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论如析薪 第14课 原君学案 语文版必修4
第14课 原 君 学习重点 1.积累有关文言基础知识和黄宗羲的名言。2.学习本文在论证时充分运用历史上翔实的事例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黄宗羲的名言 1.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也。 2.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 3.学者志不立,一经患难,愈见消沮。 4.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 5.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 6.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文本导学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视之如寇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①诚 ②使 ③如 (3)古今异义 ①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然,使后之为君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③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虚词归纳 为 2.词类活用 (1)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散天下之子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博我一人之产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名之为独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句翻译 (1)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为“追究根源”之意,本文重点推究为君之道,体现了黄宗羲的民主主义思想。作者围绕着“原君”的论题,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四个方面进行剖析,最后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1.这篇文章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要从君主的起源谈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其根据是什么? 11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在论述中列举了大量的古代君主为政之事,请对这些事例加以分析,并体会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链接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黄宗羲(1601—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出身官僚家庭,其父黄尊素因弹劾权奸魏忠贤而遭害,及长,遂承父志,参加并领导“复社”,坚持同魏忠贤余党进行斗争。清兵南下,曾组织“世忠营”进行抵抗。明亡以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于隐居中专事著述讲学。所持政治思想主张,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曾大胆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倡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对清末改良主义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一定影响。 在文学方面,面对当时激烈的民族矛盾,极力主张反映历史现实,抒写真情实感,反对明代“七子”的模拟之风。所作诗文,多表现高尚节操之作。除《明夷待访录》单刊成集外,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案》等。今人又编有《黄梨洲文集》。 2.背景展示 《原君》是黄宗羲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一篇著作。“原”,推究事物的根本和开端;“原君”,推究为君的道理。这篇文章根据古代传说和历史记载,托古砭今,推论了君主制度的起源和君主的职分,发挥了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对我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大胆地提出了抗议,是我国最早的含有进步民主主义思想的政治论文。 文内文外 11 11 11 关于《原君》的中心论点 明末清初民主主义启蒙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历史学家黄宗羲写的《原君》,是一篇笔锋锐利、说理透彻的政论。这篇政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阐述的?本文想就这一问题,谈点看法。 《原君》之“原”,是探求、察究的意思。原君,就是对君主的起源和职分的探讨,简言之,就是关于君主的论述。那么,作者是以什么问题为中心论点,对君主进行论述的呢?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文章一开始,上溯到人类社会之初,指出君主出现以前天下的状况(注:作者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有生之初”的原始社会阶段没有私有制,哪里会有自私自利的观念呢?)。“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进而推究君主出现的缘由和君主为民兴利除害的职责。接着又阐释了君主的品质:“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就是说君主要有舍己为公、不谋私利的美德。正是因为古之君主应时而生,德高望重,不负重托,所以得到天下民众的拥护和爱戴。这是文章的第一段,是从君主的起源和人君的职责谈起的。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笔锋一转,引出下段,把人君一分为二。古今相较,泾渭分明。显然,前段讲的是古之人君,也是作者心目中履行君之职分的真正的人君。本段则要谈及“今之人君”。他们“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只知追逐私利,完全忘掉了为君的职分,道德沦丧,灵魂卑劣。 11 同是国君,为什么会出现古今两种情况呢?“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主客易位,公私颠倒,古今人君,作用相反。为夺君位,“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是今之人君所为;夺得君位后,“敲剥天下之骨髓”,“奉我一人之淫乐”,也是今之人君所为。正是由于后世人君争权夺利,敲骨吸髓,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因而使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行文至此,作者满腔的愤怒再也难以抑制,犀利的笔锋直指后之人君,大胆地提出一个不容置辩的判断:“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措辞激昂,观点鲜明,如同沉寂中的大声疾呼,振聋发聩!这,就是《原君》一文的中心论点。通过第一段探究君主制度的起源和人君的职分,特别是第二段对今之人君只重私利的揭露和对其原因的探讨,已经造成一种蓄势,所以此处提出中心论点,确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给人的印象也特别深刻、鲜明、突出。 既然后之人君为天下之大害,那么人民怨恶他们,“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奋起讨伐像桀、纣那样的暴君,也就是理所当然的。“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用伯夷、叔齐“无稽之事”为他们的愚忠思想辩护。作者提出中心论点之后,又在第三段中,另辟蹊径,从批判小儒入手,揭露后世之君惮以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而废孟子不立的叵测之心,明确主张对暴君应当诛伐,不能任凭其为了一人一姓的私利,而使“兆人万姓”血肉崩溃,从而从另一角度论证了“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这一中心论点。 第四段,从后世之君为了“保此产业,传之无穷”,结果自身受害祸及子孙的惨痛事实谈起,进一步论证了君为“天下之大害”这一中心论点。害民、害己、害子孙,这还不是大害吗?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无穷之悲呢?就在于“不明乎为君之职分”,致使“市井之间,人人可欲”,闹得“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由此更进一步证明君为天下之大害,既呼应了开头,又突出了中心。 这篇政论题为《原君》,那么探求“为君之职分”是不是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呢?从布局结构上看,的确是以“君之职分”贯穿始终的。以揭示“君之职分”开始,在呼吁“明乎为君之职分”中收尾;以“为君之职分”为准则褒扬古之人君,以“为君之职分”作尺度衡量“今之人君”。但是,通观全文,作者阐述“君之职分”不是目的、宗旨,目的、宗旨在于把“君之职分”作为谴责批判今之人君和小儒的一面镜子,托古论今,借古非今,言“职分”,数罪行,批判已成为“天下之大害”的今之人君。 因此,《原君》一文的中心论点就是:“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1 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有必要对《原君》一文所体现的民主思想作一简要分析。《原君》是一篇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宣战书。作者不仅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最高统治者——皇帝作了痛快淋漓的怒斥和尖锐泼辣的批判,而且通过痛斥小儒,向“君为臣纲”的君臣伦理观念提出了勇敢的挑战。在阐释“君之职分”时,作者明显地把天下放在第一位,把君主放在从属地位,甚至把至高无上的天子降低到“一人一姓”的地位,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进步的民主主义思想色彩。至于作者愤怒斥责违背“君之职分”的后世人君,认为人人厌恶他们,完全应该;奋起诛伐,也无可指责,这种观点就更为可贵了。然而作者“原”君,并不从根本上否定君,他的立论是以承认君主制为前提的。他谴责后世人君,虽有大量的史实作依据,但还是以所谓“君之职分”为准则的;而对“君之职分”的探讨,他却没作历史的、阶级的考察、分析,只是从抽象的道德观念上阐释,因而是唯心主义的。正因为作者有进步的民主思想,所以他无所畏惧地鞭挞后世之君,在层层论述中,得出他们是天下大害的结论;同时也由于作者有这种思想局限性,所以他在批判后世之君、指斥他们是天下大害时,又仰慕所谓恪守“君之职分”的古代圣主贤君,把理想寄托在他们身上。这样,全文的观点、其积极意义就只能停留在“后世之君是天下之大害”,“对他们讨伐是应该的”这点上,而不得对君主专制制度本身、其实质作更深刻的阐述和得出进一步的结论了。 类文品悟 得民心者得天下 悠悠中华五千载,我们的祖先在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创造出一段又一段的辉煌,为后人所赞颂。每一个辉煌朝代中,都毫无例外地闪现着一个盛世明君的身影,像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康熙帝玄烨……他们为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繁荣稳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统治着不同的时代,可他们却印证了同一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 刘邦、项羽都是名载史册的英雄,可前者成就了千古霸业,后者却无奈乌江自刎,这难道真如项羽所言“此乃天意”吗?不是,刘邦、项羽二人相比,项羽比刘邦更有才能,但项羽他恃才傲物,很少与属下谈心沟通,一意孤行,又兼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最终走向了灭亡。相反,刘邦没有突出的个人才能,但他善于听取各方良言,身边谋士极多,常常与他们交心倾谈,上下沟通,月下千里追韩信就是明证。因此,他可以“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最终成为楚汉之争的胜者。 时间又过了几千年,中华大地上又出现了一位历史伟人——康熙皇帝,他有着比刘邦更为出众的才华,有着比项羽更为强健的体魄,有着比铁木真更为勇猛的军队,照说他可以安安稳稳地坐上龙椅。但是,他却遭遇了关内百姓的强烈的反抗,只因为他是满人,而他治下的却大多是汉人。在汉人的眼中,他永远是夷人,是外来者,因此,各地的反清斗争不绝,这也成了康熙的一块心病。但是,他从未想过使用武力让汉臣服。一次,他去长城察看城墙的毁坏情况,面对早已破落的长城,有的大臣认为要加固,以防来袭,但康熙却坚定地说:“我要修的是百姓心中的长城,这比真正的长城坚固好几倍!”是啊,这是明君的抉择,他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后来,他多次微服私访,体察民情,用自己的真诚打动了无数百姓,终于使百姓臣服,成为一代明君。 “以史为镜,可以知古今。”纵古观今,我们不难看出:成就大业,一统天下,与老百姓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素材运用 11 学完《原君》后,你发现本文哪些材料(包括作者)可以用到写作之中呢?仿照下面的示例,写出你对文本素材的发现和运用过程。 运用示例 开民主先河的黄宗羲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思想家。《原君》既是一篇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宣战书,又是一篇民主理想的宣言书。作者敢于冒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皇帝的尊严,对历来被视为金科玉律的封建政治制度和封建伦理观念,进行痛快淋漓的指斥,表现出一种极其可贵的反传统的叛逆精神。作者继承并发展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把君主降低到“一人一姓”,甚至可以推翻的地位,不仅在当时是石破天惊之见,而且开启了以后资产阶级思潮的先河,对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产生过深远影响。 不过也应当看到,《原君》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文中把自私自利、好逸恶劳视为人类的天性,视为君主制度产生的根源,这并不符合人类和社会产生、发展的历史实际。作者无情地鞭笞后世君主,但并非要彻底铲除君主制,只是寄希望于君主的开明,这仍然是无法实现的改良主义思想。当然,这些局限比起他的民主思想的精华来说是瑕不掩瑜的。 你的发现和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醒:完成作业 第四单元 第14课 11 答案精析 语言积累 1.(1)通“仇”,仇敌。 (2)①副词,确实,实在 名词,诚意 连词,如果 ②动词,让 动词,派遣 连词,假使 名词,使者 ③动词,像,如同 动词,到,往 动词,及,比得上 (3)①众人。 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②虽然这样。 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③智慧和力量。 指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的原因。 表结果的连词。 (4)动词,当作 动词,砌成 动词,是 介词,替,给 介词,表被动 句尾语气助词,不译 2.(1)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为自己谋私利 (2)使动用法,使……兴 (3)使动用法,使……离散 (4)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大 (5)名词用作动词,称呼 3.(1)社会上有对公众有利的事却没有什么人兴办它,有对公众有害的事也无人除掉它。 (2)难道说古代人有什么不同吗?喜好安逸厌恶劳动,也像常人本性一样啊。 (3)当初假使没有君主,人们都能满足自己的私心,人们都能满足自己的利益。 (4)因此明白做君主的职责,那么唐尧、虞舜的时代,人人都能推让君位,许由、务光也就不乏后继者了。 整体把握 阐明君主职分 批判后世君主 批判小儒言论 重申君主职分 君主必须以天下为公 重点突破 1.(1)文章阐述的观点是:天下以人民为主,以君主为客;而作为君主,其职分就是为天下兴利除害。 (2)从君主的起源谈起,指出君主的位置,就是基于“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的现实,既然如此,那么君主的职分就只能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作者这样写,看似落笔于远古,实则立足于当今,使论证更为有力。 11 首先,这样写就是直接面对当时社会的普遍认识,使文章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作者生活的时代是明末清初,资本主义刚刚萌芽,但在绝大多数人看来,人君的统治,还恰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一般,不仅不可动摇,甚至不容置疑。作者从君主的起源着笔,恰是不直接在理论上做文章,而是先直接用事实说话。这自然就有了很强的针对性。 其次,这样写还可以一语破的,直捣问题的根本症结。君主的存在是一个社会现实,但何为真相,何为实质,绝大多数人是不清楚的。而要打破坚冰,拨云见日,就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作者从君主的起源和本质说起,恰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症结。 第三,文章题为“原君”,“原”者,追究根源也,由君主的起源落笔,也合乎题意。 2.(1)作者首先从后世君主的思想本质谈起,指出他们违背了设立君主的本意,荒谬地认为,决定天下一切利害的权力就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因而他们就可以“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2)作者还形象地分析了后世君主这种自私自利思想的演变过程:“始而惭焉,久而安焉”,逐渐演变下去,最后竟恬不知耻“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自己可以将它“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其思想本质就是“以君为主,天下为客”。 (3)接着,文章从其思想本质出发,分析后世君主夺取政权前后的思想行为及其给天下人民带来的危害。在走向最高权力过程中,他们为了夺得这份“产业”,不惜“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而在取得政权之后,他们又为了“奉我一人之淫乐”,更变本加厉地“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还公然厚颜无耻地声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就是后世君主这样的思想和行为,给天下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和灾难。至此,作者的情感再也按捺不住,自内心喷薄而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美点赏析 (1)文中列举了不少古代君主的事例,实际上他们正是古之人君、后世人君两类君主的典型代表:尧、舜、禹是古代人君的代表,他们明乎为君之职分,为天下兴利除害,付出千万倍之勤劳,却不享其利;桀、纣、汉高祖、明太祖、崇祯帝为后世人君的代表,他们不明为君之职分,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将个人淫乐置于万民的痛苦之上。 (2)这些事例相互比对,体现了不同的为政策略。从古之君主说,尧、舜二帝,是先得其位,终而让出者;而大禹是既得其位,亟欲让出而不可得者。从后之君主说,桀、纣两个著名的暴君,是天下人视为“寇雠”“独夫”的典型人物;而汉高祖刘邦,攫取天下后,一副得意忘形的模样,令人鄙弃;明太祖,却是丧心病狂,眈眈守之,唯恐天下有不利其统治的言行,其行为令人气愤;崇祯帝,则是失去“产业”的末代君主,惶惶然若丧家之犬,可使那些“欲得天下”之人,“废然摧沮”。 (3)列举这些典型意义的君主作为实例,使议论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11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