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7届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三下学期周练(4-16)(2017-0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7届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三下学期周练(4-16)(2017-04)

河北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高三语文周练试题(4.16)‎ ‎ ‎ ‎ ‎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古今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璧有瑕,请指示王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C、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D、公车特征拜郎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因姚崇引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B.恃其父有德于知古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C.容其为非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D.何不与姚崇议之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美洲巴塔哥尼亚附近的大海里,每当刮起大风时,成群的露脊鲸把尾鳍高高___出水面,正___着大风,以便像船帆似的,让大风___着它们,得意洋洋地“___”向海洋。靠近海岸后,这些巨大的海兽又会___回去,重复刚才的举动……露脊鲸又是在干什么呢?‎ 动物学家对此做出的解释也许会使我们吃惊:这些动物是在游戏!‎ A.露、背、吹、游、泅 B.浮、朝、拉、航、钻 C.举、对、推、驶、潜 D.探、迎、送、奔、划 ‎4.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佳节又重阳。今天,人们秋游,登高远眺,眼看千秋落叶随风走,谁也不会有长寿成仙之想,但传统节日中蕴含的美好愿望,古今相同。重阳糕伴菊花酒,活在尘世亦风流。‎ B.“娶烈女”,即男方定婚后,男方忽然死亡,女方不敢违约另嫁,只好作为烈女被男家迎娶进门。迎娶时,其女要照新娘的装束带花冠、乘花轿,男方邀乡老长辈迎接。‎ C.休息权是公民受宪法保护的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力。休息与劳动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会休息才会工作,没有休息的劳动难以为继。‎ D.有观点认为,由于近年来房价迅速攀升,对于动则价值千万元的房产,如果是家庭唯一住房,作为遗产留给子女,但子女又交不出数百万的遗产税,是否要被剥夺继承权。‎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 A.现在全国各大医院的医疗水平、就医环境与以往相比均有提高,但药价始终居高不下,让患者难以承受。‎ B.半年内,由于央行三度降息,使得外界对中国货币政策产生了一些诸如“强刺激”和“中国版量化宽松”等议论。‎ C.遍布亚洲的偷猎行为使得野生虎的数量急剧减少,将来老虎能否在大自然中继续生存取决于人类的实际行动。‎ D.在巴以剑拔弩张之际,研究中东问题的权威刊物《迪布卡周刊》披露,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 ‎ ‎ ‎ ‎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网络已成为社情民意的重要表达渠道,但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倾向也日益突出。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网络已成为群众反映心声和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然而,由于制度的缺失和监管的不利,近年来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化倾向也日益凸显出来。一是网络信息并不是天使,特别在当下转型期,利用网络信息进行诽谤、诈骗、敲诈等犯罪行为多发。因此,确实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法律规制。二是一些网民不能正确理解社会变革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或自身处境,就往往借助“突发性事件”发泄不满情绪,不负责任地评论、轻信、猜疑、谩骂等,这些都在抬头蔓延。如果这些所谓“新意见阶级”渗入太多的非理性情绪,这对中国的民主法治进程来说,并不是太好的信号。‎ 网络已成民主参政议政的新形式,但网络“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4年7月21日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 PC 整体80.9%的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因此,微博、论坛、网评等网络交流日益活跃,网络已成为人大、政协、听证等之外的民主参政议政新形式,是人民群众更广泛、更便捷、更灵活地关心国家大事、建言献策的新途径。然而,近年来网络舆论中的无政府主义、情绪性民主、跟风炒作倾向也开始浮现。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有约1/3是受网络舆论推动才兴起和传播的。很多网民已结成各种虚拟的“群体”,通过贴吧交流传播和联动,面对贫富冲突、劳资矛盾、城市拆迁、农村土地流转、环境污染、医疗教育、司法不公等问题,形成巨大的舆论场。无疑,一些党政部门的决策失误和执政不当问题,是需要认真接受舆论批评和监督的。但是,网络舆论中也掺杂着一些过激的无政府主义情绪、网络“集结串联”“意见领袖”等的操控,从而很容易诱发网络上的“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并进而促发现实中的“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这不仅会增加官民之间对热点问题的“敏感”与紧张,也会对公民理性地参政议政产生不利影响。‎ 网络已成新兴的多元文化传播阵地,但也存在着消解主流价值观的倾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传统媒体越来越与网络媒体相互联动和兼容,互联网就成为人们了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它也就成为文化创造与多元发展的新兴阵地。然而,互联网也具有虚拟性、匿名性、随意性、大众性、全球性等特点,特别是受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淡化对公共政策的认知,逆反性文化消遣、消解主流价值观的现象也开始抬头。如网络泛娱乐化、人肉搜索、道德追杀、网络恶搞、污蔑诽谤、侵犯隐私、色情暴力和网络诈骗等现象增多,这就形成了一股侵蚀伦理道德和价值信念的文化舆论“潜流”,危及社会稳定和法治秩序的建立。‎ 当前的网络带给了人类社会不可替代的重大文明与进步。然而网络舆论的局限性和由此带来的问题也日趋复杂和凸显。网络公民文化建设所蕴含的公民品格与守法精神需要对上述问题加以认识。‎ ‎(节选自马长山《网络公民与守法精神》,苏州大学学报2014年12月)‎ ‎6.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网民由于不能正确理解社会变革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或自身处境的改变而借助“突发性事件”发泄不满情绪,甚至不负责任地评论、轻信、谩骂。‎ B.网络舆论中大量存在无政府主义、情绪性民主、跟风炒作倾向,如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有约1/3受网络舆论推动才兴起传播。‎ C.网络舆论中掺杂着一些过激的无政府主义情绪、网络“集结串联”“意见领袖”等的操控,社会危害大,会对公民理性地参政议政产生负面影响。‎ D.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互联动并兼容,互联网就成为人们了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通道,它能成为文化创造与多元发展的新兴阵地。‎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化倾向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利用网络信息进行诽谤、诈骗、敲诈等犯罪行为。‎ B.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的使用率。‎ C.网络人肉搜索、道德追杀、网络恶搞等形成了一股侵蚀伦理道德和价值信念的文化舆论“潜流”。‎ D.网络公民文化建设所蕴含的公民品格与守法精神需要先对网络舆论存在的不良问题加以认知。‎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如果所谓“新意见阶级”渗入太多的非理性情绪,并不是太好的信号,就是说网络舆论非理性化倾向不好。‎ B.科技的发展,使得微博、论坛、网评等网络交流可以成为人民群众更广泛、更便捷、更灵活地关心国家大事、建言献策的新途径。‎ C.很多网民结成了各种虚拟的“群体”,面对贫富冲突、司法不公等问题,形成舆论场,以便及时纠正决策失误和执政不当问题。‎ D.因为互联网具有虚拟性、匿名性、随意性等特点,如果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也会出现逆反性文化消费、消解主流价值观等现象。‎ ‎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丢拼命。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心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盂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如果说孟子言心言性是侧重于哲学思想的话,那么他谈君谈民就是偏重于政治思想了,二者密切相关。因为孟子的理想是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的合一,也就是“王道”。‎ 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简言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以为,仁爱基于善性,这个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其目的是要为他的“仁政”说找依据。他说“道性善”,即善性人皆有之,应当不断加以扩充,达之于天下,那么“仁政”说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这样一来,“仁政”学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性。他“称尧舜”,是称道尧舜的德治天下,不失为仁义之道。德治天下是人们的理想政治,孟子的机智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说,托制于人们理想中的圣王,这样说服力、可信度都会增强。然而,孟子虽然为“仁政”说找到了“性善论”这个内在依据,不过在当时崇尚“霸道”的形势下,这种“性善论”“仁政”说是很难有市场的。难怪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就说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阔于事情”了。 ‎ ‎(摘编自郑杰文等主编《经学十二讲》)‎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将“王道”作为最高政治理想,他把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B. 孟子反对“霸道”,他借助诠释圣王的历史与业绩来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历史的走向。‎ C. “民本”是孟子政治思想体系的基础。而“君本”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政治传统的基础,二者之间尖锐对立,势同水火。‎ D. 孟子认为“霸”就是“以力服人”,其结果是“非心服”,如朱元璋废黜孟子祠、下令删节《孟子》的行为就是典型的“霸道”。‎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孟子》一书虽然能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但因为对专制政治有很大的冲击力,后世不少帝王对孟子其人其书是厌恶和排斥的。‎ B. 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主张,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C. 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传统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 D. 孟子认为,民心的向背直接关系到政权是否稳定,君主如果能够行仁政,就会得到臣民的拥护,从而赢得民心。‎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的“仁政”说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有严密的思想体系,但在当时‘普遍崇尚“霸道”的形势下,提出这样的学说是毫无意义的。‎ B. 孟子把自己的“仁政”说托制于人们理想中的尧舜禹等圣王,既迎合了人们渴望理想政治的心理,也增强了自身学说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C. 孟子追求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的“王道”理想,因此,他的言心言性与谈君谈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D. 孟子认为,仁爱基于善性,而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如能将其不断扩充和推广,那么,“仁政”学说就能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 ‎ ‎ ‎ ‎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19分)‎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馕。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之闲而语。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秦项羽矫杀卿子冠军(指农民起义领袖宋义)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mén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 病愈,西入关,至栎阳,存问父老,置酒,枭故塞王欣头栎阳市。留四日,复如军,军广武。关中兵益出。‎ ‎ 当此时,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田横往从之。项羽数击彭越等,齐王信又进击楚。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归汉王父母妻子,军中皆呼万岁,乃归而别去。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12.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王其将,罪六 王:封王 B.主约不信 信:相信 ‎ C.存问父老 存:问候 D.项羽数击彭越等 数:屡次13.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B.夫为人臣而弑其主 割鸿沟而西者为汉 ‎ C.何苦乃与公挑战 乃与汉王约 D.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 以安士卒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刘邦与项羽共同接受怀王的约定,先入定关者在关中称王,但项羽背负了盟约。‎ ‎ B.汉王历数项羽暴掠、弑主、杀降王、坑秦卒等罪行,以便使刑余罪人能击杀项羽。‎ ‎ C.汉王被弩箭射中了胸部,却摸着脚慌称只是脚趾受伤,其主要意图在于稳定军心。‎ ‎ D.汉王虽然受了重伤,但痊愈之后在彭越、韩信的配合下,迫使项羽主动立约休兵。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2)项王归汉王父母妻子,军中皆呼万岁,乃归而别去。‎ ‎ ‎ ‎ ‎ 四、默写 填空(一空1分,共10分)‎ ‎16.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 ‎17.嗟乎!大阉之乱, , ,有几人欤?‎ ‎18.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 ‎19. ,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 。‎ ‎20.沧海月明珠有泪, 。此情可待成追忆, 。‎ ‎ ‎ ‎ ‎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暮过山村(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21.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如何描绘?(3分)‎ ‎22.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 ‎ ‎ ‎ 六、命题作文 ‎23.有人说,脚步到达不了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眼睛到达不了的地方,心灵可以到达。请以“心灵的到达”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60分)‎ ‎【注意】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古义:用手指点给……看;今义:上级机关或领导对下级发布的指令性意见或文件。B项,古义:指父母兄弟等;今义: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C项,拘禁。D项,古义:特别征召;今义:可以作为标志的显著特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点评:从词义角度,将古代汉语的实词与现代汉语作比较,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词义完全桶同,一类是完全不同,一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高考重点考查的是第三类。这一类实词,从词义的古今变化来看,又可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和名称说法改变等五种情况。所谓不辨古今,就是考生没有注意到词义的古今联系与区别,误将它们与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在词义上混为一谈,以今义去解释古义。‎ ‎2.A ‎【解析】A项的“因姚崇引荐”的“因”,是介词,可译为“凭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因”,是连词,可译为“因而”。意思和用法都不相同。B项中,“恃其父有德于知古”和“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的“于”,都是介词,都可译为“对于”。在C项中,“容其为非”和“此皆言其可目者也”的“其”,都是第三人称代词,作在句子中作主语或宾语或修饰语的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译为“他”,不能加“的”。在D项中,“何不与姚崇议之”和“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中的“何”‎ ‎,都用作疑问代词,作谓语,问原因,可译为“为什么”。‎ ‎3.C ‎【解析】‎ 试题分析:抓住具体的语境,采用排除的办法解答本题。语段对露脊鲸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语段中既有比喻,又有象“得意洋洋”的词语,即拟人的手法。所以,第一个可排除“露”和“浮”,而“探”字,作向上伸出时,指的是头或上体,不合语境。把尾鳍比喻成船帆,而露脊鲸就是一艘帆船,因此应是得意洋洋地“驶”向海洋,又会潜回去。‎ 考点: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 点评: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重要的是语境的把握。考查词语一般采用选择辨析题型,提供可作比较的两者或多个。这就对考生了解词语词义,掌握辨析方法,理解和把握语境的要求更高。解题难度加大了,更有利于检测考生灵活运用词语的能力。‎ ‎4.A ‎【解析】‎ 试题分析:B “带花冠”应为“戴花冠”,可联系“穿衣戴帽”来记戴的字形; C“权力”应为“权利”,本题实质考查近义词——权力与权利——之别,此处是利益的意思;D“动则”应为“动辄”,这是一种固定用法。识记字形要与意义密切联系,其它词语可借助类似方法记忆。‎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5.C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A搭配不当,水平可以提高,环境只能改善。B缺少主语,去掉“由于”或“使得”。D歧义,进攻方可以是巴勒斯坦,也可以是以色列。‎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 ‎ ‎6.B ‎7.B ‎8.C ‎【解析】‎ ‎6.‎ 试题分析:B项,“约1/3受网络舆论推动才兴起传播”不能完全证明“网络舆论中大量存在无政府主义、情绪性民主、跟风炒作倾向”。另外,原文中只说“然而,近年来网络舆论中的无政府主义、情绪性民主、跟风炒作倾向也开始浮现”,所以选项中的“大量存在”无依据。‎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即可得到答案。本题只要仔细阅读选文,找到B选项在文中对应的内容,仔细比对,就可以得出答案。‎ ‎7.‎ 试题分析:B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手机使用率达83.4%”范围不够明确。此项内容的信息在选文第二段,原文为“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选项中去掉了必要的限制语“网民上网设备中”,不恰当。‎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解答时要注意:①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8.‎ 试题分析:C选项是选文第二段后半部分,原文为“很多网民已结成各种虚拟的‘群体’,……形成巨大的舆论场。无疑,一些党政部门的决策失误和执政不当问题,是需要认真接受舆论批评和监督的。但是,……这不仅会增加官民之间对热点问题的‘敏感’与紧张,也会对公民理性地参政议政产生不利影响”,据此可以看出,选项同中所说的“以便及时纠正决策失误和执政不当问题”,不符合作者原意。‎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答时要注意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每段开头结尾句子的理解;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 ‎ ‎9.D ‎10.C ‎11.C ‎【解析】‎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筛选并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D废黜孟子祠、删节《孟子》不属“霸道”。‎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C“厌恶和排斥”欠妥,原文为“望孟生畏”。‎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C“有严密的思想体系”在原文找不到依据,“毫无意义”不妥。‎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12.B13.A 14.B15.(1)汉王出来在军中走了走,病得更重了,于是赶快撤军到成皋。(“行军”、“驰”、“入”各1分,句意2分)‎ ‎(2)项羽把汉王的父母妻子儿女归还给汉王,军中都欢呼万岁,于是各自返回,分离而去。(“归”、“妻子”、“别去”各1分,句意2分)‎ ‎【解析】12.‎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A项“王”名词加宾语,活用作动词,译为“封王”是准确的。B项“信”根据“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 推测,应译为“守信”。C项根据“病愈,西入关,至栎阳,存问父老,置酒”可以猜测,为“问候”。D项可结合成语“数见不鲜”译为“屡次、多次”。‎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13.‎ 试题解析:虚词的用法常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在句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二与前后词的词性有关,比如“以”,以后面是名词,以是介词,以后面是动词或句子,以是连词;三与固定短语有关。C项,均为副词,译为“就”;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A.者:均为代词,译为“……的人”。B.第一句中“而”是连词,表转折;第二句中的“而”连词,表修饰。C.第一句中的“乃”副词,译为“竟”;第二句中“而”副词,译为“就”。D.第一句中“以”动词,译为“率领”;第二句中“以”连词,译为“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14.‎ 试题解析: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经过比较可知B项汉王历数项羽各种罪行的目的不对。当为激怒项羽,瓦解项王军队,动摇军心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5.‎ 试题解析: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1)“行军”古今异义词,译为“在军中走了走”。“驰”译为“快速、飞快”。“入”译为“进入或到达”。(2)“归”使动用法,译为“让……回去”。“妻子”古今异义词,译为“妻子和子女”。“别去”古今异义词,译为“离别而去”。‎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楚汉两军相持很久没决出胜负,青壮年困于军旅(征战),老弱疲于转运粮饷。汉王与项羽同时来到广武隔着水谈话。项羽打算与汉王单独挑战(以决胜负),汉王数落项羽说:“当初与项羽你一起受命于怀王,说好先进入、平定关中的人就推举他在关中称王,(而)项羽(你)背负盟约,最终在蜀汉立我为王,(这是你的)第一宗罪。项羽(你)假冒上级命令杀了卿子冠军,推重自己,(这是你的)第二宗罪。项羽(你)救赵之后,应当还军(向上级)报告,而你擅自胁迫诸侯军队入关,(这是你的)第三宗罪。怀王约定进入秦地后不要肆意践踏抢掠,而项羽(你)烧掉秦的宫室,挖了秦始皇的坟墓,私自收缴秦人的财物,(这是你的)第四宗罪。(又)强横地杀掉秦的降王子婴,(这是你的)第五宗罪。在新安用诡计坑杀秦军子弟二十万,把他们的将领封了王,(这是你的)第六宗罪。……项羽(你)暗中派人在江南弑杀义帝怀王,(这是你的)第九宗罪。(你)作为臣子却杀害主人,残杀已投降的俘虏,处理政事不公平,主持盟约(却)不守信用,被天下所不容,大逆不道,(又算是你的)第十宗罪。我率领正义之师跟从诸侯诛杀(你这个)凶恶的危害人民的家伙,让受过刑的罪人就能杀掉(你)项羽,何苦竟与您(单独)挑战呢?”项羽大怒,俯身用弩射中汉王。汉王胸部受伤,却摸着脚叫道:“敌人射中我的脚指了!”汉王因创伤卧病,张良执意请汉王起身行走慰劳军队,来安定士卒,不要让楚军乘机取胜。汉王出来在军中走了走,病得更重了,于是赶快撤军到成皋。‎ ‎(汉王)病愈后,向西入关到栎阳,慰问当地父老,摆酒招待,砍了塞王司马欣的脑袋挂在栎阳街市上示众。停留四天后又去军营,在广武驻军。关中的部队又渐渐出动(袭击楚军)。这时,彭越率领部队驻扎在梁地,往来困扰楚军,断绝楚军粮食供应。田横也前往参与。项羽屡次攻击彭越等人,齐王韩信又前来袭击楚军。项羽害怕了,就与汉王立约,把天下(疆土)从中间分开,鸿沟以西,疆土割给汉,鸿沟以东面,疆土割给楚。项王把汉王的父母妻子归还给汉王,军中都欢呼万岁,于是各自返回,分离而去。‎ ‎ ‎ ‎16.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17.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四海之大 ‎18.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19.千呼万唤始出来 未成曲调先有情 ‎20.蓝田日暖玉生烟 只是当时已惘然 ‎【解析】‎ ‎ ‎ ‎21.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或作者用淡墨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 ‎22.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解析】‎ ‎21.‎ 试题分析:解题思路:1、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2、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3、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 试题分析: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答题时要把握全诗,准确梳理诗中的感情,一般情况下,知人论世也是理解诗歌的方法之一。‎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略 ‎【解析】2012年合肥“一模”语文卷出的是命题(标题)作文,审题立意有两个限制:引导材料和文题。‎ ‎“有人说,脚步达到不了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眼睛到达不了的地方,心灵可以到达。” 引导材料浅显却蕴涵着深刻而生动的生活感悟。‎ 眼睛比脚的视界更远,很显然,这是从生理学的角度阐释的;但是它具有象征意义,意思是人要有开阔的视野,要敢于展望未来,有清晰的自省意识去规划未来。行动是重要的,但高远的目光似乎更加重要,毕竟脚步丈量的长度是有局限的,人类不能被脚步苑囿。眼睛到达不了的地方,心灵可以到达。从生理的角度说,目光范围局限,人可以展开丰富的心灵遨游。比如庄子的哲学,现实是物质的客观存在,无法突破,无法跳出,庄子只能是心灵的遨游,这是一种审美的哲学。看起来迂阔不切实际,实际上它塑造了中国人的群体性格,让人的灵魂挣脱现实的桎梏。‎ 所以笔者认为,提示语阐释了追求的两重境界,体现了肉体的局限和精神的无限。对现实的物质的追求终是残缺和遗憾的,是有止境的,但是,精神、文明,让我们通向完美,通向无限。脚步和眼睛可以到达的地方构成了我们生存的空间,而它们到不了的地方,那些只属于心灵的地方,才是我们生活的意义所在。人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苇草的有限和脆弱是人类无法逃避的现实,那是生存层面的。而如帕斯卡尔般心灵的强大,才是生活层面的,体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珍贵。命题从生活的层面上升到了精神的空间,启发学生思考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如何得到精神的慰藉,从而达到一种灵魂的皈依。‎ 文题“心灵的到达”,笔者认为在立意方面,首先要分析题目“心灵的到达”的结构方式。这是一个偏正词组,重心放在“到达”上,对“到达”可以理解为“追求”、“理想”等,也可以理解为是最后的目标,还可以理解为过程等。既可以谈到心灵可至脚步、眼睛所不可至之处,也可“到达”理解为最后目的,“脚步、眼睛、心灵”都是手段。根据不同的生活阅历和体验,可以为“到达”以及“脚步、眼睛、心灵”赋予不同的内涵,对应不同的境界、层次、阶段,一层层地升华,一层层地挖掘,注意详略安排,逐步从有限到达无限,从束缚到达自由,从现实到达理想。但是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心灵”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这不是物质层面的,而是精神层面的,或者说是灵魂的追求。‎ 其次,引导材料和文题都在提示我们应该从正面立意,只能谈到达,不可以谈心灵难以到达。如果只选择对目前社会现象的一味的抨击或者是表达一种悲观的社会表明的见解,显然已经偏离了对作文命意的理解。还有,写作时切忌无病呻吟,或者盲目拔高,不管是叙事还是议论都要符合中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且与现实的社会状况相联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