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四散文阅读--突破读文技巧破解失分难题课件
试 卷 文章名 体裁 / 主题 名师讲评 2019 · 高考全国卷 Ⅰ 1. 全国卷对散文的命题呈现间隔考查的规律,应特别引起重视。 2. 命题样式与小说保持一致,即 “ 4 选 1 ” 单选题一道,简答题两道。 3. 考点设置上,重点考查语言特色、表达技巧、构思脉络及体裁特征。 4. 备考重点应放在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上,讲究审题与答题规范,注重感悟。 2018 · 高考全国卷 Ⅰ 2017 · 高考全国卷 Ⅰ 2019 · 高考全国卷 Ⅱ 2018 · 高考全国卷 Ⅱ 2017 · 高考全国卷 Ⅱ 窗子以外 生活杂感类 / 关注人生 2019 · 高考全国卷 Ⅲ 2018 · 高考全国卷 Ⅲ 2017 · 高考全国卷 Ⅲ 我们的裁缝店 写人叙事类 / 人性之美 趋势一 生活杂感类 / 关注人生 [ 预测依据 ] 对人生的关注是生活杂感类散文的重要取向,命题人选取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引导考生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体验深厚的情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不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因此,此类体裁 ( 或题材 ) 在高考命题中备受青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3 题。 生命的呢喃 李一泰 从小的时候起,我就非常喜欢听雨,感觉雨声是一种生命的呢喃。 每逢雨天,总喜欢找一个位置,以一种淡淡的心境去谛听窗外的天籁,让我一汪干枯的心池渐渐盈满欢畅的涟漪。 古时的文人墨客听雨讲浪漫讲情调讲境界:朝雨芳草,暮雨客舟,春雨杏花,秋雨梧桐。我只是大千世界、滚滚红尘中的一个俗人,不可能有太多的讲究,于是就很随意,时间、地点、空间、氛围皆不拘泥,屋檐下可听雨,客厅里可听雨,书房里可听雨,瓜棚中可听雨,卧室里可听雨,办公室中可听雨。听雨的潇洒,听雨的狂骤,听雨的沉思,听雨的快乐。我觉得雨是自然界的精灵,听雨就是我同大自然的精灵们在一起倾心交流,于是,我会很自然地把雨同社会、人生联系起来,也就赋予了雨一种生命和思想。 如果说自然界中的雨是位精灵,那么,乡间的雨则是一位智者,总在我心灵最为烦躁的时候,悄然而来,润物无声,虽是点点滴滴,却是如泣如诉,如琢如磨,让我心智大开,醍醐灌顶。 春日听雨,那雨如一首山野抒情小调,会使人想起孩提少年,绿的雨丝系住了洁白的童心。雨,丝丝柔柔,如烟似梦,如歌如吟,整个世界都醉在这温馨的氛围里。 秋日听雨,如听 《 命运交响曲 》 ,会让人想到壮年时光。雁阵排空,心如止水,凭案静坐,品雨品茗。冷雨霏霏,时而如丝竹管弦,时而如群马奋蹄,时而如玉珠银盘,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串成一段淡泊的旋律 …… 夏天的雨如人的秉性,有快人快语的,如来去匆匆的雷阵雨;有慢声细语的,如淅淅沥沥的小雨。但总的来说,还是缠绵的多。缠绵其实并不是柔弱,相反是十分的刚烈,有一种 “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 的韧性。 记忆中,中学的一年暑假就经历过这种缠绵。那雨,稀稀拉拉,下下停停,感觉它像一团棉花,揉来揉去,就是弄不出个定型来,更像一个脾气倔强韧性的恋人,缠上了你,就要你耳朵里只有它,眼睛中只有它,脑子里也只有它,别的一概都要抹掉。但是,这种缠绵却没有一丝的厌烦,相反,缠绵的背后却是一份很松弛的感觉。倾听这雨声,我会忘记为衣食而奔波、为生存而应酬,我会懂得感激生命、感激友情、感激生活。受不了这种感觉的挑逗,我竟一连数日,仰在炕上,放软身子,把卷展读,与古今中外的先哲们进行着心灵的对话:倦了,便闭上眼睛,沉沉睡去。睡梦中,犹自听到耳畔传来的淅淅沥沥的雨声 …… 雨声如禅,听雨即在悟道。它能使人浮躁的心境渐趋平静,静得像一泓无波无澜、宠辱不惊的碧水。此时,你会感到雨打窗棂的玉振之声和生命的节律高度融合,前缘后尘,上誉下诟,坎坎坷坷,纠纠葛葛,一切都远去了,消失了,剩下的只有一个无牵无挂的自我,独自品尝那份难得的清闲。 在人生的旅途上跋涉,我们一路风尘,脆弱的生命之舟已经承载了太多,不堪重负的漂泊时刻面临着搁浅的沉沦。雨天,我们应该做我们该做的事情,把生命重新回顾一次,把生活再过滤一遍,把不堪回首的过去,散乱在遥远的记忆里,把世俗的烦恼托于过眼云烟,留下一个好心情,等待晴日收拾它、整理它, 然后把它装订成册,在孤独的时候阅读。 因为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就像这缠绵的雨水。 ( 有删改 )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 .文章首段既开门见山,点出题目 “ 生命的呢喃 ” 与雨的关系,又态度鲜明,表明作者的情感倾向,也有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夏雨中万物发出的天籁之音,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重在凸显夏日听雨如听英雄交响乐的震撼感受。 C .文中写春雨和秋雨的不同特点,是为了反衬出夏雨的特点:富有生机,给人激情和充满诗意,缠绵而不柔弱,刚烈又有韧性。 D .文章最后深化主旨,指出现代人在生活中遭遇困境,生命脆弱,不堪重负,而大自然的雨可以洗涤我们的灵魂,振奋我们的精神。 解析: B 项重点不是说 “ 如听英雄交响乐的震撼感受 ” ,而是突出 “ 心灵与大自然之间只有在如诗的雨天才达到高度的和谐 ” 。 C 项 “ 反衬出夏雨的特点 ” 说法错误,文章介绍了不同季节的雨的特点和听雨的感受,不存在 “ 反衬 ” 。 D 项 “ 指出现代人在生活中遭遇困境,生命脆弱,不堪重负 ” 理解有误,说大自然的雨 “ 振奋我们的精神 ” 有些夸大。 答案: A 答案: (1) 运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明夏天雨声 “ 倔强 ” 的特点以及作者对它的喜爱。 (2) 运用比喻,化抽象的情感为形象的书册,将美好的心情记录、收藏,用以排解内心的孤独。 答案:① 听 雨就是听生命的呢喃,就是同大自然的精灵、智者倾心交流。②不同季节听雨的感受不同,如夏季听雨让我们懂得感激生命、友情和生活。③听雨就是悟道,可以使干枯的心充盈,使浮躁的心平静。 趋势二 写人叙事类 / 人性之美 [ 预测依据 ] 人性是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一篇散文美不美、感人不感人,与作品是否真实反映人性之美有直接的关系。写人叙事类散文往往能充分展示出作者对生活与人生的态度,体现出他们对人性的关注程度。在高考命题的选材中,这类作品更是备受瞩目。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3 题。 两位小保姆的故事 刘醒龙 小时候住在山里,每当黄昏来临,如果没有别的事情吸引,我就会出神地望着远处山腰上的那棵大樟树。传说黄昏是一天当中灵魂开始出没的时候,月光落地,清风入夜,这些都是它的背景。 女儿尚小的那几年,家里前后请过几位小保姆。之所以做不长,大部分是因为她们思家心切,但也有两位例外。 早来的那位女孩,初中毕业。朋友们特地介绍说,她家离大樟树只有两里路。大樟树本是一棵有名的树,那地方原本叫满溪坪。也就二三十年的时间,作为地名的满溪坪就没有人叫了,而换成了大樟树。女孩来之前正在山上采茶。一见面我就问她,那棵大樟树还在不在。女孩回答说,在,已被列为县里重点保护的古树了。 女孩一来就明白地表示自己最多只做半年。我开始还不太在意,以为是想家的另一种说法,后来才发现女孩是当真的。她之所以愿意出来,是想挣钱给父亲治病。从中介绍的朋友先前就说过,女孩的父亲患了食道癌。所以,女孩拿到第一份工资后就委托我们替她存起来,连一分钱都舍不得花。正好半年的那天晚上,女孩突然对我们说,她要去汉口中山大道的某个地方买能治食道癌的药。女孩要买的那种灵芝做成的药,媒体上已不止一次披露,其治癌的功效是假的。女孩言之切切的样子,让我们不好直接提出忠告,只好答应说,我先去看看情况,然后再带她去。同时费尽心机地将披露相关情况的文章找出来,放到她的房间里,希望她看过后,能有所转变。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女孩反而更加迫切地反复催问我们,何时让她去汉口买药。从汉口回来后,她一分钟都不肯等待,当即就要去车站。她说: “ 我要给我的父亲送药回去。 ” 送别的路上,我有些恍惚。坦率地说,这半年我们对女孩的表现不能说是十分满意。在车站里,上了车后,她回头默默看我的那一眼,突然让人心酸极了。 几年后的某一天,在东湖边的那处咖啡馆里,很静的时候,忽然听到邻座的人轻声提及一个曾经耳熟能详的名词。女孩走后不到一年,这种以灵芝为名的名噪一时的所谓特效药,便从社会信息传播途径中全面消失了。邻座的人说,父亲生病后一向认为癌症是不治之症,不肯吃药花冤枉钱,也不知为什么,大概是广告做得太诱惑人了,突然同意试试这种药。他花了几万元买回来的药,还没吃完,父亲就走了。其实,他明白那药是假的,可是父亲都病成那个样子了,做儿子的还能做什么哩!听话声十分深情,但从面容上看十分平静,就像长在几里外的大樟树,风暴来袭,也吹不动一片叶子。 乡村的大樟树是一种活生生的哲理。在远处遥望樟树的人,内心比每天都能享受樟树荫蔽的人还要丰富。明白真相的时候,倒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格外无助。 之后来家带孩子的第二个女孩,心地十分善良,女儿和妻子十分满意,过年时,还专门开车送她到离家最近的小路口。说好,过完年她就回来,并且将回程的车票钱都给了她。女孩穿着妻子送给她的那件红色呢绒大衣,在冬日的原野上一路走走停停。我们一直等她到正月底,仍没有任何音讯。难得全家都很满意的女孩不辞而别,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小小的打击,于是我们决定,不再找小保姆了,家务事早前就请了钟点工来做,孩子则由自己来带。这样过了半年之后才听说,女孩非常想再来,却没有钱搭车,连同我们给的返程车票钱,她都给了母亲,一半用作长期卧病不起的父亲的医疗费,一半用作年后弟弟上学时的报名费。得到消息的时候,女孩已再次来到武汉,跟着同村的人一起在离我们家不远的长江二桥附近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做零工。几年之后,妻子还在提起这个女孩,想不通长江二桥离家如此近,她到武汉后,即便不来打个招呼,怎么就不肯来个电话呢?或许,是那张返程车票梗在中间,成了打不通的大岭关山。女孩一定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好,拿了车票钱,人却不来。 其实,真正惭愧的是我们,是我们在衣食无忧的生活中过得久了,用以体察周围的智慧锈蚀了。 灵魂出现在我们身边,并非总是伴随命运的起承转合。有时候,它宁可成为一张车票,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借灵芝之名的药。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 .文章写 “ 我 ” 一见到第一个做保姆的女孩时,就向她打探大樟树的情况,表达了作者对大樟树具有非常深厚的情感。 B .文章写 “ 我 ” 费尽心机将披露 “ 治癌假药 ” 的文章放在她房间里,女孩却仍然催促 “ 我们 ” 去买药,以此暗示女孩单纯幼稚。 C .文章插入 “ 我 ” 在咖啡馆听到男子明知是假药却仍然花几万元把药买回来给父亲吃的故事,有力地映衬第一个保姆的行为。 D .文章开头写 “ 灵魂开始出没 ” ,结尾又说 “ 灵魂出现在我们身边 ” ,首尾呼应,读完全文,我们发现作者时时在剖析 “ 灵魂 ” 。 解析: B 项 “ 暗示女孩单纯幼稚 ” 错,作者是在提醒女孩不要上当,食道癌是无法治愈的,表达的是作者对女孩的关心,同时也说明了女孩对治疗父亲的病的急切心情。 答案: B 答案:① 引 出第一个小保姆的故事,因为第一个小保姆来自大樟树村。②引起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也为下文作者对自我灵魂的剖析做铺垫。③是作者抒发情感,阐发议论的寄托物。如 “ 就像长在几里外的大樟树,风暴来袭,也吹不动一片叶子 ” 等语句,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和哲思。 答案:① 对 儿女们孝敬父母、敬爱父母的讴歌。第一个女孩出来挣钱是给自己患食道癌的父亲买药治病,即使是假药也在所不惜;第二个女孩连同车票钱都给了母亲。②对不能体察和体谅贫穷者处境的自责。第二个女孩因为家庭困难而没有钱返回时,我们不理解和妻子 “ 抱怨 ” ,写出了在衣食无忧中无法理解贫穷者的自责。③对弱者的同情。作者对第一个女孩为父亲治病甘愿上当感到 “ 心酸 ” ,对第二个女孩不辞而别及不来电话原因的猜想与反思。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