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市朝阳区b卷高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北京市朝阳区b卷高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

‎2020年北京市朝阳区B卷高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1.(18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 中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对地震、水旱害等非常敏感。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古代中国对天文、气象、物候的记载和研究非常重视,并注意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于是便形成了“天人合一”等一些独特的观念。‎ ‎ 对“天人合一”,当下流行的解释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是原始的“天人合一”,是指天意决定人事,而天意是通过天象或灾异来显示的。君主是“天子”,由天意确定,也代表天命。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治理不当之过,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因此,从最古老的史书开始,天象和灾异都是不可或缺的记载。几国之将兴,天子圣明,大臣贤能,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反之,则灾异频仍,天象错乱。‎ ‎ 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地震、日蚀、流星、水旱灾害等,皇帝就要采用一般的做法:常常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迁居于偏僻清静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有的还会下“罪已诏”,公开承认错误,宣布改过之策;有的虽无具体措施,却会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为难天下百姓,一切罪责自己担当:有的为了感动上天,在举办正常的祭祀典礼之外,还要举办其它的祭祀或祈求仪式。‎ ‎ 这样做一般不会错,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国家的政策也不会十全十美,于是臣民们平时不敢说的话可趁机说给皇帝听,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何况举办这些活动一般用不了多少人力物力。可一旦度过难关,就能博得万民称颂,名垂史册;若万一无效,这是天意难违,君臣都已尽了力,自然也不会被百姓责怪。‎ ‎ 不过,“天人合一”也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也会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因为对天象的解释,本没有标准答案,决定权在人,所以大权在握的人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地将矛头指向政敌,或肆意地乱改政策。而“书呆子”往往又泥古不化,在灾情面前只知援引古例,却不知辩证地应用,结果不采取具体措施,反而加重了灾情,最极端的做法就是听天由命,毫无作为,以为只要绝对敬畏天命天意,灾害就会不除自灭。‎ ‎ 现在面对地震等灾难及异常气候,人们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我希望在运用和阐运这一观念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第40页(共40页)‎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古代君王应对天象灾异所采取的一般做法的一项是   ‎ A.远离华丽之衣、荤腥辛辣之食、女色、热闹享乐场所。‎ B.下达“罪已诏”来公开承认错误并布改过之策。‎ C.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为难天下百姓,一切罪责自己担当。‎ D.采取应对天象灾异的具体措施来控制灾情或消灭灾害。‎ 材料二 ‎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全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的有近1万次,造成灾害的有100次左右 ‎ 地壳是由大大小小的板块“拼合”起来的。板块之间不断地错动,挤压、分离都会产生压力,当压力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地壳的薄弱部分就会发生断裂,巨大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来,引起大地强烈的颤动,就产生了地震。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震源的地方叫震中。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叫浅源地震,70至300千米的叫中源地震,大于300千米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震源距离地面越近,对地面的影响就越大。‎ ‎ 测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单位叫震级。国际通用的是里氏分级法,共9个等级。震级小于1的叫超微震大于1小于3的叫微震;人们会有感觉的是大于3小于5的小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破坏的是大于5小于7的中震;7级和7级以上的为大震,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目前已测知的最大震级为8.9级。震级相差一级,其能量的差别可以达到30多倍。‎ ‎ 烈度也是衡量地震的标准,烈度是地面及建筑物受地震影响遭破坏的程度。我国把地震烈度分为12个等级,汶川地震测到的最大烈度达11级。震级与烈度的关系,打个比方,如果震级相当于原子弹的当量,而烈度就相当于原子弹在不同距离点造成的破坏程度。一般而言,离震中越近,产生的破坏越大,烈度就越高。‎ ‎ 地震可分为几种:因地壳运动产生的叫构造地震,由火山强烈爆发而引起的叫火山地震,由地下空洞坊陷而引起的叫陷落地震,由人类进行巨大爆破而引发的叫人工地震。后几种地震的强度、影响范围和破坏性,都远远比不上构造地震。‎ ‎ 地震发生前,会有一些征兆。比如,地形发生变异,地下水的水位、水质、颜色等发生变化,地电出现异常,指北针发生偏转甚至失灵,气候反常,一些动物出现异常反应等等。有时,还会听到地下发出闷雷般的地声,看到天空出现红、黄、白等颜色的地光。地震预报是一个世界难题,正等待着有志者去完成。‎ ‎(2)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40页(共40页)‎ A.2008年汶川地震震源深度约20千米,据第二段文字,它属于破坏性大的浅源地震。‎ B.2008年汶川地震的震级是8级,其能量是7级地震的30多倍,约6级地震的1000倍。‎ C.震级和烈度是与地震密切相关的两个成正比的概念,一次地震,震级是固定的,烈度则因地点不同而不同。‎ D.据引发地震的原因的不同,地震可分为几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一种自然现象。‎ 材料三 ‎ 2018年2月2日15时51分,我国首颗地震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张衡一号”主要用于监测地震发生时的电磁现象,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国家之一。‎ ‎ 近些年,科学家发现地震会对空间等离子体环境中的电磁场产生影响,有些影响甚至可能出现在地震发生前。因此,科学家希望通过研究空间等离子体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联规律,探索如何攻克“地震预报”这一千年难题。我国首颗观测与地震活动相关电磁信息的卫星“张衡一号”因此而诞生。‎ ‎“张衡一号”将成为一个试验平台,重点监测全球空间电磁场、电磁波、电离层等离子、高能粒子沉降等物理量。这些数据有助于探索地震前兆信息和空间环境监测预报,为未来建立地震电磁监测卫星业务化系统作技术准备。‎ ‎ 对于“张衡一号”,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介绍,“张衡一号”真正投入运行后,能重点监测中国全境,检验卫星电磁监测新技术设备的效能和空间适应性。具体来说“张衡一号”可以开展全球7级以上、我国6级以上地震电磁信息分析研究。总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按照赵坚的说法,该卫星并不能直接预测预报地震,而主要用于地震前兆信息研究,为未来建立地震监测体系进行前期技术储备。作为我国首个天基地震电磁综合观测平台,“张衡一号”开辟了我国地震监测研究的新视角,是我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震立体监测体的重要里程碑。‎ ‎ 除了为地震电磁立体观测提供更多种类、更加海量的电磁类信息,“张衡一号”投入使用后还将带动其他空间信息技术在防震减灾领域的应用,加快地震立体观测体系建设,提高地震监测能力。‎ ‎ 后续,国防科工局将会同中国地震局,开展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即“张衡”‎ 第40页(共40页)‎ 系列卫星的在轨测试及相关应用,提升民用卫星地震监测与应急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天基信息防震减灾服务能力。“张衡一号”及其后续卫星计划已经纳入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前“张衡二号”己经通过可研评估,预计2020年发射。‎ ‎(3)下列与“张衡一号”相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衡一号”填补了我国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领域的空白。‎ B.“张衡一号”主要是用来研究空间等离子体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联规律的。‎ C.“张衡一号”可监测全球7级以上、我国6级以上地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D.“张衡一号”是我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震立体监测体系的重要里程碑。‎ ‎(4)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衡一号”将以其获取的各项监测数据为未来建立地震电磁监测卫星业务化系统作技术准备。‎ B.“张衡一号”真正投入运行后,将能够准确地预测预报地震,书写我国地震预测预报的新篇章。‎ C.“张衡一号”投入使用后,不仅能提供电磁类信息,还可以带动其他空间信息技术的相关应用。‎ D.国防科工局将开展包括“张衡二号”在内的“张衡”系列卫星的在轨测试及相关应用。‎ ‎(5)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述人们认识和应对地震的发展过程。‎ 二、本大题共2小题,共24分.‎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衡州新学记 ‎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会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巴?盖欲还先王之曰,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第40页(共40页)‎ ‎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1】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遑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投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 大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大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张孝祥《于湖居士文集》)‎ 注释:【1】乾:宋孝宗年号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政者学之施 施:施行 ‎②元元本本 本:探究 ‎③则无道揆法守 揆:准则 ‎④旋以废忘 旋:随即 ‎⑤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 以:在 ‎⑥居无何而学成 无何:不久 ‎⑦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 盖:大概因为 ‎⑧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抑:还是 A.①⑧B.②⑦C.③⑥D.④⑤‎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视薄书期会之事 一看到官府的文书档案、遇到施行政令的事情 B.士不为便,而还其故 士人认为价格不便宜,又搬回原来的地方 第40页(共40页)‎ C.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三人管辖之地,安定有序,被称赞治理得好 D.而思致君泽民之业 并且(要)考虑佐国君、施恩于民的大事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先王之时君臣重视“学”就像农人重视自己的田地一样。‎ B.后世之人的学习条件更好,但处理政事的能力却不及先王之时的人。‎ C.王彦洪,郑丙、张松三位官员克服重重困难,亲自建造了石鼓书院。‎ D.文章结尾既表达了对王彦洪等三人的赞美,也对后世学者提出了希冀。‎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5)文章多次提到学与政的关系,请结合全篇,具体说明作者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 ‎3.(6分)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 这则《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各述其志,志愿各有不同,境界也有高下。请结合这则《论语》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孔子之志的理解。‎ ‎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1】善,无施劳【2】。”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释:【1】伐,专耀。【2】施,张扬、炫耀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4.(12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南涧中题①‎ 柳宗元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第40页(共40页)‎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注:①南涧:地处永州之南,作者谪居时作。‎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秋气”两句交待了游览的时令、地点,“集”字更多地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B.“始至”两句写出游观之感,初来这里别有感触,稍入深润沉浸其中就忘记了疲惫。‎ C.“谁为”两句道出诗人的期许,要是以后碰到知心人的话,定当把我此时的心意告诉他。‎ D.整体看,从“孤生”、“索寞”到“只白知”,诗人孤寂郁结之感豁显,与“独游”相承。‎ ‎(2)对这首诗中一些用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独游亭午时”与郦道元“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中“亭午”都指中午,“亭”有“正”意。‎ B.“回风一萧瑟”与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中“萧瑟”都是拟声词,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 C.“去国魂已游”与范仲淹“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中“去国”都是说离开国都。‎ D.“失路少所宜”与E勃“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中“失路”都意为迷失道路。‎ ‎(3)一般认为,这首诗分作两层笔墨,前八句为一层,主写诗人游观南润所见之景,《唐诗直解》评说道:“以此景色,可喜可悲。”请据此评赏析“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两句。‎ ‎5.(8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屈原在《国殇》里歌颂为国捐躯的将士:“   ,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②柳宗元由“羁禽、寒藻”起兴,引发下句,晋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也用这种手法写到“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引出下句“   ,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杜甫的《蜀相》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一联是“   ,   ”。‎ ‎④柳宗元初被贬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寄情于山水,写下《永州八记》。其中《小石潭记》有“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   ,悄怆幽遂,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第40页(共40页)‎ 的描写,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23分.‎ ‎6.(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纸上思量 ‎①把一张六尺宣纸徐徐展开,铺在宽大的案上,两边用厚重的镇纸压住,纸面一下子平整起来。我的心情也随之渐渐平静,眼前宛若出现一片素淡的旷野,一片晴朗的天幕,一片水波不兴的宽阔河面。‎ ‎②真的要下笔,我反而谨慎了。对如此精良的雪一般的宣纸,我一直心存郑重。有好几次,柔软的羊毫在砚边染了润泽的墨汁,提了起来,踌蹰再三,还是把笔搁下了,那个时刻似乎还未到来。‎ ‎③通常我不是这样。平时用廉价的宣纸练字,废纸千万,每一张都在线条的纵横交错中墨气淋漓,写到密不容针方才放弃。无数的廉价宣纸训练出了一个人的胆量,还有手上准确精到的技巧。那些附庸风雅的人,他们对于宣纸轻慢、漠视的眼神,我是一直耿耿于怀的。上乘的宣纸,遭逢了没有技巧储备,没有性情濡养的拙劣书手。他们不管不顾,一笔下去,肯定不行,揉搓丢弃;再来一张,还是不行。结局是可望而知的。这种人永远都无法成为严格意义上的书法家,他们不惜纸,更不善用纸,只是以蹂躏糟蹋纸为快意。‎ ‎④少年学书,成年以后把笔挥毫成为我的专业,更成为精神上的倚重。我经常把自己关在书房内,把玩古帖,独自书写。书法给子我的快乐就是这种独立性,可以避免受人牵绊,也不必迁就他人。享受孤独之趣,因此才得笔无凝滞、圆融无痕。琴师抚琴与书法家动笔极为相似。白居易在《夜琴》中说:“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正是在自弄自罢中,深入自己的精神世界,忘怀俗事,不知今夕何夕,今世何世。抚琴和挥毫都有一种萧疏感,它们甚至相辅相成。秋风黄叶,林壑清肃,这边琴师弹的是《渔樵问答》《平沙落雁》,清逸的琴声汩汩而出,冲和疏淡,那边的书家静听中凝神绝虑,墨香氤氲,填词抒怀,笔底清旷飘逸。秋色点染,琴音笔调都附着了疏远的韵味。琴声随风而逝,而形于纸上的晕化之痕,却可以留存下来,成为一次雅集的印迹。‎ ‎⑤‎ 第40页(共40页)‎ 少年时我曾想改学绘画,色泽斑澜的画面,那么富贵、冶艳,整个世界就像浸在缤纷的春光里。人进中年,浮艳心思已渐消逝,对于色调的喜爱也重新规划分野。一个人不可能长期面对喧闹的视觉对象,就像我们不敢长久仰望炽热的骄阳。而皎洁的月光,它的澹泊之色,让人可以长久注目,感受到它的亲和与抚慰。相比于泥金、泥银,大红镶嵌龙凤纹路的宣纸,我更喜欢素洁如雪的玉版宣,它驱逐了富贵、妖娆的气息,显得孤寂、清寒。‎ ‎⑥一个喜好在白宣上驰骋的人,他的目光是平静安详的。素净洁白的纸,冰冷细腻的砚,竹木与毛羽制成的笔,汲日月精华的松枝烧制成的墨,都是纯朴之物。书法家以此为己所用,天长日久。也如这些自然之物,质朴浑成。‎ ‎⑦西晋时期人们争相传抄左思的《三都赋》,以至纸价上涨,留下了“洛阳纸贵”的佳话。那是一个欢欣鼓舞令人感动的场面,人人以笔墨相见,在宣纸上寄寓情怀。那是一个生活节奏徐缓的时代,是一个在纸面上刻画性灵的时代。宣纸使用率达到极致的时候,城市安静下来,人人行止优雅,他门在一点一划的讲究中,心性被磨洗得从容安闲。而在物品包装越来越华丽、文化作秀现象层出不穷的现在,古雅素净的宣纸日渐陌生,朴实无华的笔墨淡出人们的生活,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逼近心灵的深处?‎ ‎⑧爱纸惜纸,算起来也是我四十岁以后的事。“惜墨如金”也就是惜纸如金,每一次下笔都像是举办一个庄重的仪式。书写之前,研墨以使心静,焚香以使宣清,沐浴更衣以使神清气爽。此时,下笔的氛围形成。自然笔随心动。那些“书法表演”,是今人悲作。应景而表演,笔在手中,动作很大,口中有声,这是很不敬畏的。书法本是寂寞之道,运用在人声鼎沸的娱乐场景里,博人一粲,“表演者”毫无矜持,随便而轻率,内心不复清静。现如今,还有多少人在效古人之行,恪守笔墨之道呢?‎ ‎⑨提按快慢,纵敛卷舒,纸上的动作都是一些怀旧的影子,我的内心还停留在对古雅的喜好上。我喜欢收藏各式各样淡雅的信笺。白色的笺上,浅浅地浮动着异兽、云水、钟鼎、瓦当的纹身路,逗引我书写。在各类书写中,写信札最没有负担,笔提起来,文思涌出,于是疾疾向前,文词错了,就圈起来,或者涂抹一下,只求一个随意。若把信写得笔笔不爽,在我看来已失天趣。今天,人们爱发电子邮件,用笔墨写信的人越来越少,许多精美的宣纸信笺,搁在柜台上无声无臭,渐渐蒙上了尘泥。‎ ‎⑩又是一个夜晚来临,春日将过,初夏将至,空气中弥漫着滋润清新的气息。我照例在案上铺开一张白宣,书房似乎一下子亮堂许多,四周岑寂了下去。我等待着即将到来的心动时刻。‎ ‎(取材于朱以撒同名散文)‎ ‎(1)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是一直耿耿于怀的 耿耿于怀:形容令人牵挂或不愉快的事在心里难以排解。‎ 第40页(共40页)‎ B.它们甚至相辅相成 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C.文化作秀现象层出不穷的现在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D.搁在柜台上无声无臭 无声无臭:没有声音、气味,比喻默默无闻。‎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所写作者动笔前的想象,既折射出他的心境,又暗示了他追求的精神境界。‎ B.作者认为笔墨纸砚自然纯朴,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书法家的心性气质。‎ C.作者的内心停留在对古雅之物的怀旧上,所以对今人不恪守笔墨之道心怀不满。‎ D.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营造了宁静的氛围,表现出书法创作应有的庄重感。‎ ‎(3)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着意描写琴师抚琴?请简要分析。‎ ‎(4)作者的“纸上思量”包含着他对书法艺术的认识思考和情感态度,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7.(5分)请指出《红楼梦》中“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这句判词预示了哪个女子的命运?结合原著有关内容分析其性格。‎ 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65分 ‎8.(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甲】梧桐叶大,易受风。【乙】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丙】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歘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天了!其实只是桐叶易落,并不是对时序有特别敏感的“物性”【丁】梧落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 ‎(1)将下面句子填入文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 A.甲 B.乙 C.丙 D.丁 ‎(2)划线句子有语病,比较下列两种修改,你认为哪个更好一些?简述理由。‎ 第一种:据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梧桐才大批地落叶 第二种:据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 六.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第40页(共40页)‎ ‎9.(10分)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有人说,一本好小说,既要有意义,又要有意思。请从《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部名著,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自圆其说。‎ ‎10.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灸疫情期间,全国人民居家隔离,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有力保障的是辛勤工作的快递小哥。各小区门口的快递收取点,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请描写快递小哥工作时的场景。要求:有细节,真实生动。‎ ‎11.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我国举行了全国性哀悼活动,4月4日10时,全国人民默哀三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请以“这静默的三分钟”为开头,写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你内心的感受。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有感染力。‎ 七、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12.(50分)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 散文家杨朔曾说:“作为一个人,要是不经历过人世上的悲欢离合,不跟生活打过交手仗,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人生的意义。”这句话引起你怎样的思考,请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13.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 火光给人类带来文明,晨光给人们来希望,灯光给你我带来温暖……‎ ‎ 请以“那道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第40页(共40页)‎ ‎2020年北京市朝阳区B卷高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1.(18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 中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对地震、水旱害等非常敏感。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古代中国对天文、气象、物候的记载和研究非常重视,并注意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于是便形成了“天人合一”等一些独特的观念。‎ ‎ 对“天人合一”,当下流行的解释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是原始的“天人合一”,是指天意决定人事,而天意是通过天象或灾异来显示的。君主是“天子”,由天意确定,也代表天命。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治理不当之过,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因此,从最古老的史书开始,天象和灾异都是不可或缺的记载。几国之将兴,天子圣明,大臣贤能,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反之,则灾异频仍,天象错乱。‎ ‎ 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地震、日蚀、流星、水旱灾害等,皇帝就要采用一般的做法:常常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迁居于偏僻清静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有的还会下“罪已诏”,公开承认错误,宣布改过之策;有的虽无具体措施,却会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为难天下百姓,一切罪责自己担当:有的为了感动上天,在举办正常的祭祀典礼之外,还要举办其它的祭祀或祈求仪式。‎ ‎ 这样做一般不会错,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国家的政策也不会十全十美,于是臣民们平时不敢说的话可趁机说给皇帝听,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何况举办这些活动一般用不了多少人力物力。可一旦度过难关,就能博得万民称颂,名垂史册;若万一无效,这是天意难违,君臣都已尽了力,自然也不会被百姓责怪。‎ ‎ 不过,“天人合一”也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也会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因为对天象的解释,本没有标准答案,决定权在人,所以大权在握的人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地将矛头指向政敌,或肆意地乱改政策。而“书呆子”往往又泥古不化,在灾情面前只知援引古例,却不知辩证地应用,结果不采取具体措施,反而加重了灾情,最极端的做法就是听天由命,毫无作为,以为只要绝对敬畏天命天意,灾害就会不除自灭。‎ ‎ ‎ 第40页(共40页)‎ ‎ 现在面对地震等灾难及异常气候,人们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我希望在运用和阐运这一观念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古代君王应对天象灾异所采取的一般做法的一项是 D ‎ A.远离华丽之衣、荤腥辛辣之食、女色、热闹享乐场所。‎ B.下达“罪已诏”来公开承认错误并布改过之策。‎ C.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为难天下百姓,一切罪责自己担当。‎ D.采取应对天象灾异的具体措施来控制灾情或消灭灾害。‎ 材料二 ‎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全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的有近1万次,造成灾害的有100次左右 ‎ 地壳是由大大小小的板块“拼合”起来的。板块之间不断地错动,挤压、分离都会产生压力,当压力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地壳的薄弱部分就会发生断裂,巨大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来,引起大地强烈的颤动,就产生了地震。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震源的地方叫震中。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叫浅源地震,70至300千米的叫中源地震,大于300千米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震源距离地面越近,对地面的影响就越大。‎ ‎ 测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单位叫震级。国际通用的是里氏分级法,共9个等级。震级小于1的叫超微震大于1小于3的叫微震;人们会有感觉的是大于3小于5的小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破坏的是大于5小于7的中震;7级和7级以上的为大震,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目前已测知的最大震级为8.9级。震级相差一级,其能量的差别可以达到30多倍。‎ ‎ 烈度也是衡量地震的标准,烈度是地面及建筑物受地震影响遭破坏的程度。我国把地震烈度分为12个等级,汶川地震测到的最大烈度达11级。震级与烈度的关系,打个比方,如果震级相当于原子弹的当量,而烈度就相当于原子弹在不同距离点造成的破坏程度。一般而言,离震中越近,产生的破坏越大,烈度就越高。‎ ‎ 地震可分为几种:因地壳运动产生的叫构造地震,由火山强烈爆发而引起的叫火山地震,由地下空洞坊陷而引起的叫陷落地震,由人类进行巨大爆破而引发的叫人工地震。后几种地震的强度、影响范围和破坏性,都远远比不上构造地震。‎ ‎ 地震发生前,会有一些征兆。比如,地形发生变异,地下水的水位、水质、颜色等发生变化,地电出现异常,指北针发生偏转甚至失灵,气候反常,一些动物出现异常反应等等。有时,还会听到地下发出闷雷般的地声,看到天空出现红、黄、白等颜色的地光。地震预报是一个世界难题,正等待着有志者去完成。‎ 第40页(共40页)‎ ‎(2)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2008年汶川地震震源深度约20千米,据第二段文字,它属于破坏性大的浅源地震。‎ B.2008年汶川地震的震级是8级,其能量是7级地震的30多倍,约6级地震的1000倍。‎ C.震级和烈度是与地震密切相关的两个成正比的概念,一次地震,震级是固定的,烈度则因地点不同而不同。‎ D.据引发地震的原因的不同,地震可分为几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一种自然现象。‎ 材料三 ‎ 2018年2月2日15时51分,我国首颗地震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张衡一号”主要用于监测地震发生时的电磁现象,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国家之一。‎ ‎ 近些年,科学家发现地震会对空间等离子体环境中的电磁场产生影响,有些影响甚至可能出现在地震发生前。因此,科学家希望通过研究空间等离子体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联规律,探索如何攻克“地震预报”这一千年难题。我国首颗观测与地震活动相关电磁信息的卫星“张衡一号”因此而诞生。‎ ‎“张衡一号”将成为一个试验平台,重点监测全球空间电磁场、电磁波、电离层等离子、高能粒子沉降等物理量。这些数据有助于探索地震前兆信息和空间环境监测预报,为未来建立地震电磁监测卫星业务化系统作技术准备。‎ ‎ 对于“张衡一号”,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介绍,“张衡一号”真正投入运行后,能重点监测中国全境,检验卫星电磁监测新技术设备的效能和空间适应性。具体来说“张衡一号”可以开展全球7级以上、我国6级以上地震电磁信息分析研究。总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按照赵坚的说法,该卫星并不能直接预测预报地震,而主要用于地震前兆信息研究,为未来建立地震监测体系进行前期技术储备。作为我国首个天基地震电磁综合观测平台,“张衡一号”开辟了我国地震监测研究的新视角,是我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震立体监测体的重要里程碑。‎ ‎ 除了为地震电磁立体观测提供更多种类、更加海量的电磁类信息,“张衡一号”投入使用后还将带动其他空间信息技术在防震减灾领域的应用,加快地震立体观测体系建设,提高地震监测能力。‎ 第40页(共40页)‎ ‎ 后续,国防科工局将会同中国地震局,开展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即“张衡”系列卫星的在轨测试及相关应用,提升民用卫星地震监测与应急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天基信息防震减灾服务能力。“张衡一号”及其后续卫星计划已经纳入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前“张衡二号”己经通过可研评估,预计2020年发射。‎ ‎(3)下列与“张衡一号”相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A.“张衡一号”填补了我国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领域的空白。‎ B.“张衡一号”主要是用来研究空间等离子体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联规律的。‎ C.“张衡一号”可监测全球7级以上、我国6级以上地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D.“张衡一号”是我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震立体监测体系的重要里程碑。‎ ‎(4)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张衡一号”将以其获取的各项监测数据为未来建立地震电磁监测卫星业务化系统作技术准备。‎ B.“张衡一号”真正投入运行后,将能够准确地预测预报地震,书写我国地震预测预报的新篇章。‎ C.“张衡一号”投入使用后,不仅能提供电磁类信息,还可以带动其他空间信息技术的相关应用。‎ D.国防科工局将开展包括“张衡二号”在内的“张衡”系列卫星的在轨测试及相关应用。‎ ‎(5)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述人们认识和应对地震的发展过程。‎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3)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阅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根据文意的推断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相关信息之间的细微差别。‎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分析。‎ ‎【解答】(1)根据材料一“‎ 第40页(共40页)‎ 皇帝就要采用一般的做法:常常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迁居于偏僻清静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有的还会下‘罪已诏’,公开承认错误,宣布改过之策;有的虽无具体措施,却会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为难天下百姓,一切罪责自己担当:有的为了感动上天,在举办正常的祭祀典礼之外,还要举办其它的祭祀或祈求仪式”可知,选D。‎ ‎(2)D.人工地震不属于自然现象。‎ ‎(3)B.“用来研究空间等离子体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联规律”错,材料三为“主要用于监测地震发生时的电磁现象”,“将成为一个试验平台,重点监测全球空间电磁场、电磁波、电离层等离子、高能粒子沉降等物理量”;C.“可监测全球7级以上、我国6级以上地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错,材料三为“可以开展全球7级以上、我国6级以上地震电磁信息分析研究。总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D.要注意原文第六段中的“除了……投入使用后还将……加快……提高……”等标志词的表达作用。‎ ‎(4)B.“将能够准确地预测预报地震”错,材料三原文为“这些数据有助于探索地震前兆信息和空间环境监测预报,为未来建立地震电磁监测卫星业务化系统作技术准备”。‎ ‎(5)本题可根据材料一“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治理不当之过,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何况举办这些活动一般用不了多少人力物力。可一旦度过难关,就能博得万民称颂,名垂史册;若万一无效,这是天意难违,君臣都已尽了力,自然也不会被百姓责怪”;材料二中的“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地震发生前,会有一些征兆”“测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单位叫震级”“烈度也是衡量地震的标准,烈度是地面及建筑物受地震影响遭破坏的程度”;和材料三中的“‘张衡一号’主要用于监测地震发生时的电磁现象,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国家之一”“‘张衡一号’投入使用后还将带动其他空间信息技术在防震减灾领域的应用,加快地震立体观测体系建设,提高地震监测能力”概括答题要点。‎ 答案:‎ ‎(1)D ‎(2)D ‎(3)A ‎(4)B 第40页(共40页)‎ ‎(5)①认识:由认为地震是上天决定的,是对有过君王的惩罚,发展到认识到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进而发展到认为地震会对(空间等离子体环境中的)电磁场产生影响。‎ ‎②应对:由君臣改过,祈祷上苍,但一般不采取具体的措施,发展到对震级、裂度、种类、征兆等进行观察研究与科学分析,再发展到研制“张衡一号”等卫星来监测电磁波,希望能为预测、预报地震提供服务。‎ ‎【点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本大题共2小题,共24分.‎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衡州新学记 ‎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会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巴?盖欲还先王之曰,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1】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遑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投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 大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 第40页(共40页)‎ 乐大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张孝祥《于湖居士文集》)‎ 注释:【1】乾:宋孝宗年号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政者学之施 施:施行 ‎②元元本本 本:探究 ‎③则无道揆法守 揆:准则 ‎④旋以废忘 旋:随即 ‎⑤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 以:在 ‎⑥居无何而学成 无何:不久 ‎⑦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 盖:大概因为 ‎⑧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抑:还是 A.①⑧B.②⑦C.③⑥D.④⑤‎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一视薄书期会之事 一看到官府的文书档案、遇到施行政令的事情 B.士不为便,而还其故 士人认为价格不便宜,又搬回原来的地方 C.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三人管辖之地,安定有序,被称赞治理得好 D.而思致君泽民之业 并且(要)考虑佐国君、施恩于民的大事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作者认为,先王之时君臣重视“学”就像农人重视自己的田地一样。‎ 第40页(共40页)‎ B.后世之人的学习条件更好,但处理政事的能力却不及先王之时的人。‎ C.王彦洪,郑丙、张松三位官员克服重重困难,亲自建造了石鼓书院。‎ D.文章结尾既表达了对王彦洪等三人的赞美,也对后世学者提出了希冀。‎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5)文章多次提到学与政的关系,请结合全篇,具体说明作者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 ‎【分析】(1)本题考查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应掌握方法并结合语境推断。‎ ‎(2)本题考查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应抓住关键字词并结合语境理解判断。‎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应从原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比较核实。‎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句的能力,应遵循翻译的原则、步骤及方法。‎ ‎(5)本题考查文本的论述思路,应从原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去理清文章的结构。‎ ‎【解答】(1)A.①施:结果,译文:好政策的施行是学习的结果;⑧抑:或许,译文: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面得到收获啊。‎ ‎(2)B.便:便利,译文:士子不认为便利,因而回到它原来的地方。‎ ‎(3)C.“亲自建造了石鼓书院”有误,原文提到“则谓教投苏君总龟,使遂葺之”,是就告诉学官苏总龟,让他立即修葺书院,不是亲自建造。‎ ‎(4 )“顾”,只是;“卒”,最终;“当”,符合;“学者”,求学之人。译文:只是最终没能符合上司的心意,这是士大夫与求学之人的错呀。‎ ‎(5 )语段开篇提到“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言明在先王的时代,学习是为了处理政务,为政之道是从学习中来,好政策的施行是学习的结果。这表明学习是从政的基础,从政是学习的结果。语段后又提到“后世之学”,指出“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的现象,求学者自己只专注学习,施政者只自己施政,作者对后世学者将学、政分开是批判的态度,感叹“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以此表明不能和先王时代相比,是因为学与政分离。接着作者谈到衡州新学,作者表扬三人“然知夫学所以为政”,且上表“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他们明白先王为学的意图,不忘记学习,治理有成绩。最后作者点出写此文的目的是“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是希望从政和学习能够相辅相成。‎ 答案:‎ 第40页(共40页)‎ ‎(1)A ‎(2)B ‎(3)C ‎(4 )只是最终没能符合上司的心意,这是士大夫与求学之人的错呀。‎ ‎(5 )首先提出学习是从政的基础,从政是学习的结果。接着批判了后世学者将学、政分开。最后作者点出写此文的目的,希望从政和学习能够相辅相成。‎ 参考译文:‎ ‎ 先王时代,用学习来处理政务;为政之道从学习中来,好政策的施行是学习的结果;学习没有不一样的习惯,施政没有不一样的方法。从朝廷传达到郡县,从郡县传达到整个天下,指探索事物的根由底细,没有第二种方法。因而士不从事学习,就会产生怪诞的言论和荒诞的行为;施政不依靠学习,那么在上者不按道义去审定政事的相宜与否,在下者也便不尽自己的职守了。君臣上下,看待我们从事学习,就好像农民有田产,早上这样,晚上也这样勤奋恒信。如果不耕地耘田,那就没有办法得到食物,这样就有了能否度过年终的忧患。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道德统一而风俗相同,只是因为这个原因。‎ ‎ 后世求学的人,大概比先王之时要繁盛许多。而求学者居室处境的安稳,饮食的丰盛,规矩约束的严格,先王之时未必有这些。然而求学者自己只专注学习,施政者只自己施政,住在一起贪图安逸,虚度岁月,能使自己好一点的人也不过能够通读经书,撰写文章,用来取得科举功名。等得到了功名,那么以前所学习的,不久就都荒废遗忘了。一看到簿册上登记的按照规定期限实行政令的事,就说:“我在施行政务,学习对我有什么用呢?”唉,后世说到天下治理得好时,常常不敢希望与先王的时代相比,难道不是学与政分离的缘故吗!‎ ‎ 国家的学习已经到达极致了,十户人家的乡里也有老师和弟子,州县的官吏凭借学习获得官位,所有这些难道只是为了外观美丽吗?大概是想要回到先王旧时代的好风气,让为政之道从学习中取得。只是最终没有能够凭借这些符合皇帝心意的,这就是士大夫与求学者的罪过了。‎ ‎ ‎ 第40页(共40页)‎ ‎ 衡州学院被叫做石鼓书院的说法,来历已久,中途曾迁徙到城南,士子不认为便利,因而回到它原来的地方,就是从前任学官施君鼎开始的。石鼓学院,占据潇湘两地教会之处,拥有高山峻岭的美景。它迁徙之时,新的房屋还没有建成。提点刑狱王彦洪、提举常平郑丙、知州事张松,全都在乾道年间乙酉年到了官下,这时刚好有战争,三位官员任务不同而责任平等,虽然每天没有空暇时间,然而知道学习是用来为政的办法,战争是何等的小事,就告诉学官苏总龟,让他立即修葺书院。过了没多久书院修成了,战争也已经停止了,环视三位官员统属的地方,整肃清明而人称治理得当。‎ ‎ 那战争的停止与治理的成效,未必都是因为这学院之事,而我独上表来称赞他们,是因为对三位官员明白先王为学的意图感到高兴,在战场征伐时仍旧不忘记学习,学习有成效而军事有功劳,治理有成绩,那么我怎么能不为他们说些好话,用来劝那些治理政务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凡是衡州的人,知道这三位官员的心,那么在这学院之中,就不会只专注于文章句读的学习,而也会学习以后用来处理政事的办法;不但为了得到科举功名,也会思考让君王给百姓的事业施加恩泽。如果为政与为学又合二为一,不只是三位官员的希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面得到收获啊!‎ ‎ 第二年八月早晨,历阳张某记载。‎ ‎【点评】做文言文阅读时,要掌握利用文言实词储备作铺垫,以推断词义的方法做好文言实词推断题;要掌握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学会把课内文言知识迁移到课外,运用到文言文本中,做好文言虚词理解题。细心研读文本内容,理解文意,大胆判断取舍,调通疏浚,做好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和文言文翻译。‎ ‎3.(6分)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 这则《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各述其志,志愿各有不同,境界也有高下。请结合这则《论语》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孔子之志的理解。‎ ‎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1】善,无施劳【2】。”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释:【1】伐,专耀。【2】施,张扬、炫耀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注意读懂文本,并能结合相关的句子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解答】题目要求谈对孔子之志的理解,应该结合原文理解,寻找相关的语句,孔子的志向是“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第40页(共40页)‎ ‎,这句话的意思是使老者安详晚年,使朋友信任自己,让年轻的子弟们怀念我。和他的学生相比,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这是朋友之义,颜渊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是局限于自身,要加强自我的修养,孔子则把眼光放在老者、朋友和少者身上,让老人、朋友和年轻人都能够有所得,这是一种仁义的情怀,想要造福他人。接着联系实际,要谈谈孔子的志向对我们的影响,应注意在道德修养方面向孔子学习,要以此作为追求,把孔子作为自己的楷模。‎ 答案:‎ ‎ 孔子的志向是让老者得以安养,让朋友以诚相待,让少者得到关爱。较于子路、颜渊之志,子路重朋友之义,颜渊重自我修养,孔子则自然流露出造福他人、各得其所的仁者之怀,境界最高。其高尚的人格与宽宏的怀抱,足以作为我们的楷模,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注意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可以信任的朋友,可以让人放心的子弟。‎ 参考译文:‎ ‎ 颜渊和子路陪伴着孔子,孔子说:“你们为什么不谈谈自己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使老者安详晚年,使朋友信任自己,让年轻的子弟们怀念我。”‎ ‎【点评】阅读时把握文本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认真审读题干,抓住关键词,明确提问方向,阅读文本及组织答案时始终扣住关键词,使思考和答案紧紧围绕提问方向,避免答非所问。注意读文本,定区间,明确提问方向之后,就要扣住文本,找准答题的区间。有的题目给出答题的区间,有的没有给出,考生就要扣住文本锁定区间,它可能是某一段,也可能分布在某几段。无论是某段还是某几段,都要找准,不要遗漏。在确定答案的要点时,可依据赋分猜测有几个要点,比如赋分4分,答案要点一般为2个或4个;赋分3分,答案要点一般为3个。在组织答案时,可采取摘录法和句意提取法。‎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4.(12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南涧中题①‎ 柳宗元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第40页(共40页)‎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注:①南涧:地处永州之南,作者谪居时作。‎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秋气”两句交待了游览的时令、地点,“集”字更多地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B.“始至”两句写出游观之感,初来这里别有感触,稍入深润沉浸其中就忘记了疲惫。‎ C.“谁为”两句道出诗人的期许,要是以后碰到知心人的话,定当把我此时的心意告诉他。‎ D.整体看,从“孤生”、“索寞”到“只白知”,诗人孤寂郁结之感豁显,与“独游”相承。‎ ‎(2)对这首诗中一些用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独游亭午时”与郦道元“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中“亭午”都指中午,“亭”有“正”意。‎ B.“回风一萧瑟”与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中“萧瑟”都是拟声词,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 C.“去国魂已游”与范仲淹“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中“去国”都是说离开国都。‎ D.“失路少所宜”与E勃“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中“失路”都意为迷失道路。‎ ‎(3)一般认为,这首诗分作两层笔墨,前八句为一层,主写诗人游观南润所见之景,《唐诗直解》评说道:“以此景色,可喜可悲。”请据此评赏析“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两句。‎ ‎【分析】(1)本题是对诗歌语言、内容、情感、手法等的综合性考查。其主要的错误在于曲解诗人心情。‎ ‎(2)本题是对诗歌语言、意境、情感等的综合性考查,其主要错误在于曲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 第40页(共40页)‎ ‎(3)本题是对诗句景物描写意境和传达情感的考查,分析时既要紧紧围绕“喜”“悲”二字展开,也要联系前后诗句。‎ ‎【解答】(1)C.错误,“谁为”两句的意思是:将来迁谪到永州来的人,也一定能领略我此诗的这种心情。因而,选项中“定当把我此时的心意告诉他”的说法错误。‎ ‎(2)D.错误,在“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这一句中,“失路之人”指失意不得志的人,因而,选项中“失路都意为迷失道路”‎ ‎(3)诗人独自来到南涧游览。涧中寂寞,仿佛秋天的肃杀之气独聚于此。虽日当正午,而秋风阵阵,林影稀疏,仍给人以萧瑟之感。“羁禽响幽谷”不失“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寒藻舞沦漪”著一个“舞”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招摇”,涟漪生水之意趣,清幽可喜。诗人若有所得,忘却了疲劳,似乎兴致渐高,忘了疲劳。接下来,但“响幽谷”的偏是“羁禽”,“舞沦漪”的又是“寒藻”。接下来诗的后八句重写抒情,当由一个“羁”字引出,诗人自述迁谪离京以来,神情恍惚,怀人不见而有泪空垂。人孤则易为感伤,政治上一失意,便动辄得咎。如今处境索寞,其心情当由一个“寒”字概括:“寒”字一出,诗人心中凄冷跃然纸上,孤独寒凉,不无可思,所谓寄情山水,愈见愁绪种种。‎ 答案:‎ ‎(1)C ‎(2)D ‎(3)①上承“回风”四句的话,“羁禽响幽谷”不失“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寒藻舞沦漪”著一个“舞”字可想见水藻在涧水中“招摇”,涟漪生水之意趣,清幽可喜,所谓山水之乐,自谓适情。‎ ‎②再由“去国”八句反观,“响幽谷”的偏是“羁禽”,一个“羁”字,暗合着诗人漂泊离群、被拘系被捆缚的境遇,“舞沦漪”的又是“寒藻”,“寒”字一出,诗人心中凄冷跃然纸上,孤独寒凉,不无可思,所谓寄情山水,愈见愁绪种种。‎ 白话译文:‎ ‎ ‎ 第40页(共40页)‎ ‎ 深秋的寒气聚集在南涧,中午时分我独自游览。回环的秋风在涧中响起,碧树的影子如吹洞箫似的摇晃。初来这里就像别有感触,稍入深涧觉似忘了疲散。在幽深的山谷响起像被系住的鸟儿叫声,涧中的寒藻在涟漪中回荡。梦里总是魂游那已离开了的京城,怀念故人的泪水徒有悲伤。孤独的生活容易伤感,迷失道路才感到少有适合归宿的地方。究竟为什么我会如此消沉,内心的苦闷彷徨自有自已知道原因。将来迁谪到永州来的人,也一定能领略我此诗的衷肠。‎ 诗歌赏析:‎ ‎ 全诗大体分两层笔墨。前八句,着重在描写南涧时所见景物。时方深秋,诗人独自来到南涧游览。涧中寂寞,仿佛秋天的肃杀之气独聚于此。虽日当正午,而秋风阵阵,林影稀疏,仍给人以萧瑟之感。诗人初到时若有所得,忘却了疲劳。但忽闻失侣之禽鸣于幽谷,眼见涧中水藻在波面上荡漾,却引起了无穷联想。诗的后八句,便着重抒写诗人由联想而产生的感慨。诗人自述迁谪离京以来,神情恍惚,怀人不见而有泪空垂。人孤则易为感伤,政治上一失意,便动辄得咎。如今处境索寞,竟成何事?于此徘徊,亦只自知。以后谁再迁谪来此,也许会理解这种心情。诗人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集团而遭受贬谪,使他感到忧伤愤懑,而南涧之游,本是解人烦闷的乐事,然所见景物,却又偏偏勾引起他的苦闷和烦恼。所以苏轼认为“柳子厚南迁后诗,清劲纡徐,大率类此”(《东坡题跋》卷二《书柳子厚南涧诗》)。这是道出了柳宗元贬后所作诗歌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基本特色的。‎ ‎  清人何焯在所著《义门读书记》中,也曾对此诗作过较好的分析。他说:“‘秋气集南涧’,万感俱集,忽不自禁。发端有力。‘羁禽响幽谷’一联,似缘上‘风’字,直书即目,其实乃兴中之比也。羁禽哀鸣者,友声不可求,而断迁乔之望也,起下‘怀人’句。寒藻独舞者,潜鱼不能依,而乖得性之乐也,起下‘去国’句。”他这种看法,既注意到了诗人在诗歌中所反映的思想情绪,又注意到了这种思想情绪在诗歌结构安排上的内在联系,是符合作品本身的实际的。“秋气集南涧”一句,虽是写景,点出时令,一个“集”字便用得颇有深意。悲凉萧瑟的“秋气”怎么能独聚于南涧呢?这自然是诗人主观的感受,在这样的时令和气氛中,诗人“独游”到此,自然会“万感俱集”,不可抑止。他满腔忧郁的情怀,便一齐从这里开始倾泻出来。诗人由“秋气”进而写到秋风萧瑟,林影参差,引出“羁禽响幽谷”一联。诗人描绘山鸟惊飞独往,秋萍飘浮不定,不正使人仿佛看到诗人在溪涧深处踯躅徬徨、凄婉哀伤的身影吗?这“羁禽”二句,虽然是直书见闻,“其实乃兴中之比”,开下文着重抒写感慨的张本。诗人以“羁禽”在“幽谷”中哀鸣,欲求友声而不可得,比之为对重返朝廷之无望,因而使他要“怀人泪空垂”了。这诗写得平淡简朴,而细细体会,蕴味深长,“平淡有思致”。苏轼称赞此诗“妙绝古今”,“熟视有奇趣”,道出了它的艺术特色。‎ 第40页(共40页)‎ ‎【点评】做诗歌鉴赏选择题注意:‎ 诗歌鉴赏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5.(8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屈原在《国殇》里歌颂为国捐躯的将士:“ 带长剑兮挟秦弓 , 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②柳宗元由“羁禽、寒藻”起兴,引发下句,晋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也用这种手法写到“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引出下句“ 开荒南野际 , 守拙归园田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杜甫的《蜀相》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一联是“ 三顾频烦天下计 , 两朝开济老臣心 ”。‎ ‎④柳宗元初被贬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寄情于山水,写下《永州八记》。其中《小石潭记》有“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 凄神寒骨 ,悄怆幽遂,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的描写,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解答】故答案为:‎ ‎①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重点字:挟)‎ ‎②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重点字:拙)‎ ‎③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重点字:频烦)‎ ‎④寂寥无人,凄神寒骨(重点字:寂寥)‎ ‎【点评】《国殇》中的名句辑录:‎ ‎①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②‎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第40页(共40页)‎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23分.‎ ‎6.(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纸上思量 ‎①把一张六尺宣纸徐徐展开,铺在宽大的案上,两边用厚重的镇纸压住,纸面一下子平整起来。我的心情也随之渐渐平静,眼前宛若出现一片素淡的旷野,一片晴朗的天幕,一片水波不兴的宽阔河面。‎ ‎②真的要下笔,我反而谨慎了。对如此精良的雪一般的宣纸,我一直心存郑重。有好几次,柔软的羊毫在砚边染了润泽的墨汁,提了起来,踌蹰再三,还是把笔搁下了,那个时刻似乎还未到来。‎ ‎③通常我不是这样。平时用廉价的宣纸练字,废纸千万,每一张都在线条的纵横交错中墨气淋漓,写到密不容针方才放弃。无数的廉价宣纸训练出了一个人的胆量,还有手上准确精到的技巧。那些附庸风雅的人,他们对于宣纸轻慢、漠视的眼神,我是一直耿耿于怀的。上乘的宣纸,遭逢了没有技巧储备,没有性情濡养的拙劣书手。他们不管不顾,一笔下去,肯定不行,揉搓丢弃;再来一张,还是不行。结局是可望而知的。这种人永远都无法成为严格意义上的书法家,他们不惜纸,更不善用纸,只是以蹂躏糟蹋纸为快意。‎ ‎④少年学书,成年以后把笔挥毫成为我的专业,更成为精神上的倚重。我经常把自己关在书房内,把玩古帖,独自书写。书法给子我的快乐就是这种独立性,可以避免受人牵绊,也不必迁就他人。享受孤独之趣,因此才得笔无凝滞、圆融无痕。琴师抚琴与书法家动笔极为相似。白居易在《夜琴》中说:“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正是在自弄自罢中,深入自己的精神世界,忘怀俗事,不知今夕何夕,今世何世。抚琴和挥毫都有一种萧疏感,它们甚至相辅相成。秋风黄叶,林壑清肃,这边琴师弹的是《渔樵问答》《平沙落雁》,清逸的琴声汩汩而出,冲和疏淡,那边的书家静听中凝神绝虑,墨香氤氲,填词抒怀,笔底清旷飘逸。秋色点染,琴音笔调都附着了疏远的韵味。琴声随风而逝,而形于纸上的晕化之痕,却可以留存下来,成为一次雅集的印迹。‎ ‎⑤‎ 第40页(共40页)‎ 少年时我曾想改学绘画,色泽斑澜的画面,那么富贵、冶艳,整个世界就像浸在缤纷的春光里。人进中年,浮艳心思已渐消逝,对于色调的喜爱也重新规划分野。一个人不可能长期面对喧闹的视觉对象,就像我们不敢长久仰望炽热的骄阳。而皎洁的月光,它的澹泊之色,让人可以长久注目,感受到它的亲和与抚慰。相比于泥金、泥银,大红镶嵌龙凤纹路的宣纸,我更喜欢素洁如雪的玉版宣,它驱逐了富贵、妖娆的气息,显得孤寂、清寒。‎ ‎⑥一个喜好在白宣上驰骋的人,他的目光是平静安详的。素净洁白的纸,冰冷细腻的砚,竹木与毛羽制成的笔,汲日月精华的松枝烧制成的墨,都是纯朴之物。书法家以此为己所用,天长日久。也如这些自然之物,质朴浑成。‎ ‎⑦西晋时期人们争相传抄左思的《三都赋》,以至纸价上涨,留下了“洛阳纸贵”的佳话。那是一个欢欣鼓舞令人感动的场面,人人以笔墨相见,在宣纸上寄寓情怀。那是一个生活节奏徐缓的时代,是一个在纸面上刻画性灵的时代。宣纸使用率达到极致的时候,城市安静下来,人人行止优雅,他门在一点一划的讲究中,心性被磨洗得从容安闲。而在物品包装越来越华丽、文化作秀现象层出不穷的现在,古雅素净的宣纸日渐陌生,朴实无华的笔墨淡出人们的生活,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逼近心灵的深处?‎ ‎⑧爱纸惜纸,算起来也是我四十岁以后的事。“惜墨如金”也就是惜纸如金,每一次下笔都像是举办一个庄重的仪式。书写之前,研墨以使心静,焚香以使宣清,沐浴更衣以使神清气爽。此时,下笔的氛围形成。自然笔随心动。那些“书法表演”,是今人悲作。应景而表演,笔在手中,动作很大,口中有声,这是很不敬畏的。书法本是寂寞之道,运用在人声鼎沸的娱乐场景里,博人一粲,“表演者”毫无矜持,随便而轻率,内心不复清静。现如今,还有多少人在效古人之行,恪守笔墨之道呢?‎ ‎⑨提按快慢,纵敛卷舒,纸上的动作都是一些怀旧的影子,我的内心还停留在对古雅的喜好上。我喜欢收藏各式各样淡雅的信笺。白色的笺上,浅浅地浮动着异兽、云水、钟鼎、瓦当的纹身路,逗引我书写。在各类书写中,写信札最没有负担,笔提起来,文思涌出,于是疾疾向前,文词错了,就圈起来,或者涂抹一下,只求一个随意。若把信写得笔笔不爽,在我看来已失天趣。今天,人们爱发电子邮件,用笔墨写信的人越来越少,许多精美的宣纸信笺,搁在柜台上无声无臭,渐渐蒙上了尘泥。‎ ‎⑩又是一个夜晚来临,春日将过,初夏将至,空气中弥漫着滋润清新的气息。我照例在案上铺开一张白宣,书房似乎一下子亮堂许多,四周岑寂了下去。我等待着即将到来的心动时刻。‎ ‎(取材于朱以撒同名散文)‎ ‎(1)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我是一直耿耿于怀的 耿耿于怀:形容令人牵挂或不愉快的事在心里难以排解。‎ B.它们甚至相辅相成 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第40页(共40页)‎ C.文化作秀现象层出不穷的现在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D.搁在柜台上无声无臭 无声无臭:没有声音、气味,比喻默默无闻。‎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开篇所写作者动笔前的想象,既折射出他的心境,又暗示了他追求的精神境界。‎ B.作者认为笔墨纸砚自然纯朴,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书法家的心性气质。‎ C.作者的内心停留在对古雅之物的怀旧上,所以对今人不恪守笔墨之道心怀不满。‎ D.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营造了宁静的氛围,表现出书法创作应有的庄重感。‎ ‎(3)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着意描写琴师抚琴?请简要分析。‎ ‎(4)作者的“纸上思量”包含着他对书法艺术的认识思考和情感态度,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与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找到文本相对应的内容,加以比较,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结构方面考虑与前后文的关系,是否有照应、铺垫,是否是承上启下。内容方面则需要考虑主旨、感情、形象方面的作用。‎ ‎(4)本题考查鉴赏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情感态度的能力。散文通常在结尾部分会对写作目的和主题进行暗示或升华,要重视散文的结尾;另外文中表露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也要筛选出来,综合理解。‎ ‎【解答】(1)A.耿耿于怀:形容令人牵挂或不愉快的事在心里难以排解。此处指对于宣纸轻慢漠视的眼神的感受。使用正确。‎ B.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不可。此处指抚琴与挥毫的配合。使用正确。‎ C.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此处指文化作秀的现象。使用正确。‎ 第40页(共40页)‎ D.无声无臭: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默默无闻或不产生影响。不能形容原文宣纸信笺“没有名声、默默无闻”。故D项成语不恰当。‎ 故选:D。‎ ‎(2)C.属于强加因果,错误之处:在对今人不恪守笔墨之道心怀不满的前面加上“所以”,使得“内心停留在对古雅之物的怀旧上”与“对今人不恪守笔墨之道心怀不满”构成因果关系,在原文中无此关系。“不满”一词也不恰当,依据文意,作者对这一现象并不是不满,而是“忧虑”。‎ ‎(3)本文的主题是书法,答题时应结合文章第④段内容具体分析“琴师抚琴”在作者对书法的描写中的作用。由抚琴和挥毫都有种萧疏感,他们甚至相辅相成,“清逸的琴声汨泊而出,冲和疏淡。那边的书家静听中凝神绝虑,墨香氤氲,填词抒怀,笔底清旷飘逸”可知,作者认为琴师抚琴和书家挥毫都有种萧疏感,他们相辅相成,琴声的冲和疏淡映衬了书法的清旷飘逸。由“琴声随风而逝,而形于纸上的晕化之痕,却可以留存下来,成为次雅集的印迹”可知,作者通过对琴声随风而逝的描写,反衬出书法可以留存成次雅集的印迹的魅力。由“少年学书,成年以后把笔挥毫成为我的专业,更成为精神上的倚重……书法给予我的快乐就是这种独立性。可以避免受人牵绊。也不必迁就他人,享受孤独之趣,因此才得笔无凝滞、圆融无痕。琴师抚琴与书法家动笔极为相似”可知。对琴师抚琴的描写突出了书法可以带给书家独立孤独的快乐,成为他们精神上的倚重,使其忘怀尘世进入自己的精神世界。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4)要概括出作者对于书法艺术的认识和情感态度,需要对把握文中每段作者的认识与情感态度,并对他们进行提炼总结。“对如此精良的雪般的宣纸我一直心存郑重……那些附庸风雅的人,他们对于宣纸轻慢漠视的眼神,我是一直耿耿于怀的”“少年学书,成年以后把笔挥毫成为我的专业,更成为精神上的倚重。我经常把自己关在书房内,把玩古帖,独自书写。书法给子我的快乐就是这种独立性,可以避免受人牵绊,也不必迁就他人。享受孤独之趣,因此才得笔无凝滞、圆融无痕”“我更喜欢素洁如雪的玉版宣,它驱逐了富贵妖娆的气息,显得孤寂、清寒”“宣纸使用率达到极致的时候,城市安静下来,人人行止优雅,他门在一点一划的讲究中,心性被磨洗得从容安闲。而在物品包装越来越华丽、文化作秀现象层出不穷的现在,古雅素净的宣纸日渐陌生,朴实无华的笔墨淡出人们的生活,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逼近心灵的深处”‎ 第40页(共40页)‎ 相关内容可概括本题的答案:作者从宣纸的精良素洁感受到它的高雅、孤寂、清寒之气,认识到书法艺术能让人精神独立(能成为人精神的倚重),心性变得从容安闲,是寂寞之道。作者认为应该恪守笔墨之道,对书法艺术怀有敬畏之心;对浮华喧嚣的书法现状,深怀忧虑。‎ 答案:‎ ‎(1)D。‎ ‎(2)C。‎ ‎(3)作者认为琴师抚琴和书家挥毫都有一种萧疏感(琴师抚琴的冲和疏淡映衬书家挥毫的清旷飘逸);以琴声随风而逝来反衬书法可以留存的魅力;突出书法可以让书家忘怀俗事,深入自己的精神世界(带给书法家自由独立而快乐的享受、成为书法家精神上的倚重)。‎ ‎(4)作者从宣纸的精良素洁感受到它的高雅、孤寂、清寒之气,认识到书法艺术能让人精神独立(能成为人精神的倚重),心性变得从容安闲,是寂寞之道。作者认为应该恪守笔墨之道,对书法艺术怀有敬畏之心;对浮华喧嚣的书法现状,深怀忧虑。‎ ‎【点评】文学类选择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7.(5分)请指出《红楼梦》中“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这句判词预示了哪个女子的命运?结合原著有关内容分析其性格。‎ ‎【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阅读名著,感知作品内容,了解故事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了解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 ‎【解答】“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可知为晴雯,是说晴雯虽然是贾家的奴仆,地位低下,但她并不奴颜婢膝,并不谄媚讨好主人。晴雯是曹雪芹笔下最具有个性魅力、最丰满的形象之一,晴雯的形象特点:美丽聪慧,善良纯洁有心灵手巧;桀警不驯,刚直锋利;疾恶如仇,敢于反抗。其中多个情节可看出其性格特点。比如“病补雀金裘”‎ 第40页(共40页)‎ ‎,可以看出她的善良和心灵手巧;从赶丫环坠儿一事可以看出她的善良,拿簪子扎坠儿,是惩罚她,希望她能记住这次教训,以后不要再做这种事情;赶紧赶走她,是因为她了解这府里的情况,知道凤姐是怎样的人,知道如果凤姐查到坠儿,事情就不只是赶走这样简单,是为了坠儿着想;“撕扇子”可以看出她敢于反抗,宝玉骂了她以后,她独自生闷气,对于主子的使唤不闻不问,直到撕扇换千金一笑,事情才罢了;她蔑视王夫人为笼络小丫头所施的小恩小惠,嘲讽向主子讨好邀宠的袭人是“哈巴狗儿”。她并不因为自己的出身就此认命为他人的奴隶而像袭人等那样卑躬屈膝,媚主求荣。她不安于命运的安排,极力地保护着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容许他人侵犯。‎ 答案:‎ 人物:晴雯。‎ 原著内容:撕扇子,撑着病体补孔雀裘等。‎ 性格特征:善良、纯洁、心灵手巧、敢于反抗、坚决大胆地追求幸福生活。‎ ‎【点评】名著名篇复习,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高考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或者随意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 ‎2.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地发生的事情。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阱;‎ ‎3.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这是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 ‎4.文学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在应在平时多加注意;‎ ‎5.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 ‎6.熟记名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7.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的要求,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 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65分 ‎8.(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甲】梧桐叶大,易受风。【乙】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丙】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歘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天了!其实只是桐叶易落,并不是对时序有特别敏感的“物性”‎ 第40页(共40页)‎ ‎【丁】梧落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 ‎(1)将下面句子填入文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 A.甲 B.乙 C.丙 D.丁 ‎(2)划线句子有语病,比较下列两种修改,你认为哪个更好一些?简述理由。‎ 第一种:据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梧桐才大批地落叶 第二种:据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2)本题考查语病。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解答】(1)“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这一句,应该放在树叶易脱落的原因和树叶被风吹落的语句中间。AB都是写梧桐叶容易脱落的原因,C后则是描写梧桐叶落的情境,故选:C。‎ ‎(2)照应结合语段内容,从语法、语意顺畅、情感表达等方面分析。言之成理即可。这两种改法都有道理,第一种“梧桐才大批地落叶”与前文“但不是很快就落尽”相照应;第二种强调梧桐大批落叶的时间,合理阐述即可。‎ 答案:‎ ‎①C。‎ ‎②示例1:我认为第一种更好。“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意思是梧桐叶子落尽不是一下子的现象,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第一种表达从已是深秋,再到叶干、籽熟,才大批落叶,符合文意。第二种表达先说落叶,再说过程,不恰当。‎ 示例2:我认为第二种更好。全段描述的是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落叶早),修改后的句子先强调梧桐落叶,延续前面“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的话题,语义紧密。结尾用三个分句,“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语言简练,节奏从容,一气呵成,将情感表达得更充分更深沉。‎ ‎【点评】“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解答本题的正确步骤应是:①阅读﹣﹣认真阅读语段,确定文段中心意思;②‎ 第40页(共40页)‎ 推导﹣﹣将文段划分层次,做到瞻前顾后;③检查﹣﹣得出答案后应代入原文,最终求得语句连贯。‎ 六.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9.(10分)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有人说,一本好小说,既要有意义,又要有意思。请从《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部名著,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自圆其说。‎ ‎【分析】本题重在考查学生议论文的写作能力。考生先要理解“一本好小说,既要有意义,又要有意思”这句话的意思,然后结合具体的名著从“有意义”和“有意思”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的时候“意义”和“意思”要兼顾,“意思”指趣味和情致,应在内容中体现;“意义”是阅读后给读者带来的影响,能启迪读者思考。‎ ‎【解答】好的小说既要表达深刻思想,又要能够吸引人。缺乏前者,则内容主题显得浅薄;缺乏后者,则少有读者愿意去读,深刻的主题也无法被传达。《呐喊》中小说便可以算是好小说。《孔乙己》中将孔乙己的形象塑造得很丰满,孔乙己“读书人”的言论既让人觉得好笑,也让人反省科举制度的缺陷。阿Q的故事波澜起伏,所谓“精神胜利法”,既让人觉得有趣,又能让人领悟到这种自我麻痹、自我满足的弊端。有意义能让一本书流传得更广更久,而有意思会让更多人愿意阅读,也才能更好地传达思想意义。‎ ‎【点评】赏析文章的篇幅较小,绝不可能也没必要面面俱到,可以宽题窄做,大题小作。譬如“艺术手法赏析”,涉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多个方向;其中“表达方式”,又包括叙事、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多个方面;而“叙事”这一方面,又含顺序、人称、详略等若干个“点”。我们鉴赏某一类别时只需抓住一个方向或一个方面或一个点集中笔墨,讲深讲透,不宜全面开花。‎ ‎10.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灸疫情期间,全国人民居家隔离,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有力保障的是辛勤工作的快递小哥。各小区门口的快递收取点,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请描写快递小哥工作时的场景。要求:有细节,真实生动。‎ ‎【分析】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的能力。限定背景为“疫情期间”,人物为“快递小哥”‎ 第40页(共40页)‎ ‎。注意这里并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群体。要求描写快递小哥工作时的场景,有细节,真实生动。因为涉及到人物,考生可以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突出他们工作的认真和辛苦;因为是一个群体,可以采用排比手法,从不同角度进行描写,以展现这一群体的精神状态。注意结尾也要升华一下情感。‎ ‎【解答】每天清晨,都能看到快递员们忙碌着分拣货物。他们有的迅速将服务区域的快件分拣出来,有的拿着本子不断记录,有的在人缝中穿梭着搬运货物,有的将货物整齐地码在电动摩托车或电动三轮车厢内。整个过程中,他们顾不上跟同事寒暄,就连打声招呼或抽支烟的功夫也没有。他们的表情严肃,动作迅速而有序。这些辛苦的快递小哥用他们的行动和汗水保证了居民生活的正常有序,为抗击疫情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点评】描写类微写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强对人对事的观察力。因为描写类微写作通常要求学生描写人物心理,或者描摹人或物的外观,或者描写一些动作和场景等,所以需要考生平常有敏锐的观察力,这样有助于考生在面对此类微作文时可以游刃有余。‎ ‎2、牢记经典描写段落。考生在日常学习的时候,经常会学到一些课文,其中有一些在描写方面十分精彩,而老师也通常会要求同学背下来。因此考生们可以借鉴这些描写方法,可以让自己的微作文更出彩。‎ ‎3、经常积累好词好句。有时候一些好词好句会成为微作文的制胜法宝,考生在写描写类微作文时可以联想一些精彩词语、诗词或名句,这样可以让你写出的微作文更有文化底蕴。‎ ‎11.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我国举行了全国性哀悼活动,4月4日10时,全国人民默哀三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请以“这静默的三分钟”为开头,写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你内心的感受。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有感染力。‎ ‎【分析】本题考查对“抒情”这一表达方式的考查。背景是“全国性哀悼活动”,以“这静默的三分钟”为开头,写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你“内心的感受”,“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有感染力。注意这些要求。既然是用抒情的手法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那么内容上就可以写对逝去的生命的怀念,对医护人员及各行各业的抗击疫情的人们的敬佩,对祖国未来的信心和祝福,以及自己该怎么做等等。写以上内容,最容易使用的手法就是排比。‎ ‎【解答】‎ 第40页(共40页)‎ 这静默的三分钟,是永志于心的思念。我们会铭记,无数英雄的付出,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我们会缅怀,这场疫情下失去生命的人,曾经他们也是我们中的一员;我们也相信,智慧的人们终将会胜利,迎接明天的暖阳;我们会珍惜,我们还可以看到眼前的世界,还可以在阳光下欢笑。我们一定会珍视这短短三分钟,会记住这三分钟里,凝结在空气里的庄重与哀伤。也请相信,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场灾难中逝去的生命,我们会用更加努力的姿态,建设国家,守护家园。‎ ‎【点评】描写类微写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强对人对事的观察力。因为描写类微写作通常要求学生描写人物心理,或者描摹人或物的外观,或者描写一些动作和场景等,所以需要考生平常有敏锐的观察力,这样有助于考生在面对此类微作文时可以游刃有余。‎ ‎2、牢记经典描写段落。考生在日常学习的时候,经常会学到一些课文,其中有一些在描写方面十分精彩,而老师也通常会要求同学背下来。因此考生们可以借鉴这些描写方法,可以让自己的微作文更出彩。‎ ‎3、经常积累好词好句。有时候一些好词好句会成为微作文的制胜法宝,考生在写描写类微作文时可以联想一些精彩词语、诗词或名句,这样可以让你写出的微作文更有文化底蕴。‎ 七、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12.(50分)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 散文家杨朔曾说:“作为一个人,要是不经历过人世上的悲欢离合,不跟生活打过交手仗,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人生的意义。”这句话引起你怎样的思考,请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名人名言的理解类的材料作文,名人名言类材料作文成为材料作文考查的一种新的形势。在对题干进行解读时,考生要注意结合对名句的理解并将其分类,考生在写作中要以对名句的理解为依托,要结合现实生活深入分析名言给自己的启示。‎ 杨朔这句名言中我们要抓住这样几个短语,“经历人世上的悲欢离合”“跟生活打交手仗”和“懂得人生的意义”。也就是说太过顺利的人生,没有经历过困难、挫折、磨炼、痛苦等等的人生,是很难出彩的;没有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拼搏、挣扎的人生,也是无味的;这样的人生很难让你懂得人生的意义。这样的话题其实是老生常谈,那么为什么出题者又拿出了这样的题目让考生来写?自然是有它的现实意义。如今的青年,生活得太舒适了,以至于失去了跳出舒适区的动力和勇气,甚至变得无欲无求,太过佛系。这样的人怎么让自己的人生精彩?如何让他们来担当大任?这可能就是出题者的意图吧。‎ 第40页(共40页)‎ 参考立意:‎ ‎1.跳出舒适区,挑战迎新生;‎ ‎2.不做佛系青年,奋斗是最美的青春;‎ ‎3.历练成就精彩人生;‎ ‎4.主动吃苦,不枉此生。‎ ‎【解答】‎ 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 ‎“当你不去旅行,不去冒险,不去拼一份奖学金,不过没试过的生活,整天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玩着网游。干着我80岁都能做的事,你要青春干嘛?”你是否也曾被这句网传的流行语唤醒了心底那一丝早已沉寂的上进心?锦瑟流年,花开花落,岁月蹉跎匆匆过,而恰如同学少年,在最能学习的时候你选择恋爱,在最能吃苦的时候你选择安逸,自是年少,却韶华倾负,再无少年之时。错过了人生最为难得的吃苦经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就会浅薄。这正如杨朔所说,作为一个人,要是不经历过人世上的悲欢离合,不跟生活打过交手仗,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人生的意义。‎ ‎  什么叫吃苦?当你抱怨自己已经很辛苦的时候,请看看那些透支着体力却依旧食不果腹的劳动者,在办公室里整整资料能算吃苦?在有空调的写字楼里敲敲键盘算是吃苦?认真的看看书,学学习,算吃苦?如果你为人生画出了一条很浅的吃苦底线,就请不要妄图跨越深邃的幸福极限。‎ ‎  当你看了《杜拉拉升职记》,你觉得外企真好,可以出入高档写字楼,说着让人听不懂的英语,拿着让人眼红的薪水;当你看了《亲密敌人》,你觉得投行男好帅,开着凯迪拉克,漫步澳大利亚的海滩,随手签着几百万的合同;当你看到一条精妙的广告赞不绝口,你觉得做营销好潮,可以把握市场脉搏,纵情挥洒自己的创意;当你看到一位做房地产的朋友,每天和有钱人出入各种高档场所,发着各种挥霍的微博,你觉得做房地产好赚钱;当你看到一位快消人员满世界出差,在各种地方住五星级酒店,你觉得做快消好风光。你疯狂的爱上了那种洋洋得意的状态,却不曾想到你日思夜想称之为梦想的状态,其实并不等于你看到的那样简单。‎ 第40页(共40页)‎ ‎  他所吃的苦,是早就开始每天只睡三个小时,从N年前的数据查到昨天,一点点的做着细致无比的分析;他所吃的苦,是为了去争取一个客户,和农民工挤在一辆卧铺大巴车上,冒着被偷被抢被撞车的风险,一边敲邮件,一边环顾周围诧异的眼神;他所吃的苦,是为了一套更合理更系统的管理方法,而不断的和各个领导去磨合,去询问,去思考;他所吃的苦,是为了签下一个大订单,自己一个人在他乡,看着别人世界中的团圆,装饰着自己的相思梦;他所吃的苦,是为了一个上市项目,在三天之内自学几十万字的材料,让自己在三天之内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一个行家。他也曾许多次摔倒在泥土里,甚至让别人从自己的身体上踩过去。‎ ‎  他成功地取得了让人望尘莫及的荣耀,只因为他是一个懂得吃苦的人,能够承担得起那种厚重的魅力。他辛勤工作的身影,他随时洋溢的才华,他的一切禁得起岁月的推敲。‎ ‎  亲爱的朋友,如果老天善待你,给了你优越的生活,请不要收敛了自己的斗志;如果老天对你百般设障,更请不要磨灭了对自己的信心和向前奋斗的勇气。当你想要放弃了,一定要想想那些睡得比你晚、起得比你早、跑得比你卖力、天赋还比你高的牛人,他们早已在晨光中跑向那个你永远只能眺望的远方。‎ ‎ 在你经历过风吹雨打之后,也许会伤痕累累,但是当雨后的第一缕阳光投射到你那苍白、憔悴的脸庞时,你应该欣喜若狂,并不是因为阳光的温暖,而是在苦了心志,劳了筋骨,饿了体肤之后,你毅然站立在前进的路上,做着坚韧上进的自己。其实你现在在哪里,并不是那么重要。只要你有一颗永远向上的心,你终究会找到那个属于你自己的方向。‎ ‎ 所以,请不要在最能吃苦的时候选择安逸,没有人的青春是在红地毯上走过,既然梦想成为那个别人无法企及的自我,就应该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为了到达终点,付出别人无法企及的努力。‎ ‎【点评】参考结构:题目是《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开头引用网上一段关于青春的话,启发读者思考青春的意义;再引用杨朔的名言,佐证观点:错过了人生最为难得的吃苦经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就会浅薄。然后阐释何为“吃苦”,用排比反问的形式更加发人深省;先罗列你羡慕的生活状态,再用对比的形式具体描写他们“吃苦”的过程。然后总结,他的一切禁得起岁月的推敲。接着回到现实,启发读者,如果老天善待你,给了你优越的生活,请不要收敛了自己的斗志;如果老天对你百般设障,更请不要磨灭了对自己的信心和向前奋斗的勇气。最后呼吁,请不要在最能吃苦的时候选择安逸。‎ ‎13.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 火光给人类带来文明,晨光给人们来希望,灯光给你我带来温暖……‎ ‎ 请以“那道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第40页(共40页)‎ ‎【分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哲理式材料,是关于“光”的。应该仔细阅读命题者提供的写作信息,因为这些文字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和写作的方向。在这则信息中,提到了“火光”“晨光”“灯光”,并赋予了它们不同的含义:“火光”代表“文明”,“晨光”代表“希望”,“灯光”代表“温暖”。考生的思维不要停留在“光”的自然概念中,命题者显然“言在此而意在彼”,即要求考生阐述出人生中“光”的哲理。“光”的意象具有喻指意义,考生应利用自己的理解力,将这种喻指意义作一个比较具体的定义。考生在清晰界定“光”的概念之后,如果能够回忆到平日积累的名句,就较容易为写作找到一个绝佳的切入点。比如说想起泰戈尔的“感谢这灯焰的光辉,但别忘怀那掌灯者坚忍地伫立在阴影中”,由此名言入题,例说那些处在艰难困苦之中仍在为他人为社会默默发光发热的奉献者。又如引用杜运燮的“在每个人的身上/阳光同样明亮/在每个人的心中/阴影却有浅有深”,也能够启人心智,打开思路,取得实效。‎ 参考立意:‎ ‎1.心中有光,不惧黑暗;‎ ‎2.希望之光,照亮征程;‎ ‎3.亲情之光,温暖心灵;‎ ‎4.心如飞蛾,逐光而飞。‎ ‎【解答】‎ 那道光 ‎ 风雪过后,必将有一道光芒洒向大地。 ‎ ‎﹣﹣题记 ‎ 夜晚,寒风凛冽地呼啸着,雪花卷杂在空气中,一片一片击打在明净的玻璃上,我望着窗外出神,无言,思绪飘到了很远,很远。时光的沙漏没有停止,时间如沙般逝去。手无力的支撑着思考的头脑,累了,我仿佛闭上了眼,疲倦的身体斜依在窗旁。多少时日以来,我总觉得心中缺失了一些东西。一声断喝惊醒了我,走上讲台,领回了我的试卷,早就知道了这结果,但看到试卷的刹那,我却还是抑制不住。眼神黯淡下来,身边黑压压的一片,毫无生气,冰冷的氛围让我打了个寒战。‎ ‎ ‎ 第40页(共40页)‎ ‎ 走在回家的道路上,任凭风吹打我的身体,凛列我的精神,漫天的雪花纷飞了我的思绪。月躲在云的后面,不肯露面,天空中没有一丝星光划过,在沉寂的夜色中,我仍一个人走着。‎ ‎ 停下了脚步,嗅着股熟悉的泥土的芬芳。举首,抬眸,端详着面前的一颗树,陌生而熟悉,无论风雪如何猛烈,它的树枝都没有任何的折断,雪压在树枝上,还没有弯曲,在风雪中,挺直了腰杆,傲视着大地,也傲视着我。伸出手,抚摸着树干生命的气息溢满了我的心田。闭了眼睛,感受着这气氛,风愈来愈弱了,雪也愈来愈小了。感受心中的抑郁散去了许多,舒畅了许多。‎ ‎ 思绪回到了过往,感受着逆转的流…想起了,它是我儿时的朋友,当我遇到烦心事时,或偶有秘密时,便去找它倾诉,我静静地说,它也便静静地听。诉说后,我就又高兴地跑回了家中,讲述着我的……很久,我没有走上这条路了,很久,我没有在意它了,很久,我已不知不觉地变得沉默、孤独。好久不见了,老朋友,你还好吗?我的嘴角露出丝笑意,尝试着倾听它的话语。月亮不知什么时候再显出了她的光芒,一缕柔柔的月光洒在树上,那缕柔柔的月光,也洒在我身上,偶有一片雪花飘过我的眼前,伸手接着她,融化在我的心中,氤氲出丝丝甜意。‎ ‎ 还记得,多少个春秋,你与我度过;还记得,多少个秘密,我同你诉说;还记得,多少的欢乐,我与你共享;还记得,多少些时日,我和你静坐。‎ ‎ 人是最坚强的动物,也是最脆弱的动物,当人们装作坚强时,他往往需要安慰与倾诉,没有了倾诉,就只能听着流沙的声音度过,徘徊在抉择的岔路口前。原来,我早已缺失了倾诉……‎ ‎ 才发现,雪也是一种美丽;才发现,风也是一种磨练;才发现,时光沙漏的流转,是如此流畅;才发现,我直接收回了手,盈满了笑意,我走上回家的路,夜色已不再沉寂,而是充满了生机。我远去的背影后,那树,笑了。‎ ‎ 今夜的风雪过后,必将有一道阳光洒向大地。‎ ‎【点评】参考结构:题目是《那道光》。作者选择了考生都很熟悉的一件事,即考试失利,写自己的感受,如何在黑暗中追逐心中的那道光,最后扬起希望之光。本文胜在描写细腻,采用“意识流”式的写法,着重描写自己内心的感受,真实而细腻,很容易引发共鸣;又采用环境衬托的方法,设置了一个寒风肆虐、风雪交加的夜晚的环境,以烘托人物心情,也为结尾的“那道光”做了背景和铺垫。‎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5/28 9:05:59;用户:复圣中学;邮箱:fszx519@xyh.com;学号:37091097‎ 第40页(共40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