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若要帮助人类认识自己,需要有建立在人性认识基础上的自审意识,以及危机意识、大生态意识和大爱意识。。 古希腊苏格拉底在德尔斐神庙上刻下这一铭语:认识你自己。它成为千百年来人自我觉醒的警句。现代人的悲剧就在于由于不能认识自己而蹈入盲区,或导致与外部世界的种种冲突,诸如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科学的关系等。人类的各种危机根源于人类自身,要克服这种危机,需从人自身入手。这方面文学大有可为,因为文学是“人学”,正是追问和塑造人的灵魂的学问。 文学要帮助人类认识自己,首先要有自审意识。真正伟大的作家本质上都是思想家,他在人的灵魂深处发现更隐蔽的东西。鲁迅十分赞赏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的灵魂“挖掘得深的本领”,说他能在“罪恶深处拷问出洁白来”。同样,一个“洁白”的人拷问到最后,也可以挖出他的污秽来。卡夫卡在文学上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用怪诞、荒诞、悖谬等非同寻常的手法,有效地揭去长期掩饰在人们身上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让人们进一步认清自己生存的真实境况。难怪20世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卢卡契都承认卡夫卡“属于更高层次的现实主义家族”。 自审意识需建立在对人性的认识基础上。现代社会一方面脱离了基本的食物链式生存方式;一方面仍然带有食物链的标记,随时准备弱肉强食,若将这两种现象办以概括,就是“善恶并存”,这是人性本质。伟大诗人歌德创作的《浮士德》,在主人公开拓进取的道路上始终有一个名叫梅菲斯特费勒斯的魔鬼伴随,伺机使坏,诱使浮士德犯错甚至犯罪。这个故事既是人类进步历史的隐喻,也是个人成长的隐喻,一个人的成长总是进取精神与消极精神相伴而行。德国马克思主义伟大戏剧家兼诗人布莱希特,也在其剧作《四川好人》中令人信服地塑造了一个亦好亦坏的女主人公形象。如何让“人”对自己的内心有所审视?有能耐的作家自有办法。例如剧作家迪伦马特在《老妇还乡》中采用的是“精神围攻法”:他让年轻时犯有过失的主人公突然陷入猝不及防的精神围攻之中。不管主人公怎样东奔西突,只见包围圈日益收紧,绝望中他开始反省自己,决心用生命赎回这一罪过。于是这个人物形象不再猥琐,涅槃出一种“庄严的气派”。 其次,文学要有危机意识和大生态意识,以地球为背景建立一种大生命系统,关爱任何一种生命的现状与未来。卡夫卡小说《地洞》中有这样一句话:“危险迟迟不来,但又时时防备着它来。"这句话言简意赅,堪称现代人生存境况的写照。事关人类生存问题,文学可关注的空间很大。优秀的作家不仅是思想家,还是预言家。20世纪20年代,生态问题还没有突显出来的时候,德国表现主义作家德柏林就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山岳、海洋与巨人》,预言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制掠夺带来的后果。 与此同时,文学需有大爱意识,文学家应该具有人类良知。例如原子弹问世后,迪伦马特写出了《物理学家》一剧,追问科学家:你是不顾一切地发明呢,还是以维护人类命运为前提呢?此剧一经问世,一年半之内仅在德语国家就上演了1500多场,引起了人们的反思。还有一种大爱体现于深层的人性关怀,一个在历史学家或法学家笔下的罪人,在文学家笔下却很可能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文学家有义务写出人的思想情感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可以说,人类认识宇宙真理的路有多多长,人类认识自我的路就有多长。这一论断的确立当可使经常鼓噪或担心“文学死了”的人们安稳地入睡了。 (摘编自叶廷芳《文学当助人识己》)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是“人学”,是追问和塑造人的灵魂的学问,它可以解决人类的各种危机。 B. 怪诞、荒诞、悖谬等非同寻常的手法的运用,使卡夫卡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C. 现代社会仍然存在“弱肉强食”这一食物链标记,可见“恶”也是人性的本质。 D. 人类认识自我的路还很漫长,文学具有帮助人类认识自己的功能,永远不会“死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通过对文学功能的分析,论证了文学具有帮助人类认识自己的作用。 B. 文章举《老妇还乡》这部作品的例子,论证了文学是如何计人审视自己的内心的。 C. 文章举《地洞》和《山岳、海洋与巨人》,论证了文学具有危机意识和大生态意识。 D. 在作者看来,写出人思想和情感复杂性的文学家,是具有大爱意识和人类的良知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认识你自己”成为千百年来人类自我觉醒的警句,是因为千百年来人们常常很难认识自己。 B. 文学的自审意识是在对人性的认识基础上,帮助人们们挖掘出人类灵魂深处更加隐秘的东西。 C. 文学家比历史学家和法学家更需要良知,因为文学需要更深层的人性关怀,更需要大爱精神。 D. 文学当助人识己,这个观点一方面肯定了文学的作用和功能,同时也对文学创作提出了期待。 【答案】1. D 2. C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等”,A项,“可以解决人类的各种危机”过于绝对,且于文无据;B项,“怪诞、荒诞、悖谬等非同寻常的手法的运用,使卡夫卡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说法错误,卡夫卡伟大的原因是“有效地揭去长期掩饰在人们身上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让人们进一步认自己生存的真实境况”;C项,““恶”也是人性的本质”说法不正确,文中说“人性本质是‘善恶并存’”。故选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C项,“论证了文学具有危机意识和大生态意识”说法错误,论证了文学应该具有危机意识和大生态意识,而不是文学已经具有或全部具有。故选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C项,“文学家比历史学家和法学家更要良知”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提及。故选C。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类的题目,题目一般以“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比如本题C项,“文学家比历史学家和法学家更要良知”属于无中生有。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戏痴 梅寒 临城面山向水,地处水陆交通要塞,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小城虽然不大,城中有钱有闲人家却不少。临城的戏园茶馆也就格外多,南来的北往的戏班子,来临城,没有一家不赚个钵满盆满满载而归的。 在临城,余家是响当当的大户,余家老太太一口气连生五子,五个儿子中有四位子承父业开染坊做买卖,只有年纪最小的余五让父母大失所望。余五也生得人高马大气宇轩昂,却天生不喜欢做生意,倒是对游山玩水逛街下馆子挺在行。老爷子看不习惯,软硬兼施,企图把这个最小的儿子拉入商海正途,无奈余五是那扶不起的阿斗,心思全然不在那里。老爷子也只好放手,由了他去。余五自此越发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活得没了章法。 余五爱听戏,临城凡是搭台唱戏的地方,没有一处少得了余五的身影。余五彼时年纪正轻,家世又好,每每出行,华服香车,仆从前呼后拥。所过之处,街里街坊斜睨皱眉,心下慨叹老余家出了这等败家之子。到得戏园茶馆,余五所受待遇却完全是另一幅景象,老板笑脸相迎,台上扮戏的演员更是恭恭敬敬地称余五“五爷”。 这一声“五爷”也不是白白叫得的,别看余五没有经商的天赋,对戏,对台上的戏子们而言,余五可谓知己。当然,余五也不可能成为所有戏子们的知己,他爱戏,捧角儿,只捧自己欣赏中意的人儿。不入他戏眼的,他连正眼都不瞧一下。也怪,但凡入了余五的戏眼,被他着意去捧的戏子,无论花旦还是老生,最终无一不红,无一不火。也正为此,五爷这个名字在梨园界越叫越响,前来奉承巴结五爷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入了这一行,吃了这碗饭,谁个不想成角儿? 五爷却有五爷的标准,不肯轻易出手,他也决不轻易放弃。他不看好的戏子,哪怕将相王侯携了金玉满堂来找他也不肯叫一声“好儿”,他看好的,哪怕两手空空,他也场场都会准时前去捧场叫好儿。 有时,城东城西,两边的戏班子摆开擂台,同时开唱,刚好两个戏班子里都有五爷要捧的角儿。这下可就忙坏了五爷和他手下的那些人,东城听一半,赶紧勒马上车,急匆匆往西城赶,西城听过紧要处,再匆匆忙忙往东城赶。因为对台上的戏了然于胸,哪里出彩儿,哪里该叫好儿,五爷把握得恰到火候,一个晚上在城东城西间穿来穿去,竟然也不耽误五爷为两边要捧的角儿叫好儿。这也是一种本事。 那年,邻省有一个戏班来临城搭台唱戏,其中有一个唱花旦的少年,十四五岁,生得儒雅俊秀,唱腔深情婉转。五爷坐在台下,搭眼一望,侧耳一听就觉得他是一块唱戏的料。自此后,每有少年的戏,五爷一场不落。等那戏班在临城唱到第二十五天的时候,五爷同往常一样前去听戏,却发现台上的少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位陌生脸孔。五爷急了,匆忙去后台打探,方知唱戏的少年嗓子出了问题,那会儿正神情落寞地在给班主烧水沏茶呢。看到五爷前来,少年的眼圈儿一下子就红了。 五爷去找班主,让少年继续出台唱戏。班主面露为难之色:孩子的嗓子坏了,怕是祖师爷没赏他这碗饭吃啊……五爷不知怎么的,就认定这少年日后必成大器。那晚与班主商议不成,五爷竟然做出一个平生以来最疯狂也最大胆的决定。他花了几百两银子将少年从戏班里赎出来,又花几百两银子带着少年去求名师:孩子,只要找对师傅,别看你嗓子坏了,你仍然能成名成角儿。 五爷的这一举动差点把家里的老爷子气得吐血。 少年对五爷的举动,却是感激涕零,在五爷面前长跪不起,要认五爷为义父。五爷没应承,扶起少年就俯身去掸少年膝盖上的土:演戏有三境,一要演“准”二要演“美”三要演出“味儿”,这就好比“三级跳”,一跳要比一跳难啊,难能可贵,你小小年纪,就已悟得演戏的第三境了。好好唱吧。 自此,五爷与少年以朋友相称。少年仍旧称五爷为五爷。 五爷大半辈子只爱戏、捧角儿,无心商海仕途,无心娶妻生子,家中所有积蓄几乎全部被挥霍在这上面,父母在时还好,等到父母归西,家里四分五裂,五爷自己的生活都变得困难。五爷仍旧痴迷于戏,那份痴迷却仅仅局限于自己家里那台老旧的唱机。唱机滋滋拉拉,当年他捧红的那些角儿,在咿咿呀呀地唱。年迈的五爷眯着眼睛,摇着纸扇半躺在院中的摇椅上,听到至情处,手上的纸扇“啪”的一合, “好!”那一声,气息不减当年。 却再也没有如潮的“好——”来附和了,只有院角的一树洋槐叶子在“唰啦啦”地响…… 五爷病危,想念自己昔日捧红的那些角儿,老生,花旦,小生…… 却无一个前来。除了那个他曾为他赎身的少年——彼时,那少年已是红透大江南北的名伶。 看到五爷老态龙钟病体恹恹,身边唱机里依然在放着师兄师妹们的唱片,名伶的眼眶儿就湿了:五爷,这些年,为这,可苦了你哇…… 不苦,不苦,苦因是迷,乐因是悟,五爷好的就是这一口儿哇…… 五爷长叹一声,欣然闭目……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余五年轻时未能继承家业,每每出行,华服香车,仆从前呼吋后拥,这在一定程度上注定了余五晚年悲剧命运出现的必然性。 B. 余五在梨园影响巨大,只要是被他捧过的戏子,无论个人条件如何,最终没有哪一个不红火的,唱花旦的那位少年便是典型的例证。 C. 余五为了赎出已经被戏班子淘汰的少年,竟然花出几百两银子,这把其父气得叶血。这一细节暗示了余五父亲是被气死的。 D. 烘托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色。余五父亲以及街坊的眼光和态度等侧面描写的文字虽然不多,但是它们对突出余五对戏的痴迷作用明显。 5. 小说中的余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 有人认为小说中的余五是个缺乏责任感的人,你赞问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D 5. ①(对戏)执着。余五不事营生,痴迷戏曲,他天生不喜欢做生意,尤其喜欢听戏.在各地戏园子游刃有余,颇受人尊敬。②(对人)仗义。余五惜才爱才,仗义疏财。他爱惜花旦少年的戏曲才华,花重金为花旦少年赎身并为其寻访名师。③(对生活)乐观。余五乐而忘忧,心怀坦荡。他晚年虽孤苦无依,但仍然以听戏自娱自乐,悟出苦中作乐的真谛。 6. 示例一:赞同。①对父母缺乏责任感。余五从小自私角利,只顾自己的喜爱,缺乏一种为人子的责任感。②对自己缺乏责任感。余五大半辈子不事产业,也无心商海仕途,无心娶妻生子,为了自己的个人喜好大肆挥霍家中积蓄,致使自己一辈子一亊无成。 示例二:不赞同:余五看似自私,没有责任感,其实其责任感另有体现,如对戏剧,对演员。他看似任性.放荡.实則执着于戏剧,执着于自己心爱的事业;所谓的苦中悟乐,也是痴迷于戏剧艺术的无奈之情的曲折表达。 【解析】 4. 试题分析:A“余五晚年悲剧命运”这一说法错误,在常人看来是如此、但在余五看来,却末必是悲剧命运。B“只要是被他棒过的戏子——无论个人条件如何,最终没右哪一个不红火的”这一说法以偏概全.绝对化C“这把其父气得吐血”和“这一细节暗示了余五父亲是被气死的”这一分析无中生有,于文无据。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5.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小说中人物性格概括类试题,要注意结合文本中的情节概括人物性格,本题可以概括为,执着。余五不事营生,痴迷戏曲,他天生不喜欢做生意,尤其喜欢听戏.在各地戏园子游刃有余,颇受人尊敬;仗义。余五惜才爱才,仗义疏财。他爱惜花旦少年的戏曲才华,花重金为花旦少年赎身并为其寻访名师; 乐观。余五乐而忘忧,心怀坦荡。他晚年虽孤苦无依,但仍然以听戏自娱自乐,悟出苦中作乐的真谛。 6.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和题干的把握作答本题,本题很开发,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即可。赞同。①对父母缺乏责任感。余五从小自私角利,只顾自己的喜爱,缺乏一种为人子的责任感。②对自己缺乏责任感。余五大半辈子不事产业,也无心商海仕途,无心娶妻生子,为了自己的个人喜好大肆挥霍家中积蓄,致使自己一辈子一亊无成。不赞同:余五看似自私,没有责任感,其实其责任感另有体现,如对戏剧,对演员。他看似任性.放荡.实則执着于戏剧,执着于自己心爱的事业;所谓的苦中悟乐,也是痴迷于戏剧艺术的无奈之情的曲折表达。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一)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仇览字季智,一名香,陈留考城人也。少为书生淳默,乡里无知者。年四十,县召补吏,选为蒲亭长。劝人生业,为制科令,至于果菜为限,鸡豕有数,农事既毕,乃令子弟居,还就黉学。其剽轻游恣者皆役以田桑严设科罚躬助丧事赈恤穷寡期年称大化览初到亭,人有陈元者,独与母居,而母诣览告元不孝。览惊曰:“吾近日过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及至耳。母守寡养孤,苦身投老,柰何肆忿于一朝,欲致子以不义乎?”母闻感悔,涕泣而去。览乃亲到元家,与其母子饮,因为陈人伦孝行,譬以祸福之言。元卒成孝子。乡邑为之谚曰:“父母何在在我庭,化我枭哺所生。” 时考城令河内王涣,政尚严猛,闻览以德化人,署为主簿。谓览曰:“主簿闻陈元之过,不罪而化之,得无少鹰鹘之志邪?”览曰:“以为鹰,不若鸾凤。”涣谢遣曰:“枳棘非鸾凤所栖,百里岂大贤之路?今日太学曳长裾,飞名誉,皆主簿后耳。以一月奉为资,勉卒景行。” 览入太学。时诸生同郡符融有高名,与览比宇,宾客盈室。览常自守,不与融言。融观其容止,心独奇之,乃谓曰:“与先生同郡壤,蝰房牖。今京师英雄四集,志士交结之秋,虽务经学,守之何固?”览乃正色曰:“天子修设太学,岂但使人游谈其中!”高揖而去,不复与言。后融以告郭林宗,林宗因与融赍刺就房谒之,遂请留宿。林宗嗟叹,下床为拜。 览学毕归乡里,州郡并请,皆以疾辞。虽在宴居,必以礼自整。妻子有过,辄免冠自责。妻子庭谢,候览冠,乃敢升堂。家人莫见喜怒声色之异。后征方正,遇疾而卒。 (节选自《后汉书卷七十六 循吏列传第六十六》) 【注】鹰鹘:鹰隼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其剽轻游恣者皆役/以田桑严设科罚/躬助丧事/赈恤穷寡/期年称大化/ B. 其剽轻游恣者皆役/以田桑严设科罚/躬助丧事赈恤/穷寡期年/称大化/ C. 其剽轻游恣者/皆役以田桑/严设科罚/躬助丧事/赈恤穷寡/期年称大化/ D. 其剽轻游恣者/皆役以田桑/严设科罚/躬助丧事赈恤/穷寡期年/称大化/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黉,古时候指学校。“庠”“序”“校“”以及“杏坛”“槐市”等在古时候都可指称学校。 B. 署,指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古时候指代理官职的还有“领”“判”“知”“权”等。 C. 诸生,指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如增生、附生、廪生等,统称诸生。 D. 刺,指古时谒见时所用的名帖。汉初未有纸,削木竹为刺,写姓名于上,故又称门刺。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仇览长于治理。他在作蒲亭长时,鼓励百姓从事生产,制定律令,在不长的时间里把地方治理等很好。 B. 仇览以德化人。他在担任主簿期间,遇到陈元的母亲诬告陈元不孝,他劝导陈元母亲,成就陈元的孝名。 C. 仇范胸怀大志,王涣知道仇览胸怀鸾凤之志后,鼓励他走出考城,到太学求学,并拿出一个月的俸金资助他。 D. 仇览为人方正。在太学时因为不喜游谈交友,而不与同郡的符融说话;平日居家,也要以礼要求自己。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谓览曰:“主簿闻陈元之过,不罪而化之,得无少鹰鹘之志邪?” (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答案】7. C 8. B 9. B 10. (1)(王涣)对仇览说:“主薄你知道陈元的过错,不处置他反而感化他,难道不是少了一点鹰隼的手段吗。 (2)假如以(现今)偌大的天下,而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列于六国的下等了。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剽轻游恣者”“田桑”“科罚(惩罚条文)”“丧事”“穷寡”,虚词“其”“以”,“皆役以田桑”意思是“都用耕田桑蚕之事役使他们”,意思完整,不可以断开,“躬助丧事”和“赈恤穷寡”。结构相似,中间断开,再结合本句意思:那些剽悍轻浮放荡不羁的人,全都用耕田桑蚕之事役使他们,严格制定惩罚条文。他亲自帮助(有困难的人)办丧事,救助抚慰贫困孤寡的人。一年以后人们称赞当地有了很大改变。句子可以断开为:其剽轻游恣者/皆役以田桑/严设科罚/躬助丧事/赈恤穷寡/期年称大化/故选C。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B项,“古时候指代理官职的还有‘领’‘判’‘知’‘权’等”说法不正确,“领”“判”“知”没有指代理官职的功能。故选B。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B项,“他在担任主簿期间,遇到陈元的母亲诬告陈元不孝”,说法不正确,此事发生于他任主簿前,陈元母亲也并非诬告。故选B。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过”,过错;“罪”,名词作动词,处置;“化”,感化;“得无”,难道不是。(2)句中:“苟”,假如;“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偌大的天下;“故事”,旧事;“下”,下等,下面。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仇览字季智,是陈留县考城人。青年时为书生,淳朴寡言,乡里人都不知道他。四十岁时,县府征召他补任官吏,选拔他当蒲亭长。他鼓励人们发展生产,为百姓制定法令条文,以至到果树蔬菜定出限额,鸡猪规定数量。农事完毕之后,就让子弟们住在一起,回到学校学习。那些剽悍轻浮放荡不羁的人,全都用耕田桑蚕之事役使他们,严格制定惩罚条文。他亲自帮助(有困难的人)办丧事,救助抚慰贫困孤寡的人。一年以后人们称赞当地有了很大改变。仇览刚到蒲亭时,有个叫陈元的人,独自与母亲居住,可是他的母亲到仇览处控告陈元不孝。仇览吃惊地说:“我近日经过你们家,看到房屋很整齐,田地按时耕耘。这个人不是恶人,应当是教育感化没有做到罢了。(你作为)母亲守寡养育孤儿,自己受苦接近年老,怎么能因一时发泄愤怒,把不讲道义之名送给儿子呢?”这位母亲听了很感动、很后悔,流着泪离开。仇览就亲自到陈元家,和他们母子饮酒,乘机向陈元讲述人伦孝敬的行为,用祸福之类的话使他领会,陈元终于成为孝子。 当时考城县令河内人王涣,政事崇尚严厉,听到仇览用道德感化人,委任仇览当主簿。他对仇览说:“你听到陈元的过错,不治罪而感化他,莫非缺少鹰鹯一样威猛的心志吧?”仇览说:“我以为鹰鹯(虽威猛但)不如鸾凤(美好)。”王涣致谢送走他说:“枳树荆棘不是鸾凤栖息之处,百里之路哪里是你这样大贤人走的路呢(意为前程远大)。今日太学中那些人拖着长长的衣襟,名誉飞扬,都在你之后罢了。我拿一个月的俸禄作为资助,勉励你最终成就崇高的品德。” 仇览进入太学,当时生员中同郡的符融有很高的名声,跟仇览挨着屋子住,常常宾客满屋,仇览常常坚守自己的心志,不跟符融谈话。符融观察他的容貌举止,内心唯独认为他与众不同,就对他说:“我和您是同乡,房子相邻,现在应变城英雄从四方聚集,是志士结交之时,您虽然致力经学,可守住学业为什么这样坚定?”仇览于是面色严肃地说:“天子建立太学,难道只是让人们在这里游谈吗?”然后向符融高高地拱手施礼离开,不再跟他说话。后来符融把此事告诉了郭林宗,林宗于是与符融带着名帖到住处拜见仇览,于是请求留下住宿。林宗很是感叹,下床向仇览行礼。 仇览学习完毕回到乡里,州郡官府一起邀请他为官,他都用生病推辞。虽然在家闲居,他一定用礼法严格要求自己。妻子儿女有过失,他就脱帽(表示犯过失)自责。妻子儿女在院中道歉,等到仇览戴上帽子,才敢走进堂屋。家人没有谁见过他因喜怒在说话声音和脸色上表现出的不同。后来他被征召为方正之人,生病后来去世了。 文言文阅读(二)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僧达,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少子。兄锡,质讷乏风采。太祖闻僧达蚤慧,召见于德阳殿,问其书学及家事,应对闲敏,上甚知之,妻以临川王义庆女。 少好学,善属文。年未二十,以为始兴王浚后军参军,迁太子舍人。坐属疾,于杨列桥观斗鸭,为有司所纠,原不问。性好鹰犬,与闾里少年相驰逐,又躬自屠牛。义庆闻如此,令周旋沙门慧观造而观之。僧达陈书满席,与论文义,慧观酬答不暇,深相称美。与锡不协,诉家贫,求郡,太祖欲以为秦郡,吏部郎庾炳之曰:“王弘子既不宜作秦郡,僧达亦不堪莅民。”乃止。寻迁太子洗马母忧去职兄锡罢临海郡还送故及奉禄百万以上僧达一夕令奴辇取无复所余。服阕,为宣城太守。性好游猎,而山郡无事,僧达肆意驰骋,或三五日不归,受辞讼多在猎所。民或相逢不识,问府君所在,僧达曰:“近在后。”元嘉二十八年春,索虏寇逼,都邑危惧,僧达求入卫京师,见许。贼退,又除宣城太守,顷之,徙任义兴。 三十年,元凶弑立,世祖入讨,普檄诸州郡;又符郡发兵,僧达未知所从。客说之曰:“方今衅逆滔天,古今未有,为君计,莫若承义师之檄,移告傍郡,使工言之士,明示祸福,苟在有心,谁不响应,此策上也。如其不能,可躬率向义之徒,详择水陆之便,致身南归,亦其次也。”僧达乃自候道南奔,逢世祖于鹊头,即命为长史,加征虏将军。 上即位,以为尚书右仆射,寻出为使持节、南蛮校尉,加征虏将军。僧达自负才地,谓当时莫及。上初践阼,即居端右,一二年间,便望宰相。及为护军,不得志,乃启求徐州,上不许。僧达三启固陈,上甚不说。期岁五迁,僧达弥不得意。 吴郭西台寺多富沙门,僧达求须不称意,乃遣主簿顾旷率门义劫寺内沙门竺法瑶,得数百万。荆、江反叛,加僧达置佐领兵,台符听置千人,而辄立三十队,队八十人。又立宅于吴,多役公力。坐免官。 (节选自《宋书·王缯达传》)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寻迁太子洗马/母忧去职/兄锡罢临海郡/还送故及奉禄百万以上/僧达一夕令奴辇取/无复所余/ B. 寻迁太子洗马/母忧去职/兄锡罢临海郡/还送故及奉禄百万以上僧达/一夕令奴辇取/无复所余/ C. 寻迁太子洗马/母忧去职/兄锡罢临海郡还/送故及奉禄百万以上/僧达一夕令奴辇取/无复所余/ D. 寻迁太子洗马/母忧去职/兄锡罢临海郡还/送故及奉禄百万以上僧达/一夕令奴辇取/无复所余/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檄,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在本文中是讨伐州郡的意思。 B. 持节,官名。魏晋以后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为剌史总军戎者。 C. 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还有很多,例如践祚、践极、践统等。 D. 沙门,原为古印度各个宗教派别出家者的通称,佛教盛行后专指佛教僧侣。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僧达自幼好学,善于为文。太祖听说他很聪慧,在德阳殿召见了他,他回答得从容闲雅,太祖很欣赏他,让他娶了临川王刘义庆的女儿。 B. 王僧达喜好游猎,荒怠政务。任宜城太守时,他有时三五天不回郡,有时遇到老百姓,百姓问他太守在哪儿,他对百姓说:“很近,就在后面。” C. 王僧达出身高贵,平乱有功。他没满二十岁时就跟在当时的始兴王刘浚身边做事,后来刘浚起兵平叛,他加人了刘浚的队伍,被封为征虏将军。 D. 王憎达贪恋钱财,强取豪夺。吴郡西台寺很多和尚富有,王僧达向寺中索要,感到不满意,就带着手下人拦劫寺里的和尚竺法瑶,搞到了几百万。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僧达求人卫京师,见许。贼退,又除宜城太宇,顷之,徙任义兴。 (2)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祭十二郎文》) 【答案】11. C 12. A 13. D 14. (1)王僧达请求回京参加防卫,被朝廷允许,敌人退走,又任宣城太守。不久,再转任义兴太守。 (2)我对上不孝对下不慈,既不能与你相互照顾着生活,又不能和你一块死去。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太子洗马”“职”“兄锡”“临海郡”“僧达”“奴”,“兄锡罢临海郡还”意思是“哥哥王锡从临海郡罢官回来”,意思完整,不能断开,“僧达”是“一夕令奴辇取”的主语,整句话意思是“王僧达一天夜晚叫奴婢们用车子装走”,不能断开,再结合本句意思:不久升任太子洗马,母亲去世离职了一段时间,他哥哥王锡从临海郡罢官回来,当地对旧太守的赠送以及俸禄共有一百多万钱。王僧达一天夜晚叫奴婢们用车子装走,一点也没有剩下。句子可以断开为:寻迁太子洗马/母忧去职/兄锡罢临海郡还/送故及奉禄百万以上/僧达一夕令奴辇取/无复所余/故选C。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理解时,害要注意结合文本内容。本题A项,“在本文中是讨伐州郡的意思”说法错误,在本文中“檄”是“晓谕”的的意思。故选A。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D项,“王僧达向寺中索要,感到不满意,就带着手下人拦劫寺里的和尚竺法瑶”说法错误,是派遣主簿顾旷带人劫持竺法瑶。故选D。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见”,表被动;“除”,授官,任命;“顷之”,不久;“徙”,转任。(2)句中:“不孝不慈”省略句,补出省略部分,我对上不孝对下不慈;“相养以生”,相互照顾着生活;“相守以死”,相互守护一块死去。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王僧达,琅邪郡临沂人,是太保王弘的小儿子。他哥王鍚朴实无华,文帝听说僧达早熟、在德阳殿召见了他,问他的书法,谈过的书和家庭等事。王僧达回答得从容闲雅,文帝非常喜欢,让他娶了临川王刘义庆的女儿。 文帝三十年(453),刘邵杀了文帝,孝武帝回军讨伐,向各州各郡普遍下了檄文,又下兵符命各郡发兵。王僧达不知道应该站在哪一边,他手下的一个谋士说:“当今刘邵杀文帝,罪恶滔天,古来没有第二件的,为太守您作考虑,可以选择部分忠诚的部下,谨慎选择水上陆地的途径,亲自回到南边。”僧达于是从山间小路投身南方,在鹊头遇上孝武帝,孝武帝马上叫他当长史,加号征虏将军。 孝武做皇帝,让他当尚书右仆射,不久又外出为使持节,南蛮校尉,加号征虏将军。王僧达凭着他的家庭出身和自己的才能,认为自己当世无双。孝武刚当皇帝,他便居高位,只过一二年,便想当宰相。等到只当护军将军,王僧达非常不高兴,于是他请调任徐州当刺史,写了一篇上奏,孝武帝又不同意,王僧达多次上奏,坚持自己的请求,孝武帝很不高兴。一年之内,五次贬官,僧达更加不得意。 吴郡城西西台寺里面有很多很富的和尚,王僧达向他们索要财物没有满足需求,于是派主簿顾旷带手下门生、义徒拦劫寺里的和尚竺法瑶,搞到了几百万。荆州和江州反叛时,孝武帝命王僧达在吴郡加置佐领兵, 原本下令置兵一千人,但王僧达却建立三十个小队,每队八十人。又在吴郡建立自己的豪华住宅,多次使用当地公家壮丁。因此事被免官。 古代诗哥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野老歌 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渭川田家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15.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野老歌》和《渭川田家》的首联分别用“贫”“穷"字,非常精炼、准确概括当时多村贫穷的境况。 B. 《野老歌》中谈到老农虽然在山中耕种三四亩地,但依旧生活贫困,不得不叫儿子登山采橡实充饥。 C. 《渭川田家》围绕“归”字描绘了傍晚“牛羊归巷”“野老拄杖等候牧童”“农夫们下地归来”三幅画面。 D. 从艺术手法上看,《野老歌》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而《渭川田家》主要是运用了白描的艺术技巧。 E. 两诗都写了田家生活,《渭川田家》比《野老歌》描写得更加详细,也更加真实,也更符合田园诗的特点。 16. 两首诗都写到了“野老”,他们的生活状态有何不同?作者想通过他们,分别传递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5. AE 16. 张诗的野老贫穷艰辛,王诗温馨惬意。张诗借此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间情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王诗借此表现对出园生活的爱喜、向往和归隐田园的渴盼。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两项”,A项,“准确概括当时多村贫穷的境况”赏析不正确,王诗中“穷巷牛羊归”中“穷巷”应为“深巷”之意;E项,“《渭川田家》比《野老歌》描写得更加详细,也更加真实,也更符合田园诗的特点” 的赏析属于子虚乌有,胡说八道。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写田园生活,都符合田园诗的特点,两首诗所写的内容不同,描写的角度不同,表达的情感主旨也不同,不存在谁比谁怎么样问题。《野老歌》写农民在租税剥削下的悲惨生活,并与富商大贾的奢侈生活对比,反映了不合理会现实。而王诗王诗表现对出园生活的爱喜、向往和归隐田园的渴盼。故选AE。 ........................ 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蜀相》在评价诸葛亮时,借刘备“_______”这一举动,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 (2)《离骚》中写作者向古圣先贤学习,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作者通过“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4)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 (5)《小石潭记》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三顾频烦天下计 (2). 伏清白以死直兮 (3). 固前圣之所厚 (4). 连峰去天不盈尺 (5). 枯松倒挂倚绝壁 (6). 千里马常有 (7). 而伯乐不常有 (8). 凄神寒骨 (9). 悄怆幽邃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频烦、清、固、盈、倚、常、凄、悄怆幽邃。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话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大量非本小区人员居住在小区地下室,严重影响居民的安全保障!业主们忍无可忍,多次投诉街道综合治理办。 ②中国渔政201船开始向北返航,离开钓鱼岛海域,我在右侧的甲板上看到,两艘日本巡逻舰还是不即不离地随行在旁。 ③李达康看着眼前这位和自己共事了十多年的问事,他深深感到,这次分离,他们很快就会 相去无几。 ④应该看到,结构调整是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培育一个成熟的产业需要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 ⑤由于标签缺失、信息不足,少数不法经营者趁机以次充好、掺杂掺假,致使散装食品浑水摸鱼、良莠不齐。 ⑥不确定的研究成果,不应去蹭某个社会热点,只应有一说一,弃用“也许”“大概”等模棱两可的词汇。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全都正确的一项”,①忍无可忍:再也忍受不下去了。符合语境;②不即不离:即:接近,靠近;离:疏远,离开。 指对人既不接近,也不疏远。多指对人似亲非亲、似疏非疏的关系。运用的对象不对。③相去无几: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与语境不合;④一蹴而就: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符合语境;⑤浑水摸鱼:比喻趁混乱的时候从中捞取不正当的利益。此处该为“鱼目混珠”;⑥模棱两可:模棱:含糊,不明确;两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 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符合语境。故选B。 1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国际金融论坛研究院执行院长、香港大学教授肖耿6日在北京出席国际金融论坛年会时认为,中国不应花过多努力考虑经济增长率。 B. 到非洲打拼了近40年,胡介国不仅拼得了数亿身家,还成为中国和尼日利亚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尼日利亚成为名人。 C. 快节奏的社会,一些人轻视书写错误,有人认真追究错误则往往被视为“不识趣”,这实际上代表了一些人遇事不认真且反对“较真”。 D. 只要还有一个人乃至一家一户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奋斗。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搭配不当,应将“努力”改为“精力”。C成分残缺,句末加上“的处事态度”;D语序不当或逻辑错误,应将“一个人”和“一家一户”互换位置。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20. 选出下面几个话语情境中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 萧峰对段正淳说:“大理段王爷,令千金在此,你好好的管教吧!”说着携起阿紫的手,走到段正淳身前,轻轻将她推过去。(小说《天龙八部》第四十一回) B. “以自身的品性、资质和特定条件下的作为论,汉献帝在历代帝王中可算中上水平,如果按照大众对贤君的惯常定义,汉献帝也完全可以忝列其中。”(某电视节目评价汉献帝) C. 参加中国围棋世界冠军争霸赛的选手古力赛前表示:“明天的对手是江维杰,他在上届比赛中曾把我打下了冠军的宝座,希望他明天能承让。”(腾讯体育消息) D. 这份购房合同是我方当事人在中介的忽悠下签订的,依法应认定无效。(某律师向法庭呈送的上诉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用语得体的考点。B“忝列”改为“名列”,“忝列”是一个谦词,评说别人则有贬抑的意味,与语境不合。C“承让”改为“手下留情”,“承让”是比赛时获胜方所说的谦词,意思是自己胜的侥幸,承蒙对方的谦让,不能请对方“承让”。D“忽悠”改为“欺骗”,“忽悠”属于方言口语,司法文书要使用正规的书面语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得体答题技巧主要有: 1.转述得体,不改原意。转述是对信息进行转达,发出信息者、接受信息者、转达信息者三者之间,要分清究竟是谁说了什么,转述时不能“照葫芦画瓢”,而要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因时变化、因人变化,使用准确、得体的语言,说出清楚明白的意思。 2.看准对象,掌握分寸。即所谓“对什么人说什么话”,要从对象的年龄、职业、思想、性格等不同特点出发,写或者说恰当的话。同一个意思,对不同的人,就应有不同的说法;同一个内容,对不同的对象,说话时的重点也应不同。 3.适应场合,巧妙用语。场合有种种不同,或悲痛,或欢乐;或正式,或随意;或紧张繁忙,或轻松愉快,等等。不同场合用语不同,总体氛围对说话内容有制约,要根据具体的场合选择明智的、充满内涵的语言。 4.把握语体,用语准确。不同的语体往往运用于不同的语言材料,适应不同的语境和交际需要。比如文言词语典雅、庄重,适合书面语,可在公文事务中使用;方言、俚语简明、通俗,在口头语体或书面语体的文艺语体中使用。 5.明确目的,有的放矢。能根据表达目的选用合理的表达方式,就是所谓的有的放矢。如去电视台应聘记者,那么在面试的时候,你就应当侧重于介绍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观察分析应变能力,不要在相貌、T形台上、走步水平上做文章。 6.注意遣词,谦敬得当。有些词语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敬词只能用于称呼对方,而谦词只能用于称呼己方。还要根据自己和对方的身份、地位、职业等来选择词语。如对长辈、上级等多用敬称。 例如:请按限定的语体和语言环境,将“欢迎对方按时参加”的意思进行转述。 21. 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菟丝子是一种典型寄生的植物。菟丝子的寄生会造成作物减产,①_____:一是菟柱子深入宿主,获取生长所需的一切;二是缠绕在宿主叶片上,影响其光合作用。②____?这就不得不说说它的神奇武器——吸器,菟丝子通过嗫科成吸料成寄生,菟丝子除了从寄主转运营养,③_____。这样看来,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菟丝子窃取寄主的营养,但是也能帮寄主除去病菌。 【答案】 (1). ①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两个 (2). ②菟丝子是怎么实现寄生的呢 (3). ③也能转运寄主的病菌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注意后文“一是”,第②空注意后面的“通过吸料成寄生”,第③空注意后文“病菌”。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从2016年开始,“知识付费”渐渐成为时尚。2016年5月15日,付费语音问答平台——“分答”上线。通过这一平台,你可以快速地找到能给自己提供帮助的那个人,用一分钟时间为你答疑解惑,很多名人和各领域的专家也都加入分答付费问答模式。随后,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全力打“得APP”,喜马拉雅FM创办知识付费节“123知识狂欢节”,知乎上线“知乎live”等等。进入2017年,这一趋势丝毫没有减速的迹象。3月7日,豆瓣网推出了首款付费产品——“豆瓣时间”;随后腾讯CE0马化腾表示,微信公众号正加快上线付费订闻订阅。 有人说:“为什么很多人试图去为知识付费?因为他们期望转角遇到更好的自己。” 有人说:“时代变化太快,别人懂的东西自己不懂,怕落后于他人,害怕自已被杜会淘汰。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知识付费学习跟紧这个时代,更加快速高效的吸收和学习。” 还有人说:“知识付费学了这么多,就像没学过一样。你得到的知识根本称不上知识,充其量只是信息。” 认真阅读这则材料,谈谈你对“知识付费”的认识和看法。题目自拟,立意自定,字数在800字以上。 【答案】知识付费,时代的进步 当“知乎”给知识打上了标价,“知乎”成了“值乎”;当“在行”孕育了“分答”,每一句话必千金可贾。就这样,一个时代——“知识付费”的时代,訇然开启。 随之而来的,自然少不了那些“汹汹”舆论。它们或夹枪带棒,或飙血厉命,或呼天抢地:腐朽的拜金主义岂能猖獗于世?经济社会的糟粕必除之而后快!呜呼,我堂堂中华斯文扫地矣! 面对诸如此类的聒噪闲碎,当如何处之?我的回答是:走自己的路,且让它们无路可走! 互联网时代,人们早已养成了通过网络百科、搜索引擎等免费获取海量信息的习惯,所以当“知识付费”一出现,那种积习自然会遭受颠覆性的冲击,它必然玩命地抵抗。但是,时代的洪流岂是碎坷浮芥所能阻挡? 人类花了足足上百年才从斗转星移中看出点头绪,总结出客观的定律;又花了几百年才从这些定律中总结出那更接近事物本质的相对论。求获新知的道路如此艰辛漫长,可见一斑。经济学大师弗里德曼说过“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劳而获就必须付费。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没有任何理由免费获取别人的劳动成果。“知乎”“在行”等网络平台推出知识付费相关产品,旨在告诉我们:知识来之不易,专业而正确的解答必须获得其应有的尊严。 为知识付费,是为那些拥有知识的人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买单,是对知识分享者的感谢和补偿。“知识付费”不是拜金主义,而是对知识人的感谢和尊重,是“人性”主义,也不是经济糟粕,而是合乎现代社会经济规律的交换方式。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还是为知识付过费的,只是我们可能更习惯于为看得见、触摸得到的事物付费,比如,我们花钱去琴行学乐器,缴费去培训机构补习,等等。而对于那些来自虚拟世界的知识,我们还没有付费的意识和习惯。这或许是古代读书人那清高的背影还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以至于我们把“视金钱为粪土”作为读书人的戒律,把所有与金钱有关的行为都斥为“铜臭”。所以当虚拟的网络开始提出知识付费时,我们便顽固地认为是“斯文扫地”。其实,它恰恰是现代文明的体现,是契约精神的注解,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知识付费”的制度建设、具体的收付标准、实际的管理措施等等一系列的政策也将逐步完善。 知识,切实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它对人类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为其付费理所应当,情所应当,法所应当。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针对“知识付费”来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写作任务十分明确,属于任务驱动作文。所给材料首先阐述“知识付费”渐渐成为时尚。开始是付费问答,紧随着是罗振宇的“得到APP”,喜马拉雅FM创办知识付费节“123知识狂欢节”,知乎上线“知乎live”等等,进入2017年,“知识付费”这一趋势丝毫没有加速的迹象,豆瓣网退出了付费产品——“豆瓣时间”,腾讯CE0马化腾表示微信公众号正加快上线付费订闻订阅。各类“知识付费”产品是层出不穷。这说明“知识付费”是时代的发展的需要,或者说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然后材料讲述了几个人们对“知识付费”的看法。针对这种“知识付费”现象,有人认为之所以有人愿意为知识付费,是因为这些人期望“转角遇到更好的自己”,也就是说这些愿意为知识付费的人,希望通过付费学习知识,充实自己,让自己更优秀。是从“知识付费”行为的目的出发,“知识付费”是为了自己充实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同时也暗含着付费的知识是能使自己边优秀,是更好的知识。也有人说之所以有人愿意为知识付费,因为时代发展太快,害怕自己落后于别人,希望通过知识付费学习紧跟时代,更加快速高效吸收和学习。这是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害怕自己落后与时代,付费学习是为了跟上时代。包含 “知识付费”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还有“知识付费”能促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还有人说知识付费学了很多,结果就像没学一样,原来付费得到的知识根本称不上知识,充其量只是信息。这是针对“知识付费”的具体知识内容,“知识付费”的“知识”不是真正的知识,而是一些信息。这就是说“付费知识”鱼龙混杂,存在伪知识。或者说知识付费也存在弊端,比如知识的碎片化。因为知识付费,直接把观点结论呈现给你,跳过了原因、推理、依据,你得到的只是一堆结果(信息),没有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根据分析,作文时可以有以下立意:①知识付费,促进学习;②知识付费,时代的进步;③ 知识付费,让知识传授过程变成了交易,多了功利欲念,少了分享知识的温情和高尚;知识付费,斯文扫地;④让知识的唾手可得与思考能力的提升齐飞;⑤知识付费,要理性选择,莫让知识付费乱花渐欲迷人眼。注意:作文时,无论从那个角度进行立意,都要围绕“知识付费”发表看法,字数在800字以上。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