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9届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二上学期第四次双周考试(2017-11)无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二上学期第四次双周考试(2017-11)无答案

‎2017—2018学年上学期2016级 第四次双周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17年11月2日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由于科举制影响巨大,人们的评价向来都有很大的差异。     现在多数学者都赞同唐宋时期的科举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分歧主要在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评价。过去对科举的认识往往以偏概全,例如,很多人到现在还以为明清科举只考八股文。其实,科举考试内容繁多,即使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八股文也仅为多种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或者一科,只是其重要性有点像当代高考或研究生考试中的英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罢了。但明清两代科举也要考三场,除头场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场考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     在1300年的中国科举史上,无论哪个朝代,策问与对策都是重要的考试题型。策问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或经史典籍中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策问题目,统治者也往往通过举子的对策来了解民情、征询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策试这种形式可以考查应试者的德、识、才、学以及对"时务"即现实问题的见解。特别是时务策,主要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问题。     在传统社会,教育和考试以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西方的中世纪大学和东亚的书院、科举皆然。只有到文艺复兴、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教育的内容才逐渐转到自然科学方面来,注重自然科学,即所谓的实科,是工业文明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坚船利炮强劲东来的西学代表先进的工业文明,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的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古代的古典人文知识,自然逃脱不了被停废的命运。     ‎ 科举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然而,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科举大概也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我们不应忽略科举制的历史性。评价历史制度,需将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这样才不至于使讨论脱离了历史实际。试想在传统社会,能构想出其他更好的选才制度来吗?古代的中国统治者和许多文化巨人并不是没有看到科举制的局限和弊端,也不都是因循守旧之辈。但经过反复比较,最后还是选择了科举制,这实际上是一种择善而从。     古代一些学者批评科举取士并不等于反对科举制度。从古代到近代的学者对科举制的批判主要是对应试现象、对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批判,特别是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很少有人否定科举制本身。如朱熹批评只重举业而忽略真实学问的现象,顾炎武严厉批判八股文,但都没有否定科举制本身。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两位文人久困科场,屡试屡败之后转而撰写的抨击和讽刺科举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范进中举》等篇章长久以来作为中学教材,主导着对科举制的看法。但是,你找得到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辛弃疾到文天祥、林则徐、纪晓岚等成千上万进士出身的人才对科举制的否定评价吗?科举是有很多弊端,也对古代教育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古人始终没有找到更加公平合理而可操作的办法来替代它。因此,一千多年中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批评,科举还是在选拔官员中起主要作用。(选自《新华文摘》) ‎ ‎1.下列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科举制在唐宋时期有进步作用。而明清时期,由于考试内容的单一化,其弊端就越来越明显。‎ ‎ B、八股文在明清科举考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八股文过关了。也就意味着科举考试过关了。‎ C、策问始终是科举考试重要的考试题型,时务策考查了应试举子对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现实问题的见解。‎ D、20世纪初,科举制度没有逃脱被停废的命运,说明这一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中国人对科举制度的误解,是由于脱离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受了《儒林外史》等文学作品的影响。‎ B、考试内容停留在古典人文知识的科举制度被停废,意味着它抗衡不了代表工业文明的西学东进。‎ C、科举制度不注重自然科学,其根源在于它是农业文明传统社会的产物,是排拒新事物和现实问题的。‎ D、尽管长期以来,科举制度伴随着连绵不断的严厉批评,但它一直在中国古代1300年的人才选拔中起着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 年的科举制度,为社会选拔了大量的治国之才,在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B、明清科举制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不少弊端。但也绝非仅考八股文一科。其三场考试还是较全面的考查了应试者的人文知识。‎ C、科举制度被古代统治者择善而从,是因为考试选才制度要优于其他传统的人才选拔制度。‎ D、一些有真才实学却在考场上屡试屡败的学者,如朱熹、顾炎武、蒲松龄、吴敬梓等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讽刺。‎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秋水 田中禾 鸡子叫头遍金保就醒了。妈起来做饭,风箱呼嗒呼嗒的,猪在院里哼唧。他睡不着,可又不想起来。麦种完了。他早对秋水说过:“种罢麦,一定要找个门儿挣钱。”可如今,啥门儿也没找到。‎ 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格子,直射在金保的床前。他想起从前在学校可没这么笨,总在前十几名里。下了学,庄稼种得也不赖。起先,他想投稿儿,买书,订杂志,没日没夜地写。寄出去十几篇石沉大海的文章,一场梦也就结束了。后来他想学修收音机、钟表。谁知那进修班跟哄人差不多,白扔了30块学费。‎ ‎ “唉,钱难抓呀!”他叹了口气,开始穿毛衣蹬裤子。“哪云彩眼里有个挣钱门儿呢?”他皱皱眉,“反正今年我的棉花争气,一级就卖了400斤,还不说加价款。玩去!” ‎ 他一脚踏进厨屋,喊:“妈——”厨屋里雾腾腾的。风箱呼嗒呼嗒,没有人应声。他又喊“妈”,却听见妈在背后说话:“你瞧你,还不快穿上袜子鞋!真真是……”‎ 妈一手端着糠瓢,一手向屋里指着。金保听见灶前传来低声的嗤笑,他一看,原来是秋水在那儿拉风箱。他不好意思地笑了。‎ ‎“哟,这么早来了?”‎ ‎ “早?太阳晒着……”秋水没把下句话说完,咯咯地笑着使劲拉风箱。【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妹妹放早学了。秋水把馍饭端上桌,妹妹忙忙地喂鸡,妈给猪拌食。‎ ‎ “吃!都吃了再弄。”秋水这么说着,夺过妈手里的糠瓢。‎ ‎ “二姨!”——没过门,她还不便叫妈。“今年花收得好呀?”‎ ‎ “好哩。”‎ ‎“卖了多少一级?”‎ ‎ “总有两三百斤吧。”‎ 屋里忽然有些沉默。问到花,就等于问钱。谈到钱,大家就未免神经紧张。‎ ‎ “金保,我看你别老盘算挣钱,倒不如先盘算到手的钱咋花?”秋水叫着金保的名字,眼睛却望着妈。秋水的眼睛不大,很秀气,滴溜溜的,很有神儿。‎ ‎“那还用说,先尽你们办事用呗。”妈款款地说。‎ 秋水的脸一下子红了——她还和在学校那会儿一样,爱红脸。‎ ‎ “我不是说那……”‎ ‎ “我刷,我刷!”金保站起来去拾掇碗筷,话头就这样打断了。‎ 秋水把扯旗一样搭在屋里绳上的脏衣服收下来,拿了棒槌和棉油皂去下塘。静静的塘边立刻响起嘭嘭的声音。银亮亮的水珠迸溅起来,清澈的塘水泛起涟漪。金保最爱看秋水洗衣服。她半蹲着,向水里探着身子,短发辫一只向前一只向后,两只手在石条上来回搓,细细的腰肢随着胳膊起伏。‎ 照往常习惯,过了午,金保就推出自行车送她回家。七里路,走一后晌。可今天,她竟把脸一摆说:“我不回呢。”“不”字咬得挺重,连妈都感到诧异了。‎ 她斜着身子,用手指着背后的水塘说:“你瞧这水多好!清得像水晶样。”‎ 他很有些茫然,好像读一首朦胧诗。‎ ‎“俺姨夫在县鱼苗场。我跟他说了,这一冬,你帮他干义务工去,跟他好好学。开了春,买千把尾鱼苗,把这口塘承包了。”‎ ‎“那……那靠得住吗?”‎ ‎“我知道你专走保险门儿。没听俺爷说:喂猪不如喂羊,喂羊不如养塘。如今鱼价一年年涨,街上都卖一块二一斤了!”‎ ‎“这是过水塘,下了雨,鱼都跑了!”‎ ‎“我知道!”秋水拿火辣辣的眼睛盯着他,“你呢,要你那手干啥!”‎ ‎“得一笔本钱。”‎ ‎“你呀……那卖花的钱呢!压在箱底能生儿吗?”秋水声气不高,金保却如猛地听了炸雷——天爷,那宝贝钱,他连摸都怕摸脏呢 妈倒先应了:“保儿!你这上不得山打不得狼的脾性。秋水说了,你就试试。”‎ ‎“家里你放心。”秋水说,“我住俩月,等你过年回来再走。‎ 金保咧开嘴笑了,一头扎进屋去收拾行李。他弯着腰,忙活着。呼啦,从他肩膀上摔下来一本书,只见那上边有四个字:淡水养鱼。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篇写金保睡懒觉,表现了他踌躇满志但又无从下手的无奈,与后文写他茫然无主的情态和秋水的形象作了铺垫。‎ B、小说中金保妈妈和秋水之间围绕卖棉花钱的用途有了矛盾,是文章中的一个波澜,金保见机主动去刷碗,化解了矛盾。‎ C、小说充满朴实的乡土味,用喂猪、养鱼、摘棉花等乡土生活情景以及妈妈和妹妹的勤劳表现作者对乡土生活的向往之情。‎ D、小说描写贴切、简练、优美,富有生活气息;秋水的语言描写“你呢,要你那手干啥!”就恰当表现出她对金保惫懒样子的蔑视。‎ ‎5.文中秋水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4分)‎ ‎6.你认为这篇小说主题是“致富”还是“爱情”?为什么?请加以探究。(5分)‎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人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节选)‎ ‎《广州日报》: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你怎么能写出那么清新淡雅的文字?‎ 林清玄:其实,这是从我个人的需求出发的。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很穷,跟一般年轻人一样,一心想要成功,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在当时看来,所谓成功就是成为有钱、有权、有影响力的人。后来,我在报馆工作,又做了报社主管;还在电视台主持节目;文章也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书很畅销。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我应该是蛮成功的。但当时我并不快乐也不满足。于是,我开始思考成功的意义何在。慢慢地,我发现,如果成功却失去快乐,这种成功还不如不要。在都市中努力拼搏的人们一心只顾着赚钱,一味追求物质和现实的享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所以只能说是我个人需求正好迎合了当时人们的需求。【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广州日报》:你一直处于非商业性的写作状态,但作品一直热卖,对此,你自己有什么看法?‎ 林清玄:作品能受到什么样的理解或欢迎,是没办法预期的。我举个例子,去年下半年,深圳一所小学的校长写信邀请我前去演讲,因为小学课本里选了我三篇文章。当时我很感动,20多年前写那三篇文章时根本不会想到它会入选小学课文,也不会想到小学生们希望我前去演讲。在创作时,你可以掌握的,只是自己作品的方向。‎ ‎《广州日报》:你的作品常常涉及茶道和佛教智慧,这跟周作人的作品似乎有相似之处?‎ 林清玄:某些部分有相似,但实际上很不同。我读过周作人的全集,也很喜欢他的文章,但我没有受到他的影响。他太喜欢掉书袋,自己的意见只有一点点;另外,他的文字也没有伸缩性,一般都只有短短的几百字。我呢,不喜欢掉书袋,自己不感动的东西不会去写。‎ ‎《广州日报》:那么,哪些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林清玄:在中国作家里,苏东坡对我影响最大,还有辛弃疾、杜牧、李白等,他们都是些潇洒自在的人。苏东坡的作品里有很多生活的元素,而且,不管处在什么状态下都能写出好文章。另外,在外国作家里,泰戈尔、纪伯伦、惠特曼等对我影响也比较大。我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有三个特点:一是比较生活化;二是有点自由派;三是有些哲学和思想,而不是纯粹好看而已。当然,我并不是刻意去学习他们,而是他们慢慢对我形成了影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我觉得文章应该很浅白,在浅白中有感动、向往等美好的东西。【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广州日报》:近些年,国学热逐渐升温,一些地方还会给学生举行开笔礼啊之类的传统仪式,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觉得这些都是好事啊,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到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乏自信。不过,一个教授在中央台讲《论语》竟然可以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我开始觉得不可理解。这可能是传统文化在承续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段断层,是压抑太久之后的爆发。‎ ‎《广州日报》:记者生涯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帮助?‎ 林清玄:10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一般的作家写了3000字可能你还不知道他到底要写什么,但我写文章时会马上进入主题、进入重点,这是新闻从业经历对我的启发,因为突出重点是新闻写作的本质所在。还有,记者常常是把深奥的东西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都能了解,我写文章时不会故弄玄虚,而是尽量使文字浅显易懂。很显然,一篇文章10个人看了之后鼓掌与100个人都能读懂这两者之间,后者的意义更大。‎ ‎《广州日报》:可以说,你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但快节奏的都市中,生活似乎慢不下来?‎ 林清玄:慢生活常常会被曲解为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其实,慢生活重要的不是时间的进程,而是做这件事情时,你的内心是否从容。我以前在电视台讲慢生活,有人就骂我说慢生活让年轻人没有斗志。其实,你泰然自若也可以很有斗志,你很紧张也不见得你有斗志。比如,你看奥运会上的那些最了不起的选手,他们内心都很从容,他很轻松却完成了很困难的事情,反而那些功夫不好的选手很紧张。所谓从容,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 ‎《广州日报》:对于现在出版界的商业炒作,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对此比较宽容。其实,很快做成的东西也会很快消失,以前的作家是把脚印刻在石头上。而商业炒作一本书,就像在沙滩踩脚印,潮水一来,脚印就消失了。时间会筛选作家和作品,对于各种炒作现象,其实不必太在意。 ‎ ‎7.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A、林清玄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认识到成功的意义在于快乐,这给予人们深深的思索:怎样才算是一个成功的人。‎ B、周作人喜欢掉书袋,他的作品中只有一点点自己的思想,所以林清玄喜欢却不认同他的作品,周作人也没有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 C、林清玄觉得人应该站在传统上,这样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而今我们放弃传统,造成我们无法理解生活中深刻的部分,没有自信。‎ D、林清玄认为慢生活其实指的是内心的从容,也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慢生活”并不是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它同样可以让人充满斗志。‎ E、对于如今出版界的各种商业炒作现象,林清玄持宽容的态度,觉得不必太在意它,他认为时间是“裁决家”。 ‎ ‎8.从访谈的内容看,哪些因素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4分)‎ ‎9.在林清玄另一本书《平常茶非常道》这本禅茶文化散文中,他说:“我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叶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来更清香的滋味,善饮者饮到更细腻的消息。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其中,“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看法。(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0~13题。‎ ‎    崔铣,字子钟,安阳人。父升,官参政。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预修《孝宗实录》,与同官见太监刘瑾,独长揖不拜,由是忤瑾。书成,出为南京吏部主事。瑾败,召复故官,充经筵讲官,进侍读。引疾归,作后渠书屋,读书讲学其中。      世宗即位,擢南京国子监祭酒。嘉靖三年集议大礼,久不决。大学士蒋冕、尚书汪俊俱以执议去位,其他摈斥杖戍者相望,而张璁、桂萼等骤贵显用事。铣上疏求去,且劾璁、萼等曰:“‎ 臣究观议者,其文则欧阳修之唾余,其情则承望意响,求胜无已。悍者危法以激怒,柔者甘言以动听。非有元功硕德,而遽以官赏之,得毋使侥幸之徒踵接至与?臣闻天子得四海欢心以事其亲,未闻仅得一二人之心者也。赏之,适自章其私昵而已。夫守道为忠,忠则逆旨;希旨为邪,邪则畔道。今忠者日疏,而邪者日富。一邪乱邦,况可使富哉!”帝览之不悦,令铣致仕。阅十五年,用荐起少詹事兼侍读学士,擢南京礼部右侍郎。未几疾作,复致仕。卒,赠礼部尚书,谥文敏。      铣少轻俊,好饮酒,尽数斗不乱。中岁自厉于学,言动皆有则。尝曰:“学在治心,功在慎动。”又曰:“孟子所谓良知良能者,心之用也。爱亲敬长,性之本也。若去良能,而独挈良知,是霸儒也。”又尝作《政议》十篇,其《序》曰:“三代而上并田封建其民固故道易行三代而下阡陌郡县其民散故道难成况沿而下趋至今日乎然人心弗异系乎主之者而已。”凡篇中所论说,悉仿此意。世多有其书,故不载。 (选自《明史·第一百七十卷·崔铣传》) ‎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代而上并田∕封建其民∕固故道易行∕三代而下阡陌∕郡县其民∕散故道难成∕况沿而下趋至今日乎∕然人心弗异∕系乎主之者而已 B、三代而上并田∕封建其民∕固故道易行∕三代而下阡陌∕郡县其民∕散故道难成∕况沿而下趋至今日乎∕然人心弗异系乎∕主之者而已 C、三代而上∕并田封建∕其民固∕故道易行∕三代而下∕阡陌郡县∕其民散∕故道难成∕况沿而下趋至今日乎∕然人心弗异∕系乎主之者而已 D、三代而上∕并田封建∕其民固∕故道易行∕三代而下∕阡陌郡县∕其民散∕故道难成∕况沿而下趋至今日乎∕然人心弗异系乎主之者而已 ‎11.下列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 B、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人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 C、致仕,是指古代的官员,把官职交还给皇帝,后用来指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D、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最高名高官名称,相当于现在国家各部委的部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崔铣为人正直,与同僚去见太监刘瑾,只有他一人对刘瑾只揖不拜,因而得罪了刘瑾。‎ B、崔铣敢于直言,他认为,张德等人的文章是欧阳修所唾弃的,是迎合皇上的意图,这样会让投机之徒接踵而来。‎ C、‎ 崔铣知错能改,他年少时轻佻不稳重,喜欢饮酒,到了中年才自我激励勤于学问,言谈举止都很符合规范礼仪。‎ D、崔铣强调德才兼备,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才能光有品质,那就成为强横霸道的懦者。‎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臣闻天子得四海欢心以事其亲,未闻仅得一二人之心者也。赏之,适自章其私昵而已。‎ ‎②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楚江怀古(其一) 唐•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在唐宣宗大中初年,原任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的马戴,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县尉。这首诗为其南渡湘江洞庭时所作。‎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A、诗题“怀古”,实际并未怀古,而是借泛游楚江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B、诗中“微阳”“猿啼”“乱流”等萧瑟清冷的景色,让诗人倍感寂寞悲凉。 C、尾联中“竟夕”写自己在傍晚时分竟然产生了悲秋之情,有出乎意料的意味。 D、尾联写诗人想起了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于是感慨丛生。 E、全诗风格清微婉约,感情细腻低回,语言含蓄蕴藉,别具特色。‎ ‎15.颈联被认为是晚唐诗中的名句,除对仗外,本联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①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②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秦国统治者将四处掠夺而来的美玉金银珠宝等当成石头沙土,其极度奢侈的举动是 , 。 ③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讲大自然美景召唤人的诗句是: , 。‎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②他对待别人总是虚与委蛇,谦虚谨慎,宽以待人;对待工作则是脚踏实地,兢兢业业。 ③过去十年,盘锦市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举全市之力,凝万众之心,高瞻远瞩,吐哺握发, 主动求变,向海发展,基本摆脱了对资源的依赖,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的再生之路。 ④安徽省,是一个物产资源丰富、生态钟灵毓秀的中部省份。长江、新安江,清流奔涌;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群峰竞秀。 ⑤了解一个人,不仅要看他的优点,还要观过知仁。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认识一个人。 ⑥秦凯始终恪守勤俭持家、致富有道的信条,在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到大城市打工赚钱的风潮中,一直坚守在家乡求田问舍 , 开辟了一条立足家乡的致富之路,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致富带头人。 ‎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被誉为中国当代最杰出科幻作品之一的小说《三体》即将被拍成电影,但它并不像美国大片《星际穿越》那样,主题偏离主流,观众接受起来有难度。‎ B、地铁图书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在车厢内向公众推荐免费电子书,组织定期主题文化活动,让一辆辆列车化身为一座座移动图书馆。‎ C、随着申办冬奥会工作的有序开展,京津冀一体化进程迅速推进,涵盖空气质量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分工协作等内容的战略布局逐渐清晰。‎ D、故宫运用数字技术让名画《韩熙载夜宴图》“活”了起来,让观众在鲜活的文化体验中,深入理解和品味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非凡魅力。‎ ‎19.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当年曹雪芹写完《红楼梦》后,曾在题诗中写下这样两句:                  ①读过《红楼梦》的人,自能体会书中诗的悲凉意味。 ②是的,没有作者、读者的一路同行,我们怎能在这漫漫长途上走到今天? ③“字字看来皆是情,十年同路见真心。” ④“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⑤今天,编者如果学着曹雪芹写诗的话,最想说的是: ‎ A、④①⑤③② B、③④②⑤① C、①③⑤④② D、④①③⑤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谚语有云:“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然而,① , 这样做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给予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它对健康的好处超过你的想象。给予不仅能让人获得快乐、幸福的正面情绪,而且还能保护心脏,提高免疫力,降低抑郁和自杀风险,延长寿命等,总之,② 。其实,只要愿意,③ :你可以做慈善,帮助困难之人;你可以常怀感恩之心,谅解和尊重别人;你还可以绽放一个动人的微笑,说出一句由衷的赞美。 ‎ ‎21.从下列词语中选出最准确、得体的5个词语,依次填入五个句子中的画线处。(5分) 敬赠  抛砖引玉  荣膺  舍下 不吝赐教  消息   惠赠   忝列   噩耗   府上 ①一位高三学生在微博上发贴:“我想参加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但不知道该如何准备,在此恳请有经验的老师________, 本人将不胜感激。” ②一位教师在“十佳教师”颁奖会上谦虚地说:“我做得还不够好,能‘十佳’___________, 深感惶恐。” ③一药店广告:“凡在本店购买药品超过100元,本店将________精美礼品一份。” ④小华给她的伯母发短信:“刚刚得知伯父生病住院的____,十分牵挂,祝伯父早日康复!” ⑤张教授写信给李教授:“回忆去年拜访________, 受到您的热情款待,非常难忘。”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就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