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7-01)
商丘一高2016-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命题人 : 审题人: 注意事项: 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 每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我们民族给出的答案是“导民以孝,以孝侍亲”,以孝文化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思想基础。面对今日中国“银发社会”浪潮到来之挑战,应着力推动传统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现代孝道筑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 传统孝道主张养老敬老。孝老敬亲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伦理思想资源。“善事父母”是孝文化最基本的要求。这首先指“能养之孝”。孔子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要求“事父母,能竭其力”;在“能养之孝”的基础上,孔子又提出“敬亲之孝”。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那么,怎么才算敬养,怎么才算孝子之行呢?《孝经》中提出来了“五备”:“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也,然后能事其亲。” 现在社会的深刻变化,引发了传统孝道现代转化的必要性。首先,生产方式的改变引发家庭关系变化。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生产为基本生产方式,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处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主要靠经验,而人越老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值得社会尊重,故而老人在家庭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但在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现代社会,当晚辈的知识结构、资源财富、权力地位都超越长辈时,他们在家庭中的“话语权”便会加大,而老人们的地位难免会“边缘化”。其次,民主政治取代封建孝治。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要求臣子对自己尽“忠”而鼓吹百姓们行“孝”,“忠孝”也成为当时最高的道德评价标准。而在当今社会中,古时的“父母官”变成了当今的“人民公仆”;那时的“子民”“草民”,而今变成了“公民”“国家的主人”;执政党的理念,也转变为各级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三,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与政治冲击,使孝道文化基础大为动摇。孝道观念被严重扭曲,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形成了几代人思想上的误区与断层。再就是生存及养老的压力增大。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大,子女对父母尽孝的难度提高。凡此种种因素,使得孝道传统日渐失去昔日的约束力,子女们对父母不尽赡养之义务,老而无养,养而不敬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子女在老人还有一点利用价值时,一味索要,无度“啃老”;而老人一旦年高体衰,便视为累赘,甚至虐待、遗弃,种种不孝行为令人发指。曾经风光无限的传统孝道,如今已是面目全非,只是靠着历史的惯性而踉跄而行。 欲使传统孝道能在今天生存发展,并且对现代生活产生其应有的规范与指导作用,就必须对其进行现代转化,使其融入现代生活,走进现代人的心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传统孝道必须实现创造性转化。它既应该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为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提出了“导民以孝,以孝侍亲”的理念,主张以孝文化 作为解决养老问题。 B.传统孝道认为,孝老敬亲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这说明孝道突出养老为本位,将养老作为家 庭的主要职责之一,使老年人可以名正言顺地接受子女的奉养。 C.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的深刻变化,晚辈掌握的知识结构等常常超越长辈,使得老人们越来 越丧失话语权,导致不孝敬老人的现象越发严重。 D.让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发扬光大,最重要的途径是让传统孝道进行创造性现代转化,融入现代 生活,让传统孝道走进现代人的心中。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社会讲究“忠”“孝”,是指要对统治者尽忠,对父母尽孝,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关 系正好颠倒过来了。 B.“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即是说如果对父母不是 由衷地敬爱,那养父母和养牲畜就没有什么差别。 C.现代社会中,后辈们生存及养老的压力增大,加大了子女孝敬老人的难度,使得后辈们对传 统的孝道逐渐有心无力。 D.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内容的更新,必然落后于时代而被抛弃;现代的孝 道如果不能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没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将得不到发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中国社会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我们应该着力推动传统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 展,以现代孝道筑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 B.“五备”的要义在于要将父母放在心上,以诚敬的心情做好“生、养、死、葬”中的每一件事。 C.传统孝道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生产方式的改变,知识结构的 变化,主人公意识的转变,以及生存压力的增大是主要原因。 D.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传统孝道自身内涵的不断丰富,促进了现代孝道的发 展,现代孝道促进了传统孝道的必然改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朱自清与“有信仰的教育” 1924年,一个“微风飘萧的春日”,朱自清受夏丏尊邀请,来到春晖中学任国文课教员。当时校长经亨颐在春晖尝试推行教员专任、教学自主、学制改革,同时聘请了一大批有理想、有真才实学的教师到春晖任教,为教师提供了优越的教学环境和优厚的待遇。“走向春晖……山的容光,被云雾遮了一半,映在湖里。我的右手是个小湖,左手是个大湖。湖有这样大,使我觉得自己小了。”这种美的感受让朱自清领略到“真正的生活温馨”。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醇厚的情谊更使他觉得这是“一生中难得的惬意时光”,夏丏尊、丰子恺、朱光潜、匡互生等都是朱自清在春晖结成的莫逆之交。 来到春晖不久,朱自清在《春晖》半月刊上发表了《教育的信仰》一文。他在文章中谈到,教育界中人,无论是办学校的、做校长的、当教师的,都应当把教育看成是目的,而不应该把它当作手段。如果把教育当作手段,其目的不外乎名和利;结果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荣滋长”,而且还会“两败俱伤,一塌糊涂”。那么,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呢?“教育有改善人心的使命”。他认为,如果学校太“重视学业,忽略了做人”,学校就成了“学店”,教育就成了“跛的教育”,而“跛的教育是不能行远的,正如跛的人不能行远一样”。所以,他说:“教育者须先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 朱自清在春晖,一反“师道尊严”的传统,要求学生克服见了老师就“矫情饰伪”的毛病,培养做人“纯正的趣味” 。一次,有人报告学生中有几人聚赌。如此公然地违纪事件,朱自清不主张学校处理学生。他和别的教师商量后,让教师先找学生谈话。教师责备自己有负于自己的职责和学生家长的托付,学生则更痛心自己的行为违背了老师的教导、家长的期望,流下悔恨之泪,因而当即作了深刻检讨。教育目的既已达到,就将处理的全权交给学生协治会。学生协治会是学生自己的组织,他们的处罚方式是,罚犯错误学生写大字和打扫学生宿舍卫生一个月。 一次,朱自清的学生王福茂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可笑的朱先生”。文章写道:“他是一个肥而且矮的先生,他的脸带着微微的黄色,头发却比黑炭更黑。近右额的地方有个圆圆的疮疤……当他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看了他的后脑,似乎他又肥胖了一半 。最可笑的,就是他每次退课的时候,总是像煞有介事的从讲台上大踏步的跨下去,走路也很有点滑稽的态度……”朱自清在这篇作文下面画了许多双圈,并在课堂上读给大家听。他说,我平时教大家怎样写作,王福茂给大家一个榜样,这就是描写人要让人读后如见其人,最好还应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朱光潜教英文,与朱自清身材相似,性情相投,许多人以为他们是兄弟。他的第一篇美学论文《无言之美》,就是在朱自清、夏丏尊的鼓励下写成于春晖。朱自清极力鼓励朱光潜在学生中作讲演。朱光潜起先不肯答应,恐怕讲得不好,但经不住朱、夏的一再鼓励,就在春晖中学规定的“五夜讲话”时间里向全校学生作了演讲。结果效果出奇的好,主要是被演讲时谨严的逻辑、连珠的妙语和强烈的论辩力所慑服。就效果而言,此后学生中吵吵闹闹的现象减少了,因为他们觉得“无言之美”是一种大方之美、静穆之美,是美的至境。 朱自清在《春晖的一月》中说:“我只照我喜欢的做就是了。这就是自由了。”可这世界上哪里又有世外桃源呢?随着校长经亨颐长年奔波在外、校务由代理校长掌管后,校方和学生、教师的矛盾终于爆发了。春晖神话破灭在一个冬天的早上。1924年深冬的一天,春晖中学的学生黄源在出早操时戴了一顶黑色的绍兴毡帽 。体育老师认为不成体统,勒令除去,黄源不肯,师生由此发生争执。校方坚持要处分黄源,舍务主任匡互生力争无效,愤而辞职。全体学生罢课,校方开除了为首的28名学生并宣布提前放假。此举激起教师的公愤,教员集体辞职以示抗议。朱自清与夏丏尊、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先后离开了白马湖。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丰子恺在春晖如诗如画的岁月留下了这幅作品,既像是写实,也像是预言,而留给后人的则是无尽的怀想和叹息。 相关链接: ①他奔波于两校之间,从来没有误课的情形……匆匆赶到学校,顾不得稍事休息便开始备课、改作,一直到深更半夜。他的课堂教学组织得非常周密。他常问自己,“上课时,个个学生是注意听讲么?有人说话么?有人在桌子底下偷看别的书么?——今天讲的,他们曾如你所嘱地预习过了么?昨日讲的,他们上自修班时曾复习过了么?”(严禄耕《朱自清在春晖》)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朱自清要求学生克服见了老师“矫情饰伪”的毛病。学生王福茂的作文,用诙谐的语调逼真的描写他的一些缺陷和不足,他也不以为忤,反而赞赏王福茂描写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B.朱自清认为,教育者应把教育看成是目的,而不应该把它当作手段。教育的目的如若落入了 名和利,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正常成长,教育者自己也将深受其害。 C.朱光潜起先不肯答应面向全校学生作演讲,因为他担心自己口才不好讲得不好,但在朱自清、 夏丏尊的一再鼓励下走上讲台,结果效果出奇的好,学生被他演讲时大方、静穆的“无言之 美”所折服。 D.本文通过叙述朱自清与他在春晖中学的同事教育指导学生的几件生活琐事,勾勒了一组视 教育为事业信仰的教育家群像。 5.在春晖中学,朱自清与他的同事们是用怎样的方式实践他们的“有信仰的教育”的?请结合 材料,简要概括。(4分) 6.春晖中学成为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神话”有哪些因素?请依据材料简要概括。(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笑 嫂 陈国炯 笑嫂喜欢笑,与人相见微微一笑,高兴时哈哈大笑,有时独自一人也偷偷地笑,好像每时每刻都在捡宝似的笑个没完。因此,没见过笑嫂发愁时是个什么模样。 因为笑嫂爱笑,大家当面笑嫂笑嫂地叫,背后笑嫂怎么笑嫂怎么地夸,好像笑嫂的姓名就叫笑嫂。 笑嫂是我的师傅。我大学毕业应聘到一家铝轮厂搞宣传,负责人事的小老头陪我到车间,对车间主任说,这小伙子到你车间实习一个月,你给他安排一下。车间主任长着八字胡子,看似匪气十足。他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一番我后,说,一个学生娃,哪能干活。反正一个月后要坐办公室的,就去帮笑嫂做点事吧。车间主任唠唠叨叨的一番话中,我知道有个笑嫂,也有些受辱的感觉。车间主任唠叨完,亲自陪我去厂东边一个堆废料的塑料棚下,扯开嗓门喊,笑嫂,我给你送来一个徒弟,给你打个下手。车间主任的一咋呼,我不但认识了笑嫂,还成了笑嫂的徒弟。 我很顺从地叫了笑嫂一声师傅,笑嫂听了高兴得咯咯地像母鸡下蛋般笑。笑完了就说,你还真听小胡子的瞎话,什么师傅徒弟。笑嫂停了一下对我说,大家都叫我笑嫂,你也叫我笑嫂吧,我可不敢做你大学生的师傅呢。说完又咯咯地笑,把个笑嫂的雅号笑得名副其实。 笑嫂已是奔五的人了,却一点也没有这个年龄段女人的那种臃肿,而是清清秀秀,穿戴得也整整洁洁,十分素雅。笑嫂的活不笨重,也不怎么脏,她每天整理着送来的废过滤,那些过滤是用来过滤铅水的,用过后铝水沾在过滤上结成了块。因为过滤是铁的,沾在上面的是铝,铁几百元一吨,铝上万元一吨。把废铁当铝卖,人家不要;把铝当铁卖,公司不干。因此,笑嫂把沾在上面的铝块铝屑撬下来,分开卖,谁也不亏。 笑嫂做事很认真,一块块像翻找金子一般,有时我一不留神漏撬了几块,她会猫着腰,捡回来重新撬。这样一来,我也不好意思马虎了,做得一丝不苟。笑嫂还挺关心人,我进公司时是夏天,南方的夏天贼热,加上在似露天一样的塑料棚下,汗似下雨般流,一把把捋也捋不完。笑嫂见了心疼地说,大学生,你去找个地方凉快一下,这点活我做起来很轻松的。我当然不同意,笑嫂就说,还要我陪你啊。说完就咯咯地笑着,连推带搡赶我走。 笑嫂从来不到餐厅吃饭,她每次从餐厅里买来米饭,不打菜,菜从家里带来,等吃饭的人走得差不多了,就打开饭盒,坐在塑料棚下吃起来。那些走过来走过去的人都会与笑嫂打个招呼,笑嫂吃饭了?今天啥菜?还会有啥菜,这个星期吃咸鸭蛋呗。笑嫂咯咯咯地笑着回答,笑嫂的菜每星期换一种菜,咸鸭蛋,炒鸡蛋等等。 那天,我没去吃中饭,笑嫂吃完饭去了洗手间,我想笑嫂经常帮我洗饭盆,我也帮笑嫂洗一次。打开盛菜的铝盒子,里面的咸鸭蛋丝毫没动,完完整整地躺在盒内。当初没在意,后来想想有点问题,以后几天我特意偷看了笑嫂的菜盒,我终于明白,笑嫂一个咸鸭蛋要吃一个星期。我把我的发现告诉了一位同事,同事不满地瞪我一眼说,就你聪明?我闹了个大红脸。从此我不再看笑嫂的菜盒,也不再提及同一个菜要吃一个星期的事。 那次大地震后,公司开展捐款救援,笑嫂捐二百元,工会主席说,笑嫂你要不少捐一点?笑嫂微微一笑说,多的拿不出,捐二百没问题。工会主席不再说什么了。 实习期满,我到宣传部搞宣传工作。那天工会去慰问贫困职工家庭,领导让我去拍照片,并写一篇通讯稿。走了几户后,一行人来到一个偏僻的小巷里,叩开一扇墨绿色的斑驳的门。门一打开,一张笑脸呈现在大家面前,我有些诧异地叫道,笑嫂?笑嫂仍在笑,把大家让进屋,屋里灯光暗淡,客厅也逼仄,几个人进去后有些拥挤。这时我才知道,笑嫂的丈夫几年前被车撞得瘫痪,长年卧床不起,公公早年已故,婆婆患有严重的老年痴呆症需照料,一个女儿正在上初中,家里十分拮据。笑嫂照顾两个病人,负担一个学生,又要上班,还从社会上揽来了刺绣,挣几个外快,以补家用。可想而知,笑嫂承受的压力有多大。 我对笑嫂更是敬重了,有事没事总爱往笑嫂的工作场地跑。笑嫂依旧咯咯咯地笑,好像与那个沉重的家没有一点牵绊似的。 那次我与笑嫂聊得很开心,我忽然说,笑嫂你的心态真好。笑嫂知道我想说什么,顿了顿道,家里有这么多病人,谁会不烦,如果我成天想那些不开心的事,我还活不活? 笑嫂叹口气说,我如果整天苦着个脸,人家见了我,也不会有好心情的。因此我得高高兴兴,让每个人都有一个好心情。说完笑嫂又咯咯咯地笑了起来。 7. 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答对一项2分,答对两项5分) A. 前两段是说“笑嫂”这个名字的由来,同时交代出她和同事的关系、她乐观的精神以及她对 周围人的影响,这些都为后面的内容做了铺垫。 B. 笑嫂自己身处困境,却仍然为地震灾区捐200元,这与她每个星期换一种菜“咸鸭蛋、炒鸡 蛋”的心理是一致的,表现笑嫂既热心又要面子。 C.“我”关注笑嫂的咸鸭蛋吃一个星期的事,是因为在“我”的心里关心笑嫂, 同事却因此 “瞪 我一眼”,说“就你聪明”,我感到很委屈。 D.“我”开始叫笑嫂师父是“顺从”地叫,并不是真心。但后来却对笑嫂“甚是敬重”,总往她工作场地跑,是因为受到了她精神的感染。 E.文章开头没有直接写笑嫂家的困难,而是先写她的“笑”,这样做可以让小说曲折有致,有 出乎意料的效果。 8.小说中的“笑嫂”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9.作品为什么以“笑嫂”为题?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 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①。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②,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③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 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节选自《三国志· 司马朗传》) [注]抄:掠夺。②阳九之会:指灾难之年或厄运。③宗:宗族,宗室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B.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C.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D.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代察举专设童子科,规定儿童年龄在12岁至16岁之间,能博通经典可以入选,孝廉试经 者拜为郎,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 B.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除了名、字,有些古 人还有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 。 C.冀州是我国九州之一。在我国历史中,冀州的概念,不仅有其地理上的含义,也有行政区划 上的含义,两者都随着时代的更迭而有所变化。文中“冀州” 则重在其地理上的含义 D.“卒” 古代指大夫死亡。古人死亡因其地位、年龄等因素的不同称呼不同。如:天子死曰崩, 诸侯死曰薨等。不过,“卒”后来为死亡的通称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朗小时候就善于应答,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敏捷与机智,这种才能在被董卓诘问时 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B.司马朗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赞成,一是因为移家于温不能真正避开灾难,二 是因为李邵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骚乱,但他的劝阻并未起作用。 C.司马朗认为,如果董卓能够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仔细考虑,就能取得盖 世的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 D.司马朗回到家乡,认为家乡也不是可以安居的地方,于是建议乡亲们跟他一起举家迁到黎明 去,但父老们留恋故土,只有赵咨及家人跟着司马朗迁走。 1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①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5分) ②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炎①[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②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③,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④,草暗斜川⑤。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⑥。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释】 ①张炎,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即落魄纵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②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③西泠:西湖桥名。④韦曲:在长安南皇子陂西,唐代诸韦世居此地,因名韦曲。 14.下面对词的内容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5分)(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 A.这首词借咏西湖,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愁。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能几 番游”二句最沉痛,抒发出人生短暂的无限哀愁。 B.“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意谓连悠闲的鸥,也生了新愁。白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常借 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 C.“当年燕子知何处?”此句代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词在 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 D.“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 鹃”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 E.这是一首写春暮时景的咏物词。写春天的景色等是实写,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以景 示情,以情带景。读耐人寻味,耐人咀嚼。很有豪放派的词风。 15. 这首词中,词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写出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并作简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认为蜀汉危急之时,内外臣子毫不懈怠、舍生忘死的原因是:“ , 。” (2)《逍遥游》中描写鹏南飞腾飞而上的宏大气势的两句话是 “ , 。” (3)《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占地面积广的句子是:“ 。”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我的态度很鲜明,对任何邪教的言论不赞一词,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 ②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描述了红军长征胜利抵达陕北时,正逢满山的山丹丹花开的美丽情景,歌曲旋律优美,而演唱者阿宝的嗓音穿云裂石,更让听者印象深刻。 ③北京城的历史遗迹虽然非常丰富,然而几度沧桑,实物留存也不过是雪泥鸿爪而已。 ④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⑤近期的一场大火使我们损失惨重,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恳请各位高抬贵手,接济我们一点,以便我们渡过难关 ⑥当前,伊朗正面临以色列、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制裁和军事上的威胁,但伊朗政府并不认为局势已经不绝如缕。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作为络熟人社会的“朋友圈”,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但因传播环境的封闭,它的 自我纠错力很弱,产生各种谣言充斥络。 B.络之所以有无尽的吸引力,我想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能隐蔽你的身份,生活在一个虚 幻迷离的世界里。 C.中国遵循合作共赢的理念,就全球治理机制和合作模式提出了具体可行、既有继承又有创 新的“好点子”并付诸实践。 D.“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英教育交流合作迎来了更丰富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19.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当然,表面的公正不等于公正。____,____表面功夫都不做足,内在的真诚性____是值得怀疑的。____,议员在议会中打架,____只是作秀,但也有可能是全力为选民争取利益;____假如他们只顾着打呼噜,连表现一下的念头都没有,那就一定是置选民利益于不顾。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然而 如果 一定 那么 虽然 / B 可是 / 肯定 也许 即使 那么 C 但是 如果 大概 比如 也许 而 D / 一旦 似乎 也许 那么 可是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牛奶,最古老的天然饮料之一,被誉为“白色血液”,对人体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牛奶也就成了人们喜欢的食用营养品。① ,每一百克牛奶中含脂肪就在4克以上,这个脂肪含量对那些身体肥胖和血脂较高的人来说,是个不利因素。目前市面上牛奶的添加物也相当多,如高钙牛奶,② 。③ ,但对于老年人来说,过多饮用牛奶补钙得不偿失,因为牛奶也能促使老年白内障的发生。其原因是牛奶含有5%的乳糖,极易沉积在老年人的眼睛晶状体,并影响其正常代谢,而且蛋白质易发生变性,导致晶状体透明度降低,而诱发老年性白内障,或者加重其病情。 21.下图是2016年G20杭州峰会会标。请仔细观察,写出整个会标的构图要素,解读构图要素的寓意。要求,语言简明,语句通顺。(6分) 六、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这样三个母亲,她们都有两个孩子,只有一个苹果。第一位母亲用孔融让梨的办法,让小儿子得到了苹果。第二位母亲布置两个孩子完成规定的任务,谁完成的快谁得到苹果,结果大儿子得到了苹果。第三位母亲干脆把苹果平分,两个孩子是一样的。 你觉得哪一位母亲分苹果的方法最合理,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最大?请根据材料,从自己的体验出发,比较上述三位母亲分苹果的方法,阐述你的见解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答案 1.C(以偏概全,现代社会不孝敬老人的因素有几个,这个点只是其中之一。) 2.A( “正好颠倒过来”理解错误,与文意不符。) 3.D(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不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最后一句表述也是错误的。) 4.C(C.“学生被他演讲时大方、静穆的‘无言之美’所折服”分析不当,“无言之美”是演讲内容。) 5.①用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教学。②用宽容、平等、爱护的姿态对待学生。③以身作则,用教师的言行魅力引领学生成长。(评分标准:答出1点给1分,答出3点给满分) 6.①教育理念先进,重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②有一批认真、负责、团结,“视教育如信仰”的教师 。③学校领导开明,广纳贤才,给予教师优越的教学环境和优厚的待遇。④优美的校园环境与人文氛围滋润学生健康成长。(评分标准:答出1点给1分,答出4点给满分) 7. A、E(B.“ 要面子” 。C.“感到委屈”错。D.是不是真心,文中并无明确表现。) 8.①工作认真负责,从撬铝块铝屑可以看出来。②乐观坚强,在家境困难的情况下仍然以“笑”示人,没有怨天尤人。③热爱生活,身上收拾得整整齐齐,虽然一周吃一个蛋,但做法不一,让生活尽量丰富些。④关爱他人,为地震灾区捐款,每天笑,为了让大家都有个好心情。 (每点1分) 9.①笑嫂是中心人物,起到了线索作用,串起了小说的情节。②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笑”是人物在神态上最突出的一点。③“笑”即表现人物热爱生活的一面,又表现出人物坚强的一面,突出了主题。④笑嫂的“笑”与文章开头“笑嫂喜欢笑”,结尾“又咯咯笑起来”形成了结构上的呼应。(一点1分,答对4点满分) 10.D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11.C重在其行政区划上的含义 12.C “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属无中生有。所以选C。 13(1)①因四方动荡不安,(朗父)就派司马朗带着家眷先回乡。有人报告说司马朗要逃跑,抓住他来见董卓。 (“云扰”“将”“或”“诣”各一分,大意1分。) ②当年发生饥荒,百姓相食,司马朗收留抚恤宗族众人,教导诸弟,司马家没有因为世道衰败而家业凋零。 (“恤”“教训”“衰世”“解业”各一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司马朗字伯达,河内郡温县人。九岁的时候,有人说起他父亲时称字而没有称名,司马朗说:“不尊重别人的父母,也就不尊重自己的父母。”那个人对他表示了歉意。十二岁的时候,通过经学考试,成为一名童子郎。因为司马朗长得又高又壮,监考的官员怀疑他隐瞒了年龄,便盘问他。司马朗说:“我内外的亲戚,历来都长得高大。我虽然幼稚柔弱,却没有攀高依赖的习气,折损年岁来谋求学业的成就,这不符合我的志向。”监考官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异。 后来关东一带战事起,原来的冀州刺史李邵家住野王县,临近险要的山区,打算迁徙到温县居住。司马朗劝说李邵道:“唇亡齿寒的道理,难道只限于春秋时的虞国和虢国吗?温县与野王县就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现在您离开野王而迁居温县,只不过是逃避了早晨死亡的期限罢了,而且您身上寄托着一郡人民的希望,现在贼寇还没到您就要先离开,沿山一带州县的人民必然恐惧,这等于动摇民心,为那些强盗坏人打通犯罪的途径啊!我私下里真为全郡担忧。”李邵不听劝告,边境一带的山民果然发生动乱,往内地迁徙,很多人遭到贼寇的洗劫。 这时候,董卓强迫皇帝迁都长安,他自己却趁机留在都城洛阳。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官居治书御史, 应当随皇帝同往长安。由于全国到处都不太平,就让司马朗带着家眷先回乡。于是有人报告说司马朗要逃跑,抓住他来见董卓。董卓对他说:“您与我死去的儿子同岁,却几乎大大地辜负了我。”司马朗回答说:“明公您凭着崇高的德行,在灾荒兵乱交加的年月,清除大批的乱臣贼子,推举大量的贤士,这真可以说是处心积虑,使国家得到大治。您的威望品德因此更加崇高,功勋业绩也因而更加卓著。但是现在兵灾一天比一天严重,各州郡人心惶惶,城郊境内的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抛弃了居室产业,四处流亡藏匿。尽管四边的城门都设置了关卡,用重刑杀戮来惩罚逃亡的人,仍然禁止不住这股逃难的势头。这就是我所以忧郁不舒的原因。 司马朗知道董卓一定会败亡,恐怕被留下做官,便贿赂董卓身边掌权的官员,请求 回到家乡。回到温县之后,司马朗给乡中父老说:“董卓叛逆,被天下人共同仇恨,这正是忠臣义士发愤图强建立功业的时机啊。河内郡与京城相邻,洛东有成皋,北有黄河为界,天下起兵的义士若不能顺利进军,那情势一定会停留在这里。这里将会是四分五裂战乱频繁之地,难以自安,不如趁道路尚通之时,全族东迁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是乡里的旧姻亲,做监营谒者,统领兵马,足以成为那里的主人。若以后有变,再慢慢的观望也不晚。” 但是父老长辈们都恋旧,没有愿意跟随他的人,只有赵咨带着家属和司马朗一起前往。数月之后,关东诸州郡起兵数十万人,大军都聚集在荥阳及河内郡,诸将意见不一,放纵士兵劫掠当地百姓,造成人民的死伤将近半数。过了很久,关东军解散,曹操与吕布在濮阳相对峙,司马朗才带着家属回到温县,当年发生饥荒,百姓相食,司马朗收留抚恤宗族众人,代替父亲教导诸弟,司马家没有因为世道衰败而家业凋零。 建安二十二年(217), 他患疾病死了,死时年龄为四十七岁。 魏明帝继位后,封其子司马遗为昌武亭侯,食邑百户人家。司马朗之弟司马孚又将其子司马望过继给司马朗,司马遗去世之后,由司马望之子司马洪继承其嗣。 14.AE。A“抒发出人生短暂的无限哀愁”错。E“很有豪放派的词风”错。 15.愉悦之情:莺歌燕舞、春意深厚。(2分)→惜春之情:东风已逝,蔷薇花开,只留下一抹荒烟。(2分)→国破家亡的哀伤之情:漂泊在外,愁思满怀,怕见落花,怕听杜鹃啼叫。(2分) 赏析:此词是张炎在南宋灭亡后重游西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从形式上看是“旧瓶装新酒”,借西湖观感这一旧话题抒发亡国之痛烈心情。 上阕起句写春深美景,平和舒缓。“接叶巢莺,平波卷絮”,从写景起笔,用平缓的笔调写出了春深时景。张词的头一句就化用杜诗“接叶暗巢莺”。在密密麻麻的叶丛里,莺儿正在以歌表意“平波卷絮”写轻絮飘荡,被微波卷入水中“断桥斜日归船”“断桥”,一名段家桥,地处里湖与外湖之间,其地多栽杨柳,是游览的好去处。张炎在这里写的,正是抵暮始出的“归船”。游船如旧,而心情已不再。笔锋一转,“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点出良辰美景仍在,却是春暮时刻,未几花将凋谢,只好静待明年了。“春逝”的哀感弥漫于胸,只好挽留春天。“东风且伴蔷薇住”,意思是说:东风呀,你伴随着蔷薇住下来吧。而蔷薇花开,预示着春天的即将结束。“到蔷薇、春已堪怜”,春光已无几时,转眼就要被风风雨雨所葬送。“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尽管春天尚未归,西泠桥畔,却已是一片触目惊心的荒芜。笔意刚酣畅,却又转为伤悲。西泠桥是个“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但现在只剩下“一抹荒烟”,今昔对比之强烈,已触着抒发亡国之痛的主题了。 下阕起笔令人一振。“当年燕子知何处?”此句代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韦曲”唐时韦氏世居地,在长安城南,“斜川”位于江西星子县,陶渊明曾作《游斜川》诗,这里指西湖边文人雅士游览集会之地。“苔深”、“草暗”形容荒芜冷落之状。当年的繁华风流之地,只见一片青苔野草。昔日燕子也已寻不到它的旧巢。而且不光如此:“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意谓连悠闲的鸥,也生了新愁。白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常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此二句既说现在的倦怠失意,又点出自己从前的身份:贵公子和隐士。“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张炎此词用鸟声结尾,这就使词有凄切哀苦的杜鹃啼泣之声,余音袅袅,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这是一首写春暮时景的咏物词。写春天的景色等是实写,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以景示情,以情带景,堪称“郁之至,厚之至”。读耐人寻味,耐人咀嚼。张炎是一个婉约派的词人,追念故国之思不是直接倾泻而出,而采取不直言的手法。借“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委婉的方式来表达。此词章法谨严,有自然流动之势,只是词文过于蕴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思想的软弱性。 16. (1)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2)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3)覆压三百余里。 17.B(3分)解析:①“不赞一词”原指“写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例句错解为“不说一句赞成的话”。②“穿云裂石”指(声音)穿过云层,震裂石头,形容乐器声或歌声高亢嘹亮。③雪泥鸿爪:雪泥:融化着雪水的泥土。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④“危言危行”意思是“讲正直的话,做真正的事”。例句错解为“危险的语言和行为”。⑤高抬贵手:客套话,多用于请求对方饶恕或通融。于此不当。⑥“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微弱,时断时续。 18.C(3分)(A.句式杂糅。“产生各种谣言充斥络”可改为“产生各种谣言”或“各种谣言充斥络”。B.中途易辙,应为“使你生活在一个虚幻迷离的世界里”。D.搭配不当,“更丰富的”与“发展空间和前景”不搭配。) 19.C 20.答案:①但牛奶中含有较多的脂肪②其中就增添了钙质③虽然说牛奶是补钙的良好来源 21.(6分)构图要素:该会标由“G20”,“2016,CHINA”和篆刻隶书“中国”印章及20根线条等要素构成,用20根线条组成了桥形和倒影,桥洞与倒影恰好合成圆形,并将“G20”的“0”嵌入其中。 寓意:桥梁既表明了举办地杭州的景观特色,也寓意着G20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之桥、国际社会合作之桥、面向未来的共赢之桥。同时桥梁线条形似光纤,寓意信息时代的互联互通。20根线条代表20个国家,它们等粗等距,体现了各国的平等地位。图案中G20的“0”体现了各国团结协作精神。篆刻隶书“中国”印章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英文CHINA相呼应。 22.作文: (1)你觉得哪一位母亲分苹果的方法最合理,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最大?——写作内容 (2)请根据材料,从自己的体验出发,比较上述三位母亲分苹果的方法,阐述你的见解和理由。——议论文 (3)赞同一:孔融让梨,立足于涵养德行 “厚德载物”,见《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土地的地势就是厚广,可以承载万物,君子取法地,要积累道德,方能承担事业。 谦让则是德行中的重要一环。谦让表现出来是胸怀的宽广,是对他人的尊重。谦让美就美在克已让人,人人都这样,就是减少摩擦,达到社会和谐。“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如果人人在交往中都能做到谦让,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而如今中国人充满了戾气,就是因为更多人是像第二位母亲所想,要得到就必须争;不会有人像第三位母亲所想那样,会平均分配,更不会出现第一位母亲所想的“孔融让梨”有人谦让。 然而,事实当真如此吗? 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 世间总有矛盾,牙齿和舌头还会打架,何况有思想的人类之间相处呢?问题就是遇见矛盾有怎样的心态去面对。是针尖对麦芒还是避其锋芒;是寸土必争还是拱手相让;是以牙还牙还是唾面自干;是无情斗争还是化敌为友。这就需要用大智慧去理解什么是胜利,什么是自尊,什么是原则,什么是策略等等。和谐共赢应该是现代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矛盾的普世准则,只有大家都坚持这一准则,这个世界才会友爱互助、平和协同。要知道一时的得失,一时的长短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可能连涟漪都不存在,人的生存短促,没有必要去争世俗的长短。生命是用来记忆美好的东西,不是用来储存失败和丑恶的。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谦让,可以让我们的孩子更无私,更博爱,也更能获得幸福快乐。 赞同二:立足培养竞争意识 物竞天择,竞争淘汰,是自然规律。 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竞争淘汰的过程。人处于其中,就不能独善其身。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需要从小培养。 赞同三:立足于分享/平等 分享——与他人共同享受、使用、行使分享大自然美景或一些食物和一些事情,让别人也感觉到自己的感受,或者同别人述说自己的感受。 孟子有云: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说的亦是这个道理,将快乐与他人分享,你将获得的是双份的快乐。 人生而平等。培养平等意识,少一点奴性,多一点主人翁的思想。 参考: (1)没有比较,只写一种,36-40分 (2)平均用力:40-45分 (3)比较中突出重点:45-47分 (4)比较中突出重点,适当联系现实拓展:48分以上。 (5)脱离“你觉得哪一位母亲分苹果的方法最合理,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最大”范围,泛泛而谈竞争、谦让、分享或平等的,不及格。 (6)若缺乏选取比较点的意识,分析起来就会缺乏逻辑,甚至不能自圆其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