. ①题目与人物形象的反讽效果,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个人面兽心的伪君子形象 ‎②题目与内容的对比,增加了故事的悬念。‎ ‎③题目“患难之交”不是人们所理解的为朋友两肋插刀,而是置朋友于死地,讽刺了资本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对人性的扭曲:爱德华为了失去的金钱可以置朋友于死地。 ‎ ‎9. ①表里不一、口是心非、人心不古的伪君子。外表和善,却置朋友于死地。‎ ‎②虚伪冷酷、残忍无情的凶手。明知伦尼根本应付不了“灯塔的潮流”,却让他去送死,还说要接伦尼一起吃饭这类看似体贴周到的空话。‎ ‎③以追逐“金钱”为目标、丧失人性的人。对伦尼赢他钱一事却耿耿于怀,设计报复。‎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结合文本重要性语句进行分析把握。‎ A项,“这篇小说作者采用顺序叙方式展开叙述”错误,全文从作者的感悟到爱德华的死,回忆之前的事情,是倒叙。‎ D 项,“只是因为伦尼赢了他‘不少钱’”错误,不只是因为伦尼赢了他“不少钱”,还有其他原因,比如嫉妒,“他总是衣冠楚楚,风度翩翩,有那么点漂亮.女人家很欣赏他”,而爱德华“矮小,细瘦文弱,一头白发,一脸皱纹”。‎ 故选AD。‎ ‎【8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标题的含义及作用的基本能力。题目问,小说的标题“患难之交”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考查小说标题的作用。小说标题的作用很多,具体作用要结合文本内容来理解,大致可以从题目反映的内容、人物、情节(线索或在文中推动情节的发展等方面)、主题等角度来考虑。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思考,“患难之交”具有讽刺效果,突出了爱德华伪君子的形象,“患难之交”揭示出文章的主题,使得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文章标题“患难之交”与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进一步突显出小说的内涵。‎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形象的基本能力。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①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②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方法。③从情节的发展来透视人物思想性格。④从分析环境来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从本文中爱德华对伦尼向他求一份工作,他对伦尼痛下杀手一事可以看出此人是个表里不一的伪君子。明知伦尼不能游过去,却仍要他去,此时他已经是个虚伪冷酷、残忍无情的凶手了。联系前文他说过“他赢了我很不少的钱”, 可见他对伦尼赢他钱一事却耿耿于怀,设计报复,已经丧失了人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晁错者,颖川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1)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2)“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遂饮药死。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 23 -‎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击吴楚军为将。还,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节)‎ 赞曰: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刭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 ‎(《汉书•袁盎晁错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 B. 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 C. 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 D. 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刑名”是指战国时以商鞅、申不害为代表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后人称为“刑名之学”,亦省作“刑名”。‎ B. “孝文”是指汉文帝,“孝文”是他的庙号。汉代因为倡导以孝治天下,在皇帝的庙号中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武等。‎ C. 《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是儒家经典之一,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 D. “赵母指括”是指战国时赵括出征,他的母亲上书称儿子虚骄鄙吝,缺乏实际的治军才能,后来赵括兵败,赵母因为上书没有被牵连治罪。‎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晁错为人严峻,刚直,苛刻,年轻时因善于援引《尚书》上奏而被皇上看重;担任太子属官时进言多不被皇上采用,但太子一直很欣赏他的主张。‎ B. 晁错被杀后,邓公带兵作战归来,他认为,吴楚谋反是蓄谋已久的,杀晁错并不能阻止七国之乱,反而让天下之士不敢说真话。‎ C. 晁错因要削减诸侯的封地而招致诸侯及大臣们的反对,他的父亲看出晁错身处险境,从颍川赶来劝说,甚至以死相劝,晁错却不为所动。‎ D. 在班固看来,晁错削藩,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刘氏王朝的统治,是“为国远虑”,是把个人生死置于度外的。‎ ‎13. 把原文中画横线并标出序号(1)(2)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 23 -‎ ‎(2)“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答案】10. A 11. B 12. C ‎ ‎13. (1)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袁盎等大功臣大多不喜欢晁错。‎ ‎(2)“本该如此。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王室不得安宁。”‎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这段话是说“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疏远人家骨肉之情,人们议论纷纷很多埋怨你的,你为的是什么呢?”,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 ‎“用事”,当权执政,与“为政”语意紧密;而“用事侵削诸侯”意思不通,故应在“用事”与“侵削”之间断开,排除BC两项。“别疏人骨肉”意思是“疏远人家骨肉之情”,语意完整,排除D。‎ 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孝文’是他庙号”错误,这是谥号,不是庙号。‎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C项, “甚至以死相劝”曲解文意,根据原文“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 ;可知,父亲并不是以死相劝。而是怕受到他的牵连。‎ 故选C。‎ - 23 -‎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1)善,认为……好;好,喜欢。‎ ‎(2)固,本来;如此,这样;尊,尊崇。宗庙,王室。‎ ‎【点睛】参考译文 晁错是颍川人,他曾经在轵地张恢先那里学习过申不害、商鞅的刑名之法,凭着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他为人严峻刚直苛刻。汉文帝时,天下没有研习《尚书》的人,唯独听说济南人伏生是先前秦朝的博士,研习《尚书》,已经九十多岁。于是诏令太常派人前往受其学业,太常派晁错到伏生那里去学习《尚书》。回来,随即上奏利国利民之事,援引《尚书》来解说。皇帝下诏任命他做太子舍人。因为能言善辩得宠于太子,太子家叫他“智囊”。在孝文帝时,晁错屡次上书,陈说消除诸侯权势之事,以及法令中尚需改进之处,奏书上了几十次,孝文帝不听,然而认为他是个奇才,升职为中大夫。当时,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袁盎等大功臣大多不喜欢晁错。‎ 汉景帝即位,让晁错任内史。备受宠信,超过了九卿,许多法令都(按照晁错的意见)更改修定。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以后),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旁系亲属的封地,收回他们的近旁诸郡。奏疏上报,皇上让王公大臣们集中讨论,没有人敢非难。晁错所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之多,诸侯一片哗然,都痛恨晁错。晁错的父亲得知此事,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疏远人家骨肉之情,人们议论纷纷很多埋怨你的,你为的是什么呢?”晁错说:“本该如此。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王室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于是喝毒药自杀了。死了十余天,吴国楚国等七个诸侯国果然以诛杀晁错为名造反了,等到袁盎、窦婴进言劝说,皇上便诏令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被处斩。‎ - 23 -‎ 晁错已经死了,谒者仆射邓公攻打吴、楚叛军担任将领。回到京城见皇上。皇上问他:“你从军中而来,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罢兵没有?”邓公说:“吴王谋反几十年了,(这次是)发怒于削夺他们的封地,借诛讨晁错为名,他们的本意并不在于晁错。而且我担心天下的士人将要封住嘴巴,不敢再进言了。”皇上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忧虑的是诸侯强大了无法控制,所以请求削弱他们的势力,借以提高朝廷的尊严,这是千秋万代的利益啊。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于是景帝沉默很久,说:“你说得对。我也感到遗憾了!”‎ 赞叹说,晁错为国家深谋远虑锐意进取,却看不见自身受到伤害。他的父亲看到了这点,在不出名的地方自杀,没能挽救危败,不如赵母指出赵括的不足,保全了他们的家族。悲哀啊,晁错虽然没有得到善终,世人却感慨他的忠诚。‎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共2小题)‎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 结客少年场行 孔绍安 结客佩吴钩,横行度陇头。‎ 雁在弓前落,云从阵后浮。‎ 吴师惊燧象,燕将警奔牛。‎ 转蓬飞不息,冰河结未流。‎ 若使三边定,当封万户侯。‎ ‎[注]吴师惊燧象:春秋时,吴楚大战,吴军打到了郢都。燕昭王让人在大象尾部系上火把冲向吴军把他们吓退了。燕将警奔牛:写战国时燕攻齐,围即墨,齐将田单用牛千馀头,灌脂束于牛尾,燃之,牛惊,突奔燕军,燕军大溃。ƒ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比喻飘零无定。‎ ‎14. 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吴师惊燧象,燕将警奔牛”是用典,以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战例,从正面进一步来表现结客少年的军事才华。‎ B. “转蓬飞不息,冰河结未流”,写的是结客少年的境遇,不包含其他情感。‎ C. “结客佩吴钩,横行度陇头” ,突出结客少年侠客的形象特征,“横行”是走遍之意,“陇头”,古代之边疆。‎ D. “雁在弓前落”写他本事的高超。“云从阵后浮”与“雁在弓前落”。虚实结合,描绘了一副较为广阔的场景,既写他射箭本领的高超,又表达了对结客少年的赞美。‎ E. “若使三边定,当封万户侯”,表达了对结客少年的信心和宽慰。“三边”,古称幽州、并州、凉州为三边,后泛指边疆。‎ ‎15. 请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答案】14. AB 15. (1)这是一位结客少年侠客的形象;(2)他射箭本领高超,有军事才华但空有一身本事;(3)寄寓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感伤情怀。‎ - 23 -‎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 A项,“从正面进一步来表现结客少年的军事才华”错误,此处用典,不是正面,属于侧面。‎ B项,“不包含其他情感”错误, “冰河结未流”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结客少年的运气像冰河一样还没化解开,时运不济,这里还有对朝廷不能重用少年的不平。‎ 故选AB。‎ ‎【15题详解】‎ 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人物形象时,要抓住人物的语声、神态、动作、心理、细节的描写及侧面、环境描写的烘托染来概括人物的特点,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转蓬飞不息”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结客少年像“转蓬”一样四处飘零,“冰河结未流”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结客少年的运气像冰河一样还没化解开,时运不济。诗人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对结客少年空有一身本事未能建功立业的不平和感叹,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感伤情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主人公的形象之美。‎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答案】 (1). 邹忌修八尺有余 (2). 而形貌昳丽 (3). 覆压三百余里 (4). 隔离天日 (5). 余音袅袅 (6). 不绝如缕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昳、覆、袅、缕。‎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2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包括文化的复兴。今天,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取得的,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撞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维护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不是______、闭关锁国,而是要承前启后、______。‎ 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过去的也是未来的。以丝绸之路为例,( )。唐代的长安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国际性城市;明代初期郑和七下西洋,船队带回“麒麟”——非洲长颈鹿,南京城______,都来一睹其真容。今天,“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勾画宏大愿景,同样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与创新发展。有学者把中华文化比作“一个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旋涡”,不断与周边各个地方的各种文化______,最终形成一个极其丰富而巨大的“时空存在”,这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整合力、包容力和创造力。‎ ‎17.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取得的,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击打着中国传统文化 B. 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撞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C. 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取得的,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打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D. 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墨守成规 前赴后继 万人一心 祸福相生 B. 抱残守缺 继往开来 万人空巷 相融相生,‎ C. 抱残守缺 前赴后继 万人一心 相融相生 D. 墨守成规 继往开来 万人空巷 祸福相生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它不是一条通商之路,而是一条文化纽带 B. 它不仅是一条文化纽带,而且还是一条通商之路 C. 它不仅是一条通商之路,而且还是一条文化纽带 D. 它不是一条文化纽带,而是一条通商之路 ‎【答案】17. D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 23 -‎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句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借助……取得的”结构混乱,应该是“是靠……取得”或者“借助……”;第二处是“撞击着中国传统文化”搭配不当,应该改为“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故选D。‎ ‎【18题详解】‎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抱残守缺: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墨守成规: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句子中对应着“中国文化”,强调的应该是“陈旧的”,而没有强调“老规矩”,所以这里应该用“抱残守缺”。继往开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并为将来开辟道路。前赴后继:前面的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英勇战斗,不怕牺牲,奋勇向前。根据文意,“继往开来”符合语境。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观看或参加某些大的活动等),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使用正确。万人一心:指一万人一条心,众人团结一致。不符合语境。相融相生: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祸福相生:指祸与福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根据文意,“相融相生”符合语境。故选B。‎ ‎【19题详解】‎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根据史实可知,丝绸之路本来就是古代的通商之路,所以“通商之路”应该在前面。而“文化纽带”作为丝绸之路的又一功能,是在“通商之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通商之路”和“文化纽带”是递进关系,应该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不仅,而且”,“不是……而是……”表并列关系,故选C。‎ ‎【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20.请仔细观察下面图形,填空 - 23 -‎ 刚刚闭幕的第______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会徽名为“和平友谊纽带”,由“五角星”“和平鸽”“彩带”“_______”等元素共同构成,寓意______________。吉祥物名为“___________”,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江流域的洄游鱼种——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第七届 (2). “7” (3). 寓意中国将通过本次军运盛会,将和平发展的理念传往世界各地 (4). 吉祥物名为“兵兵” (5). 中华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图画的分析能力,要求考生根据图画的有关内容,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信息,或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它属于语言应用能力的考查。‎ 会徽由五角星星、和平鸽、彩带、7等元素构成。寓意中国将通过本次盛会,将和平发展的理念传往世界各地,会徽采用“彩带”造型,飘逸动感。凸显武汉的长江文化和地域特色。彩带呈“7”字型,象征武汉市即将举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 ‎7颗“五角星”寓意世界各国军人在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下,齐聚江城,共庆盛世。结合“军人运动会”了解,可知吉祥物名为“兵兵”,设计灵感来自中华鲟。‎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019年的永定河补水工程于3月13日启动。本次补水工程加大了补水力度,到4月2日,已累计输水3 100万立方米。另外,拦截在河道上的官厅水库发电站、珠窝水库下马岭发电站、落坡岭水库的下苇甸发电站全都停用,以保证补水全部灌入河道。目前,门头沟区城内102公里的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实现全级通水。‎ ‎【答案】2019年3月13‎ - 23 -‎ 日永定河补水工程启动。这次工程会加大补水力度,停用发电站;实现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文段主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三点:①对材料的理解;②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筛选;③语言表达简洁流畅。本题要求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压缩。根据新闻报道中的主要信息,如时间、地点、事件、结果等进行压缩,注意保留以下关键信息:时间:2019年3月13日;地点和事件:永定河补水工程启动;结果:加大补水力度,停用发电站,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全线通水。注意字数限制以及语言表达的简洁流畅。‎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自由是我们的追求,但不自由才是一种常态。身份让我们不自由,名字让我们不自由,制度让我们不自由……但真正让我们不自由的,是我们迷失的内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自由在高处 人生短暂,为了自己的目标,人们奋力前行。但前行道路中必定会有名利、金钱等许多诱惑,我们不能为了眼前的一已乞讨利益,而断送了我们的美好前程。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指引我们踏上自由之岸的航标。让我们扬起风帆,寻找迷雾中的方向,开启我们的自由之旅。‎ 自由是我们的追求,但不自由才是一种常态。人生而自由,而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身份让我们不自由,名字让我们不自由,制度让我们不自由……但真正让我们不自由的,是我们迷失的内心。‎ ‎ 人的一生都像是在“集中营”里度过的。在“集中营”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许多挫折,如果我们一直被动消极的看待这些磨难,那么我们的内心便会逐渐迷失,笼罩在痛苦的阴影中。那么“集中营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作者的回答令人惊艳:“集中营是用来逃跑的。”这个答案瞬间让客体反转为主体,让被监禁者有了自由。越是逆境在给你做减法时,越要想着给自己做加法;越是在悲观的环境里,越要保持乐观;越是有消极行为影响你,越要积极生活。‎ - 23 -‎ 我们构建了社会,社会却囚禁了我们。大时代环境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它甚至影响了一个人的生活心态。想必我们每一天,无论是在自己身边,还是在网络上,都能听到许多抱怨。每个人都在愤世嫉俗,然而却无动于衷,那又何尝不是在同流合污呢?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保有内心之自由,不为时代之黑暗所裹挟。你即你选择。少一点抱怨,多一份行动,做最好的自己。‎ ‎ 人生不过是一次漫长的大逃狱。“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一个热爱自由与幸福的人,一个把自己的一生当作远大前程的人,应该始终如一地保有一种“关不住”的精神,为那自由的春色,在人生的“集中营”中,勇敢的来一次逃亡,关心自我实现,追逐自己的命运。‎ 虽然深陷囹圄,但是囹圄之上有蓝天。即使世界以痛吻我,我仍报之以歌,因为我相信自由在高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材料作文。这段文字选自《自由在高处》,这本书通过对一些我们认为习以为常的事件进行评价、解析和分析,揭露事件背后的社会本质,引发对自由的思考。材料中写到,身份、制度,这些外在因素导致我们的不自由,最后强调“真正让我们不自由的,是我们迷失的内心”。这句话是审题的关键。我们只知道协调自己与周遭的关系,而忘了站在精神的高处展望,忘记寻找自己内心的方向。保有内心之自由,不为时代之黑暗所裹挟。少一点抱怨,多一份行动,做最好的自己。这则材料关照现实社会中焦虑和迷失的当今青年,为人们提供明确的坐标体系,引导个人思考,极具时代效应,可以据此立意,整理成文。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则进行立意,也可以综合立意。从文体来看,材料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取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如写作议论文,要由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思路;如写作记叙文,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立意:‎ ‎1. 自由在高处 ‎2用心灵来引导人生 ‎3.心之所向,通往自由 素材:‎ - 23 -‎ ‎ 1.我们构建了社会,社会却囚禁了我们。大时代环境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它甚至影响了一个人的生活心态。想必我们每一天,无论是在自己身边,还是在网络上,都能听到许多抱怨。每个人都在愤世嫉俗,然而却无动于衷,那又何尝不是在同流合污呢?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保有内心之自由,不为时代之黑暗所裹挟。你即你选择。少一点抱怨,多一份行动,做最好的自己。‎ ‎2.人的一生都像是在“集中营”里度过的。在“集中营”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许多挫折,如果我们一直被动消极的看待这些磨难,那么我们的内心便会逐渐迷失,笼罩在痛苦的阴影中。那么“集中营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作者的回答令人惊艳:“集中营是用来逃跑的。”这个答案瞬间让客体反转为主体,让被监禁者有了自由。越是逆境在给你做减法时,越要想着给自己做加法;越是在悲观的环境里,越要保持乐观;越是有消极行为影响你,越要积极生活。‎ ‎3. 人生不过是一次漫长的大逃狱。“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一个热爱自由与幸福的人,一个把自己的一生当作远大前程的人,应该始终如一地保有一种“关不住”的精神,为那自由的春色,在人生的“集中营”中,勇敢的来一次逃亡,关心自我实现,追逐自己的命运。虽然深陷囹圄,但是囹圄之上有蓝天。即使世界以痛吻我,我仍报之以歌,因为我相信自由在高处。‎ ‎4.社会虽然仍然是男权的社会,但女性的自由度已经高了很多,但仍然有很多女性还是喜欢过着依附于男人的生活。所以,出现娜拉那样的家庭悲剧,又或者说是爱情悲剧,不是因为男权社会,不是因为女性在社会中没有地位、没有经济权,而是因为女性迷失了自我。其实,在任何时代都有独立的女性、都有巾帼英雄。而真正禁锢女性的不是封建礼教,不是某个时代,而是来自女性自身内心的那份惰性和把所有的一切都压在男人对自己所谓的爱上面了,太过于依赖男人可以为自己遮风挡雨、可以为自己解决一切问题,这才是真正的核心所在 ‎5. 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几点起床。这是我从本书中学到的一种生活态度与方式。这是一种偏法式的浪漫主义生活,它无不追求着自由,因为自己的人生只有一次,我必须让它自由。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的领导者。至少是心灵上的。‎ - 23 -‎ ‎6.海子舍弃了生命,换回了他思想和精神的自由。使他的思想和精神走进了纯真的少男少女的精神世界,也使他的生命得以升华。 7。庄子的《逍遥游》中,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 8.、陶渊明放弃官场,追求自由,获得自己内心的平进。一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见他追寻到了自己的自由。 9. 世事变幻,人生短暂,人生是痛苦的;庄子宣扬“一死生”“齐彭殇”:人生与流行思潮都在约束人,使人失去选择的机会。但是遇到良辰吉日,美景乐事,赏心悦目,王羲之们选择了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和对的人做了对的事情,而且天公作美,他们在不自由中追求到了自由。张怀民被贬黄州,受到了压抑约束,是不自由的,但他们没有选择像一般人那样怨天尤人,牢骚满腹,而是寄情山水,筑亭观景。张怀民们“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他们又是自由的。相反,老葛朗台苦心孤诣地占有大量的金钱,他本应该是自由的,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很多事情,但是金钱异化了他的灵魂,他完全被金钱绑架,沦为守财奴?  10.人人貌似都必须走过高考这座独木桥,好像无法选择,但是丁俊晖、韩寒们却选择了更适合他们个性与爱好的人生道路,他们是自由的。中国一姐网坛李娜,在事业处于巅峰之时选择了走职业网球运动员之路,她是自由的,但是这样的自由注定要靠她一个人担负起所有训练、比赛等费用,她又是不自由的。秦火火等网络大V,在互联网上狂放恣肆,呼风唤雨,自由过了头,最后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只落得个不自由的结局。‎ 结构层次:‎ ‎1.题目《自由在高处》,直击主题。‎ ‎2.开篇引用名人名言,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引发我们对自由的思考,提出观点:让我们扬起风帆,寻找迷雾中的方向,开启我们的自由之旅。‎ ‎3.主体段落,结合现实生活,深刻阐述了不自由的现实处境,提出获得自由的方法4.结尾段紧扣中心,重现观点。虽然深陷囹圄,但是囹圄之上有蓝天。即使世界以痛吻我,我仍报之以歌,因为我相信自由在高处。‎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 ‎ - 23 -‎ ‎ ‎ - 23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