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超级班)语文 试题
2018-2019学年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超级班)语文 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状态各异,就前者言,有珠帘、绣帘、画帘、翠帘等等;就后者言,有卷帘、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等。帘的原始功能在于遮蔽和阻隔,但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侯门一入深如海”那样遥不可及,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那样难以逾越。可以说,帘之妙处正在于它的隔未全隔,而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只看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如何,这便预示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与悲剧性的双重内涵。以词人常用的“隔帘看未真”一句为例,就可以产生两种感受截然相反的心理。第一,乐观的视角:虽然隔帘看未真,但毕竟是看到了,这是何等的幸福和慰藉;第二,悲观的视角:虽然隐隐约约看到了,然而毕竟得不到真切实在的接触,这又是何等的痛苦和折磨。 当人与人(通常是帘内的女子和帘外的男子)隔帘相对时,二者就入了一种微妙的情境中。帘内的世界对帘外人言,就成了一种神秘幽深的存在,但这一存在对他而言又是那样的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那样地引人入胜却不可触摸。而帘外的世界对帘内人而言,则隐喻着一种美丽然而难以预测的诱惑,一种与当下生存不同的别一样的激情与热烈。在她内心深处,不管是接受还是抗拒,那样一种隐密的渴望已经被点燃。此时的帘,不仅隔开两个人的身,似乎也隔开了他们的心,至少帘外的人是这样认为的。帘内的人对这帘外人的态度是不很明朗的,道是无情又似声声呼唤,道是有情又似诸多推拒。 有时候,帘内人虽然在场,却未出场,即她只是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却未表现出任何情感的波动,这对帘外人来说,似乎更成为一种“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惆怅。如舒亶《减字木兰花•蒋园口号》,帘内的她,既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曾经装点过他春日的记忆,也不知道自己的离去触动了一份敏感的心情。她凌波微步地来,亦是行云流水地去,对于帘外的他来说,显得这转瞬间的相遇犹如一场迷离的梦。 还有一种特殊场景,即帘外人与帘内人二者之中有一个是不在场的,也就是说有一方是缺席的。一种情境是帘外人的缺席。我们从帘内女子的举动神态及她所表现出的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感触与忧思,可以看出她此时此地的寂寞、无聊、慵倦。这一切都隐秘地传达出了对未出场的帘外人的渴望,也是她对一种新的生命与生活的渴望。 还有一种场景是帘外人在场,而帘内人缺席。也就是说,抒情主体仅看到了帘,而并未看到所想看到的对象,但仅是帘这一物件已引起了他无限的联想。由于帘内人的不在场,因此帘内的世界就不再具有吸引力,反而以它的空洞引起了抒情主体的反感。但他仍然想象着她室内的景象,回忆着曾经的甜蜜与温存。他对她的渴望因了她现时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沉重和痛苦,也因了她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纯洁和真挚。 帘作为一种柔情而忧伤、具有强烈女性化倾向的意象在宋词中的大量出现,一方面有词作为一种文体本身的限定,另一方面与宋代士人心态也有较大关联,尤其是对这一意象的处理中,词人普遍流露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情绪,既无力进行抗争,又无法断然舍弃,结果只能在忧郁、感伤、惆怅中自语自慰,自己为自己营造一个小小的柔弱的艺术世界,“一重帘外即天涯”,词人在狭小的情感空间里默默咀嚼孤独与寂寞。(节选自《古典文学知识》2015 年第1期,有删改) 1. 关于“帘”意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有珠帘、绣帘、画帘、翠帘等;状态各异,有卷帘、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等。 B. 帘有遮蔽和阻隔的功能,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侯门一入深似海”,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它可望而可及,很容易逾越。 C. 帘的妙处在于它隔未全隔,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这与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有关。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和悲剧性双重内涵。 D. 宋词中的帘意象,柔情而忧伤,具有强烈女性化倾向,一个原因是词这种文体本身的限定,另一个原因是与宋代士人的心态有关联。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当帘内的女子与帘外的男子相对时,帘内的世界对帘外人而言,就成了一种神秘幽深的存在,那样的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引人入胜却不可触摸。 B. 帘内人在场却不出场,对帘外人来说,似乎更成为一种“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惆怅;对帘内人来说,却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会给他带来何种影响。 C. 帘外人缺席时,帘内女子常常表现出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感触、忧思,寂寞、无聊、慵倦。这都是一些对新的生命与生活的渴望的表现或感情流露。 D. 帘内人缺席,但帘这一物件已引起了帘外人的无限的联想,他仍然想象着她室内的景象,回忆着曾经的甜蜜与温存,而这些联想又只能给他带来沉重和痛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帘外人看来,帘不仅隔开了帘内外两人的身,也隔开了两人的心,帘内人对帘外人的态度是不很明朗的,道是无情又似声声呼唤,道是有情又似诸多推拒。 B. 帘外世界对帘内人而言,隐喻着一种美丽然而难以预测的诱惑,一种与当下生存不同的别一样的激情与热烈。不管她接受与否,都会有一种隐密的渴望被点燃。 C. 隔帘相看可以产生两种感受截然相反的心理,这与阅读宋词时从乐观的视角还是悲观的视角相关,乐观的视角产生幸福和慰藉感,悲观的视角则产生痛苦和折磨感。 D. 宋代词人普遍流露出一种对既定现实的无奈情绪,既无力进行抗争,又无法断然舍弃,这种忧郁、感伤、惆怅,也传递到了对帘意象的运用处理上。 (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40年前,提起红枣,还只有“桑枣人家近”的山东大枣。现在提起红枣,食客们可选择的还有新疆和田枣、陕西狗头枣、山西板枣、甘肃临泽小枣;2018年,河北省优质强筋小麦、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98万亩、265万亩,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68.3%,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广东省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程,有望到2020年建成3000个农业特色专业村,旨在用差异化推广、全域化部署打造高质量产业品牌,形成发展合力,助推乡村振兴。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产业形式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农业生产技术装备不断升级,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得到大力发展。2017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达96%以上,全国大中型拖拉机670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这些年,随着科技创新发展在农业领域运用的不断深耕,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我们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都更为丰富、健康、多元。 (摘编自“央视网”2018年11月24日网文) 材料二: 罗霄山脉脚下的湖南省浏阳市北盛镇,自明代以来就是江南著名“粮仓”。如今,“北盛仓”农事变化令人眼花缭乱:水稻播种就像用印刷机“印刷”;病虫害防治,专业防治公司用无人机“飞虎队”统防统治;水田里不光种水稻,还养鱼、养鳖、养青蛙……北盛镇党委书记李斌说,现在,种的粮食更好了,农民的腰包更鼓了。(摘编自“新华网”2019年2月23日网文) 材料三: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不同步,工业化走在了城镇化前面。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到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52%。按照目前发展趋势,到2020年、2030年城镇化率还将进一步达到60%、65%,到2050年可能超过70%。我国以城镇为主的人口分布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城镇化发展迈入中后期转型提升阶段。观察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各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普遍遇到了乡村衰退问题,一般要到城镇化率达到70%以后,城乡矛盾才能逐步得到解决。因此,在我国人口加速向城镇聚集的大趋势下,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同时,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避免出现乡村衰退问题,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把乡村建设成为与城市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园,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摘编自《求是》2018年第6期) 材料四: 据统计,从1995年到2004年的10年中,美国农作物保险行业的赔付率为95%。截至2013年,美国农业保险项目涵盖的农作物品种已超过100种,参与各种农业保险的农业用地面积占全部农业用地面积的比率为89%。在保费方面,联邦政府对投保的农场主给予相当于保费50%-80%的补贴,使农场主只需支付很少的保费就能参加农业保险。 现阶段,全德近40万农民中,90%都是德国农民协会的注册会员。全德范围内,德国18个联邦州有超过300个德国农民协会的分支机构。协会新闻发言人米歇埃尔·洛泽说,德国农民协会主要负责维护农民的利益、为农民当法律顾问、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和开拓市场的服务等。该协会重视农业产业的整体利益和农民的政治、社会权益,适时将会员的具体意见反映至立法及行政机关,在政府与农业企业和农户间扮演着协调、沟通的角色。(摘编自《乡村振兴:看看国外是怎么做的》)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发展,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产品更为丰富、健康、多元。 B. 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如今江南著名“粮仓”浏阳市北盛镇农业发展更快,粮食更好,农民更富了。 C. 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52%。按照目前发展趋势,到2050年我国城乡矛盾将逐步得到解决。 D. 美国农作物保险行业的赔付率高,保费补贴丰厚,保险项目涵盖的农作物品种多,参与保险的农业用地面积广。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生产技术装备不断升级,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都离不开科技对农业的支撑。 B. 要把乡村建设成为与城市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园,乡村衰退问题无法回避也不容忽视。 C.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与城镇化保持了同步协调发展。 D. 现阶段,德国绝大部分农民都是德国农民协会的注册会员,协会在保障农民权益、提供技术服务、协调各种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清综合以上四则材料,谈谈你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画 家 马晓红 高速公路在山间蜿蜒几十公里,满眼大大小小的山,浓淡相宜,宛如一幅山水画。 我就在这山沟沟里“爬”了十几年,“爬”进了县城的中学,“爬”进了省城的大学,“爬”进了大都市的高楼大厦。 工作近十年,每天忙忙碌碌,却总觉得前路迷茫。整天对着灰蒙蒙的天,冷冰冰的楼,真真假假的网络,有时不免会想起家乡的青山碧水父老乡亲。 暮春,我请了几天假,回老家探望一下。 汽车越过一道山梁,眼前豁然开朗,山下就是我生活了六年的县城。但眼前的县城却不是记忆中的样子了。 在我遥远的记忆里,说是县城,也就两横一竖三条街,街窄房矮树多。每天早读,总是伴着鸡鸣狗吠开始。早读完,跑到街尾买两根油条还能跑回来上第一节课。现在,撞进我眼帘的,俨然一座发展中的现代化城市。 宽阔大气的广场,周围矗立着高楼大厦。四五条宽阔的水泥路,以广场为起点,向四周延伸。路两旁,是一排排新建的大楼。远处,有高高的塔吊在云端旋舞。白云的间隙,隐隐约约露出些青绿色。 走到广场中央,想好好打量一下这座新城,却被一位老人吸引住了。老人身着长袍,满头白发,面前撑着画架,专注地在画布上涂抹着。夕阳穿过远山,穿过高楼,落在老人身上,泛起一层淡淡的金黄。看老人如此专注,我不忍打扰他,默默地站在一旁看他画画。 画的内容很是奇怪。眼前,高楼耸立,尘土飞扬;身边,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而画布上,却是青山巍然,苍松挺立,绿水环绕,茅舍俨然。 老人有时抬头看看高楼,低头画上一棵古树;有时对着柏油路凝视良久,在河面描上几圈涟漪;有时四下望望匆匆的路人,在田间添上几个农夫…… 良久,老人搁下画笔,后退两步,欣赏着自己的作品。 只见阡陌交通,河面白鹭翻飞。一叶扁舟,漂于青山碧水之间。舟尾立一老人,青衣白发,弯腰摇橹,河面水波微起,游鱼相伴。船头坐一女子,红裙青丝,手挽竹篮,篮中红荷初绽,娇艳欲滴。 仔细一看,那老人的衣着神态,赫然就是画家自己。 突然,我在画上看到了自己:田间小路,布衣草鞋,戴笠荷锄,牵一头褐色水牛,驻足欣赏路边绿油油的水稻和彩蝶似的蚕豆花。 “老人家,您画的是……”看着眼前的画,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我画的就是这里。”他在稻田旁又画上一棵杏树,“几十年了,变化太大,有些东西也记不清了,只能靠想象了。” “那画里的人……我迟疑了一下。 “划船的是我,摘荷花的是我妻子,田埂上牵牛的人就是照你的样子画的。”老人笑了笑,“我妻子一直向往这样的田园生活,但直到去世都……我现在带她回来了,可惜家乡却变了……” “您就是南山先生吧。”我去年参观过他的画展。他的山水油画带着浓浓的中国风,画展的主题就是“自然和谐,天人合一”。 他不置可否,开始收拾画架。 “我也是这里的人,家就在那边的山里。”我指指远处的群山。 老人停住手,看着我。 “我也好几年没回来了,变化真是太大了!”我看着眼前的大厦,“整天对着灰蒙蒙的天,冷冰冰的楼,挺怀念家乡的山水,可现在……” “社会总要发展的嘛!”老人继续收拾画架,“不过……” “总是破坏了才知道补救!”我指指周围,“你看,这小小的山城都在不断地扩张。” “是该觉醒了!”画家抬起头,背起画架,慢慢走远了。 天色尚早,我想到广场中心大厦看看。 大堂正在布置图片展,一张名为“伟大启航”的图片上,建筑设计师一手拿着规划图,一手指着远方的群山。图片下的文字说明,介绍了这位驰名中外的建筑设计师,赞扬他“感思故里”“回报乡梓”。 这位建筑设计师,赫然就是广场上的那位老画家——南山先生。(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写“我”是从山村“爬”进大都市的,“爬”字凸显出“我”进人大都市的不易,但近十年的大都市生活并没有给“我”带来归属感。 B.老人画里的青山碧水、田园生活和眼前的高楼、尘土、车水马龙形成鲜明对比,自然而然地引出“我”和老人的攀谈,也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C.“白云的间隙,隐隐约约露出些青绿色” ,既是快速发展的县城中青绿色越来越少的真实写照,也透露出“我”对面目全非的故乡的失望。 D.县城是”我”和老人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我”看老人作画的场景,彼此对话中流露出渴望城市建设“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愿景。 8.小说中的南山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9.结尾揭示了老人的另重身份是建筑设计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棨戟,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渡,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翦灭。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帝惜其能,遂不许之。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初,禁网尚简,但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书曰:“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符第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令,敛持威重也。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重慎,可立虎符,以绝奸端。昔魏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符以解赵围,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事有烦而不可省,费而不得已;盖谓此也。”书奏,从之。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视事七年,正化大行。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诏使治丧郡邸,赙绢千匹。(节选自《后汉书·杜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B.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C.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D.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棨戟,有缯衣或油漆的木戟,官吏出行作前导的仪仗。后常用以称贵宾或好友远道光临。 B.玺,印章最早的名称。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皇帝印章。 C.虎符,皇帝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用铜铸成虎形,分两半,两半相符才能生效。[来源:学科网] D. 坐,文中指定罪。古人可能因某事获罪,也可能受亲戚朋友等的牵连而获罪,即“连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杜诗部署军队,作战英勇。他抵达大阳,听说贼人企图北渡,与长史迅速烧毁船只,带领骑兵冲锋陷阵,消灭了敌人。 B.杜诗爱民帮民,深受爱戴。他担任地方长官,竭力兴修水利,改进农具,开垦农田,让百姓富裕,百姓将他比作父母。 C.杜诗顾全大局,一片赤诚。他身在地方,心系朝廷,为了封赏功臣,自己让出了大郡职位,而且主动向皇帝献言献策。 D.杜诗长期为官却生性节俭。他能为百姓的安定富裕而不懈努力,自己却一贫如洗,无田无宅,以致死后无葬身之地。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5分) (2)符第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令,敛持威重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红。[来源:学。科。网] 未报恩波② 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韩愈被贬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② 恩波:皇帝的恩泽。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歌首联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 B. 颔联“竞”与“闲”生动传神。“竞”字把嫩笋争相滋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踯躅花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写出来了。 C. 诗中所写之景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静,二是闲。表现了诗人此时悠闲超脱、了无羁绊的状态,以及自由闲适之情。 D. “斗觉”二字用得奇崛,诗人并没有直接点出情感,只说霜毛陡加,至于为什么变成这样,却不说明。诗意委婉,韵味醇厚。 15. 本诗第三联意蕴丰富,请概括这两句诗中主要蕴含了哪些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无论外界怎样看我,如笑我、嗔我、责我、辱我,或是赞我、敬我、哄我,我都能淡然处之。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有意思相似的句子,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 《诗经·氓》中,用比兴的手法表达女主人公一腔怨愤的两句式“_________,________”。 (3) 杜甫《春望》中哀叹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用细节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世纪之交以来的近二十年间,由于中国电视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板的热潮引起中国电视自主原创节目挤压至角落,中国电视行业创新自主能力明显下降。而《朗读者》坚定不移进行本土原创,打造出了中国电视的独特品牌,走出了中国电视节目本土化自主创新的成功道路。 中国电视节目的创新不是呈现为一种线性状态——从开始径直走向结束,而是呈现为一种循环状态——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有新的内容与形式加入,_____。但是很多电视人却习惯用一种机械进化论的思维去面对创新,经常会有电视人慨叹每隔三五年就是一代,一些年长的电视人甚至宣称自己已经不会做电视了,理由是他们熟悉的某种电视节目模式已经做到头了,而他们也已经是“______”了。近年来,( ),特别是在新兴媒体迅速发展的态势下,很多关于“电视将死”的呼声 。在这样令人困惑的氛围中,《朗读者》不信邪、不懈怠,坚持进行新探索,将已有的多种元素进行新的配置,从而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全新模式,有力地回击了那些宣称电视节目终结、电视将死的声音,让中国的电视节目在困境中看到了____的前景。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电视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板的热潮使中国电视自主原创节目挤压至角落,中国电视行业创新自主能力明显下降。 B. 中国电视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板的热潮将中国电视自主原创节目挤压至角落,中国电视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下降。 C. 由于中国电视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板的热潮,导致中国电视自主原创节目被挤压至角落,中国电视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下降。 D. 由于中国电视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板的热潮,造成中国电视自主原创节目被挤压至角落,中国电视行业创新自主能力明显下降。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复杂生存环境出现,电视行业陷入困境 B. 面临复杂生存环境,电视行业举步维艰 C. 电视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生存环境 D. 复杂生存环境出现使电视行业停滞不前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标新立异 绝处逢生 甚嚣尘上 峰回路转 B. 推陈出新 绝处逢生 满城风雨 柳暗花明 C. 标新立异 走投无路 满城风雨 峰回路转 D. 推陈出新 走投无路 甚嚣尘上 柳暗花明 20.下面是某校一次羽毛球邀请赛关于仲裁申诉的规定,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5分) 仲裁委员会受理各队对比赛过程中各种判罚的申诉。申诉程序:1.各参赛队在比赛过程中如对裁判的裁决有异议要求申诉的,由参赛队领队赶快向裁判长提出申诉。2.其他观赛同学在比赛过程中如对裁判的裁决有异议要求申诉的,在比赛结束后一天内写出书面申诉材料,并放上证明材料,当事双方写上姓名后,拿给仲裁委员会裁决。 21.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成功的人就像神灵的眼睛,总是把握先机;失败的人就像盲鸭的嘴巴,总是张口待食。 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女性柔美,男性阳刚”是中国传统的性别审美标准和性别气质。 不过,近几年来,一些占据荧屏的年轻男演员在服装、发饰乃至举止上逐渐“女性化”, 性别模糊趋势逐渐加剧,比如很多男演员爱美、爱打扮,说话娇滴滴的,甚至有兰花指、捂嘴笑等女性化动作。这种男性“阴柔美”,引发不少争议。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何思考与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横峰中学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 B。“它可望而可及,很容易逾越”错,可及,可逾越,但并不容易,从原文前两段的描述中可以判断选项说法错误。 2. D。“只能给他带来沉重和痛苦”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5段最后“也因了她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纯洁和真挚”。 3.C。“阅读宋词时从乐观的视角还是悲观的视角”错,应该是当事人的心态、视角。 选项C是对原文第1段内容的转述,原文是说“可以说,帘之妙处正在于它的隔未全隔,而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只看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如何……第一,乐观的视角:虽然隔帘看未真,但毕竟是看到了,这是何等的幸福和慰藉;第二,悲观的视角:虽然隐隐约约看到了,然而毕竟得不到真切实在的接触,这又是何等的痛苦和折磨。”,可知应该是当事人的心态、视角,并非选项所说的“阅读宋词时从乐观的视角还是悲观的视角”。可知选项转述错误。 4. C 本题中,C项,把“或然”说成“必然”,“到2050年我国城乡矛盾将逐步得到解决”不正确,根据材料三,我国“到2050年可能超过70%。”“一般要到城镇化率达到70%以后,城乡矛盾才能逐步得到解决”,只能说“有望逐步得到解决”。故选C。 5. C C项,无中生有(或曲解原文)。根据材料三,“工业化与城镇化保持了同步协调发展”,原文中无此信息(或并无此意)。故选C。 6. ①发展农业特色产业;②坚持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快速发展(或“农业现代化”);③推广生态立体种养模式;④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融合发展;⑤推行扶农惠农的农业保险制度;⑥成立类似于“农民协会”的组织服务农民。(共6分,一点一分)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本题中,结合“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不…….我国以城镇为主的人口分布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城镇化发展迈入中后期转型提升阶段”“在我国人口加速向城镇聚集的大趋势下,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同时,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避免出现乡村衰退问题,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把乡村建设成为与城市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园,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等句,可看出“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坚持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快速发展;推广生态立体种养模式;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从“该协会重视农业产业的整体利益和农民的政治、社会权益,适时将会员的具体意见反映至立法及行政机关,在政府与农业企业和农户间扮演着协调、沟通的角色”等句子可以,总结出“成立类似于‘农民协会’的组织服务农民”。 7、 C(“真实写照”“对面目全非的故乡的是我”分析有误) 8、 (1)画家。南山先生是知名画家,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浓浓的乡愁,“的山水油画带着浓浓的中国风,画展的主题就是“自然和谐,天人合一”” (2) 游子。他是充满乡愁的游子,他话青山、苍松绿水茅舍,找寻记忆中的故乡。 (3) 建筑设计师。他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设计师,为家乡设计发展蓝图,“回报乡梓”。(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分)(1)结尾出人意料。小说结尾揭示老人的另一重身份是建筑设计师,出乎意料,引发想象。 丰富了人物形象。小说最后明南山先生“赫然就是广场上那位老画家”,南山先生就是一位立体式的人物。 深化作品主题。作品体现了“乡愁与发展、理想与现实、成功与失落”等诸多矛盾。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D 11、D(文中是“因为”意) 12、C(只是有愿望,因皇帝不许,最终没有让出) 13、(1)杜诗认为自己没有功劳,为长期担任大郡长官而感到不安,请求降职,用以把职位让给功臣。(“以”、“不安”“降”各一分,句意2分) (2)符信会合无误,作为信用,这是用以证明国家的命令,表示重视,加强威信的。 (“所以”,用来;“明著”,表明;判断句;各一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县人。年轻时有才能,在郡里任功曹,有公正平和的美称。政权更迭时,被征召做了大司马府的官员。建武元年,在一年中迁升三次至侍御史,负责安定洛阳。当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不法,在百姓中横行霸道,百姓惶恐惊慌。杜诗告诫晓谕萧广,可他仍不改悔,于是将萧广去杀,回京后把这一情况向光武帝奏报。光武帝召见他,赐给他染戟,又派他巡视河东,去讨伐降服反叛的贼人杨异等。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谋划北渡,于是与长史迅速焚毁他们的船只,部署郡中士兵,率领骑兵追逐袭击贼兵,杀死杨异等人,贼兵终于被消灭。拜授为成阜昙令,到任三年,建树的政绩尤其显扬。 建武七年,升任汝南太守。他生活俭朴,施政清正平和,靠诛杀强暴的人建立威望,他还善于计划谋略,减少和爱惜民力劳役。又设计制造水排,铸造农具,使用的人力少,而收获多,百姓觉得这样的很便省。此外,还修建池塘,广泛开垦土地,郡中家家丰足富裕,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召信臣,所以南阳人称赞他说:“先前有召父,后来有杜母。”杜诗认为自己没有功劳,不应长期担任大郡长官,请求降职,用以把职位让给功臣。光武帝爱惜他的才能,所以没有同意这个请求。 杜诗喜欢推举贤才,多次举荐名人士清河人刘统以及鲁阳董崇等人。当初,法令制度还非常简单,朝廷还只是以皇帝的玺书调兵,没有虎符作凭信,杜诗上疏说:“臣下听说军队是国家的凶器,圣人对此极慎重。依照旧制,发兵都以虎符作凭信,其余的征调,仅用竹制的令牌。符信会合无误,作为信用,这是用以证明国家的命令,表示重视,加强威信的。先前发兵,只是用玺书,如果有奸邪的人欺骗作假,也无法知道。我认为军事行动还在进行,贼人尚未消灭,从各郡国征调军队,应该 19. D慎重,可以设置虎符,以断绝奸人作恶之源。先前魏国的公子无忌,威德远播邻国,仍要借助兵符才能解救对赵国的包围。如果如姬没有杀父之仇,公子无忌救赵也不会成功。事情有复杂不可以减省的,繁费出于不得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杜诗上书奏报,建议被朝廷采纳。 杜诗虽然在外地做官,仍然尽心于朝廷大事,有忠正的言论,好的建议,都随时进献上奏。任官七年,政令教化大大推行。建武十四年,因为派宾客为弟弟报仇,被征召问罪,正巧因病去世。司隶校尉鲍永上奏说,杜诗家中贫困,没有田宅,死后没有地方下葬。皇上下诏在郡中官邸治丧,并赐一千匹绢办理丧事。 14. C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C项,静与闲的景象背后其实是诗人的孤独与凄凉。 15. 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共6分,一点2分,答三答即可)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第三联“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意谓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中,尚还想“未报恩 波”,这表现出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 16、 (1).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 淇则有岸 隰则有泮 (3)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17. B 。仔细阅读划线句子“由于中国电视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板的热潮引起中国电视自主原创节目挤压至角落,中国电视行业创新自主能力明显下降”,滥用介词造成句子没有主语,删去“由于”;词语搭配不当,应该用介词“将”与“挤压至”搭配,原句用了动词“引起”;“创新自主能力”语序不当,应为“自主创新能力”。再来看选项,A项,“使中国电视自主原创节目挤压至角落”搭配不当,“创新自主能力”语序不当;C项,滥用介词“由于”造成主语残缺;D项,滥用介词“由于”造成主语残缺,“创新自主能力”语序不当。故选B。 18. C 根据后文“‘电视将死’的呼声”可知陈述对象是“电视行业”,特征是“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生存环境”。故选C。 19、D。第一处,标新立异:故意显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或者用往常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吸引人。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传)。文段中是“中国电视节目”“不断有新的内容与形式加入”用“推陈出新”。第二处,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绝处逢生: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又得到了出路。文中对应的是“他们熟悉的某种电视节目模式已经做到头了”,用“走投无路”。第三处,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形容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含贬义)。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文中是“呼声”,用“甚嚣尘上”。第四处,柳暗花明:形容柳树成荫,繁花耀眼的美景。后多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转机,看到希望。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有时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文中是“让中国的电视节目在困境中看到前景”,用“柳暗花明”。故选D。 20.(1) “赶快”改为“立即”;(2)“一天”改为“24小时”;(3)“放上”改为“附上”;(4)“写上姓名”改为“签字”;(5)“拿给"改为“交”。(一点一分,共5分)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本题需要注意题干提示“ 某校一次羽毛球邀请赛关于仲裁申诉的规定”。本题主要考查书面语口语运用。“赶快”属于口语,改为“立即”;“一天”含意不明确,并且是口语;“放上”属于口语,改为“附上”;“写上姓名”是口头语言,改为“签字”;“拿给”是口语,为“交”。 21.示例:勤奋的人就像天使的背囊,总是收获美丽;懒惰的人就像树中的蛀虫,总是侵蚀肌体。 (6分,写出一句给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也可酌情给分。) 22.(60分)请参照高考评分标准评分。 立意提示: ①男性应具有原本的“阳刚”之气。这既符合中华传统性别审美习惯,又符合社会性别分工的要求。 ②“刚”与“柔”不在外表,而在内涵。判断男性有无阳刚之气,不能只看外表,更要看其健康行为、责任意识、担当能力等。 ③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男性“阴柔美”。一个社会应该允许、支持每个人有自己的社会性别实践,这样才能构成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 ③文明社会理应审美多元。当前社会越来越文明、多元,审美也应多元。审美的多元化,正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其他立意,符合材料内涵、言之成理亦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