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五调考试(2017-12)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五调考试 语文试卷 说明: 1.本试卷分古文阅读、诗歌阅读、名句填空、现代文阅读、语言运用、写作六个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正确张贴条形贴,并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用2B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3.请合理分配时间,认真审题,规范作答。 一、古文阅读(11分) 王都中字元俞,福之福宁州人。父积翁为国信使,宣谕日本,遇害于海上。都中生七岁,从其母叶诉阙下,世祖闵焉,给驿券。俾南还,赐平江田八千亩、宅一区。已而世祖追念其父功不置,特授都平江路总管府治中。时年甫十七。僚吏见其年少,颇易视之。都中遇事剖析,动中肯綮,皆愕眙不敢欺。 昆山有诡易官田者,事觉,而八年不决,都中为披故牍,洞见底里,其人乃伏辜。吴江学舍久坏不治,而郡守缺。都中曰:“圣人之道,人所共由,何独守得为乎?”乃首募大家合钱,新其礼殿。秩满,改郴州路总管。郴居楚上流,豁洞徭獠往来民间,惮其强猾,莫敢与相贸易。都中煦之以恩,慑之以威,乃皆悦服。郴民染于蛮俗,喜斗争,都中乃大治学舍。作笾豆篮簋、笙磬琴瑟之属,使其民识先王礼乐之器,延宿儒教学其中,以义理开晓之,俗为之变。 迁饶州路总管。年饥,米价翔踊。官仓之米,定其价为三等,都中于下等价减十之二,使民就籴。父老或以两岐之麦六穗之未为献都中曰此圣主之喜瑞非臣下所敢当遂以闻于朝以内忧去郡民生为立祠服阕,擢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使。中书省臣奏国计莫重于盐策。乃如前除盐亭灶户,三年一比附推排,世祖旧制也。任事者恐敛怨,久不举行。都中曰:“为臣予者,使皆避谪,何以集事。”乃遍历三十四场,验其物力高下以损益之。役既平,而课亦足,公私便之。以疾作南归。至正元年卒。赠昭文馆大学士。谥清献。都中历仕四十余年,所至政誉辄暴著,虽古循吏无以尚之。又其清白之操,得于家传,所赐田宅之外,廪禄悉以给族姻之贫者,人尤以是多之。幼留京师,及拜许衡,即知所趋向。中年,尤致力于根本之学,有诗集三卷。 (选自《元史·列传第七十一》,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父老或以两岐之麦/六穗之禾为献/都中曰/此圣主之嘉瑞/非臣下所敢当/遂以闻于朝/以内忧去郡/民生为立祠/ B.父老或以两岐之麦/六穗之禾/为献都中/曰此圣主之嘉瑞/非臣下所敢当/遂以闻于朝/以内忧去郡/民生为立祠/ C.父老或以两岐之麦/六穗之禾/为献都中曰/此圣主之嘉瑞/非臣下所敢/当遂以闻于朝/以内忧去郡/民生为立祠/ D.父老或以两岐之麦/六穗之禾为献/都中曰/此圣主之嘉瑞/非臣下所敢/当遂以闻于朝/以内忧去郡/民生为立祠/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徭獠,古代民族,在湖南多有分布。“徭”。指瑶族,因历经征伐,部分成劳役,故有“徭”之称谓;“獠”是当今壮族先民。 B.笾豆,古代祭祀时盛祭品的器具。竹制为笾,祭祀和宴会时用来盛果品等;木制为豆,形似高脚盘,用来盛肉或其他食品。 C.廉访使,宋、元时期职官员。宋代全称廉访使者,元代全称肃政廉访使,主管监察事务。“廉访”,意为考察、察访。 D.循吏,指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执法严格,不考虑民情,理政、治民一概遵循上级指令的州县级地方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王都中才能卓越,善于断案。初入仕途时,他分析事情就能切中要害;在处理昆山用欺骗手段买卖官田的案件时,他能查得实情。 B.王都中注重学舍建设,改善了教育条件;他聘请著名儒士教授义理,开导百姓,使当地风俗为之一变。 C.王都中淡泊名利,他将朝廷(或皇帝)赐予他的东西全部捐献,用俸禄周济贫穷亲族,人们因此而更加称赞他。 D.王都中所到之处,政绩都极其显著,即使是古代的循吏也没有超过他的;他还擅长文学,有诗集三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昆山有诡易官田者,事觉,而八年不决,都中为披故牍,洞见底里,其人乃伏辜。 二、诗歌阅读(22分) 宿王昌龄隐居 常 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此诗于常建辞官归隐途经王昌龄入仕前居所时所作。常建和王昌龄是同科进士及第的好友,但在出仕后的经历和归宿却不大相同。常建“沦于一尉”,只做过盱眙县尉,此后便辞官归隐于武昌樊山。王昌龄虽然仕途坎坷,曾有短暂归隐,但此时已登仕路。 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人细致地描绘了王昌龄隐居之处的自然景色,赞颂了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居生活的高尚情操。诗歌语言风格绚丽飘逸。 B.首联写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隐居的地方只有孤独的白云。“溪水”“白云”是隐者居住的象征,“清”“孤”写出了此地的凄清。 C.中间两联写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感。王昌龄住处清贫优雅,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屋前有松树,屋边种花,院里有芍药,可见王昌龄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 D.尾联写自己的归志。“鸾鹤群”用江淹《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语,表示将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 E.诗人通过对“茅亭”“花影”“药院”等意象的描写,写出了隐者的清贫、隐处的雅趣,描绘出了一幅清贫优雅、清高不俗的隐居图。 6.颈联两个动词“宿”“滋”用得生动传神。请结合诗歌意境简要赏析。(6分) 客中闻雁 黄 仲 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竞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7.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 B.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C.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D.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E.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呜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8.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填空(5分) 9.请根据语境,填写句子。 (1)《蒹葭》中写男主人公追寻女主人公的道路艰难曲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路难(其一)》中诗人引用两个典故,表示世路虽艰,但自己对前途未丧失信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饮酒(其五)》中表明作者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的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作者对朋友深切关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42分) 地 锦 聂鑫森 ①景影夫妇之所以买这套二手房,是因为儿子要结婚,再买一套新房吧,钱还不够。于是将早几年买的一套大房子让出来,重新装修,做了年轻人的洞房。然后,他们寻寻觅觅,相中了这套房子安身立命。这一切都是静悄悄地进行,没有惊动单位的任何人。景影平日上班、下班,从不要单位司机接送,所以他搬家、安家没人知道。儿子结婚,景影也没给本单位的人发请柬。这叫自己的日子自己过,图的是一个清静。 ②景影夫妇太喜欢这套新买的房子了,虽说是二手房,虽说只有100平米,虽说与彼此上班的单位有着不短的距离。但是这栋楼的外墙爬满了地锦,让呆板的水泥钢筋结构墙散发出无限生机。景影五十有五了,是林业大学园林系毕业的,之后又在园林管理局当技术员、工程师,再提拔到领导岗位上,如今是副局长了。景影一辈子与花花草草相厮守,心情好极了。妻子刘欣在中学教语文,生得小巧玲珑,特别喜欢古人写花写草的诗词和散文,年纪大了却常常萌发少女的情怀,这很难得。刘欣常和丈夫开玩笑:“景影,你这辈子是改不了拈花惹草的毛病了。”景影点头称“是”,然后说:“ 你常自比弱草娇花,我能不小心侍奉?这地锦的名字就很有诗意,它还有俗名叫爬山虎、爬壁虎,最有韧劲,值得世人效仿。” ③这栋楼只有6层,所以没有电梯,年岁在20年以上。地锦把外墙涂得很绿,根扎在墙根,藤则攀墙乱爬,卵状的叶子重重叠叠,像厚厚的毯子。景家在5楼,客厅、书房、卧室、卫生间、厨房的窗口周围,都密集着藤和叶,有的还向窗口探进头来,充满着好奇心。到了六七月间,藤叶间还会冒出淡黄带点儿浅绿的小花,娇滴滴的。落雨的时候,雨声沙沙啦啦,好听。而下雪后,绿意上覆一层莹白。好看。盛夏骄阳如火,地锦却浓荫送凉;深秋下霜,叶子绿中透红,如无数跳跃的火苗。 ④这地锦使景影浮想联翩,假如每个社区的每栋楼,都细心培养这种“垂直绿化植物”,那么,对于城市的空气净化和低碳化生活,功莫大焉。他起草了一个报告《关于倡导城市住宅楼培植地锦的几点建议》,局办公会议自然是全票通过,然后形成正式文件,上报市政府有关部门。景影完成这个报告的初稿,是在地锦送绿的书房里。第一个读者当然是老伴儿刘欣。刘欣边看边念,每到妙处必大声叫“好”,然后说:“景影,我要为地锦口占一首诗。可惜,它不能录入你的大文,遗憾。题目是《咏护墙植物地锦》:地锦铺荫绿满墙,万家安乐笑炎凉。最珍春雨潇潇夜,叶叶歌吟湿舞裳。”这回轮到景影喝彩了:“好,言近而旨远。可叹我无诗才,不能唱和。但愿这个报告能得到领导的认可,并大力推广,则为大幸。” ⑤报告呈上去几个月了,如泥牛入海无消息。景影很惆怅。社区忽然贴出通知:将组织专人,把各住宅楼外墙的地锦全部清理干净,以便美化环境,参加全市“美丽家园”的评选活动。景影感到很惊愕,这真正是瞎胡闹。一打听,是省里一位领导,在市里有关部门陪同视察时,随口说了一句“要显出外墙本色才有整体美感”的话,于是层层认可,雷厉风行遵命照办。 ⑥景影雷急火急去了社区的管理办公室,对一位年轻的女主任,口若悬河地说了一大通道理,关键词是:决不能清除地锦!女主任漠然地看着景影,然后说:“上头有指示,我能不办吗?再说许多住户都同意哩。你想想,我得请人,得发工钱,还要刷涂料,我愿意吗?”景影大声说:“别人同意,我不能阻止。但我家的房子,当然包括外墙,是我用钱买的,是我的私有财产。我家外墙的地锦,决不能清除!谁敢清除,我上法院告谁!”景影说完,气冲冲地走了。一栋栋楼外墙的地锦,被清除干净了,再刷上白色的涂料。只有景影家的外墙,还留着一片地锦,如白色波浪中的一个绿岛,格外扎眼。景影对老伴儿说:“我就守望着这一片绿色,可奈我何?”刘欣默默不语。 ⑦有一天,正好儿子、儿媳回家来吃饭。刘欣对景影说:“你早出晚归,社区的许多闲话你听不到。”“嚼什么舌根子了?”景影问。“国人有窥探他人隐私的好奇心,原本互不打交道,但因我家不肯清除地锦,便成了一个议论的焦点。他们说:这家牛,因为男人是园林管理局的副局长,副处哩,谁敢去惹他!”刘欣淡淡地回答。“这是简单的维权,与当副局长何干?”景影叫着。刘欣接着说:“还有人说,小偷喜欢到有权有势的人家作案,他留下绿的标记,可以直奔其家,不致大家受难。”景影气得一拍桌子,吼道:“这是什么混账逻辑!我若是贪官,有的是钱.还买这二手房干什么?”吼完了,无力地坐下来,连连叹气。儿子、儿媳忙说:“爹,我们也担心哩。万一小偷上门,偷不到值钱的东西,又正好撞着你们两个老人,撒气行凶,得不偿失啊。”景影忽然老泪纵横,说:“你们看着办吧……” ⑧刘欣马上走向摆放座机的地方,拨号给社区管理办公室,说:“我家外墙的地锦,你们去铲除吧。” (选自2014年9月4日《文艺报》,有删改) 10.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上班、下班不要单位司机接送,搬家、安家没人知道,儿子结婚自己让房,买二手房这些情节都凸显了景影的为官清廉。 B.第③段用比喻、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描写地锦的四季之美,构成景影夫妇活动的环境和背景,并承接上文揭示景影夫妇喜欢这套二手房的原因,引起下文,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第⑦段结尾“景影忽然老泪纵横,说:‘你们看着办吧……”’中“老泪纵横”这一神态描写,生动地刻画出景影面对舆论和亲人的劝说,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痛苦和无奈。 D.小说善用烘托的手法,有艺术情趣但最终妥协于现实的妻子刘欣、唯上级是从的女主任、嚼舌根的小区居民,都有力地烘托了景影这一人物形象。 11.请分点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5分) 12.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探究。(6分) 木 雏 林斤澜 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在圆湖村里“蹲点”,树立一天等于20年,一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典型,很招人参观。春天,来了十来个大学生,一个老师带着。这老师是刚毕业的留校学生,顶多是个助教吧。但农民分不清大学里的职称。反正助教也是老师,便戳着脊梁嘀咕道:怎么有这么个老师?还是大学老师? 他比他带的学生大个三两岁吧。可是按农民说,要“木”十岁。木就是不活泛。见人不会说话,不知道招呼。又说要“雏”十岁。雏是幼稚。 一天早上,我那房东在院子里浇水,巴掌大一块地上,正有新绿钻出来,不到两寸高,几个学生有的说是葱,有的说是蒜苗,有的要打赌。房东觉着好玩,说:“想必大学里也修行,忌吃五辣,不知道葱叶儿是圆的,蒜叶儿是扁的。” 没想到那位老师正经摸出小本子,往上写字,嘴里咕咕着:“葱,圆的。蒜,扁的。” 房东撑不住笑起来,那几个学生为老师不好意思,转头跑了。老师只管写着,全不知觉。我探过头去瞅瞅,不懂,看样子是英文。 我可怜这个知识分子,小声跟房东说。人家会英语。可是房东不清楚英语是什么,更加笑开了,说:“还画洋码呀。” 过了两天,房东家里发鸡瘟,十来只鸡死了一多半,房东心疼得吃不下饭,那位老师走来问病鸡和好鸡,怎么认? 房东蹲在那里没好气,说:“认屎呗。” 老师不懂眼色,追问好鸡的屎什么样。房东没奈何,又说:“溏屎。” “溏?屎?” 老师傻着眼,可又摸出小本子来了。房东扭过脸去,六岁的小儿子咧着嘴,唱儿歌一般说道: “一堆儿,一堆儿。带尖儿,带尖儿。下边黑黄黑黄,是红溏,尖儿白花白花,是白溏。” 老师往本上写.房东站起来往屋里走,嘀咕道: “一个鸡屎,也画洋码。” 他觉着晦气。老师却一边写,一边往地上张望,小儿子指着一堆叫道: “这就是,尝尝不?” 老师只管端详着,随口嘀咕道: “不尝,不尝。” 小儿子大笑。屋里他娘叫了声“哎哟”,一会儿,打发小儿子到红医站给拿膏药,说是岔了气。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前几天我在晚报上看见圆湖村两个养鸡户,收入论千,从不死鸡,鸡瘟进不了他家的门儿。 我顺便去看看,就是那房东家,不过老房东两口子都去世了。当年的小儿子现是当家人,当年种葱蒜的那块地,现在拉上篱笆,养着上百的来亨鸡,血红的冠子,雪白的羽毛,一个个神气活现。正想说几句什么,听见脚步响,那青年当家人扔下我,奔向院门口,迎着一位中年胖子。细一看,奇了,可不就是那位老师吗?他见老了,眼泡鼓鼓的,腮帮耷拉耷拉的。他不往院里走,定定地望着院外的杏树。正是早春,杏花灰白灰白好像烟雾,青年当家人说: “怕是大年哩。杏花要‘旧’,桃花要‘喧’。” 老师摸出小本子.我看见他写着字,可咧开了嘴,口水都要滴答下来了。不光是“雏”了,还透着“傻”来。我心里一动.走过来提起50年代,他望望我。想不起来,我又说起他带的学生,好像想起来了。为什么说是“好像”,因为没有这种时候常有的欢叫,只是嘴里咕咕地: “哦,哦……” 不光是“木”了.还透着“僵”来。我还要叙旧,但当家人打断我的话,直跟老师解释,什么“旧”呀“喧”呀,都是方言土语,不知道科学不科学。琢磨着怕跟风啦雨啦有联系,杏花开得早,是起风的时候.桃花在清明前后,清明时节雨纷纷……他只怕解释不细、不全、不当,不留点儿空子让我说话。我只好探过头去,看看老师写什么,写的汉字不像汉字。这回。我断定是日文。 老师写看写着,挪步往杏树那边走了。当家人回过头来,只管去轰他的鸡。我只好跟过去,想想问道: “这老师,现在,是个干什么的?” 青年当家人头也不回,说: “一个老专家.不是说空话的人。” 我噎了一下。不过这些年也添了些涵养了,不动声色地还问道: “什么专家呢?” “化学。” “化学……” 我知道化学里边还分好些专业呢,可又一时使不上嘴。那当家人说: “我这儿没死过鸡,仗着‘长效避瘟散’,就是他配的方。” “我当他……他……他老了呢,都张着嘴流水的……”青年当家人直往屋里走,嘀咕着: “有病。叫造反学生扇的。” (选自《林斤澜文集》) 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回忆往事入手,通过叙述一个大学老师在农村生活的片段,生动再现了特殊背景下的社会图景,富有时代性。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性格,如老师认真记录葱和蒜的区别,细致求问如何分辨病鸡和好鸡。突显了人物品质,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C.文中的老师从20年前被圆湖村那对房东父子取笑到20年后获得房东儿子的尊重与爱戴,源于他研究出“长效避瘟散”,提高了农民收入。 D.“我”从青年当家人口中得知,老师“张着嘴流水”,是当年造反学生扇后留下的毛病,在这些叙述中.我们不难体会文章蕴含的淡淡的痛楚和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认识。 14.“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15.结合文章谈谈你对小说标题“木雏”二字的理解。(6分) 草木故园 彭家河 ①比起人丁,乡下的草木已日渐兴旺。 ②乡村其实是属于草木的,村民本是不速之客。在发现有水有树后,那一队队从猿一路迁徙成人的村民们便驻扎下来,开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谈婚论嫁,生儿育女。于是,乡村便改变成了另一种模样。正是由于村民们的到来,那些山山岭岭、沟沟坪坪便也同时有了名字,成为村民们最朴素的方位标识。 ③彭家是我们那个家族聚居的一个小山坪,村里最古老的那棵柏树要七八个青壮年伸手才合围得住。浓密的树枝遮蔽了树下的山坡,树下一年四季都是干燥干净的,没有草木能在它的身下生长,粗大的树干也没有人能攀爬。老家的房屋后面有三棵古老的柏树。每天晚上,从远处的西河或者嘉陵江里劳作一天的白老鹳回来后,都要在树上吵闹一会儿才肯睡觉,听着那些声音,我便会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④风雨过后,我家房顸上便落满了白老鹳粪和长长短短的枯树枝,有时还有些鱼骨头,我爹便把那些粪扫下来堆在一起,作为自留地里的底肥,那些树枝和圆圆黑黑的柏树果便撮回灶屋烧锅煮饭。每年夏天的晚上,村里都会刮几次大风,听着房顶上呼啸的风声,我不怕房顶上的瓦被风揭走,却怕那些大树顺风倒下来砸着我家的破瓦房,于是我不敢入睡。然而就在恐惧之中,我却一次又一次地慢慢睡着了。 ⑤那些古树个个巍峨挺拔,村民们路过时都要仰望才看得到树枝。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棵大树为了全村的族人,做出了最后的牺牲。村里要通电了,要永远告别柴木取火的时代了。然而我们村除了树多就是人穷,哪里找钱买电线电杆呢?村里大大小小开了几天会,决定砍掉一棵古树。 ⑥那树在我家的东面。在挖浮土的前夜,村上找来德高望重的长者在树下烧了纸、杀了鸡、点上香,祭祀这棵树后,第二天一早才动工。我们周围的大人小孩便围着那树张望,那棵树也有两三个成年人合抱那么粗了。村里木匠专门找来一根一米多长的钢锯条,为古树做了一个特大号的锯子,几个青壮年坐在树的两边,轮流使劲儿拉锯。在来回的锯齿中,热腾腾的金黄锯末便在一颗颗雪亮的锯齿间落下,很快就在树干的两边积了一大堆。看着那两堆细软的散发着热气的锯末,我仿佛看到那是树里流出的血。半个时辰过后,那宽大的锯条还卡在粗壮的树干中间,仿佛咬在树干上的一排锋利牙齿。周围的大大小小都端着饭碗过来看看,嘴里啧啧地说:这树真大。长了几千年,难道不大吗?哪个人能活这么久呢? ⑦那棵大柏树在几天后便支离破碎了,中间的树干也成了一段段的木料。这些上好的木料都先后运出了村,有的换成了电线,有的变成了电杆。那棵大柏树的根也慢慢挖出了一些,那个巨大的有一人多深的大坑也填平了,种上了胡豆。每次看到那里长出的开着紫黑小花的矮矮胡豆,我便想起那个地方曾经站着的巨大的柏树。 ⑧房前屋后全都是树和竹子,这些我都心中有数。后檐有棵柚子树,东面路边有棵紫薇树,房子后面还有几棵大柏树。多年没有回家,这些东西依然清楚。然而,多年没有回家打扫院坝,不少不知名的草也慢慢侵过屋外的石板,蓬勃向前。 ⑨与我的老家一样,李家湾、蒲家湾、杨家山的那些院落也慢慢人去屋空。老的去世了,年轻的外出打工去了,年幼的也跟上年轻的父母进城当了农民工子弟。他们在乡下的家园也日渐荒芜,还给了草木。那些没有砍下的树,那些没有除掉的草,又慢慢地,静静地,把曾经撕开的伤口一点一点缝合,把曾经的人世悲欢一点一点地掩埋。 ⑩回望老家,草木葱笼。 (摘编自《在川北》) 16.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写乡村属于草木,有水有树才有了村民的扎根与繁衍,照应题目,为下文写草木与村民生活的关系以及“我”的情感张本。 B.第③段和第④段围绕树叙写老家生活留给“我”的印象。文中既写出了树与人、鸟相处的状况,也暗示了树对“我家”造成的实际威胁。 C.第⑥段中,“我仿佛看到那是树里流出的血”一句,作者从生命体验的角度,表达了大柏树被村民锯出锯末时“我”内心的惋惜。 D.作者追忆故园草木,饱含深情,对村民远离家园以致故园逐渐荒凉这一现象做了深层次的反思,并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17.第⑥段所叙写的祭祀大柏树这件事,反映了村民的什么心理?请简要分析。(5分) 18.请根据文本,探析“回望老家,草木葱茏”这句话的含意。(6分) 五、语言运用(10分) 1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随着4G时代的到来,国产智能手机纷纷登堂入室,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联想、华为、中兴和小米等品牌手机在全球市场已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 ②辛弃疾继承并发扬了苏东坡的豪放风格,以翻云覆雨的笔力、激昂跌宕的气势,抒情言志,针砭时弊,形成了南宋词坛的一大流派。 ③一些作者很喜欢把一些鸡毛蒜皮的故事弄得很煽情,但是内容却又空洞无奇,即使内有其物,又故意夸大一些细节,令人不堪卒读。 ④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平铺直叙,把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故事原汁原昧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也把民族心灵深处的诉求直接地呈现出来。 ⑤2016年10月22日下午,中国足协宣布正式聘用马塞洛·里皮先生担任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主教练。里皮这次的临危授命,无论结果如何,都足以让大家热血沸腾。 ⑥老舍先生的《茶馆》聚国事家事、世态人情于一室,句句如探骊得珠,让我们在啼笑中感知着民众的无奈以及时代的黑暗。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杰出的尼日利亚剧作家、激进的人道主义者沃莱·索因卡严厉批评了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在移民问题上引起强烈争议的言论和墨西哥边境的造墙计划。 B.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记录了真实的珍贵文物修复过程,讲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状态。 C.本次读书分享会围绕“城市牛皮癣”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困扰入手,深入阐述了有助提升“城市管理品质”的思维方式,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D.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的代表作《金色梦乡》近日引进我国,该书的灵感源自当年震惊世界的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和英国披头士乐队的同名歌曲。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6分) 啸,是一种介于呼叫与歌唱之间的声音。 ① ,如徐千《情诗》“啸歌倚华楹”里以啸呼唤爱情,曹植《杂诗七首》“悲啸入青云”中以啸来表达青云之志难以实现的悲凉。从魏晋开始,啸歌与清谈、饮酒、弹琴等一样,成为名士风度的象征。 ② ,据记载,阮籍之啸可“闻数百步”,南朝还有“嵇琴阮啸”的美誉。 ③ ,与其沉默寡言的个性、有苦难言的境遇有关,也和他常与善啸高人切磋,其人其事得六朝以来文史家的关注有关。 六、写作(60分) 22.根据下列材料,完成写作。 7月11日,在第十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上,87岁的袁隆平以流利的英语完成了一次长达20分钟的演讲。他卓越的科技贡献和精彩的演讲内容获得了现场观众数次热烈的掌声。国际友人称颂这位“当代神农氏”培育的杂交水稻,是中国继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之后,对人类做出的“第五大贡献”。袁隆平堪称“中国骄傲”! 深圳有一个名叫袁媛的7岁小女孩,在家里煤气泄漏、父母昏倒在浴室的危急时刻,她处乱不惊。果断打开浴室门,借助衣架桶开高高的窗户,迅速关上煤气,跑到客厅拨打了110、120求救电话,简洁准确地自报位置,使救援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从而成功挽救了父母的生命。袁媛也因此当选为年龄最小的“中国骄傲”。 对材料中的“中国骄傲”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