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
【2019最新】精选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 本试卷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单项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单项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如果没有乡村文化,那么乡村也就成为一潭死水,无从振 - 27 - / 27 兴了。如果乡村的振兴只是在乡村建设几间民宿,开上几个咖啡馆,让一些城里人到乡村来换换空气,尽管可以增加就业、提高收入,但是却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乡村文化的振兴。 文化赋予了生活的意义。乡土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同时又超越了个体,是文化将这些个体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赋予乡村生活的价值。比如乡土社会中有许多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在人们庆祝这些节日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生者与亡者保持了沟通,成为联系密切的共同 体。文化也赋予乡村社会以秩序。在乡村社会中,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要养成尊老爱幼的风气就需要有尊老爱幼的文化氛围。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社会变化相对比较缓慢,老年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可以教导青年人,因此老年人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地位。但是到了现代社会,社会发展的速度越 来越快,人们有很多渠道获取知识,受过现代教育的年轻人更容易利用这些渠道获取知识,要维持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尊重,就需要文化力量。乡村文化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基础。西方国家在迅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的快速发展是以乡村社会的消亡为代价的。与西方国家不同,东方社会都希望在快 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保留乡村,如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台湾地区,在高速城市化过程中,都曾经以不同名义推动乡村的振兴,希望避免重走西方乡村消亡的道路。东方社会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护乡村文化。 中国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乡风文明,通过文化建设,实现乡村的和谐和有序发展,因此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先行。文化先行可以从物质层面做起。但是,物质层面乡村文化建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乡村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物质文化建设上。有一些地方的乡村文化只是停留在物质建设上,精神 - 27 - / 27 文化建设没有同步,物质文化也就很快消失了。在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要推动乡村公共事务的治理。公共事务就是大家参与来管大家的事情,乡村振兴需要乡村居民相互之间协作,协作的过程就会有更多公共的事务需要大家去参与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逐渐完善乡村的各种制度。比如现在许多村 庄制定有村规民约,这就是处理村庄公共事务的手段,但是要避免为了制定村规民约而制定村规民约,要让村规民约真正发挥作用。乡风文明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结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文化是相通的,通过政府推动和村民参与,在乡村建立起良好的社会风气。 (摘编自王晓毅《乡村振兴,文化建设要先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乡村文化能使乡村充满生机活力,同时也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B.节日文化具有联通意义,可使乡村中的个体连成整体,人与自然成为共同体。 C.在维持乡村良好秩序和实现乡村和谐有序发展上,文化是一种重要的力量。 D.乡村振兴必须经历一个先物质、经济层面,再到精神、制度等层面的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27 - / 27 A.本文从乡村文化在乡村社会的核心地位说起,引出振兴乡村文化这一论题。 B.本文从生活意义、社会秩序和振兴基础三方面论述乡村文化对乡村的作用。 C.本文通过东西方对乡村不同态度的比较,意在揭示东西方乡村文化的不同。 D.本文在论证中,以不少篇幅阐述在乡村振兴中应如何践行文化先行的做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与西方国家不同,东方社会城市化和保留乡村不存在矛盾,可避免此长彼消的现象。 B.建设乡风文明,既必须着眼于乡村文化的建设,又应该具有更高更广的理论视野。 C.乡村振兴要文化先行,文化先行的意义之一在于确保乡村社会可持续、良性地发展。 D.在村规民约的制定上,只有村民团结协作,积极参与决策,才能发挥其独特作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药砚 - 27 - / 27 练建安 ①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②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 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 “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 ③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汽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 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④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 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⑤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 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 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⑥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 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 - 27 - / 27 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孝敬龙王爷。 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⑦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 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 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 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⑧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 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⑨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⑩夜晚,细雨蒙蒙,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 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⑪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 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⑫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 - 27 - / 27 看,却是石钵头。 ⑬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 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 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 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 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 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 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⑭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 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 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 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 27 - / 27 ⑮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 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 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⑯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 一声。 ⑰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 年第 6 期) 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 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 定他付不起钱。 C.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 烘托了华昌当时惆怅、失落的心理。 - 27 - / 27 D.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 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5.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形象特点。(5 分) 6.小说的结尾非常巧妙,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现在看,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以河北省为例,深度贫困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两高、 一低、一差、三重”。“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 总数 22%以上;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在 15%以上,高于全省贫困县平均水平近 9 个百分点;深度贫困 村贫困发生率接近 35%,高于全省贫困村平均水平近 24 个百分点。“一低”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深度 贫困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1650 元,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1386 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928 元,分别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 50.7%、36.2%、49.7%。“一差”即基础设施和住房差。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中,村内道路、入户路、危房需要维修和重建。“三重”即低保五保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因病致贫返 贫人口脱贫任务重、贫困老人脱贫任务重。 深度贫困地区在 2020 - 27 - / 27 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 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我们务必深刻认识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 务的艰巨性、重要性、紧迫性,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扎实推进深 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 材料二 (摘自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有删改) 脱贫攻坚千难万难,最难的是有一些贫困群众“不怕穷”,也就是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解决精神 匮乏比解决物质匮乏难,解决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比解决贫穷难。 国家统计局近期对云南八个市州的贫困村进行调查,59.5%的受访者对当前生活表示满意,35.2% 表示一般,只有 5.3%的表示不满意。贫困程度这么深,满意度还非常高,“不怕穷”、安于现状是一个 重要原因。这些贫困群众,对易地搬迁,怕难以适应新环境;对发展产业,怕学不会新技术;对外出务 工,怕朝九晚五的约束。怕这怕那,就是不怕穷,宁可守着穷摊子,也不愿干出新生活。 要在未来的时间里从根本上解决一些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安于现状的问题,必须坚持不懈, 因为那些落后的观念、习俗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这并不影响实现解决区域 - 27 - / 27 性整体贫困问题的既定目标。精神上的内生动力和物质上的脱贫,既有密切联系,也有一定区别。扶贫 工作既不提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急于求成,降低标准,我国有信心在 2020 年打赢这场攻坚战。 (摘自中国政府网) 材料三 2012—2016 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据及发生率 (摘自国家数据网) 材料四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这“十六真言”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贫“真 经”。不同地区因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原因,致贫原因不尽相同,“个性化”扶贫无疑是一剂治疗贫 困的良药。 扶贫“个性化”,因地因人制宜是关键。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不同个体,在致贫问题上是存在差 异性的,唯有深入其中、量体裁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精准扶贫的效用,全面助推精准扶贫攻坚工作 持续升温。个性化扶贫在政策的制定上,要摸清家底,找出区域致贫的主要原因,借鉴其他地区扶贫工 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其可行性进行研判,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探索出台科学合理的帮扶政策,并在 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推进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扶贫项目上,要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 - 27 - / 27 念,多研究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按照贫困程度、产业发展进度、脱贫难易程度等,制定地区扶贫开 发实施计划和年度计划,把扶贫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杜绝盲目扶贫。 (选自《大众日报》) 7.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深度贫困县的“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重、贫困发生率高,明显超过所在省平均水平。 B.深度贫困县国内生产总值较低,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只有所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C.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问题重重,村内道路、入户路等基础设施和危房均需维修和重建。 D.深度贫困县低保五保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贫困老人等三类人口脱贫任务重。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2012 至 2016 五年间,脱贫标准越来越高,当年贫困人口减少、年底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都呈 直线下降趋势。 B.一些地区千百年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使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从这个角度来说,解决精 神匮乏更为重要。 C.贫困地区群众精神上的内生动力和物质上脱贫既有联系也有一定区别,我们要坚信脱贫工作的 目标一定会实现。 D.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不同地区致贫原因也完全不同,因此只有实行个性化扶贫才能 - 27 - / 27 改变贫困面貌。 E.扶贫过程中,必须依据各地实际情况这一根本出发点,探索出台科学合理的帮扶政策,不能使用 其他地区经验。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当前及未来扶贫工作的要点。(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谢瞻,字宣远,年六岁,能属文,为《紫石英赞》、《果然诗》,当时才士,莫不叹异。初为桓伟安西参军,楚台秘书郎。瞻幼孤,叔母刘抚养有恩纪,兄弟事之,同于至亲。刘弟柳为吴郡,将姊俱行, 瞻不能违,解职随从,为柳建威长史。弟晦时为宋台右卫,权遇.已重,于彭城还都迎家,宾客辐辏,门 巷填.咽。时瞻在家,惊骇谓晦曰:“汝名位未多而人归趣乃尔吾家以素退为业不愿干预时事交游不过亲朋而汝遂势倾朝野此岂门户之福邪?”乃篱隔门庭,曰:“吾不忍见此。”及还彭城,言于高祖曰:“臣本素士,父、祖位不过二千石。弟年始三十,志用凡近,荣冠台府,位任显密,福过灾生,其应无远。 特乞降黜,以保衰门。”前后屡陈。高祖以瞻为吴兴郡,又自陈请,乃为豫章太守。永初二年,在郡遇 疾,不肯自治,幸.于不永。晦闻疾奔往,瞻见之,曰:“汝为国大臣,又总.戎重,万里远出,必生疑谤。” - 27 - / 27 时果有诉告晦反者。瞻疾笃还都,高祖以晦禁旅,不得出宿,使瞻居于晋南郡公主婿羊贲故第,在领军 府东门。瞻曰:“吾有先人弊庐,何为于此!”临终,遗晦书曰:“吾得启体幸全,归骨山足,亦何所多恨。弟思自勉厉,为国为家。”遂卒,时年三十五。瞻善于文章,辞采之美,与族叔混、族弟灵运相抗。 灵运父瑛,无才能。为秘书郎,早年而亡。灵运好臧否人物,混患之,欲加裁折,未有方也。谓瞻曰: “非汝莫能。”乃与晦、曜、弘微等共游戏,使瞻与灵运共车;灵运登车,便商较人物,瞻谓之曰:“秘 书早亡,谈者亦互有同异。”灵运默然,言论自此衰止。 (选自《宋书·谢瞻传》,有删节) 10.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权遇.已重 遇:恩遇 B.门巷填.咽 填:堵塞 C.幸.于不永 幸:幸亏 D.又总.戎重 总:掌管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汝名位未多/而人归趣乃尔/吾家以素退为业/不愿干预/时事交游不过亲朋/而汝遂势倾朝野/此 岂门户之福邪 B.汝名位未多/而人归趣/乃尔吾家以素退为业/不愿干预时事/交游不过亲朋/而汝遂势倾朝野/此 岂门户之福邪 C.汝名位未多/而人归趣乃尔/吾家以素退为业/不愿干预时事/交游不过亲朋/而汝遂势倾朝野/此 岂门户之福邪 D.汝名位未多/而人归趣/乃尔吾家以素退为业/不愿干预/时事交游不过亲朋/而汝遂势倾朝野/此 岂门户之福邪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27 - / 27 A.谢瞻文采出众。谢瞻六岁能写文章,作《紫石英赞》《果然诗》,当时才士,莫不叹异;辞采之美, 与谢混、谢灵运相抗。 B.谢瞻善于自保。由于弟弟谢晦,年级很轻,权势却十分显赫,谢瞻为避免招致后患,主动上疏, 请求皇帝给弟弟降职。 C.谢瞻手足情深。自己的姐姐要到吴郡,谢瞻解职随从,临终的时候,还写信要求谢晦多加勉励, 一心为国为家。 D.谢瞻有忧患意识。谢晦回家接取家眷,谢瞻用竹篱隔开门院;谢晦前去探病,谢瞻认为会招致怀 疑,产生流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瞻幼孤,叔母刘抚养有恩纪,兄弟事之,同于至亲。(5 分) (2)灵运好臧否人物,混患之,欲加裁折,未有方也。(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张孝祥 - 27 - / 27 ①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 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 离忧。回首叫虞舜③,杜若④满芳洲。 【注】①张孝祥,南宋爱国词人。为官数十载,因主战被排斥,此词作于作者请求侍亲获准后,乘舟沿 江东归途中。②沉累:指屈原。③语出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舜是古代有虞氏的贤明首领。④杜 若:一种芳草。 14. 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词的上阕由自身遭际写起,继而描写登岳阳楼所见景象:日落君山,云气蒸腾,沅水、湘水两岸 的草木呈现葱绿,一弯残月,如帘钩高挂。 B.“西风千里”两句,承接上意,写湖海倦游的自己经过长途的江面飘荡,终于来到了游览胜地 岳阳楼上;用比喻手法,于苍凉中给人以安慰。 C.“雄三楚”五句,写岳阳楼雄于三楚、吞吐七泽、隔绝九州的地势并发出感叹,以夸张、反问手 法,极写所见景象气势的壮阔,词气跌宕飞动。 D.“沉累”,指无罪而沉于湘水的屈原。作者欲吊屈原而不知其处所,目力所及,只有渔儿樵子, - 27 - / 27 他们为此而哀伤地写下与屈原同调的“离忧”。 E.结尾“回首”两句,用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句和《离骚》辞语,抒发深沉 的情怀。“杜若满芳洲”,以景结情,意味深长。 15.这首词借登楼远望、吊古伤今,表达了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题,5 分) 16. 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 ▲ , ▲ ”两句分别从神态描写和 侧面描写的角度,把周瑜面对敌军时的从容自信刻画得淋漓尽致。 (2)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作者痛心地看到南宋百姓把北魏行宫当作社日祭祀 之地的三句是:“ ▲ ,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①④⑤ B. ①③④ C. ②⑤⑥ D. ②③⑥ 18.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莫言带有“怀乡”“怨乡”双重情结的作品建构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带有“先锋”色彩,并 非传统“寻根文学”作家。 - 27 - / 27 B.《战狼Ⅱ》的成功启示我们,天道酬勤,拍好主旋律电影不是打上“主旋律”的标签就万事大吉, 用心制作才是关键。 C.诈骗分子在冒充各大银行套取事主银行卡密码后,事主才意识到账户被盗,但是为时已晚,账 户里的钱被一笔笔地迅速转走。 D.10 月 1 日,近 10 万名群众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国庆升旗仪式,现场放飞了一万多只白鸽为祖国和 人民送出美好祝福。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 分) A. 李教授给张教授发微信:近来因冗务繁忙,昨日您亲临府上,未能晤面,深表歉意。 B. 某杂志编辑给李老师发来短信:大作已通过一审,请按意见进一步斧正,以便刊出。 C. 某中介回复王先生:您的房屋已有买家表示购买意愿,我们一定尽快玉成此事。 D. 赵先生给朋友发请帖:犬子新婚之喜,多承厚爱,略备薄酒,恭请到寒舍小聚。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 12 个字。(6 分) 长安和罗马有着 ① 。长安是平地起城,其选址经过缜密论证,考虑的是管辖辽阔疆域的安全 需要,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根本利益。对比之下,罗马城是 ② ,早已建城,早已有相 当的经济文化基础,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自然形成了古罗马之都,并在帝国之初达到全盛,其 - 27 - / 27 城市发展脉络刚好与长安相反。因为 ③ ,他们的文化发展脉络也不同。 21. 请参照下面甲、乙两位同学的辩论过程示例,依据丙同学的论断,补写出丁同学的辩论内容。(5 分) 示例: 甲:鸟都是会飞的。 丙:近代中国人都是东亚病夫。 乙:鸵鸟是不会飞的, 丁: ① , 鸵鸟是鸟, ② , 所以,有些鸟是不会飞的。 ③ 。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2018 年 1 月初,G1747 次列车在合肥站准备开车时,旅客罗某以等丈夫为由,不听劝阻,用身体 强行扒阻车门,造成该次列车延迟发车。经公安机关调查取证,认定罗某的行为扰乱了车站、列车正常 秩序,违反了《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同月,重庆北开往潼南的动车上,一婴儿突发昏厥,急需送 医,列车员与司机沟通后决定延迟 6 分钟发车,为孩子打开生命通道。同样是延迟发车,这次没有乘 客抱怨,网友也纷纷点赞。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答案】D【解析】D - 27 - / 27 项来源于第三段,是对第三段内容的概括,但“先物质、经济层面, 再到精神、制度层面”有误;乡村振兴要文化先行,文化先行可从物质层面做起,但不能只 停留在物质文化建设上,精神文化建设也要同步,在物质建设基础上推动公共事务治理,完 善各种制度;由此可见,物质、经济和精神、制度,这两个方面的建设并没有必然的先后顺 序。 2.【答案】C【解析】C 项是对原文一个论据的分析。西方以乡村社会消亡为代价换取迅速的 城市化进程,东方则希望在城市化过程中避免重走西方乡村消亡旧路。这两种不同态度及做 法的比较,不是为了“揭示东西方乡村文化的不同”,而是为了说明东西方对城市化的理解 存在不同。 3.【答案】A【解析】A 项是根据原文第二段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原文以日本、韩国、 台湾为例,是为了说明东西方社会在城市化进程中同样面临乡村社会消亡的危机,但东方 社会与西方社会的态度及做法不同,因此“东方社会城市化和保留乡村不存在矛盾”的说 法有误,不能推出“可避免此长彼消的现象”的结论。 4.【答案】B【解析】B 项,根据文意,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憎恶鄙视华昌这 样的读书人,而不是嫌他穷困。选项分析鉴赏不恰当。A、C、D 项分析鉴赏恰当。 5.①斯文谦和,穷困落魄;(1 分,任答其中一点即可)②身怀绝技,隐忍退让;(2 分) ③正直善良,宽容大度。(2 分) 【解析】从文章第⑤段对华昌的外貌描写,第⑥段“ - 27 - / 27 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 钱”,可以概括出华昌斯文谦和,穷困落魄的形象;从第⑥段面对石钵头的为难华昌只是一 声不吭走了、第⑰段华昌徒手将砚掰成整齐的两半可以概括出他身怀绝技、隐忍退让;从石 钵头向华昌求砚而华昌对曾经恶言相向的人也能慷慨相助的情节可以概括出华昌正直善良、 宽容大度。 6.①小说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出人意料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思考;同时 由于前文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②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 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③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 作品的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答对一点给 2 分) 【解析】可从人物、情节、结构、主题等方面入手分析。此题小说的结尾“徒手分端砚”出 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在前文中有很多伏笔,例如华昌身材精瘦,与他身怀绝技形成反 差,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悲从中来,暗示他有些功夫,这样做便使得小说情节跌 宕起伏,引人深思;从人物的性格上看,华昌结尾“分砚”,显示出其身怀绝技,但深藏不 露,丰富了人物形象;从主旨的角度则揭示了“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的主题。 7.【答案】B【解析】B - 27 - / 27 项,“国内生产总值”表述不准确,原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且 不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原文是“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选项理解不正确。 8.【答案】BC【解析】A 项,“都是直线下降趋势”分析不当,材料三表格中,2015 年贫困 人口减少数比 2014 年 2016 年都多。选项分析不正确。B、C 项,选项概括分析正确。D 项, “不同地区致贫原因也完全不同”过于绝对,原文为“致贫原因不尽相同”。选项概括不正 确。E 项,“不能使用其他地区经验”错误,从第⑦段可知,制定政策时应“借鉴其他地区扶 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其可行性进行研判”。选项分析不正确。 9.①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②解决部分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思想 问题。③因地因人制宜,采取“个性化”扶贫措施。④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推进产业扶贫。(每点一分) 【解析】材料一主要是说明深度贫困的问题。材料二是说明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材料 四主要说明“个性化”扶贫,一方面“因地因人制宜是关键”,另一方面“在扶贫项目上, 要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通过对材料的概括归纳, 找出材料中所提到的问题的具体要点,进行概述。 10.【答案】C【解析】幸:希望 11.【答案】C【解析】“乃尔”解释为“竟让这样’,说明“归趣”的程度,不要断开; “交游”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 12.【答案】C【解析】到吴郡的不是谢瞻的姐姐,是其叔母。 - 27 - / 27 13.(1)他从小失去父母,婶婶刘氏抚养他很有恩情,谢瞻兄弟侍奉婶娘,如同对待亲生母 亲。(孤、恩纪、事,各 1 分,句意 2 分。) (2)谢灵运喜欢评价人物的好坏,谢混很担心这件事,想对他加以压制(或想抑制 他),只是没有办法。(臧否、患、裁折,各 1 分,句意 2 分。) 14.【答案】B D【解析】B 项没用到比喻手法;D 项是诗人仿效渔儿樵子哀伤地写下了“离 忧”,不是“他们”) 15.①宦海漂泊的倦意:“湖海倦游客”二句写湖海倦游,如今乘舟而归,表达了宦海浮 沉而今欲归休的感受②家国理想难以实现的幽怨:“欲吊沉累无所”二句,借对屈原的凭 吊,表达了怀有才干而不能实现理想的辛酸悲苦之情。(如答“对屈原的追思仰慕之情” 等也酌情给分)③政治清明的期盼:“回首叫虞舜”二句,借对贤君虞舜的呼唤,表现出 对清明政治的向往。(每条 2 分,意思对即可) 【译文】疲倦于湖海飘泊的生活,离开江陵乘舟沿江东归。西风正盛,一日千里一般,今 夜把我送到岳阳楼。那湖中君山的暮霭云雾,四周萦绕,沅水、湘水相汇处的两岸草木, 呈现出一片葱绿的春色,思绪翻腾,颇难平静。独自倚栏凝思,天上的月亮好似帘钩。三 楚、七泽、九州雄伟险要。人间美景,哪里比得上岳阳楼上所见呢?想祭奠屈原而不得, 只能借登山临水,效渔儿樵子,抒发离忧之情。回过头去呼唤一代英主虞舜大帝,只见杜 - 27 - / 27 若花开满了水中沙洲。 16.(1)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2)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17.【答案】D【解析】①子虚乌有,虚构的或不真实的事情。符合语境。②罪不容诛,罪 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此处指“情有可原,不宜重罚”,不合语境。③力透纸背,形容 书法遒劲有力或文章深刻有力。此处用来形容“绘画”,对象用错。④如坐春风,比喻同品 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符合语境。⑤首鼠两端,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符合 语境。⑥挥洒自如,形容画画、写字、作文,运笔能随心所欲。此处用来形容动作潇洒自如, 不合语境。 18.【答案】B【解析】A 项,搭配不当。“莫言的作品”与“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搭配有误。应在“‘寻根文学’作家”之后加上“的作品”。选项有语病。C 项,中途易辙。 “账户里的钱被一笔笔地迅速转走”这个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诈骗分子”不 能作该句的主语。应将“诈骗分子在……后”改为“在诈骗分子……后”。选项有语病。D 项, 句式杂糅。“现场放飞了一万多只白鸽送出美好祝福”因句式杂糅而造成了结构混乱。应改 为“现场放飞了一万多只白鸽,表示送出美好祝福”。选项有语病。 1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D“犬子”:指自己的儿子,“薄酒”指 - 27 - / 27 自己的酒,“寒舍”指自己的家里,都是自谦之辞。表达正确。A“府上”:指对方家里。B “斧正”:指请对方修改说话者的作品。C:“玉成”指请对方成全自己的事情。 20.①很不相同的城市发展脉络 ②自然形成的都城 ③城市发展脉络的不同 (6 分。答对一处得 2 分) 【解析】第一句是总起句,与后文的内容是总分关系,语段强调的内容与“文化发展脉络” 相对应,应该谈的是“城市发展脉络”,故应填“不同的城市发展脉络”意思的语句;第二 句可照应后面的“自然形成了古罗马之都”之意而填“自然形成的都城”;第三句是结论句, 照应第一句的意思即可。 21.①鲁迅不是东亚病夫,②鲁迅是近代中国人,③所以,有些近代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 (5 分。答对一处得 2 分,两处得 4 分,三处得 5 分) 附录: 文言译文 谢瞻,字宣远,他六岁时,就能写文章,写了《紫石英赞》、《果然诗》,当时有才 华的士人,没有人不惊叹他的奇异。他起初担任桓伟安西参军,楚台秘书郎。他从小失去 父母,婶婶刘氏抚养他很有恩情,谢瞻兄弟侍奉婶娘,如同对待亲生母亲。刘氏的弟弟刘 柳调任吴郡太守,带着姐姐一同赴任,谢瞻不能违背他们的意愿,便辞去职务随同前往, 在刘柳手下任柳建威长史。 谢瞻的弟弟谢晦当时任宋台右卫,权势显赫,恩遇宠厚。谢晦 - 27 - / 27 从彭城回到京城接取家眷,一时宾客车马聚集,填塞门巷。此时谢瞻正在家中,(见到这 种情景)很是惊骇,他对谢晦说:“你的名位不高,而士人归依奔向你竟到了这种地步。 我们家以清淡谦退为家风,不愿干涉政事,结交的人不过是亲戚朋友,而你现在竟然势倾 朝野,这难道是家门之福吗?”谢瞻于是用竹篱隔开门院,说:“我不愿意见到这种场 面。”等他回到彭城,就向高祖说:“我本来是寒素之士,父亲、祖父的官位也都是没有 超过二千石的职位。弟弟年纪刚刚三十岁,志行浅薄,能力平庸,但在台府荣显居于首 位,职任清显重要,福气失去灾祸来临,恐怕应该不远。我特地请求你把他降职贬官,来 保住我们这衰微的家门。”前前后后屡次向高祖陈请。高祖命谢瞻任吴兴郡太守,谢瞻又 亲自陈情请求辞退,于是改任豫章太守。 永初二年,谢瞻在豫章郡患病,不肯医治,希望 就此死去。谢晦听到他生病的消息急忙赶去,谢瞻见到他,对他说:“你是国家大臣,又 掌管军机大事,老远地到我这里来,一定会招致怀疑,产生流言。”当时果然有人禀告谢 晦反叛。谢瞻病重,回到京城。高祖因为谢晦掌管禁军,不可出宫住宿,就叫谢瞻住在晋 南郡公主夫婿羊贲的旧宅,地点在领军府东门。谢瞻说:“我有祖先留下的旧房子,为什 么住在这里!”谢瞻临终的时候,留下遗书给谢晦说:“我能够善终,侥幸保全,归埋家 乡,葬于山麓,哪里还有什么更多的遗憾呢?弟弟你要勉励自己,既为家,也为国。”于 是死去,死时三十五岁。 - 27 - / 27 谢瞻善于写文章,辞采之美,可以与族叔谢混、族弟谢灵运相匹 敌。谢灵运父亲谢瑛,没有才能。做过秘书郎,早年就死了。谢灵运喜欢评价人物的好 坏,谢混很担心这件事,想对他加以压制(或想抑制他),只是没有办法。谢混对谢瞻 说:“不是你的话没人能做到(制止他)。”就与谢晦、曜、弘微等一起游玩,让谢瞻与 谢灵运坐一辆车;谢灵运一上车,就开始评价人物,谢瞻对他说:“你父亲死的那么早, 谈论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谢灵运沉默不言,评价的言论从此停止了。 - 27 - / 2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