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二者都是思维的外化。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但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上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从甲古文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论述类文本阅读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是有声的思维论述类文本阅读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是有声的思维。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 早期文字中的“鱼”字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象形,后来逐渐概括出一种共同的鱼的特征的象形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没有概括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这种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在概括能力发展的同时,形象思维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古人类从事物中抽象出事物的性质,从而创造了形容词后,又创造着代表新的形象的词。例如,从羊的肥大的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的名词。形容词产生后,也使原有的一些代表具体形象的词成为更形象生动的新词。例如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镜”“明月”,使形象更逼真。古人类从众多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的字。 从古文字的演变进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探更广地认识世界。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语言”与“文字”都是思维的外化,如同可以通过古代语言来考察原始思维一样,我们也可以从古文字来考察原始思维。 B. 创造文字的时代里,人们常需要依赖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形象思维。那时候,人们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 C. 概括让人们认识到了事物的共性,没有概括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因而,在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 D. 古人类充满智慧,能够从众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之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字。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因为文字是有形的思维,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所以从某个意义上而言,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B. 事物的性质与事物不可分离。形容词是对事物性质的抽象概括,当人们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之后,形容词才有可能出现。 C. 人们在古诗歌中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在原始神话中用具体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这种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便是象形。 D.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关系密切、辩证发展。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文字是考察原始思维的宝贵资源,因而,当下对古文字的研究与保护,不仅是对人类文化的尊重,更是对人类历史的尊重。 B. 文字的产生是以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因而,如果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不太发达,人类就不太可能创造出文字。 C. 古中国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都是从象形开始创造古文字。这说明古代东西方人的思维中存有相同的因子。 D.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中辩证地发展,推动人类思维能力不断发展,使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本题要求找出不属于该书观点的一项。题中C项, “扩大范围”。原文是“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C选项表述忽略了“早期文字”的范围。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干“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答题关键词“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 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题中B项“曲解文意”。原文是“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并不是B选项提的“这种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便是象形”。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中C项,“说法绝对”。原文是“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C选项中“如果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不太发达,人类就不太可能创造出文字”有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风筝的人 【美】卡勒德•胡赛尼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规则是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若有风筝被割断,那些孩子就拼命地追逐那个随风飘扬的风筝。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我的助手——兼仆人与朋友——是哈桑。 那年冬天的一个夜里,距比赛还有四天,爸爸对我说:“我觉得今年你也许能赢得比赛!”爸爸随口一说,却在我脑海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好办法!让他看看,他的儿子终究非同凡响。 街上新霁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哈桑和我走出大门,雪花反射出白晃晃的光芒,照得我睁不开眼。街上,风筝斗士们在做最后的准备。街道传来欢声笑语,各处屋顶挤满了看客。我朝自家的屋顶看去,爸爸挥挥手,我不知道他究竟是跟我还是跟哈桑打招呼。 “我们得开始了。”哈桑说。 突然间我想放弃。爸爸在屋顶上看着我,他的眼光像太阳那样热得令人发烫。 “我有点不想放风筝了。”我说。 “今天是个好日子。”哈桑说。 我试图让眼光离开我们家的屋顶。哈桑上前一步,低声说了一句让我有些吃惊的话。“记住,阿米尔少爷,没有鬼怪,只是个好日子。”哈桑一眼看穿我。 “没有鬼怪。”我低声说,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觉得好些。 不到一分钟,我的风筝扶摇直上。一个钟头后,空中已经挂着至少四十只风筝,如同纸制的鲨鱼,巡游搜猎食物。寒冷的微风吹过我的头发。哈桑在我身旁,他的手掌被线割得鲜血淋漓。第一批被挫败的风筝断了线,像流星那样划过苍天,拖着闪亮的尾巴,散落在临近的街区,给追风筝的人带来奖赏。 我偷眼望向爸爸,寻思他眼下在想些什么。风筝纷纷坠下,而我的仍在翱翔。我双眼不时瞟向爸爸,紧紧盯着他的羊毛衫。 下午三点,阴云密布,太阳躲在它们后面,影子开始拉长。只剩下六只风筝了,我的是其中之一。我双腿发痛,脖子僵硬。但看到风筝一只只掉落,心里的希望一点点增大。 一只蓝风筝在过去那个钟头里大开杀戒。现在,只剩下我的红风筝和那只蓝风筝了。局势紧张得如同我流血的手拉着的线。人们纷纷顿足尖叫:“干掉它!干掉它!”爸爸会不会也在欢呼呢?但我所能听到的是脑袋里血液奔流的声音。 一阵风拉升了我的风筝,我占据了有利的位置。“干掉它!干掉它!”的欢呼越来越响,仿佛罗马人对着斗士高喊“杀啊!杀啊!”。 “快赢了,阿米尔少爷!”哈桑兴奋得直喘气。那一刻来临了,我合上双眼,松开拉线的手。寒风将风筝拉高,线又在我手指上割开一个创口,接着…… 不用听人群欢呼,我也知道我赢了!我看到爸爸站在屋顶边缘,双拳挥舞,高声欢呼。我体验到有生以来最棒的一刻。 “安拉保佑,我们等会儿再庆祝吧。现在,我要去帮你追那只蓝风筝。”哈桑撒腿就跑。 “哈桑,”我大喊,“把它带回来!” 他踢起阵阵雪花,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他突然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 我收回风筝后,寻找每条通道都没有哈桑的踪迹。我正在担心时,天就快黑了。突然听到前面传来一阵声响,这是一条僻静的死胡同。只见哈桑站在末端,拳头紧握,双腿微微张开。在他身后,摆着那只蓝风筝。那是我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 三个邪恶的大男孩挡住了哈桑的去路。我觉得自己无法呼吸。他们逼近哈桑。 “把风筝给我!”其中一个挥舞着拳头。 哈桑眼里流露出恐惧,可是他摇摇头。“这是阿米尔少爷的风筝。” “你这个白痴!把风筝给我们。” 哈桑弯腰捡起一块石头。他们一愣,退后一步。 “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 哈桑高举那只抓着石头的手。 我张开嘴,几乎喊出来,但我没有,我浑身麻木。 他们动手了,哈桑扔出石块,击中了其中一个的额头。他们一拥而上…… 有种温热的东西从我眼角流淌下来。我眨眨眼,看见自己依旧咬着拳头,咬得很紧,从指节间渗出血来。我回到一个空无一人的市场,斜倚在一家小店铺紧闭的门前。 十五分钟后,哈桑回来了,手里拿着那只蓝风筝。 “你到哪里去了?我在找你。”我艰难地说,仿佛在吞嚼一块石头。 (节选自《追风筝的人》,有删改) 【注】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3月4日-)出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1980年随父移民到美国加州的圣荷西。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开篇介绍阿富汗斗风筝比赛这一古老的冬日风俗传统,充满异域风情,为下文情节展开提供了背景。 B. 小说情节波澜起伏,高潮部分哈桑忍受坏孩子的侮辱追回风筝,揭示了标题的含义。不仅照应标题,更能突出 “我”与哈桑的不同性格特征。 C. 小说的环境描写颇具艺术匠心,比如“街上新霁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下午三点,阴云密布,太阳躲在它们后面,影子开始拉长”,渲染了气氛,衬托了人物的心理。 D. 小说后半段描写了“我”赢得比赛后(含赢得比赛时)犹豫—兴奋—担心—胆怯—内疚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哈桑的言行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E. 小说对“我”这一形象的刻画成功地运用了肖像、心理、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了“我”胆小懦弱。尤其是当哈桑为保护风筝而被三个邪恶的大男孩欺负时,“我”不敢挺身相救。“我”这个人物形象刺痛着读者,许多人的内心都有一个阿米尔。 5. 哈桑是小说中的一个主要人物,请概括这一形象的品格特征,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试从风筝对“我”、对哈桑的意义这一角度探究文本中“风筝”的内涵。 【答案】4. DE 5. ①勇敢。放风筝他的手掌被线割得鲜血淋漓也不放弃;追风筝时面对三个邪恶的大男孩的威胁毫不畏惧,最终把那只蓝色风筝带回等。②忠诚。比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阿米尔少爷的风筝。”有力地揭示了哈桑的忠诚品格。 6. ①风筝对“我”来说,是用以向父亲证明自己“非同凡响”的东西。(或者答“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放起自己的风筝,并割断对手的风筝线,收获看客们的欢呼,是勇敢的表现,是一种无上的荣誉。②风筝对于哈桑来说,是证明对主人(阿米尔少爷)忠诚和友谊的东西。“我”要哈桑把割断线的蓝风筝“带回来”,哈桑便不顾一切地保护那只好不容易找回来的蓝风筝。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D项,“犹豫”是“我”比赛开始前的心理;整个“心理变化过程与哈桑的言行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不妥。E项,没有肖像描写。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 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5. 试题分析:题干是“哈桑是小说中的一个主要人物,请概括这一形象的品格特征,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品格分析。阅读小说,人物形象包括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的性格特点。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阅读小说,找到与人物有关的情节,“哈桑在我身旁,他的手掌被线割得鲜血淋漓。”“三个邪恶的大男孩挡住了哈桑的去路。……他们逼近哈桑。 ……。哈桑眼里流露出恐惧,可是他摇摇头。……哈桑弯腰捡起一块石头。他们一愣,退后一步。……哈桑高举那只抓着石头的手。……他们动手了,哈桑扔出石块,击中了其中一个的额头。他们一拥而上……。”追风筝时,哈桑面对三个邪恶的大男孩的威胁毫不畏惧,最终把那只蓝色风筝带回等。“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阿米尔少爷的风筝。”小说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了哈桑的勇敢、忠诚的品格。回答本题要结合小说的情节,分两点回答哈桑的勇敢、忠诚这一形象的品格特征。 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比如本题,可以抓住神父的表现来分析其特点。 6. 试题分析:题干是要求:试从风筝对“我”和哈桑的不同意义这一角度探究文本中“风筝”的内涵。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旨注意从多个视角进行,从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从周围的人对他的影响或他对周围的人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从文章的次要人物的性格分析,从社会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等方法。仔细阅读文章, 风筝是这篇小说的灵魂,蕴含了丰富的意象。风筝可以是亲情、友情的代表,更是作者对未来希望的象征。文中的人物有父亲、儿子、仆人。在父子之间,风筝对“我”来说,是用以向父亲证明自己“非同凡响”的东西。放起自己的风筝,并割断对手的风筝线,收获看客们的欢呼,是勇敢的表现,是一种无上的荣誉。在主仆之间,风筝是哈桑证明对主人(阿米尔少爷)忠诚和友谊的东西,风筝也是彰显“我”内心胆怯懦弱的东西。“我”这个人物形象刺痛着读者,许多人的内心都有一个“阿米尔”。所以,“追风筝的人”表面上是指的是为阿米尔少爷追风筝的哈桑,实际上也指追逐象征着正直、勇敢、善良、忠诚的美好品质。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贡禹字少翁,琅琊人也。以明经絮行著闻,征为博士,凉州刺史,病去官。复举贤良,为河南令,岁余,以职事为府官所责,免冠谢。禹曰:“冠壹免,安复可冠也!”遂去官。元帝初即位,征禹为谏大夫,数虚己问以政事。是时年岁不登,郡国多困,禹奏言:“今大夫僭诸侯,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其日久矣。承衰救乱,矫复古化,在于陛下。”天子纳善其忠,乃下诏,迁禹为光禄大夫。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天子报曰:“朕以生有伯夷之廉、史鱼之直,守经据古,不阿当世,孳孳于民,俗之所寡,故亲近生,几参国政。今未得久闻生之奇论也,而云欲退,意岂有所恨与?”后月余,以禹为长信少府。会御史大夫陈万年卒,禹代为御史大夫,列于三公。自禹在位,数言得失,书数十上。禹以为古民亡赋算,口钱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宜今儿七岁去齿乃出口钱,年二十乃算。又言诸离宫及长乐宫卫可减其太半,以宽繇役。又诸官奴婢十万余人戏游亡事,税良民以给之,岁费五六巨万,宜免为庶人廪食,令代关东戍卒?天子下其议,令民产子七岁乃出口钱,自此始。又罢上林宫馆希幸御者,减诸侯王庙卫卒省其半。余虽未尽从,然嘉其质直之意。禹又奏欲罢郡国庙,定汉宗庙选毁之礼,皆未施行。为御史大夫数月卒,天子赐钱百万,以其子为郎,官至东郡都尉。 (节选自《汉书•贡禹传》)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 B. 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 C. 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 D. 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征辟制是汉代开始实行的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包括皇帝征召和公府、州郡征召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B. 代,代理,古代官职中表示暂时代理的还有:行、署、权、判、摄、假、暂。“以亮为军师,署左将军府事”中的署就是代理的意思。 C. 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含有轻蔑之意,分别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D. 离宫是指在国都之外为皇帝修建的永久性居住的宫殿,皇帝一般会在固定的时间去居住。也泛指皇帝出巡时的住所。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贡禹为臣忠诚,心忧国事。他建言元帝承接衰微的局面,挽救混乱的礼制,恢复古代的教化,元帝欣赏他的忠诚并提拔了他。 B. 贡禹精通经义,品行端正。元帝称赞他有伯夷的廉洁,有史鱼的刚直,认为他是当时世上少有的高尚贤良的人,值得亲近。 C. 贡禹年事已高,提出告老还乡的请求。元帝虽同意他的请求,但不久又起用他为长信少府,后又让他担任御史大夫,使他位列三公。 D. 贡禹反对奢侈,为民请命。皇帝多次听从他的建议,延后了口钱起征的年龄,减少了诸侯王庙的卫兵。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帝初即位,征禹为谏大夫,数虚己问以政事。是时年岁不登,郡国多困。 (2)今未得久闻生之奇论也,而云欲退,意岂有所恨与? 【答案】7. D 8. B 9. C 10. (1)汉元帝即位不久,征召贡禹为谏大夫,多次虚心地向他询问政事。当时年成不好,各郡县封地处境困难。 (2)如今还没来得及多听听先生的高论,先生却说要隐退,难道是先生有什么感到遗憾的事吗? 【解析】 7.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臣禹八十有一”的意思是:我八十一岁了。该句中“臣禹”作主语,“八十有一”中“有”同“又”,整数之后还有余数。故应在“八十有一”之后停顿。排除A项,C项。“乞骸骨”指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故应在其后停顿。排除B项。据此推断D项正确。原文标点: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文言断句后,语意要符合文意。疏通语意为:不久,贡禹上书说:“我八十一岁了,耳朵听不清,眼睛也看不准了,不能再对国家对朝廷有所贡献了,我就是所说的有损朝廷形象的人了。希望能辞去官职,返回故里,若能如愿,便死而无憾了。” 点睛:一、名词断句法。二、虚词断句法。三、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四、语序句式断句法。具体方法: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8.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B项,“暂”在古代不表示代理官职的意思。 9.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项,元帝不同意他的请求。所以选C项。 10. 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征”:“征召”;“数”:“多次”;“虚己”:“虚心地(向他)”;“年岁不登”:“年成不好”。第二句关键点:“奇论”:“高论”;“退”:“隐退”;“岂……与”:“难道……吗”;“恨”:“遗憾”。 参考译文: 贡禹,字少翁,琅琊人。以精通经义、品行端正而著称,被征召为博士,任凉州刺史,因病辞官。后来又被推举为贤良,任河南令,在任一年多,因公事被府官指责,被迫脱帽谢罪。贡禹说:“帽子一旦摘下,岂能再戴!”于是辞官而去。汉元帝即位不久,征召贡禹为谏大夫,多次虚心地向他询问政事。当时,年成不好,农业歉收,各郡县封地处境困难。贡禹上奏说:“现今大夫僭越诸侯,诸侯僭越天子,天子超越天道的情况由来已久了。承接衰微的局面,挽救混乱的礼制,恢复古代的教化,这一切都指望陛下您了。”元帝很欣赏贡禹的忠诚,就下令,升任贡禹为光禄大夫。不久,贡禹上书说:“我八十一岁了,耳朵听不清,眼睛也看不准了,不能再对国家对朝廷有所贡献了,我就是所说的有损朝廷形象的人了。希望能辞去官职,返回故里,若能如愿,便死而无憾了。”元帝批示说:“朕因为先生有伯夷的廉洁,史鱼的刚直,遵循经义据守古道,不盲目屈从世风,孜孜不倦为民请命,是当今俗世少见的高尚贤良的人,因而亲近先生,希望先生参与国政。如今还没来得及多听听先生的高论,先生却说要隐退,难道是先生有什么遗憾不顺心的事吗?”此后一个多月,任贡禹为长信少府。正赶上御史大夫陈万年去世,贡禹便接替他担任御史大夫,列于三公之位。自贡禹在朝为官后,多次评论政事得失,上书数十次。贡禹认为,古时人民没有赋算口钱的负担,从汉武帝征伐周边少数民族起,开始向老百姓征收重赋,百姓生养儿子长到三岁,便要开始交纳口钱,因此百姓十分困苦,以至于出现生下儿子便杀死的现象,实在是很悲惨可怜。应当规定小孩七岁换牙以后再交口钱,年满二十岁再开始交纳赋算。贡禹又建议说各处行宫别馆以及长乐宫的戍卫人员可以削减一大半,以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再有各官府的奴婢总共有十多万人,他们终日游戏玩耍,无所事事,还要靠征收百姓的赋税来供给他们衣食,每年费用达五六万之多,应当将他们免去奴婢身份成为庶人,给他们吃的,让他们代替关东戍卒。皇帝下诏,命令百姓生孩子七岁后再开始交纳口钱,这个规定从此开始。又停用了上林宫馆中那些皇帝很少临幸的处所,将各诸侯王庙的卫兵减少一半。其他方面元帝虽没有完全听从贡禹的建议,但很赞赏他的质朴耿直之心。贡禹又上疏,要求罢除郡国的宗庙,制定汉家宗庙亲尽则毁的礼制,都未能实行。贡禹任御史大夫几个月后去世,元帝赐钱百万,任其子为郎,官至东郡都尉。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④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韩十四:名不详,十四是指他的排行。②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楚国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③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④白马江:在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东北十里处。 1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苍劲中蕴藏一股郁抑之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事都破坏的现实。 B. 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形成流水对,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一气流贯。 C. 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秋意更深,景象更觉怅然。 D. 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E.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但不像一般送别诗那样凄凄惨惨戚戚,诗人用笔苍劲,伸缩自如,感情激昂,可谓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12. 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1. CE 12. ①对国家战乱动荡、人间世事沧桑的忧愤:首联诗人叹息干戈遍地的今天,老莱子彩衣娱亲的美谈已经很难找到;②对骨肉同胞的思念,对家破人散的哀痛:颔联写自己与弟妹离散,朋友韩十四与父母不知哪里相见;③与朋友分别的离愁别绪:颈联写朋友离去后,诗人依然凝想入神;④对朋友的勉励之情:劝告朋友分别之后各自努力,珍重前程;⑤对未来的担忧:世事难料,担心不能与韩十四一同回乡。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诗的理解。C项,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乘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应为“虚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实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E项,“感情奔放激昂”有误,全诗感情深沉委婉。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表现了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我已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表现了因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注】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叙写一年两次浏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东风喻指春天。 B. 颔联极写所见之美。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颈联写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极言别去之难,直接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C. 颈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在离人眼里,锦江的山好象因我之离去,而牵绕着别恨,锦江之水也似乎带着离情,发出咽泣之声。 D. “淡烟乔木隔绵州”一句,点明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E. 全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含蓄而有韵味,结构严整工巧,堪称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 14. 有评价说本诗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13. AB 14. 颔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锦江江畔边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拘留自己,有意将楼台层层遮掩。诗人借此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A项,错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东风喻指春天”。诗中的“东风”就是指春天。B项,错在“直接表现了……”。应该是借景抒情。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句中的写景及用典来体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借莲的形象写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欺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路难》(其一)中,可反映李白的诗浪漫主义的特点及诗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道出了诗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积极昂扬的豪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与刘禹锡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 (1). 亭亭净植 (2).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 长风破浪会有时 (4). 直挂云帆济沧海 (5). 俄顷风定云墨色 (6). 秋天漠漠向昏黑 (7). 海日生残夜 (8). 江春入旧年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净”“植”“亵”“焉”“风”“沧”“俄顷”“墨”“漠”“残”“生”,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不能掉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 16. 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最近,一些地方因雾霾严重而采取洒水除尘的办法,不仅效果差强人意,更引发了一系列交通事故,激起公众的强烈不满。 ②这一次世界锦标赛是她第一次代表中国出战国际大赛,最终她不孚众望取得了五战全胜的优异战绩。 ③张教授退休后,每天焚膏继晷,扎扎实实做学问,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学术成果。 ④美联储内部关于何时加息的争论持续了很长时间,今日关联储主席邢伦将发表讲话。公众期待耶伦一锤定音,结束争吵,尽快出台新政。 ⑤面对国外企业的步步紧逼,我国汽车业最有能力反戈一击,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胜利。 ⑥近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我们的外交政策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胶柱鼓瑟是难以适应新的国际形势的。 A. ③④⑥ B. ①②⑤ C. ②③⑥ D. ①③⑤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修改。本题要求选择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此题可以用排除法。 ①“差强人意”:差:尚,略,还;强:振奋。原指还算振奋人心。后多指尚能使人满意。语境中说“更引发了一系列交通事故,激起公众的强烈不满”,可见“采取洒水除尘”的效果并不能大体使公众满意。错误。排除B项、D项。 ②“不孚众望”: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根据语境,应改为“不负众望”。错误。排除C项。 ③“焚膏继晷”: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合乎语境,正确。 ④“一锤定音”:制造铜锣时最后一锤决定锣的音色。借指凭一句话作出最后决定。合乎语境,正确。 ⑤“反戈一击”:调转矛头;向自己原来的营垒进攻。比喻掉转头来反对自己原来所属的或拥护的一方。曲解词意,语境中没有“自己原来所属的或拥护的一方”。错误。⑥“胶柱鼓瑟”: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乎语境,正确。综上分析,本题选A项。 点睛:分析成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①要分辨成语的语义,有的成语有表层意和深层意,切忌望文生义。②要分清成语的适用范围和对象。③要分清成语的感情色彩。④要识别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与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等。⑤要分析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成语使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成语使用要仔细分析语境。还可以用排除法做成语题。 1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长城》作为张艺谋的第一部全英文作品,故事通俗易懂,场面震撼宏大,这是张艺谋首次与好莱坞在形式上的握手。 B. 湖南卫视大年初一播出了《歌手》第二期,比上一期更扣人心弦,来自哈萨克斯坦的90后小伙儿迪玛希夺得了第一名。 C. 社会中的每一个公民是否能自觉维护公共道德,遵守文明规范,是社会维持长治久安和谐发展的内在保障。 D. 近年来,欧洲逐渐失去了创新的动力,根本原因是其竞争力下降,不能归咎于来自外部新兴经济体的竞争。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A项,语序不当,应改为“在形式上与好莱坞”。B项,主语残缺,把“播出了”改为 “播出的”。C项,项的错误在于两面对一面,“是否能”谈到的是正反两面的情况,“是……的保障”讲的是正面的情况,显然搭配不当。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8.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 纯朴自然的民谣,② 古典雅致的诗词,流淌于其间的,都是高雅文化的血液。③ 诗歌的用处,正在于其可以唤醒人们富于联想、善于感发的心灵。这句话④ 适用于其他文学艺术作品。一部作品,⑤ 充斥着庸俗、低俗的元素,弥漫着无聊、空洞的气息,⑥ 能赢得一时火爆,但却难以持久。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除了 还有 当然 更 / 尽管 B. 不论 还有 因此 / 只要 即使 C. 不管是 还是 / 同样也 假如 或许 D. / 甚至 但是 而且 假若 虽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第一、二两句是并列关系,列举两种艺术,可用“不管是??还是”或“不论 是??还是”;③处不填,这句话陈述诗歌的用处,跟前句没有因果或转折;第④处填“同样也”或“同样”,说明由适用诗歌到其他文学艺术作品;第⑤处填“假如”或“假使”,本句和后面语句是假设关系;第⑤处填“或许”表推断语气,“虽然”表示承认一种事实,过于绝对。 19.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座土楼就是一座微缩的城堡,_____________ ,而强化了“从此他乡即故乡”的住下意识。 ①不是为了对付外来的打击,还能是什么 ②逐渐淡化了“山一程,水一程”的路上意识 ③然而土楼的基本功能还是生活 ④从中原辗转而来的客家先民,便是通过建筑土楼 ⑤而且还容纳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⑥高耸的敌台、四望的枪眼 A. ⑥①④②③⑤ B. ⑥①③⑤④② C. ③⑤④②⑥① D. ③⑤⑥①④② 【答案】B ..................... 20. 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在野外发现化石固然很重要,①___。将化石完好的采集下来,对古生物的研究才能正常开展。因为②___,所以化石修理也是古生物学研究中关键的环节之一。化石修理就是要把化石骨骼尽可能地暴露,同时不使化石受损。有的标本中还保存了鸟类的羽毛,翼龙的翼膜等软组织结构,因此③___,必须在修理前用X光扫描,用显微镜观察,来确认骨骼的展布情况来指导修理。 【答案】 (1). ①但把化石完好采集下来则更为重要 (2). ②采集的过程中化石可能有破损 (3). ③在修理时要更谨慎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给出一个语段,其中有三处空缺,要求在空缺处填入恰当的语句。语段的主要内容是叙述气候对人类的影响。表面看起来本题有一定的难度,似乎答题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实际上只要综观全文,把握所给文字的核心话题,依据上下文的相关提示语和相关信息提示,准确地进行补写并不困难。这个文段的主题是关于化石的研究工作,先看空缺①,①的前面说的是“发现化石”,其中有个关联词语“固然”,可知后面要进一步说另一项工作的重要性。①后面一句话是“将化石完好的采集下来,对古生物的研究才能正常开展”讲的是“采集化石”的意义,综合起来,说明这个更重要的对象是“化石采集”,故可以填写“但把化石完好采集下来则更为重要”。再看空缺②,②之前有个关联词“因为”,后面有个“所以”,可以推出,需要补写的语句应该是关于后句的主题,前文说的是化石的采集,因此这一句应该补写成“采集的过程中化石可能有破损”。最后看空缺③,这句话前讲的是化石有许多细微的结构,且有个关联词语“因此”,后文是详细的修理过程,可知“因此”带出的句子既是从前文推出的结论,也是对后文的概括,即要用更认真、更谨慎的态度来实施维修。那么,该空缺可以是“在修理时要更谨慎”。 四、写作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 2013年,我国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工作。 老孟: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啊。 小郦:“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久违的诗意啊,挺美的。 小丁:都信息时代了,现在过日子谁还看二十四节气? 材料二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关于“二十四节气”,你怎么看?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节气入非”非关农事 历时三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有人为“智慧”登堂而欢欣,有人因其无补于“日子”而不屑。我认为,节气入非非关农事,是文化事件,不宜做科学考量。 诚如老孟所言,二十四节气,带有浓烈的先民气息,确是“老祖宗的智慧”,在久远的农耕时代,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虽曰中国,实乃黄河,与北温带、出苗率、复合肥等现代科学相比,其准确性自不可比。 二十四节气当属“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这一类别。“节气入非”,其初衷及意义在拯救濒危、保护文化,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国人欣喜可理解,兴奋大可不必。过去的火焰,暖不热今宵的寒意。 今天,谈论农事是一件尴尬的事情,所谓二十四节气,不过是这大尴尬之小切面而已。刀耕火种二熟三熟之农法,镰镢锨锄篮筐筛箕之农具,豆谷麦稻瓜笋蔬莨之农作物,或淘汰悬置,或止于入口。拥有话语权和表达力的人群,对栖身土地伴随节气的人群,说着苍白无力的评语。其实,在节气的流传过程中,它不仅是农事术语,更关乎民俗,清明祭扫、冬至温补,即可见一斑。 毋庸置疑,对气温、寒暑、冰雪、萌枯等物候学元素的关心,是重要的。竺可桢先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五六十年代两次试图建设全国物候数据网,却先后被战争、文革打断。可以想见,古朴的二十四节气之说,对于现代农业之发展是远远不够的。 三年申遗路,崎岖招魂心。但若止于列入名录,则无非是来一次文化工程,多一个旅游项目。若加顺推,假以时日,太极八卦、五音六腑、七夕九州等陆续入非也未可知。若不细察,遗产入非,根在文化,念在濒危,却旨在录名,效在消费。一场文化意淫,半尊坍圮雕像;曾经的主流信仰,如今的小众念想。 小郦所谓“诗意”,不过是文字组合的美妙,头脑画面的魅惑,草长莺飞谷雨小雪的诗意。原创化命名、物候性概括、绝句式表达,是想象力,而非切肤感,是干瘪城市精神对泥土的天然向往,精致现代生活对粗粝的饥渴追寻。这种叶公好龙般的大话诗意,几乎没有多少真切滋味。当我们在北上广和归故乡之间徘徊,在微商网购与体制内外纠缠,农业话语体系已经变得何其边缘和微弱。 申遗成功,看似普大喜奔,实乃“他人的故事”,我们又拿着古人和农民的素材,到世界的屋顶上消费了一把,走下秀场,归于沉寂。 节日入非,非关“过日子”,小丁误将文化淆科学,无异于鸡同鸭讲。不能拿现代科学高度,对古代农业求全责备。以《现代生物学教程》标准审视《梦溪笔谈》,自然哑然失笑处多矣。 文化的归文化,科学的归科学,用非遗给节气燃一把精神暖火无可厚非,再多的奢望怕不现实,也无必要。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篇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所给的材料有两则,材料一说的是我国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工作,以及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不同看法。材料二说的是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写作要求:关于“二十四节气”,你怎么看?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审题:1、关于“二十四节气”,你怎么看?关于“二十四节气入围非遗名录”,你怎么看?两个问题有些区别,前者地理,后者政治,那么语文在哪里呢?起码是语言,思维要清晰,态度要明晰,要有独立思考和真知灼见。统而言之,老孟、小郦的话指向申遗工作,小丁的话指向生活现实,三人纯属闲聊,并无观点的根本冲撞,甚至某种程度上是互相补充的。民族自豪感爆棚的老孟、情怀满溢唯美流淌的小郦、活在当下脚踩大地的小丁,哪一个不是“话题大王”?若沉湎于抱残守缺与推陈出新,纠缠于节气价值与申遗意义,在二元之间彼此徘徊,写作格局似乎嫌小,聚焦的点还嫌分散。2、所以完成本文的关键点在于找到靶子,针对话题的核心与本质论述。由此可以想到的同类事件也不少,比如中国的昆曲、京剧、中医针灸等26项列名非遗。与它们相比,“二十四节气”的个性和共性是什么?作文材料存在“节气”与“非遗”两个维度,虽有联系,实为两靶。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是就事论事、深度挖掘,还是以小见大、扩展拓展式的引子式写作思维。3、否定倾向拟题:祖宗智慧解不开当下困局;花式秀遗产展露国人小智慧;节气入非唤不回久违诗意;节气申遗不必普大喜奔;文化事件的科学审视是审美错位;止于情怀的节气入非不必做溢美评价;纸上风景带不来心潮澎湃。肯定倾向拟题:节气局限性无碍遗产传承心;过日子不是节气入非的思考基点;非遗舞台缅怀节气无可厚非;濒危是节气申遗的出发点。4、完成此题,很大程度上,精力放在增强作品的“语文味”上。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