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六次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六次月考语文试题

www.ks5u.com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六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天地之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日月更迭,寒暑交替,万物化育,生生不息。今日异于昨日,明日又将不同,甚至没有任何一刹那不在变动之中。中国古代的哲人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种可以观察到的变易现象,竭力使自己的日常行为和社会生活规范符合自然变化的规律,于是“天道”成为“人道”的法则。《周易》在很大程度上是探索如何驾御变化的学说。‎ ‎《周易》有“经”与“传”两部分。“经”是最早的资料。据说那是周文王被拘禁时所作的。所以,后来有“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经·系辞下》)的说法。所谓“中古”,即指周文王的时代;所谓“忧患”,即指文王为天下人而忧患。‎ ‎《周易》的主体是六十四卦。每一卦皆由六爻组成,爻有阳爻与阴爻之分。由三爻组成的基本卦有八个,就是:乾、坤、震、艮、离、坎、兑、巽。有一个简单的口诀是: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碗,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这八卦即是符号,用以代表自然界的八大现象,亦即依序是:天、地、雷、山、火、水、泽、风。由基本八卦再两两配合,就成为六十四卦了。每一卦皆有简单扼要的卦辞与爻辞,这些就构成了“经”的部分。“经”之外,还有“传”,是最早的注释。“传”有十部分,又名“十翼”(翼为辅助之意),就是: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关于《十翼》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孔子的弟子数代相传的结晶,因为其中屡见“子曰”,并且基本立场是要人进德修业。‎ 太极图中的阴阳鱼,阴鱼的眼睛是白的,而阳鱼的眼睛是黑的,蕴含着“易”的道理。《周易》的经典思想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绎万物。这些告诉我们,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的,都有两面性。《周易》的基本原则,正是观察自然规律以安排人的言行。自然规律是循环不已而永葆生机。因此,人要学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下》)。古代圣人制作这一部经典,目的是:“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系辞上》),希望能够了解天下人的心意,使大家和衷共济;能够成就天下人的事业,使大家安居乐业;能够决断天下人的疑惑,使大家充满信心。‎ ‎《系辞上》有一段话对于《周易》的功能,作了中肯的描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表面看来,人期待得到上天的助佑,但是这个天已经不再保障“绝对正义”。因此,人需要自求多福,由圣人(异于原来的天子)来设计一套卦象,借着掌握自然界的变化规律,配合古人一千多年的生活经验所凝聚的智慧,希望由此提供人们明确的指引,使自己“吉无不利”。而另一方面,则处处提醒人们进德修业是不可或缺的。六十四卦的各“传”,在标志吉凶时,总是留了一线生机,也就是:不可安于小成,也不必为小祸而失去上进的意志,因为变化是一直在进行的,只有把握主体自觉的行善要求,以日新又新的德行走向君子的目标,才是逢凶化吉的上策。于是,原本可能由变化带来的危机,一变而为转机,使人随遇而安,顺势而行,充分实现生命的创意与活力。‎ 自周初至春秋战国,《周易》即被视为重要典籍。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的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周易》始终作为“众经之首”而受到尊崇。千百年来,易家辈出,学派林立,著述浩瀚,学说繁多,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易学。历代哲学家、经学家及思想家大多精通易学,都程度不同地受到易学的滋养。总之,易学对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哲学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 (摘选自傅佩荣《哲学与人生》,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地之间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处在变化之中。尽管如此,人们仍然能够观察到变化的现象,探索变化的规律,甚至驾驭变化。‎ B. 《周易》由和《传》两部分组成。其中,《经》相传由周文王所作,《易经.系辞下》就记载了周文王为天下人忧虑而作《经》的说法。‎ C. 基本八卦是由三爻组成的、用以代表自然界八种天气现象的抽象符号,两两相配变和组成六十四卦。‎ D. 因为《易传》中屡见“子曰”,且以进德修业为基本立场,所以一般认为《易传》乃孔子的弟子数代相传的结晶,。‎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乾”由三个阴爻构成,用三条长横来表示,所以叫“乾三连”。而“艮”用一条长横、四条短横表示,样子像倒着的碗,由两阳爻、一阴爻构成,故称“艮覆碗”。‎ B. 太极图中的阴阳鱼,阳中有阴,阴中又有阳,蕴含着世间万物都在变化,都具有两面性的道理。‎ C. “六十四卦”中的“传”,有对卦象吉凶的注释,这些标注不是绝对的,而留有了一线生机。因为,变化一直在进行,逢凶也可化吉,危机也可变为转机。‎ D. 早在先秦时期,《周易》就被奉为重要典籍。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周易》作为“众经之首”而受到尊崇。‎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道”成为“人道”的法则,与中国古代哲人观察自然变化,进而以其规律规范日常行为及社会生活的认知与实践息息相关。‎ B. 大自然因循环不已而永葆生机,人类也应当学会适时变通,方可长久地葆有生机与活力。‎ C. 《周易》一书的创作,并非仅仅为了占卜,而是为了给予天下人明确的指引,使大家和衷共济,安居乐业,充满信心。‎ D. 从古至今,历代哲学家、经学家及思想家都受到了“易学”的滋养,“易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结合文本内容“《周易》的主体是六十四卦。每一卦皆由六爻组成,爻有阳爻与阴爻之分。由三爻组成的基本卦有八个”可知,“三爻组成的”不当。‎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项结合文本内容“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碗,艮覆碗,离中虚”可知,表述不当。‎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结合文本内容“都程度不同地受到易学的滋养。总之,易学对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哲学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知,“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当。‎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魅力外交家 人生好榜样 ‎2008年4月底,外交学院院长,学校的师生自发送给他一本荣誉证书。上面写的是:魅力外交家,人生好榜样,我们的好院长。‎ 对于“魅力”一词,吴建民的通俗理解是:老百姓对你有好感。“我搞了一辈子外交,跟很多人打过交道,有的人长相并不怎么样,但讲出的话有意思,有思想,值得你思考,你就会对这样的人有好感。” ‎ 吴建民觉得人活在世界上总要跟人打交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何跟人打交道是一门学问。在任外交学院院长期间,他开的一门课就是交流学。于右任说过两句话:“造物所忌者巧,万类相感以诚。”吴建民非常欣赏,并以之为“交流”准则。 ‎ ‎“我们要讲真话,讲假话的人是不会有魅力的啊!”吴建民坐在外交公寓的办公室里对本刊记者说。他不喜欢外交官的“面纱”,他更愿意大家看到“真面目”。早在2003年7月,他在结束中国驻法国大使任职的报告上就提出一条建议:要揭开蒙在中国外交上的神秘面纱。在已经卸任的驻外大使中,很难找出像他这么活跃的人,在许多媒体和公共场合出现,发出自己的声音。‎ 吴建民的外交经历让许多有外交官梦想的人羡慕。‎ 自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毕业后,从1965年到1971年,吴建民给周恩来总理做法语翻译,这给他的外交事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总理给我的影响很大。在这段时间,我看到他很多做法,比如大小国一律平等,无论多小的国家,都很尊重,一丝不苟。这种尊重让别人感觉是真心的,不是做出来的。”1970年,周恩来总理会见刚果的外宾,从晚上11点一直谈到早上5点,吴建民连续翻译了6个小时,连厕所都没上。这让他的印象非常深刻。‎ 年轻时就给周恩来总理当过翻译的吴建民,深得周总理的言传身教。过去周总理常说“外交无小事”,每每在大节和细节上都尽善尽美,以君子之风、大国之风、政治家之风卓然立世,在国际上享有极为崇高的声望。吴建民以周总理为楷模,几十年如一日地锻造着自己,如今钢铁早已炼成,他早已跻身中国最优秀的外交家行列。通过儒雅的个人魅力,他在各国政要间交了许多朋友,利用这些优势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他最耀眼的外交经历是9年的驻外大使生涯。他做过中国驻荷兰大使、驻日内瓦联合国办事处及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驻法国大使。“9年驻外大使的经历让我逐渐学会如何做一个高级外交官。”‎ 卸任驻法大使之后,他在外交学院做了5年院长。他对学生培养很重视,注重强化外交学院的教学质量,提高国际声誉。在担任院长期间,他亲自参与教学案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用书的制定,培养出了一代中国外交人,许多都已经进入外交部并担任了关键职位。‎ 吴建民还身兼两个政要级别的职务:连任两届的国际展览局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2003年,刚卸任的国展局前主席诺盖斯说:吴建民是一位“有智慧、有远见、知识渊博的优秀外交官”,他接掌主席职位后,将会给国展事业带来新的推动力。吴建民当选国展局主席,创了国展局的三个第一,这是第一位中国人、第一位亚洲人、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士担任这一重要职务。2007年年末,吴建民两届国际展览局主席任期已满,在国展局第148次会议上,他被推举为国展局名誉主席。‎ 坐在记者面前的他一身运动打扮,比电视上的西装革履更让人觉得有亲和力。事实上,他温润如玉的形象已深入人心。直到68岁的时候,爱好运动的吴建民才停止了每天倒立3分钟的习惯。“年轻时觉得运动就是要打破一种常态,每天倒一倒,蛮有好处的,年龄大了,大夫反对,老婆也反对,只好听从他们的意见。”他笑着说。‎ 吴建民给人的印象是:脾气好得出奇。他说人是逐渐形成的。几十年过去了,每个时间段中的吴建民是不一样的。因为,“世界变了,中国变了,自己也变了。”‎ ‎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 ‎【相关链接】‎ 外交学院的校训是由周恩来总理向我国外交人员提出的“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的“十六字方针”构成的。很多同学说,看到吴院长就想起了校训。‎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建民在外交学院开设了一门交流学的课程,他认为与人打交道是一门学问,而人与人“交流”的准则不是投机取巧,而是以诚相感。‎ B. 即使卸任驻外大使, 吴建民仍然在许多媒体和公共场合出现,他想揭开蒙在中国外交上的神秘面纱,让更多的人了解外交官和中国外交。‎ C. 在为周恩来总理做法语翻译期间,吴建民不仅深刻地领会到了外交上尊重对方的重要性, 更深受总理言传身教,不断锻造自己,跻身中国最优秀的外交家行列。‎ D. 吴建民一生奉献于外交事业,为祖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极大贡献,这不仅体现在他作为外交官时本人的贡献, 也体现在他就任外交学院院长时期,大力培养外交后备人才。‎ ‎5. 吴建民说“世界变了,中国变了,自己也变了”,吴建民的人生道路有哪些主要经历?请简要概括。‎ ‎6. 文题为“魅力外交官人生好榜样”,从全文看,吴建民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并分析。‎ ‎【答案】4. C 5. ①毕业后进入外交界,担任国家领导人翻译员。②担任驻外大使,成为高级外交官。③担任外交学院院长,着力培养外交后备人才。④身兼政要级别职务,推动世界国展事业的发展。 ‎ ‎6. ‎ ‎①讲究“打交道”的艺术(说真话,待人真诚)。在外交上尊重对方,大节和细节上都尽善尽美,让人们看到外交官和中国外交的“真面目”.②风度儒雅。通过儒雅的个人魅力,在各国政要间交了许多朋友,利用这些优势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实用类文本阅读 魅力外交家 人生好榜样阅读答案。③有亲和力。生活中热爱运动,脾气好的出奇,温润如玉的形象深入人心。④外交教育,身正为范,热爱外教教育工作,重视外交后备人才的培养,是“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的外交模范。...‎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C项结合文本内容“每每在大节和细节上都尽善尽美,以君子之风、大国之风、政治家之风卓然立世,在国际上享有极为崇高的声望”可知,“跻身中国最优秀的外交家行列”,脱离文意。‎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吴建民的人生道路的主要经历,毕业后进入外交界;担任驻外大使;担任外交学院院长;身兼政要级别职务。‎ 点睛:应该是一些具体做事的方式、言行等。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 ‎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吴建民的“魅力”主要体现,实际就是传主拥有行为、思想,明确只一点题目就好答了,到文中找主要的事件,通过事件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思想,然后分条作答。讲究“打交道”的艺术(说真话,待人真诚);风度儒雅;有亲和力;外交教育,身正为范,热爱外教教育工作。‎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禁山 只有代代不绝的人,没有万年长青的山。这是祖父教我的道理,虽然我总听不大明白。祖父叹了口气说,我当小孩的那阵,屋背后的山都夹得死牛,树几个人都兜不拢。如今荒得兔子都不愿待了。‎ 祖父虽然一辈子砍柴,却是禁山倡议最积极的。他一句话常挂嘴边,我还要把我的钎担传给我的孙子咧!钎担两头铁尖,中间是圆木扁担,是老家砍柴人的专用工具。那些年,大家疯狂上山砍伐木头,原始森林都砍成了光头山。祖父在村子里带着一帮老人张罗着想要禁山。禁山的意义和目的大家都懂,但是真正开始禁山,阻力却不小。反对最激烈的是炭佬和村头砖厂老板,还有一个是拐子瘌痢。炭佬要烧炭,他那个炭窑一年四季烧掉的树木柴段难以计数,砖厂烧砖更是小四轮整车整车地往厂里运。拐子瘌痢则是不谙农事,几十年都是砍柴卖柴为生。他们放下重话——谁要禁山,就跟谁拼命。但祖父他们须发飘飘,端坐在祠堂议事桌上,一身凛然地逼退了那帮宵小。‎ 禁山仪式古老而庄重。敲响铜锣,全村老小齐集祠堂,宣布禁山令,杀鸡盟誓,而后摆上宴席,全村老小一道吃上禁山的猪肉饭。‎ 禁山要求大坞深山三年一封半年一伐,禁山期内任何人不得带刀斧入山。‎ 春封秋伐,在开禁之前,任何人不得人内。禁山期内,为解决全村烧柴供应问题,石子岭和大坞头、青山坞的山场允许砍柴,但只能砍指头粗细的柴棍和茅柴。禁山之后,在主要的进山口竖了块禁山碑文。为了监督禁山,还要选一个人当巡山员,发一定的报酬。大家的意思是让我祖父来当,但他让给了拐子瘌痢。‎ 禁山之后的祖父很觉无聊,他最爱走动的柴房也不去了,抬脚去的是与柴房相通的灶房。母亲烧饭、煮猪食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地往灶里塞柴火。能用枝丫柴的时候,坚决不放劈柴;有时候松毛针也能紧巴巴地烧熟一餐饭。‎ 村子里看不到浩浩荡荡的砍柴大军,也不见那些小年轻随意在村头郊野生火堆烤食物、取暖。炭佬改行杀猪去了,砖厂虽然还冒着烟,但是突突的拉柴小四轮蹦跶得不那么欢了。村里三五天就咣咣响着拐子瘌痢的破锣锣音。瘌痢走一步垫一步,扯着喉咙喊:砍树一棵,杀猪一头!‎ 那是半年之后吧,我放学路上看到大人小孩喜气洋洋,几乎人人手上都提溜着一小块狭长的猪肉。一打听才知道,村里乌佬赌博输了钱想扳本,半夜上山砍树要卖给砖厂老板。不料被拐子瘌痢逮了个正着。父亲和炭佬等人按禁山村规,当即把他家的大肥猪宰杀了,而后全村分肉。‎ 等我考上中专去了外地上班,多年之后回到老家,一路上除了惊羡村子里鳞次栉比的高楼洋房外,再就是讶异于进村公路两旁原先寸草难生的荒山秃岭,如今变得郁郁葱葱,不敢认了。村子里的人家大多都开始使用沼气,还有一部分用上了液化气。树木基本上不再砍伐。其他村子的山林没有我们村子保护得好,大多都光坦坦的。外村人有个形象的说法,下雨的时候,雨脚就只是落在我们村周围,而别的村子沾不到一点儿光。老家人都充满感激地对我说,这些要感谢你祖父和他们那一帮老辈人啊!‎ 当然这话祖父已经听不见了。多年前,祖父患食道癌去世。弥留的那一刻,他交代父亲和叔伯他们,坟墓外边一定要堆土,不要用那种水泥砖砌。那时候做丧葬,比较气派的是起个大大的墓园子,坟包子用水泥砖砌。遵照遗言,祖父的坟墓是新鲜泥土堆垒的。‎ 来年的清明,我们去给祖父上坟。我看到坟包上郁郁森森,都是那些指头粗细、绿意盎然的黄荆树,估计是鸟儿们把树籽衔到祖父的坟包上生根发芽的吧。走下山道,回望山中祖父的坟茔,却找不出一点儿痕迹。‎ ‎ (摘编自《短篇小说(原创版)》2016年01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拐子瘌痢不谙农事,激烈地反对禁山,祖父则把监督禁山的巡山员职位让给他,其实是“以毒攻毒”,让他得到报酬,不去触犯禁令。‎ B. 小说注重以细节展现山民生活,如禁山后母亲烧火时总是“小心翼翼”“紧巴巴”地添柴火,而以前小年轻们却常“随意生火”“堆烤食物、取暖”,这些细节意在揭示禁山给山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C. 下雨时,雨脚只落在“我们村”周围,这一说法形象地道出了禁山后“我们村”风调雨顺的景象。‎ D. 祖父深知保护山林的重要性,虽然一辈子砍柴,却一辈子都在倡议禁山,甚至在弥留之际交代子辈,以新鲜泥土堆垒坟墓,以免自己的坟墓遮挡、挤占柴草的生长空间。‎ E. 小说情节曲折起伏,语言朴实自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屋背后的山夹得死牛”“突突的拉柴小四轮蹦达得不那么欢了”这些生动的语言增加了小说的乡土味。‎ ‎8. 小说多处运用对比写法,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分析。‎ ‎9. 小说以“禁山”为题,讲述了山民“禁山”的小故事,却蕴含着山民们的生活智慧。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体现了山民的哪些朴素而进步的思想观念。‎ ‎【答案】7. CD 8. ①村子环境的对比。祖父儿时山林茂密,“屋背后的山夹得死牛,树几个人都兜不拢”,而倡议禁山时,原始森林都砍成了“光头山”,禁山后,进村公路两旁原先寸草难生的荒山秃岭如今变得郁郁葱葱,“我们村”风调雨顺,山林郁郁葱葱,而外村雨水很少,山大多光坦坦的。②对于禁山山民态度行为的对比。往昔村民疯狂上山采伐,而现在基本不再伐木,懂得保护山林植被。③禁山前后拐子瘌痢观念、作法的对比。禁山前拐子瘌痢不谙农事,几十年以砍柴卖柴为生,激烈地抗拒禁山;禁山后,拐子瘌痢被选为巡山员,忠于职守,严格执行禁山村规。 ‎ ‎9. ①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理念。祖父虽然一辈子砍柴,却一辈子都在倡议禁山,并教给我“只有代代不绝的人,没有万年长青的山”这一道理。为了禁山育林,祖父与村里的一帮老辈人凛然逼退那些抗拒禁山的宵小。②‎ ‎ 禁令明确,注重惩治巡查,有法制意识。禁令规定禁山期间任何人不得带刀斧入山,“砍树一棵,杀猪一头”,并选一人做巡山员,监督禁山,对违反禁令者予以严格处罚。③因地制宜,宽严有度,禁令既严格规定禁山周期及山林场地,又因地制宜,适度开放部分山场,以解决全村烧柴供应问题,避免了“一刀切”。...‎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项“实则是‘以毒攻毒’”表述有误,拐子瘌痢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坏人,而让他担任巡山员,也不能说是一条毒计。B项“小说意在以这些细节揭示禁山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不够准确。E项“生动的语言”表述有误。‎ ‎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手法分析。结合题干提示“对比写法”,村子环境的对比,对于禁山山民态度行为的对比,禁山前后拐子瘌痢观念、作法的对比等。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内容,探究小说体现山民的朴素而进步的思想观念,结合具体事件内容分析。如祖父虽然一辈子砍柴,却一辈子都在倡议禁山,并教给我“只有代代不绝的人,没有万年长青的山”这一道理。为了禁山育林,祖父与村里的一帮老辈人凛然逼退那些抗拒禁山的宵小。‎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邹智,字汝愚,合州人。年十二能文。家贫,读书焚木叶继晷者三年。举成化二十二年乡试第一。‎ 时帝益倦于政,而万安、刘吉、尹直居政府,智愤之。道出三原,谒致仕尚书王恕,慨然曰:“治天下,在进君子退小人。方今小人在位,公顾屏弃田里。智此行非为科名。欲上书天子。别白贤奸。拯斯民于涂炭耳。”恕奇其言,笑而不答。明年登进士。改庶吉士。遂上疏曰:“‎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陛下岂不欲推诚待物哉?疏入,不报。‎ 智既慷慨负奇,其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亦并负意气,智皆与之善。因相与品核公卿,裁量人物。未几,孝宗嗣位,弊政多所更。智喜,以为其志且得行,复上书曰:“少师安持禄怙宠,少保吉附下罔上,太子少保直挟诈怀奸,世之小人也。陛下留之,则君德必不就,朝政必不修,此弊所当革者也。致仕尚书王恕忠亮可任大事,尚书王竑刚毅可寝大奸,都御史彭韶方正可决大疑,世之君子也。”帝得疏,颔之。居无何,安、直相继罢斥。而吉任寄如故,衔智刺骨。‎ 鼐常朝当侍班,智告之曰:“祖宗盛时,御史侍班,得面陈政务得失,立取进止。自后惟退而具疏,此君臣情意所由隔也。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及恕赴召至京,智往谒曰:“后世人臣不获时见天子,故事多苟且。愿公且勿受官,先请朝见,取时政不善者历陈之,力请除革,而后拜命,庶其有济。若先受官,无复见天子之日矣。”鼐与恕亦未能用其言。‎ 会刘概狱起,吉使其党魏璋入智名,遂下诏狱。智身亲三木,仅属喘息,慷慨对簿曰:“智见纪纲废驰,生民憔悴,边备空虚,私窃以为忧与鼐等往来论议诚有之,不知其他。”谳者承吉意,竟谪广东石城。弘治四年十月得疾遽卒,年二十有六。天启初,追谥忠介。‎ ‎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七》,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B.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C.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D.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乞骸骨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B. ‎ 太子少保,是太子太保的副职,负责教导太子。隋、唐之后,已是名存职异,只作为赠官加爵的荣誉称号,并非实职。‎ C. 侍班,指古代臣下轮流在宫内或行在所随侍君主、记事、记住起居,或处理其他事宜,即“人直”。‎ D. 三木,指枷在犯人颈、手、足三处的木制刑具。只有重犯才会戴此重刑刑具,一般轻犯只会选择其一,所以三木借指重刑。‎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邹智路过三原时,曾为王恕的遭遇抱不平,后考中进士授官,便上书婉言劝谏,希望陛下推诚布公,信任辅臣。但奏疏呈上,并未得到答复。‎ B. 万安、刘吉、尹直掌权,邹智深为愤慨。孝宗即位后,邹智上书对三人进行弹劾。没多久,其中两人相继被罢免。‎ C. 邹智曾在奏疏中向皇帝推荐王恕,等到王恕受诏回京,便建议王恕暂且不要接受官职,应先请求朝见皇帝,陈述弊政,补益政事。‎ D. 邹智生性慷慨,与御史汤鼐意气相较,时常相聚品评朝臣,评议朝纲,关忧民生及国家边备。但后来也因此获罪入狱,被贬广东。‎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顾屏弃田里。智此行非为科名。欲上书天子。别白贤奸。拯斯民于涂炭耳。‎ ‎(2)自后惟退而具疏,此君臣情意所由隔也。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 ‎【答案】10. C 11. A 12. D ‎ ‎13. (1)您却被废弃乡野,我此行并不是为了科举功名,是想上书天子,请皇帝辨别贤臣与奸佞,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 ‎(2)到后来只有等到退朝后详细的上疏陈述,这样君臣之间(交流)想法受到阻隔,你有幸遇到朝廷革新的时候,何不效仿先朝事例行事。‎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注意虚词“矣”,连词“然”等,结合句意断句。句意:陛下对于辅臣,每当遇到政事必定同他们商议,并对他们施以隆重的礼遇和特殊的恩惠,也可以说很信任了。然而遇到升降一个人的职位,或是处理一件事,往往直接由宫廷发出诏谕,使一二个小人暗中掌握其权柄,这实际上是对辅臣既任用他而又怀疑他。‎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A项“致政”,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 点睛:致事和制政的意思相近,指在古代,人在七十岁之后,就因远离朝堂,告老归田,致事即致仕,就是辞去官职的意思。而制政就是将朝廷中的权力还给君主。总体概括来说,就是70岁之后,应该乐天知命,安度晚年,而不要在尔虞我诈,殚精竭虑。‎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项“因此犯罪”错,他并没有犯罪,是被人构陷。‎ 点睛: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 ‎1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1)“顾”译为却,“科名”译为科举功名,“别白”译为辨别,“涂炭”译为水深火热,“拯斯民于涂炭耳”(状语后置句)。(2)“具疏”译为详细的上疏陈述,“隔”译为阻隔,“故事”译为事例。‎ 参考译文:‎ 邹智,字汝愚,合州人。十二岁能写文章。家境贫穷,他利用烧树枝树叶发出的火光,夜以继日地读书三年。成化二十二年(1486),乡试中获第一名。‎ 当时明宪宗愈加懒理朝政,而万安、刘吉、尹直位居内阁权力机构,邹智十分愤恨。途经三原时,求见辞官返乡的尚书王恕,感慨地说:“要想治理好天下,在于任用君子斥退小人文言文阅读答案 邹智,字汝愚,合州人。十二能文。家贫,读书焚木叶继晷者三年文言文阅读答案 邹智,字汝愚,合州人。十二能文。家贫,读书焚木叶继晷者三年。当今小人在位,祸害天下,而您却被屏弃乡村。我此行并不是为了求取科举功名,是想上书天子,改变风俗,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王恕认为他说的话不寻常,笑笑没有应声。第二年邹智考中进士,任庶吉士,邹智于是上疏道:“陛下对于辅臣,每当遇到政事必定同他们商议,并对他们施以隆重的礼遇和特殊的恩惠,也可以说很信任了。然而遇到升降一个人的职位,或是处理一件事,往往直接由宫廷发出诏谕,使一二个小人暗中掌握其权柄,这实际上是对辅臣既任用他而又怀疑他。陛下难道不想推诚布公地待人吗?”奏章送呈皇帝,皇帝不给答复。‎ 邹智生性大方豪气自负,当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也都意见相投,邹智同他们关系都不错。他们在一起品评朝臣,议论人物。不久,明孝宗即位,对以往的弊政多有改革。邹智很高兴,认为自己的计划能够实行,又上书说:“少师万安恃位取宠,少保刘吉对上欺骗对下附和,太子少保尹直心怀奸诈,都是些世上的小人。陛下留用他们,那么君王的德行必不完善,朝政必定整治不好,此弊病是应当革除的。退休尚书王恕忠诚聪慧,可以担当重任,尚书王刚强果断,可以止息大奸之谋,都御史彭韶端平正直,可以决断大政方针,他们是世间的君子。”皇帝看完奏疏,点头表示赞赏。过了不久,万安、尹直相继被罢免。而刘吉仍居旧职,他对邹智恨之入骨。‎ 汤鼐经常在朝廷值班,邹智告诉汤鼐说“:先世兴盛,御史值班,得当面向皇帝陈述朝政的得失情况,皇帝即刻决定是采用或是禁止文言文阅读答案 邹智,字汝愚,合州人。十二能文。家贫,读书焚木叶继晷者三年阅读答案 到后来只有等到退朝后用疏来陈述,这样君臣之间不能相互交流,你有幸遇到朝廷革新的时候,何不效仿先朝事例行事”等到王恕接诏到了京城,邹智前去拜见王恕说:“后世做臣子的没有机会见到天子,因此处理政事大都马虎草率,希望您暂且不接受官职,先请求朝见皇帝,将时政治理不善的一些情况一一向皇帝陈述,极力要求革除,然后再接受官职,这样就可能于政事有所益。如果先接受官职,就再没有见天子的日子了。”汤鼐与王恕也未能采用他的建议。‎ 时逢审理刘概的案子,刘吉指使同党魏璋把邹智名字牵涉进去,邹智被捕关进诏狱,颈、手、足上都套上刑具,仅能呼吸,邹智在接受审问时,慷慨地回答:“我见御前讲席在寒暑间停止讲习,午朝以皮毛小事敷衍塞责,朝政纲纪毁坏,风俗轻浮,人民生活困苦,边境防备空虚,我暗自为此担忧,与汤鼐等来往时议论这些情况是有的,其他什么就不知道了。”议罪的官员承奉刘吉的意图,最终将邹智贬到广东石城。‎ 邹智到了广东,总督秦纮用檄文召他撰写有关著作,这才住在省会城市。弘治四年(1491)十月得病突然去世,年仅二十六岁。天启初年,追赠谥号“忠介”。‎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声声慢.秋声 蒋捷①‎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②门、不锁更 ‎③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 ‎④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注:①蒋捷:宋末元初词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后,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本词作于宋亡之后。②丽谯:华丽的高楼。③更:更鼓。指夜里为报知时刻而于每更敲打大鼓。④蛩:俗名蟋蟀。‎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本词通篇咏秋声,词人由“豆雨声”起,以“雁声”收,以“声”字为韵,一韵到底,层层铺叙,谱写了一曲悲凉凄婉的交响曲。‎ B. “黄花”即“黄菊”,发端三句点明这是菊花盛开、红叶掩映的深秋时节,领起了全词对秋声的描写。‎ C. “疏疏二十五点”,漫漫秋夜,词人于枕上细数秋声滴答,辗转难眠。“二十五点”是词人对豆花开放时节秋雨中淅淅沥沥的描绘。‎ D. 下阕“彩角声吹月堕”“闪烁邻灯”暗示了时间悄然流逝,已至深夜。“彩角声”“笳声”“砧声”此起彼伏,反衬了秋夜的冷寂。‎ E. “碎哝哝、多少蛩声”,词人把秋蛩的叫声称为“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屋外蛩声的聒噪与词人内心的平静形成了对比。‎ ‎15. 本词笔锋非凡,意味独特,采集了秋夜中听到的数种秋声入笔,词人以秋声写出了自己怎样的心声?请联系全词概括并分析。‎ ‎【答案】14. AB 15. ①思念亲故。故人不在,思念中的词人将“檐底铃声”听成是故人来访,腰间摇响的玉佩之声,邻家未熄的灯火处,犹传来砧石上为远行人赶制寒衣的捣衣声,“捣衣声”勾起了自己对亲人的怀念。②感伤离乱(亡国之痛)。曙光渐明,号角声起,军帐遍布的营地,渐渐骚动起战马的嘶鸣声,连着四面悲咽的胡笳声,这些征战之声写出了时代动乱的局势,勾起了自己的亡国之痛。时值秋日,北雁南飞,“雁声”悲切,横空而过,“雁声”引起了对故国的怀念。‎ ‎【解析】‎ ‎15.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情感分析。“词人以秋声写出了自己的心声”,其实就是分析情感。思念中的词人将“檐底铃声”听成是故人来访, “捣衣声”勾起了自己对亲人的怀念。这些征战之声写出了时代动乱的局势,勾起了自己的亡国之痛。时值秋日,北雁南飞,“雁声”悲切,横空而过,“雁声”引起了对故国的怀念。‎ 点睛:正确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感情,首先要求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其次要能正确分析句子结构和词性,有时还要注意词句的修辞。一般的解题思路:1.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2.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3.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以“________,_______”两句精炼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之所以耻学学于师的荒谬心态 。‎ ‎(2)李白《蜀道难》中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如“_______”写出了漩涡飞转,瀑布飞泻的猛势。‎ ‎(3)白居易在《观刈麦》中 表明繁重的赋税使百姓倾家荡产,只能靠拾麦充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位卑则足羞 (2). 官盛则近谀 (3). 飞湍瀑流争喧豗 (4). 家田输税尽 (5). 拾此充饥肠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盛”“喧豗”要理解字义去记忆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作为一名司机,在驾驶时既不能只依靠平时经验而对道路交通指示标志习焉不察,更不能怀有侥幸心理为图一时方便而违反交通法规。‎ ‎②在全省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中,她表现优异,成绩斐然,让其余参赛者望尘而拜,自叹弗如。‎ ‎③一艘从南京驶往重庆的客船“东方之星”在长江遭遇龙卷风后翻沉,救援人员不辞辛劳,为了最大限度给予受困者以生的希望,没有一个人退却。‎ ‎④谈及语文学习的乐趣,必须区分两种不同的阅读快感:一是诉诸直觉,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是含英咀华,来得迟,去得也迟。‎ ‎⑤过分挑剔或苛责别人,你就会对生活、社会充满失望。不但你自己无法满意,别人也会因为你睁大双眼而对你敬而远之,退避三舍。‎ ‎⑥在青岛蜿蜒的海岸线上,散落着大大小小的岛屿,岛上风景不殊,山峰叠雾,巨礁险峻,是旅游探险的好去处。‎ A. ①②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⑥...‎ D. ③④⑤‎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习焉不察: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不合语境。‎ 望尘而拜:指迎候有权势的人,看见车扬起的尘土就下拜。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态。适用对象不当。‎ 不辞辛劳:不逃避劳累辛苦。虽然劳累和辛苦也不推辞,形容工作勤奋努力。‎ 含英咀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 敬而远之:表示尊敬却有所顾虑不愿接近。‎ 风景不殊:用以悲叹国土破碎或沦亡。望文生义。‎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2017年,欧洲国家将先后迎来多场重要选举,包括法国总统选举、荷兰大选、德国大选等,如果这些国家的民粹主义政党得势或上台,欧洲政治版图将发生巨变。‎ B. 18米超级电容储能式现代无轨电车由中车株机自主研发,载客量达130人以上,采用快充方式充电,整车通过了严苛的欧盟认证。‎ C. 今人读书如投资,都希望收益最大化。实际上,学语文没有什么捷径可走,首先要有兴趣,然后多读书、肯思考、勤写作。否则,没有兴趣,把语文学习完全当成一种任务甚至负担,语文便不能学好。‎ D. 目前,孔子学院已在140个国家创立了511所学院和1073个课堂,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和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窗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B项语义重复,去掉“以上”。C项语义重复,“否则”“没有兴趣”去掉一个。D项表意不明,在“中国”后面加上“中国了解世界”。‎ ‎19.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对比中外文化, ① 没有哪个民族能像中国人的祖先那样,在饮食中倾注如此多的注意力,产生诸多深刻、有创造性的理解。人们使用烤、煨、焖等多种方式烹饪天南地北的各色食物, ② 满足了口腹之欲, ③ 衍生出食药同源、饮食养生的观念。 ④ 饮食中本味主张和五味调和的烹饪原则,又成为人生道理的隐喻。魏晋六朝时人,好以滋味论学,钟嵘的《诗品》 ⑤ 以品味论诗之高下,这就将滋味人文学、人思想了。 ⑥ ,由小道见出大道,就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习惯。‎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那么 虽然 但是 ‎/‎ 则 如果 B 确实 不但 而且 ‎/‎ 并且 因而 C 那么 固然 却 可是 ‎/‎ 所以 D ‎/‎ 不仅 也 而 更 因此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联词的正确运用。“口腹之欲”“衍生出食药同源”之间是递进关系,“饮食中本味主张和五味调和的烹饪原则”和前面内容是转折关系,“钟嵘的《诗品》”表示强调关系,⑥处表示总结,综合D项合适。‎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我国贵州西北部,有一个神秘的原生民族,其族名早期被称为“土人”,①_____。称为“土人”,是因为他们“居土日久”,是贵州的土著民族,②______;这称为“穿青”,是从“衣尚青”而得名,这是以其服色特点来称呼的。穿青人信奉山魈,供奉五显神,一直固守着自己的文化与传统。如今,“穿青人”这三个字可以光明正大地出现在居民身份证的民族栏中,可是,在各少数民族“汉化”现象越演越烈的现状下,③______?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答案】 (1). ①后期被称为“穿青” (2). ②这是以其居住的历史状况来称呼的 (3). ③穿青人能保留自己的文化到何时呢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①处结合后面内容“穿青”可知,后期被称为“穿青”;②处结合“是贵州的土著民族”可知,以其居住的历史状况来称呼的;③处结合语境,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考生在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所偏离,没有岔开或暗换话题之处。②注意照应、过渡:首尾要照应,过渡应有过渡性语句作为桥梁。③顺序要合理:句间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在安排上是合理的。‎ ‎21. 下面是《2016年中国国家形象与国际影响力全球调查报告》中“海外受访者眼中的中国国民形象”问卷调查情况统计表,请根据这个调查统计表所反映的情况写出三条结论。要求内容完整,概括准确,语言连贯,不得出现数字和百分比,每条结论不超过40个字。‎ ‎【答案】①海外受访者对中国国民的印象普遍是正面积极的,而认为中国国民勤劳敬业的受访者最多。②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国民有更好的印象。③2发达国家有一定数量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国民偏向传统封闭,缺乏诚信。‎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表说明的题目,属于图文转换类的题目,图表说明的题目,重点关注图标的表头和所问问题,此题根据题干可知是“海外受访者眼中的中国国民形象”,注意结合数据分析,不得出现数字和百分比。‎ 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老师批评学生成了个“事儿”。如,河南省信阳市某高中老师,因批评学生上课带手机,被学生家长殴打致右耳膜穿孔;湖北省赤壁市某初中老师,批评了一位逃课去网吧的学生,结果学生离家出走,老师苦寻6天才将其找回;某地一教师批评学生,家长到学校闹事,逼迫老师给学生下跪;四川成都市某小学生,因在学校朗诵比赛中未遵守会场纪律,被老师批评并要求回家书面反思,放学回家后,竟跳楼身亡……‎ 现如今,老师批评学生,怎么那么容易“惹祸上身”呢?一遇批评,一些孩子往往觉得受了天大的委屈,要么向家长或校领导“告状”,要么“揭竿而起”,离家出走,甚至自残、自杀。个别家长无理取闹,对教师施以人身攻击,影响非常恶劣。许多地方负责部门认为,事件的主要甚至全部的责任是老师,而无关学生。教师由于管理学生或批评学生而遭起诉的事件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喟叹:不敢批评、管教学生。‎ 老师不敢批评学生,绝非小事。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老师批评学生就该不成个“事儿”‎ 不知从何时开始,老师批评学生成了个“事儿”。不信,你看最近的新闻:河南省信阳市某高中老师,因批评学生上课带手机,被学生家长殴打致右耳膜穿孔;湖北省赤壁市某初中老师,批评了一位逃课去网吧的学生,结果学生离家出走,老师苦寻6天才将其找回……(1月5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北齐文学家颜之推说:“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然而现在,一说到批评学生,恐怕就有个别老师会感到头痛。为啥?从已曝光的案例来看,不过因“批评有风险”而已。‎ 其实,因批评学生而“灰头土脸”、引发纠纷,甚至危及生存的事件早有发生。2006年4月,铜川女教师邱淑娥批评未完成作业的学生,结果遭家长率众打死;某地一教师批评学生,家长到学校闹事,逼迫老师给学生下跪……‎ 批评是德育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批评学生何以逐渐成了禁区呢?除了“熊孩子背后都是熊大人”外,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要从教育本身去探寻。笔者认为,一是因为对“新颖”教育理论的僵化理解;二是因为教师的合法权益,包括教育权,得不到理直气壮的维护。‎ 近年来,有人提倡“无批评教育”,断言“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指责、训斥、讽刺、挖苦,甚至体罚,的确是一种落后的、摧残孩子身心的教育方式。然而,如果借此否定批评在塑造人格、规范行为上的积极作用,那么这样的教育同样是“不健康”的。我们怎可因噎废食?‎ 事实表明:“棍棒”教育不足道,“蜜糖”教育亦不可取。如何让批评学生不成个“事儿”?老师们要敢为、更要善为,在批评时融情、融趣、融理,真正做到严而不厉;学校和主管部门要当好“娘家”,在矛盾纠纷出现时不推卸责任、不委曲求全;政府要补足法律“短板”,既依法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又把批评、惩戒的权力还给教师。‎ 古人说的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了让孩子少走歧路,家长要谨记“溺子如弑子”的道理,严格规范孩子的行为,对教师的管理多理解、多支持。须知:无原则的赞扬其实就是成长的“毒药”。‎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首先,理解材料,老师批评学生成了个“事儿”,对此事的认识和思考。如老师批评学生,应该适度,注意技巧,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等。家长应该正确认识教师的批评,不能溺爱学生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制度,切实保护老师的立意。社会角度,应该宽容,正确认识教师批评学生的这一现象。‎ 点睛:时事类作文材料中的事件,很多情况下是利弊互见,见仁见智,以使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对事件“表明态度,阐述看法”,从而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对于利弊互见的时事,我们必须以一分为二的观点、用辩证的角度来审题立意,来分析问题,才能使文章的观点更加客观真实,也更具说服力。‎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