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全国)17
2019届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窦荣定,扶风平陵人也。荣定沈深有器局,容貌瑰伟。周太祖见而奇之,授平东将军,赐爵宜君县子,邑三百户。后从太祖与齐人战于北芒,周师不利,荣定与汝南公宇文神庆帅精骑二千邀击之,齐师乃却。以功拜上仪同。后从武元皇帝引突厥木杆侵齐之并州,赐物三百段。袭爵永富县公,邑千户,进位开府,除忠州刺史。 高祖受禅,来朝京师。上顾谓群臣曰:“朕少恶轻薄,性相近者,唯窦荣定而已。”赐马三百匹。坐事除名,高祖以长公主之故,寻拜右武候大将军。上数幸其第,恩赐甚厚。以佐命功,拜上柱国、宁州刺史。 突厥沙钵略寇边,以为行军元帅,率九总管,步骑三万,出凉州。与虏战于高越原,两军相持,其地无水,士卒渴甚,至刺马血而饮,死者十有二三。荣定仰天太息俄而澍雨军乃复振于是进击数挫其锋突厥惮之请盟而去赐缣万匹进爵安丰郡公增邑千六百户。岁余,拜右武卫大将军,俄转左武卫大将军。上欲以为三公,荣定上书曰:“臣每观西朝卫、霍,东都梁、邓,幸托葭莩,位极台铉,宠积骄盈,必致倾覆。向使前贤,少自贬损,远避权势,推而不居,则天命可保,何覆宗之有!臣每览前修,实为畏惧。”上于是乃止。 开皇六年卒,时年五十七。上为之废朝,令左卫大将军元旻监护丧事,赙缣三千匹。上谓侍臣曰:“吾每欲致荣定于三事,其人固让不可。今欲赠之,重违其志。”于是赠冀州刺史、陈国公,谥曰懿。 (节选自《隋书·窦荣定传》有删改)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荣定/仰天太息/俄而/澍雨/军乃复振/于是进击数挫其锋/突厥惮/之请盟而去/赐缣万匹/进爵安丰/郡公增邑千六百户。 B. 荣定仰天太息/俄而澍雨/军乃复振/于是进击/数挫其锋/突厥惮之/请盟而去/赐缣万匹/进爵安丰郡公/增邑千六百户。 C. 荣定仰天太息/俄而/澍雨/军乃复振/于是进击/数挫其锋/突厥惮之/请盟而去/赐缣万匹/进爵安丰郡公增邑千六百户。 D. 荣定仰天太息/俄而澍雨/军乃复振/于是进击/数挫其锋/突厥惮之/请盟而去/赐缣万匹/进爵安丰/郡公增邑千六百户。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的“子”“公”“长公主”均为爵位。所谓“爵位”,也称封爵、世爵,原本是指诸侯获封赐的封建等级,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按国之大小待遇不同,权限也不同。 B. 受禅,也叫禅让,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依次表决,以多数决定。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如东汉献帝刘协禅让给魏文帝曹丕。 C. 葭莩,本意是芦苇杆内的薄膜,常常用作为亲戚的代称;如文中的“幸托葭莩”就是有幸依赖妻女姊妹等有关的亲戚关系。 D. 三事,又称三公,是窦荣定死后皇帝准备赐予他的封号。三公,一说为司马、司徒、司空,另一说为尚书、中书、门下。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北周太祖一见沉着稳健、气概不凡的窦荣定就感到奇异,授予他平东将军的官职,赐给他宜君县子爵位,食邑三百户,其被重视可见一斑。这对荣定而言,是平步青云的契机。 B. 窦荣定兵出凉州,在高越原与沙钵略开战,两军胜负难分。此地没有水,隋军官兵干渴难耐,竟有官兵被活活渴死。 C. 窦荣定因为妻子的关系和功绩卓越,屡被封赐。当高祖还想封赐他三公的爵位时,窦荣定担心自己重蹈先贤覆辙,义正言辞地直接拒绝了,高祖于是作罢。 D. 窦荣定逝世,高祖很悲痛,为此不上朝,命令左卫大将军元旻亲自监管丧事,并追封窦荣定为冀州刺史、陈国公。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从太祖与齐人战于北芒,周师不利,荣定与汝南公宇文神庆帅精骑二千邀击之,齐师乃却。 (2)向使前贤,少自贬损,远避权势,推而不居,则天命可保,何覆宗之有! 【答案】 13.B 14.D 15.C 16.(1)窦荣定后来跟随北周太祖在北芒同北齐作战,北周军队形势不利,窦荣定和汝南公宇文神庆一起率领两千精锐骑兵拦击北齐军队,北齐军队才退却。(2)如果那些贤人们稍微自我抑制,远远地避开权势,谦让而不以功臣自居,那么就可以保全天年,哪里会有宗族覆灭的命运呢? 【解析】 13.试题分析:“之”作前句的宾语,“安丰郡公”是爵位的名称,不要和“爵”分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之”作前句的宾语,“安丰郡公”是爵位的名称,不要和“爵”分开。 “却”译为“退却”,“向使”译为“如果”,“少”译为“稍微”,“贬损”译为“抑制”,“推”译为“谦让”。 参考译文: 窦荣定是扶风平陵人,他沉着稳健,很有才识气度,容貌伟岸,周太祖一见他就感到奇异,授予他平东将军官职,赐给他宜君县子爵位,食邑三百户。后来窦荣定跟随北周太祖在北芒同北齐作战,北周军队形势不利,窦荣定和汝南公宇文神庆一起带领两千精锐骑兵,拦击北齐军队,北齐军队才退却。凭借战功,窦荣定升官为上仪同,其后跟随武元皇帝率领突厥木杆占领北齐的并州,赐绢三百段,世袭永富县公爵,食邑千户,升官为开府,授职忠州刺史。 隋高祖受禅即位,窦荣定到京师朝见,高祖环顾群臣说:“我自小厌恶轻浮,与我性情相近的人只有窦荣定而已,”于是赐窦荣定骏马三百匹.后来,窦荣定因事获罪而被解除职务,高祖因为安成长公主的原因,不久又封窦荣定为右武侯大将军。高祖多次亲临案荣定的府第,恩赐丰厚。窦荣定又凭辅佐帝王建立政权的功劳,被封为上柱国、宁州刺史。 突厥沙钵略侵犯边境,高祖派窦荣定为行军元帅,统领九大总管,带领三万步兵和骑兵,出兵凉州,在高越原与沙钵略开战,两军相峙不下,高越原没有水,隋军官兵干渴难禁,以至刺马取血解渴,竟有十分之二三的官兵渴死,窦荣定仰天叹息。不一会儿,天降及时雨,隋军士气重新振作起来,于是全军奋力进攻,多次挫败敌军锐气,沙体略害怕了,请求订立盟约罢兵离开。荣定班师回朝,高祖赏赐他绢万匹,爵位升至安丰郡公,增加一千六百户食邑。一年多后,窦荣定被任命为武卫大将军,随即转任左武卫大将军,高祖还想封窦荣定为三公,窦荣定上书说:“我时常琢磨西汉的卫青、霍去病;东汉的梁冀、邓禹,他们有幸依赖恩荫和裙带关系而官位显赫,受宠过分,骄傲自满,必然招致获罪灭族之祸,如果那些贤人们稍微自我抑制,远远地避开权势,谦让而不以功臣自居,那么就可以保全天年,哪里会有宗族覆灭的命运呢?我时常思虑前代贤人,实在担惊受怕。”高祖这才作罢。 窦荣定在开皇六年逝世,享年五十七岁,高祖很悲痛,为此而不上朝,命令左卫大将军元旻亲自掌管丧事,赠细绢三千匹。高祖对左右侍臣说:“我曾想封窦荣定为三公,他一再坚辞不受,现在我想追封他为三公,又担心重重地违背了他的遗愿,”于是追封窦荣定为冀州刺史、陈国公,谥号懿。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裴谞,字士明,擢明经,调河南参军事。性通绰,举止不烦。累迁京兆仓曹参军。会史思明乱,逃山谷间。思明故为谞父宽将德宽旧恩且闻诣名遣捕骑迹获之喜甚呼为“郎君”伪授御史中丞贼残杀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 又尝疏贼虚实于朝,事泄,思明恨骂,危死而免。贼平,除太子中允,迁考功郎中,数燕见奏事。 代宗幸陕,谞徒步挟考功南曹印赴行在,帝曰:“疾风知劲草,果可信。”拜河东租庸、盐铁使。时关辅旱,谞入计,帝召至便殿,问榷酤①利岁出内几何,谞久不对。帝复问,曰:“臣有所思。”帝曰:“何邪?”谞曰:“臣自河东来,涉三百里,而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顾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治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故未敢即对。”帝曰:“微公言,朕不闻此。”拜左司郎中,数访政事。元载忌之,出为虔州刺史,历饶、卢、亳三州,除右金吾将军。 德宗新即位,以刑名治天下,百吏震服。时大行将蒇陵事②,禁屠杀,尚父郭子仪家奴宰羊,谞列奏,帝谓不畏强御,善之。或曰:“尚父有社稷功、岂不为庇之?”谞笑曰:“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时朝堂别置三司决庶狱,辨争者辄击登闻鼓。谞上疏曰:“谏鼓、谤木之设,所以达幽枉,延直言。今诡猾之人,轻动天听,争纤微,若然者,安用吏治乎?”帝然之,于是悉归有司。谞恶法吏舞文,或挟宿怨为重轻,因献《狱官箴》以讽。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卒,年七十五,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五》) 【注】①榷酤(què gū):制酒业。②大行将蒇陵事:大行,刚去世的皇帝;蒇(chǎn),完成。此句意为唐代宗的丧事行将结束。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思明故为谞父宽将/德宽旧恩/且闻诣名遣捕骑/迹获之/喜甚/呼为“郎君”/伪授御史中丞贼/残杀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 B. 思明故为谞父宽将/德宽旧恩/且闻诣名/遣捕骑迹获之/喜甚/呼为“郎君”/伪授御史中丞/贼残杀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 C. 思明故为谞父宽将/德宽旧恩/且闻诣名/遣捕骑迹获之/喜甚/呼为“郎君”/伪授御史中丞贼/残杀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 D. 思明故为谞父宽将/德宽旧恩/且闻诣名遣捕骑/迹获之/喜甚/呼为“郎君”/伪授御史中丞/贼残杀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 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此处是第二种释义。 C. 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D. 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裴谞性格豁达宽厚,沉稳而不急躁。安史之乱时被史思明抓获,迫受伪职。但他能暗中保护唐宗室并向朝廷汇报叛贼虚实,事情泄露,险些被杀。平定叛贼后朝廷授予他官职。 B. 裴谞一心忠于朝廷,深得皇帝信任。关中大旱,唐代宗一见面就问他制酒业全年的收支情况,裴谞没有马上回答,并不表示他答不上来,而是心系民生,代宗深为感动。 C. 裴谞做事机警变通,智保郭子仪。在代宗丧事禁屠期间,裴谞向德宗举报尚父郭子仪的家奴在家宰羊。有人责怪他为小事而弹劾功臣,裴谞解释了其中良苦用心:对上解除德宗对尚父的猜疑,使皇帝安心;对下维护了大臣的安全。 D. 裴谞反对集中办案,建议取消击登闻鼓。他认为谏鼓、谤木之类的设置本就没有什么益处,只会被一些狡猾之徒利用,建议发挥各级官吏的作用,民间诉讼交由各有关部门处理。 20.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谓陛下顾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 (2)谞恶法吏舞文,或挟宿怨为重轻,因献《狱官箴》以讽。 【答案】 17.B 18.D 19.D 20.(1)本以为陛下悲念天下百姓,见臣后必定首先问老百姓的疾苦,哪曾料到却拿营利多少询问我。(“元元”,“访”,“责臣以利”中“责”,介状后置句式) (2)裴谞憎恨各级执法官员往往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有的带着旧怨随意判定刑罪的轻重,于是献上《狱官箴》来讽劝。(“恶”,“舞文”,“重轻”,“讽”)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 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 (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 (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 (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D项,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指政事言。 19.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裴谞,字士明,明经科及第,调任河南参军事。他性格豁达宽厚,沉稳而不急躁。多次升官做到京兆仓曹参军。适逢史思明叛乱,裴谞逃到山谷里躲藏。史思明曾是裴谞父亲裴宽的部将,因感念裴宽旧日的恩德,并且早就听闻裴谞名声,于是派出骑兵追踪行迹,找到之后,高兴得连呼“郎君” ,授以伪职御史中丞。叛贼在洛阳大肆残害唐室宗亲,裴谞暗中予以宽解拖延,使数百人赖以保全性命。他曾向朝廷报告叛贼内部虚实,事情泄漏后,史思明愤恨得连声责骂,几乎要把他杀死。安史叛乱平定后,官拜太子中允,又升为考功郎中,多次被唐肃宗设宴召见。 唐代宗避乱陕州,裴谞带上考功南曹的印鉴徒步奔赴皇帝行营,代宗感叹地说:“疾风知劲草,果然值得信赖。”官拜河东租庸、盐铁使。当时关中大旱,裴谞入朝议事,皇帝把他叫到便殿,问他制酒业全年的利润和收支情况,裴谞迟迟未予回答。唐代宗又问,裴谞说:“我正在想问题。”唐代宗问说:“想什么?”裴谞答道:“我从河东到京师,行经的三百里之内,农民们愁苦忧叹,庄稼全部未能种上。本以为陛下悲念天下百姓,见臣后必定首先问老百姓的疾苦,哪曾料到却拿营利多少询问我。孟子说过:‘治理国家,讲仁义就可以了,干嘛还谈论利字’。所以我没敢马上回答。”代宗说:“如果没有你这番话,我也听不到这样的道理。”授官左司郎中,代宗多次向他征询关于政事的意见。由于元载的忌恨,外调做虔州刺史,历任饶、卢、亳三州刺史,后调回做右金吾将军。 唐德宗刚刚登基,用严刑峻法治理天下,满朝文武震恐顺服。当时,唐代宗的丧事行将结束,而禁屠杀的命令尚未撤消,尚父郭子仪的家奴却在家宰羊,裴谞将此事向皇帝陈奏,唐德宗认为他不畏强权,对他很有好感。有人责问裴谞说:“尚父郭子仪为江山社稷建立功勋,难道你连一点小过也不肯庇护他?”裴谞笑道:“这里的奥秘你就不懂了。尚父正处功高位尊、隆盛无比之时,天子初即位,一定以为结党亲附他的人很多。如今他有小错我即举发,恰好证明了尚父并不恃权仗势。对上我尽了为臣之道,对下则维护了大臣的安全,这何乐而不为呢?” 当时特地在朝堂之上设置了一个三司合议机构,审决民间狱讼,凡有争辩不服者就来击登闻鼓。裴谞上奏说:“谏鼓、谤木的设置,本是用来洗雪沉冤、引进采纳正直的话。如今诡谲狡猾之徒随随便便就来惊动皇帝,所争不过是一些细微小事,这样下去,还要各级官吏干什么?”德宗认为他说得对,于是各类案件又复归于有关机构处理。裴谞憎恨各级执法官员往往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有的带着旧怨随意判定刑罪的轻重,于是献上《狱官箴》来讽劝警戒。因为朋友受罚受到牵连,被贬为阆州司马。不久即召还为太子右庶子,后升任兵部侍郎,做到河南尹、东都副留守。裴谞因先祖曾有四代都曾担任过河南尹这个职务,所以上任后,一直不肯坐在主位上处理公务。去世时,年七十五,追赠礼部尚书。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 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 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母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 如:到……去 B. 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 枉:白白地 C. 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 要:通“邀”,邀请 D. 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 就:完成 2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 B. 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 C. 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 D. 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聂政在作为一名刺客以前是以屠宰为业的,他之所以与母亲等人逃跑到齐国去,是因为他杀了人后为了躲避仇敌的报复。 B. 聂政被严仲子看中,是因为严仲子在齐国访求能向韩相侠累报仇的人时,有人向他介绍了有勇气、有胆量的聂政。 C. 聂政之所以愿意去刺杀侠累,原因是严仲子登门拜访以及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的举动打动了他。 D. 聂政是市井小民,面对身为卿相的严仲子的真诚请求,他非常激动,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毅然前去刺杀了侠累。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 (2)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答案】 21.B 22.C 23.D 24.(1)(严仲子)来到齐国,齐国有人说聂政是个有勇气有胆量的人,因为避仇在屠户中间隐身埋名。 (2)于是谢绝了车骑随从,聂政辞别严仲子,独自一人启程前往。 【解析】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断句的前提:多读文段,增强语感。 参考译文: 聂政,轵邑深井里人。因为杀了人,为了躲避仇敌,于是和母亲、姊姊一起到了齐国,以屠宰为业。 隔了很久,濮阳严仲子在韩哀侯朝中供职,与韩相侠累结下怨仇。严仲子怕侠累杀他,逃离韩国,到处访求能向侠累报仇的人。来到齐国,齐国有人谈到聂政,说他是个有勇气有胆量的人,因为避仇而在屠户中间隐身。严仲子登门拜访,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 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去世了。埋葬已毕,在除去丧服之后,聂政说道:“ 唉!我聂政不过是个市井小民,鼓刀屠宰;而严仲子是诸侯的卿相,却不远千里,屈尊来和我结交。我待他极为淡薄,没有什么大功可以和他所待我的相称,而严仲子又奉上百金为我母亲祝寿,我纵然没有接受,但他这样做,只是说明他对我是知遇很深的。再说前些时候他来邀请我,我只是因为老母尚在。(没有答应他。)现在老母享尽天年,我将要为知己的人效力了。”于是西行来到濮阳,见严仲子,说道:“前些时候我所以没有答应您仲子,只是因为我母亲尚在;现在不幸母亲已经享尽天年去世了。仲子想要报仇的对象是谁?请让我来办理此事吧!”严仲子便详细地告诉他说:“我的仇人是韩相侠累,侠累又是韩国国君的小叔父,他们宗族的人很多,居处警卫十分严密,我想派人刺杀他,但始终没有人能办成。现在幸蒙足下不弃,请允许我加派一些可以做您帮手的车骑壮士一同去。”聂政说:“韩国和卫国,中间相距不很远,如今要去刺杀人家的国相,这位国相又是国君的亲属,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不能多派人去,人员一多,不可能不发生失误,发生了失误,机密就会泄露,机密一泄露,则韩国全国便会和仲子结仇,这岂不危险吗!”于是谢绝了车骑随从,聂政辞别严仲子,独自一人启程前往。 聂政自带利剑到了韩国,韩相侠累正坐在府上,手持兵器侍卫他的人很多。聂政径直闯了进去,上阶刺杀了侠累,两旁的人顿时大乱。聂政大声呼喝,击杀数十人,然后自己削烂面皮,挖出眼珠,破肚出肠,随即死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