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新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新版

‎2019届高三语文9月份考试试卷 各题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按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谱也称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题的家族世系繁衍的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家谱有约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属珍贵的人文资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关于家谱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是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现今可以知道的最早的家谱雏形,是殷商时期留下的一片牛肩甲骨,现保存在大英博物馆,乃武丁时期所刻,是某一王室之外的显贵家族之记录。另外,商周两代,还有刻录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家谱。周代的《世本》,曾对创作《史记》有过参考作用,目前学术界公认它是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名之先河。‎ 周代的《世本》,在于“奠系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系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贵贱的亲疏。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制度,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趋于瓦解。到了汉高祖刘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至东汉时已由世族和宗族代替了,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势力极度膨胀,选用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官之任用,“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家之婚姻,必由谱系”。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主要依据。与之适应的是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国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同时,伪造世系门第的造假现象应运而生,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唐朝初年,修谱继续为官府垄断。为了打击旧有的门阀势力,抬高李氏皇族社会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组织力量编纂《氏族志》,“以今日官爵为等级高下”。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阀”,新兴的庶族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的地位。直到宋代,家谱编纂方式由过去主要是官府修谱发展为私家修谱。家谱功能上也由过去主要是出仕、联姻的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明清以来,私修家谱之风盛行不衰,目前存世的家谱绝大多数是清代以后撰修的。‎ ‎“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个家族、家庭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同时家谱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因此,续修、新修家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1. 下列有关“家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谱,亦称族谱,是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繁衍的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B. ‎ 12‎ 家谱的最早雏形,是殷商时期留下的一片牛肩甲骨和商周两代刻录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家谱。‎ C. 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目前学术界公认周朝的《世本》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 D. 家谱至今大约有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三大历史文献之一,目前存世的家谱大多是清以后撰修的。‎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周代的家谱《世本》,是属于以周天子为首的周室宗族的,它是为了推行宗法分封制度,此制度到春秋战国趋于瓦解。‎ B. 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家谱成了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 C. 从魏晋南北朝到唐朝初年,家谱的编纂都为官府垄断,直到宋代,家谱的主要编纂方式才发生改变。‎ D. 宋代时,家谱由于失去了以前的出仕、联姻等政治功能而由官修变为私修,此时家谱更多是发挥其社会功能。‎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谱发展及其功能嬗变的脉络,大致可分为周代、两汉、魏晋南北朝、唐朝、五代、宋代、明清几个阶段,家谱随着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B. 魏晋南北朝时,因为家谱对于人们的社会地位、发展前途等有重大的作用,于是出现了造假的现象,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这是利益驱动所致。‎ C.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它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等的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修家谱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D. 国家有史,家族有谱,家谱与国史处于同等地位。一本家谱就是一个家庭的生命史,它记录了一个家族的根脉与成长,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象征。‎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救命恩人 江岸 正是下班高峰。侯一凡挺起胸膛,绷紧双腿,笔直地站在工厂门口。他目送着下班的人群潮水一般陆续涌出工厂大门,后来,只有零星的工人一个个往外走的时候,他才稍微放松下来。 ‎ 虽说只是一名工厂的保安,但是,侯一凡毕竟刚从武警部队退役半年,他站岗的姿势还是完全保留了真正的军人风范。 ‎ 他晃晃微微发酸的脖子,扭动了一下腰肢,准备回值班室的时候,突然想起,怎么没看见吕晓红大姐走出来呢? ‎ 侯一凡楞了一下,勾头往厂区方向看去。他拥有一双视力在2.0以上的眼睛,一眼看去,能看得很远。他发现,正在往外走的工人,包括厂区纵深处三三两两的人影,都不是吕晓红。 吕晓红平时上下班都很准时,今天怎么了?侯一凡决定在门口再站一会儿,等等吕晓红。 ‎ 12‎ 侯一凡在这个肉联厂虽然已经工作了半年时间,但是,认识的工人并不多,多数人只是在上下班的时候进出工厂,在他值班的时候,才在他面前晃一下。他一个从山区农村黄泥湾出来到城市打工的小保安,没有几个工人主动跟他搭讪,并告知他自己的名字。吕晓红这个名字也是他听别人喊的,可能听的次数稍微多了一些,他便牢牢记住了。 ‎ 大概等了十多分钟,厂里没有一个人往厂门口走了,当然,吕晓红依然没有出来。侯一凡感觉有些不对劲,到底哪里不对劲,他一下子也想不起来。他只好给保卫科长打电话。 ‎ 科长,你认识吕晓红吗?她是哪个车间的? ‎ 我不太清楚,怎么啦? ‎ 我没看见她下班出来,有些不放心。 ‎ 下班的时候,工人一窝蜂地出来,你一个个都看清楚了?你点名了?你怎么知道她没有出来? ‎ 吕晓红和别人不一样,我知道的。 ‎ 你别管闲事了,你又不是人事部的,考勤不归你管。看好你的门吧。 ‎ 科长没好气地挂了电话。科长说到人事部,提醒了侯一凡。他查了一下人事部的电话,把电话打了过去。 ‎ 请帮忙查一下,吕晓红是哪个车间的? ‎ 冷冻车间。 ‎ 还没有等侯一凡再说点什么,人事部那个人已经火急火燎地挂了电话。他把电话打到冷冻车间,可是,没有人接电话。他只好硬着头皮把电话打到厂办公室。 ‎ 冷冻车间的吕晓红,到现在没有出来。 ‎ 怎么了? ‎ 我怀疑她会不会被关在冷库里了。 ‎ 不会吧? ‎ 厂办公室的那个人漫不经心地挂了电话。该打的电话都打了,侯一凡没辙了。他在值班室坐了两分钟,椅子上好象放着一盆火,烧得他坐不住。终于,他站了起来,咬咬牙,拨通了厂长的电话。 ‎ 厂长您好。我是保卫科小侯,向您报告一件事。 ‎ 哦?说吧。 ‎ 冷冻车间的吕晓红到现在还没有出来,我怀疑她被关进了冷库里。请您赶紧派人到冷库去看看吧。 ‎ 有这样的事?我马上让冷冻车间主任去看看。 ‎ 12‎ 放下了电话,侯一凡惴惴不安地站在值班室门口,眼睛盯着大街。大约二十分钟左右,冷冻车间赵主任骑着摩托车,箭一般射过来。到了厂门口,他猛地刹车,停了下来。赵主任指着侯一凡的鼻子,喝道,就是你打电话给厂长,说冷库里面有人? ‎ 是我。侯一凡挺了挺身子。 ‎ 老子喝个酒都喝不安生。如果我去看了,冷库里没有人,出来我揭了你的皮……说着,赵主任一加油门,摩托车嘶吼着冲进了大门。 ‎ 后面的事情就不必细说了。 ‎ 医院救护车开进厂区的时候,几滴泪水猛地涌出了侯一凡的眼眶,挂在了他的睫毛上。 ‎ 吕晓红出院以后,买了一大兜水果,到厂门卫值班室感谢侯一凡。她紧紧握住侯一凡的手,说,大兄弟,如果不是你救了我,大姐就冻成死猪了。 ‎ 大姐,其实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 ‎ 为什么这样说? ‎ 侯一凡说,每天你上班,总是问候一声:你好;每天你下班,总是说一声:再见。我那天没有听到你说再见,所以知道你没有出来。否则,全厂五六百个工人,我怎么可能单单记得你呢? ‎ ‎(选自《洛神》2016年第6期)‎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小说开篇写侯一凡值班站岗的情景,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一个严肃认真,而又拘谨刻板的工厂保安形象,这种形象与下文他救人的执着是一脉相承的。 ‎ B.侯一凡在目送下班的人群陆续涌出工厂大门,准备回值班室的时候,想起没看见吕晓红走出来,然后觉得不大对劲,这说明他是一个细心留意的人。 ‎ C.多数职工只是在上下班的时候进出工厂,门卫侯一凡值班的时候只见他们一晃而过,这导致他不认识大多数中,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人际关系的单薄。 ‎ D.小说明写侯一凡疑心吕晓红留在冷库里,求人救出她,暗写吕晓红被关在冷库里,被救出,两条线索在救护车进厂时交会,这是小说构思的精巧之处。 ‎ ‎5. 小说详细地叙述侯一凡打电话救人的过程,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 ‎6. “其实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这句话,对理解小说情节、主人公和主旨都很重要,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2‎ ‎“梨园中人”谭元寿:江河不择细流 ‎ 2014年12月20日,纪念叶盛兰诞生100周年演唱会,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三代谭派传人同台演绎经典剧目《定军山》。那应该是谭元寿最近一次登台,那一年他已经86岁,孙子谭正岩35岁。‎ 直到2017年春节,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角儿来了之百年谭派》节目中,更多的谭迷才再一次见到谭元寿,听到他的声音。‎ ‎“父亲总想把最好的形象留在观众心里。"谭元寿的儿子谭立曾悄悄对我们说。‎ ‎ 真正的艺术家难免爱惜羽毛。尽管谭元寿是当之无愧的当代京剧大师,但他一辈子都反对别人称呼他为“艺术家”。他常挂在嘴边的是,“我只是一名普通演员”。二十多年前,谭元寿在上海电视台录制节目,现场有青年演员问他,何时成的名?他的回答是,“我一辈子也没有成名”。那是先生的谦虚,却有着“梨园世家”的自信与旷达。‎ ‎  作为京剧创始人之一谭鑫培的玄孙、“四大须生”之一谭富英的儿子,谭元寿的降生给这个家族带来一份重重的期待。谭元寿在幼年时就经常看京剧大师杨小楼的表演。每次见面,杨小楼都会把他高高举起,放在肩上,逗着说,快长大,把戏唱,成好角,名天下。“杨小楼是我一生中第一个崇拜者。”谭元寿说。‎ ‎  童年时,谭元寿就常随父亲去余叔岩家里学戏,看余叔岩先生向他父亲传授余派唱腔。听着听着,他就在余老夫人的怀抱里睡着了,睡梦里都是余派唱腔。所以,“直到现在,我最喜欢的还是余派唱腔。”‎ ‎  后来,谭小培仿照当年谭鑫培将谭富英送到富连成坐科,把谭元寿送到富连成第六科 “元”字科。入富连成科班学艺的第一天,肖长华先生给他取名元寿,从此戏班里就有了个谭元寿,在富连成学了7年,谭元寿学演了近百出戏。60多年后,谭元寿回忆起这难忘的7 年,总结了富连成的“三件法宝”:一是严格教学,不分亲疏;二是注重舞台实践,全年只休息两天,没有一天不上课,没有一天不练功,没有一天不演出;三是教学中“文武昆乱”并重,“文武昆乱”兼学。‎ ‎  谭先生讲的一件事让人印象极为深刻。出科之后,他崇拜李少春,想拜李少春为师。父亲谭富英不仅十分支持,还对他说:江河不择细流,泰山不弃细壤。谭派哪里来的?就是吸取各家之长才形成的。“我的曾祖、祖父、父亲和我的儿孙六代人,都是科班或者戏校坐科才出道的。没有一个是全靠家学,每一代人都拜有好多老师,这就是转益多师。”‎ ‎  京剧成为国剧的初期,谭鑫培创下了“无腔不学谭”的历史,这一方面源于谭派的声腔之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谭派没有门户之见,能够采众家之长,后学们也饮水思源,以艺为大。‎ ‎  一个家族,七代人从事同一门艺术,即便放在全世界,也是鲜见而宝贵的。在京剧自身的魅力之外,一定有一条强韧的精神纽带将他们联结在一起。我们去求证,谭先生笑笑说: “父亲谭富英的人品对我一生影响最大。他总教育我做人要忠厚,唱戏要高调门,做人要低调门。要学会吃亏、让人。对别人厚才有自己的道,才有后代子孙的道。”‎ ‎  家族的巨大声望,戏曲界乃至国家的厚望,在谭元寿的人生里是一种无形的推动力。创业难,守业更难。作为谭派第五代的谭元寿,全面继承谭派表演艺术,守本纳新,拓宽戏路,“做了谭派艺术忠诚而富有成效的守护者”。‎ ‎ 因为这样的梨园人生,谭元寿才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京剧,关心京剧的未来。‎ 他常说,“艺术家是唱出来的,不是任何人可以馈赠的”。尽管他唱过演过的戏有二百多出,在今天看来已经是不可思议的一个数字,但他一直强调自己与前辈的差距。他几乎能唱各种老生戏与武生戏,他说程砚秋先生花旦、刀马旦、泼辣旦、昆腔戏什么都唱,所以希望人们不要狭隘地理解流派艺术,希望青年演员在继承流派的同时,一定要多学、多演、多看,不断拓宽自己的戏路。‎ 12‎ ‎  他说,京剧这门艺术就是口传心授,看录像谁都能看明白,但里面的内涵是看不会的,很多诀窍必须口传心授,“京剧都是这么传下来的”。所以,他从来没有门户观念,一直对登门请教的戏曲界人士敞开大门,年届九十还亲手指导中国戏曲学院的研究生。‎ ‎  他最担心的也是京剧,“最怕走样了,失传了。梅先生有句话富有哲理,'移步不换形’。我们要跟着时代,但不能为了追时代就丢了本来的样子” 。‎ ‎ 人们说,有人才有戏,有戏才有派。因为一代代戏曲人的砥砺前行,才有京剧两百年的辉煌。无数个体的追求终会塑造出时代的模样。但如果我们都习惯了追随时尚,在新奇芜杂的各种话语中摇摆不定,而无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我们时代文化的准星和标尺又在哪里?(有删节)‎ ‎ 相关链接 ‎ ①谭鑫培是我国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其创建的谭派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京剧艺术流派。他亲手培育了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三位京剧大师。此外,他还主演了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北京青年报》)‎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谭元寿晚年登台演戏的次数不多,但他并没有放弃对京剧艺术的执着追求,更没有因为年高而降低艺术标准。‎ B.作为当代京剧艺术大师,谭元寿对京剧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的谦逊之中带着“梨园世家”的自信与旷达。‎ C.谭派没有门户之见且能采众家之长的观念对谭元寿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学艺时博采众家之长,成名后没有派别意识。‎ D.父亲对谭元寿个人品质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教育他要将唱戏和做人结合起来,学会吃亏、让人。‎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写谭元寿儿时常看杨小楼表演,去余叔岩家学戏,意在说明杨、余二人对谭元寿走上京剧表演艺术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谭元寿携儿孙同台演绎经典剧目《定军山》,不仅为纪念叶盛兰诞生100周年演唱会助兴,‎ 更是以这种方式深切缅怀谭派创始人谭鑫培。‎ C.文章使用“坐科”“文武昆乱”“泼辣旦”等京剧专业术语,行文上符合传主身份,但也给读者理解文章增加了很大难度。‎ D.文章引用梅兰芳的话是为了表明京剧艺术的发展要保持本来的样子,不要有什么变化,否则就会走样甚至失传。‎ E.文章结尾语言内涵丰富,暗示今天的人们要像谭元寿先生一样,在追寻我们民放历史和 传统的道路上保持从容与专注。‎ ‎9.结合谭元寿的梨园人生和谭派京剧的发展,简要分析“江河不择细流”的内涵。‎ ‎ ‎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肯堂,字载宁,松江华亭人。天启五年进士。授浚县知县。‎ 12‎ 崇祯七年,擢御史。明年春,贼陷凤阳,条上灭贼五事。俄以皇陵震惊,疏责辅臣不宜作秦越之视,帝不问。出按福建,数以平寇功受赉。还朝,言:“监司营竞纷纭,意所欲就,则保留久任;意所欲避,则易地借才。今岁燕、秦,明岁闽、粤,道路往返,动经数千,程限稽迟,多逾数月。加一番更移,辄加一番扰害。”帝是其言。十二年十月,杨嗣昌出督师。肯堂奏,帝以偏执臆见责之。‎ 十四年四月言:“流寇隳城破邑,往来纵横,如入无人之境,此督师嗣昌受事前所未有。目前大计,在先释嗣昌之权。”疏入而嗣昌已死。十二月复言:“今讨贼不可谓无人,巡抚之外更有抚治,总督之上又有督师。位号虽殊,事权无别。中枢冥冥而决,诸臣瞆瞆而任。至失地丧师,中枢纠督抚以自解,督抚又互相委以谢愆,而疆事不可问矣。”帝纳其言,下所司详议。十五年请召还建言谴谪诸臣,乃复给事中阴润、李清、刘昌,御史周一敬官。肯堂迁大理丞,旋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 总兵郑鸿逵拥唐王聿键入闽,与其兄南安伯芝龙及肯堂劝进,遂加太子少保、吏部尚书。曾樱至,言官请令樱掌吏部,乃令肯堂掌都察院。肯堂请出募舟师,由海道抵江南,倡义旅,而王由仙霞趋浙东,与相声援。乃加少保,给敕印,便宜从事。芝龙怀异心,阴沮之,不成行。‎ 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城中兵六千,居民万余,坚守十余日。城破,肯堂衣蟒玉南向坐,令四妾、一子妇、一女孙先死,乃从容赋诗自经。‎ ‎(《明史列传·张肯堂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 B.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 C.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 D.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越之视”即看他人的得失像秦国人看越国人的肥瘦一样,比喻他人痛痒与己无关。‎ B.巡抚,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是由中央政府派出巡视各地的大臣。‎ 12‎ C.“吏部”居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为吏部尚书,在唐宋明清时期负责科举考试和授官。‎ D.蟒玉,即绣有蟒蛇的长袍、饰有玉石的腰带,亦作蟒衣玉带,在文中代指官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肯堂读书仕进,受到重用。他通过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历任知县、御史和巡抚等官职,受到了重用。‎ B.张肯堂忠于职守,敢于谏言。他多次就军事等问题向皇帝上书进言,即使受到皇帝的追责惩处,也不气馁。‎ C.张肯堂投身战事,坚持不懈。他请求招募水军;从海路到江南以和唐王呼应,在唐王死后仍坚持作战。‎ D.张肯堂气节刚烈,最终殉国。他率军守城十多天,在清军破城后,穿着官服让家人先死,然后写诗自尽。‎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崇祯七年,擢御史。明年春,贼陷凤阳,条上灭贼五事。‎ ‎(2)今岁燕、秦,明岁闽、粤,道路往返,动经数千,程限稽迟,多逾数月。‎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4~15题。‎ 寒食雨二首¢Ù(其二)‎ 苏 轼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Ú,死灰吹不起!‎ ‎[注] ①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到达贬所黄州,本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寒食节。¢Ú阮籍每走到一条路的尽头,就感慨地哭起来。这里隐言拟学阮籍穷途之哭。‎ ‎14.关于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前四句描写了江水满涨,雨势逼人,栖身的小屋像一叶渔舟,在蒙蒙烟雨中飘摇抖动的画面。萧索凄凉之态既是诗境,更是诗人的心境。‎ B.¡°空庖¡±¡°寒菜¡±¡°破灶¡±¡°湿苇¡± ‎ 12‎ 等物象写出了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与艰难,表现了诗人在黄州时常迫于饥寒的窘况。‎ C.诗人居于黄州,没有公务缠身,生活悠闲自得,竟不知年月几何,看到¡°乌衔纸¡±才恍悟当前正是寒食节令。‎ D.¡°君门¡±两句写到诗人既不能为国为民建功立业,又不能退居故里,孝守先人坟墓,可谓希望全无,为下文直抒胸臆奠定了感情基调。‎ E.这是一首逢寒食节遇雨抒情的感怀诗,抒发了诗人因被贬黄州而不能祭扫祖坟的无奈与悲痛之情,以及无穷的感伤。‎ ‎15.苏轼的《定风波》作于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与此诗同期,但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却与本诗有很大差异,试就二者的不同做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名篇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韩愈的《师说》中,“ , , ”三句话与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描写的现象相同。‎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惆怅的诗句是:“ , 。”‎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此处峰回路转,一道道瀑布飞挂在眼前,翻滚着白色的浪花,飞溅着似玉如银的水珠气势雄浑而磅礴,令人流连忘返。‎ ‎②随着文字我们恍若回到了古战场,将士们奋勇杀敌血流如注甚至掉臂不顾,惨烈的场面令人难以忘怀。‎ ‎③法国尼斯欧洲研究所学者乔治·佐戈普鲁斯认为,很多国家对有效解决腐败问题一筹莫展,中国在短短几年内就取得了如此巨大成绩,“让世界为之惊叹”。‎ ‎④坚持走职业化、市场化的道路,通过引进高水平的教练和球员来带火球市,长此以往,中国足球一定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⑤据新闻报道,在某些乡镇,冒充军人诈骗已经蔚然成风,因此地方公安局于日前开展了专项行动,对一些诈骗犯发出了通缉令。‎ ‎⑥张召忠身上有很多有趣的地方,比如拥有军人身份却时常一副“没正形”的样子,年过半百却像小孩子那般无拘无束、胸无城府。‎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①③⑥ D. ①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高三的学生已投入到高考复习了,我们如果不能在复习过程中脚踏实地地勤学苦练,学习就会一落千丈。‎ 12‎ B.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该国的科技水平。‎ C.2017年,赣州的房价已上涨到均价1万一平米。专家指出,未来的3到5年左右,赣州的房价仍会持续上涨。‎ D.由于战争持续不断,叙利亚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据报道,现在叙利亚各大医院药品非常奇缺,很多伤员只能硬撑,形势十分严峻。‎ ‎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接连不断的雾霾天,让我们的呼吸多了一份沉重,雾霾中含有大量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有害物质, ,因此PM2.5滞留、附着在鼻咽部和气管壁上,与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产生刺激,腐蚀和损伤黏膜、汗毛,引起炎症,增加气道阻力,导致慢性鼻咽炎、慢性气管炎等痰痛发生。‎ A.这些物质随着呼吸进入呼吸道,而数量过大的这些物质无法被人体呼吸道的防御功能过滤掉 B.呼吸道吸进这些物质,而数量过大的这些物质无法被人体呼吸道的防御功能过滤掉 C.这些物质随着呼吸进入呼吸道,而人体呼吸道的防御功能无法将数量过大的这些物质过滤掉 D.呼吸道吸进这些物质,而人体呼吸道的防御功能无法将数量过大的这些物质过滤掉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俄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认为,① 。第一视野会触及到重大的社会现实的本质因素。古典小说大多是这一视野的产物。② ,诸如生命的目的、生存的意义等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问题。比如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从捷克首都布拉格被占领的历史事件写起,③ ,进而关注人们在强权下的表现,提出“媚俗”的问题,已经是第二视野。‎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 求真中学的小莉、小雨在打扫学校教学楼的走廊时,发现一株小树苗长在走廊边的下水道边的地砖缝中。小莉说:“小树苗的生命力真强,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好好照顾它。”小雨说:“小树苗的生命力虽然强,可它长错了地方,如果我们把它移植到花坛里,不是可以生长得更好吗?”‎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 B 2. D 3. D4.B 12‎ ‎5.①形象上,凸显侯一凡对救人认真执著的“救命恩人”的形象。‎ ‎ ②情节上,展示侯一凡的认真热心与有关负责人麻痹冷漠的对比,造成矛盾冲突,突显救人不易。‎ ‎ ③效果上,运用延迟手法,使救人的情节一波三折,增强故事的吸引力。‎ ‎(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5分)‎ ‎6.①情节上,引出对救人原因的说明,解释悬念,使情节完整。‎ ‎ ②人物上,侯一凡把救人的原因归为吕晓红,表现了他谦逊淳朴的形象特点。‎ ‎ ③主旨上,这句话揭示了吕晓红被救的根本原因在于她自己尊重他人、友善待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表达了友善和关爱的主旨。‎ ‎7.C8. A、E ‎9. “江河不择细流”是接纳、兼容、博采众长的行为和智慧,是谭派的艺术追求和谭元寿梨园人生的真实写照。‎ ‎ ①谭元寿全面继承谭派表演艺术,博采众长,守本纳新,拓宽戏路;‎ ‎ ②谭元寿打破门户观念,对求教者敞开大门,爱护京剧,传承京剧;‎ ‎ ③谭派就是建立在转益多师、吸取各家之长的基础上,成为对后世影响最大 ‎ ‎ 的一个京剧艺术流派;‎ ‎10.D11.C12.B ‎13.(1)崇祯七年,他升任御史,第二年春天,贼寇攻下凤阳,他上书就消灭贼寇的事讲五点意见。‎ ‎(2)今年在河北、陕西,明年调到福建、广东,在路上往返,动不动就是几千里,时限的耽误经常超过几个月 ‎14.CE ‎ ‎15.《定风波》通过记叙出游时归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从中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3分)《寒食雨二首(其二)》则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明言自己打算学习阮籍穷途而哭的生活,别世出道,抒写出对政治的冷淡和但求平静无事,免遭迫害,除此之外,别无他念的真性情。(3分)‎ ‎16. (1)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辄群聚而笑之 ‎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是烂柯人 ‎17.C18.B19.C20.①作家(小说)应该具备两种视野 ②第二视野关注自身存在的问题 ③是第一视野 ‎21.审题立意分析:‎ 12‎ 本次作文题型为新材料作文,题目由一则叙述性材料和写作要求组成。叙述性材料提供了一个可供考生写作的具体情境,考生可据此具体情境中的要素(人、物、事件、细节等)选取角度审题立意进行写作,也可在具体的要素分析的基础上进而延伸至人生、社会等更宽广的层面上进行拓展写作。‎ 材料中的要素有小莉、小雨、小树苗、下水道边的地砖缝。小树苗是一株成长中的小植物,而下水道边的地砖缝是小树苗萌芽生长的具体环境,现在长出了一株小树苗,这是引发小莉、小雨讨论的具体背景。小莉、小雨的话语代表了各自对小树苗生长于地砖缝中这一具体事件的看法。‎ 小莉认为小树苗能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萌芽生长,这体现了生命的坚强,值得大家学习,小莉从小树苗身上意识到生命的顽强,因此认为要好好照顾小树苗。小莉的看法反映的是对弱小但顽强生命的尊重、赞扬。‎ 小雨的看法与小莉有交叉之处,也意识到小树苗生命力的顽强,但她认为小树苗长错了地方,建议把小树苗移植到花坛里,如此,更利于小树苗的生长。从小树苗与生长环境的角度考虑,小雨认为应该为小树苗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除了围绕小莉、小雨二人对小树苗生长在下水道边的地砖缝这一事件发表的不同看法选取角度立意外,考生还可以把小树苗作为立意的角度,小树苗生长于下水道边的地砖缝,一方面体现了生命的坚强,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发关于每一个生命生长环境的思考。同时,在立意写作的时候,要注意材料中的两个细节,一是“小树苗”而非大树,意指此处的生命应是处于弱小、发展状态的生命,而非蓬勃与强大;二是材料中小树苗从萌芽到生长的具体环境是“下水道边的地砖缝”,下水道,阴暗肮脏,地砖缝,空间狭窄。这两处均是命题材料所设置的具体细节。‎ 综上所述,本题围绕小树苗生长在下水道边的地砖缝这一具体情境提供了三个立意角度。‎ 小莉角度:尊重每一个卑微、弱小的生命;每一个卑微、弱小的生命都拥有生长、发展的权利;善待每一个卑微、弱小的生命。‎ 小雨角度:为每一个卑微、弱小的生命提供合适的、良好的生存、成长环境。‎ 小树苗角度:卑微与弱小不是放弃成长的理由。‎ 需要提醒的是,不管是选取哪一个角度立意,所持观点均要来源于材料,不能凭空产生,考生可在对命题材料所提供的具体情境分析的基础上合理延伸,并展现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例如由“小树苗”与“走廊下水道边的地砖缝”的关系可以延伸至对人才与成才环境的思考、社会底层群体与平等尊重、社会保障的思考等,而这种思考的差别,也是区分考生写作水平、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准。‎ 考生不能无视材料的存在,全文毫不提及材料内容,不能全文不联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 12‎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