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 六安一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烟火作为中国的民俗文化,其所沉积的宗教、民俗、神话、社会乃至美学意义,令人叹为观止。《周礼·春官》所载“九祭”中,第三祭“炮祭”,这种烧柴祭天的仪式,被认为是爆竹的起源。爆竹的流行,始于唐而兴于宋。南宋时,开始用火药制作烟火。至于其功能,依然延续驱鬼避邪的旧俗,其后,烟火延伸为敬神拜祖之祭祀以及检阅军队等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绵延至明清,烟火除祭祀功能外,更多用于节庆、典礼、娱乐、婚丧嫁娶等礼仪。及至我们这一代,烟火原初的驱邪、祭祀功能逐渐淡出,差不多蜕变为纯娱乐工具。‎ 对烟火的质疑,来自于现代都市文明的崛起。相比起来,烟火与都市文明在实践层面上的冲撞、矛盾关系,远大于两者在文化上的依存关系。的确如此,烟火爆竹的四处散放,给都市留下自娱的快乐,也带来各种问题。都市为此付出巨大的、难以承受的代价。因此,有学者将此现象谑称为恶俗、恶习,虽刻薄了些,却也道出了由烟火燃放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在这种压力下,改变烟火的燃放方式,便成为都市文明发展的必然。‎ 如何既存护烟火所固有的习俗与记忆,又使其在与都市空间的结合中,转型为当代艺术形态,日益成为时代课题。近年来,由艺术家、工艺师、城市管理者等合作的,以烟火为媒介的大型公共艺术,成为破解上述难题的最佳方案。烟火作为公共艺术,不仅以全新的视觉景观呈现出都市的活力,也准确地表达了时代的精神诉求,更为重要的,它还将爆破有效地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有效避免了散放时可能带来的危害。烟火作为公共艺术的范例极多,在澳大利亚、英国、西班牙等国际性的音乐烟火大赛及各类庆典上,以某一主题为旨归的大型烟火燃放与爆破,已然成为常态。‎ 就艺术创作而言,烟火是一个具有无限开拓空间的新领域。在艺术家手中,烟火被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突破原有局限,一跃成为大型的爆破艺术新形态。它带给观者的,是视觉、听觉复合为一的现场震撼与艺术感受。虽然烟火在天空转瞬即逝,却以其华丽盛大,给人们留下恒久的审美记忆。在这里,值得确信的是,凭借现代科技的支持,烟火已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自我重生。‎ 当然,仅仅在视觉审美层面理解烟火的公共艺术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艺术家的烟火艺术创作,往往是围绕某一时代主题而展开的。以时代精神、文明进步、科学理念等主题有效地置换炮祭中的旧习俗、旧观念,是烟火由炮祭转向大型公共艺术的关键一环。另一个事实在于,观者只有与时代主题心有所感,意有所通,将视听觉震撼转化为内心感应,方能带来心灵的快乐。比如,在2008年奥运会上,当燃放起烟火时,人们能够从绚烂的烟火中,感受到一个国家成长的节奏,内心充满骄傲和自豪。烟火公共艺术之教化,和传统的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炮祭转向大型公共艺术,烟火准确地标志出一个都市、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尺度。燃烧于夜空的璀璨景象,震荡于寰宇的爆裂之声,不仅唤醒我们古老的记忆,也让我们脚下的道路熠熠生辉。‎ ‎(选自张晓凌《烟火:从炮祭到大型公共艺术》,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烟火”一词源于《周礼·春官·大祝》中的记载,其在古代的功能是驱鬼辟邪、祭祀和用于节庆、典礼等礼仪。‎ B. 随着现代都市文明的崛起,燃放烟花爆竹逐渐变成了一种恶俗、恶习,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 C. 烟火转型为公共艺术后能够与都市空间很好地结含,由此解决了传统烟火与都市文明的矛盾。‎ D. 烟火转型后,不纯粹是娱乐的工具.也是可以让观者在视觉、听觉和心灵层面得到满足的艺术。‎ ‎2. 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分别介绍了烟火的起源、功能的演变及与城市文明存在冲突的现状,这些是烟火需要转型的前提。‎ B. 大型烟火公共艺术表演在国际上已成常态,进一步证明了烟火转型为公共艺术的正确性。‎ C. 文中以2008年奥运会燃放烟火为例,意在表明观者要得到心灵的快乐,需理解其中的时代主题。‎ D. 作者从烟火及其与都市文明的冲突谈到烟火转型,最后突出烟火转型后的意义,条理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要让烟火在现代社会中长久发展,就应该改变烟火的燃放方式,使之更加适应都市文明的崛起。‎ B. 将传统烟火转变为大型的公共艺术,这是保护与发展民俗文化道路上一个较成功的案例。‎ C. 如果没有现代科技,烟火很难成为一种大型的爆破艺术,也很难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自我重生。‎ D. 烟火由“炮祭”转型为公共艺术并被大众普遍接受,成功的核心是用新主题有效置换旧风俗。‎ ‎【答案】1. D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烟火一词源于《周礼•春官•大祝》中的记载”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周礼•春官•大祝》所载“九祭”中,“炮祭”被认为是烟火的起源,文中说的是“被认为”。B项,“变成了一种恶俗、恶习”错误,第二段说的是“有学者将此现象谑称为恶俗、恶习”,可见这只是一些学者的谑称,并非现实。C项,“解决了……矛盾”错误,原文说的是“由艺术家……最佳方案”,提出“最佳方案”不代表已经解决了矛盾。故选D项。‎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A项,“这些是……前提”表述不当,从文中来看,烟火的起源及其功能的演变不是“烟火需要转型”的前提。故选A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D项,“成功的核心”错误,选项表述不当,文中说的是“是烟火由炮祭转向大型公共艺术的关键一环”。故选D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世界末日前夕 王溱 风起,风停,叶子来不及起舞,花儿就凋落了。  ‎ 门开,门关,邻家的喜字还没干透,孩子就呱呱坠地了。 ‎ 跑得真急呀!她深深吸一口新鲜的空气,继续侍弄院子里的花草。  ‎ 咔嚓,她剪去桃花歪扭的枝蔓。桃花呀,即便你只灿烂一季,也不能不修边幅不是? ‎ 咕噜,她给水仙灌上满满的清水。水仙呀,春天只剩下尾巴,再不开花你就永远装蒜吧。 ‎ 喵!一只猫从花盆后蹿了出来,打翻了一盆正酝酿花蕾的山茶花。她生气地捡起一块小石子扔过去,已不见踪影。  ‎ ‎“算你跑得快”。她说。静了一会儿,她又唷喃道:“跑得快又怎样呢?跑得过时间吗?世界末日就要来了。这么漂亮的院子,这么美好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 她早已没了刚得知这个消息时的惊慌与悲伤,安静得跟这个院子一样。独处时,她经常幻想世界末日来临那一天,会是怎样的情形?  ‎ 或许她正与他坐在摇椅上,看小狗呲牙咧嘴、气喘呼吁地追着白己的尾巴转圈。一圈,两圈,三圈……好像没有尽头,又一下到了尽头。  ‎ 或许她正与他并排躺在院子中央,被她亲手种的花环绕着,银色的月光披在他们脸上,他久久凝视着她的脸,就像读书时那样。一刹那,那画面就成了永恒。  ‎ 总之,不管怎么想象,她离不开他,离不开这个院子。尽管她和他住进这个院子,还不到两个月。  ‎ 三个月前的某一天,晴,没有风,他进门时脸上却挂着风暴。她一看就明白了,他准是从哪里知道世界末日的事情了。 ‎ ‎“还有多久?”他问。 ‎ ‎“也就三个月吧。”她说。  ‎ 他不语,任凭脸上的风暴变成暴雨交加。 ‎ ‎“我想辞了工作。”他说。 ‎ ‎“辞了吧。”她温顺地附和。 ‎ ‎“我们把房子卖了吧。”他说。 ‎ ‎“卖了吧。”她温顺地附和。 ‎ ‎“我们买个院子吧,就是我们一直憧憬的那样。”他说。 ‎ ‎“买吧。”她还是温顺地附和。  ‎ 他们结婚时就约定好了,先努力挣钱,在城市里买房子,生孩子,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等将来老了,就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盖一座小房子,在院子里种满各种各样的花,弄一块菜地,再养几只狗、几只鸡,过上世外桃源般的惬意生活。为了这个约定,他们没日没夜地忙,省吃俭用地过。  ‎ 见他天天要到处去拉业务,她对他说:“买辆车吧,挤公交太辛苦了。”他摇摇头:“养车多费钱呀,还得缴保险,还得租车位,还是把钱留着,将来可以买大一点儿的院子。”‎ 见她拖着疲惫的身躯晚归,他对她说:“不做饭了,我们出去吃吧。”她不肯:“又不是什么节日,干吗出去吃呀?把钱省下来,给咱将来的院子多添几盆你最爱的茶花。” ‎ 然而省下的钱,并没有变成院子的面积,也没有变成名贵的花,它们都被送进了银行,变成一纸债单——他们如愿当上房奴了。 ‎ 这样,他们的第一步目标就算完成了,可是第二步却迟迟完成不了。说不准是谁的原因,也许是他缺乏锻炼造成的,也许是她太过劳累的缘故,总之就是怀不上孩子。 ‎ 现在看来,这倒是件好事,世界末日到来时也少个牵挂。他们把约定提前了,短短的三个月内,他们把三十年后要做的事,做了个遍,在小院子里等待世界末日的来临。 ‎ 然而她的世界末日最终却没有来。医生说,她的癌细胞居然没再扩散,真是奇迹。 ‎ 他的世界末日也没有来——她没事。 ‎ 他们开了香槟庆祝,她与他并排躺在院子中央,被她亲手种的花环绕着,银色的月光披在他们脸上,他久久凝视着她的脸,就像读书时那样。 ‎ ‎“我们又得重新开始奋斗了。”他说。 ‎ ‎“嗯,重新开始吧。”她温顺地附和。 ‎ 桃花正妖娆,水仙花也不装蒜了,没有花盆护着的山茶花顽强地爆了蕾……院子正是最美的时候。可是他们看不见。从医院检查回来的第二天,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收拾行李回城里了,他们唯一带走的是那条小狗,直到现在它还是会傻傻地追自己的尾巴。‎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世界末日前夕”为标题,但文章却轻描淡写,表现了主人公豁达淡泊的性格。‎ B. 小说的开篇,反复渲染时间过得很快,快得仿佛一切都来不及了,为下文情节推进埋下了伏笔。‎ C. 文中将男女主人公生活的日常状态对照着写,表现了夫妻感情深厚,共同为更好的生活努力。‎ D. 小说结尾写水仙花、山茶花盛开,与开篇对桃花水仙的微责形成对比,引人凝神,余韵深长。‎ ‎5. 文中两次写到小狗追自己的尾巴,有什么含义,请联系文本简要说明。‎ ‎6. 有评论说这篇小说采用了双重倒叙的叙述方式,别具匠心。请谈谈这样设计有怎样的艺术效果,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第一次 是女主人公的想象,给人一种时间无穷尽而又短暂的感觉,表现了“她”平静接受绝症带来的死亡现实的心境;第二次表达生活就像一个圈,危机解除后,男女主人公又回到了原点,回到了从前的生活状态,为“好生活”拼命奔波。 ‎ ‎6. (1)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一个漂亮的院子,女主人公却想象着末日、死亡的场面,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2)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文章从等待最后日子的宁静安详开始,一直在回溯过去的生活,使故事呈现波澜;(3)突显主旨,引发了生命的正常幸福是什么的思考;假如生命突然中止,怎样才会不遗憾。‎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A项,不是“豁达淡泊”。‎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文中两次写到小狗追自己的尾巴,有什么含义,请联系文本简要说明。”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小说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首先要找到“小狗追自己的尾巴”出现在小说的位置,结合情节和人物的心理分析“小狗追自己的尾巴”的含义。第一次是这样说的“或许她正与他坐在摇椅上,看小狗呲牙咧嘴、气喘呼吁地追着白己的尾巴转圈。一圈,两圈,三圈……好像没有尽头,又一下到了尽头。”这是女主人公的想象,在这句话之前的句子是“她早已没了刚得知这个消息时的惊慌与悲伤,安静得跟这个院子一样。”小说交代了她被查出身患癌症后的一种感觉和心境:时间无穷又短暂,“她”终于能平静地接受自己身患绝症会死亡这一现实。第二次是安排在小说的结尾:“院子正是最美的时候。可是他们看不见。从医院检查回来的第二天,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收拾行李回城里了,他们唯一带走的是那条小狗,直到现在它还是会傻傻地追自己的尾巴。”“回城里”表明了生活就像一个圈,暗示危机解除后,主人公又回到了从前的生活状态,为所谓的“好生活”再次拼命、奔波了。分析第二次“小狗追自己的尾巴”,要结合小说的寓意和主题进行。 ‎ ‎【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有评论说这篇小说采用了双重倒叙的叙述方式,别具匠心。请谈谈这样设计有怎样的艺术效果,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叙述方式的艺术效果。回答“艺术效果”题,要从结构、主旨和读者的角度分析。要理清小说双重倒叙的内容及其安排的位置,关注其上下文的情节,最终回答对小说主题的把握。第一处倒叙是一个漂亮的院子,女主人公却想象着末日、死亡的场面。结构安排上,设置悬念,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引人入胜,吸引读者的注意,增强文章的生动性。第二处倒叙是从等待最后日子的宁静安详开始,一直在回溯过去的生活。结构安排上,设置波澜。内容上,为了突显主旨,引发了生命的正常幸福是什么的思考;假如生命突然中止,怎样才会不遗憾。‎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的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中国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充分彰显了主动扩大进口、开放不止步的坚定决心。举办进博会,正是中国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将为各方进入中国市场搭建新的平台减单证、优流程、提时刻、降成本…随着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工作的开展,中国进口整体通关时间将于年底前在去年的基础上再压缩三分之一,从97.39小时压缩至65小时,到2021年底,进口整体通关时间要比2017年压缩一半,减至48小时。‎ ‎(摘编自《大数据,透视未来新机遇》,《人民日报》2018年11月5日)‎ 材料二:‎ 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行。博览会吸引了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企业,有超过5000件展品在中国市场第一次展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企业展分为七大展区:消费电子及家电、服装服饰及日用消费品、汽车、智能及高端装备、食品及农产品、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服务贸易。这些展品中,既有有形的商品,又有无形的服务;大到近200吨重的龙门铣,小到与硬币大小相当的心脏起搏器;高端如价格近2亿元人民币的意大利直升机,朴实如墨西哥的辣椒酱、菲律宾的芒果干……细数起来,一连串的“最”,讲述了这些展品漂洋过海来中国的故事。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董事长孙成海说,进博会要成为参展企业全球新品首发的平台。‎ ‎(摘编自《首届进博会五大看点吸引全球》,《北京晨报》2018年11月5日)‎ 材料三:‎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在11月5日举办的“虹桥国际经贸论坛——贸易与创新平行论坛”上呼吁,要有全球视野,要开放全球市场,为全球人民争取更多的福祉。古里亚说,在全球范围,创新都是发展和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能够更好地推动生活水准的提高。从发展趋势看,越来越多的企业对技术的投资已经超过对机器等设备的投资,而且相关投资力度还在增强。所以,企业和政府都要紧跟潮流,重视技术的意义。他直言反对关税限制,表示经合组织进行过调查,发现即便降低一点点关税,也能让很多人受益,“我们调查发现,每增加1美元关税,全球家庭的支出就会增加40美分;但每削减1美元关税,全球家庭能减少90美分的支出”。所以他说:“数字给出了验证,市场一定要开放。”‎ ‎(摘编自《经合组织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数字给出验证,市场必须开放》,《解放日报》2018年11月6日)‎ 材料四:‎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标识由中间的地球、外侧的浅蓝色圆环、中英文名称和英文编写(CIIE)等部分组成。图标中间为地球,寓意进口博览会的广泛性、多样性和包容性,代表我们致力于将进口博览会打造成为世界各国展示国家形象、开展国际贸易的开放型合作平台;地球上的绿色中国,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表示进口博览会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着力打造一流绿色展会;图标外侧为浅蓝色圆环,体现了中国海纳百川的自信与豪迈,寓意着与世界各国紧密的团结合作,彰显了我们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行动。图标中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英文简称“CIIE(China International Import Expo)”,中间两个红色的字母“II”,形似一扇打开的大门。‎ ‎(摘编自《首届进博会主题口号、标识和吉祥物揭晓》,《人民日报》2018年7月28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外开放使得过去40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极大的进步,而更加开放的条件将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 B. 从首届进博会参展的国家和地区以及参展的展品来看,此次进博会的举办给参展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打造了一个更加开放、广阔的平台。‎ C. 进博会的英文简称中的两个红色字母“Ⅱ”寓意进博会是合作之门、友谊之门,而红色字体象征着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 D. 经合组织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在“虹桥国际经贸论坛”上的发言强调,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依靠各国对关税的调控,一方面依靠对技术的投资。‎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口岸营商环境的优化、跨境贸易的便利化以及进口整体通关时间的缩短等都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而采取的务实举措。‎ B. 进博会不仅能让参展企业讲述漂洋过海的故事,成为其全球新品首发的平台,还成为各国展示国家形象的平台。‎ C. 中国将以举办首届进博会为契机,主动扩大进口,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缩减中国进口整体通关时间,促进跨境贸易发展。‎ D. 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国家,要想有长足的发展,不仅要重视技术创新,还要具有全球视野,加强同外界的交流。‎ ‎9.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特点与意义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D 8. C ‎ ‎9. 特点:①开创了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的先例;②参展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多;③展区设置全,展品类型丰富多样。意义:①彰显了中国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决心(国际形象、改革开放40年成果);②促进国际信息与产品的交流,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③让各国百姓获取真实有效利益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D项,“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依靠各国对关税的调控,一方面依靠对技术的投资”错误,根据材料三可知,安赫尔・古里亚指出要有全球视野,要创新,要重视技术,反对关税限制等,这些都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并非仅仅依靠“各国对关税的调整”和“对技术的投资”。故选D项。‎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C项,“中国将以举办首届进博会为契机,主动扩大进口……”错误,从材料一来看,“主动扩大进口,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已经是正在进行的事情,不是从首届进博会才开始的。故选C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特点与意义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然后到材料中圈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特点与意义”的内容,再分点进行概括即可。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特点主要在材料二中,如“世界上第一个以‘进ロ’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首届中国国际进ロ博览会”“博览会吸引了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企业,有超过5000件展品在中国市场第一次展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企业展分为七大展区……这些展品中,既有有形的商品,又有无形的服务”,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概括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特点。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意义主要在材料四中,如“寓意进口博览会的广泛性、多样性和包容性,代表我们致力于将进口博览会打造成为世界各国展示国家形象、开展国际贸易的开放型合作平台”“进口博览会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着力打造一流绿色展会”“与世界各国紧密的团结合作,彰显了我们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行动”,可以依据这些内容概括意义。‎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 ‎(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认,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以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 ‎(选自《后汉书·逸民列传第七十三》,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B. 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C. 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D.‎ ‎ 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浯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校尉是中国古代高级军官。校指军事编制单位,尉即军官,校尉为部队长之意。‎ B. 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其校长为祭酒,教师称博士,学生叫太学生。‎ C. 床起源于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床字,在汉代使用范围更广,卧具、坐具都可称床。‎ D. 《诗》《书》指《诗经》和《尚书》,与《礼》《易》《春秋》并为儒家“五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梁鸿年幼丧父,且又遭逢乱世。他是扶风平陵人,父亲担任城门校尉,寓居在北方并死在那,年幼的他用席子把父亲卷着埋葬,后到太学就读。‎ B. 梁鸿拒绝势家,礼聘孟氏之女。孟氏则先梳妆打扮,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再请求制作粗布衣服、草鞋,纺织用的筐、搓绳子的工具。‎ C. 梁鸿志在隐居,婚后不久实现。他对妻子非常满意,给她取了字和名,在妻子对他隐居有所质疑后携妻一起进入霸陵山中,耕田纺织,读书弹琴。‎ D. 梁鸿气节高尚,备受妻子敬重。孟光为他准备吃的,不在梁鸿面前仰视,而把盛食的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而伯通这才感到他不是一般的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 ‎(2)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春。‎ ‎【答案】10. B 11. A 12. B ‎ ‎13. (1)邻居家的老人们看到梁鸿不是平常人,就都责备那家主人,而称赞梁鸿是道德高尚的人。(2)不久,又离开(霸陵山中)到吴地去,依附世家望族皋伯通,住在厢房,给人做雇工舂米。‎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 悉以豕偿之”,这句话的含义是“家境贫寒却崇尚气节操守,饱读群书,没有不通晓的,却不做寻章摘句式的著述。完成了学业,就在上林苑养猪。曾经不慎失火,蔓延到别的房屋,梁鸿就寻找到被烧的人家,问他损失了多少,全部用猪来赔偿”,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节介”“章句”“豕”“上林苑”“舍”“鸿”“烧者”“之”等,然后根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无不通”是指“博览”的情况,是说梁鸿饱读群书没有不通晓的,故“博览”与“无不通”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于上林苑中”的介宾短语,“遗”的宾语是“火”,二者不能断开,排除C项。‎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项,“校尉是中国古代高级军官”错误,校尉为中级军官。‎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B项,“孟氏则先梳妆打扮,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再请求制作粗布衣服、草鞋……”有误,从文中来看,第一段说的是“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可见应是先请求制作粗布衣服等,再梳妆打扮。‎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第一句中,“耆老”,老人;“恒人”,平常人;“乃”,就;“责让”,责备,“责”与“让”都是“责备”之意,这是同义复词;“长者”,古今异义,道德高尚的人。第二句中,“有顷”,不久;“去”,离开;“适”,到;“大家”,古今异义,世家望族;“居庑下”,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居(于)庑下”;“为”,替;“赁”,做雇工。‎ 参考译文:‎ 梁鸿字伯鸾,是扶风平陵县人。父亲梁让,王莽时候做城门校尉,寓居在北地,死在那里。梁鸿那时年纪还小,因为遇上乱世,就用席子把父亲卷着埋了。后来在太学读书,家境贫寒却崇尚气节操守,饱读群书,没有不通晓的,却不做寻章摘句式的著述。完成了学业,就在上林苑养猪。曾经不慎失火,蔓延到别的房屋,梁鸿就寻找到被烧的人家,问他损失了多少,全部用猪来赔偿。那家主人还认为太少。梁鸿说:“我没有别的财产,希望做佣工来抵。”那家主人答应了,梁鸿就给他们做杂务,从早到晚从不懈怠。邻居家的老人们看到梁鸿不是平常人,就都责备那家主人,而称赞梁鸿是道德高尚的人。从此那主人才敬佩梁鸿,把猪全部还给梁鸿。梁鸿不接受离开了,回到自己的家乡。有势力的人家羡慕梁鸿的高尚节操,有很多人家要把女儿嫁给他,梁鸿都谢绝不娶。同县孟姓人家有个女儿,说:“想嫁个像梁伯鸾那样贤能的人。”梁鸿听了就下礼聘了她。女子请求制作粗布衣服、草鞋、纺织用的筐、搓绳子的工具。等到出嫁,才梳妆打扮进了门。过门七天梁鸿都不答理她。妻子就跪在床下请求说:“我私下里听说您有高尚的节义,挑选斥退了几个女子,我选择夫婿,也高傲地拒绝过几个男子了。现在我被您看中(您却又不理睬我),哪敢不向您请罪?”梁鸿说:“我要的是穿粗布衣服,可以同我一起到深山隐居的人罢了。现在您居然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这哪里是我想要的呢?”妻子说:“只是用来观察您的心志罢了。我自有隐居的服装。”于是更换打扮,梳了个椎髻,穿上粗布衣服,(像个)做事(的人)走上前来。梁鸿非常高兴,说:“这真是我梁鸿的妻子啊,能够服侍我喽!”‎ 于是给她起了个字叫德曜,取了个名叫孟光。生活了一段时期,妻子说:“常听先生想隐居避患,为何现在还不行动?难道想要低头迎合世俗吗?”梁鸿说:“好的。”于是一起隐居到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诵读《诗经》《尚书》,弹琴以自娱自乐。不久,又离开(霸陵山中)到吴地去,依附世家望族皋伯通,住在厢房,给人做雇工舂米。每当做工回来,妻子就准备好食物,从不敢在梁鸿面前仰视,把盛食物的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伯通看到了感到很奇怪,说:“一个做佣工的能让他的妻子这样敬畏,不是平常人。”就让他在家里住。梁鸿潜心闭门著书十余篇。等到梁鸿死后,伯通等人在吴国要离墓旁要了一块地安葬他。众人都说:“要离有节气壮志,梁鸿品性清高,可以让他们亲近一点。”葬完,妻子回到扶风老家。‎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辛弃疾 千峰云起,驟雨一霎儿价①。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②。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注】①一霎儿价:一会儿的工夫。②《列子·黄帝》记载:“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多用以表示厌恶机心。‎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词的上阕首写云,次写骤雨,再写放晴,写得颇有季节特点,特别是“骤雨一霎儿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夏日阵雨的特点 B. “青旗”二句,作者由近及远,层层推进,富有吸引力。既交代了作者的去处,又点出闲居生活的百无聊赖,别有一番风致。‎ C. “只消”二句情景相生,作者说只想在山色水光中度过这个清闲的夏天,既用以收束上阕的书写闲情,也为下阕描绘景物的张本。‎ D. 下阕是作者设想在此生活的情景。作者酒醉之后,在这里美美地睡了一觉,醒来只见窗外松竹环绕,气度潇洒脱俗,十分幽雅。‎ ‎15. 词的下阕“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二句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运用拟人的手法。“觑着人”的意思是白鸥似乎用眼偷偷观察人:“欲下未下”形容白鸥狐疑不决,将白鸥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它胆怯、犹豫不决的心理状态。②运用典故。白鸥是最无机心的禽鸟,古来多用此典故以示厌恶机心。如今说白鸥也不相信作者,抒发了作者对自己在官场上受猜忌的遭遇的不平和无奈。‎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既用以收束上阕的书写闲情,也为下阕描绘景物的张本”错误,从词中来看,应该是上阕“描绘景物”,下阕“书写闲情”。故选C项。‎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词的下阕‘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 二句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然后找到下阕这句话,看写了什么内容,使用什么手法,有何效果。解答表达技巧类的诗歌鉴赏题,一要积累、熟悉各种表达技巧,二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这句话写作的对象是“海鸥”,从“觑着人欲下未下”可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白鸥的胆怯、迟疑。从注释②可知这两旬运用了典故,“白鸥”象征着没有机心,而“欲下未下”的迟疑则表明白鸥怀疑作者有了机心,再联系作者的生平,可知作者于此处委婉地表现了自己在官场上受猜忌的遭遇。‎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带着谴责语气的问句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习近平强调,庄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逍遥游》,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 ‎(3)王勃《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描绘出晚霞之中一副绝美的秋江暮色图,成为千古绝唱。‎ ‎【答案】 (1). 奈何取之尽锱铢 (2). 用之如泥沙 (3).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4).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5). 落霞与孤鹜齐飞 (6). 秋水共长天一色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奈何”“锱铢”“负”“鹜”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微信开启“三天朋友圈可见”功能后,有朋友用实际行动支持着这一功能——把自己三天之前的生活隐藏起来,只向外界展示最近三天的内容。‎ 社会学里有“自我呈现”的理论;人们在社交网络里希望展现的自我和真实的自我不同。‎ 换个角度, 去想:我有自己的隐私,不想透露给别人太多个人信息。换言之,“展示”本身很复杂,不同人会选择不同维度的呈现方式:有人 ,喜欢炫示自己,或者的确有一些值得炫示的资本,或财富或才华,或者是高颜值和曼妙的身材,哪怕是在网上插科打诨的能力,都会被一些人当成展现自身魅力的渠道,而朋友圈自然就是最好的展示窗口。但对更多人来说,( ),或出于现实的考虑,或与低调的性格有关,他们不愿意让外人看到自己生活更真实和全面的信息。他们会认为朋友圈是真的“朋友圈”,只有真正的朋友才能分享自己生活里的苦乐悲欣,其他人只是“外人”。他们设置“三天可见”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合情合理, 。‎ 近年社交网络已经纳入了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年轻人对社交网络更为熟悉乃至依赖,平台也表现出“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正因此,“三天朋友圈可见”的本质是在网络和现实生活趋于合流的前提下进行自我保护的方式。毕竟,几乎没人希望自己成为橱窗里展示的“模特”,成为并未深交的“朋友” 的对象。‎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身临其境 意气飞扬 毋庸置疑 津津乐道 B. 身临其境 志得意满 毋庸置疑 评头论足 C. 设身处地 意气飞扬 无可厚非 评头论足 D. 设身处地 志得意满 无可厚非 津津乐道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生活本身并无太多值得炫示之处 B. 生活本来就是精彩纷呈、令人心动的 C. 生活原本就没有值得炫示的东西 D. 生活本身就充满着神秘色彩,引诱人一窥究竟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近年社交网络已经纳入了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年轻人对社交网络更为熟悉乃至依赖,平台也呈现“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 B. 近年社交网络已经深入了我们的生活,社交网络尤其对年轻人更为熟悉乃至依赖,平台也呈现“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 C. 近年社交网络已经深入了我们的生活,社交网络尤其对年轻人更为熟悉乃至依赖,平台也表现出“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 D. 近年社交网络已经深入了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年轻人对社交网络更为熟悉乃至依赖,平台也呈现“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 ‎【答案】17. C 18. A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段,把握语境含意,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①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设身处地:指站在别人的处境替别人着想。根据语境中“换个角度”的提示,可知应用“设身处地”。②意气飞扬: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志得意满:志向实现,心满意足。由语境中“喜欢炫示自己”等提示,可判定应选“意气飞扬”。③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毋庸置疑:不必怀疑,根本没有怀疑的余地。由语境中“合情合理”“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可判定,应选“无可厚非”。④评头论足:泛指对人或事物随便议论,百般挑剔。津津乐道:形容对某事兴趣浓厚,乐于谈论。由语境中“几乎没人希望自己成为橱窗里展示的‘模特’”可判断,应为“评头论足”。故选C。‎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B项,与语境中“或出于现实的考虑,或与低调的性格有关,他们不愿意让外人看到自己生活更真实和全面的信息”“只有真正的朋友才能分享自己生活里的苦乐悲欣”不相符。C项,与语境中“只有真正的朋友才能分享自己生活里的苦乐悲欣”自相矛盾,并且与其过于绝对化,说明尚有能够“分享”之处。D项,由“但”可知,括号内容与前文形成转折关系,与“朋友圈”分享“三天可见”的具体语境不相符合。故选A。‎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判定选项中句子的成分,看有无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然后关注上下文,确定句子的陈述对象是否与上下文保持一致,从而选出最佳选项。A项,“纳入”“生活”搭配不当。B项,“社交网络”与“年轻人”主客颠倒。C项,“社交网络”与“年轻人”主客颠倒;“表现出”“局面”搭配不当。故选D。‎ ‎20.下面是两个多年没见的老朋友的微信对话,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指出并加以修改。‎ 秋月:贤弟,别来无恙?‎ 春风:久仰了,老兄一向可好?有什么事情请告知,我会关照的。‎ 秋月:愚兄的确有事相求,想当面详聊,昨日劳步府上,岂料铁将军把门,遗憾失迎。今天中午请您小酌,恭敬不如从命,请勿回绝。‎ ‎【答案】①“久仰”改为“久违”②“关照”改为“帮忙”③“劳步”改为“拜访”④“失迎”改为“返回”或“而返”⑤“恭敬不如从命”改为“敬请赏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是两个多年没见的老朋友的微信对话,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指出并加以修改”,然后依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本题中,“久仰”使用不当,“久仰”意思是早已仰慕,一般用作与人初次见面时说的客套话,而这两人是老朋友,应改为“久违”,一般用作久别重逢的客套,一般对很久没有见面的人说,表示客气的说法。“我会关照的”中“关照”使用错误,关心照顾,一般请对方关照,此处说自己,错误,可以改为“帮忙”。“劳步府上”中“劳步”错误,“劳步”,敬辞,用于谢人来访,句中用于自身,错误,可以改为“拜访”。“遗憾失迎”中“失迎”错误,“失迎”是客套话,因没有亲自迎接客人而向对方表示歉意,而此处是说自己失望而回,可以改为“返回”。“恭敬不如从命”错误,这是客套话,多用在对方对自己客气,虽不敢当,但不好违命,此处是自己请对方,是希望对方能够前来,应改为“敬请赏光”。‎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1.下面是某校选取校级三好学生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答案】个人先提交申请,经班委会审核通过后由班级全体成员表决,通过后,个人撰写材料,经班主任审核、个人修改合格后上报学校,班委会审核和班级全体成员表决不通过者,自动淘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是某校选取校级三好学生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然后把握箭头的指向,明确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最后按照顺序拟写即可。这是选取校级三好学生的流程图,首先是学生个人提交申请,接着班委会审核,这一环节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不通过即淘汰,一种是通过,然后由班级全体成员表决,不通过的淘汰,通过的学生就要撰写材料,由班主任审核这些材料,合格的话即上报学校,如不合格就要重新撰写材料。‎ ‎【点睛】流程图做题方法:看清楚题目要求,明确陈述对象是什么;把握概念间的关系,方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是流程中的关键环节,(不能遗漏),带箭头的横线展示着事件发展的趋势或动作行为的走向,横线上的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起过渡和连贯作用;分析几个概念在整个事件或行为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分析其间的关系,看是否属于因果、条件、递进、并列、转折、承接等,根据此来选定过渡词语或关联词语实施连缀。‎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种叫苍鹭的鸟,它的捕食方法很奇特,每当它肚子饿的时候,就会先捉一些小虫投放到水里,引来一些鱼,但它并不急于捕捉,而是等鱼儿扎成堆之后,只吃一些游过它身边的鱼,吃饱后便会静悄悄地飞走,不留一点痕迹,因为苍鹭不想让鱼儿留意到自己,以便于以后更好地捉鱼。科学家们也曾做过苍鹭的实验:把一只喂饱了的苍鹭放在一个永池里,并放许多小鱼在里面,苍鹭会想方设法地离开。‎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把目光放长远 目光短浅者,只会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小范围;而目光长远者,则会把目光放的更长远。学会把目光放长远,那样你才能收获更多的东西。‎ 把目光放长远,你才可以实现你的梦想。爱米·偌德――德国著名数学家。从小。她就很喜欢数学,所以她励志成为一名数学家。为了实现她的梦想,她总是很努力的学习数学。后来,凭借着她的刻苦努力,她考上了一所著名大学。心想,在大学里她终于可以更加潜心的研究数学了。可不幸的是由于当时的大学很歧视女性,所以她不幸地被退学。但她并没有因此放弃,依然坚持为自己的梦努力。后来又有点小起色,又赶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梦又一次破灭。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很多人或许早就放弃了,可她没有。她把她的目光放的更长远些了,她认为她能成功,正是由于她没有被当前的困难压倒,而把目光放远,才使得她成为当今著名的“代数学之母”。‎ 把目光放长远,你才可以收获更多快乐。庄子,我国著名的思想家,他并不同于其他人。很多人很多人都很向往官场生活,也很满足官场生活,他们认为那些权利、名势能带给他们很多的愉快感与满足感。可是,庄子却不这么认为,那些该有的名利权势他都有,可他并不满足于这些。他更向往悠然的田园生活。所以他并没有把自己的目光拘泥于官场之上,他把目光放的更远了。固他离开了官场,拥向田园生活。田园生活并不容易,他经常吃了上餐没下餐,有时甚至还要找朋友借钱买米。后来他以卖豆子为生,可生意也并不好。但他并不抱怨,他很满足,因为他收获了快乐。我想,正是他把目光放长远了,他才收获了那些快乐。‎ 把目光放长远,你才能挺过不幸。霍金,他的一生很坎坷,在他年轻的时候,他不幸的患了肌肉萎缩性侧面硬化病。无疑,这深深的刺痛了他的心。本来准备放弃生命了,可后来自己又悟出:放弃生命并不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勇敢面对才是最好的选择。所以,他并没有把自己的目光停留在疾病上,他把目光放的长远些了,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于是,他选择了勇敢面对困难,积极面对生活。我想,正是由于他把目光放的长远些了,才帮助他熬过了不幸,迎接更好的生活。‎ 智者,懂得把目光放远,学会把目光放远,那样,你才能收获更多好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首先概括材料,找准立意的角度。从材料来看,材料的主要内容是苍鹭捕鱼的过程,首先,苍鹭捉小虫放到水里引鱼;然后,等鱼扎成堆之后苍鹭只吃身边的鱼;最后,苍鹭吃饱后悄悄地飞走。材料最后还补充了一个实验——把喂饱的苍鹭放到鱼池里,它会设法离开。因此立意时可抓苍鹭捕食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和实验和实验结果对人的启发,进行思考分析,提出观点。立意引导:①由苍鹭捉小虫引鱼来看,我们做事要善于思考,要懂得创造条件,利用条件;②由苍鹭不急于捕食来看,我们做事要稳重,不能急于求成;③由苍鹭吃饱后便悄悄离开及喂饱的苍鹭设法离开鱼池来看,考生要把眼光放长远、不贪婪。然后分析文体,材料在文体上没有明确限制,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如写作议论文,要有明确的观点;如写作记叙文,考生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参考立意:‎ 做事情要善于思考,要懂得创造时机和利用时机;‎ 做事要稳重,不能急于求;‎ 要把目光放长远,不要光顾眼前利益,不要贪婪。‎ 素材链接:①韩国北部的一个小镇盛产柿子,镇上有这样一条规矩;每年到丰收的时候,留一点柿子在树上,即使熟透了也不摘下来。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那都是留给喜鹊的食物。因为有一年终天特别冷,喜鹊找不到食物都被冻死了,想不到春天来了,虫子泛滥成灾,但是已经没有喜鹊来捉虫子吃了,结果导致那一年柿子颗粒无收。从此当地就定下了这条规矩。‎ ‎②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就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国外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不接受国家的赔偿金。孔子说:“你做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再愿意为在外的同胞赎身了。你如果接受了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又有一次,孔子的另一个弟子路救了一名落水者,那人为了表示感谢就送了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根据材料看,作文供料的关键词有“激励”“赏识”和“批评”“管教”等。如果忽视这些关键词的限制,大谈特谈“我们需要创新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等,就偏离了题意。‎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