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巴蜀中学高2021届高一(下)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更强调社会和谐、以和为贵,追求“和而不同”。‎ 春秋时期的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形成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和”所具有的“和谐合一”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尚书·舜典》记载,帝舜命其乐官通过诗歌音乐,达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说明我国古人已了解音乐促进和谐的作用,体现了早期智者对宇宙和谐的向往。我国古人反复以声乐之和比喻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和谐,从而成为一种普遍追求。如《左传》中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可见,我国古人将音乐的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关系的模型,对“和”的追求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这一思想对儒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这表明,人类的和谐在根本上来源于天地的和谐,即自然的和谐,和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和谐的实现有着深刻的宇宙论根源。宋代哲学家张载曾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显然,张载强调:从对立到和谐,不仅是天地的法则,也是社会、人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 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这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同样源远流长。《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以后,“协和万邦”便成为中华世界观的典范。类似的说法还有“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周礼·天官冢宰》)。孔子把“和”作为同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提出“‘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持续不断的理想。‎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汉代以后被表达为“天人合一”,成为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想。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注重人道(人类社会法则)和天道(宇宙普遍规律)的一致,不主张把天和人割裂开来。“天人合一”思想不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人对立,而主张天人协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而应顺从自然规律,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一方面注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注重人在自己身上体现自然的本性,致力于人与自然统一并与自然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主张人主动配合天地的生生变化,在与自然相协调的同时协助并促进宇宙的和谐与发展。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对纠正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中有一种冲突意识,总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为中心,克服非我,宰制他者。因此,在西方历史上宗教战争非常残酷,中国则没有出现过那样的宗教战争。可以说,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其文化根源都不在东方。总体来讲,同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 ‎(节选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发展形成了“和而不同”的思想,其意义在中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 B. 古人普遍认为《尚书·舜典》中所记载的声乐之和决定了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和谐关系。‎ C.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有利于纠正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与生态平衡的观念和行为。‎ D. 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中的冲突意识使得西方宗教战争显得非常残酷,而中国则几乎没有出现过那样的宗教战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开门见山,直截了当,通过对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对比,提出论点。‎ B. 文章主体部分引经据典,逐层分析,论述了中华文化和价值观中“和谐”思想的起源与发展过程,阐明了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对“和谐”的重视与追求。‎ C. 文中大量引用古代文献,批判了西方的冲突意识,赞扬了中国文化与价值观中和谐高于冲突的思想。‎ D. 作者提到西方的宗教战争,两次世界大战,旨在着重强调中华文化中“和谐”的价值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声乐之和”与“天人合一”不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产生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旧具有重要意义。‎ B. “‘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体现出孔子认为与外部世界交往应该以和为原则,这种思想决定了中华文明一直将构建和平共处的世界作为理想。‎ C.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可见,重视礼、乐的一条重要理由是古人认为礼、乐合乎天道。‎ D. 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在当今世界处理国家、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时,这种“和谐高于冲突”的思想依旧具有借鉴意义。‎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张冠李戴。选项中的“其”是指“和而不同”,而文本中说的是“和”。B项曲解文意,错在“声乐之和只是古人追求世界各种事物之间和谐的一种比喻,而并非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的和谐都体现在声乐之和上。D项,强加修饰,错在“几乎”。“而中国几乎没有出现过那样的宗教战争。”“几乎”意味着还是出现过类似的宗教战争。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对论据作用的解说错误。“大量引用古代文献,并非立足于要批判西方的冲突意识。要批判某一事物,必然要先讲其存在的问题,然后才批判,但引用的文献中并没有这些内容,同时文章也只是就事论事,并没有赞扬中国文化与价值观中和谐高于冲突的思想。只客观的阐述事实,并没有进行褒贬的评价。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无中生有。错在“决定”。中华文明将构建和平共处的世界未必是从孔子开始的。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信任 余显斌 他一个唿哨,在积雪的旷野打着旋子,远远传开。随着口哨声,远处一个红点跳动着,跌跌撞撞滚来,越滚越近,是只小小的狐狸。‎ 小狐狸毛茸茸的,如一个小小的红线团,额头有指肚大一块白毛,珍珠一样。这是只才出生不久的狐狸。它胖乎乎的,蹲在他面前,一双亮亮的眼睛望着他,眼睛里跳跃着喜悦、快乐,和顽皮。‎ 它知道,他拿了可口的食物。因为,从第一次遇见他,直到现在,他都这样。果然,他笑笑的,手一扬,竟然是它最爱吃的鸡肉。它跳起来去抢,他呵呵笑着。摸着它的头道:“别闹别闹,放好了吃。”为了避免被雪弄脏,他拿块油纸铺在地上,放好鸡肉。肉一放下,小狐狸就扑过来,使劲嗅着,流着哈喇子,吧唧吧唧吃起来。‎ 半只鸡吃完,它的小肚皮胀得鼓鼓的,更像个毛茸茸的线团了。‎ 接着,它抬起头,亮亮的眼睛期待地看着他。它知道,接下来,他会逗它玩,带着它跑,这些,从相遇到现在,也从没断绝过。也因为如此,它从一只生性胆小的小狐,变成了只爱亲近人的小狐。果然,他拍拍它的头,在雪地跑起来,快活笑着。它跟着跑一路翻着跟头,发出稚嫩清脆的叫声。两个点,一红一黑,在雪地翻滚着。玩得差不多了,他喊一声:“回了!”一挥手,走了。小狐狸舍不得,跟着他,轻轻叫着撒娇,好像没玩够似的。一直到他走远了,不见了,小狐狸才回过头,回到自己隐秘的洞穴里,偎依着母亲,做起香甜的梦。‎ 一直这样,大概两个月吧。‎ 那天,雪特别大,四野皆白,小狐狸没吃的,饿得叽叽溜溜叫。老狐狸也饿得浑身发软,几次,小狐狸跑出洞,又失望地哼哼叽叽跑回来。上午时,雪地响起一声唿哨。小狐狸一听,乍了下耳朵,跌跌撞撞跑出来,球一样滚到他面前,扯他的裤脚,跳起来,抢他手中的鸡肉。他笑骂:“馋东西,饿坏了。”他把肉放好,很大一只烤鸡。小狐狸扑过去,流着口水,摇摆着脑袋撕咬着。‎ 这时,那边土坎上,一只狐狸露出头,是那只老狐狸。它小心地看看,小狐狸正在大快朵颐。肉的香味,远远飘来,它也流出了口水。它小心地爬上土坎,一步一步靠过来。它可能清楚,自己一身火红的皮毛太珍贵了,会引来无数的贪婪和阴谋,所以不得不小心。刚走几步,“哐”的一声,它的脖子被夹住了,是个钢夹,钢夹力道很大,传来骨头碎裂声,还有老狐狸的惨叫声。‎ 这夹子,是他下的。‎ 夹子必须有一定重量,机关才能绊动:小狐狸不行,老狐狸恰好。他要的,是老狐狸的皮子。这样的皮子,想要猎到,难如登天。因此,市场价几万元一张。小狐狸的太嫩,没人要。因此,他想了这么个办法。‎ 小狐狸停住了,抬起头,眼光中,一片迷蒙疑惑。‎ 那只老狐狸的皮,他卖了三万多。他笑笑,数着票子。他知道,还有一个三万元在山林里等着他:一年后,小狐狸就会长大。‎ 一年一晃就过去了。‎ 他上了山,果然看到了那只长大的小狐狸,皮毛比它母亲的还红还净,额头那块白毛,仍珍珠一样;但眼光变了,不再纯蓝,而是闪着白白的光。显然,它也认识他,蹲在那儿,长长叫了一声。‎ 他已跟踪它几天,办法用尽,也无法到手。‎ 他举起猎枪。‎ 它一跃跑了,雪地里一条红线,弯弯曲曲,弹弹停停。他打不中,就追。‎ 雪很厚,狐跑起来有些艰难,他看看就要追上,猛扑过去。那只狐一拐,转了个弯。他扑空了,只听“咵”的一声,接着一声惨叫,他晕了过去。醒来时,他的一只手已断。这山里,下夹子的人很多,他中了别人的一个夹子。‎ ‎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对小狐狸进行了详细的外貌描写,体现了小狐狸的信任和兽性的纯真,突出了小狐狸的形象特点。‎ B. 小说中描写猎人持续两个月之久喂养小狐狸,可见其处心积虑的设下“圈套”,没有立刻杀小狐狸,可见他依然有善良的一面。‎ C. 小说以“信任”作为标题,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呼唤人类纯真善良本性的回归,意味深长,让人感慨。‎ D. 小说中反复描写雪景,开篇“积雪的狂野”烘托出天气寒冷,为小狐狸渴求食物做铺垫,“雪特别大,四野皆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5. 小说中多次写到了小狐狸面对猎人的眼神,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6. 小说中猎人与小狐狸的关系前后截然不同,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答案】4. B 5. (1)前两次眼神都“亮亮的”,可见其喜悦、快乐和顽皮,以及对猎人的感激和信任;(2)第三次眼神“不再亮亮的,而是闪着白色的光”,凸显其对猎人的愤恨;(3)运用对眼神的变化这一处细节描写,直观的展示了小狐狸对猎人丧失信任,深化主题;(4)小狐狸眼神的变化贯穿始终,使得行文紧凑。 ‎ ‎6.‎ ‎ (1)手法上,小说前半部分二者关系亲密无间,后半部分关系对立甚至走向仇恨,二者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样的反差引人深思;(2)形象上,二者的变化体现了猎人的善于伪装,处心积虑,小狐狸的信任换来的却是人性的残忍,让人唏嘘;(3)情节上,二者的戏剧性反差,形成了小说的波澜,使得行文曲折,引人入胜;(4)主题上,深化主题,小狐狸的信任被猎人亵渎,造成二者关系的反转,批判了自私冷漠的人性和唯利是图的社会现象,呼唤人与动物之间的信任。‎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思想内容分析与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鉴赏文章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根据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判断选项的正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本题中,B项,“没有立刻杀小狐狸,可见他依然有善良的一面”分析不当,根据文本“ 他要的,是老狐狸的皮子”可以看出,“他”接近小狐狸是为了诱杀老狐狸;故选B .‎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鉴赏形象特点及感情变化,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要求是“小狐狸眼神的变化体现了对‘他’的情感变化过程,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根据题目要求,解答本题首先需认真阅读文本,把握小说的内容,其次,从文中找出小狐狸对“他”感情变化的语句,第三,根据文中的语句分析整合文中信息,根据题目要求回答问题;文本第三段“这是只才出生不久的狐狸。它胖乎乎的,蹲在他面前,一双亮亮的眼睛望着他,眼睛里跳跃着喜悦、快乐和顽皮”可以看出,小狐狸表现出高兴和对“他”的喜爱;文本第九段“接着,它抬起头,亮亮的眼睛期待地看着他”可以看出,小狐狸对“他”很信任,毫无戒心;文本“ 小狐狸停住了,抬起头,眼光中,一片迷蒙疑惑”可以看出,小狐狸对“他”的做法感到困惑不解;文本“雪很厚,狐跑起来有些艰难,他看看就要追上,猛扑过去。那只狐一拐,转了个弯。他扑空了,只听‘哐’的一声,接着一声惨叫,他晕了过去”可以看出,小狐狸对“他”无比仇恨,有强烈的复仇心;根据以上分析可根据题目要求回答问题。‎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于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小说中猎人与小狐狸的关系前后截然不同,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考生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从情节、形象、主旨、手法等方面作答。本题中,手法上,小说前半部分二者关系亲密无间,如“它胖乎乎的,蹲在他面前,一双亮亮的眼睛望着他,眼睛里跳跃着喜悦、快乐,和顽皮”,后半部分关系对立甚至走向仇恨,如“但眼光变了,不再纯蓝,而是闪着白白的光”,二者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样的反差引人深思;形象上,二者的变化体现了猎人的善于伪装,处心积虑,前文中写道“果然,他笑笑的,手一扬,竟然是它最爱吃的鸡肉。它跳起来去抢,他呵呵笑着”,后来,“弯弯曲曲,弹弹停停。他打不中,就追”,小狐狸的信任换来的却是人性的残忍,让人唏嘘,也凸显了文章的主题:小狐狸的信任被猎人亵渎,造成二者关系的反转,批判了自私冷漠的人性和唯利是图的社会现象,呼唤人与动物之间的信任。情节上,二者的戏剧性反差,形成了小说的波澜,使得行文曲折,引人入胜。‎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心有大爱,不负韶华——“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刘芳 刘芳是贵阳市白云区第三中学的一名盲人女教师。1997年,她开始因视网膜色素变性而渐渐失明。生活的苦难并没有将这位女性击垮,她选择在逆境中重新扬帆起航,微笑面对命运的磨砺。她不向命运低头,以钢铁般的毅力,继续坚守教师岗位,用爱的信心和力量帮助很多孩子打开心窗,并从课堂走上各地的道德讲堂,为时代奉献“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正能量。正因如此,刘芳被人们亲切的称之为“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 刘芳于1993年参加工作,1997年查出眼疾,十年时间,她的世界由光明变成黑暗,但是她还是在全盲的状况下,成功带完了一届学生,她不仅是孩子们的语文老师,也是孩子们的心灵导师,校园里的残疾孩子遭到别的同学耻笑,刘芳会对他们说:“嘲笑他人就等于嘲笑自己,因为我们都是平等的人。”有两个高位截瘫的孩子需要假肢,刘芳第一时间联系假肢厂家为孩子们咨询,最终两个孩子得到了假肢厂提供的价值5万元的公益假肢,从而可以快乐地行走,自由地追梦。她在各地的道德讲堂讲述自己用爱重新找到光明的故事,她用坚毅的个性、幽默的话语、真实的经历,打动和感染了无数人的心灵。‎ ‎2016年,刘芳在电台有了专门的栏目《爱聆听》,一个心理援助公益节目,主旨是让听众在倾听别人故事的同时,也学会卸下心灵重负,缓解和消除社会中的矛盾与不快,起到积极的宣导作用。提到电台节目,刘芳向记者诉说她的工作心得,每次直播,她都要提前两天为节目做准备,将稿子熟练于心,才能给听众呈现一个最好的状态。“在电台直播时听到的好多残疾人分享他们的故事,有时候跟健全人烦恼的事情是一样的。电台的工作与心理老师相比,有很大不同,心理老师是一对一地与学生交流,而电台工作是面向大众的,它需要传递给人们健康的情绪,给予听众困境中奋力拼搏的勇气,《爱聆听》节目为众多听众在电波中搭起心与心交流的桥梁,其中来自昆明、安顺、从江的盲人朋友在节目的帮助下纷纷走出失明的困惑重新找回了自信。‎ 凭着对农村教育的热爱、对学生难以割舍的感情,刘芳创作了《石榴青青》和《花开十年》这两部小说,前者真实地记录了农村学校的发展变化和一群年轻人的理想和追求,其中大量笔墨触及到师生之间最质朴的感情,农村教育的现状,以及农村教育工作者的希望和困惑。后者讲述了贵州山区女教师刘思楠在井台中学的感人教学历程。十年间,她的眼睛渐渐失明,而内心却渐渐明朗。作品以生动幽默的笔触,描绘了西部山区学校多彩的现实图景,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刘芳两部作品的部分书款捐给贵州省盲人协会并设立了奖学金帮助生活困难的孩子,刘芳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给读者思考的空间,可以带给残疾孩子实际的帮助,让更多的人来关注残疾人文化事业的发展。‎ 多年来,刘芳与残疾人事业解下了“不解之缘”,诗歌,演讲,文艺汇演,各级残联组织的活动她都积极参加,最近,她当选了贵州省盲人协会的常务副主席,新的职务也给予了她新的挑战,她说:“当前,残障人士在社会生活中会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如何加大残疾人的教育力度,加强残疾人分类别学习,促进残疾人就业,使残疾人接受“再教育”,如何结合残疾人的需求有效地开展活动,举办更多适合残疾人文化发展的公益活动,都是她今后思考和工作的重点。‎ 刘芳表示,新的时代给了每个人新的机会,知识改变命运,对于残疾人来讲,更应该如此,我们不要因为残缺束缚自己,要勇于接受自己,寻求平等与尊重,努力地走出去,谱写生命中最动听的乐章。‎ ‎(“搜狐网”2018年7月27日讯,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石榴青青》这本17万字的长篇小说,以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西部农村教育为背景,描绘了一群从事农村教育的青年教师的理想、工作、爱情和友情。其中,既有刘芳和她的学生们的日常小故事,也融进了刘芳从事农村教育的心得体会。‎ ‎②2015年,刘芳获选感动中国2015年度候选人。同年,荣获由新华社主办“中国网事·感动2015年”度网络人物。2016年8月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第三中学盲人教师刘芳荣获中宣部授予的全国“时代楷模”荣誉。‎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刘芳是贵阳的一名盲人女教师,她不向命运低头,因此被人们亲切的称为“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 B. 刘芳曾为两位高位截瘫的孩子第一时间联系假肢厂家,最终使这两位孩子获得了免费的假肢。‎ C. 刘芳的电台节目《爱聆听》让听众在倾听别人故事的同时,也学会卸下心灵重负。‎ D. 刘芳把出版的两部小说的书款捐给贵州省盲人协会并设立了奖学金帮助生活困难的孩子。‎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 刘芳在各地开办道德讲堂,讲述自己用爱重新找到光明的故事,打动和感染了无数人的心灵,为时代奉献“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正能量。‎ B. 刘芳最近当选了贵州省盲人协会的常务副主席。她之前也积极参加各级残联组织的活动,并把如何解决残障人士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许多棘手的问题作为自己工作重点。‎ C. 刘芳创作的《石榴青青》,以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西部农村教育为背景,真实地记录了农村学校的发展变化和一群青年教师的理想和追求。‎ D. 刘芳在逆境中重新扬帆起航,微笑面对命运的磨砺,她为时代奉献正能量,赢得了大家的认可与赞叹,也赢得了诸多荣誉。‎ E. 刘芳希望残疾人,不要因为残缺束缚自己,要勇于接受自己,比常人更要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寻求平等与尊重,才能生活的更好。‎ ‎9. 结合全文,谈一谈,刘芳作为“时代楷模”的闪光品质有哪些。‎ ‎【答案】7. B 8. AB ‎ ‎9. (1)不向命运低头,自强不息。(2)关心残疾人,积极为残疾人服务,心中有大爱。(3)关爱学生,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爱岗敬业。(4)悦纳自我,追求平等与尊重。(5)热心公益,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A项,“她不向命运低头,因此被人们亲切的称为‘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不当,原文是“她不向命运低头,以钢铁般的毅力,继续坚守教师岗位,用爱的信心和力量帮助很多孩子打开心窗,并从课堂走上各地的道德讲堂,为时代奉献‘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正能量。正因如此,刘芳被人们亲切的称之为‘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C项,“也学会卸下心灵重负”不全面,原文是“一个心理援助公益节目,主旨是让听众在倾听别人故事的同时,也学会卸下心灵重负,缓解和消除社会中的矛盾与不快,起到积极的宣导作用”。D项,原文是“刘芳两部作品的部分书款捐给……”,此选项中漏掉了“部分”二字。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刘芳在各地开办道德讲堂”错,原文是“并从课堂走上各地的道德讲堂”。B项,“并把如何解决残障人士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许多棘手的问题作为自己工作重点”以偏概全,原文是“当前,残障人士在社会生活中会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如何加大残疾人的教育力度,……举办更多适合残疾人文化发展的公益活动,都是她今后思考和工作的重点”。故选A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全文,谈一谈,刘芳作为‘时代楷模’的闪光品质有哪些”,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本题中,从原文“她不向命运低头,以钢铁般的毅力,继续坚守教师岗位,用爱的信心和力量帮助很多孩子打开心窗,并从课堂走上各地的道德讲堂”,可看出:不向命运低头,自强不息。从原文“《爱聆听》节目为众多听众在电波中搭起心与心交流的桥梁,其中来自昆明、安顺、从江的盲人朋友在节目的帮助下纷纷走出失明的困惑重新找回了自信”,可总结出:关心残疾人,积极为残疾人服务,心中有大爱。从原文“凭着对农村教育的热爱、对学生难以割舍的感情,刘芳创作了《石榴青青》和《花开十年》这两部小说”,可看出:关爱学生,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从原文“嘲笑他人就等于嘲笑自己,因为我们都是平等的人”,可看出:悦纳自我,追求平等与尊重。从原文“刘芳两部作品的部分书款捐给贵州省盲人协会并设立了奖学金帮助生活困难的孩子”,可看出:热心公益,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云,字子飞,泽州人。父献可,仕至英州刺史、知泸州。黄庭坚谪于涪,献可遇之甚厚,时人称之。云举进士,从使高丽,撰《鸡林志》以进。擢秘书省校书郎,出知简州,迁陕西转运副使。宣和中,从童贯宣抚幕。入为兵部员外郎、起居中书舍人。‎ 靖康元年,以给事中使斡离不军,议割三镇以和。使还,传道斡离不之意,以为黏罕得朝廷所与余观蜡书,坚云中国不可信,欲败和约。执政以为不然,罢为徽猷阁待制、知唐州。‎ 金人陷太原,召拜刑部尚书,再出使,许以三镇赋入之数。云至真定,遣从吏李裕还言:“金人不复求地,但索五辂及上尊号,且须康王来,和好乃成。”钦宗悉从之,且命王及冯澥往。未行,而车辂至长垣,为所却,云亦还。澥奏言云诞妄误国,云言:“事势中变,金人必欲得三镇,不然,则进兵取汴都。”中外震骇,诏集百官议,云固言 康王旧与斡离不结欢宜将命帝虑为所留云曰和议既成必无留王之理臣敢以百口保之王遂受命而云以资政殿学士为之副。‎ 顷云奉使过磁、相,劝两郡彻近城民舍,运粟入保,为清野之计,民怨之。及是,次磁州,又与守臣宗泽有憾。于是王出谒嘉应神祠,云在后,民遮道谏曰:“肃王已为金人所留,王不宜北去。”厉声指云曰:“清野之人,真奸贼也。”王出庙行,或发云笥,得乌絁短巾,盖云夙有风眩疾,寝则以护首者。民益信其为奸,噪而杀之。王见事势汹汹,乃南还相州。是役也,云不死,王必北行,议者以是验天命云。建炎初,赠观文殿学士。云兄霁,崇宁时,为讲议司详议官,上书告蔡京罪,黥隶海岛。钦宗复其官,从种师中战死。‎ ‎(选自《宋史·王云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康王旧与斡离不结欢/宜将命帝/虑为所留/云曰和议既成/必无留王之理/臣敢以百口保之/王遂受命而云/以资政殿学士为之副/‎ B. 康王旧与斡离不结欢/宜将命帝/虑为所留/云曰/和议既成/必无留王之理/臣敢以百口保之王/遂受命而云/以资政殿学士为之副/‎ C. 康王旧与斡离不结欢/宜将命/帝虑为所留/云曰/和议既成/必无留王之理/臣敢以百口保之王/遂受命而云/以资政殿学士为之副/‎ D. 康王旧与斡离不结欢/宜将命/帝虑为所留/云曰/和议既成/必无留王之理/臣敢以百口保之/王遂受命/而云以资政殿学士为之副/‎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云出身官宦,仕途顺遂。他曾任起居中书舍人,但出使斡离不军时,因黏罕得到朝廷给余观的蜡书和谈不成而被贬。‎ B. 王云担任使者,参与议和。他在金兵大军压境之际被授予议和的使命,并亲自劝说康王赵构前去与金人议和。‎ C. 王云身处乱世,深受宠幸。他在金兵入境之际,得到皇帝重用和信任,肩负家国责任,多次前往金营,为缓解危局寻求对策。‎ D. 王云得罪百姓,终遭大祸。他因坚壁清野政策而招致民怨,后又因与宗泽的矛盾以及百姓的误会,被当作奸细在民乱中杀害。‎ ‎12. 下列关于古代姓名称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之后每个朝代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自明朝起每位皇帝无论在位时间长短,都只用一个年号。‎ B. 古代对对方亲属的敬称除了令还有尊、贤等。尊,可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驾、尊意等;贤则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贤郎等。‎ C. 不同朋友之间有不同的称谓,情同手足的朋友叫“金兰之交”,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叫“竹马之交”,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D. 对不同的年龄也有特定称谓,七八岁为“龆龀”十三四岁为“豆蔻”,男子二十岁为“弱冠”,四十岁为“不惑”,六十岁为“耳顺”。‎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云夙有风眩疾,寝则以护首者。民益信其为奸,噪而杀之。‎ ‎(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答案】10. D 11. B 12. C ‎ ‎13. (1)可能王云素来患有风眩疾病,睡觉时就用它护围头部。百姓更加相信他是奸贼,喧哗中把他杀死。‎ ‎(2)蓄养鸡狗猪,不要错过繁殖的季节,七十岁左右的人也可以吃上肉了。‎ ‎(3)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康王旧与斡离不结欢,宜将命。帝虑为所留,云曰:‘和议既成,必无留王之理,臣敢以百口保之。’遂受命,而云以资政殿学士为之副”,回归文本理解这段话的大概意思,这段话是说“康王过去跟斡离不很熟悉,可以承担使命。皇帝担心被扣留,王云说:‘和议谈成,定无扣留康王的理由,臣下敢以我全家担保。’康王于是接受诏命,而王云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作为副手”,考生可以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康王”“斡离”“帝”“云”等,可以依据表对话的“曰”断开一处,再根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康王旧与斡离不结欢/宜将命”是“云”所说的内容,且“虑为所留”的主语是“帝”,故应在“命”和“帝”之间断开,这就排除AB两项,“以资政殿学士为之副”的主语是“云”,故“云”应放在后一句中,这就排除C项,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项,“力劝康王赵构前去与金人议和”错误,从文中来看,“云至真定,遣从吏李裕还言:‘金人不复求地,但索五辂及上尊号,且须康王来,和好乃成。’钦宗悉从之”“康王旧与斡离不结欢,宜将命”“遂受命”,由这些内容可知,王云是上奏皇上,建议康王前去议和的,而不是亲自劝说康王,故选项中“力劝康王”之说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叫‘竹马之交’”错,应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异性好朋友。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盖”,大概,“夙”,向来;“益”,更加;“噪”,喧哗。第二句中,“彘”,猪;“失”,错过;“食”,名词作动词,吃。第三句中,“假”,借助;“水”,名词作动词,游水;“绝”,横渡。‎ ‎【点睛】参考译文:‎ ‎    ‎ 王云字子飞,是泽州人。父亲叫王献可,官至英州刺史、泸州知州。黄庭坚贬被谪到涪州,王献可对他非常好,当时人称赞他。王云进士及第,作为随从出使高丽,撰写《鸡林志》献给朝廷。擢升为秘书省校书郎,出朝为简州知州,升任陕西转运副使。宣和年间,在童贯宣抚幕中做随从,入朝任兵部员外郎、起居中书舍人。靖康元年,以给事中的身份出使斡离不军,商议割让三镇来讲和。出使归来,得到情报知道斡离不的想法,是因为黏罕得到朝廷给余观的蜡书,坚持说中原人不可信,准备撕毁和约。执政认为事情没做好,王云罢官任徽猷阁待制、唐州知州。金人攻陷太原时,召入拜任刑部尚书,再次出使,允许出让三镇的赋税收入。王云来到真定,派遣随从官吏李裕回京说:“金人不再求取领土,只索求皇帝使用的五种车驾以及封给的尊号,并且需要康王来,和议才能实现。”钦宗全部听从他,并且命令康王以及冯澥前往。还没出发,而送去的车驾到长垣,却被退回,王云也归朝。冯澥上奏说王云狂妄误国,王云说:“形势发生变化,金人一定要得到三镇,不然的话,就进军攻取汴都。”朝廷内外震惊,诏命召集百官商议,王云坚持说:“康王过去跟斡离不很熟悉,可以承担使命。”皇帝担心被扣留,王云说:“和议谈成,定无扣留康王的理由,臣下敢以我全家担保。”康王于是接受诏命,而王云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作为副手。不久前王云奉使经过磁、相,劝两郡把近城民舍拆除,运粟加以储藏,实行清野政策,百姓怨愤。到这时,驻扎磁州,又跟守臣宗泽有怨隙。当时康王出来拜谒嘉应神祠,王云在后面,百姓拦路说道:“肃王已经被金人所扣留,康王不宜北去。”并厉声指着王云说:“实行清野的人,真是奸贼啊。”康王出庙进发时,有人打开王云的竹箱,发现有黑粗绸短巾,可能王云素来患有风眩疾病,睡觉时就用它护围头部。百姓更加相信他是奸贼,喧哗中把他杀死。康王见事态动荡不安,就南去回到相州。在这场骚乱中,假如王云不死,康王必定北去,议者说这正验证了天命。建炎初年,王云被追赠为观文殿学士。王云的哥哥叫王霁,崇宁时期,任讲议司详议官,上书告发蔡京的罪行,受墨刑流放到海岛服役。钦宗恢复了他的官职,(王霁)跟从种师中战死。‎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梅 齐巳(唐)‎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①,先发望春台②。‎ 早梅 张谓(唐)‎ 一树寒梅白玉条,‎ 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 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①律:万物生长的周期,自然节候的规律。②望春台:即指观赏春景的高台,又喻指京城。‎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诗立意咏赞早梅的高洁,作者并没有发一句议论和赞语,却将早梅的高洁品格和诗人的赞美之情清晰地刻划出来,同时也表达了初见水边盛开的早梅的惊喜之情。‎ B.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张诗疑梅为雪,写出了寒梅花发,形色似玉如雪。齐诗则通过朔风、深雪的恶劣环境表现梅花不同凡花的风骨,不屈的品格。‎ C. 齐诗语言浓艳,描写精细,工笔刻画出了早梅的“素艳”、“幽香”,极具个性,创造了一种细腻精致的审美的境界,诗中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含蕴十分丰富。‎ D. 齐诗中诗人托物言志,通过描写早梅的不畏严寒、傲然独立、雪夜独开,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清高孤傲、坚贞不屈、执着自信的思想感情。‎ ‎15. “梅花”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典型意象,有人咏其风姿,有人颂其神韵,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齐巳诗中是如何体现梅的特点的。‎ ‎【答案】14. C 15. (1)首联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并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冻欲折”说法略带夸张,更有力的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同时又照应了诗题“早梅”。(2)第二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一枝开”的“一”字炼字精准,写出了梅花“早”开的特点。(3)第三联诗人运用嗅觉、视觉多种感官结合的手法,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4)第一联“孤根”虚写,第二、三联实写,由远及近,虚实结合,多层次地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齐诗语言浓艳”错,应是“语言清丽”。故选C。‎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确认所用的表达技巧,考生可从抒情手法、修辞手法等角度具体回答;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使用了这种表达技巧;以及运用这种表达技巧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或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等。本题中,首联“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的意思是:万木禁受不住严寒快要摧折,梅树汲取地下暖气生机独回。明年如果梅花还能按时绽放,希望它开在众人爱赏的春台。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并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冻欲折”说法略带夸张,更有力的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同时又照应了诗题“早梅”。第二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的意思是:皑皑的白雪笼罩着山村乡野,昨夜一枝梅花欺雪傲霜绽开。“一枝开”的“一”字炼字精准,写出了梅花“早”开的特点。第三联“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的意思是:微风吹拂梅香四溢别有情味,素雅芳洁的姿态令禽鸟惊窥。诗人运用嗅觉、视觉多种感官结合的手法,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其中,第一联“孤根”虚写,第二、三联实写,由远及近,虚实结合,多层次地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人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石潭记》中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波涛激荡,山岛高耸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愈在《马说》中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人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饮酒》臻于物我合一的境界,反映诗人的生活志向,表现他闲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海内存知己 (2). 天涯若比邻 (3). 潭中鱼可百许头 (4). 皆若空游无所依 (5). 水何澹澹 (6). 山岛竦峙 (7). 食马者 (8).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9). 故不积跬步 (10). 无以至千里 (11). 采菊东篱下 (12). 悠然见南山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涯”“潭”“澹”“竦”“跬”“篱”“悠”,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点睛】古诗词默写年年必考,近年来理解性默写题的考查比例渐渐加大,难度比直接型默写稍大,灵活性更强,需要学生不仅要准确、熟练掌握名句名篇内容,还要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第Ⅱ卷 表达题 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 ‎①人生最美好的青春都在这里度过,和同事们一起运动、合唱、讨论教学、监考,工作和生活的种种,我都甘之如饴。‎ ‎②菜鸟网络和顺丰往后在即时配送方面将直接展开正面竞争,双方分庭抗礼,物流领域的战火将愈加激烈。‎ ‎③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④《金陵十三视》《让子弹飞》《霸王别姬》等“傍小说”电影汗牛充栋,众多优秀的小说成为了电影成功的基石。‎ ‎⑤俄军“无人战队”呼之欲出:俄已基本建成从无人战车、无人机到无人潜艇的立体化无人装备体系。‎ ‎⑥这次比赛中,日本和塞内加尔的胜利,代表着足球欠发达的亚非地区对传统欧美足球强国的反戈一击。‎ A. ①②⑥ B. ②④⑤ C. ①③⑤ D. ③④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①甘之如饴:比喻甘心情愿去做某种艰苦的事或勇于承受最大的牺牲。这里不是艰苦的事和牺牲,错误。②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站在庭院的两边,相对行礼。现在用来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正确。③火中取栗:比喻为别人冒险,白吃苦头,自己却得不到好处。语境不当,错误。④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对象不当。错误。⑤呼之欲出:形容人像等画得逼真,似乎叫他一声他就会从画里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也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两用词,正确。⑥反戈一击:调转武器向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进行攻击。望文生义,错误。故选D。‎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促进光伏产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行业的共同责任和目标,权威部门将继续努力加强行业管理和相关政策措施。‎ B. 重庆市确定在G93渝遂高速沙坪坝主线站和G5013渝蓉高速大足省界站作为移动支付试点收费站,即在部分人工车道安装移动支付扫码设备。‎ C. 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对于增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均衡地区间养老保险基金负担、促进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养老保险权益公平共享具有重要意义。‎ D. 对于三四线城市过热的房地产市场,恰当的政策调控是必要的,通过整顿市场秩序,有助于这些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句字,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A项,搭配不当,“加强……政策措施”动宾搭配不当。B项,结构混乱中的杂糅,“在……作为……试点收费站”应为“将某站和某站作为移动支付试点收费站”或“在某站和某站开展移动支付试点”。D项,成分残缺,后半句缺主语,删去“通过”。故选C。‎ ‎19.下面各项中对话内容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 A. 各位都是本行业内的精英,针对这次事件,希望大家能姑妄言之,提出你们宝贵的建议。‎ B. 文中谈及了鄙人的一点拙见,如有偏颇之处,敬请方家指正,鄙人在此候教了。‎ C. 值此良辰,恭贺二位喜结良缘,共谐连理!祝愿你们百年好合,永结金兰之心!‎ D.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您的航班就要起飞了,我这就留步不再相送,望您一路珍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各项中对话内容用语得体的一项是”,然后依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本题中,A项,“姑妄言之”:谦辞,姑且说说,对于自己不能深信不疑的事情,说给别人时常用此语以示保留。C项,“金兰”:原指牢固而融洽的友情,后用作结拜的兄弟姐妹的代称。D项,“留步”: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或不要再送的客套话。故选B。‎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0.下面关于《呐喊》内容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两项是( )( )‎ A.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有所觉醒的知识分子,但其周围的人全都被封建礼教所禁锢,他的反抗也最终失败。‎ B. 《明天》里单四嫂子用被杀害的革命者鲜血蘸成的“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病魔却无情地夺去了孩子的生命。‎ C. 《头发的故事》的主人公N先生自叙减去辫子而遭受了周围人蔑视和厌恶的经历,揭示了民众愚昧、麻木的思想。‎ D. 《风波》中的九斤老太是一位口头禅为“一代不如一代”耄耋老人,思想陈旧腐朽,有着农民的狭隘性,作者用此来表达了对“国粹家”的讽刺。‎ E. 《一件小事》以速写的形式,将车夫的高尚与的自私进行对比,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写得意味深长。‎ ‎【答案】B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关于《呐喊》内容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两项是”,然后根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本题中,B项,用人血馒头治病的是小栓。D项,九斤老太七十九岁,还不算耄耋(这个耄耋老人正好是姓名称谓的文化常识里的,答不对该遭撒)。故选BD。‎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现代汉语的许多词汇,_______________。如“机构”一词,“机”的繁体“機”,其左侧是一个“木”字,_______________,右下侧是一个“戍”,正是织机机架的侧视图,而“戍”字上面是两个绞丝“ㄠ”,象征织机顶上装经的经轴。所以,_______________,后来又扩大到可以指一些其他工具,如“机械”、“机器”等,“机构”一词现在则往往用来泛指机关、团体等工作单位或内部组织等。除此之外,还有如“组织”“成绩”“练习”等词,虽然现今的意思已经与蚕桑丝织相去甚远,但却都是从蚕桑丝织的生产生活中发展而来的。‎ ‎【答案】 (1). 都与桑蚕丝织有着密切关系 (2). 表示织机的材料是木头 (3). “机”字最初指的就是织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根据所提供的语境,写出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考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本题中,第一个横线后边有“如”,后边的内容就是提示,应填“都与桑蚕丝织有着密切关系”;第二个横线处应结合前边“其左侧是一个‘木’字”,解释“木”的含义,即“表示织机的材料是木头”;第三个横线处前“所以”一词,表明此处是对前边内容的总结,即“‘机’字最初指的就是织机”。‎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重庆巴蜀中学高2021届曾设置诚信考场。鲁能巴蜀中学高2021届学生会在校园公共区域设置了诚信超市。随着社会的发展,无人看守商场等逐渐产生,但其能否推广开来,重要因素之一是人们的诚信度。众目睽睽之下的遵守也许是外力使然,无人监管下的自守才是真正的诚信。“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礼记·大学》)慎独是儒家文化倡导的重要的道德修养方式之一,也是个人修养所能达到的极高境界。‎ 请以“慎独”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和抄袭。‎ ‎【答案】小议“慎独”‎ ‎ 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 “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 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他一个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 “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我自己认为,在1950-1960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那时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远远不够,自己也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科学家们这种勤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 ‎“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坦荡为人,踏实做事,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作文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也是一则话题作文。‎ 考生可以“小议慎独”为题:引论:由常有一些社会现象引出本文的论点: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本论:为什么要慎独?从4‎ 点分析:①慎独让人得以自我完善。②慎独让社会公德得以净化。③慎独让人与人之间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疑,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漠。④假如没有了慎独,人和人之间少了诚信。假如没有了慎独,人和人之间少了关爱。结论: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①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②“慎独”慎独离不开自重自律。③“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④慎独离不开坦荡为人。⑤慎独离不开诚实守信。(选择其中的两三个内容为分论点)⑥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坦荡为人,踏实做事,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2。可以“什么是慎独”为题:可按层进式展开:什么是慎独?《辞海》称:“儒家用语。谓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也就是说,不论何时何地,或明或暗,或在人群,或单身独处,都要小心谨慎,不可在思想和言行上稍微离“道”。为什么要“慎独”:①慎独是一种情操;②慎独是一种修养;③慎独是一种自律;④慎独是一种坦荡。怎样才能“慎独”。那么,该怎样慎独呢?①要让所有的角色身份都保持一致,不自欺,亦不欺人。②对自己要严格要求,不能原谅自己。③要“慎一”,否则会在权钱交易、权物交易、权色交易之类的泥坑中难以自拔。  ‎ 横向结构:  ‎ ‎3。可以“慎独之美”为题:文章应围绕慎独之“美”从三个方面“横向”展开论述:慎独成就了大自然的有序与和谐;慎独闪耀着崇高修养与人性的光辉;慎独为充满智慧的人们另辟蹊径。以此结构谋篇,文章层次清晰,做到了议论文论述应有的宽度。‎ 参考立意:‎ 慎独让人得以自我完善。②慎独让社会公德得以净化。③慎独是一种自律;④慎独是一种坦荡。‎ 可用素材:‎ ‎1.“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王密说:“暮夜无知。”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杨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 ‎2. 马旭,和自己的老伴省吃俭用,至今还住在一个小小的院子里,把全部积蓄捐献给家乡木兰县的教育局。作为新中国首位女空降兵,马旭在木兰山下,守护一方儿女。将1000万捐献给家乡办教育。守护小岛32年的王继才,王士华夫妇。王继才生前是江苏省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 虽然只有两个足球场大,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在守岛第三年,他申请离岛,老政委重病,委托他一定要守好这座岛。之后老政委病逝,他为了这句承诺,一守就是一辈子。妻子生孩子,在这座岛,接生都是他自己打电话请教别人自己来。为了一句承诺,只能把孩子送出岛,骨肉分离。他对妻子说,他这一生,上亏欠父母,下亏欠子女,还让她收了一辈子的苦,下辈子一定好好补偿。王士华说,不用下辈子,这辈子就够了。读到这里,忍不住流泪。如果我有一个守岛的任务,我的爱人会不会陪我在没有水,没有电的孤岛,过一辈子。将青春全部献给祖国,相濡以沫的爱情令人动容。 3、其美多吉: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有一条全程往返1208公里、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雪线邮路,来自党中央的声音、四面八方的邮件通过这条邮路送往雪域的各个角落,其美多吉在雪线邮路上工作了29年,行驶里程相当于绕赤道35圈。29年来,他驾驶的邮车从未发生一次责任事故,圆满完成了每一次邮运任务。‎ 行文结构:‎ 议论文的思路和结构有: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并列式等结构方式,使议论文结构完整。本文可用并列式结构,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慎独”是每个人必备的品质,其次,提出分论点,进行并列式阐述:可列举古人,也可是今人事例。最后,总括全文,再次点题。结构上,做到首尾呼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