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厦门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种深久的不安 乔叶 ①有时候,走在街上,看见穿得很破的收废品的老人,骑着锈迹斑斑的三轮车,摇着牛皮纸扎成的拨浪鼓,在繁华的大街上一脸灰尘,我就会觉得不安。看见卖水果的小贩,小心地拎起一串葡萄,把那些裂了口的果子仔细地摘下,然后把它们最大最好的那一面朝外码好,在薄暮里用芭蕉扇赶着聚拢过来的蚊蝇,我也会觉得不安。看见人力车夫坐在树阴下,寂寞地抽着烟,眼神却毫不懈怠地关注着来来往往的人流,仿佛要在第一时间捕捉到他们的乘客,我还会觉得不安。 ②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每月赚多少,有几个孩子,住在什么地方。除了从表象上对他们的职业生活有一点认识,我对他们一无所知。可我就是无法抑制自己的这种不安。他们也是有幸福的,我想。生意顺畅的时候,年节团聚的时候,雨天憩息在家里喝点小酒的时候……我相信他们的快乐,也欣赏他们的享受,可我还是感到不安。而我不安的原因听起来竟是这样矫情和可笑——因为我的物质生活比他们富足。 ③精神生活充满了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是不能比较的。我知道。可物质生活上我确实比他们富足。每当我掏出钱夹去消费时,就不由得会想到他们。一件专卖店里的名牌T恤,一道豪华饭店里的特色佳肴,一辆已经在路边等候的帕萨特出租车……每当我把目光投向这些昂贵的事物时,总有些莫名其妙的忐忑和心虚。仿佛我在无形中欠了他们什么,而不能无所顾忌地去花这些其实是自己一分一角挣来的钱。 ④有很多人的物质生活都比他们好,也比我好,我知道。我只是平民百姓中的一分子。然而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有三六九等。我不是最低的一等,也不是最高的一等。如果作为最低等,我一定不会甘心。但是当我看到真的还有那么多人在我的界线之下生活时,我却无法对自己理直气壮地说:“花自己的钱,想他们干什么,比你过得好的人多着呢!” ⑤似乎是有些神经,有些自作自受。仿佛他们都是我多年以前的亲人,我今天的生活是踩在他们的肩膀上才拥有的。——可细细想来,难道不是么?我的上几辈的亲人中谁没有和他们一样在最狭窄的空间里挣扎过?谁不是和他们一样为了最基本的生计奉献着自己最浓稠的汗水?他们中有多少人敢去翻看“梦特娇”的标价?有多少人摸过五星酒店里的紫檀雕筷?有多少人会识别蓝鸟和奔驰的标志?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怎么能够容许自己这么快就割断我和他们之间最本质的那种血脉关联? ⑥我做不到。鲁迅说过,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而我已经看到有太多的人正在奢侈和放纵中苟活着。我不想这样。我常常会问自己:有必要穿这么好的衣服么?有必要吃这么贵的菜么?有必要坐这么好的车么?答案常常不是肯定的。那么,我就会坚定地远离这些东西,去做一种最经济的选择。 ⑦我不评价别人的消费。这是个性化的时代,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只尽力来控制自己,不让自己的欲望随着时尚的标准而高涨。仿佛只有这样,自己才不会离那些底层的人们更远,同时也才能让心灵获得最质朴的感知和最踏实的抚慰。 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看到其他人物质生活没有“我”富足就感到不安,在许多人看来,这种解释可能十分矫情可笑。 B. 每当“我”把目光投向这些昂贵的事物时,总有些莫名其妙的忐忑和心虚,主要是因为我挣钱太容易了,没有付出多少血汗。 C. 本文作者的情感是清晰的,她对不甘心在社会底层生活的人们既抱有同情,又表达了崇敬之情,表现出一位知识分子的可贵良知。 D. 虽然作者说不评价别人的消费,因为在个性化的时代这是不被法律许可的,但作者还是想通过本文去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 2. 第⑤段中作者说:“仿佛他们都是我多年以前的亲人,我今天的生活是踩在他们的肩膀上才拥有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 结合本文并联系现实,谈谈本文第⑥段所引用鲁迅的“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的现实意义。 【答案】1. A 2. (1)①这些人和自己上几辈的亲人一样,在社会的底层为生计苦苦挣扎,正是他们的努力,给社会贡献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②他们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的坚韧精神,给人们带来了大量的精神财富。所以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建立在他们的奉献的基础上的。(2)作者的这句话表达了其对社会底层辛勤的劳动者的亲近和敬意。 3. 鲁迅先生的话现在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①我们国家经济还不发达,还有一部分人在社会底层艰难地生活,而有些人却已在奢侈和放纵中苟活着,没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这是让人忧虑的。②无论怎样都不能丢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丢掉悲天悯人的情怀,更不能为了钱而苟且偷生,奴颜婢膝。③生活条件改善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挥霍浪费了,我们依然要考虑这样的消费有没有必要,可不可以作更有价值的投资。④为了发展,我们必须消费,但在消费过程中,我们不能放纵,为所欲为,冲破法律、道德的底线。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B项,“我挣钱太容易了,没有付出多少血汗”错;C项,文章没有对社会底层生活的人的崇敬;D项,“想通过本文去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于文无据。 2. 试题分析:品味语句的含意,“仿佛他们都是我多年以前的亲人,我今天的生活是踩在他们的肩膀上才拥有的。”,“仿佛他们都是我多年以前的亲人”,这些人和自己上几辈的亲人一样,在社会的底层为生计苦苦挣扎,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踩在他们的肩膀上才拥有的”,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建立在他们的奉献的基础上的。作者的这句话表达了其对社会底层辛勤的劳动者的亲近和敬意。 点睛:①从关键词语入手,一个句子总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入手,找到他们,也就意味着把句子的理解转化成对主要词语的理解。②从所在的语段、相邻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大多出现在文章或语段的中间,对这种句子的理解,要结合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的分析,特别是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③从特殊的位置入手,即总起句、过渡句、中心句、总结句、抒情议论句。④从分析修辞入手。⑤从文章的主旨入手。 3. 试题分析:答此类题的方法:①首先应题,要用“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或我认为什么什么,我觉得如何如何等句式来表述。②准确理解和把握原文的立场、观点、态度和情感。③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子。举例子要做到:具体,泛泛而谈往往没有深度;与所要表达的内容相吻合,能印证作者(或你的)立场、观点、态度和情感;你的例子不能是照抄原文的例子,应是原文之外的另一个事例材料。④写出你自己的评价分析。评价要紧扣作者的观点立场、态度情感;要结合你举的例子;要有自己的看法。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基础知识 4.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信造化之尤物也 信:相信 吴丝蜀桐张高秋 张:演奏 B. 族庖月更刀,折也 族:众 戍卒叫,函谷举 举:举起 C.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钟鼓馔玉不足贵 馔:吃喝 D.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遇:会合、接触 往往阳狂垢污 阳:明显的 【答案】C 5.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 B. 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 辞楼下殿, 辇来于秦。 C. 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余既耸然异之。 D.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活用的实词要从语法和语境两个方面双重把握,A项仇,意动用法, 把……当做仇人。快,使动用法,使……痛快。B项上,方位名词作状语。 辇,名词作状语,乘辇,表方式。C 项奇,形容词作名词,奇观。 异,意动用法,认为他怪异。D 项收藏,动词作名词 收藏的珍宝 焦土,名词作动词 变成焦土。 点睛:文言文中词类活用很普遍,在高考翻译中“现身率”也越来越高。准确识别活用实词是翻译中的一个难点。过去,我们一直强调要依据语法分析准确判断,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多种语法特征:两个名词连用,其一必活用为动词;“而”前或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等等。语法分析固然需要,但现在更强调在语境中判断,即更多的是从语义角度判断,要结合人物关系及前后的内容判断。 6. 下列选项中特殊句式不同的一项 A. 戍卒叫, 函谷举 然今卒困于此 B. 技经肯綮之未尝 秦人不暇自哀 C.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D.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文言文特殊句式,辨析句式应抓住特殊句式的标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D项,.D项前一句定语后置句,后一句判断句,A项两句都是被动句,B项都是宾语前置句, C项是状语后置句。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常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司马迁《项羽之死》 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东,通常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此处泛指山的东面。 B. 都尉,是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秦和汉初,每郡设有郡尉,秩比二千石,辅助太守主管军事。 C. 江东,指长江下游江南一带,因长江在今安徽南部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古代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 D. 籍,项羽的字。古人为表示尊重,称别人称名;为表示自谦,称自己称字。如《鸿门宴》中的“不然,籍何以至此”。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率领八百骑兵突围的项羽在阴陵迷路,向一农夫问路,却被欺骗向左行,误入大泽,导致被汉军追上,再次被围于东城。 B. 项羽刚愎自用,到最后也不反省自己为何失败被围,而是把失败归为“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并用一场“快战”证明“非战之罪”。 C. 原本想要渡乌江突围的项羽,想到自己从江东带来的八千子弟都已牺牲,便自觉不能苟活,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于是放弃渡江,决一死战。 D. 项羽重情重义,死前把自己的乌骓马交代给别人照顾,即使面对吕马童,也毫无怨恨,用自己的生命帮助对方取得赏金封侯的奖赏。 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2)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 【答案】7. D 8. D 9. (1)天刚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能跟上的部下骑兵只剩下一百多人了。 (2)项羽自己也遭受了十多处创伤。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D项“籍,项羽的字。古人为表示尊重,称别人称名;为表示自谦,称自己称字。”表述错误,“籍”是项羽的名。另外,古人为表示尊重,称别人称字;为表示自谦,称自己称名。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D项“毫无怨恨,用自己的生命帮助对方取得赏金封侯的奖赏”错误。此处并不表现项羽的重情重义,而是与吕马童做对比,表现项羽视死如归的豪爽性格。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第一句关键词:平明,天刚亮;乃,才;以,带领;骑能属者,定语后置句,能跟上的部下骑兵。第二句关键词:被,遭受;顾,回头;若,你;故人,老朋友。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独自一人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当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天刚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于是又带着骑兵向东跑,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抵挡我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战败,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必死无疑,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 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汉军把他们包围起几层。项王对骑兵们说:“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退避了好几里。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 。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冲了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有百八十人,聚拢骑兵,仅仅损失了两个人。项王问骑兵们道:“怎么样?”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像大王说的那样。”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让您称王了。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又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仅凭借项羽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把项羽指给王翳看:“这才是项王。”于是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送你个人情吧!”说完便自刎而死。 古代诗歌阅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武侯庙 佚名 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 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惭传千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10. 对以上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蜀相》首联自问自答,记祠堂所在,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向往,描绘出祠堂环境的静谧、肃穆。 B. 《武侯庙》首联描写了祠外的美丽风光,《蜀相》颔联描写了祠内的美好春光,这些都含蓄地赞美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 C. 《蜀相》颈联赞美了诸葛亮的匡世雄略和鞠躬尽瘁,《武侯庙》颔联表达了对诸葛亮统一中原愿望未能实现的遗憾。 D. 《蜀相》尾联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惋惜和遗憾的情感,《武侯庙》尾联表达了不以成败论英雄及对武侯的崇敬之情。 E. 两位诗人都以诸葛亮自况,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表达了哀伤之情。 11. “南阳祠宇空秋草”一句中的“空”与“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含意一样吗?你认为这两句诗哪一句写得好?请说出理由。 【答案】10. BE 11. 前“空剩”,后“空有”(答皆“空有”也对)。杜诗中的“空”所营造的意境更为丰厚,“隔叶黄鹂”与“映阶春色”呈现了一幅盎然春意,但作者感受独特: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而好音无人来听,更具以乐景写哀情,更显其哀的效果。其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写法较“南阳祠宇空秋草”更胜一筹。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 项“《武侯庙》首联描写了祠外的美丽风光”和“这些都含蓄地赞美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有误,《武侯庙》首联描写的是祠外水流湍急,阳光昏暗,两首诗的这两处并没有赞美诸葛亮的高风亮节。E项“两位诗人都以诸葛亮自况,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有误,两首诗都没有抒发这样的感慨。 点睛:诗歌的综合理解,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形象、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诗歌比较阅读,题干要求赏析“南阳祠宇空秋草”一句中的“空”与“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含意以及“你认为这两句诗哪一句写得好?请说出理由。”第一问是对两句诗中的“空”进行理解,“南阳祠宇空秋草”的“空”是空剩,只有,意即没有别的,唯“秋草”而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是“空有”,徒有,意即黄鹂白白地唱出美妙的歌声却无人欣赏。第二问是对两句诗中的“空”进行比较赏析,杜诗中“隔叶黄鹂”与“映阶春色”呈现了一幅盎然春意,但作者感受独特: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空”字含情,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无人来听,更具以乐景写哀情,更显其哀的效果,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南阳祠宇空秋草”的“空”是空剩,只有,意即没有别的,唯“秋草”而已,一个“空”字写出诗人为所敬仰的西蜀臣相而伤怀。这一个“空”与“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都有“空有”之意,但前一个“空”所营造的意境更为丰厚,情景交融的写法较后者更胜一筹。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12. 对本诗的内容赏析,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A. 首联写田家,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B. 颔联写自然景色,白鹭飞行,黄鹂鸣啭,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面对美景,诗人感慨万端,心生归隐之情。陶醉不已。 C. 颈联写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显示出诗人的孤独寂寞及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D. 尾联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正反,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淡泊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E. 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流露出诗人对淳朴田园生活的深深眷爱,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 13. 前人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试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为例,说说他画出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12. BC 13. 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取动态,一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状夏木之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开阔而深邃,画意盎然,境界幽深。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理解,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形象、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B项“诗人感慨万端,心生归隐之情”有误,面对美景诗人只是陶醉不已。C项“显示出诗人的孤独寂寞及对世俗生活的厌倦”有误,颈联写的是诗人隐居山林的生活、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赏析,题干要求赏析““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意境,这一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名篇名句默写 14.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浩瀚无边的诗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孟浩然在《夜归鹿门歌》中,描绘鹿门山夜色,并表现隐者沉醉在大自然中,至于忘乎所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江水曲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点染出月夜中的奇异之“花”。 (4)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一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 (5)韦庄《菩萨蛮》中描写江南人物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白《将进酒》中写曹植饮酒豪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杜甫《阁夜》中反映人民的深重灾难,显示地方风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吴楚东南坼 (2). 乾坤日夜浮 (3). 鹿门月照开烟树 (4). 忽到庞公栖隐处 (5). 江流宛转绕芳甸 (6). 月照花林皆似霰 (7). 霓为衣兮风为马 (8). 垆边人似月 (9). 皓腕凝霜雪 (10). 陈王昔时宴平乐 (11). 斗酒十千恣欢谑 (12). 野哭千家闻战伐 (13). 夷歌数处起渔樵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两者都考查了,对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要理解限制条件,确定默写内容。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坼、宛、霰、霓、垆、谑、樵。 成语使用及《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1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平时沉默寡言的他今天在大会上说出这番石破天惊的话语,着实令人刮目相看。 B. 这家工厂虽然也取得了某些经济效益,但他们的有些作法,却是不足为训的。 C.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他对这项工作掌握熟练,已经达到了目无全牛的境界。 D. 世界经济危机来临,许多公司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惨淡经营,濒临倒闭。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D项惨淡经营:费尽心思去谋划,褒义。在本局中误用为经营惨淡,生意萧条。 16.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明同学跟我说:“想到五个月后就要参加高考了,我就坐立不安,心有余悸!” B. 他的母亲几乎天天邀人到家里打麻将,结果上行下效,他也沾染了这一恶习。 C. 他今天在赛场上的表现还算差强人意,希望下一场比赛他能发挥应有的实力。 D. 最近一段时间里,小明的爸妈为了他弟弟入学的事到处奔波,忙得不可开交。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A项心有余悸:对过去发生过的事还感到害怕。本句误用于将来时态。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与原来相比真可谓是改头换面啊。 B. 一个不名一文的落魄书生,凭着超绝的天分和坚强的意志,终于赚得人生的第一桶金。 C. 最近流传的关于小明为了一位女同学动手打人的消息,纯属杯弓蛇影,根本没这回事。 D. 家长教育孩子一定要讲究方法,要多沟通交流,多尊重鼓励,不能耳提面命,指手画脚。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A项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形式,不换内容,贬义。误用作褒义。C项杯弓蛇影: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本句误解为“无中生有”。D项耳提面命:形容恳切教导。误解为提着耳朵当面命令(即严厉凶狠,当面训斥)。 18.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每年到了这时候,从全国各地跋山涉水特意来韶山参观的人都不绝如缕。 B. 即使得了冠军,也不能对一起奋战的同伴侧目而视,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 C. 在电影《头号玩家》中,导演借助匪夷所思的特效,让观众们体验了一场游戏狂欢。 D. 大家一定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出门时关好门窗,以免小偷登堂入室,实施偷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A项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误解为连续不断,络绎不绝。B项 侧目而视: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本句误解为轻视、瞧不起;仰慕对方;骄傲自满。D项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后也形容唐突进入,指鲁莽不礼貌的行为。本句误理解为走进房间。 19. 下列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诗经》的精华在于十五“国风”。歌唱爱情,赞美劳动,揭露现实,是“国风”最动人的主题。《诗经》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曾归纳为“赋、比、兴”。 B. 谢灵运的山水诗观察细致,感受敏锐。他又以善于炼句著称,诗句含义深邃委曲,语言富艳精工。他是中国诗歌史上大力描写山水的第一人,开创了山水诗派。 C.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精研声律,探索出五七言新体诗联间粘缀合律的规律,促成了近体律诗的定型,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D. 苏轼是宋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词体改革家。他的词打破前人“词为艳科”的旧传统,气象阔大,豪放飘逸。他还“以诗为词”,冲破词的音律束缚。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诗歌发展的常识,C项“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精研声律,探索出五七言新体诗联间粘缀合律的规律,促成了近体律诗的定型,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述错误,应是“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他们精研声律,探索出五七言新体诗联间粘缀合律的规律,促成了近体律诗的定型,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写作 20.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粉笔会怎样飘动?如何才能消除他对师生健康的危害?大部分人可能没有关注,但中学生小郭却注意了,他希望找到解决的办法。于是他邀请几位有兴趣的同学组成研究小组,分工合作,并花费大量业余时间,自学了大学微积分、流体力学等知识。 尽管小郭因此学业成绩波动,但他们还是赢得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学校也特地为他们提供了一间创新型实验室。每天课后他们就戴着口罩,在实验室与粉笔灰“亲密接触”,测量粉笔灰的浓度及其分布情况。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数据,他们坚持反复实验。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们的成果获得了具有国际影响的丘成桐科学奖铜奖。 小郭团队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你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其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告别印象主义 在《告别印象主义》一文中,刘瑜说:“实证精神大约是中国文化里最缺乏根基的传统之一。”愚以为,小郭团队成功的核心要素,在于他们“反复实验”的坚持背后朴素而闪光的实证精神。 读小郭团队的故事,不难发现诸多可圈可点的成功因素:关注生活细节,是明察秋毫、细致敏锐的观察力;一年的自学和实验,是攻艰克难、持之以恒的坚韧力;实验的分工合作,是各司其职、团结协作的凝聚力,加之父母与校方的理解支持,内外因的叠加,都为团队的成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究其成功原因之根本,则在于小郭团队反复实验、上下求索的实证精神。 试想,若无实证,而只是注意到了旁人遗落的细节,那么小郭便将遗憾地囿“天才的微光”;若无实证,只是在书本中“证实”脑海里的微光,小郭便止步于象牙塔内;若无实证,只是赖着学校给予的实验资源草草了事,则实验成果何以具有说服力,何以用于指导生产实践,何以增添教师的福祉呢?由此可见,如果缺少实证精神,则团队的优秀特质,地利人和的外部条件都将如一指流沙,洒落在地。 实证精神,是科研工作者最为优秀的品质。这种品质,涵盖了林语堂所言的“情、智、勇”。小郭能够孜孜不倦、克服困难与不断求索,本身就是受“情”中的兴趣、从容、谨慎、专注等科学态度的驱动;小郭团队凭科学素养和经验,解决了实验中出现的难题,这是“智”的体现;小郭团队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则是“勇”的表证。小郭的科研团队成员拥有了这样的优秀品质,这是其科研成功的前提条件。 反复试错实证,是科研成功的最有力保障。在实证过程中,小郭难免会碰到许多难以突破、难以求证的难关,只有通过反复试错实证,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科研过程,其实就是试错的过程。科研中发现“此路不通”,并不意味着失败。当年爱迪生做了一千多次实验仍未找到适合做灯丝的材料而遭人嘲笑,爱迪生却认为这正是自己的成就——他排除了一千多种错误之后,终于发现了钨丝。小郭团队也是在不断的试错实证中,最终取得成功的在特别缺乏实证精神传统的当代中国,疾呼“告别印象主义”,呼唤实证精神的滋长,显得十分必要。刘瑜坦言:“在意境美和整体主义的感召下,在中国大多学问都被搞成了文学。”中药博大精深,因缺乏系统的考察和论证难以在国际医药领域独树一帜。而眺望西方,大文豪培根正是死于为一只鸡在雪地中风寒感染情况的实验,献身于实证和求索。 当然,片面强调实证对科研成功的作用无益。小郭团队取得成功,具有多元的内因及外因。实验能够成功,除了实证为其关键外,探究性的观察及持之以恒的定力也至关重要。 “一个道理的意义,不在于它能创造多少美学上的新鲜感或提供多少智力上的游戏感,而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回应现实中的真问题。”告别印象,期待实证。 【解析】试题分析: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就必须认真审视材料,设法找出材料中有关立意的点滴“标识”,反复揣摩命题人既定的写作“走向”,尽量做到“顺竿子往上爬”,把握最佳立意角度。考生首先需要细读材料,思考小郭团队的成功因为哪些因素,然后选择其中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因素进行写作。 分析如下: 粉笔灰怎么飘动?如何才能消除她对师生健康的危害。大部分人可能你没有关注,但中学生小郭却注意了。 --善于观察、掉捉细节、发现未知的眼睛,帮助其意识到了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却颇可探究的问题。他希望找到解决办法。 --解决问题的主观意愿,即对事物的“初恋般的热情”和目标感他邀请几位有兴趣的同学,组成研究小组分工合作; --团队与分工合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志同道合的助力。“分工合作”是亚当斯密《国富论》一书中认为的现代西方社会生产力极大丰富的根本原因他花费大量课余时间自觉了大学微积分流体力学等知识。 --过硬的专业技能与科学素养,永远是研究的前提。尽管小郭因此学业成绩波动,但他们还是赢得了父母的理解支持。学校也特地为他们提供了一间创新型实验室。 --周遭之人的肯定、理解,关怀(精神支持)与学校的设备设施(物质支持)。特别是身为未成年人,需要监护人不以分数与名次为唯一评价标准和要求的宽容。宽容的氛围,永远是天才诞生的前提。每天课后,他们就戴着口罩在实验室与粉笔灰亲密接触,测量粉笔灰的浓度及分布情况。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数据,他们坚持反复试验。 --沉潜、坚持、投入。“宗教般的意志”。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