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山东省枣庄三中高二第六学段学情调查(1月)(2018-01)
2017〜2018学年度高二年级第六学段 学情调查试题(语文)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中国画是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和艺术表率。国家的文化形象和艺术表率必须最集中、最典型地具备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诸多要素。中国画具有传统文化精神的鲜明性、独特性,能阅读出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人文精神内涵。中国画从形式到理论都自成体系,独一无二地呈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构成了中国画的独特价值体系,从而区别于世界其他造型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画这一民族绘画,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国画的理论基础,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以意象、兴象为理念的审美观、创作观,这是中国传统绘画矗立于世界艺术之巅、蕴含着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传承了数千年而不衰的主要原因。我们民族的传统造型艺术,包括绘画、雕塑、装饰纹样、物体造型等。传统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戏曲、建筑、园林„„甚至中国汉字都具有意象、兴象理念的艺术特征。意象、兴象理念体现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许多方面,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民族的象征与精神,龙与传统吉祥物凤凰、麒麟等都是典型兴象理念的杰出作品。意象、兴象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思想意识形态,是传统文化艺术延续贯穿始终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审美观、创作观。 中国画是注重主观意识的绘画形式,画家以手中笔墨,抒发胸中逸气,作品倾注着作者的思想和精神,中国画通过形象、意象、兴象而达到寄物移情言志的目的。绝似物象的绘画、绝不似物象的绘画都不是真正的艺术,唯有有感而发的“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兴象作品才为上乘之作。如果中国画偏离了以情感为基础的意象、兴象理念的表述,中国画就失去了生命。齐白石精辟地指出中国画意象、兴象的意义,“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古人作画,不似之似,天趣自然,因曰神品”。由于中国画是强调主观意识的绘画,山水画需要自我心灵与山水灵性的结合,需要思想情感与山水灵性的结合,意象、兴象理念赋予中国山水画抒情诗的意境。画家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观审视大自然,山水非眼中之山水,山水就是“我”;画不是单纯摹写自然,画即是“我”。意象、兴象理念赋予中国山水画内美性格,作品就是画家自我精神的真实写照,画家借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与美学理想。 传统中国画的程式体系,以意象、兴象理念为基础,笔法线条为基本造型手法。主观意识超越于自然物象,笔墨表现力高于自然物象的形态结构,神在形似之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中国画“应物象形”的造型审美法则。“知白守黑”“计白当黑”“虚实相生”“动静相依”“刚柔相济”是中国画“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主要表现方式。以中国画的有法之法演变为“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创作自由境界,形成自我绘画风格。“以形写神” 突出气韵,讲究“气韵生动”。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观,用笔墨形式,寄情于物、借物言志,将自我精神与客观世界融合合统一,达到“澄怀味象”“以形媚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通过中国画这一艺术形式而达到人生修为的立本之源。“成教化,助人伦”是中国画的社会教育功能。 (节选自陈云《弘扬中国画的传统精神》,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传统绘画之所以能矗立于世界艺术之巅,主要是因为其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而形成了以意象、兴象作为理念的审美观、创作观。 B.中国画有别于世界其他造型艺术,就是因为它独一无二地呈现民族文化、精神和特色,构成了中国画的独特价值体系。 C.中国画注重主观意识,画家以手中笔墨抒发胸中逸气,作品倾注着思想和精神,通过形象、意象、兴象来寄物移情言志。 D.中国画不但可以让画家通过这一艺术形式增进个人的人生修为,同时也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教育功能。 2.根据原文意思,下列说法不符合中国画的民族传统的一项是( )(3分) A.“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B.“以形媚道” C.“坚强者莫能守,而柔弱者长存焉” D.“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意象、兴象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思想意识形态,中国画如果脱离这种理念的表述,就将失去其艺术生命力。 B.兴象理念体现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许多方面,比如龙与凤凰、麒麟等传统吉祥物都是典型兴象理念的杰出作品。 C.意象、兴象理念赋予了中国山水画抒情诗的意境,还赋予了它内美的性格,画家的自我精神在作品中得到了真实写照。 D.齐白石指出中国画意象、兴象的意义,主张“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强调主观意识以及自我心灵与山水灵性的结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一6题。 到父母跟前吹牛去 尚小迪 自打17岁那年我到千里之外求学起,顶不住爸妈每天三问候,我学会了撒谎。最初仅限于在电话里虚报平安,后来领域不断扩张,谎撒得也越来越夸张,成了吹牛皮。 “妈,垒球赛我们赢了耶!” “爸,这次考试你闺女全优,厉害吧?” “论文写完了,空前绝后,正等着老师打高分呢!” 听得出,爸妈在电话那端比我还开心,有一次,老妈甚至对着话筒鼓起了掌。吹牛真好,它的益处在于让爸妈一次次得到欢愉,我呢,也一次次沉浸在自己编织的美好里,一次次身心舒畅。挂上电话,我会朝着我吹出来的那个缤纷世界努力前行。 毕业初,我进了一家并不优秀的单位。入职手续刚办完立刻给爸爸打电话:“爸,我签了家好单位,您就等着享福吧!” 刚收到第一个月工资,我就打了家里的电话:“发钱太多,都愁死了,怎么花啊?” 隔三差五,我就跟妈妈说:“我又签了大客户,一切都好!” 实际情况是,当时我没底薪,每月刨去房租,连吃饭都成问题。好在,逢月底我都会收到妈妈从老家邮来的煎饼和腊肉,我流着泪用它们果腹,然后擦干泪打电话责备妈妈:“我这啥都有,你不用寄了,不嫌麻烦呀?”妈在那端嘿嘿笑着说:“外面卖的哪有你妈做得好吃!”瞧,连妈也吹上了。 后来我换了单位,有了男友,成了家。记得第一次带男友回家时,我跟往常一样,像只报喜鸟,叽叽喳喳不停。从家出来,男友跟我一笔笔算:“咱俩年收入满打满算9万块,房贷得还6万块,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你还炫富!” “怎么,怕我家跟你借钱呀?” “不怕借钱,怕掏不出来伤感情。” “你想过没?老人们聚一起,爱聊谁家孩子年薪多,高兴自己的儿女有本事,我可不想让我爸妈抬不起头。” “可是你说10来万,你没听到妈说呀‘一二十万哪,不错’,经妈的嘴一传,就成了一二十万,坊邻再传,会变成二三十万……可怎么收场呀?” 为此,男友特别焦灼。好在,并没人向我们借钱,我们悠哉乐哉地当了几年伪富人,每次回老家,一道道羡慕嫉妒恨的目光,让我的虚荣心飘啊飘。这份快乐虽然惊险,倒也挺受用。 婚后第六年,有天弟弟打电话给我,说要做生意,差10万块钱,想从我这挪挪。 挂了电话我就懵了。上个月我们全部存款刚满10万元,这可是我跟老公这么多年从牙缝里一点一点省出来的,要是弟弟的生意赔了呢? 老公脸色很不好看,他说:“爸妈年纪大了,我们做姐姐和姐夫的不帮一把说不过去,可钱在兜里还没热乎呢,我是真舍不得呀!” 三天后,爸跟弟一起来我家,不等弟开口,爸就说:“妮儿顶多只能借给你弟三万块。”转头对弟说,“生意要从小做到大,一步步来,一下子投入这么多钱,赔了可咋办?” 我松了一口气,当天下午就把钱给了弟弟。 后来我回家,旁敲侧击,为什么爸只许我借3万元?我又不差钱。 爸坐在堂屋八仙桌旁的椅子上,吧唧吧唧抽他的旱烟袋,吐出一大口白烟说:“我的闺女我心里有数,人好心善,就是爱逞点能。” 妈在一边附和:“这些年来,你说十分好,我和你爸就往一分里信。你是怕我们挂念着,我们懂。” 我的泪顷刻间滂沱起来,多年来的憋屈全宣泄开采,在妈怀里,我哭得像个小孩。许久,我抽抽搭搭地问。你们怎么断定我吃过苦,受过罪? 爸说:“你刚毕业时每次往家打电话都会在接近一分钟的时候挂断,我就断定你缺钱啊。怕饿着你,也怕你走孬路,就让你妈给你邮吃的。” 妈说:“你邮来的照片,跟你回家时穿的衣服总是同一身。你那么臭美,要不是手头紧,会不多添置几件衣裳吗?” 爸说:“每次回家,哪怕你妈炖个白菜豆腐,你也吃得津津有味,说明你在外面吃不着油水!” 我嘟嘟囔囔替自己狡辩:“那是妈做得好吃!” 妈呵呵地笑了,她说:“闺女呀,我和你爸没有责备你的意思。你在外面打拼不容易,在自个爹妈面前,当然可以挺起胸膛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们很愿意配合你的。你想呀,你吹牛夸自己好,我们听着心里也畅快呀,这两全其美的事儿,何乐而不为呢?” 是呀,何乐而不为,往后权当爹妈那儿是情绪宣泄站了,多个放松心情增添自信的地儿,挺好。我对着镜子收拾妆容,边擦泪边说:“这是谁家的姑娘,长这么俊,随谁呢?” 爸和妈在一旁,会心地笑了。 (有改动)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太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从17岁到千里之外求学时起,学会了撒谎,因为爸妈每天电话三问候,为了让他们放心,就虚报平安,越来越夸张,就成了吹牛皮。 B.吹牛的好处在于让牵挂着“我”的爸爸妈妈放心和快乐,“我”也一次次得到安慰和满足,挂上电话,“我”会以我吹出来的世界为目标努力奋斗。 C.弟弟向“我”借钱,“我”和老公心里很是矛盾,不帮说不过去,可要帮的话又确实没有能力,感到很为难,爸爸体谅女儿的难处,出面解了围。 D.“我”毕业参加工作后,因为不想让爸爸妈妈牵挂远方的自己,就继续编织着一个又一个谎言,多亏有爸爸妈妈多次不动声色的支援,才渡过难关。 5.小说结尾写到,“我对着镜子收拾妆容,边擦泪边说:‘这是谁家的姑娘,长这么俊,随谁呢?’”有怎样丰富的含义?请简要分析。(5分) 6.小说为什么题为“到父母跟前吹牛去”?请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据统计,2014年至2015年,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亊件共43起。其中,2015年3月以来就有26起,发生地从大型城市北京、上海, 到欠发达的广西、云南,从东北辽宁,到南端省份海南。 2015年日本文部科学社对已经认定的校园欺凌事件的统计表明,近年来,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发生频率呈激增之势。 校园欺凌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肷凌,其中直接欺凌包括肢体败凌和言语欺凌,间接欺凌则指通过散播谣言.利用人际关系、煽动他人恶意对待等方式,将受欺凌者排除在某个团体之外.随着络的普及,以将败凌视频或受欺凌人的行为公布在络上为特征的络欺凌也成为一种主要方式。 校园欺凌多发生在楼梯拐用、厕所、寝室或上下学路上,这类坏境几乎没有外力控制,青少年很容易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做出非理性行为。一些帮派仅由在校学生构成,他们出于对社会帮派的好奇和自我保护的需要,自成一派;另一些帮派则极为复杂,不仅有不同年级的学生,还有成人势力等。 材料二 某重点中学的刘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外貌、成绩等不是他欺负别人最直接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被欺负者的性格不太合群,或者自己不认同。“一般学生没人欺负,容易被欺负的是那些让我们感觉有点‘假’的人”,“说话方式让我不喜欢”,或“看起来很不顺眼,很欠扁”。 旁观者也是校园欺凌行为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旁观者对欺凌行为默不作声,或者叫好,就会助长欺凌者的行为,导致欺凌现象越来越多。如果旁观者能够给予受欺凌的同学以支持,欺凌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就会减少。 多位专家表示,除了青少年自身的成长特点,校园状况是外部社会的缩影,是成人世界的映射,更是教育环境的直接反映。最直接的原因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没人教他们如何应对、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对待自己情绪的宣泄,最终选择了暴力这种方式。 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寇或看来,家庭中专制、放任的教养方式最有可能造成学生的不良行为,孩子模仿父母的攻击行为,偶尔做出的越机行为也得不到有效纠正,久而久之,欺凌者习得了攻击和伤害行为,被欺凌者习得了逆来顺受的应对方式。 材料三 2013年,日本参议院通过《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此外,文部科学省增加了学校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扩充学校咨询机构及校园社会工作者的规模,并设置24小时不间断服务咨询电话,以帮助学生处理各种问题。 澳大利亚专门建立了政府组织和站,帮助学校解决欺凌现象,同时将反对欺凌、骚扰、歧视、暴力的教育列入教学大纲。每年三月的第三个星期五,是国家命名的“反欺凌日”。 中国学校普遍对校园欺凌行为不愿承认也不愿正视,但也有些民间机构开始自发地进行校园欺凌行为的干预。广州市“青年地带”于2012年启动了反校园欺凌服务项目,他们与政府合作,对海珠区12所学校每校派驻两名社工。“青年地带”正在筹备开发一个名为“校园零欺凌”的APP,希望能通过新媒体平台,实现青少年、家长和教师的互动,普及预防及应对校园欺凌的信息,实现对校园欺凌真实情况的评估。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目前我国“反校园欺凌”只能依靠民间机构,随着时代的变化,“反欺凌”的新手段也多样化。 B.校园欺凌方式多种多样,呈现出隐蔽性与帮派化的特点,归根到底其实都是成人社会的映射。 C.产生校园欺凌现象的原因涉及青年自身和教育环境,外部环境的状况直接导致了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 D.解决校园欺凌问题不仅是中国的难题,也是全世界关于青少年成长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 8.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材料一显示,随着络的普及,络欺凌成为校园欺凌的一种主要方式,这种间接欺凌的伤害远大于直接欺凌。 B.材料一显示,由于校园欺凌多发生在楼梯拐角、厕所、寝室等几乎没有外力控制的环境,所以学校对此也无能为力。 C.材料二中专家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应对、 处理孩子间的冲突,正确宣泄情绪。 D.材料三显示,发达国家对校园欺凌现象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应对措施,这些都值得我国借鉴。 E.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了分析,表明校园欺凌现象普遍,原因多样,伤害影响深远,应着力解决。 9.结合材料内容,请你就如何解决校园欺凌问题,谈谈你的建议。(6分) 二、古代诗歌散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陈献章,字公甫,新会人。举正统十二年乡试,再上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学。居半载归,读书穷日夜不辍。筑阳春台,静坐其中,数年无户外迹。久之,复游太学。祭酒邢让试和杨时《此日不再得》诗一篇,惊曰:“龟山不如也。” 扬言于朝,以为真儒复出,由是名震京师。给事中贺钦听其议论,即日抗疏解官,执弟子礼事献章。献章既归,四方来学者日进。广东布政使彭韶、总督朱英交荐。召至京,令就试吏部,屡辞疾不赴,疏乞终养,授翰林院检讨以归。至南安,知府张弼疑其拜官,与与弼不同。对曰:“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自是屡荐,卒不起。 献章之学,以静为主。其教学者,但令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或劝之著述,不答。尝自言曰:“吾年二十七,始从吴聘君学,于古圣贤之书无所不讲,然未知入处。比归白沙,专求用力之方,亦卒未有得。于是舍繁求约,静坐久之,然后见吾心之体隐然呈露,日用应酬随吾所欲,如马之御勒也。”其学洒然独得,论者谓有鸢飞鱼跃之乐,而兰溪姜麟至以为“活孟子”云。 献章仪干修伟,右颊有七黑子。母年二十四守节,献章事之至孝。母有念,辄心动,即归。弘治十三年卒,年七十三。万历初,从祀孔庙,追谥文恭。 门人李承箕,字世卿,嘉鱼人。成化三十二年举乡试,往师献章。献章日与登涉山水,投壶赋诗,纵论古今事,独无一语及道。久之,承箕有所悟,辞归,隐居黄公山,不复仕。与兄进士承芳,皆好学,称嘉鱼二李,卒年五十四。 (选自《明史·陈献章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 B. 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 C. 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 D.吴先生以布衣为石亨所荐/故不受职而求观秘书/冀在开悟主上耳/时宰不悟/先令受职然后观书/殊戾先生意/遂决去/献章听选国子生/何敢伪辞钓虚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因在秋季举行,故称“秋闱”。 B.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元代许衡也担任过此职。 C. “抗疏”,就是上书拒绝皇上所授的官职,杜甫诗“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中的“抗疏”正是此意。 D. “从祀”,指古代宗庙祭祀中,常设的、次于主要祭祀对象但与其密切关联的祭祀对象,亦即“配享”。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献章复游太学时称赞祭酒邢让一首和诗,说就连龟山先生杨时本人都比不上,他的话被到处宣扬,从而名震京师。 B. 献章考中举人以后两次参加礼部会试,都落第了,而后跟着吴与弼学习,他静心读书,有时甚至几年都不出门。 C. 献章读书求道,舍繁就简,终于长久静坐中得之,看见其本性隐隐约约地显露出来,被人称为“活孟子”。 D. 献章教其弟子李承箕,只是与他游山玩水,饮酒赋诗,谈古论今,却对“道”只字不提,时间长了,李承箕竟也有所领悟,辞别而去。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 —14题。 木兰花令 贾昌朝 都城水绿嬉游处。仙棹往来人笑语。红随远浪泛桃花,雪散平堤飞柳絮。 东君①欲共春归去。一阵狂风和骤雨。碧油②红旆③锦障泥④,斜日画桥芳草路。 【注】①东君:司春之神。②碧油:用青蓝色油布作车帷的车辆。古代为女子所乘。③红旆:红旗。④障泥:垂于马腹的两侧,用于遮挡尘土的东西。 1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嬉游处”在“都城”,意味着繁华,“水绿”意味着景美。 B.“仙棹”是仙人乘坐的筏,这是想象仙人下凡与人们嬉游。 C.“红随远浪泛桃花”是写桃花飞落在水上,随浪花漂向远方。 D.“雪散平堤飞柳絮”是写春雪与柳絮齐飞,散落在堤岸上。 E.结尾两句,各是三个名词性词语,列出六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14.概括词的上下阕的大意,并概述全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深湾夜宿 王勃 津涂①临巨壑,村宇架危岑②。 堰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农调砧。 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注】①津涂:道路。②岑:小而高的山。③堰:拦河蓄水的土坝。④砧:捣衣石。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夜宿的深湾是个偏僻的地方,道路面对巨大的山谷,村子建在危险的山上。 B.一个“隐”字,写滩声时隐时现地传来,可想象出诗人凝神远听的神态。 C.一个“深”字,写出江边的树木随风起伏,树影晃动时的情景。 D.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远近交替写深湾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 E.前三联,写出诗人眼中的异乡景色风情,第四联抒发游子乡思,情景相生。 16.诗的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描写山中人们生活的诗句是: , 。 (2)李白《将进酒》中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 , 。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运用衬托手法从侧面描写天姥山高峻的诗句是: , 。 (4)杜甫在《旅夜书怀》中正话反说、含蓄表达情感的诗句是: , 。 (5)鸿雁长飞光不度,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 ,小楼吹彻玉笙寒。(李璟《浣溪沙》)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传统节日的受追棒源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复苏,这是中国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后,人们更加理智和冷静地寻找社会发展真实价值的表现。 B. 为确保广大旅客出行安全,即日起铁警在全省各个火车站全面提升安保级别,提高了安检查危、隐患排查、治安整治、维稳防控等安保措施。 C.某种硬币值钱的原因,归根结底是量少,而造成量少的原因,除了因当时流通饱和而暂停发行之外,还有由于造币厂磨具出现问题而造成的。 D.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现食品从生产源头到流通环节的全程可追踪,无疑是解决食品安全最为关键的节点。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去年暑期上映的国产动漫电影《大鱼海棠》,曾陷入两极分化的舆论环境中,有人称赞其灵光四溢,有人则批评其立意浅薄,真是见仁见智。 ②我们总是对生活中遇到的不文明现象有很多的不满,但我们是否深刻反思过自己在乱扔垃圾、横穿公路、随意插队等不可理喻的行为呢? ③他博观约取,师心自用,在原有对汉隶、明清行草等书法精深研习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符合个人气质的艺术形态。 ④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 样。 ⑤日前,一名小伙为了让自己的络直播更火,铤而走险 去直播捅马蜂窝,结果被马蜂蜇成 重伤,住进了重症监护室。 ⑥中国海军在南海举行的军演,展示出新时期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勇气和决心,即使马革裹尸也要捍卫主权。 A.②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20. 李明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在下面几种情境讲话时,他引用的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同学张华要到外地去上中专,李明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多珍重啊!” B.同学刘欣写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的名句,李明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 C. 李明的同桌张海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D. 李明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着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不自禁地说道:“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太美了!”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人们总是习惯于将目光投向远方, ① 。其实,人生何处无风景?鸟语花香,草长莺飞,春的温馨是一道美丽风景;橙黄桔绿,瓜甜蒂香, ② ;斗折蛇行,细流涓涓,河流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巍峨挺拔,层峦叠翠, ③ 。把远望的目光收回来吧,不必舍近求远,只要静下心来,倾听,观赏,你就会发现,熟悉的身边也有美丽的风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②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 ③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容若) ④谁游戏人生,谁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 ⑤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钱钟书) ⑥打铁还需自身硬。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 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7〜2018学年度高二年级第六学段 学情调查试题(语文)答案: 1. B【解析】“就是因为”错,原文除“独一无二地呈现民族文化、精神和特色”“构成了中国画的独特价值体系”两点之外,还包括“从形式到理论都自成体系”,选项表述不全面。 2.C【解析】原文说中国画“刚柔相济“,而D项意为“刚强者不能持守,柔弱者可保长存”,强调的是“柔”的一面,对“刚”是否定的。 3.D【解析】“强调主观意识” “自我心灵与山水灵性的结合”不是齐白石的意思。且“自我心灵与山水灵性的结合”是山水画的要求,并非指整个“中国画”。 4.C【解析】“没有能力”的说法过重,原文说“全部存款刚满10万元”,应是能力不足。E.“开头设悬念”不恰当,只是在爸爸给“我”解围、只允许弟弟向“我” 借三万时设了悬念。 5. ①收拾妆容是一种掩饰,而流泪表明父母的心疼、理解让我深受感动。②说自己长得俊是在“吹牛”,也是在间接夸父母长得俊,是爱的融通与理解。③在父母面前,“我”借玩笑宣泄情感,放松心情,增添自信,让父母释怀。(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3分,答对三点5分。) 6. ①从情节安排看,小说中的故事与“到父母面前吹牛去”有关。②从人物设置看,小说中的主要表现对象是心疼并理解女儿、配合女儿“吹牛”的父母。③从主题表现看,借去父母面前“吹牛”,暗点(含蓄地点出)安享父母之爱的主题。④从读者感受看,幽默风趣的说法,表现出两代人的关系的温馨、和谐,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⑤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任选三条作答,每条2分,共6分) 7.B 8.CD 9.①政府高度重视。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参议院通过了《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从立法层面加大干预力度;澳大利亚专门建立了政府组织和站,帮助解决校园欺凌现象。 ②鼓励民间机构参与。学校和政府要正视校园欺凌现象,广州市的“青年地带”就在政府的鼓励支持下,启动了反校园欺凌服务项目。 ③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社会及学校要对青少年及家长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优化教育环境,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探究题,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谈谈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建议,用文中的事例进行说明,然后谈对自己的启示。如政府高度重视,鼓励民间机构参与,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答对一点得 2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10.D 11.C(“抗疏”指向皇帝上书直言) 12.A(不是献章“称赞祭酒邢让一首和诗”,而是邢让试着叫献章写了一首应和杨时的《此日不再得》的诗,邢让看了和诗后赞叹连龟山先生都不如献章。) 参考译文: 陈献章,字公甫,广东新会人。(陈献章)参加正统十二年的乡试,考中举人,两次参加礼部会试,但没考上。就跟着吴与弼学习,过了半年回家,读书日夜不停。他盖了一座阳春台,(在)阳春台中静静(心)地坐着,几年(专心读书),足不出户。过了很久,又到太学游学。(国子监)祭酒邢让试着(叫他)写了一首应和杨时的《此日不再得》的诗,(邢让看了和诗后)惊叹说:“龟山先生(杨时)也不如你啊。”(然后就)在朝廷中大力宣扬, 认为(陈献章是)真儒复出,因为这件事陈献章名震京城。给事中贺钦听了他的谈吐议论后,当天就向皇帝上奏章直言请求解除官职,用弟子礼侍奉陈献章。陈献章回乡后,四面八方来向他求学的人日益增多。广东布政使彭韶、总督朱英共同(向朝廷)举荐他。(陈献章)被征召到京城,(朝廷)让(他)到吏部试任官职,但是他多次以有病为由推辞不去,上书乞求回家奉养母亲,终其天年,(最终)被授予翰林院检讨的官职回去了。到了南安的时候,知府张弼质疑他被授予官职,和(他老师)吴与弼不一样。(陈献章)就对他说:“吴与弼先生以布衣百姓的身份被石亨举荐,之所以不接受官职而只求能看一看那些珍稀的藏书,是希望使皇上明白事理。当时的宰相却不明白,先命令他接受官职然后才能看书,大大的违背了先生的本意,于是决然离开了。我凭借国子生的身份等候选用,怎么敢用虚假的言辞来沽名钓誉呢?”从此他又屡次被举荐,但是最终没去。 陈献章的教学方法,以静修为主。他教育学生(的方法),只是叫(他们)端正坐好使内心清静,从静中涵养出(道的)头绪来。有人劝他著书立说(以传后世),(他)不予答复。曾自言自语:“我二十七岁才拜吴聘君为师,对于古代圣贤的书没有不讲解分析的,也不知道从哪里入门,等到回到家乡新会白沙里,专心致力于学习用功的方法,也最终一无所得。于是舍去繁琐的,寻求简约的,长时间静坐,这之后才看见我的本性隐隐约约地显露出来,日常应用交际往来随心所欲,就好像上了勒的马(在道上奔跑一样不逾矩)。”他的学问洒脱有独到之处,评论者认为有鸢飞鱼跃(万物各得其所)之乐,而兰奚姜麟至称献章为“活孟子”。 陈献章仪表堂堂,身材修长伟岸,右脸颊有七颗黑痣。母亲二十四岁就守节,陈献章侍奉母亲特别孝顺。每当母亲挂念他,他的内心就会有感应,于是立刻回家。弘治十三年(1500)去世,享年七十三岁。万历初,配享于孔庙,被追加谥号“文恭”。 门人中有一个叫李承箕的,字世卿,是嘉鱼人。成化二十二年通过乡试考中举人。他前去拜陈献章为师。献章每天与李承箕游山玩水,玩投壶赋诗的游戏,广泛地谈论古今事件,只是没有一个字涉及“道”。时间长了,李承箕有所领悟,便告辞回去,隐居在黄公山,不再出来做官,与兄长进士承芳都喜欢做学问,被称作“嘉鱼二李”,去世时五十四岁。 13. BD(B得2分,D得3分) 【解析】B项中的“这是想象仙人下凡与人们嬉游”错。“仙棹”是形容人们所乘之船的华贵。D项中的“春雪与柳絮齐飞,散落在堤岸上”错。“雪散平堤飞柳絮”是比喻,描写的是柳絮如雪花飞落铺满了堤岸。 14.上阕写春光的绚丽多彩和春游的自在欢乐,(2分)下阕写对春将归去的感叹,以及游女回家的情景。(2分)全词表达了诗人春游的欢乐心情和对春将归去的惋惜之情。(2分) 15. AD(A项错在对诗中“危”的理解上,这里的“危”是高的意思,不是指危险。D项“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错,应是第一句与第四句写近景,第二句与第三句写远景。) 16.描写了这样的图景:天已入暮,江上的儿童还在辛勤的划船;天晚了,山中的妇女还在捶洗衣裳。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的深厚同情。 17.(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3)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4)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5)鱼龙潜跃水成文(6)细雨梦回鸡塞远 18. 答案:A。【解析】B项搭配不当,将“提高”改为“强化”。C项句式杂糅。D项成分残缺,“解决”缺宾语中心语,在“最为关键”前加“问题”。 19.B(见仁见智:比喻因个体差异,对事物就会有不同的看法。用在此处合适。不可理喻:不能用常理使那个人明白,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师心自用:形容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根据语境,应用“独具匠心”。涸辙之鲋,涸:干;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鲋:鲫鱼。水干了的车沟里的小鱼。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救的人。铤而走险,铤:急走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处。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此处不合语境。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 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褒义词,符合语境) 20. C 【解析】A项“宦游人”指“为求做官而到处奔走的人”,用在送同学到外地上学的离别情景不恰当;B项“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指的是诗人结交的都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表现诗人的清高,不是表现读书乐趣;D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岑参形容雪的名句,用在这里显然不恰当。 21.①以为陌生的远方才有风景;②秋的成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③山峦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22.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