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7届江西省师大附中高三12月月考(2016-1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7届江西省师大附中高三12月月考(2016-12)

江西师大附中高三年级语文月考试卷 ‎ 命题人:刘梅生 审题人:黄翠 2016.12‎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三篇阅读,共36分)‎ ‎(一)一般论述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題,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 “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 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走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訧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 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竞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竞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 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 ‎ 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 《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心与手 ‎[美]欧•亨利 ‎ 在丹佛车站,一帮旅客拥进开往东部方向的BM公司的快车车厢。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衣着华丽的年轻女子,她身边摆满了有经验的旅行者才会携带的豪华物品。在新上车的旅客中走来了两个人。一位年轻英俊,神态举止显得果敢而又坦率;另一位则脸色阴沉,行动拖沓。他们被手铐铐在一起。‎ ‎ 两个人穿过车厢过道,一张背向的位子是唯一空着的,而且正对着那位迷人的女子。‎ ‎ 他们就在这张空位子上坐了下来。年轻的女子看到他们,脸上即刻浮现出妩媚的笑容,圆润的双颊也有些发红。接着只见她伸出那戴着灰色手套的手与来客握手。她开口说话的声音听上去甜美而又舒缓,让人感到她是一位爱好交谈的人。‎ ‎ 她说道:“噢,埃斯顿先生,怎么,他乡异地,连老朋友也不认识了?”‎ ‎ 年轻英俊的那位听到她的声音,立刻强烈地一怔,显得局促不安起来,然后他用左手握住了她的手。‎ ‎ “费尔吉德小姐,”他笑着说,“我请求您原谅我不能用另一只手来握手,因为它现在正派用场呢。”‎ ‎ 他微微地提起右手,只见一副闪亮的“手镯”正把他的右手腕和同伴的左手腕扣在一起。年轻姑娘眼中的兴奋神情渐渐地变成一种惶惑的恐惧。脸颊上的红色也消退了。‎ 她不解地张开双唇,力图缓解难过的心情。埃斯顿微微一笑,好像是这位小姐的样子使他发笑一样。他刚要开口解释,他的同伴抢先说话了。这位脸色阴沉的人一直用他那锐利机敏的眼睛偷偷地察看着姑娘的表情。‎ ‎ “请允许我说话,小姐。我看得出您和这位警长一定很熟悉,如果您让他在判罪的时候替我说几句好话,那我的处境一定会好多了。他正送我去内森维茨监狱,我将因伪造罪在那儿被判处7年徒刑。”‎ ‎ “噢,”姑娘舒了口气,脸色恢复了自然,“那么这就是你现在做的差事,当个警长。”‎ ‎ “亲爱的费尔吉德小姐,”埃斯顿平静地说道,“我不得不找个差事来做。钱总是生翅而飞的。你也清楚在华盛顿是要有钱才能和别人一样地生活。我发现西部是赚钱的好去处,所以——当然警长的地位自然比不上大使,但是——”‎ ‎   “大使,”姑娘兴奋地说道,“你可别再提大使了,大使可不需要做这种事情,这点你应该是知道的。你现在既然成了一名勇敢的西部英雄,骑马,打枪,经历各种危险,那么生活也一定和在华盛顿时大不一样。你可再也不和老朋友们一道了。”‎ ‎ 姑娘的眼光再次被吸引到了那副亮闪闪的手铐上,她睁大了眼睛。‎ ‎ “请别在意,小姐,”另外那位来客又说道,“为了不让犯人逃跑,所有的警长都把自己和犯人铐在一起,埃斯顿先生是懂得这一点的。”‎ ‎“要过多久我们才能在华盛顿见面?”姑娘问。‎ ‎   “我想不会是马上,”埃斯顿回答,“我想恐怕我是不会有轻松自在的日子过了。”‎ ‎   “我喜爱西部,”姑娘不在意地说着,眼光温柔地闪动着。看着车窗外,她坦率自然,毫不掩饰饰地告诉他说:“妈妈和我在西部度过了整个夏天,因为父亲生病,她一星期前回去了。我在西部过得很愉快。金钱可代表不了一切,但人们常在这点上出差错,并执迷不悟地——”‎ ‎ “我说警长先生,”脸色阴沉的那位粗声地说道,“这太不公平了,我需要喝点酒,我一天没抽烟了。你们谈够了吗?现在带我去抽烟室好吗?我真想过过瘾。”‎ 这两位系在一起的旅行者站起身来,埃斯顿脸上依旧挂着迟钝的微笑。‎ ‎ “我可不能拒绝一个抽烟的请求,”他轻声说,“这是一位不走运的朋友。再见,费尔吉德小姐,工作需要,你能理解。”他伸手来握别。‎ ‎“你现在去不了东部太遗憾了。”她一面说着,一面重新整理好衣裳,恢复起仪态,“但我想你一定会继续旅行到内森维茨的。”‎ ‎  “是的,”埃斯顿回答,“我要去内森维茨。”‎ 两位来客小心翼翼地穿过车厢过道进入吸烟室。‎ ‎ 另外两个坐在一旁的旅客几乎听到了他们的全部谈话,其中一个说道:“那个警长真是条好汉,很多西部人都这样棒。”‎ ‎ “如此年轻的小伙子就担任一个这么大的职务,是吗?”另一个问道。‎ ‎ “年轻!”第一个人大叫道,“为什么——噢!你真的看准了吗?我是说——你见过把犯人铐在自己右手上的警官吗?”‎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6分)‎ A.小说开头男女主人公依次出场,只介绍人物的外貌神态,并不点明人物的具体身份,目的是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 B.这篇小说讲述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读后给人带来一种悬疑得到解决的刺激,这也是这篇小说最大的魅力。‎ C.欧•亨利的小说一般具有讽刺的味道,这篇小说实际上是在嘲笑这个罪犯装得像真警察一样,讽刺了装腔作势的人。‎ D.欧•亨利的这篇小说技巧性很强,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勾勒矛盾,而情节的设置显得有些逊色,缺乏戏剧性。‎ E.本文的结尾显示了欧•亨利的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感到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5.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费尔吉德小姐的形象特点。(4分)‎ ‎ 答:      。‎ ‎6.小说的题目是“心与手”,请从主题的角度探究以此为题的理由。(4分)‎ ‎ 答: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3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历史绕不过的民国才女 佟吉清 王鹤所著《偶尔遇见的传奇——民国才女写真》呈现出那个时代特有的华美。站在西风东渐的潮头,民国才女们藐视旧习、锋芒尽显,接受新式教育,追求婚姻自主,倡导性别平等,用生命展现不一样的民国风度。‎ 就在几个月前,杨绛先生迎来了她的101岁生日。她是钱钟书心目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曾因为话剧《称心如意》《弄假成真》等声名鹊起。她翻译的文字行云流水,被朱光潜评价为“最好”。在女儿和丈夫相继离去后,讲述一家三口故事的《我们仨》,读来总有要流泪的感觉。看到杨绛《走在人生边上》所附近照,那通透、温润的形象,王鹤说:“所谓优雅地老去,就应该是这样的模样吧。”【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初识杨荫榆,是因为偶遇杨绛的一篇文章。杨荫榆曾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成为中国首位国立大学女校长,因在女师大风潮中的表现,被鲁迅痛加斥责,而她矢志以女子教育为职责的一面,本不该被尴尬离职埋没。同样地,大名鼎鼎的冯友兰,有个了不起的妹妹冯沅君,她踩着一双小脚,穿市面销售的皮鞋,走上创作和学术道路,登上北京大学的讲台,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性一级教授。‎ 说到翘楚云集的“太太客厅”,以及林徽因与冰心因《我们太太的客厅》荡漾的嫌隙,几乎无人不晓,王鹤以“她的抱负岂止于在客厅”的发问,为林徽因正名。除了惊人的美貌、绝顶的聪明、浪漫的爱情,林徽因更是中国第一代女性建筑学家,她的诗文亦颇有灵性,这样的奇女子,怎能安于沙龙女主人的位置?‎ ‎“香闺奇才”吕碧城,作为《大公报》的第一位女编辑,她发表诗文,倡导启民智、兴女权、办女校,为几千年来居于“卑屈凌辱”地位的女子争取平等、自由和受教育的权利。她创办了京津一带最早的女子公学——北洋女子公学,后改名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年仅23岁的吕碧城任监督(校长),被誉为“北洋女学界的哥伦布”。王鹤的评价非常精准:“她的高才绝韵、奇风异调,哪里是‘剩女’二字,可以轻易概括?”这样的女子,普通男人确实只有高山仰止的份儿。‎ ‎“五四”以来,出现了许多成就斐然的女作家。鲁迅评价萧红,能够以“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写出“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石评梅素有 ‎“以生花之笔,写哀时之痛”之誉;把《红楼梦》改编为剧本的第一人赵清阁,田汉赞她“从来燕赵多奇女,清阁翩翩似健男”;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自传体长篇小说,饱含对北京的深情;只有历尽沧桑而又明察秋毫的张爱玲,才会说出“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这样惊人之语……这些不禁让我想起舒芜的评价:她们或则以慈母的心给一切被侮辱被损害者以爱抚,或则以姐妹的心给一切反抗战斗者以关切,或则以秀丽的期望歌颂着明天,或则以凄婉的情绪诅咒着今日,都不是男性作家所能代替的。‎ 陆小曼精通琴棋书画,懂英语、法语,曾在外交部做过翻译,她的“美”有胡适“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为证,写满她和徐志摩“城里城外”的那一页,好像总也翻不过去。‎ 胡适在《易卜生主义》中指出,“娜拉抛弃了家庭丈夫儿女,飘然而去,只因为她觉悟了她自己也是一个人。”被郭沫若比作娜拉的董竹君,放弃阔太太的生活,带着四个女儿离开夫家,闯荡大上海,开餐馆办纱厂,孩子们也都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时光荏苒。如今,婚姻自主、接受教育、经济独立,这些前辈们砥砺争取的权利,已经被视为当然,但我们切不可忘记,民国才女们披荆斩棘的苦乐悲喜。诚如伍江陵为本书所做序中所言:在历史进步的关头,她们选择了一跃而加入,而不仅仅是站在路旁作为一个鼓掌者。所以,历史绕不过她们。(摘自《中国妇女报》2014年3月,略有删节)‎ ‎【相关链接】‎ 被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寡妇主义》中点名批判的北师大女校长杨荫榆,维护 洋政府的专制统治,在管理上施行封建家长的粗暴方式,限制学生思想和行动的自由,并排挤与自己意见相左的教师。在抗日战争中,她不畏艰险,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同胞,最终命丧日寇之手。‎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6分)‎ A.王鹤透过这些才女风华锐利的生命表象,让读者触摸到五四运动带来的自由和平等的时代脉搏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女性体现出的民族气节。‎ B.文章善于以小见大,以别开生面的闲笔,现代的视角,解读那些风华绝代的民国女子的卓越风采。‎ C.杨荫榆因在女师大风潮中的表现,被鲁迅痛加斥责,所以文中作者对杨荫榆女士颇多微词。‎ D.陆小曼精通琴棋书画,懂英语、法语,但胡适等大都不在意她的才华,只留意她的美貌。而后世人们却偏好津津乐道于她与徐志摩的凄美故事。‎ E.文中盛赞杨绛与钱钟书伉俪情深,在文坛上留下一段佳话。特别是杨绛先生的作品《我们仨》,读来感人肺腑。‎ ‎8.这些民国才女都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3分)‎ ‎ 答:     。‎ ‎9.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历史绕不过她们”这句话的理解。(4分)‎ ‎ 答:     。‎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贾居贞,字仲明,真定获鹿人。年十五,汴京破,奉母居天平。甫冠,为行台从事。时法制未立,人以贿赂相交结。有馈黄金五十两者,居贞却之。太宗闻而嘉叹,敕有司月给白金百两,以旌其廉。世祖即位,授中书左右司郎中。从帝北征,每陈说《资治通鉴》,虽在军中,未尝废书。一日,帝问:“郎俸几何?”居贞以数对。帝谓其太薄,敕增之,居贞辞曰:“品秩宜然,不可以臣而紊制。”刘秉忠奏居贞为参知政事,又辞曰:“他日必有由郎官援例求执政者,将何以处之?”不拜。至元十一年,丞相伯颜伐宋,居贞以宣抚使议行省事。既渡江,下鄂、汉,伯颜以大军东下,留右丞阿里海涯与居贞分省镇之。居贞曰:“江陵要地,乃宋制阃重兵所屯。闻诸将不睦,迁徙之民盈城,复皆疾疫,刍薪乏阙,杜门不敢樵采。不乘隙先取之。”驿闻。十二年春,命阿里海涯领兵取江陵,居贞以佥行省事留鄂。于是发仓廪以赈流亡,宋宗室子孙流寓者,廪食之,不变其服,而行其楮币。十四年,任湖北宣慰使。命未下居贞闭门不出而骄将悍卒合谋扰民乃复出视事人恃以无恐及行鄂之老幼号送于道刻其像于石祠之泮宫十五年,迁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未至,民争千里迎诉。士卒有挟兵入民家,诬为藏匿以取财者,取人子女为奴妾者,皆痛绳以法。南安李梓发作乱,居贞虑将帅出兵扰民,请亲往,卒才千人,营于城北,遣人谕之。贼众闻居贞至,皆散匿,不复为用。比还,不戮一人。十七年,以疾卒于位,年六十三。赠推忠辅义功臣,追封定国公。‎ ‎(节选自《元史•贾居贞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命未下/居贞闭门不出/而骄将悍卒合谋扰民/乃复出/视事人恃以无恐/及行/鄂之老幼号送/‎ ‎ 于道刻其像于石/祠之泮宫/‎ B.命未下/居贞闭门不出/而骄将悍卒合谋扰民/乃复出/视事人恃以无恐/及行/鄂之老幼号送 ‎ 于道/刻其像于石/祠之泮宫/‎ C.命未下/居贞闭门不出/而骄将悍卒合谋扰民/乃复出视事/人恃以无恐/及行/鄂之老幼号送 ‎ 于道/刻其像于石/祠之泮宫/‎ D.命未下/居贞闭门不出/而骄将悍卒合谋扰民/乃复出视事/人恃以无恐/及行/鄂之老幼号送/‎ ‎ 于道刻其像于石/祠之泮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甫冠:刚刚加冠。古代未成年男子不带冠,20岁时举行加冠礼,标志着成年。‎ B.郎中:原指朝廷医生,自唐以后指分管各司事务的高级官员,位在尚书、侍郎之下。‎ C.品秩:官品与奉秩。是官职并行的人身等级制度,是官吏政治地位、身份等级的标志。‎ D.楮币:宋金元时发行的“会子”“宝券”等纸币,多用楮皮纸制成。后泛指一般的纸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A.贾居贞为人清廉,深受赞赏。在国家法制尚未确立时,人们互相行贿勾结,他拒绝接受 ‎ 别人赠送的黄金,皇上知道后,大加赞赏并给予表彰。‎ B.贾居贞不贪名利,恪守本分。他不愿为获取个人利益而破坏国家制度,不论是世祖提出 ‎ 为他增加俸禄还是刘秉忠上奏推荐他做参知政事,他都不接受。‎ C.贾居贞善于用兵,把我战机。在与丞相伯颜征伐宋朝时,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有利于元军的战机,建议趁宋军危困之际及早攻打军事重地江陵。‎ D.贾居贞一心为民,体恤百姓。在江西任职期间,他军中的士兵骚扰百姓,居贞严厉惩治。在平定叛乱时,他亲自带兵,不扰百姓,不杀一人,劝退贼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从帝北征,每陈说《资治通鉴》,虽在军中,未尝废书。‎ ‎ 答:      。‎ ‎(2)闻诸将不睦,迁徙之民盈城,复皆疾疫,刍薪乏阙,杜门不敢樵采。‎ ‎ 答:      。‎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唐•贯休 水香塘蒲黑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鸂鶒(xi chì):一种象鸳鸯的水鸟。柘(zhè):一种树。‎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6分) ‎ A.一、二两句诗描绘了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暗颂颂了村民的勤劳。‎ B.三、四两句诗描绘了美好和谐的农家生活,寄托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向往。‎ C.后四句塑造了包括作者在内地四种人物,虽然着墨不多,可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D.最后两句中山翁见作者到来,热情地向他兜售自家产品,希望他住下来能多用多买。‎ E.此诗给人清新健美之感,在晚唐缠绵颓废的诗风中,可谓独树一帜。‎ ‎15.最后两句刻画了“山翁”怎样的性格?一个“熟”字回应了上文哪些情景?(4分)‎ ‎ 答:    。‎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 , ”。‎ ‎(2)《送东阳马生序》中表达作者求学的经历中“苦中有乐”的句子是“ , ”。‎ ‎(3)《师说》中“吾师道也, ” 两句,表明了自己只要能学到道理,就不考虑对方年龄大小的从师之道。 ‎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作为一名年轻的科研人员,不要只看到 的东西,不要随波逐流,要真的下功夫,去找国家真正需要的东西,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②艺术家能够最大范围、最大限度地深入生活、把握生活固然好,但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涉猎过宽,与其到处 ,不如深入一点。‎ ‎③我国的利率改革是一项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制度改革。然而遗憾的是,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个研究角度关注甚少;偶有涉及,也是 ,零零碎碎。【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A.浮光掠影 蜻蜓点水 走马观花 B.浮光掠影 走马观花 蜻蜓点水 C.蜻蜓点水 走马观花 浮光掠影 D.蜻蜓点水 浮光掠影 走马观花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而且是其反观自身的镜子;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又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位置和价值。‎ B.‎5G时代将是物联网时代,而智能家居必然是重中之重。毕竟,通信技术的发展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人们更加智能、便携地生活。‎ C.名气、地位、财富等让人利令智昏,不少人为之铤而走险,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所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D.在网络时代,言论自由得到了技术的保障,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或编辑,在网络这一新的言论空间中发言。‎ ‎19.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②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③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④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 ‎⑤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的、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 ‎⑥云是由水珠凝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集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 ‎ A.③①②④⑥⑤ B.①③②④⑥⑤ C.③①④⑥⑤② D.①③④⑥⑤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收藏是分群体的,商人、画家、鉴赏家等不同的群体, ① ,收藏对他们的意义也不同。多数人将名家之作视为珍品,并赏之、敬之、供之,而徐悲鸿在收藏中体会到,名家之作 ② 。他认为一些名家画作在章法、笔墨、投色、造型等方面,也难免有不佳或未足之处。因此他将“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这些改良中国国画的理念,引入到对藏品的“改良”中,在鉴赏的基础上, ③ ,以求藏品达到至美,一如他在美术创作中的主张。‎ ‎① 【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② ‎ ‎③ ‎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答题。(6分)‎ 寝室里的矛盾可谓千奇百怪:睡眠时间不同步,有人早睡早起,有人晚睡晚起;有人睡觉打呼噜,影响别人休息;有人不爱干净,不搞卫生……任何一个误会,都有可能引发寝室矛盾。寝室有了矛盾,该如何去化解呢?‎ 请提两条建议,并加以简述。要求观点明确,简明得体(“每条建议”不要超过40个字)‎ 答:      。‎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小区里,几个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一边晒太阳,一边比赛背诵《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孩子们鼓起小脸认真背诵经典的样子很动人。‎ 当孩子们的父母来招呼孩子们回家吃饭时,不愿回家的孩子使出了各种办法与伎俩,有的与父母拉扯,有的大声呵斥父母,有的甚至在地上打滚抗议……‎ 这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江西师大附中高三年级语文月考试卷 ‎ 命题人:刘梅生 审题人:黄翠 2016.12‎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三篇阅读,共36分)‎ ‎(一)一般论述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題,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 “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 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走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訧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 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竞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竞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 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 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 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1.A 【解析】原文说的是“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而不是说它“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 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 “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 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2.C【解析】因果关系不成立,由第四段可知,“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并不是“这种结构影响接收者对文本的理解”的原因;依据文意来看,其原因应该是“接受者的心理文化结构先于作品而存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 《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性。‎ ‎3.B【解析】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说“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心与手 ‎[美]欧•亨利 ‎ 在丹佛车站,一帮旅客拥进开往东部方向的BM公司的快车车厢。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衣着华丽的年轻女子,她身边摆满了有经验的旅行者才会携带的豪华物品。在新上车的旅客中走来了两个人。一位年轻英俊,神态举止显得果敢而又坦率;另一位则脸色阴沉,行动拖沓。他们被手铐铐在一起。‎ ‎ 两个人穿过车厢过道,一张背向的位子是唯一空着的,而且正对着那位迷人的女子。‎ ‎ 他们就在这张空位子上坐了下来。年轻的女子看到他们,脸上即刻浮现出妩媚的笑容,圆润的双颊也有些发红。接着只见她伸出那戴着灰色手套的手与来客握手。她开口说话的声音听上去甜美而又舒缓,让人感到她是一位爱好交谈的人。‎ ‎ 她说道:“噢,埃斯顿先生,怎么,他乡异地,连老朋友也不认识了?”‎ ‎ 年轻英俊的那位听到她的声音,立刻强烈地一怔,显得局促不安起来,然后他用左手握住了她的手。‎ ‎ “费尔吉德小姐,”他笑着说,“我请求您原谅我不能用另一只手来握手,因为它现在正派用场呢。”‎ ‎ 他微微地提起右手,只见一副闪亮的“手镯”正把他的右手腕和同伴的左手腕扣在一起。年轻姑娘眼中的兴奋神情渐渐地变成一种惶惑的恐惧。脸颊上的红色也消退了。‎ 她不解地张开双唇,力图缓解难过的心情。埃斯顿微微一笑,好像是这位小姐的样子使他发笑一样。他刚要开口解释,他的同伴抢先说话了。这位脸色阴沉的人一直用他那锐利机敏的眼睛偷偷地察看着姑娘的表情。‎ ‎ “‎ 请允许我说话,小姐。我看得出您和这位警长一定很熟悉,如果您让他在判罪的时候替我说几句好话,那我的处境一定会好多了。他正送我去内森维茨监狱,我将因伪造罪在那儿被判处7年徒刑。”‎ ‎ “噢,”姑娘舒了口气,脸色恢复了自然,“那么这就是你现在做的差事,当个警长。”‎ ‎ “亲爱的费尔吉德小姐,”埃斯顿平静地说道,“我不得不找个差事来做。钱总是生翅而飞的。你也清楚在华盛顿是要有钱才能和别人一样地生活。我发现西部是赚钱的好去处,所以——当然警长的地位自然比不上大使,但是——”‎ ‎   “大使,”姑娘兴奋地说道,“你可别再提大使了,大使可不需要做这种事情,这点你应该是知道的。你现在既然成了一名勇敢的西部英雄,骑马,打枪,经历各种危险,那么生活也一定和在华盛顿时大不一样。你可再也不和老朋友们一道了。”‎ ‎ 姑娘的眼光再次被吸引到了那副亮闪闪的手铐上,她睁大了眼睛。‎ ‎ “请别在意,小姐,”另外那位来客又说道,“为了不让犯人逃跑,所有的警长都把自己和犯人铐在一起,埃斯顿先生是懂得这一点的。”‎ ‎“要过多久我们才能在华盛顿见面?”姑娘问。‎ ‎   “我想不会是马上,”埃斯顿回答,“我想恐怕我是不会有轻松自在的日子过了。”‎ ‎   “我喜爱西部,”姑娘不在意地说着,眼光温柔地闪动着。看着车窗外,她坦率自然,毫不掩饰饰地告诉他说:“妈妈和我在西部度过了整个夏天,因为父亲生病,她一星期前回去了。我在西部过得很愉快。金钱可代表不了一切,但人们常在这点上出差错,并执迷不悟地——”‎ ‎ “我说警长先生,”脸色阴沉的那位粗声地说道,“这太不公平了,我需要喝点酒,我一天没抽烟了。你们谈够了吗?现在带我去抽烟室好吗?我真想过过瘾。”‎ 这两位系在一起的旅行者站起身来,埃斯顿脸上依旧挂着迟钝的微笑。‎ ‎ “我可不能拒绝一个抽烟的请求,”他轻声说,“这是一位不走运的朋友。再见,费尔吉德小姐,工作需要,你能理解。”他伸手来握别。‎ ‎“你现在去不了东部太遗憾了。”她一面说着,一面重新整理好衣裳,恢复起仪态,“但我想你一定会继续旅行到内森维茨的。”‎ ‎  “是的,”埃斯顿回答,“我要去内森维茨。”‎ 两位来客小心翼翼地穿过车厢过道进入吸烟室。‎ ‎ 另外两个坐在一旁的旅客几乎听到了他们的全部谈话,其中一个说道:“那个警长真是条好汉,很多西部人都这样棒。”‎ ‎ “如此年轻的小伙子就担任一个这么大的职务,是吗?”另一个问道。‎ ‎ “年轻!”第一个人大叫道,“为什么——噢!你真的看准了吗?我是说——‎ 你见过把犯人铐在自己右手上的警官吗?”‎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6分)‎ A.小说开头男女主人公依次出场,只介绍人物的外貌神态,并不点明人物的具体身份,目的是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 B.这篇小说讲述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读后给人带来一种悬疑得到解决的刺激,这也是这篇小说最大的魅力。‎ C.欧•亨利的小说一般具有讽刺的味道,这篇小说实际上是在嘲笑这个罪犯装得像真警察一样,讽刺了装腔作势的人。‎ D.欧•亨利的这篇小说技巧性很强,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勾勒矛盾,而情节的设置显得有些逊色,缺乏戏剧性。‎ E.本文的结尾显示了欧•亨利的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感到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4.AE( B项,“情节曲折离奇”,“带来一种悬疑得到解决的刺激,这也是这篇小说最大的魅力”有误。C项,对文章主旨的解读错误。D项,“而情节的设置显得有些逊色,缺乏戏剧性”有误)‎ ‎5. 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费尔吉德小姐的形象特点。(4分)‎ 答:          。‎ ‎5.长相妩媚,衣着华丽,声音甜美、舒缓;爱好交谈,坦率自然,纯真善良。‎ ‎6.小说的题目是“心与手”,请从主题的角度探究以此为题的理由。(4分)‎ 答:          。‎ ‎6.小说表面上写的是“被铐在一起的手”的故事,揭示的却是“心”的问题——心灵深处的人性美。警长为了保护罪犯的面子和尊严,不给他造成心灵上的负担,编造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这体现了警长善解人意,为别人着想、体谅他人之心。‎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3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历史绕不过的民国才女 佟吉清 王鹤所著《偶尔遇见的传奇——民国才女写真》呈现出那个时代特有的华美。站在西风东渐的潮头,民国才女们藐视旧习、锋芒尽显,接受新式教育,追求婚姻自主,倡导性别平等,用生命展现不一样的民国风度。‎ 就在几个月前,杨绛先生迎来了她的101岁生日。她是钱钟书心目中“‎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曾因为话剧《称心如意》《弄假成真》等声名鹊起。她翻译的文字行云流水,被朱光潜评价为“最好”。在女儿和丈夫相继离去后,讲述一家三口故事的《我们仨》,读来总有要流泪的感觉。看到杨绛《走在人生边上》所附近照,那通透、温润的形象,王鹤说:“所谓优雅地老去,就应该是这样的模样吧。”‎ 初识杨荫榆,是因为偶遇杨绛的一篇文章。杨荫榆曾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成为中国首位国立大学女校长,因在女师大风潮中的表现,被鲁迅痛加斥责,而她矢志以女子教育为职责的一面,本不该被尴尬离职埋没。同样地,大名鼎鼎的冯友兰,有个了不起的妹妹冯沅君,她踩着一双小脚,穿市面销售的皮鞋,走上创作和学术道路,登上北京大学的讲台,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性一级教授。‎ 说到翘楚云集的“太太客厅”,以及林徽因与冰心因《我们太太的客厅》荡漾的嫌隙,几乎无人不晓,王鹤以“她的抱负岂止于在客厅”的发问,为林徽因正名。除了惊人的美貌、绝顶的聪明、浪漫的爱情,林徽因更是中国第一代女性建筑学家,她的诗文亦颇有灵性,这样的奇女子,怎能安于沙龙女主人的位置?‎ ‎“香闺奇才”吕碧城,作为《大公报》的第一位女编辑,她发表诗文,倡导启民智、兴女权、办女校,为几千年来居于“卑屈凌辱”地位的女子争取平等、自由和受教育的权利。她创办了京津一带最早的女子公学——北洋女子公学,后改名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年仅23岁的吕碧城任监督(校长),被誉为“北洋女学界的哥伦布”。王鹤的评价非常精准:“她的高才绝韵、奇风异调,哪里是‘剩女’二字,可以轻易概括?”这样的女子,普通男人确实只有高山仰止的份儿。‎ ‎“五四”以来,出现了许多成就斐然的女作家。鲁迅评价萧红,能够以“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写出“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石评梅素有“以生花之笔,写哀时之痛”之誉;把《红楼梦》改编为剧本的第一人赵清阁,田汉赞她“从来燕赵多奇女,清阁翩翩似健男”;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自传体长篇小说,饱含对北京的深情;只有历尽沧桑而又明察秋毫的张爱玲,才会说出“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这样惊人之语……这些不禁让我想起舒芜的评价:她们或则以慈母的心给一切被侮辱被损害者以爱抚,或则以姐妹的心给一切反抗战斗者以关切,或则以秀丽的期望歌颂着明天,或则以凄婉的情绪诅咒着今日,都不是男性作家所能代替的。‎ 陆小曼精通琴棋书画,懂英语、法语,曾在外交部做过翻译,她的“美”有胡适“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为证,写满她和徐志摩“城里城外”的那一页,好像总也翻不过去。‎ 胡适在《易卜生主义》中指出,“‎ 娜拉抛弃了家庭丈夫儿女,飘然而去,只因为她觉悟了她自己也是一个人。”被郭沫若比作娜拉的董竹君,放弃阔太太的生活,带着四个女儿离开夫家,闯荡大上海,开餐馆办纱厂,孩子们也都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时光荏苒。如今,婚姻自主、接受教育、经济独立,这些前辈们砥砺争取的权利,已经被视为当然,但我们切不可忘记,民国才女们披荆斩棘的苦乐悲喜。诚如伍江陵为本书所做序中所言:在历史进步的关头,她们选择了一跃而加入,而不仅仅是站在路旁作为一个鼓掌者。所以,历史绕不过她们。‎ ‎(摘自《中国妇女报》2014年3月,略有删节)‎ ‎【相关链接】‎ 被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寡妇主义》中点名批判的北师大女校长杨荫榆,维护 洋政府的专制统治,在管理上施行封建家长的粗暴方式,限制学生思想和行动的自由,并排挤与自己意见相左的教师。在抗日战争中,她不畏艰险,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同胞,最终命丧日寇之手。‎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6分)‎ A.王鹤透过这些才女风华锐利的生命表象,让读者触摸到五四运动带来的自由和平等的时代脉搏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女性体现出的民族气节。‎ B.文章善于以小见大,以别开生面的闲笔,现代的视角,解读那些风华绝代的民国女子的卓越风采。‎ C.杨荫榆因在女师大风潮中的表现,被鲁迅痛加斥责,所以文中作者对杨荫榆女士颇多微词。‎ D.陆小曼精通琴棋书画,懂英语、法语,但胡适等大都不在意她的才华,只留意她的美貌。而后世人们却偏好津津乐道于她与徐志摩的凄美故事。‎ E.文中盛赞杨绛与钱钟书伉俪情深,在文坛上留下一段佳话。特别是杨绛先生的作品《我们仨》,读来感人肺腑。‎ ‎7.BE (A选文中没有提及抗日战争时期;C.“所以文中作者对杨荫榆女士颇多微词”原文中没有体现;D.“ 但胡适等大都不在意她的才华,只留意她的美貌。”原文中没有体现)‎ ‎8.这些民国才女都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3分)‎ 答:      。‎ ‎8.①行为常常“过分”,才识却一定深厚;②藐视旧习、锋芒尽显;③接受新式教育,追求婚姻自主;④倡导性别平等,经济独立。(每点1分,答出3点即可)‎ ‎9.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历史绕不过她们”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      。‎ ‎9.①在历史进步的关头,她们选择了一跃而加入;②她们亲身参与到历史进程,表现出对新思想的吸纳和对新世界的渴望;③她们争取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突破千年的束缚,努力去做一个有尊严的女人;④她们还在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中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贾居贞,字仲明,真定获鹿人。年十五,汴京破,奉母居天平。甫冠,为行台从事。时法制未立,人以贿赂相交结。有馈黄金五十两者,居贞却之。太宗闻而嘉叹,敕有司月给白金百两,以旌其廉。世祖即位,授中书左右司郎中。从帝北征,每陈说《资治通鉴》,虽在军中,未尝废书。一日,帝问:“郎俸几何?”居贞以数对。帝谓其太薄,敕增之,居贞辞曰:“品秩宜然,不可以臣而紊制。”刘秉忠奏居贞为参知政事,又辞曰:“他日必有由郎官援例求执政者,将何以处之?”不拜。至元十一年,丞相伯颜伐宋,居贞以宣抚使议行省事。既渡江,下鄂、汉,伯颜以大军东下,留右丞阿里海涯与居贞分省镇之。居贞曰:“江陵要地,乃宋制阃重兵所屯。闻诸将不睦,迁徙之民盈城,复皆疾疫,刍薪乏阙,杜门不敢樵采。不乘隙先取之。”驿闻。十二年春,命阿里海涯领兵取江陵,居贞以佥行省事留鄂。于是发仓廪以赈流亡,宋宗室子孙流寓者,廪食之,不变其服,而行其楮币。十四年,任湖北宣慰使。命未下居贞闭门不出而骄将悍卒合谋扰民乃复出视事人恃以无恐及行鄂之老幼号送于道刻其像于石祠之泮宫十五年,迁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未至,民争千里迎诉。士卒有挟兵入民家,诬为藏匿以取财者,取人子女为奴妾者,皆痛绳以法。南安李梓发作乱,居贞虑将帅出兵扰民,请亲往,卒才千人,营于城北,遣人谕之。贼众闻居贞至,皆散匿,不复为用。比还,不戮一人。十七年,以疾卒于位,年六十三。赠推忠辅义功臣,追封定国公。‎ ‎(节选自《元史•贾居贞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命未下/居贞闭门不出/而骄将悍卒合谋扰民/乃复出/视事人恃以无恐/及行/鄂之老幼号送/于道刻其像于石/祠之泮宫/‎ B.命未下/居贞闭门不出/而骄将悍卒合谋扰民/乃复出/视事人恃以无恐/及行/鄂之老幼号送于道/刻其像于石/祠之泮宫/‎ C.命未下/居贞闭门不出/而骄将悍卒合谋扰民/乃复出视事/人恃以无恐/及行/鄂之老幼号送于道/刻其像于石/祠之泮宫/‎ D.命未下/居贞闭门不出/而骄将悍卒合谋扰民/乃复出视事/人恃以无恐/及行/鄂之老幼号送/于道刻其像于石/祠之泮宫/‎ ‎10.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甫冠:刚刚加冠。古代未成年男子不带冠, 20岁时举行加冠礼,标志着成年。‎ B.郎中:原指朝廷医生,自唐以后指分管各司事务的高级官员,位在尚书、侍郎之下。‎ C.品秩:官品与奉秩。是官职并行的人身等级制度,是官吏政治地位、身份等级的标志。‎ D.楮币:宋金元时发行的“会子”“宝券”等纸币,多用楮皮纸制成。后泛指一般的纸币。‎ ‎11.B (“郎中原指宫廷医生”错误,郎中,官名。始置于战国,职掌侍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居贞为人清廉,深受赞赏。在国家法制尚未确立时,人们互相行贿勾结,他拒绝接受别人赠送的黄金,皇上知道后,大加赞赏并给予表彰。‎ B.贾居贞不贪名利,恪守本分。他不愿为获取个人利益而破坏国家制度,不论是世祖提出为他增加俸禄还是刘秉忠上奏推荐他做参知政事,他都不接受。‎ C.贾居贞善于用兵,把我战机。在与丞相伯颜征伐宋朝时,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有利于元军的战机,建议趁宋军危困之际及早攻打军事重地江陵。D.贾居贞一心为民,体恤百姓。在江西任职期间,他军中的士兵骚扰百姓,居贞严厉惩治。在平定叛乱时,他亲自带兵,不扰百姓,不杀一人,劝退贼寇。‎ ‎12.D (“他军中的士兵”错误,文中没有明确信息;“劝退贼寇”表述不准确,原文意思是贼寇部众听说居贞到达,都分散藏匿,不再为李梓发卖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从帝北征,每陈说《资治通鉴》,虽在军中,未尝废书。‎ 答:      。‎ ‎(2)闻诸将不睦,迁徙之民盈城,复皆疾疫,刍薪乏阙,杜门不敢樵采。‎ 答:      。‎ ‎13.(1)他随从世祖北征,常常为世祖讲说《资治通鉴》,即使在军中,也未曾停止读书。(“每”“虽”“废”各1分,句意2分)‎ ‎  (2‎ ‎)听说众将不和,迁徙的百姓满城,又都得了传染病,柴草缺乏,却关闭城门不敢出去砍伐。(“盈”“乏阙”“杜”各1分,句意2分)‎ 译文:‎ 贾居贞,字仲明,真定获鹿人。十五岁时,汴京被攻破,居贞侍奉母亲居住在天平。刚刚二十岁,任行台从事。当时法制尚未确立,人们用贿赂相互勾结。有人赠送给他黄金五十两,居贞谢绝了。太宗听说后赞叹不已,敕令官府每月给予居贞白银一百两,以表彰他的廉洁。世祖即位,任命居贞为中书左右司郎中。他随从世祖北征,常常为世祖讲说《资治通鉴》,即使在军中,也未曾停止读书。一日,世祖问道:“郎中俸禄是多少?”居贞如数回答。世祖说俸禄太微薄,敕令增加。居贞辞谢说:“我的品级应当是这么多俸禄,不能因为我而破坏制度。”刘秉忠奏请任命居贞为参知政事,居贞又推辞说:“日后必定会有人援引此例请求由郎官直升执政大臣,那该如何处置呢?”没有接受任命。十一年,丞相伯颜征伐宋朝,居贞以宣抚使身份参议行省事务。渡过长江后,攻下鄂州、汉阳,伯颜率大军东下,留右丞阿里海涯与居贞分设行省镇守鄂州等地。居贞说:“江陵是要害地区,是宋朝统率重兵屯守的地方。听说众将不和,迁徙的百姓满城,又都得了传染病,柴草缺乏,却关闭城门不敢出去砍伐。不如趁此机会先攻占江陵。”驿车上报。十二年春季,世祖命令阿里海涯率领军队攻打江陵,居贞以佥行省事的身份留守鄂州。于是他打开粮仓赈济流亡百姓,宋朝皇室子孙流亡寄居鄂州的,也发放口粮给他们吃,不改变宋朝的服装,并且通行宋朝的纸币。十四年,任湖北宣慰使,任命尚未下达,居贞闭门不出,而骄横的将领与凶悍的士卒,共同策划骚扰百姓,居贞于是重新出来处理政事,人们依赖居贞才不惧怕。等到居贞离开时,鄂州的老幼百姓哭泣着送他上路,雕刻他的石像,在学宫中祭祀。十五年,居贞改任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尚未到任,百姓争相到千里之外迎接申诉。士卒中有人携带兵器进入百姓家,诬陷他们藏匿兵器来索取财物,掠夺他人的儿女作为奴妾,居贞都将他们依法严惩。南安人李梓发叛乱,居贞担心将帅出征侵扰百姓,请求亲自前往,随行士卒仅一千人,在城北设置营寨,派人劝说贼寇。贼寇部众听说居贞到达,都分散藏匿,不再为李梓发卖命。等到居贞平定叛乱返回,未曾杀戮一人。十七年,在任时因病去世,时年六十三岁。赠予推忠辅义的称号,追封为定国公。‎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唐•贯休 水香塘蒲黑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鸂鶒(xi chì):一种象鸳鸯的水鸟。柘(zhè):一种树。‎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6分) ‎ A.一、二两句诗描绘了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暗颂颂了村民的勤劳。‎ B.三、四两句诗描绘了美好和谐的农家生活,寄托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向往。‎ C.后四句塑造了包括作者在内地四种人物,虽然着墨不多,可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D.最后两句中山翁见作者到来,热情地向他兜售自家产品,希望他住下来能多用多买。‎ E. 此诗给人清新健美之感,在晚唐缠绵颓废的诗风中,可谓独树一帜。‎ ‎14. D E(D山翁好客,不是“向他兜售自家产品,希望他住下来能多用多买”;E晚唐不是“缠绵颓废”,而是“绮丽纤弱”)‎ ‎15最后两句刻画了“山翁”怎样的性格?一个“熟”字回应了上文哪些情景?‎ ‎(4分)‎ 答:     。‎ ‎15、最后两句通过刻画山翁殷勤地留宿和“笑指”等词语的渲染凸显了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特点。(2分)诗在末尾用一“熟”字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以及“蚕娘洗茧”。(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 , ”。‎ ‎(2)《送东阳马生序》中表达作者求学的经历中“苦中有乐”的句子是“ , ”。‎ ‎(3)《师说》中“吾师道也, ” 两句,表明了自己只要能学到道理,就不考虑对方年龄大小的从师之道。 ‎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作为一名年轻的科研人员,不要只看到 的东西,不要随波逐流,要真的下功夫,去找国家真正需要的东西,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②艺术家能够最大范围、最大限度地深入生活、把握生活固然好,但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涉猎过宽,与其到处 ,不如深入一点。‎ ‎③我国的利率改革是一项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制度改革。然而遗憾的是,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个研究角度关注甚少;偶有涉及,也是 ,零零碎碎。‎ A.浮光掠影 蜻蜓点水 走马观花 B.浮光掠影 走马观花 蜻蜓点水 C.蜻蜓点水 走马观花 浮光掠影 D.蜻蜓点水 浮光掠影 走马观花 A (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印象不深。走马观花:形容得意、愉快的心情。也比喻粗略得观察一下事务。蜻蜓点水: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蜻蜓点水”和“走马观花”都常用来比喻办事不能深入。但“蜻蜓点水”偏重在“点”,指做事不坚持,不深入;“走马观花”偏重于“观看”不仔细,不认真)‎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而且是其反观自身的镜子;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又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位置和价值。‎ B.‎5G时代将是物联网时代,而智能家居必然是重中之重。毕竟,通信技术的发展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人们更加智能、便携地生活。‎ C.名气、地位、财富等让人利令智昏,不少人为之铤而走险,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所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D.在网络时代,言论自由得到了技术的保障,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或编辑,在网络这一新的言论空间中发言。‎ D A.语序不当。应为“不仅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而且是其走向世界的桥梁”。B.句式杂糅。“目的是……”和“是为了……”两种句式杂糅。C.语意重复。“让人”和“利令智昏”中的“令”重复。‎ ‎19.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②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③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④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 ‎⑤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的、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 ‎⑥云是由水珠凝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集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 ‎ A.③①②④⑥⑤ B.①③②④⑥⑤‎ C.③①④⑥⑤② D.①③④⑥⑤②‎ ‎19.C(③句是全段的话题,包含了“意境”与“意象”两个方面,且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①句紧承③句,前半句是对“境生于象”的说明,后半句是对“超乎象”的说明。④句承①句中的“意象……是材料”与“意境……是升华”用比喻使之形象化。⑥句承④句的比喻,⑤句承⑥句的“千姿百态”,⑥⑤两句同时回应③句揭示两者关系。②句是对前文的总结,“这”指代前面的内容)‎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收藏是分群体的,商人、画家、鉴赏家等不同的群体, ① ,收藏对他们的意义也不同。多数人将名家之作视为珍品,并赏之、敬之、供之,而徐悲鸿在收藏中体会到,名家之作 ② 。他认为一些名家画作在章法、笔墨、投色、造型等方面,也难免有不佳或未足之处。因此他将“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这些改良中国国画的理念,引入到对藏品的“改良”中,在鉴赏的基础上, ③ ,以求藏品达到至美,一如他在美术创作中的主张。‎ ‎① ‎ ‎② ‎ ‎③ ‎ ‎20.①对待收藏的态度不尽相同 ②并不是幅幅十全十美 ③对藏品进行“二次创作”(答出一句2分,两句4分,3句5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答题。(6分)‎ 寝室里的矛盾可谓千奇百怪:睡眠时间不同步,有人早睡早起,有人晚睡晚起;有人睡觉打呼噜,影响别人休息;有人不爱干净,不搞卫生……任何一个误会,都有可能引发寝室矛盾。寝室有了矛盾,该如何去化解呢?‎ 请提两条建议,并加以简述。要求观点明确,简明得体(“每条建议”不要超过40个字)‎ 答:     。‎ ‎21.①学会沟通。因为不了解而误解,误解而心生间隙。沟通可以让彼此增进了解,消除误解。②遵守规则。室友共同制定寝室公约,比如有关作息时间、卫生值日等方面的规定。‎ 四、作文(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小区里,几个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一边晒太阳,一边比赛背诵《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孩子们鼓起小脸认真背诵经典的样子很动人。‎ 当孩子们的父母来招呼孩子们回家吃饭时,不愿回家的孩子使出了各种办法与伎俩,有的与父母拉扯,有的大声呵斥父母,有的甚至在地上打滚抗议……‎ 这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材料由两个自然段组成,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对比出现的;一方面是孩子熟悉地背诵《弟子规》,内容是孝敬父母;另一方面则是孩子任性刁蛮,毫无礼数。材料的内涵是什么呢?前者是言,后者是行;前者是表,后者是里;前者是学,后者是用;前者是理论,后者是实践;前者是国学繁荣,后者是素质低下;前者是知,后者是行。因此,这则材料立意:应该把道德知识的传承内化为个人行为的养成,也就是道德知识的生活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