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马坝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江苏省马坝高级中学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总分:16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2019.04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查良镛教授学识渊博,是著名的武侠小说家,其作品承袭中国古典文学传统, 历史 与文化, ,深受世界各地华人喜爱,其著作更多次被改变为电视剧、电影等,对传承中 华文化有莫大贡献。查教授以为报业 ,从事新闻工作数十年,早年创办明报,亦撰写评 论,为社会建言,深得业界敬重。 A. 糅合 大快人心 菁华 B. 糅合 脍炙人口 泰斗 C. 弥合 脍炙人口 菁华 D. 弥合 大快人心 泰斗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在古代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史上,孟浩然可谓名家。 , 。 , , 。 ,他的形象和经历代表着那个时代许多士人的共同命运和文化心态。 ①隐逸情结使他倾向于后者 ②他承先启后的诗歌创作丰富了中国诗歌的美学天地 ③然而乡野诗人的身份和都城生活经历的特殊人生使他的隐逸具有不同于传统隐逸诗人的文 化内涵 ④在魏阙与山林的传统知识分子生存之路的抉择中 ⑤在他身上集中体现着盛唐思想领域中的儒、道、侠并存的思想风貌 ⑥他的出现使盛唐诗歌的天空出现了一颗璀璨的明星 A. ⑥⑤④①③② B. ⑥④⑤②①③ C. ③①④⑥⑤② D. ③④⑤①②⑥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3 分) A.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B.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C.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D.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4.下列节日和对联的配对,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 春节:一曲笙歌春似海 千门灯火夜如年 B. 端午:绿艾悬门漆藻彩 青蒲注酒益芬芳 C. 中秋:玉轮光满大千界 银汉秋澄三五宵 D. 重阳:入酒菊香由我醉 向秋山色带云看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羊祜传 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世吏二千石,至祜九世,并以清德闻。及长,博学能 属文。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秀才,五府交命,皆不就。太原郭奕见之曰:“此今日之颜 子也。” ②武帝受禅单,以佐命之勋,进号中军将军。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 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 之。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 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侍卫者不过十数人,而颇以畋渔废政。 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棨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 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③祜进据险耍,开建五城,收膏腴之地,夺吴人之资,石城以西,尽为晋有。自是前后 降者不绝,乃增修德信,以怀柔初附,慨然有吞并之心。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 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吴将陈尚、潘景来寇,祜追斩之, 美其死节而厚加殡敛。景、尚子弟迎丧,祜以礼遣还。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 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 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 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尝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 抗曰:“羊祜岂鸩人者!” ⑤祜寝疾,乃举杜预自代。寻卒,时年五十八。帝素服哭之,甚哀。南州人征市日闻祜 丧,莫不号恸,罢市,巷哭者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 ⑥祜立身清俭,被服率素,禄俸所资,皆以赡给九族,赏赐军士,家无余财。襄阳百姓 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 (选自《晋书·羊祜传》,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博学能属文 属:撰写 B.每为边害,祜患之 患:担忧 C.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 脱:脱离 D.禄俸所资,皆以赡给九族 赡:资助 6.下列对文中画短线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秀才,通过了科举中院试的生员的俗称,是和科举制度中最低级的功名。 B.颜子,即颜回,也称颜渊、子渊。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C.庠序,古代泛称学校。《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D.九族:九代家族,上至高祖下至玄孙,后所指诸说不同,可泛指亲属。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侍卫者不过十数人,而颇以畋渔废政。(5 分) (2)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 使不得言。(5 分) 8.请依据②③两段叙述的相关事迹,概括羊祜的主要品质。(4 分)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9~10 题。 天 香 贺铸 烟络横林,山沈远照,迤逦黄昏钟鼓。烛映帘栊,蛩①催机杼,共苦清秋风露。不眠思 妇,齐应和、几声砧杵。惊动天涯倦宦,骎骎②岁华行暮。 当年酒狂自负,谓东君③、以春相付。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幽恨无人晤语。赖明 月、曾知旧游处。好伴云来,还将梦去。 【注】①蛩(qióng):蟋蟀。②骎(qīn)骎:马疾奔貌,形容时光飞逝。③ 东君: 司春之神。 9.词的上片写景,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加以简要赏析。(5 分) 10.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潮水连海平,_______________。(《春江花月夜》) (2)_______________,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3)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细草微风岸,_______________。(杜甫《旅夜书怀》) (5)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6)________________,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 (7)山高月小, 。(苏轼《后赤壁赋》) (8) ,可以无悔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1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2~14 题。 一切安好如常 宁雨 ⑴煤火炉子早早封上了。插门,关灯,我和姥姥各自钻进一条紫花被。 ⑵月光被窗外的老槐拦着,只有星星点点漏进来。这星星点点的光亮,让夜的黑色更添 几抹清寒。冷,瞬间箍紧了我的每一寸肌肤,让我上下牙乱撞。我试图把被子裹得更严实一 点,但无论怎么努力,粗硬的被面还是撑起它得意的棱角,制造出数不清的穴隙。这个叫做 “冷”的怪物总是在炉火熄灭的时候悄然而至,现在,被子里四处都有它的地盘。 ⑶姥姥也没有睡着,她用低低的声音念叨着母亲从青海写来的信。我不情愿理睬她的叨 念,我想在给母亲的回信里,告诉她今年的冬天有多冷,告诉她我亲眼见到月光洒在院子里 都冷得直打哆嗦,月光一打哆嗦就变成了厚厚的一层冰凌花。可是,这些姥姥一句都不准我 写,她只让我跟母亲说,今年冬天是个暖冬,家中一切安好如常。 ⑷什么叫一切安好如常?我努着劲儿地翻了一个身,心里头竟有点恨恨的。 ⑸嗓子痒得难受,剧烈的咳从胸腔冲出,我把自己从梦中震醒。窗户纸已经透进极白的 光亮,座钟的粗针刚指着六点,旁边被窝儿已经没有人。炉火早打开了,我的棉裤棉袄搭在 旁边烤着。 ⑹雪,老厚的雪。推开堂屋的木门,柴垛盖上了厚厚的白毡,枣树的枝丫间开出大朵大 朵的白色花。土墙、茅厕、鸡窝上,雪,那么地拥挤着,压迫着。“冷”这个怪物,趁着夜 深人静把我们整个村庄搬到了雪的世界里。脚底下,一条细细的小径儿是土黄的,一直蜿蜒 到影壁墙西边大门口的木栅栏外边。小径两旁,是锹铲起的参差的雪垛,一垛一垛掺了土星 儿的雪,连成两道矮矮的雪墙。 ⑺远处传来梆子声,有节奏地,在这个独特的整个村庄都覆着大雪的早晨,那“梆梆梆” 的声音传递得格外遥远。这是卖豆腐的在招徕生意。卖豆腐的,他的梆子也是一个怪物,一 个可爱的小怪物,它发出的声音,能够带着新磨豆腐的香味满村子疯跑。 ⑻现在,只有“梆梆梆”的声音,逗引着我满胸膛的咳嗽虫跟着“咳咳咳”地狂叫。小 巷另一头,转过来一个瘦小的围着毛蓝头巾的人,低着头,双手端着什么东西,一双小脚快 速地颠着。猜都不用猜,是姥姥。 ⑼早饭,姥姥给我端上柳芽茶汤炖豆腐。柳芽还是早春的时候,我跟姥姥一起采摘的。 一芽一花苞,从柔柔的枝条上摘下来,又苦又香。姥姥用晒好的柳芽泡茶汤,热热的茶汤, 飘着又苦又香的白色蒸汽,熏蒸她的一双病眼。姥姥的眼睛里,有一层白色的云雾,医生说 是白内障。姥姥用柳芽茶汤的白色蒸汽,治眼病。姥姥的父亲是乡间中医,姥姥手上有很多 偏方,据说都是祖传的。 ⑽姥姥居然用治眼睛的柳芽茶汤炖豆腐给我吃。姥姥说,怕是我的气管炎又犯了,半夜 老是咳。她说,这个东西最润肺,让我快快趁热吃下。陈了一夏一秋的柳芽,泡起汤来又浓 又涩,柳芽茶汤炖豆腐的样子要多丑有多丑,比掺了麦麸的菜团子还要丑。我闻不到豆腐的 香,只凭着碗里中药汤一般的颜色判断出它的苦。 ⑾我拒绝吃下姥姥的柳芽茶汤炖豆腐。姥姥不许我去上学,要上学,先喝汤吃豆腐。姥 姥的眼睛睁得很开,她就那么定定地看着我。她的眼睛里,是一片又一片白色的云雾。 ⑿雪花又飘起来,雪絮子突突突地向着村庄、原野倾倒下来。这样的雪,持续了三天三 夜。 ⒀学校是风雪无阻开放的。我咳着,有几天早晨起来额头烫烫的,但我还是想上学,跟 姥姥软磨硬泡。姥姥依了我,她在大门口的栅栏边站着,一直目送我走到胡同口。课间,姥 姥颠着小脚跑来学校,端着一茶缸雪水柳芽茶汤炖豆腐。盛着茶汤炖豆腐的茶缸,是包了一 层又一层毛巾的,最外一层,还包上了姥姥的毛蓝头巾。不围头巾的姥姥,裸露着一头白花 花的头发,风一吹,肥大的黑色挽裆裤鼓荡起来,像一个瘦小的人儿乘着一架黑色的风车。 ⒁卖豆腐的梆子声,在每个清晨准时响起。每天上午的课间,我依然要喝下一茶缸子柳 芽茶汤炖豆腐。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两个星期。直到鸡窝、茅厕、屋顶上的雪被风舔舐 干净,整个村庄又裸露在冬天的眼睛里。那年,在柳芽茶汤炖豆腐的滋养下,我的气管炎竟 大好了,甚至多少年没有再犯。 ⒂大学刚毕业,我第一次一个人到外地生活。单位租在一个制刷厂的顶楼办公,我住在 办公室旁边的单身宿舍。晚上,工厂收工,同事下班,整栋楼里就剩下顶楼的我和一楼的门 卫师傅。楼外是一条宽大的马路,夜很深了,马路上还不时有车辆驶过。寂夜,拉长着内心 的孤独和莫名的忧惧。汽车突然减速时车胎碾轧马路的哧啦声,似乎就响在我的心里。 ⒃这样的夜晚,时常给姥姥和父母写信。笔尖不管跑出多远,信的结尾都会循路而归—— “一切安好如常”。放下笔,眼睛湿湿的,丢下许多泪水。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8 年第 5 期) 1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一切安好如常”在文中每次出现的原因异中有同。第一次姥姥不愿意告诉女儿家里 冬天很冷以及孩子生病,是不让女儿担心;最后一次“我”在外打拼,不愿意告诉家人自己 的孤惧,是不让他们担心。 B.姥姥要用柳芽茶汤炖豆腐治“我”的咳嗽,“我”尝过后怕苦不肯吃。姥姥就每天送到 学校,“我”没有办法,只好吃下。没想到姥姥的偏方真的治好了“我”的病,气管炎之后多 年都没有复发。 C.本文有很多细节都体现出了姥姥对“我”的关爱。例如在孩子起床前,将棉裤棉袄放 在炉火旁烤着;一大早出去扫雪开路买豆腐炖汤;冒着风雪送到学校让孩子喝下。 D.作者将细腻丰富的情感蕴藏于冷静的叙述中,一点点浸入人心,不由得令人感动。整 篇文章没有大喜大悲的情感宣泄,却于不动声色中,让读者感受到了亲人间血浓于水的真情。 1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6 分) 14.文章多处用大量篇幅写到了冬天的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 分)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7 题。 生命的态度 朱良志 ①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 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 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 度。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 ②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古松 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我来看古松,在山林中,在清 泉旁,在月光下,在薄雾里,古松一时间“活”了起来,古松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 的组成部分,我的“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来源:Z,xx,k.Com] ③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 或许“看”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活”的“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 适。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 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 ④这里的“态度”,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人总喜欢站 在世界的对岸看世界,世界在我的对面,是被我感知的存在物、消费的客体、被我欣赏的对 象。用这样的态度看世界时,人好像不在这世界中,成了世界的控制者、决定者。而“生命 的态度”,则是由世界的对岸回到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与我的生命相关。 ⑤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 幽深的山林中,泉水淙淙流淌,溪涧边芙蓉花自在地开放,没有人知道它什么时候开,什么 时候落,这是一片寂静幽深的世界。又如王维《栾家濑》诗写道:“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 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在飒飒的秋雨之中,白鹭自在上下,诗人写的是自己的生命 感觉。在这里,没有外在的“物”,没有被观的“景”,没有观照的主体,没有被观的对象。 在诗人当下的体验中,人与世界共成一“天”,共同形成一个生命宇宙。这个世界,中国美学 称之为“境”。 ⑥中国艺术创造的这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有一些基本特点。它是艺术家在当下的体 验中发现的,“境”是体验的真实。像王维《辛夷坞》《过香积寺》等小诗,几乎纯粹是山水 花木的描写,没有人,甚至看不出有人的感情。其实,人隐在它的后边,这个生机世界是人 在瞬间体验中“发现”的。“境”由心起,没有心灵的体验则没有境界,境界是心灵中呈现的 事实。它是浑全的,人与山水草木等外在世界共同形成一个无分别的圆满世界。像吴历“一 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淡无人”诗中所呈现的那样,无人即有人,落日山影,草亭空阔, 与我心浑然一体,没有分别,更无别虑,就是一个圆满的世界。最后出现在“境”中的人与 山水草木是彼此相关的存在。“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凡常 的小院,紧闭的院门,阴沉沉的天气里,寂寞的主人就坐在窗前,眼前是密密的小雨,满目 的苍苔。在这里,苍苔、小雨、庭草,都成了诗人的对话者,是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存在者, 由这样的存在者共同构成一个意义世界。 15.下列各项中,其性质属于原文所论“生命的态度”的一项是( )(3 分) A.陈设于展览馆内的屏风,通常用红木制作,起到点缀环境和分隔空间的作用。 B.“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一句,以马的萧萧长鸣表现自己与友人的依依不舍。 C.《爱莲说》通过歌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D.“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诗人创造了一个与自己彼此往来、密切相关的境界。 1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不能以生命的态度观照世界,就不会创造出“境”这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 B.境界是艺术家在当下体验中发现的,是心灵中呈现的事实,没有体验就没有境界。 C.人与外在世界共同构成意义世界,其中的存在者彼此间体现了相互关联的特征。 D.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将深奥的美学观点阐述得通俗易懂。 17.根据文意,阐述中国美学中“境”的含义与特点。(6 分) 七、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材料一: 在文化遗产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发人们关注略晚于物质文化遗产。它见证真实历史,承 载民族文化,其重要作用不可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 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 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 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 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 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 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固态” 特征比较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显著特征是“活态”。因此,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它 已经存在的状态,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本质上就是保护那些使之存活的人。 (摘编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材料二: 2001 年,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 2004 年,加入世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06 年,国务院批准并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共 518 项。2008 年,国务院又发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 510 项 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 147 项。2011 年,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 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 191 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 164 项,第一、第二、第三批共收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1530 项。 非遗标准的认定是由父子、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 100 年, 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我国有一批非遗传承人年岁已高,后继乏人,亟待抓紧培养青年传承 人,以避免人亡技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在生活,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秉承传统、不 失其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地融入当代人的生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 得到传承。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名录中拥有项目较多的国家有:中国 34 项、日本 18 项、韩国 11 项、西班牙 10 项、法国 9 项等等。 (摘编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2016 年) 材料三: 我国政府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 成效。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国务院从 2006 年 起,把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活态性、传承性的特质,保护难度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护和开发面临困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社会文明对话更加频繁,文化交流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 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 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摘编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民族的传承》) 18. 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的真实见证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蕴 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 B. 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 因而生命力更强,也更能满足人们的精神诉求。 C.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身口相传,师徒传承等形式传承下来,反映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沉淀、汇 聚成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 D.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尤为重要,而有一些非遗传承人年岁已高, 如果不抓紧培养青年传承人,可能人亡技失。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传统技艺,一项技艺被创造出来,通过父子、师徒等代代延续,历经数 百年不会失传,更不会失去本来面目。 B. 目前,我国是全球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文化生态环境最好的国家, 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 C. 要实现可持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应维护、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因而需要鼓励、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传承行列。 D.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二 者特点不同,但保护方法相同。 20.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6 分) 七、作文(70 分) 21.根据下面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等”在生活中很常见,人的一生中“等”的事情也很多。“等”,能让人期盼希望,发 现美好;“等”,也能让人无为地消磨时间,最终一事无成。有人在“等”中枝叶干枯,有人 在“等”中成了一棵常青藤。 江苏省马坝高级中学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 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糅 合”,掺和;“弥合”,使愈合。第一处,是说查良镛教授的作品承袭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掺 和了历史与文化,应使用“糅合”。“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被众人所称赞。第二处,是说查良镛教授的作品深受世界 各地华人喜爱,应使用“脍炙人口”。“菁华”,同精华,指事物最好的一个方面;“泰斗”, 泰山北斗的简称,人们常用泰山北斗比喻在德行和事业的成就方面为众人所敬仰的人。第三 处,是形容查教授在报业方面的地位,应使用“泰斗”。故选 B 项。 2、【答案】A 试题分析:作答排序与复位衔接这类题目,关键是要把握语段的中心、结构层次及句子之间 的逻辑关系,还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如关注关联词语,注意词语间的照应等。非连续性 的语句复位题,还要认真分析横线出现的规律甚至标点符号等,明确与上下文的关系。本题 要认真阅读所给句子,明确其主要内容,所给句子主要写孟浩然的历史地位,隐逸情结和其 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可知,⑥⑤为一层,④①③为一层,②为一层,再根据句子的逻 辑关系确定每一层次句子的排序。最后可从三组间的逻辑关系出发,确定为 A。 3、【答案】B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时应仔细审题,明确题 干要求,然后分别阅读选项,确定每一个选项使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再综合比对,得到答 案。本题题干要求选出“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A 项,句意为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 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烟尘”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代指战争。B 项,句 意为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C 项, 句意为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珮叮当是昭君归魂。“环佩”,妇女戴的装饰物, 这里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代指王昭君。D 项,句意为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 壶共登青山。“翠微”运用了借代的手法,这里代指山。故选 B 项。[] 4、【答案】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传统节日的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结合所给对联的特点和 关键词理解辨识传统节日。例如 A“千门灯火”上灯、赏灯应为“元宵节”,另外从“夜如年” 上来看也不是春节。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5、C.(脱:轻慢,放任。) 6、A.(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川县学的生员为秀才) 7、1)(羊祜)常穿着轻暖的皮裘,系着宽缓的腰带,身上不穿铠甲,保卫的士卒也不超过十几 人,并且很喜欢打猎、钓鱼。因此荒废了公务。(得分点:“轻裘缓带”“被”“不过”“畋”) (2)每次与吴人交战,约定好日期才出战,不用偷袭的方法。有想进献诡诈计谋的将帅,(羊 祜)就拿出美酒让他喝,使他说不出口。(得分点:克,为,定语后置句,省略主语“羊祜”, 状语后置。) 8、①足智多谋②闻过能改③宽厚待人④坦荡磊落(一点 1 分) 【参考译文】 羊祜,字叔子,是泰山南城人。世代担任俸禄二千石的官职,到羊祜已经九代,都以为 宫清廉品德高尚而闻名。等到长大,博学能写文章。羊祜被荐举为上计吏,州官四次征辟他 为从事、秀才,五府(古代五种官署的合称,所指不一)也纷纷任命他,但羊祜都拒绝就职, 太原郭奕见了他说:“这是当今的颜回啊。” 晋武帝接受禅让,羊祜因为有辅佐之功,进升为中军将军。武帝有灭吴的打算,任用羊 祜为管理荆州各项军务的长官,羊祜带领军队镇守南方,开办学校,安抚教化远近的百姓, 深得江汉百姓之心。他向吴国人表明自己的诚意,凡投降的人要想离去,悉听尊便。吴国石 城驻军离襄阳七百多里,常常侵扰边境。羊祜非常担忧这件事,最终巧用计谋,使吴国撒销 了守备,然后羊祜他把军队执行巡逻戍守的军士减少一半,分去垦田,共垦田八百余顷,获 得很多收益,羊祜在军中,常穿着轻暖的皮裘,系着宽缓的衣带,不穿铠甲,侍卫的士卒也 不过十几个人,并且喜欢打猎钓鱼,常常因此荒废公务。曾经有一天夜晚,他想出营,军司 马徐胤手持戟挡住营门说:“将军都督万里疆域,哪能这样轻心放纵,将军的安危也就是国 家的安危。除非我死了,今夜此门才得开。”羊祜正色改容,连连道歉,从此很少外出。 羊祜进占险要,开建五个城,收取肥沃的土地,夺取吴人资财,石城以西,全归晋所有。 从此前后投降的人不断,又宣扬德行信誉,以此安抚初来依附的人,慨然有吞并吴国的志向。 每次与吴人打仗,约定好日期才出战,不用偷袭的方法。有想要出诡计的将帅,就拿美酒给 他们喝,使他们说不出口。吴将陈尚、潘景来犯,羊祜追杀了他们,因赞美他们死得有节操 而厚加殡殓,潘景、陈尚的子弟来迎丧,羊祜按礼遣返他们。吴将邓香进犯夏口,羊祜悬赏 将他活捉,抓来后,又把他放回。邓香感恩,率其部属归降。每次与众人在江沔游猎,常限 制在晋的地域。如果禽兽先被吴人打伤而被晋兵得到,都还给他们。于是吴人都心悦诚服, 称他为羊公,不叫他名字。羊祜与陆抗对垒,双方常有使者往还。陆抗称赞羊祜的德行度量, 即使是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超过他。一次陆抗生病,羊祜送药过来,陆抗吃下药,没有任何 疑心。吴将劝陆抗勿服,陆抗说:“羊祜怎会用毒药害人呢?” 羊祜生病卧床,于是推举杜预代替自己,不久去世,时年五十八岁。皇帝穿素服为他哭 泣,很悲哀。南州人在赶集的日子听到羊祜的死讯,没有不痛哭的,关门歇业,街巷里哭声 一片。吴国守卫边境的将士也为他哭泣。 羊祜为人清廉俭朴,衾被衣服都很简朴,得到的俸禄,全都资助了族人,赏赐了军士, 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襄阳百姓在岘山羊祜游览休息的地方树立石碑建造庙宇,每年按时祭 祀。看见石碑的人没有不落泪的,杜预便把石碑命名为堕泪碑。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9、【答案】运用视听结合(2 分),“横林”“山沉”“黄昏”等是视觉,“蛩鸣”“砧杵声”等为 听觉(1 分),渲染了宁静幽寂的氛围(1 分),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伤与孤寂(1 分)。(共 5 分) 10、【答案】①对时光易逝年华已老的感伤;②对仕途不顺、壮志难酬的忧愁;③对漂泊羁旅的 愁苦、思乡念亲却归家不得的惆怅;④对万物萧条的悲秋之情。(每点 2 分,答满 3 点给 6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海上明月共潮生 (2)竹喧归浣女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4)危樯独夜舟 (5) 雪拥蓝关马不前 (6)人世几回伤往事 (7)水落石出 (8)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15 分) 12.B(“我尝过后怕苦不肯吃”错,“我”并未尝,“只凭着碗里中药汤一般的颜色判断出它 的苦”。) 13.运用了比喻和比拟的修辞。(2 分)把雪比作白毡和白花,把雪的厚积之态拟作拥挤、压迫 之状(或把冷比拟作怪物),(2 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冬雪之大和天气的苦寒。(2 分) 14. ①冬天的冷是全文叙事抒情的背景(2 分)。②冬天的冷与姥姥对“我”的温情形成了强 烈的对比,多次写寒冷,更加突出地表现了姥姥对“我”的关爱。(2 分)③冬天的严寒让人 难以安好,而把不安好说成安好如常,更有力地凸显了文章的主题。(2 分)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2 分) 15. D(A 项是科学的态度和功利的态度;B、C 项是审美的态度) 16. D(没有运用类比论证,运用的是对比论证) 17.“境”是人与物(景)共同形成的世界。(2 分)特点:①体验性(或:“是体验的真实” /“在体验中发现”);②浑全性(或“是圆满的世界”);③关联性(或“是彼此相关的存 在”)。(一点 1 分;答对 3 点,4 分。) 七、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答案】18. B 19. C 20. 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国家发展;利于与国际社会文明对话与交流,体现世界文化多 样性;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如“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 B 项,“因而生 命力更强,也更能满足人们的精神诉求”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 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 中最脆弱的部分。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固态’特征比较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显著特征是 ‘活态’”,并没提到“因而生命力更强,也更能满足人们的精神诉求”。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 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 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 进行比对。本题中,C 项,“就应维护、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不当,原文 的表述是“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故选 C。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 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的意义”,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还可以圈出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根据这 些问题答出需要保护的意义。从材料一“因此,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它已经存在的状态, 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本质上就是保护那些使之存活的人”,可看出,从国家发展角度,“继 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国家发展”;从材料二“2001 年,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第一 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可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在国际层面上的意 义:“利于与国际社会文明对话与交流,体现世界文化多样性”;从文中材料三“保护和利用 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可看出在可持续发展的 层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七、作文(70 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解答此类题目要仔细审题,把握材 料,吃透材料的内涵,不要脱离材料的限制立意。这则作文材料是一小段议论性的话语,第一 句话引入议题“等”,第二句话阐述了“等”的两种结果“发现美好”和“一事无成”,第三 句话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对“等”的两种不同结果进行生动表述。“等”“美好”和“一事无 成”,可以说是准确理解和把握这则材料的三个关键词。材料主旨简明,命题导向清晰,要求 直面“等”这一主题,或发表看法、或抒发感慨、或叙述故事。 参考立意: (1)怀着希望,用实际努力“等”来美好。 (2)仅有希望,没有实际行动,“等”来“一事无成”。 (3)以往满怀空想,“等”来 “一事无成”;现在目标坚定,行动坚决,“等”来美好结局。 (4)做事不应操之过急,而要顺其自然,“等”来“美好”结局。 (5)子女总是“等”有出息了 再孝敬父母,但是父母直到老去、离去,也没“等”来孝心。 可用素材: 1、等,是考生急盼考试结果的心,充满急切,又充满不安。是啊,谁能预料这枚果实是甜是 苦?但这种等终究是充满希望的。等是憧憬。等,是挚友远隔万里盼相逢,心愿凝聚着天长地 久的思念与友谊。这种相互的等不亚于山盟海誓。等是真诚。等,是青春追求者对青春的向 往。这种等是一生一世、永恒不变、终生无悔的。追求者用无悔的一生去追求青春的每一分 每一秒。等是追求。 2、韩国总统李明博在《母亲》一书中写道:“小时候,我想为母亲做很多事,每次结论都以 ‘以后’结束,但那时我却不知道,其实没有以后。”这与中国的一句古语不谋而合:子欲 养而亲不在。是啊,人生充满变数,很多事都不能如我们所愿。那我们就必须将“没有以后” 作为人生信条,把握当下,不留遗憾。 3、当帝国主义的铁蹄踏入清政府的大门时,腐朽的清政府选择的也是等待,它想在等待中获 得帝国主义的怜悯与同情,想在等待中苟延残喘,然而,它的等待换来的却是一个个割地赔 款的不平等条约,换来的是黎民百姓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乃至清政府的最终腐朽与清朝 大厦的坍塌。于是,历史又一次敲响了警钟:弱者因等待而萎靡乃至灭亡。 可用结构:写成记叙文,开头环境描写,渲染悲凉的气氛,写奶奶去世,后悔没有好好陪伴 她,点明别让爱等待。中间回忆与奶奶的几件小事,注意用细节感染人。比如写奶奶给我做 好吃的,送我上学,下雨天去路上接我,我跟朋友吵架了奶奶怎么开导我等等。结尾再次描 写环境,表达对奶奶的思念,点明爱不能等的主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