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鲁迅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测试语文试题
北京市鲁迅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高二语文 2019.11 本试卷分第一部分(课内和基础运用)、第二部分(课外阅读)和第三部分(写作)三部分,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一部分:课内及基础运用(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在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各组加点字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 期qī年 免胄zhòu 戮lù力 纵横捭bì阖 B. 窥kuì镜 刀俎zǔ 商贾jiǎ 睚眦zì必报 C. 合券juàn 衰shuāi絰 啖dàn食 狡兔三窟kū D. 悖bèi心 潜qián师 矫jiǎo命 鬼鬼祟祟suì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识记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本题中, A项,期,应读jī;捭,应读bǎi。 B项,窥,应读kuī;贾,应读gǔ; C项,券,应读quàn。 故选D。 2.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之蔽甚矣 蔽:受蒙蔽 B.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细微 C. 晋军函陵 军:驻扎 D. 亡去不义 亡:逃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作答本题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理解实词的意义,或者是用代入法将加点的实词带入句中去理解,或者以字形推断字的词性和意思。本题中,B项,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意是: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微”,假如没有。故选B。 3.下列各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之 王之蔽甚矣 将焉取之 B. 以 皆以美于徐公 劳师以袭远 C. 于 以其无礼于晋 有求于我 D. 其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并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虚词的用法常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在句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二与前后词的词性有关。本题中, A项,之:助词,主谓之间,取独不译/代词,它。意义和用法不同。 B项,以:动词,认为/连词,表目的,来。意义和用法不同。 C项,于:介词,对。意义和用法相同。 D项,其:副词,表反问,难道/副词,表婉商,还是。意义和用法不同。 故选C。 4.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是 A.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 秋毫不敢有所近 C. 寡人不祥 D. 今齐地方千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常见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词。要了解古今异义词的词义扩大、缩小和词义的转移等知识,平时对课本出现的知识点应多梳理积累。做题时需要逐项加以分析、排查。本题中, A项,句意是: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夫人,那个人。古今意义不同。 B项,句意是:连一点儿细小的东西都不敢有冒犯的行为。。秋毫,指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古今意义相同。 C项,句意是:我太不慎重了。不祥,不慎重。祥,通“详”,审慎。古今意义不同。 D项,句意是: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地方,土地方圆。古今意义不同。 故选B。 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B.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 因人之力而敝之 D. 距关,毋内诸侯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对于课内文言通假现象,主要指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平时复习时要学会整理、积累,多读多背。本题中, A项,句意是,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辟,通“避”,躲避。 B项,句意是,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共,通“供”,供给。 C项,句意是,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没有通假字。 D项,句意是,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距,通“拒”,把守。 故选C。 6.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吾妻之美我者”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秦师遂东 B. 孟尝君怪其疾也 C. 项伯杀人,臣活之 D. 夜缒而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活用的类型,掌握判断的方法,再审读选项仔细比对。本题中,例句,“吾妻之美我者”,意思是,我的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美,意动,认为……美。 A项,意思是,秦军接着就向东行军。东,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B项,意思是,孟尝君对他回得这么快感到奇怪。怪,意动,感到奇怪。 C项,意思是,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活,使……活,使动用法。 D项,意思是,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故选B。 7.对下列特殊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使吏召诸民当偿者(状语后置句) B.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C.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省略句) D.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判断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句。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四大类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记住标志,能准确快速判断。本题中,A项,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意思是,派办事人员把百姓当中所有应该还债的人找来。定语后置句。故选A。 8.下面句子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A.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在集市中和朝堂上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受下等奖赏。 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样做的困难。 C.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军队劳累不堪,力量耗尽,远方的君主防备着这件事,恐怕不可以吧? D. 文倦于事,愦于忧。 我被事务搞得很疲倦,被忧虑的事情搞得心烦意乱。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题中,A项,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受下等奖赏。“市朝”,指公共场所。故选A。 9.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战国策》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谋议辞说和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西汉的刘向考订整理。 B.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述春秋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C. 《国语》是国别体史书,以记言为主,故名《国语》。 D.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它的纪传体体例,是史学上的伟大创造,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主要考查一些名家作品知识,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本题中,B项,“第一部编年体史书”错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故选B。 10.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①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的启发是:吾妻之美我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齐威王积极纳谏,下令:群臣吏民,___________,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__________?邻之厚,君之薄也。_______,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________,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④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让刘邦“请往谓项伯,_____________。” ⑤项伯帮刘邦说情,对项羽说:“______________,不义也。不如因而善遇之。” 项羽答应了。《鸿门宴》 【答案】(1)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 畏我也(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3)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阙秦以利晋(4)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5)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面刺、陪邻、阙秦、背。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4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渔 翁①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②欸乃: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11.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 B. 第三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烟销日出,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 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 苏轼说“子厚(柳宗元)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12. 下面诗句与“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中的心境不相同的一项是 A.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 B.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孟浩然《万山潭作》) C. 渔翁持鱼扣舷卖,炯炯绿瞳双脸丹。 (陆游《渔浦》) D.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司空曙《江村即事》) 【答案】11. C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错误,本诗的最后“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指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漂浮,相互追逐,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无忧无虑,悠闲的心情,以及向往自由的心情,感情应该是闲适、安静的。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此题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指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此时渔船已进入中流,而回首骋目,只见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忧无虑地前后相逐,表达了作者无忧无虑,悠闲的心情。 A项,“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表达了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B项,“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的意思是“我坐在潭边的大石上垂钓,潭水清澈心境因此而悠闲”,体现的是悠闲。 C项,“炯炯绿瞳双脸丹”流露的是渔翁卖鱼时焦急心情。 D项,“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体现的是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 故选C。 【点睛】正确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感情,首先要求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其次要能正确分析句子结构和词性,有时还要注意词句的修辞。一般的解题思路:1.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2.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3.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二部分:课外阅读(共50分)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非连续文本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政治、经济、军事等形势的变化,随着地理环境的变迁,王朝对都城所在地的选择也会因时因势而变化。但无论怎样改变,交通便利是都城必备的条件之一。自五代至北宋,统治者选择在无险可守的开封建都,其原因虽不止一端,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开封具有“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地理特点,其地理位置接近东南富庶之地。 开封的陆路交通发达。商周以后,出函谷关沿黄河东行,经洛阳、开封到临淄构成东西交通要道,北行渡过黄河沿太行山前大道可到今北京一带,向南也有大道可通东南及南方各地。北宋建设的陆路交通网络是以东京开封府为中心,连接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向四方辐射,并到达全国各地。 北宋运河水系向南沟通淮河、邗沟故道、长江及江南运河,向北沟通黄河、济水及卫河。运河通向四方,连通了全国各大水系,建立起了密集的南北水运交通网。开封居于黄河与淮河之间,这样的水路交通条件在中国古都中是绝无仅有的。以开封为中心的漕运诸渠,既是官方财货赋税的运输航道,亦是中外商旅来往之路。运河对于北方政治、军事的发展和南方经济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北宋王朝的生命线。 然而,作为都城,开封的劣势也与河道水系不无关系。历史上确有数次开封城被黄河河水吞没之记录。北宋后期黄河频繁决口,汴河淤塞,运输能力大大降低。北宋之后,开封的自然地理优势丧失殆尽,十几年短暂的金朝建都开封后,开封作为都城的历史就此结束。此后开封水患日益加剧,明清时期,黄河水多次灌入城内,仅开封附近见于记载的水灾便达40多次。黄河泛滥不仅淹没村舍农田,而且将运河全部淤平。至此,开封的水路交通优势就不复存在了。 (取材于张清俐、张杰《南北运河见证东京城百年兴衰》) 材料二 开封,古称东京、汴京、汴州等。作为北宋的都城,开封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商贸都会,其影响力在于规划布局的严整性、山水形胜的优越性和天赋庄严的神圣性,核心在于前所未有的都市规划和发展格局。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城市体系完善。《清明上河图》的图像资料和《东京梦华录》的文字资料,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风貌。开封依据城市发展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三城相套的格局,最里为皇城,主要为宫殿区;再外为里城,为官衙与市民区;最外为新城,新城与里城相互沟通。一千年前的开封排水设施相当完备,还有专司城市救火的“探火军人”,还有官办的施药局、慈幼局、养济院、漏泽园等福利机构。按西方观念,这是城市“高级现代化”的特征,开封的城市软硬件设施齐备,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街市制度兴起。从西周到唐朝,我国城市建制一直是市(商业区)与坊(住宅区)分设,比如唐代实行里坊制,里坊有坊墙,每天定时关闭坊门。这种坊市建制以便于统治管理为目的,突出政治中心地位,不利于商业发展。开封是中国城市史上由古典型城市向近代型城市转变的开端,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率先转型的城市之一。当时的开封拓宽街道,拆掉坊墙,允许临街开店,面街而居,形成坊、市合一的局面。商业店铺沿街兴建,形成街市,交易区扩大到全城的各个角落。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沿街建筑鳞次栉比。 商业贸易繁盛。当时宋朝首都东京,人口达百万,居民、商人经商不但不受空间约束,而且没有时间限制,夜市甚至可以通宵达旦。开封城有大量的酒肆、店铺、勾栏、瓦舍,它们毗邻主要交通干道,有的酒楼内设雅间近百间,日客流量突破千人;有的街道甚至以本街区标志性的酒楼命名。这些商贸餐饮娱乐场所的出现,将市民生活提升到新的高度,开封已成为当时最具活力的商业大都会。 一千年前的夜晚,全世界的城市都是一片漆黑,只有中国开封等城市灯火辉煌;一千年前,全世界只有中国才拥有这样百万人以上的超大城市。那时的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意大利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等城市规模不过万人。正如《哈佛中国史》的评价:“(宋代)开封是之前从未有过的新型都市,它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都市布局和生活方式。” (取材于张杰、张清俐《北宋东京城:凸显商业与开放》) 材料三 北宋对东京城市建制的变革,为城市的繁荣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扫清了道路,也为文学的发展和新文化样式的出现提供了无限可能,为历史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时代。北宋的文化政策比较宽松,文人创作较为自由,这种氛围促进了文化的大发展。东京城作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典型的市民城市,是市井文明的汇聚地,因此兴起了白话小说、戏剧等。皮影、绘画、木版年画等市民文化产业也十分兴盛。 东京城是文人雅士、巨儒名家的聚集地,他们在此吟诗作对、填词作赋,让这座城市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相比起唐诗,宋词形式较为自由,内容和词语也更通俗化,这不仅更受底层人民欢迎,也更利于民间传唱。宋代散文承接唐代古文运动并走向成熟,话本小说为新兴的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书法艺术继晋承唐,技接五代,开创了一代新风,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宋代绘画不仅表现为一门艺术,更表现为一种技术。一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将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书画行业开始兴盛。东京城最繁华的街市高头街、大相国寺一带的庙会,都曾是书画商云集之地。年关节日,门神、钟馗等节令画在市场上热销。社会对绘画的需求和民间职业画家创作的活跃,是推动宋代绘画发展的重要因素。宋代由于手工业发达,促成了雕版印刷的发展与普及,东京成为当时国内著名的雕版中心,不少书籍及道经、佛经都附有版画插图,其绘刻之精美让人赞叹不已。 对于生活在北宋时期的文人来说,东京是他们的自豪和骄傲,他们在作品中直接呈现东京的繁盛景象,“一画一书”就是这样的代表作品。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记录了东京开封的城市面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孟元老的笔记小说《东京梦华录》对都城写实性的描述,让后人对这座弥漫着文化气息的都市充满了向往。 (取材于朱金中《开封:繁华如梦境的宋代文化》) 13. 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止一端:“端”字的意思是“方面” B. 富庶:“庶”字共十画 C. 决口:不能写成“绝口” D. 淤塞:“塞”字读音“sè” 14.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第1段中的划线句“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北宋开封在繁华程度上接近东南富庶之地 B. 北宋开封陆路交通发达能够到达全国各地 C. 开封水路交通条件在古代都城中独一无二 D. 开封是北宋南北水路运输漕运诸渠的中心 15.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北宋汴京已经有了城市的消防和社会福利机构 B. 北宋实行里坊分离的制度有助于加强都城管理 C. 开封是我国城市由古典型向近代型转变的开端 D. 北宋开封已存在大量的商业贸易餐饮娱乐场所 16. 根据材料三,关于北宋文化兴盛的原因,下列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 宽松的文化政策 B. 文人创作的相对自由 C. 商业贸易的繁荣 D. 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 17. 结合三则材料,概括北宋时期开封能成为繁华大都市原因。 【答案】13. B 14. A 15. B 16. D 17. 原因: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前所未有的都市规划和发展格局(城市体系完善、街市制度兴起、商业贸易发达;人口达到百万);市井文化兴盛。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主要考查准确理解汉字的意思,正确书写汉字的字形,读准汉字的字音,分清汉字的结构,数清笔画。B项,“‘庶’字共十画”分析错误,应该是十一画。故选B项。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A项,“在繁华程度上接近东南富庶之地”错误,原文第①段为开封“地理位置接近东南富庶之地”。选项理解有误。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项,“北宋实行里坊分离的制度”错误。根据第⑦段可知,唐代实行里坊分离的制度,北宋拆掉坊墙,形成坊、市合一的局面。选项理解不正确。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D项,“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错误。分析第⑩段可知,“东京城市建制的变革”带来的城市商业繁荣,“北宋的文化政策比较宽松,文人创作较为自由”等促进了文化的兴盛,“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于文无据。选项理解不正确。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与归纳能力。解答时,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子加以概括即可。材料一第①段写“交通便利是都城必备的条件之一”,开封“地理位置接近东南富庶之地”,第②③段写开封陆路和水陆交通发达,可得出北宋时期开封能成为繁华大都市的原因之一为: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材料二第⑤段分析开封作为国际大都会其影响力的核心在于前所未有的都市规划和发展格局,第⑥⑦⑧段写开封城市体系完善、街市制度兴起、商业贸易发达,得出北宋时期开封能成为繁华大都市的原因之二为:前所未有的都市规划和发展格局/城市体系完善/街市制度兴起/ 商业贸易发达。由第⑨段表述“一千年前,全世界只有中国才拥有这样百万人以上的超大城市”,可得出北宋时期开封能成为繁华大都市的原因之三为:人口达到百万。由材料三第⑩段“东京城作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典型的市民城市,是市井文明的汇聚地,因此兴起了白话小说、戏剧等。皮影、绘画、木版年画等市民文化产业也十分兴盛”,可得出北宋时期开封能成为繁华大都市的原因之四为:市井文化兴盛。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五、本大题共6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臣光曰: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夫不肖用事,为其僚者,爱身保禄而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媢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 (取材于《资治通鉴》) 【材料二】 唐卢怀慎,清慎贞素,不营资产。器用屋室,皆极俭陋。既贵,妻孥尚不免饥寒,而于故人亲戚散施甚厚。 后为黄门监兼吏部尚书,卧病既久,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常器重璟及从愿,见之甚喜,留连永日,命设食。有蒸豆两瓯、菜数茎而已,此外翛然无办。因持二人手谓曰:“二公当出入为藩辅,圣上求理甚切,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不数日而终。疾既笃,因手疏荐宋璟、卢从愿、李杰、李朝隐。上览其表,益加悼惜。 (取材于《明皇杂录》) 18.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须臾,裁决俱尽 俱:全都。 B. 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 顾:回头。 C. 以济明皇太平之政 济:救济。 D. 近者稍倦于勤 稍:渐渐。 19.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以:自以才不及崇 / 皆以美于徐公 B. 而:爱身保禄而从之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焉: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 / 君何辱讨焉 D. 其:上览其表,益加悼惜 / 谓其妻曰 20.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 委积:聚积,堆积。 B. 夫不肖用事 用事:执政,当权。 C. 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 相与:互相,交相 D. 公当出入为藩辅 出入:指出将入相。 2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以卿坐镇雅俗耳。 (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 B. 崇曰:“然则竟如何?” 姚崇(又)问道:“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 C. 一遵其法,无所变更。 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没有变化或修改的内容。 D. 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 没有顾及到国家的安全和危险,的确是有罪的行为。 22. 请把材料一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 23. 当时有人称卢怀慎为“伴食宰相”,也有说他是“吃闲饭的宰相”的意思。司马光则对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卢怀慎为相的认识。 【答案】18. C 19. B 20. C 21. D 22. (鲍叔等人)能够了解他们(管仲等人)的贤能而甘居其下,将国家事务交给他们(处理),孔子赞美了这种作法。 23. 答案示例:①卢怀慎是大度让贤、德高望重的贤相。姚崇是一代贤相,才能出众,娴于政务。材料一中写卢怀慎“每事推之”,实际是避位让贤,充分调动贤明之士,这从材料二中卢怀慎举荐多人也可以看出来。正是这样卢怀慎才能与姚崇戮力同心,成就唐王朝的开元盛世。这些都是卢怀慎作为宰相胸怀大度、以国事为重的表现。②卢怀慎是尸位素餐、有名无实的“伴食宰相”。材料一中写姚崇请假十余日,竟能导致政事堆积,作为朝廷宰相的卢怀慎竟然束手无策,其理政才能可见一斑,因此材料一中说其“每事推之”,实际上也就是指责他遇事无能,只能推诿。即便是在材料二中写到其为官清廉,荐人有功,仍然不能遮盖卢怀慎作为宰相的无能。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C项“济”解释为“救济”有误,应解释为“成就”,句子翻译为:为的就是成就唐明皇太平盛世的基业。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并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虚词的用法常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在句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二与前后词的词性有关。 A项,两句里“以”都是动词,认为; B项,第一个“而”,表顺承;第二个“而”,表转折,却; C项,两句里“焉”都是代词,他; D项,两句里“其”都是代词,他的。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C 项“相与”解释为“互相、交相”有误,应解释为“一起”,句子翻译为:宋璟和卢从愿经常一起去探望他。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D项,翻译有误,“是诚罪人也”翻译为“的确是有罪的行为”有误,应翻译为“这种人的确是国家的罪人啊”。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下”,甘于在下;“授以国政”,状语后置句,应是“以国政授”,把国家事务交给他们;“美”,赞美.句子翻译为:(鲍叔等人)能够了解他们(管仲等人)的贤能而甘居其下,将国家事务交给他们(处理),孔子赞美了这种做法。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本题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到底认为他是“吃闲饭的宰相”,还是一代贤相。然后结合文本分析。 如认为他是一代贤相:原文说到卢怀慎“每事推之”,他能做到宰相的官职,肯定有其独到之处,这就是慧眼识人,姚崇因儿子去世请假十多天,所以该他处理的政务很多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卢怀慎没有帮忙处理,担心自己能力不够,这是知己,而且他甚至姚崇的才华,所以没有僭越,我们可以将他的行为理解为避位让贤,充分调动贤明之士。另外在第二则材料里说到“清慎贞素,不营资产.器用屋室,皆极俭陋。既贵,妻孥尚不免饥寒,而于故人亲戚散施甚厚”,可见其相当的清廉,“因手疏荐宋璟、卢从愿、李杰、李朝隐”,可见他为朝廷举荐了很多有才干的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开创大唐盛世的中坚力量,所以我们认为他是一代贤相。 如认为他是“吃闲饭的宰相”: 比如第一则材料“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当姚崇为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几天的假 ,从而使得应当处理的政务堆积成山,卢怀慎无法决断时,卢怀慎居然束手无策,可见其没有太多才能。“每事推之”,遇到事情就推诿,不去承担责任。 【点睛】文言虚词要“三抓”, “三抓”是指:(1)抓重点。《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共18个,一定要个个落实,从常用意义和非常用意义方面比较区别,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照顾特殊意义和用法,可以采用多义比较的方法,同类集中。(2)抓课文。虚词的考查方式,多为选择题,每个选项两个句子,一般必有一句出自课本。根据这一特点,考生应立足课本,结合经典例句,归纳整理,可收事半功倍之效。(3)抓落实。对于典型用例,经常复习,防止遗忘。比如该题中每组中有一句话出自课本,必须将课内的文言文抓实了。 参考译文: (一)姚崇曾有一次为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几天的假,从而使得应当处理的政务堆积成山,卢怀慎无法决断,感到十分惶恐,入朝向玄宗谢罪。唐玄宗对他说:“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姚崇假满复出之后,很快便将未决之事处理完毕,不禁面有得意之色,回头对紫微舍人齐浣道:“我作宰相,可以与历史上哪些宰相相提并论?”齐浣没有回答。姚崇继续问道:“我与管仲、晏婴相比,谁更好些?”齐浣回答说:“管仲、晏婴所奉行的法度虽然未能传之后世,起码也做到终身实施。您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他们。”姚崇又问道:“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齐浣回答说:“您可以说是一位救时之相。”姚崇听后十分高兴,将手中的笔扔在桌案上说:“一位救时宰相,也是不容易找到的呀!” 卢怀慎与姚崇同时担任宰相,自认为才能不及姚崇,所以每遇到一件事,都会推让给姚崇来处理,当时的人将他称为“伴食宰相”。 臣司马光评论说:春秋时期齐国的鲍叔牙对于管仲,郑国的子皮对于子产,都是前者职位在后者之上,(鲍叔等人)能够了解他们(管仲等人)的贤能而甘居其下,将国家事务交给他们(处理),孔子赞美了这种作法。汉朝丞相曹参自认为才能不及萧何,因而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没有变化或修改的内容,汉家的功业即因此而得以成就。如果不贤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为了苟全性命保有禄位,无原则地秉承上司的旨意行事,不顾国家的安危得失,这种人真是国家的罪人。如果贤良明智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用欺诈蛊惑来扰乱他的布署,用独断固执来削弱他的权力,用百般嫉妒来诋毁他的功绩,用执拗乖僻来窃取他的名望,这种人也是国家的罪人。姚崇是唐朝的贤相,卢怀慎与他齐心协力,为的就是成就唐明皇太平盛世的基业,对他有什么可以责备的呢! (二)唐朝的卢怀慎,清正廉洁,不谋求钱产资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当官身份高贵以后,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对待亲戚朋友,卢怀慎的帮助和接济非常大方。 后来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了很长时间,宋璟和卢从愿经常一起去探望他。卢怀慎一直很器重宋璟和卢从愿,看到他们俩来了,心里非常高兴,留他们呆了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几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没有。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从愿两个人的手说:“你们两个人一定会出将入相,作国家的藩篱、皇帝的辅臣,皇帝寻求天下大治的心思很急切,但是统治的时间长了,近些时候对政务渐渐有所懈怠,这时候往往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在意)。”过了没几天,卢怀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时候,就亲手写了一封奏章,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皇帝看了奏章,对他的离世越发惋惜。 六、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海棠花 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②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个黄昏。在家南边一个高崖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③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是古老的都城,尽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木兰。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短到几乎没有。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天气陡然暖了起来,已经是夏天了。 ④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外面下雨了。 ⑤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当时颇有同感,觉得自己也应立刻从即时起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到了德国,更是如此。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⑥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是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因而也就不分什么花什么花,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⑦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⑧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自己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儿乡思,欣赏这一点儿乡思。它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他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他们的时间愈远,他们却离我愈近。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他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⑨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它依旧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儿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同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1941年5月29日 德国哥廷根 (取材于季羡林的同名散文) 2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串联起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片段,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 B. 第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表现出家中海棠花晚霞般的绚烂。 C. 上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 D. 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 25. 通过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文章第②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为什么? ②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26. 第⑤段划线部分描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 【答案】24. A 25. ①并非无缘。文中的一些片段看似与海棠花无缘,但海棠花最终唤醒了作者浓烈的相思,使“有缘”构成了文章的归终点。②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乡思,升华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26. 状写了作者挣扎在幻想和现实、祖国和异域之间,无法获得安宁的心境。对心情的描写为下文作者被海棠花唤醒思乡之情做了心理与情感的铺垫。 【解析】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考查内容涉及理解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目,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 A项,文章第二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已说明“搜索记忆中的断片”,下文具体讲述这些断片。文章以写海棠花开头,又以海棠花作结,首尾照应。海棠花对于作者而言是对祖国、故乡的思念和牵挂,寓情于景,故A项正确。 B项,第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是为了表明自己与海棠花“无缘”,家中有海棠花,却很少看到开花的景象,故B项不正确。 C项,文章说“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因此选项中的“始终”表述错误,故C项不正确。 D 项,作者在文章中主要表达了对祖国和故乡的思念,并未对德国社会现实作出思考和省察,故D项不正确。 故选A。 【25题详解】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能力。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归纳、概括,需要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认真分析。本文题目为“海棠花”而且对海棠花的描写贯穿全文,所以作者并不是真的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之所以在第②段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是为了表达一种自己虽喜欢海棠花,家里也有海棠花,但很少能欣赏到到海棠花开的遗憾惋惜之感,实际反映了海棠花对作者而言意味深重,作者十分热爱海棠花。其次,海棠花是作者在国内印象深刻的景象,到了国外,海棠花更是成为作者心中家国的形象,承载着作者对家国的思念,这便是海棠花与作者深深的缘分。作答时需点明海棠花与作者思念家国这一感情的联系。 小题2:本题考查分析物象作用的能力。物象的基本作用有:①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③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分析物象的作用,首先要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物象的作用,其次要注意物象出现的位置,尤其是反复出现的位置,要结合上下文来分析。海棠花这一意象贯穿全文,作者对往事的回忆都是围绕海棠花展开,所以海棠花是文章的线索。文章第⑦段写出了海棠花引发了作者的乡愁,异域的海棠花使作者想起故乡往事,勾起无限乡思,也使作者的压抑于心的爱国情怀瞬间迸发。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乡思,升华了爱国情感。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联系全文理解句子的含意,然后赏析句子的语言表达特色,最后分析句子的作用。这类题目应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第⑤段划线部分的关键词是“幻想与现实”、“祖国与异域”,再联系上文作者无法实现“用苦行僧的精神在德国念书”的打算以及身在异国的背景,可以看出作者挣扎而不能平静的心境。 “与下文有什么关联”这类题目,通常考查“为下文做铺垫”这一作用。确定基本答案,然后具体分析做怎样的铺垫。下文中作者主要写了由异域的海棠花引发乡思一事,这与画线部分作者思念祖国的心境吻合,因为有挣扎在祖国和异域之间的无法平静的心境,所以乡思才更容易被点燃。因此,画线部分为下文作者抒发思乡之情做了心理和情感上的铺垫。 【点睛】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是把握主题。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但其中把握主题是核心。可以说,阅读题的几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考生都要往主题上引。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做答。因为答案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去照抄关键句,要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取内核。三是以阿拉伯数字分点作答。一般来说,分值4分的题答案有两点或四点,6分的题答案有三点或六点。分点答题的作用是,阅卷老师能一目了然,防止误判漏判,考生答题能尽可能答出每一点,防止漏答。答题“点”到为止,不必展开细答;某一点答得再深入,也不过是这一点的分,而其他点没有答出老师也不会额外开恩。四是多角度答题。如:解释词义,要从表面义和主题义角度回答;理解句义,要从句本身义、形式(表现方法、结构作用)、内容(主题义)角度回答。 第三部分(共60分) 七、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7.微写作,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写出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要求:结合原著人物或情节,150-200字 ②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可悲或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150-200字。 【答案】示例一:《老人与海》的故事中,老人圣地亚哥坚定的信念就像狂风恶浪中的明亮灯塔,为我的迷失之路指引方向;他勇敢的内心就像身处荆棘中的坚硬铠甲,为我的艰难征途抵挡痛苦;他不屈的精神就像黑暗黎明前的耀眼曙光,为我的追梦之心注入力量。 示例二:孔乙己是一个被封建思想所毒害的善良而诚恳的知识分子,他因着自己的一点学识而不愿与劳动者为伍,但科举失败导致了他的穷困潦倒,因穷而偷,由偷而被打断腿。他已经完全丧失了自我意识,封建守旧,不思进取,最后只能悲惨地被黑暗社会所吞没。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能力。具体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求考生审清要求,明确写作方向,选择自己最熟悉和擅长的题目。对表达的总体要求是:观点鲜明、说服力强、语言简练得体、条理清晰。本题考查抒情、描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的写作能力。解答时,注意题目的要求,题目①要求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描写时注意要体现作品的教育价值,同时兼顾语言表达的文学性和抒情性;题目②要求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注意选取的人物事迹和性格要有可悲又可叹的特质。 28.作文 “敬人守礼”,“守正逐本”是我们学校的德育核心。“礼敬先贤”,“敬仰英雄”是我们国家的道德信念。70周年国庆庆典上,“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们与习主席同登天安门城楼观礼,就充分地体现了国家对“英雄”的礼敬。礼敬英雄,守中华精神之正。 古往今来围绕“敬”更有诸多的名言警句,比如: ①席勒:即使品德穿着褴褛的衣裳,也应该受到尊敬。 ②巴尔扎克:一清如水的生活,诚实不欺的性格,在无论哪个阶层里,即使心术最坏的人也会对之肃然起敬。 ③司马光:凡百事之成也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 ④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⑤郁达夫: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 ………… 以上这些有关“敬”的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说敬”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答案】说敬 《周易・巻一》写道: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远,而德不孤。阐释了德行的重要性,而德行又与敬义是种包含的关系,敬义立,则德行高。 司马光说:凡百事之成也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敬这一字,左一苟,右一支,一边自我鞭策,一边丝毫不怠慢。所以,“敬”体现了人的德行,又告诉人们该如何去修养。“敬”字又体现出人们在处世方面上该有的态度。对人怀有敬意,对世怀有敬意,方能被称为君子,而其后远航而障碍少。 对人怀有敬意,无非就是一字千金,对他人的承诺毫不怠慢。对人尊敬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帮助。正如孟子所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互相怀有敬意,或许才能在路上走的更远。 对人怀有敬意,而后才会产生对世怀有敬意的态度。对世怀有敬意体现出了一个人的道德德行,而如今社会上所存在的不良现象,无不体现出大部分的人对世没有怀有那种至真至诚的敬意。而这样的环境或许也正是制约着人们走向更和谐的因素。 真正对人对世怀有的敬意,不是那种刻意而为之的敬,是那种“起于情怀,显于担当”的敬,是发自内心、纯粹的敬。怀有敬意成就了一个人的德行,而德行的外在表现又体现一个人怀有敬所达到的程度。 在这个物质激荡、急于追求成功的时代中,人对人的敬似乎总在慢慢地被看淡了。在人际交往中,出于利益及私心,总少不了些欺骗,少了点真诚,或许正是缺少敬意吧。人们对大自然的破坏,对植被的肆意砍伐,对动物的肆意残害,也许也是缺少对大自然的敬,少了点敬畏,就多了些得寸进尺。 正如安娜・昆德兰所言:“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我们的双脚总是走的太快,以至于把灵魂远远地落在了后面。”人们应该拾起这遗失的灵魂,而这灵魂正是人们所遗忘的敬。失去敬犹如失去灵魂,将会像野兽一样,沦为大悲剧。 “敬人守礼”,“守正逐本”。人生而在世,应当敬义立,心怀敬义之心,善待万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审题:本题是命题作文,材料分为两个部分,第1 部分围绕“礼敬”与道德信念、中华精神的关系阐释;第二部分,列举古往今来围绕“敬”的名言警句。关键话题就是“敬”。关于“敬”字,《说文解字·苟部》里说:“敬,肃也。”所谓“肃”,即“战战兢兢”,意思是办事勤奋,态度恭敬。《玉篇·苟部》的解释则是:“敬,恭也。”恭、敬词义相近,恭注重于外表,敬则关乎内心。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敬”这个字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频频出现。《礼记·少仪》中有“主敬”一词,后来成为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向。所谓“主敬”,简单讲就是对生命有一颗敬畏之心,以虔敬之心待己待人。“敬”以其丰富的内涵引人注目,涉及个人、家庭、社会、国家、自然、文化等多个层面。所谓“敬己”,就是尊重自己,爱惜自己的生命,爱惜美好的光阴,在困难挫折面前不低头,自强不息,弹奏出属于自己的生命最强音。“敬人”,就是在家孝敬亲长,在校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在社会上关爱他人、善待弱小,在科学文化上敬佩先贤。“敬物”,就是对自然万物心怀敬畏,爱护生态环境,珍惜劳动成果,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呵护弱小生灵。“敬事”,就是爱学习,学有所成;干事业,业有建树。用汗水和执着,成功和收获,上报国家,下惠家人……写作时注意议论文体的要求。 参考立意:①端正自己,鞭策自己;②提高自我修养;③尊敬他人,礼敬英雄;④互相尊重等 参考素材: 1、敬,通警,右边从支,义为自我鞭策,左边从苟,义为怠慢。敬,不同于轻度的畏惧,也不等于一味的远离,它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向一一认真地自我鞭策,敬畏,亦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慎言,尊重。因此,敬以修身,以敬处世,方能成就精彩人生。 2、敬以修身,敬,既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自身感恩之心的体现,敬,使我们提升自我,心怀感恩。敬,自古便产生于对自然的敬畏。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使原始的人类社会走向了农耕文明时代。而如今的社会,敬也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西方人士饭前的祈祷,中国民间每逢重要节日对天地的祭拜,都是敬畏之心的体现。但无论是何时代的敬,都是人们心中感恩之心的一种表现,敬畏自然,促使人们生发出感恩之情,正是这种情感,一方面促使人们提升品德,另一方面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好证明。 3、以敬处世,以支促言行真善美,苟,慎言也。对话,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是表达敬的直接通道。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言语是一把双刃剑,有时不经意的一句话却深深地伤害了对方。而以敬处世,便是教人慎言之,不随便评价他人是一种修养,不被他人的言行所影响是一种修行。敬,要求人们在慎言的同时,提高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真挚且客观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亦或是美好祝愿,以促言行真善美,构建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因此,以敬处世,不仅是个人的觉悟,更是新时代对公民的要求。 4、敬以修身,以敬处世,在提升个人品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对于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国家的繁荣与昌盛,敬也处于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于社会而言,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不论身份的高低与责任的大小,都能敬重尊重每一个职业,并以敬提高自己的内在素养,进而促进和谐友爱的美好社会的形成。于国家而言,在不断提升综合国力的同时,不随意对任何国际事件亦或是国家发表言论,而应在敬重对方的基础上,維护我国自身合法权益,寻求共同发展,互利合作的途径,展我泱泱大国之风范。 结构示例:“说敬”,文体:议论文。开篇以《周易》中关于“敬”得到阐释,引出“敬”与“德”的关系:敬义立,则德行高。论证主体部分分为两个层面:对人怀有敬意;对世怀有敬意。阐述敬的价值与意义。然后联系现实分析,在追名逐利的现实背景下树立“敬心”的迫切性。最后以昆德兰的名言和“敬人守礼”,“守正逐本”回扣材料,收束全文。 【点睛】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必须全面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了解材料所涉及的几个方面或层次。另外,材料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在动笔前,还要对所得到的观点进行适当的筛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