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内蒙古包头九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7-0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内蒙古包头九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7-01)

内蒙古包头市第九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第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怎样读中国书 余英时 ‎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 ‎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诵,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 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 ‎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做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 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甚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 ‎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 ‎,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 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 ‎(选自《悦读》,有删节)‎ ‎1.下列对作者“读中国书的方法和态度” 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专精” 阅读,就是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全部背诵,但至少“三复” ,达到“熟” 的程度。‎ B.“博览” 是在“专精” 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要有目的地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 C.就态度而言,作者强调要“虚心” ,要静心地读,反复地读,读来读去就不会有“先入之见” ,做到尊重经典的客观内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 D.作者认为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逊” 的态度,不是不能批判,是不要一开始便狂妄自大,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 ‎2.“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下列说法完全属于朱熹观点的一项是( )‎ A.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从“十目一行” 到“一目十行” ,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B.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C.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D.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读书百遍或许不能够做到,但是反复读多遍一定是不可少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清代学者戴震堪称“专精”读书的典范,他对十三经,除了“疏” 不尽记得外,经文与“注” 全都能够背诵下来,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 B.作者认为,“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是每—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强调读书的第一要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而不是急于横加“批判”。‎ C.鲁迅的话是反封建思想的激愤之词,作者在此引用并不是非议鲁迅,矛头指向的是那些崇尚西洋、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并认为这是一种“创造”的人。‎ D.发现古书的漏洞,不是初学者能达到的境界,在没有达到相当程度之后,切不可不尊重原著而对古书中的漏洞“硬去看” ;或者“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古代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庾质,字行修,少而明敏。八岁诵梁世祖《玄览》等十赋,拜童子郎。开皇元年,除奉朝请,历鄢陵令,迁陇州司马。大业初,授太史令。‎ ‎ 立言忠鲠,每有灾异,必指事面陈。而炀帝性多忌刻,齐王暕亦被猜嫌。质子俭时为齐王属,帝谓质曰:“汝不能一心事我,乃使儿事齐王,何向背如此邪?”质 曰:“臣事陛下,子事齐王,实是一心,不敢有二。”帝怒不解,由是出为合水令。‎ 八年,帝亲伐辽东,征诣行在所。至临渝谒见,帝谓质曰:“朕承先旨,亲事高丽,度其土地人民,才当我一郡,卿以为克不?” 质对曰:“以臣管窥,伐之可克,切有愚见,不愿陛下亲行。”帝作色曰:“朕今总兵至此,岂可未见贼而自退也?”质又曰:“陛下若行,虑损军威。臣犹愿安驾 住此,命骁将勇士指授规模,倍道兼行,出其不意。事宜在速,缓必无功。”帝不悦曰:“汝既难行,可住此也。”及师还,授太史令。‎ 九年,复征高丽,又问质 曰:“今段复何如?”对曰:“臣实愚迷,犹执前见。陛下若亲动万乘,糜费实多。”帝怒曰:“我自行尚不能克,直遣人去,岂有成功也!”帝遂行。‎ 既而礼部尚书杨玄感据黎阳反,帝大惧,遽而西还,谓质曰:“卿前不许我行,当为此耳。今者玄感其成事乎?”质曰:“玄感地势虽隆,德望非素,因百姓之劳苦,冀侥幸而成功。今天下一家,未易可动,终必无成。”‎ 十年,帝自西京将往东都,质谏曰:“比岁伐辽民实劳敝陛下宜镇抚关内使百姓毕力归农三五年间令四海少得丰实然后巡省于事为宜陛下思之”。帝不悦,质辞疾不从。帝闻之,怒,遣使驰传,锁质诣行在所。至东都,诏令下狱,竟死狱中。‎ ‎(节选自《隋书·庾质传》)‎ ‎4.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比岁伐辽民/实劳敝/陛下宜镇抚关内/使百姓毕力归农三五年间/令四海少得丰实/然后巡省于事为宜/陛下思之 B.比岁伐辽/民实劳敝/陛下宜镇抚关内/使百姓毕力归农/三五年间/令四海少得丰实/然后巡省/于事为宜/陛下思之 C.比岁伐辽/民实劳敝/陛下宜镇抚关内/使百姓毕力归农/三五年间/令四海少得丰实/然后巡省于事/为宜陛下思之 D.比岁伐辽民/实劳敝/陛下宜镇抚关内/使百姓毕力归农/三五年间令四海少得丰实/然后巡省/于事为宜/陛下思之 ‎5.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迁:官职任免中的常用词语,例如“左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本文主人公就由鄢陵县令升任为陇州司马。‎ B.太史令:西周、春秋时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等,为朝廷重臣;隋炀帝时负责编写史书和天文历法,为从五品官员。‎ C.礼部:隋唐时为六部之一。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并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藩属和外国往来之事。‎ D.西京、东都:在不同时代所代指的城市不同。如本文中,西京指长安,东都指洛阳。到北宋时东都指开封,西京指洛阳。‎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庾质聪明机敏,屡受提拔。他八岁就能背诵梁世祖的多篇赋文,隋文帝时做过鄢陵县令和陇州司马,隋炀帝初年被授予太史令。‎ B.庾质刚正不阿,个性耿直。每当有灾变天象,他一定要把可能发生的灾变当面告诉皇上;而且两次阻止炀帝亲征,即使被夺爵罢官也不屈服。‎ C.庾质富有远见,才能超众。他认为炀帝亲征劳民伤财,只需派遣精锐出其不意去攻打敌人即可;他还料定叛军不得民心,一定不能成功。‎ D.庾质心怀社稷,情系苍生。他反对皇帝连年征战和出巡,主张安抚百姓,与民休息,使他们能全力耕作,尽快过上富足的生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朕承先旨,亲事高丽,度其土地人民,才当我一郡,卿以为克不?(5分)‎ ‎ ‎ ‎(2)玄感地势虽隆,德望非素,因百姓之劳苦,冀侥幸而成功。(5分)‎ ‎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自常州还江阴途中作①‎ 唐·李嘉祐 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 无人花色惨,多雨鸟声寒。‎ 黄霸⑦初临郡,陶潜③未罢官。‎ 乘春务征伐,谁肯问凋残。‎ ‎【注】①江阴,唐朝江阴县,诗人时任江阴令。 ②黄霸,汉代大臣,为政外宽内明,力劝耕桑,治为当时第一。③陶潜,东晋诗人,为彭泽令时,“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8.第二联两句中的“惨”和“寒”两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5分)‎ ‎   ‎ ‎9.本诗描述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 ‎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根据语义补写句子(6分)‎ ‎(1)《滕王阁序》中,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的景物特在,被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一句是 , 。‎ ‎(2)《陈情表》中形象刻画自己幼年寂寞、孤独惨境的句子是 , ‎ ‎ ,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看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并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地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有了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扰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 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了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大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我”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安宁,又表明了不依赖祖辈财富、自己创业的决绝。‎ B.文中说“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一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长得快;二是形容他备受溺爱,放纵无拘。‎ C.本文语言平实,情感饱满,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各具特点,叙事手法新颖,主题有教益。‎ D.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时,爷爷蹲在一旁看人染布,这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 E.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和对比等艺术手法,生动凸显人物个性;人物行为也具有深厚寓意。‎ ‎(2)小说中“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这一行为反映了爷爷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6分)‎ ‎ ‎ ‎(3)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 ‎ ‎(4)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8分)‎ ‎ ‎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这正是经验丰富的主教练在战术安排上的 之处:下半场比赛中想方设法消耗对方主力队员的体力,终于扭转劣势,赢得比赛。‎ ‎②经过几天的 ,又和病人家属做了充分沟通,吴医生最终否定了治疗小组提出的保守治疗方案,决定尽快为病人进行肺部手术。‎ ‎③早在上个世纪末,当地决策者就 ,提出了从单一的小农业向大农业转移的战略措施,于是一个个生态经济园区应运而生。‎ A.老谋深算 深谋远虑 深思熟虑 B.深思熟虑 老谋深算 深谋远虑 C.老谋深算 深思熟虑 深谋远虑 D.深谋远虑 深思熟虑 老谋深算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为纪念抗曰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现在起到年底,国家大剧院宣布将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 B.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自去年12月以 来的最大涨幅,但仍低于相关机构的预测。‎ C.这部小说中的“边缘人”是一个玩世不恭、富有破坏性却真实坦白的群体,人们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深深的思索。‎ D.为进一步保障百姓餐桌安全,国家对施行已超过5年的《食品安全法》作了修订,因加大了惩处力度而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 ‎1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 ) ‎ 随着雾霾频发,油品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测试表明,一些城市空气中pm2.5的20%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而只要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______。有鉴于此,我国将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 ‎ A.即使现有汽车不作任何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也能减少10% ‎ B.汽车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可减少10%,现有汽车的改造并不是必须的 ‎ C.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将减少10%以上 ‎ D.不管是否改造现有汽车,其尾气中的相关污染物排放都将减少10%‎ ‎15.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没出不超过15个字(5分)‎ 电子商务存在的价值之一,就是通过互联进行上购物,上支付,节省消费者与商家的时间和空间,_______①______对于工作忙碌的上班族而言,_______②__________,还易于达到货比三家、快乐购物的目的,在信息多元化的21世纪,_____③________,完成购物,已经成为许多消费者的习惯。‎ ‎16.下面是中国邮政为保护地球水环境发型 的邮票中的主题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6分)‎ 五、写作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 在某高中学校校园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中,宣传文字内容配有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小王同学就此上书校长,认为学校里的安全教育宣传“给图给真相”用意虽好,但视觉冲击力太强,不太适宜,建议另换其他图片,如漫画等。校长回复说,漫画太“温馨”,不能给人多少触动;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安全教育宣传,只有 “触目”才能“惊心”。当然,也欢迎大家提出更加完善的建议。‎ ‎ 校园安全宣传是“温馨提示”好,还是“触目惊心”好?同学们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或建议。‎ 如果你是该校学生,也参与这场讨论,那么,你的立场是什么?或者对此有什么具体建议?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看法或建议。‎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 期末考试答案 ‎1.C (“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 ,是误解了原文“‘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 的意思;且误解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不会有先入之见” 完全否定主观不对。)‎ ‎2.C (A“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是作者的体会;B“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出自苏轼的《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D是余嘉锡对汉代学者董遇读书方法的看法,不是朱熹的言论。)‎ ‎4.B(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首先应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弄清句子大意,然后注意常见的虚词断句标志及语法结构,应保证断过的句子是完 整的。句中“伐辽”是动宾短语,“讨伐辽东”的意思;后面“劳敝”的主语应该是“民”,据此排除A.D两项。后文中“于”理解为介词“在”,“为”理解成 动词“是”,所以“于事为宜”‎ 不应断开,排除C.故答案为B。)‎ ‎5.A(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左迁”指降级,“右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6.B(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两次阻止炀帝亲征,即使被夺爵罢官也不屈服”于文无据。)‎ ‎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重点考查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翻译。(1)事:征讨;度:估计、估量;当:相当;不:通“否”。(2)素:向来;因:依靠、凭借;冀:希望。关键词一点1分,表达1分)‎ ‎(1)我承奉先王旨意,亲征高丽,估量它的土地人民,才相当于我的一个郡县,你认为我能攻克它吗?‎ ‎(2)玄感所据之地,地势虽好,但道德威望却不是一向就有的,只借助于百姓的劳苦,希望侥幸成功。‎ ‎【参考译文】‎ 庾质,字行修,小时候就聪明、敏锐。八岁能背诵梁世祖的《玄览》等十篇赋,被授予童子郎。开皇元年,被任命为奉朝请,做过鄢陵县令,后升为陇州司马。大业初年,被授予太史令。‎ 庾质语言耿直,每当有灾变天象,他一定要把可能发生的灾变当面告诉皇上。而隋炀帝生性多猜忌而且待人苛刻,齐王杨暕也被怀 疑。庾质的儿子庾俭当时是齐王的部属,炀帝对庾质说:“你不能一心一意地侍奉我,而让你的儿子侍奉齐王,为什么要这样三心二意呢?”庾质说:“我侍奉陛下,我儿子侍奉齐王,实际上是一个心愿,不敢有异心。”炀帝怒气未消,因此让他出京任合水县令。‎ 大业八年,炀帝亲自率兵攻打辽东,庾质应征到行宫去。到了临渝,拜见皇上。皇上对庾质说:“我承奉先王旨意,亲征高丽,估量它的土地人民,才相当于我的一个郡县,你认为我能攻克它吗?”庾质回答说:“依我之浅 见,讨伐高丽是可以取胜的。但我有一个愚蠢的看法,那就是不希望陛下亲自出征。”炀帝变了脸色,说:“我现在已经领兵到此,难道可以不见贼人就自己回去 吗?”庾质又说:“陛下如果真要前去,我担心会挫损军威。我仍旧希望您驻扎在这里,只命令勇猛的将领指挥军队,倍道兼行,出其不意地去攻打敌人就可以了。 行动要迅速,慢了就没有作用了。”炀帝不高兴地说:“你既然认为这次行动困难,那你留在这里好了。”等到军队回来后,授予他太史令之职。‎ 大业九年,炀帝再 次出征高丽,又问庾质:“这一次会怎样呢?”庾质回答说:“我实在是愚昧而又执迷不悟,我还是坚持原来的观点。陛下如果要亲自出征,耗费的人力物力实在太 大。”炀帝恼怒地说:“我亲自出征尚且不能取胜,难道派别人去反而能成功吗?”炀帝于是亲征高丽。‎ 不久,礼部尚书杨玄感凭借黎阳反叛朝廷。炀帝惊恐万分, 马上向西返回,对庾质说:‎ ‎“你上次不许我亲自出征,想必就是这个缘故吧。那现在玄感可以成事吗?”庾质说:“玄感所据之地,地势虽好,道德威望却不是一向 就有的,只借助于百姓的劳苦,希望侥幸成功。然而现在天下是一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动摇的,他最终一定不能成功。”‎ 大业十年,炀帝从西京往东都去,庾质进 谏:“连年征战辽东,人民实在劳苦疲敝。陛下应该镇守关内,安抚百姓,使他们能全力耕作。三五年内,使天下人民稍稍富足,然后再下去巡省视察,这样做对治 国有利,望陛下三思。”炀帝不高兴,庾质托病不随皇上去东都,隋炀帝听说后,很愤怒,派人驱车传令,把庾质拘押到行宫。庾质被押到东都后,皇上下诏将他投进监狱,后来竟然死在狱中。‎ ‎8.“惨”,凄惨、惨淡,或者暗淡,表现出了诗人看到花后的一种心理;“寒”,寒冷,凄苦,表现出诗人听到鸟叫声后的一种心理感受。两个词传神地表现了当地的荒凉以及战乱给百姓生活造成的破坏。 注:解释出两个字给2分,赏析2分;共4 分。‎ ‎9.写出了一片荒芜、萧条凄凉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憎恶,对百姓的同情。 注:景象2分,感情2分,共4 分。意思对即可。‎ ‎【赏析】:‎ 当去年夏天,李嘉祐还在哀叹自己命运多蹇,考虑要不要辞官而去的时候,一场突然而来的战事打破了平淡的生活,刘展军队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席卷过江阴大地,李嘉祐没有经历安史之乱,面对战争他有点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应对判断,开始的时候甚至都分不清谁是谁非,江阴的老百姓出逃的出逃,被征兵的征兵,作为文官的李嘉祐似乎对这一切也无能为力,只能坚守江阴,等待时局的稳定。‎ ‎ 好在战乱来得快去得也快,但是战争对江阴的伤害短时间却无法恢复。上元二年春,李嘉祐去常州谒见新任常州刺史,回来的路上,看到满目疮痍的江村,心情应该是无比沉重的,一句“谁肯问凋残”,表达了李嘉祐对民生的关怀,也让他的诗名好了不少。‎ ‎ 首联“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前句是直接看到的,后句说不忍看,却偏还要看,江村的残破避无可避,直击人心。‎ 颔联是本诗的精华所在,可见诗人遣词造句的功力。前句是视觉的感受,花色本不会因为战争而有所改变,但在诗人看来,人民的悲惨境遇却通过花色反映了出来,赋予的花色别样的意味。后句是听觉的感受,虽然写的是声音,却同样赋予了鸟鸣声以感情色彩,一个寒字,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心情。‎ 颈联和尾联隐约地表达了乱后初定,诗人意图收拾残局,重新经营民生的愿望。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局的无奈和彷徨。不过李嘉祐并没有机会重整江阴了,因为当年春天,他就升官去当台州刺史了。‎ ‎ 此后,江南到大历年间,才渐渐从刘展之乱中恢复过来,《旧唐书》卷185下《萧定传》载:“大历中,有司条天下牧守课绩,唯定(润州刺史萧定)与常州刺史萧复、濠州刺史张镒为理行第一。其勤农桑,均赋税,逋亡归复,户口增加,定又冠焉。”‎ ‎10.(1)涝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外无极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11.(1)【考点】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解析】B项并没有形容身体长得快的意思。C项,“情节跌宕起伏”“叙述手法新颖”的分析都不够恰当。D项,“这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的分析是错误的,主要是“爷爷”专注看染布,是对染布有兴趣,在偷学技术。‎ ‎【答案】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 ‎(2)【考点】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解析】这是一句有关人物的动作描写。动作是人物内在心理的外在表现,体会时要结合上下文,尤其要考虑败家父亲对爷爷的影响。‎ ‎【答案】(6分)心态:反映出“爷爷”在产业被抵债之后内心的痛苦、失落和气愤。‎ ‎【分析】①“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是因为内心痛苦,没兴趣嚼黄豆了;②“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寓意【方法点拨】其守成的失败,也表达了对儿子败家的气愤。(答出心态给2分,每点分析2分。意思答对即可) 点评:要注意语句深层含义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 ‎(3)【考点】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解析】题目中“嚼黄豆”是小说主要人物的一个习惯动作,而且问的是“在全文”有何作用,因些回答本题除考虑到结构上起到线索的作用外,主要应围绕小说三要素与主题的关系来分析。‎ ‎【答案】(6分)①生动揭示“爷爷”心理,反映“爷爷”专注、执著和顽强的性格特征;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将“爷爷”创业、守成过程中的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③为情节发展做铺垫,使故事情节更丰富、更合理。(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解析】“最后的黄豆”既是“爷爷”留给我的物质财富,更是精神财富,也是“爷爷”留下的人生教训。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像小说中的父亲,即使有再多的财富,到头来也只能挥霍一空。题目中“最后”可谓“题眼”,引人深思。‎ ‎【答案】(8分)寓意:一是“爷爷”通过一生奋斗留给“我”的物质遗产,是现实世界中的财富;二是“爷爷”留给“我”的人生教训,启发“我”对物质有清醒认识,是精神财富。‎ 启示一:就人生最求而言,单纯的物质追求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的不幸。‎ 启示二:就亲情而言,真正的爱不是溺爱,而是要帮助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启示三:就传承而言,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改变人生。(答出寓意每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论述启示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启示或其他启示进行论述,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2分。)‎ ‎【方法点拨】本题借对小说标题的探究来探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对作品进行有创意的解读,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解析时既要紧扣文本内容,又要根据要求联系现实谈出自我的感悟。探究时应注意选择“最深的一点”。‎ ‎12.【答案】C ‎13.【答案】B ‎14.【答案】A ‎15.【答案】(1)从而大大提高交易效率 (2)除了大量节省宝贵的时间 (3)上浏览商品信息。(写出一处给1分,写出两处给3分,写出三处给5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的能力,这一类题目一定要注意每一个空白处的连贯性和与上下文的关联性,必须结合整段文字进行分析。第一空要结合前文“节省消费者与商家的时间和空间”,应填和“提高效率”有关的词句。第二空结合前文“工作忙碌的上班族而言”,应和“节省时间”有关。第三空根据下文“完成购物”,应填和购物流程有关的内容。‎ ‎16.【答案】示例:该图由地球、清流、鱼、手和浊流构成。地球上各种鱼在清澈的水流里游动,人类之手正在阻挡排向清流中的污水,整个图形表达了人类保护水环境、拒绝水污染的决心。(答出构图要素,给2分;答出寓意,给3分;句子通顺,给1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必须掌握先描述后说寓意的答题思路:首先要对图片进行客观描述,即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说说构图要素;然后结合图形说每一部分的寓意;最后结合题目和图片的主题对整幅图的寓意进行一个说明解释。‎ ‎17.作文【简要审题】‎ 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具备这类作文目的针对性、角色定位性、隐形比较性和文体明确性等 写作特征。‎ ‎1.目的针对性 某高中学校校园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中一张残泪的车祸现场图片引发的两方争论:就校园安全宣传问题,以小王同学为代表的一方主张的“温馨提示”好,而以校长为代表的校方则主张“触目惊心”好。这其实是一张正反方的辩论。‎ ‎2.角色定位性 写好“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角色定位非常重要,一旦错位,行文思维就会飘忽不定,从而导致游离中心。不过本文较好定位:要么选正方,要么选反方。‎ ‎3.隐形比较性 作文材料中虽然没有明确写着“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比较”‎ 这样的字眼,但在说理的过程中其实需要比较才能把话说透。这就叫做“隐形比较”。关于“比较”,“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从2015年的全国两套试卷来看,分“权衡比较”类和“不用比较”类。而“权衡比较”类中有包含“显性比较”和“隐形比较”两种,此文就是最后一种。解开了这些“套子”,文章写起来才得心应手。‎ ‎4.问题明确性 此作文,可以写成发言稿、辩论词、演讲词甚至给校方的书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