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刷题精选模块一弱项提优卷12正确把握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含解析
弱项提优卷12 正确把握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 『提优利器』 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托物诗止于言志,写景诗在于抒情,边塞诗不乏爱国,送友诗道出珍重,叙事诗感慨点睛,咏史诗归于讽今。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而学生普遍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对感情概括不准确、不全面,二是感情分析笼统空泛,内容不具体。这就要求在二轮复习中必须树立“诗人意识”和“诗歌意识”,才能真正提高此类题的得分。熟能生巧,同学们,来练一练吧! 『小试牛刀』 一、(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呈现把握思想感情过程)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①,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 ①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鉴赏能力。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答: 答案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诗人形象)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这样写的效果)感受到作者的心志(诗人形象)。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 - 14 -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名句表达技巧及其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题目明确要求从“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思考,增加了考生对思想情感的把握难度。结合诗题“投长沙裴侍郎”、“注释”(诗歌意识)和作者生平(诗人意识)来理解,颈联中诗人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的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则位于中间,自然能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①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②。不应③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注] ①光州: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使君:汉唐以来,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此处沿袭旧称。②青冥:青天。这里代指朝廷。③不应:不顾。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上片的前两句叙述了两人阔别六年天各一方的情形,为下面抒写别情做了铺垫。 B.上片中“谁知”“还与”二词,表达了作者再次送友人起程时即兴而生的愉悦之情。 C.下片通过“铁马”“寒日暮”“霜塞晚”等词语,展开对使君到任后生活的想象。 D.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用较多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使君形象。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即兴而生的愉悦之情”表述不当,此处作者与使君分手,应为依依惜别之情。 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赏析。(6分) 答: 答案 ①作者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在“双鬓已星星”之年,“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作者再次与友人离别,不舍之情油然而生。(3分)②作者对友人在边塞施展才干的勉励。下片作者运用想象的手法,拟写友人边塞生活的情状,意在勉励友人在边塞施展才干,为国立功。(3分)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可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注意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如根据诗句“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分析依依惜别之情;根据“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分析可知,作者想象曾使君为国守边,热爱边关生活的情景;根据“横槊看诗成”分析可知,也有对曾使君文韬武略的赞美。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 14 - 宴西楼① [南宋]陆游 西楼遗迹尚豪雄,锦绣笙箫在半空。 万里因循②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风。 烛光低映珠鞴③丽,酒晕徐添玉颊红。 归路迎凉更堪爱,摩诃池④上月方中。 [注] ①陆游因为主张抗金,不合当权者口味而被一迁再迁,赶到川蜀,这首诗即写于此时。西楼:成都府治西侧有筹边楼,唐李德裕建,曾与熟悉边事者在此共议抗御吐蕃等族侵扰事。又《蜀中名胜记》谓“转运司园亦称西园,园中有西楼”。②因循:随意、轻率、怠惰。③珠鞴(bèi):绣着珠饰的单衣,代指歌舞女子。④摩诃池:摩诃池即汗池,在锦城西。为隋将军萧摩诃所开,因是得名。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首句紧扣题目,从宴饮的场所——西楼着笔。先以“豪雄”二字虚点一笔,引出次句进一步的着意渲染。 B.第二句中“锦绣笙箫”描绘了豪华壮美、歌管竞逐的景象,暗藏题内“宴”字;“在半空”则突出了西楼耸立半空的形象。 C.“烛光低映珠鞴丽,酒晕徐添玉颊红”两句,不仅描绘了宴饮之上歌女的俏丽,而且突出了宴饮场面的热闹。 D.诗歌尾联以景作结,描写宴罢归途,描绘了夜凉迎面,摩诃池上,明月方中的景象,对此佳景,诗人更生愁苦之情。 答案 D 解析 D项,“生愁苦之情”错,应是“生喜爱之情”,由尾联中“更堪爱”可知。 6.古人评此诗颔联“语轻而感深”,你认为此联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分) 答: 答案 ①时日蹉跎、光阴虚度、年华老去的感慨。②万里作客、久离家乡的愁苦。③一事无成、壮志未酬的无可奈何的悲凉。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歌颔联“一年容易又秋风”直接表明了诗人对光阴易逝的感慨;前句“万里因循成久客”写出诗人客居他乡在意料之外,并非情愿,进而表达出久离家乡的愁苦;结合注释中所提供的诗歌创作背景,可以推知作者因主张抗金的抱负未得实现而心中忧愁,借酒消愁,在华美的西楼醉看女子歌舞,衬托出作者无可奈何的悲凉颓败心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 - 14 - 蝶恋花·密州上元①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看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 ①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连年蝗旱,民不聊生。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C.“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与密州上元相互映衬。 D.“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社祭时才有鼓箫乐曲。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词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与密州上元相互映衬”错,应是“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 8.有人评价苏轼这首《蝶恋花》,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请结合词句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6分) 答: 答案 ①对杭州的思念之情。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此时的钱塘在作者心中犹如杭州一般,词人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渲染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表达对杭州的思念。②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和年龄老大的感慨。“寂寞山城人老也”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③对国计民生的忧患和对“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比起自身境遇,更让词人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词人在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这让他久久不能离去,表现了他对民生的忧虑。“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解析 - 14 - 本题考查评价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全词描绘了杭州上元节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结句“昏昏雪意云垂野”,结合前句“却入农桑社”,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夜闻觱篥① 杜甫 夜闻觱篥沧江上,衰年侧耳情所向。 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欻悲壮。 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 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 [注] ①觱篥(bì lì):古代管乐器,用竹做管,用芦苇做嘴,汉代从西域传入。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点题,点明了时间和觱篥声传来的位置,暗示了诗人漂泊无着的处境。 B.诗人时值“衰年”,漂泊江湖,前路茫茫,听到悲壮的觱篥声,悲情油然而生。 C.五、六两句,写积雪飞霜凝结着冬夜的严寒,觱篥管吹奏出急风猛浪的声音。 D.全诗内情和外物和谐统一,营造了浓厚的抒情氛围,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觱篥管吹奏出急风猛浪的声音”理解有误,“孤灯急管”与“风急浪湍”既是实写,也映衬出诗人此时的心境。 10.从全诗看,诗人“多感伤”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答: 答案 ①乐人吹奏的悲壮的“塞曲”令诗人感伤;②干戈四起、战乱频仍、疮痍满地、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令诗人感伤;③漂泊江湖的羁旅之苦令诗人感伤。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由“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欻悲壮”可知,诗人是听到悲壮的塞曲而内心感伤。由诗句“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可知写作背景是战乱,百姓命运多艰。由“邻舟”“不见江湖行路难”可知作者在外漂泊,饱受羁旅江湖之苦。 六、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11~12题。 碛西①头送李判官入京 岑参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②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 14 - 渔家傲·寄仲高③ 陆游 东望山阴④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注] ①碛西: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②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③仲高:陆升之(1113~1174),字仲高,陆游的堂兄。④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陆游的家乡。 11.下列对以上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岑诗本为送朋友入京,起笔却写自己从长安入安西,着墨不多而内涵丰富,很自然地引出二、三联对安西景色的具体描写。 B.陆词最后三句描述自己现状——韶华已逝,浪迹天涯,夜不能寐,只有饮茶消忧。这流露出词人落寞消沉之意。 C.两首诗歌中数量词的运用耐人寻味。岑诗中“一身”“万里”的悬殊,表现诗人的胆魄和勇气;陆词中“一万三千里”言离家之遥远,归家之难。 D.两首诗歌用典不着痕迹。如“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典出杜牧“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题落花风”,诗人以杜牧自况,抒写情感。 答案 B 解析 B项,“这流露出词人落寞消沉之意”分析错误,陆词最后三句表面看似消沉,实则愤激不平。 12.两首诗歌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 相同感情:借“家书”表达思乡怀人之情。 不同感情:岑诗:①京城与边疆相隔“万里”之遥,“费马蹄”“愁地尽”“觉天低”可见旅途艰辛,既表达诗人不畏艰辛、远戍边疆的报国之情,又暗含希望朋友多珍重之意。②军帐中与李判官痛饮,使临行前的聚会充满着振奋人心的豪壮气概。 陆词:①离家万里,浪迹天涯的羁旅之愁;②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伤感和内心的愤懑不平。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词的题材、注释、意象特点、关键词句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古诗词思想感情的异同点。由诗歌内容可知,岑诗有两种思想感情,一是珍重朋友的情感,二是不畏艰辛、报效祖国守卫边疆的情感。陆词表达思乡、怀人、作客飘零及年华已逝的情感。解答时要将两人诗词中的情感分析概括出来,并区别其中的异同点。 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3~14题。 - 14 - 送严士元 刘长卿① 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④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 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②阖闾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④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县丞。 13.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 A.首联“倚”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 B.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地”听不到。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项,“‘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错误,应该是虚景,意中之景。 14.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6分) 答: 答案 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 - 14 - 不同点:①王诗借“冰心在玉壶”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②刘诗用“青袍误儒生”这句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在唐朝贞观年间,八九品的小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官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在耽误自己的前程。)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时,应结合诗歌注释了解作者,进而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由注释可知,两首诗的主人公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写了如果有相识之人问到我的境遇,请你转告他们,我命途多舛,已是被青袍所误的一介书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表达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八、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15~16题。 临江仙 陈克①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④。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 ①陈克:字子高,自号赤城居士,北宋末至南宋初词人,生于浙江,后侨居金陵(今江苏南京)。②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③齑(jī)盐:细碎的腌菜,这里代指养老之处。④吴兴:在今浙江省。 15.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交代了危急的时局,包含丰富的历史事实,以此引发下文的兴叹。 B.“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出诗人的落魄形象,也点出“客心惊”的缘由。 C.“送老”是贯通上下词意的关键词,上承“十年”“岁华销尽”“疏髯”“衰涕”,下启“应在吴兴”“别愁”“孤影”。 D.“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两句,以景结情,营造迷离恍惚的气氛,寄托词人难言的苦衷,含不尽之意。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项,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 16.词中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 - 14 - ①亡国之悲愤。词人作此词时,中原已沦陷,兵临建康,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满腔忠愤溢于言表。②年华已逝之悲恨。“岁华销尽”“疏髯似雪”,作者对自己年华老去、无法驰骋疆场深表遗憾。③对安居生活的渴望。词人生逢乱世,侨居异乡,渴望能归老吴兴。④离别的哀愁。词人想归老吴兴,但又对建康的老朋友依恋不舍,离愁别绪笼罩心头。(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6分)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词的标题、注释和表情达意的重要词语和句子进行分析。①由“南宋词人”及诗词内容可知,作者有亡国之悲愤。②由“岁华销尽,疏髯浑似雪”可知,有对自己年华老去、无法驰骋疆场深表遗恨。③词人生逢乱世,寄居异乡,渴望老归吴兴,可见有对安定生活的渴望。④词人想归老吴兴,但又对建康的老朋友十分依恋,可见有离别之愁。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7~18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②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③意,粗识轩辕奏乐④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 ①此诗为元符三年(1100)诗人遇赦,自海南岛渡琼州海峡返回大陆时所作。②苦雨终风:久雨不停,终日刮风。③鲁叟乘桴:《论语》载,孔子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④轩辕奏乐:《庄子》载,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威池》乐曲,并借音乐说了一番玄理。 17.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诗人在船上所见:参宿横空,斗宿移动,持续很久的风雨终于停了。“苦雨终风也解晴”与作者《定风波》词句“也无风雨也无晴”一样,都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的淡泊。 B.颔联运用象征手法表明自己的心性如同皓月般皎洁,如同青天碧海般明澈;而政敌的诬陷攻击则如同蔽月的浮云、连绵的风雨,早晚终会消散。 C.前两联运用了比喻和双关的艺术手法,不仅写景真切,境界空明壮阔,而且情意丰厚,暗示自己积年所受的政治迫害结束了。 D.颈联第二句表面是说他大概能领略黄帝《威池》的乐声了,言外之意是说他对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并未完全丧失信心。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A项,“宠辱不惊的淡泊”有误,本诗此句表达的应该是“喜悦”之情。 18.简析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是如何表现的?(6分) 答: 答案 - 14 - 人生态度:①乐观豁达。虽遭受重重人生打击,历尽万千坎坷艰险,但总是乐观面对。②随遇而安。海南在别人眼中是荒蛮之地,但是作者认为此地风景奇绝,冠绝天下,正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 表达方式:①直抒胸臆。遭受重重打击磨难,作者却说“不恨”;蛮荒之地,作者却说“奇绝”。②倒因为果(翻因为果)。尾联第一句“九死南荒吾不恨”为果,第二句“兹游奇绝冠平生”为因,因果倒置,引人思索,意味盎然。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分析情感,由“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中的“吾不恨”可以看出虽遭受重重人生打击,历尽万千坎坷艰险,但总是乐观面对的“乐观豁达”的精神;由“兹游奇绝”可以看出“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从抒情手法的角度看,“不恨”“奇绝”直抒胸臆;前句“九死南荒吾不恨”为果,后句“兹游奇绝冠平生”为因,因果倒置,引人思索,意味盎然。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9~20题。 渔家傲 朱敦儒 谁转琵琶弹侧调,征尘万里伤怀抱。客散黄昏庭院悄,灯相照,春寒燕子归来早。 可惜韶光虚过了,多情人已非年少。只恐莺啼春又老,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 1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征尘万里”点明了客居他乡的处境,“伤怀抱”一词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客散黄昏庭院悄”写出了客人聚会离开后庭院静谧的情形,给人孤单落寞之感。 C.燕子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眼中充满情义,燕子早早归来给自己带来了慰藉。 D.“只恐莺啼春又老”一句既点明时令,又在景物描写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但在词人眼中充满情义,燕子早早归来给自己带来了慰藉”分析错误,应是以燕子归来衬托词人自己孤单落寞之情。 20.有人说词的下片充满了悲惋之情,请结合词句分析。(6分) 答: 答案 ①从“韶光虚过”“多情人已非年少”“只恐莺啼春又老”可看出词人内心那份韶华已逝,年老体衰的无奈与忧愁;②从“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可以看出词人因人海茫茫,知音难找,无志同道合之人相伴相守,而流露出的孤独失意之感。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注意结合题干中的提示“悲惋之情”,在下片中寻找寄托这种情感的重要词语和语句;其次,结合这些词语或语句描写的具体内容,并由此分析诗句表达的年华已逝和孤独失意的情感。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21~22题。 春日怀秦髯 李彭 - 14 -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流莺。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先以“山雨萧萧作快晴”写出春天气候的倏忽多变,再以“郊园物物近清明”点明时序,曲折有致。 B.“草不知名随意生”,虽是无名小草,但处处映入眼帘,烂漫无边、新翠欲滴,春天的气息非常浓郁。 C.颈联笔锋一转,尽管春天如此妩媚,人们都为春天的到来而心境欢悦,但诗人因年事渐高,游兴阑珊。 D.本诗风格沉郁顿挫,与杜甫的诗风类似,且善于以明白晓畅之语创造出新的意境,寓警奇于平淡。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D项,“本诗风格沉郁顿挫”说法错误,全诗前四句偏清新明快,最后一句也是明丽自然,非杜诗之沉郁顿挫。 22.全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 情感:①苦闷的心情,因诗人年老多病,无心赏春;②思念友人,对友情的执着。 手法:①对比(衬托),通过人们为春天到来而心境欢快,极言自己的意兴阑珊;②以乐景写哀情,以明媚春天来反衬自己内心的苦闷;③想象(虚实结合),尾联实写自己思念友人,虚写(想象)友人在京都听取流莺啼鸣,进一步加深自己的思念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问:全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是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这是一首出色的怀念友人的诗歌。诗人以曲折起伏的笔致,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从“萧萧”“病躯”“忆旧友”等词可归纳出本诗表达的主要情感。首联“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和颔联“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中的“山雨”“郊园”“花”“草”等景物为实写,由此反衬出诗人年迈体衰、抑郁颓唐的心境。尾联“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流莺”,是想象友人应远在日边听流莺啼鸣,是虚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第二问:是如何表达的,是紧承第一问,考查赏析诗歌表达技巧——抒情手法的能力。本诗主要表达技巧有:①对比。以前两联的春光明媚反衬诗人此时心情的苦闷和游兴阑珊。②把明媚春天和自己内心的苦闷进行对比,抒发了自己的苦闷之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③尾联运用想象之景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实情,所用的手法为虚实结合。 - 14 - 十二、(2019·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3~25题。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应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 24.“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答: 答案 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 25.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 - 14 - 答: 答案 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之余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提优点拨』(教师独具内容) 1.树立诗人意识,准确把握诗歌情感 “诗言志”,诗歌是诗人吟咏景、物、事来抒写志趣与内心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了解诗歌创作时诗人的遭际是准确把握诗歌情感的前提。①学生要多了解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史知识,才能正确把握诗歌的写作背景。②注意诗歌题目和注释,这二者往往都与作者创作诗歌时的具体所为、所思有关。题目是把握诗歌情感的切入点,而注释是命题者给考生准备的解读诗歌的拐杖。 2.树立诗歌意识,具体分析诗人情感 ①意象特征透示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意象是诗人感情的寄托物,意象的特征是诗人性格思想的物化,借物抒情和托物言志的诗之所以能抒写诗人情志就在于所借之物和所托之物。对诗歌中表现意象特征的语句学生需认真分析,通过联想捕捉形象特征,把握诗人情感。②情感词语体现感情。诗歌中的“情语”,往往是形容词,如“怨、忧、喜、凄、恨、怜、喜”,还有副词“惟、又、空、徒”等,多出现在首联、尾联中,学生要注意抓取,从而确定诗歌的感情基调。③表达手法指向感情。用典旨在借古喻今,写景为了抒情,托物归于言志。这就是说,学生分析时既要翻译诗歌大意概括语句流露的情感,更要突破思维定式挖掘诗歌深层寄寓的志趣,要具体分析,全面归纳。 3.掌握答题规范,提高试题解答能力 考查诗歌情感的题目,首先应审题明确,从题干中抓住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解答的思路。一般是分点作答,包含诗歌主体情感和深层志趣,要结合表现手法的使用、意象意境的特征和诗句内容理解来具体分析,做到有答有析、答析一致。 『回顾提升』 学而不思则罔,想一想刚才做题中运用的阅读和解题技巧并写下来,感知提优利器的美好。 ①阅读选择题: 。 ②感情分析题: 。 - 14 - - 1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