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扬州市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周周测
大桥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第一学期学情周检测 语文试题 第5周 命题 2019.11.7 一、语言知识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金圣叹,中国颇负 ▲ 的文学批评家,才气纵横,性情狂傲。他选录初唐到五代的七言律诗进行细致点评,揣摩唐人七言律诗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模式,或 ▲ ,或借题发挥。《清代七百名人传:金人瑞传》说他:“纵横批评,明快如火, ▲ ,一时见者叹为灵鬼转世。” A.胜名 醍醐灌顶 笔走龙蛇 B.胜名 鞭辟入里 笔走龙蛇 C.盛名 鞭辟入里 妙笔生花 D.盛名 醍醐灌顶 妙笔生花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向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长篇呢,一部、两部、三部…… ▲ 。 ▲ , ▲ 。 ▲ 。 ▲ 。 ▲ 。 ①有的作品内容确实不错,因为写得拖沓累赘,读起来使人感到吃力、头疼 ②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兼具 ③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 ④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 ⑤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条 ⑥而读大师们的名著呢,却有如顺风行船,轻松畅快 A.③⑤①②④⑥ B.③⑤②④①⑥ C.④①⑥③⑤② D.④③⑤②①⑥ 3.下列对联和所描绘的店铺名,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放眼看乾坤,增光察远近 ②满室明如昼,流光夺月辉 ③悬将小户牖,亮彻大乾坤 ④昆池明月满,合浦夜光合 A.①眼镜店 ②珠宝店 ③玻璃店 ④灯具店 B.①玻璃店 ②珠宝店 ③灯具店 ④眼镜店 C.①眼镜店 ②灯具店 ③玻璃店 ④珠宝店 D.①玻璃店 ②灯具店 ③珠宝店 ④眼镜店 4.下列诗句中,与其他三项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B.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元稹《使东川·南秦雪》) 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 D.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曹雪芹《红楼梦〈咏白海棠〉》)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5~8题。 陶氏义庄碑记 袁枚 古立大宗,以余财归之,有不足者资之于宗。后世废宗法,遂有一族而异目相视者。然汉之樊重、魏之杨椿,均能散所有济族人数世之穷。第未尝扁表其庄,绰楔而书,盖行其心之所安,而不以为义也。范文正 公修其法,号曰“义庄”。公之心,岂以义自居哉?以为仁事也,而义名之,然后使吾子孙知如是则义,悖是则不义,方克踵行勿倦,与吾意相终始。而天下之大,人心之同,必有慕义无穷,而奋乎千百世后者。 浔阳陶氏之迁于吴也,距文正公六百年矣,族落落大满,不能无宴人子。征仕郎世魁,闻范氏之风而悦之。其子员外篆,尊父志以继先贤,割沃畬置庄,鸠厥宗支,振廪同食,月会而旬计之。吴之人以为今之陶、昔之范也。 今夫江、河之大,绵亘万里,而世不能无断港绝潢者,非其本支故也。若夫岷山之旁流,昆仑之余波,而淤塞就枯焉,人能无憾于江、河乎?惟其能以九里之润,灌溉百川而江、河乃愈增其大。然则陶氏之以仁为富也,乃其善于持富也。《传》曰: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易》曰:“何以聚人?曰:“财。”聚即收之之谓也。天下人非财不收,而况于本族乎? 余与篆之子振声戊午同试京兆,别二十二年,相见吴下,持此颠末,属余为记。余喜故人重逢,遽闻高义,而又私念袁氏族党,零落难收,匪徒力有所让,盖亦自伤其闻之之晚焉。 (选自《袁枚全集》 注:①宴人:穷苦人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 第未尝扁表其庄 扁:在门上题字 B. 振廪同食 振:整治 C. 而淤塞就枯焉 就:接近 D. 匪徒力有所让 匪:不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范仲淹设义庄,使子孙知道如何做才仁义,并且让他们继承这种做法而不懈怠。 B.陶氏父子继承先贤范仲淹的义行,划出肥沃的土地来设置义庄,得到了吴人的称赞。 C.长江黄河灌溉百川,越发壮大,作者以此设喻,表明散财济人、壮大宗族的重要性。 D.袁氏族人零落四处难以聚拢,作者为不能在袁氏宗族中力行义庄之举而难过。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浔阳陶氏之迁于吴也,距文正公六百年矣。族落落大满,不能无宴人子。(4分) ▲ ▲ (2)余与篆之子振声戊午同试京兆,别二十二年,相见吴下。持此颠末,属余为记。(6分) ▲ ▲ 8.陶氏设义庄有哪些意义?请简要概括。(4分) ▲ ▲ 三、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注】 刘禹锡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注】元和五年,元稹承召回京,因与宦官刘士元在驿站为争厅房大打出手,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刘禹锡为了褒奖元稹不屈服于阉竖淫威的坚强意志,特意赠给他一只文石枕,元稹亦回赠其壁州竹鞭。 9. 诗歌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6分) ▲ ▲ 10. 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 ▲ 四、名句填空(8分) 11.写出下列名句的上一句或下一句。 (1) ▲ ,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2)若夫乘天地之正, ▲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3) ▲ ,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4) ▲ ,恐年岁之不吾与。 (屈原《离骚》) (5)信誓旦旦, ▲ 。(《诗经·氓》) (6)风急天高猿啸哀, ▲ 。(杜甫《登高》) (7)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 。(《论语·八佾》) (8) ▲ ,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孟子·尽心下》)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榆 树 汪曾祺 ①侉奶奶住到这里一定已经好多年了,她种的八棵榆树已经很大了。 ②这地方把徐州以北说话带山东口音的人都叫做侉子。这县里有不少侉子。他们大都住在运河堤下,拉纤,推独轮车运货,碾石头粉,烙锅盔,卖牛杂碎汤…… ③侉奶奶她姓什么?不知道。大家都叫她侉奶奶。大人、小孩,穷苦人,有钱的,都这样叫。倒好像她就姓侉似的。侉奶奶怎么会住到这样一个地方来呢?她是哪年搬来的呢?不知道。好像自从盘古开天地,这里就有一个侉奶奶。 ④侉奶奶住在一个巷子的外面。后街边有一条很宽的阴沟,正街的阴沟水都流到这里,水色深黑,发出各种气味,蓝靛的气味、豆腐水的气味、做草纸的纸浆气味。跳过这条大阴沟,有一片空地。侉奶奶就住在这里。侉奶奶的家是两间草房。独门独户,四边不靠人家。侉奶奶家左边长了很高的草。右边是侉奶奶种的八棵榆树。 (5)侉奶奶靠给人家纳鞋底过日子。附近几条巷子的人家都来找她,拿了旧布,袼褙和一张纸剪的鞋底样。侉奶奶就按底样把旧布、袼褙剪好,“做”一“做”,然后就坐在门口小板凳上纳。扎一锥子,纳一针,“哧啦——哧啦”。有时把锥子插在头发里“光”一“光”。侉奶奶手劲很大,纳的针脚很紧,她纳的底子很结实,大家都愿找她纳。也不讲个价钱。给多,给少,她从不争。多少人穿过她纳的鞋底啊! (6)侉奶奶一清早就坐在门口纳鞋底。她不点灯,睡得早,天上一见星星,她就睡了。起得也早。别人家的烟筒才冒出烧早饭的炊烟,侉奶奶已经纳好半只鞋底。除了下雨下雪,她很少在屋里(她那屋里很黑),整天都坐在门外扎锥子,抽麻线。有时眼酸了,手乏了,就停下来四面看看。 (7)正街上有一家豆腐店,有一头牵磨的驴。每天上下午,豆腐店的一个孩子总牵驴到侉奶奶的榆树下打滚。驴乏了,一滚,再滚,总是翻不过去。滚了四五回,哎,翻过去了。驴打着响鼻,浑身都轻松了。侉奶奶原来直替这驴在心里攒劲;驴翻过了,侉奶奶也替它觉得轻松。 (8)街上的,巷子里的孩子常上侉奶奶门前的空地上来玩。他们在草窝里捉蚂蚱,捉油葫芦。捉到了,就拿给侉奶奶看。“侉奶奶,你看!大不大?”侉奶奶必很认真地看一看,说:“大。真大!”孩子玩一回,又转到别处去玩了…… (9)侉奶奶吃得真是苦。她一年到头喝粥。三顿都是粥。平常是她到米店买了最糙最糙的米来煮。侉奶奶也吃菜。她的“菜”是她自己腌的红萝卜。啊呀,那叫咸,比盐还咸,咸得发苦!——不信你去尝一口看! (10)只有她的侄儿来的那一天,才变一变花样。 (11)侉奶奶有一个亲人,叫“牛”,是她的侄儿。过继给她了。牛在运河堤上卖力气,也拉纤,也推车,也碾石头。他隔个十天半月来看看他的过继的娘。他的家口多,不能给娘带什么,只带了三斤重的一块锅盔。娘看见牛来了,就上街,到卖熏烧的王二的摊子上切二百钱猪头肉,用半张荷叶托着。还忘不了买几根大葱,半碗酱。娘俩就结结实实地吃了一顿山东饱饭。 (12)侉奶奶的八棵榆树一年一年地长大了。香店的杨老板几次托甲长丁裁缝来探过侉奶奶的口风,问她卖不卖。榆皮,是做香的原料。丁裁缝来一趟,侉奶奶总是说:“树还小咧,叫它再长长。” (13)人们私下议论:侉奶奶不卖榆树,她是指着它当棺材本哪。 (14)榆树一年一年地长。侉奶奶一年一年地活着,一年一年地纳鞋底。那些捉蚂蚱的孩子一年比一年大。侉奶奶纳他们穿的鞋底,尺码一年比一年放出来了。侉奶奶也一年年地见老了,她时常病病歪歪的,连粥都不想吃,在她的黑洞洞的草屋里躺着。有时出来坐坐,扶着门框往外走。 (15)一天夜里下大雨。瓢泼大雨不停地下了一夜。很多人家都进了水。丁裁缝怕侉奶奶家也进了水了,她屋外的榆树都浸在水里了。他赤着脚走过去,推开侉奶奶的门一看:侉奶奶死了。 (16)丁裁缝派人把她的侄子牛叫了来。得给侉奶奶办后事呀。侉奶奶没有留下什么钱,牛也拿不出钱,只有卖榆树。 (17)丁裁缝找到杨老板。杨老板倒很仁义,说是先不忙谈榆树的事,这都好说,由他先垫出一笔钱来,给侉奶奶买一身老衣,一副杉木棺材,把侉奶奶埋了。 (18)侉奶奶安葬以后,榆树生意也就谈妥了。杨老板雇了人来,咯嗤咯嗤,把八棵榆树都放倒了。新锯倒的榆树,发出很浓的香味…… (选自汪曾祺《故里杂记》,有删改)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中榆树,起到线索作用,侉奶奶去世,榆树被锯倒,又具有象征意义。 B.第5段运用细节描写,视听觉结合,语言委婉含蓄,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C.作者对小说中的人、事,既不居高临下也不刻意拔高,是地道的平民视角。 D.小说采用散文化的结构,淡化情节,看似随意,实则苦心经营。 13.请简要分析侉奶奶这一人物形象特点。(6分) ▲ ▲ 14. 小说写了侉奶奶及相关的人和事,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 ▲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15-17问题。 戏曲作为综合艺术,吸收了多种其他艺术门类的优长和手段,融为一体,创造了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的艺术。以武打为突出特征的武戏,堪称世界剧坛的一朵奇葩,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戏曲的中华美学特色和独具优势的艺术表现力。 武戏历史久远,文化积淀深厚。京剧形成初期,武戏依然保持着粗犷的古朴之风,注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太讲究造型、做戏。随着剧种的成熟、发展,经过几代艺术家特别是作为“武戏文唱”的引领者杨小楼的执着进取,在继承传统武打技术的基础上,一方面对技巧动作加以美化,增强舞蹈性,另一方面强调基本技术服从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使技巧动作成为一种优美的舞姿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并与唱、念、做结合运用,让武戏得到整体提升,留下许多具有精美观赏价值的经典之作。 武戏美在哪里?第一层次是“形式感知”。武戏以动作因素为主,演员把握自己的动作,按一定的节奏在时间和空间中延伸,通过强与弱、快与慢、刚与柔、动与静的变化,呈现流动和瞬间的美,加上开打、翻跌、下高、打出手等高难度惊险动作的穿插运用,带来的悬念和惊叹,显然更直观,更富于视觉的冲击力。这也是人们被京剧吸引往往从武戏开始,京剧走出国门必带武戏的重要原因。第二个层次是“同情与共感”。武戏流传至今的优秀剧目,内容大多数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如保家卫国、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除暴安良、抱打不平的侠义精神,塑造了许多忠臣良将和民间英雄人物,传达的是正能量。即使是反面或性格复杂多面的角色,也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脸谱、神态、身段表演等鲜活地揭示其本来面目,于恶中见美,美中见恶,取得观众的审美认同。 美是难以被忘记的。京剧艺术博大精深,绚丽多姿,文戏、武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前些年武戏的势弱,出自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外因除了大众娱乐日趋多元,流行文化的冲击,还有武戏演出对场地、环境的要求严于文戏,造成展示机会较少,多年来在大型演唱会中只能于开头、结尾烘托气氛,难以尽显完整风貌。内因则表现为传承、创新乏力,随着一代技艺精湛的老艺术家先后离去,舞台水准下滑,难以适应新、老观众的审美需求。 当前,武戏振兴迎来新的良好机遇。以传统为根脉,不仅指具体的戏与技巧,还有前辈艺术家积累的经验和启示。高盛麟先生曾对武戏演员提出“三要”:一要打好基础,意指基本功要规范、扎实、过硬,唱、念、做、打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可偏废,才能真正体现武戏的整体美;二是演好人物,包括准确把握人物的个性,处理好技术与人物的关系,表演要有真实感,脱离生活和人物的技巧堆积再多,也无美可言;三要跟上时代,了解时代和观众的审美取向,对武戏有所创新,有所丰富。尤其是武戏的新剧创作很少,值得分外重视。 武戏之美亦中华文化之美。武戏的“精气神”,将会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摘编自刘连群《弘扬武戏之美》,《人民日报》2019年07月11日) 15.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武戏以武打为突出特征,极具中华美学特色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堪称世界剧坛奇葩。 B.武戏历史久远,一直保持粗犷古朴之风,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迫求造型和做戏。 C.武戏以动作因素为主,更直观且富于视觉冲击力,观众往往从看武戏开始而爱上京剧。 D.武戏之美,同情与共感的美,比形式感知上的美感更重要,是武戏至今不断的根本原因。 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如果没有历代艺术家在继承传统武打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如加强舞蹈性,强调服从剧情和表演需要等,武戏观赏价值就难以得到提升。 B.武戏中演员的高难度惊险动作,既有技术层面的专业性,也体现出流动与瞬间,悬念和惊叹,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艺术、哲学理念。 C.武戏之美,不仅体现在它富于视觉的美感,还在于通过演员细致入微的表现,能将反面的角色演出正能量和美感,从而使传统剧目能流传至今。 D.京剧艺术的绚丽多姿,文戏、武戏各有优势,不可偏废其中之一,两者之间应是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传承中华文明。 17.近年来武戏势弱,请依据文章概括其原因,并指出武戏要在新时代焕发光彩的具体措施。(6分) ▲ ▲ 七、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0题。 材料一: 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喜欢 的是在自然里骑车。有个男孩说:“我和爸爸在沙漠里骑车,基本上都不走大路。我爸爸和越野车们赛车。他说就算走大路去沙漠也很好玩,因为还是可以看到动物,而且和汽车比赛很有趣。”还有个男孩说:“我们每年8月都去犹他州,我妈妈的朋友有3辆全地形车。我们骑着好玩,但最主要是晚上看鹿啊臭鼬啊之类的动物。你要是把鱼的内脏丢在外面,晚上出去就能看到5头黑熊。太好玩了!”第三个男孩说:“我们每周末都去沙漠,他们那儿有比赛。有个小山没人去,因为上面都是石头,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了一下,上山后可以跳下去,我们在那儿看到蛇洞和蛇了。热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找蜥蜴 。”还有一个女孩天真地补充说:“我爸爸有辆四轮驱动的卡车,我们去沙漠,不去自然之类的地方。” (摘编自理查德·洛夫著,郝冰等译《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注】其他,指机构一类的特殊群体,如政府机构等。自然教育,指以有吸引力的方式,让人们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生态的世界观。 材料三: 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其实并不太困难,只要多了解它们就不难办到。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这种现象被称为“亲生命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特别关注生命以及类似的生命形式的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人类能够很敏锐地分辨出生命与无生命。我们认为其他生物是新奇、多样的。未知的生物,不论生活在深海、原始林,还是遥远的深山中,都会令我们觉得兴奋。其他星球上可能有生物的想法,也总是吸引着我们。恐龙更是人们心目中生物多样性消失的象征。在美国,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要超过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数。而在华盛顿的国家动物园,最受欢迎的是昆虫馆,因为这儿展示的物种最新奇,样式也最多。(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著,杨玉龄译《生命的未来》) 材料四: 与亲生命性相对的是生物恐惧症。和亲生命性一样,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 得的。恐惧的强度会因个人的遗传与经历差异而有所不同。最轻微的症状只是稍微厌恶,或 感觉不安。但严重的案例,可能就是标准的临床恐惧症,激发交感神经系统,造成恐慌、恶心以及冒冷汗。这种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随时准备为危险源所激发,而危险源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在自然界中所遭遇到的危险,包括高度、密闭空间、湍急的水流、蛇、狼、老鼠、蝙蝠、蜘蛛以及鲜血,却不包括刀子、磨损的电线、汽车以及枪支,虽然它们比起古代的危险源,更具杀伤力,但在进化历史上还是太过近代,不足以形成可遗传的天性。 (来源同材料三) 16.下列对材料中“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人类生来就可能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 B.人类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随时都会因自然危险源而激发生物恐惧症。 C.人类对生物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反应能力。 D.人类对生物的爱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对生物恐惧的反应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1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喜欢自然的孩子中有一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这种自然体验符合儿童天性,有利于他们形成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识。 B.从当前我国自然教育的受众群体特征看,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和公司占比较小,二者是自然教育行业很大的潜在市场。 C.在美国,去动物园参观的游客比去体育场馆看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多,这一事实是人类“亲生命性”的证据之一。 D.人对高度、密闭空间、湍急水流的恐惧,跟他具备的知识有关,也可能跟他的经历有关,还可能跟人类基因有关。 18.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事实和理论依据。(6分) ▲ ▲ 八、作文(70分) 19. 请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从古到今,“物”始终是个话题。 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苏轼言“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主要的意思是,君子可以将心意寄托于物,而不可把心意留滞于物。 要求:(1)不少于800字;(2)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 大桥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第一学期学情周检测 语文附加试题 2019.11.7 一、阅读材料,完成22~24题。(10分) 北宋诗推苏、黄两家,然其间自有优劣:东坡随物赋形,信笔挥洒,故虽澜翻不穷,而不见有矜心作意之处;山谷则专以拗峭避俗,不肯作一寻常语,而无从容游泳之趣。且坡使事处,随其意之所之,自有书卷供其驱驾,故无捃摭痕迹。山谷则书卷比坡更多数倍几于无一字无来历然专以选材庀料为主宁不工而不肯不典宁不切而不肯不奥故往往意为词累而性情反为所掩。 (节选自赵翼《瓯北诗话》) 22. 用斜线给画线部分断句(限六处)。(6分) 山谷则书卷比坡更多数倍几于无一字无来历然专以选材庀料为主宁不工而不肯不典宁不切而不肯不奥故往往意为词累而性情反为所掩 23. “山谷”指 ▲ ,为宋代 ▲ 诗派之首。(2分) 24. 作者认为苏优于黄,具体表现在哪两点?(2分) ▲ ▲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5.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 A. 黄忠在法正帮助下,以逸待劳,杀了夏侯渊,夺了定军山。曹军四面出击,黄忠烧了曹操粮草,据汉水打败追兵。刘备、孔明称赞他一身都是胆。 B. 《家》描写了一批个性鲜明的形象:高老太爷专制且顽固;觉新厚道而软弱;觉慧血气方刚,敢爱敢恨;鸣凤心灵纯洁,性情刚烈。 C.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将狂人恐惧、多疑等“迫害妄想型”的精神病特征描写得鲜明突出,通过这样一篇精神病人的纪实作品,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本质。 D. 《边城》描写的茶峒,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真诚友爱。小说充分展示了湘西的古老民俗,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 E. 欧也妮曾将自己的全部积蓄送给查理,后又将母亲遗产给了父亲。她渴望亲情,但父亲对她极其冷漠;她渴望爱情,但查理的归来并没使欧也妮重获幸福。 26. 简答题。(10分) (1) 贾雨村是《红楼梦》中贯穿全文的人物,他与贾府的联系体现在哪些重要情节上?(6分) ▲ ▲ ▲ ▲ (2) 《三国演义》中有诗云:“还将反间成功事,去试从旁冷眼人。”“反间成功事”说的是什么事?“从旁冷眼人”指谁?(4分) ▲ ▲ ▲ ▲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西方科学的大传统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建立了以追求确定性知识和逻辑演绎体系为主要标志的理性科学,而古代中国没有。这是因为它们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的核心是人文理念。中国文化是典型的农耕文化,人民与土地高度绑定,因而是熟人文化、血缘文化、亲情文化,以“仁爱”为理想人性,以“礼”为人文教化的手段。希腊文化是海洋文化、游牧文化、商贸文化的混合体,迁徙是常态,因而是生人文化、契约文化,以“自由”为理想人性,以“科学”为人文教化的手段。“科学”就是希腊人的“人文”。 “自由”即成为“自己”,而“自己”只有通过永恒不变者才可达成。作为自由的学术,希腊的理性科学具有非实用性和内在演绎两大特征。自由的科学为着“自身”而存在,缺乏外在的实用目的和功利目的。自由的科学不借助外部经验,纯粹依靠内在演绎来展开“自身”。中国古代在演绎科学方面欠发达,是因为缺乏自由的人性理想,因为不可能对无实用价值的自由的科学情有独钟。 希腊理性科学的基础层面是数学四科(算术、几何、音乐、天文),高阶层面是哲学。希腊数学是自由学术的典范。希腊哲学从自然哲学开始,“自然”是希腊人的伟大发明。在早期希腊思想家那里,“自然”的基本意思是“本源”和“根据”。“论自然”即论万物之“本源”和“根据”。“自然的发明”意味着理性思维方式的发明,即通过内在性的方式(演绎推理)追究内在性(本性)。而在老子《道德经》中多次出现的“自然”意思是“自己如此”。相信天人合一思想的中国文化从未把天地万物视作独立于人的客观对象,也从未将这个客观的存在领域统一命名为“自然”。缺乏“自然”概念,是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的决定性证据。 希腊理性科学形成了西方科学的大传统,其精神气质贯穿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始终,为现代西方科学所继承。我们可以把希腊理性科学的精神称为“科学精神”。 (吴国盛《什么是科学》,有删改) 27. 文章第三段引用老子《道德经》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 ▲ ▲ ▲ 28. 请根据材料,分析古代中国无法建立“理性科学”的原因。 ▲ ▲ ▲ ▲ 29. 请根据材料概括“科学精神”的本质特征。 ▲ ▲ ▲ ▲ 周检测五语文试题答案 一、语言知识运用(12分) 1.C 2.D 3.C 4.D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5.B(振:打开) 6.B(由文章第三段可知,并非陶氏父子,而只是陶篆。) 7.(1)浔阳陶氏宗族迁移到吴地,距离范仲淹时期六百年了。族人聚集了很多,不可能没有穷人家的子弟。评分建议:一句1分,“落落大满”1分;句意通顺即可。 (2)我和陶家的儿子陶振声戊午年在京城一同考试,分别22年后在吴下相见。他讲述了这件事的始末,嘱托我写这篇记(为他写篇记)。评分建议:“同试京兆”、“相见吴下”、“颠末”、“属”、“为记”各1分;句意通顺1分。 8.继承先贤遗风;赡养族人;巩固宗族;垂范后世。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三、诗歌鉴赏(11分) 9.①运用拟人手法,把竹鞭人格化,赞美了竹鞭具有正直和经历寒冬却不屈服的品性。 ②借物喻人,用竹鞭喻人、喻己,借竹鞭的意志品格,来赞美元稹的正直不阿、坚贞不屈的品性,也表明自己的人格节操。 ③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制鞭之竹恶劣生长环境的描写,引起下文希望结束贬谪生活,共同回到京城长安的心愿;使诗歌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10.想象(1分),诗人提出疑问,不知何时才能同友人元稹策马归去;重逢后,望着枝叶繁茂的关树,轻敲金镫,吟唱诗作。(1分)表达了诗人希望同友人尽早结束贬谪生活的愿望。(1分)照应标题;(1分)收束全诗,以明心志。(1分) 四、名句填空(8分) 11.(1)连峰去天不盈尺(2)而御六气之辩(3)银瓶乍破水浆迸(4)飞漱其间(5)高者挂罥长林梢(6)必能裨补阙漏(7)素以为绚兮(8)言近而指远者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12.(3分)B(“语言委婉蕴藉”错,应为:语言平淡质朴,多用方言口语) 13.(6分)穷困孤单:居住环境差,常年喝粥吃腌菜,靠纳鞋底维持生计;孤身一人,除了侄子,别无亲人。勤劳实在:每天起早,一整天坐着纳鞋底,纳鞋底用力,鞋底纳得结实。善良无争:替毛驴攒劲,耐心对待孩子,主顾给钱她不讲价。重视亲情:为侄子准备饱饭。 评分建议:要结合文本分析。每点2分,答出3点满分。如果答到“有童心”,亦可酌情赋分。 14.(6分)对生活困窘的侉奶奶等底层小人物命运的同情。对淳朴善良、与世无争的理想人格的颂扬。对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的肯定。对充满人情味的故里的眷念。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六、论述类文本(12分) 15. B(原文说的是“在京剧形成初期,武戏依然保持着粗犷的古朴之风,注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太讲究造型、做戏。”但随着后来的不断发展,在造型和做戏上有所创新,所以“一直保持”不合原意。) 16. C(反面人物本身不具备正能量,在艺术中反衬具有优良品德的人物,从而弘扬正能量,反面人物通过演员的精湛表演揭示其本来面目,在艺术上获得美感,取得观众的审美认同。) 17.势弱原因:外因是大众娱乐多元化,流行文化冲击;武戏本身对演出场地、环境要求非常高1分内因:武戏的传承、创新乏力1分。具体举措:以传统为根脉,坚守传统中的积淀精华1分演员基本功要规范、扎实、过硬1分;演员要演好人物1分跟上时代,了解时代和观众的审美取向,重视创新1分。 七、实用类文本 16.(3分)D 17.(3分)A 18.(6分)(1)(2分)①没有接受完整的自然教育,会在自然活动中妨害生物。 ②自然教育主要集中在儿童和亲子方面,受众群体单一。 (2)(4分)①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亲生命性”,也有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 ②自然教育能够引导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正确应对自然界的危险。 八、 作文 19.【材料解读】 首先要弄清“物”的概念:“物”是外物,是“我”以外的世界,是与“我”相对的。“物”可以是“我”存在的参照,亦可以是“我”追逐的目标、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事物,如自然景物、工具器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物如名声、思想、权力等。“君子使物,不为物使”是说:君子(可大而化之指人)要能够支配和利用万物,而非被万物所役使和束缚。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出自《宝绘堂记》。“寓”:寄,寄托,是精神层面的需求;“留”:止,占有,是欲望的体现。人都有喜好,可以寄情于山水、书画等等,但这是人与物的心灵交汇,没有彼此依附关系;而留意,则有占为己有的意图,这样人就会起贪念。因此“君子可寓意于物,但不可留意于物”。也就是说君子可以寄情于物,但不能执迷于物。 管子和苏轼的话都是在探讨“物”与“我”之关系。管子的话中要注意一个关键词“使”,“使”是支配,也可理解为利用。苏轼的话中要注意“寓”和“留”的区别,前者寄托,后者留滞。寄托于物只是投射,留滞于物则是为物多役使。两句话都是指向一个意思:人不该成为“物”的仆役,人应该驾驭外物,让外物“臣服”于我。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被动适应外物。 古人的至理名言之所以具有生命力,是因为其意义不因时代变迁而丧失价值,所以我们一定要看到其在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物欲泛滥,权力崇拜,名利追逐,器物膜拜,更是如一条条绳索,一道道枷锁,让现代人陡生烦恼、迷失方向、远离本真、放逐幸福。这其中有着巨大的思想空间。 准确审题时候,我们一定要从所熟悉的材料入手。首先,不妨想一想课本中有哪些材料我们可以运用: ①孟子的“贤者能勿丧”的“本心”。 ②陶渊明“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的感慨。 ③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④列夫·托尔斯泰 ⑤梭罗和《瓦尔登湖》 我们可用的材料太多太多,我们可以引用名人名言,也可以将名人事例作为一个事实论据来写。然后我们一定要回到现实社会,财奴、网瘾患者、追求声望者、沉迷权力者都可以成为笔下的文字。最后,针对社会的病象,你要提出哪些疗救措施呢? 【例文选读】 物我关系(69分) 通过古人的诗文不难看出古人对于“物我关系”的重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物与我皆无尽也”,古人讨论外物与自身的关系,从而践行着安身立命的哲学。 当人类被抛掷到这世界上的时候,我们是孤独的,没有目的也没有计划,始终使孤零零存在的一个“我”,与外物相对。这不仅使可知与不可知的矛盾,物我关系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 出于利己的本能,人类希望“役物而不役于物”,这也就是管子所说的“君子使物,不为物使”。随着人的成长,“物” 具有了工具意义,使用价值,通过利用外物,人栖居在地球上,生产发展。如此看来,管子所说的“君子”并不难达到,个人主义的人类都会“使物”,但真的那么简单吗? 科幻小说里早早就有人类被机器人指挥的可怖描写,探险小说里也时常有为了金钱奋不顾身,成为财富的奴隶的人。戒不掉的网瘾毒瘾困扰千千万万个人,这种被外物指引控制“役于物”的例子很多,一旦人的自主意识被外物左右,这个“人”就不是完整的人。让我大胆假设这种“役于物”的根源在于人的无“根”,在于源头上的孤独无依、安全感的缺失。众所周知,人出于形而上的本性寻求意义,如萨特所说“人使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你必须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通过选择你也模铸了理想的人”,出于这自由之苦,人类倾向于被“统治”,易造成被外物所役使的情况。 于是我们可知,“使物”和“为物使”的冲动都存在于我们的心中,要做一个超然物外的圣人,一个平心静气的哲人,一个冷静面对自己人生并追求人生无尽可能的人,就必须像管子说的“君子”那样,使物,不为物使。这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要做到这一点十分困难,必须具有坚定的意志,宏大的目标,并且深刻领会物我关系。物有物性,人有人性,只有顺天尽性才能达到道家所说的“物我合一”的地步,管子的观点较之道家的观点更切实可行,要求保有“我”的本性,不被外物所更改,并利用外物来帮自身达到完善,修炼完美的人格。 管子所说的“使物”也要顺从物性,使主管符合客观。如果对于自然界无尽地开采砍伐,强行逆规律而为的话,自然界也会进行反击与报复,反而使人“为物使”。 人生是永恒超越,不断回归。处理好物我关系不仅会带来人生的成功,更有精神上的富足与纯净。“君子使物,不为物使”是一条人生信条,指引规范着我们找回放失的本心,追求人生的价值,处理好物我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也只有这样才能寻求生命的意义,享受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 使物与物使(67分) 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然而,我并不完全赞同,君子使物是对事物的利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它强调了自我价值、精神的独立,强调了人是物的主人,物受人支配。而管子亦说“不为物使”,他否认了人受到客观规律的限制。因此,在我看来,人应有支配、掌控事物的能力,能且善于使物;与此同时,也应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此乃人与物相处的辨证之道,从而达到物与我的统一。 “君子使物”是合理的,是我们应追求的目标。人不应只等待着命运的主宰,而应学会做命运、做生活的主人。“君子使物”是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体现,将物为我所用,不被世俗所累,探寻精神的独立与自我的价值。“君子使物”是物尽其用,使君子品性等各方面更趋于完善。霍金身体残缺,却依旧没有被自身的缺陷与难以掌控的冰冷的金属仪器所限制,反而利用现有仪器为之所用,突破极限,探索宇宙的无穷奥秘,《时间简史》的问世便使最好的证明。 然而,当人们习惯于强调人是物的主人,而忽视了物对人的制约,忽视尊重客观规律的重要性,便会陷于虚妄与不义之中了。 人们过度砍伐树木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看似“使物”,使世间万物更有效地被利用,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然而,却忘了在“使物”的同时,对大自然表达最基本的应有的尊重,最后竟被自然限制自身的发展,被其“物使”了,那么人类抛弃了义,将陷入虚妄之中。 那么,也许有人会问:“君子使物以完善自身,那么若被物使,岂不是受到了牵制,达不到君子所追求的自在的精神、独立的境界了吗?” 我想说,君子使物与被物使并不两相矛盾,我们应追求的是在接受事物客观限制下的支配事物,不任意妄为、不毫无节制,不做精神的虚妄者,与不切实际的事物统治者。陶渊明受世俗影响而寻求自我气节,一山一草的宁静安详都是他内心闲适、淡泊自守的写照,而他自守的气节对世俗亦有所裨益。杨丽萍受到自然的启发跳出灵动、纯美的孔雀之舞,她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她的每一次舞蹈,都是自然的重现,更是艺术的重生。他们都是在客观条件下寻求自我的价值,使“物皆着我之色彩”,使物变得丰富而多彩,使心灵与物达到完美的契合。 物与我应是辨证统一的。君子懂得使物,也应懂得接受事物对人的影响,寻求在限制下的自由与独立。 “不为物使”的相对矛盾性(67分) 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我并非完全同意这句古语,嫌它似鬼而非人,不带着一丝烟火气,因而不太适应人间环境。但凡是人,总有所念所贪所惧所嗔,圣贤有之,凡人更有之,有弱点就总能受制于物。如此说来,这“君子”实在是太难为了。 君子之称,古已有之。最初只是指地位高下,随后才有品行优劣之别。荀子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人生而知学,学而后使万物,故人为万物之灵,这是发展规律。古代时便已有伐木为舟,铸石为铜,现代人更是升天入地,无所不能,算是把“使物”发挥到极致,倘若人失去使物的能力,只得在食物链之敬陪末座,被狮虎豺豹所噬,由此观之,“君子使物”之说,诚不欺我。 然而,“不为物使”在整个人类活动的范围内却是难以企及的。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今人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倘若每天随性而为,社会就组织不起有效生产,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就没有了文明,这无疑是毁灭性的。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力,而为实现“幸福”的目标,为了填饱肚子,或只是为了不被野兽所蚕食,都必须抗争,都必须奋斗。追求幸福者,受使于对幸福的界定产生的攀比;追求生存者,受使于果腹的本能;追求活命者,受使于人类天性对生命的珍惜,倘若什么都不抗争,什么都不奋斗,除了餐风饮露,六根尽断的仙人,又有谁能做到“不为物使”呢? 缩小一点范围,将基本的生存需求剔除在外,管子教导我们的是少生欲念。一旦有欲念,就会想尽千方百计来满足自己。俗话道:“欲壑难填。”在不断的欲望膨胀中,人就如同行尸走肉,失去了本来的意愿,酿成悲剧,在这一点上倒是与佛家戒贪戒嗔戒痴相通,含有禅机于其中。 管子的最光辉之处,在于这句话预言的是社会终极阶段的思维模式。春秋战国百家皆有理想国的设想,与西方柏拉图时代相当,然而成就更进一步,在社会终极阶段,人民乐于劳动,以工作为快乐,自然地解决了“温饱”与“受使”的矛盾,这就顺理成章地有了“君子使物,不为物使”的结论,二千年前的管子有如此前瞻的思想,不禁令人叹服。 “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在各个时代会有不同的理解,虽然在现阶段不完全适用,但在未来发展的旅程中,古人的思想必将焕发更亮的光芒,这是先人的智慧,是理当谨记的。 人与物的战争(66分) 管子曾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的确如此。人类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却也是自然子孙是最瘦弱渺小的生命。我们没有禽兽的尖爪利齿来保护我们的领地我们的家人我们的生命,我们也没有林木坚挺的躯干来抵挡风暴的侵袭。我们有的只是聪慧的大脑,灵巧的双手,和随着时代前进而日益发达的工具。 在这个人与工具并存的世界中,我们骄傲地宣告着自己的统治地位。然而,我们却疏忽了,其实自工具诞生的那一天起,我们就一直在进行一场拉锯战,一场人与物的抗争。而我们胜利的标志,就是看清自己的内心,不为外物所惑。 在中国古代,这场抗争的主力队员分别是士人与名利。名节与钱财是士人们制造的“工具”。前者用以评估品行以督促自身提高修养,后者则用以购置屋所、田地,来成家立业,保全一家温饱。然而,却是从什么时候起,名利二字竟也有了自己的“思想”,开始蛊惑人心蒙蔽人眼了呢?又是什么时候起,人们心中的天平开始向名利倾斜。宙斯幻化成了趋人追名逐利的长鞭。当人们自诩超越凡尘一等之时,却不知名利已爬到人的头顶,讥笑着看人们自己俯首称臣。难怪孟子会发出这样的悲叹:“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而受之。”名利诚然是立世的物质根本,但我们怎能忘了人生于世的真正目标应是完善自身,应是一酬壮志,应是造福社会,而非庸庸碌碌,只知跟着名利东奔西跑。 而到了现代,物的含义宽泛,人与物之间的拼夺也更为激烈。不幸的是,纠缠了千年的名与利上,我们终究是棋差一着,败下阵来。越来越多的房奴、车奴、孩奴甚至是墓奴在高楼大厦间穿梭不止;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成了“蚁族”,成了朝九晚五之流被塞入地铁中的一员。 但更可怖的是,在科技愈渐发达的现代,原是用以改善生活,加快发展的电视、电脑、手机也开始“喧宾夺主”,开始主宰我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君不见,成百上千人连夜排队,只为一台苹果电脑;君不见,成千上万人抛下钢笔,抛开信纸,抛掉书本而转身打开了键盘,打开了邮箱,打开了视屏。 “君子使物,不为物使。”这千古之训,如今却是以这般雄浑响亮的声音在我们耳边炸开,给浮沉于物质世界中的我们当头一棒!我们是否记起了手机发明的初衷是为了便于与远方的家人联系,而非成为一台游戏机;我们是否忆起,电脑的发明缘由是为了快捷计算,更方便工作,而非成为占据生活重心的冒着各式肥皂泡的影视剧点播器? 所以,请鼓足干劲地抗争吧!将所有迷人心智的物品打回它们人类工具的原身,找回心灵的主权。让我们的意志听从我们自己的指挥。 君子使物(66分) 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其认为君子使役万物,而不为万物所使役。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之中,离不开客观存在的物质,没有人可否认周围世界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但人类之所以能够走上食物链的顶端,在于他们懂得如何利用思想,如何利用他物。 君子使物,因为他们通过已有的条件与规律,去创建他们的客观世界,而不被周围的事物所限制,扭转自己所处的不利局面。 远古,文明开始之时,人类为了生存,采摘野果,甚至狞猎。于是聪明的人类开始思考,开始学会利用工具,而后渐渐强大,发展成为今天的文明世界。 这是君子使物原型,懂得思考的人类,面对饥饿,面对遭受其他野兽袭击的处境,使用外物,改变局面。 而今,君子仍在使物改变现状。而对七十亿的人口,地球已变得越来越小,人类开始探求新天地。在航天事业上,人类突破真空、重力、速度等物理条件,冲向那个浩瀚的未知领域,在爱护地球的同时,也不被地球这一有限的空间与资源所束缚住。 君子是那些懂得思考,懂得探求的人。他们通过思考去改变,利用他物,不被物质条件所限制。 君子不为物使,不仅因为他们会改变客观世界,也在其有强大的内心世界,强大的主观世界。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虽处于“穷”的境地,但其他保持自己的品格,甚至经过苦难的磨练,其内在更为坚定与强大,而不被外在不利的处境所吓倒,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为物左右自己。 霍金、贝多芬、海伦·凯勒……其有哪一个不是处于常人难以承受的困境之中,但他们却是伟大的成功者。没被生理上的缺失所影响,而是以对物理、音乐、文学、生活的热爱,以及坚定的信念,顽强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人在自然中固然渺小,一场海啸,一次地震,就能让人类死伤无数。但拥有强大内在精神力量的人们,在失去中更为坚强,更懂得爱,在失去中创造了一个新的家园。 君子使物,不在于其是否征服了万物,而在于超然于万物之外,征服了生命力。有许多物质、客观上的条件是无法被改变的,而在于其能改变不利的处境,走出不利的处境,使人性散发光芒,为生命点燃奇迹。 君子使物,而不被物使?(65分) 自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以来,人类因为凭借着自身实力打破了诸多隔绝与束缚,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体现。于是,“君子使物”的思想开始植根于人心。 人类也正是凭借着这种“使物”的决心与目标创造了一次次文明进程上的辉煌。这种思想如利鞭一般不停“抽打着”人们向前进,以至于现代社会因为“过快”的发展而转向了“为物使”和“奴役物”的两种现象。 一次次的信息革命为人类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便利,高科技所编织出来的网络在丰富我们世界的同时,更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藩篱”,将现代人牢牢地禁锢在了其中,不仅是肉体上更有心灵上的。试问,现今还有几个人敢不带通讯工具便外出的?人类已经越来越无法想象几百年前甚至几十年前,那种没有电话、电脑,一出门短则十天半月,长则十年半载的日子了。我们以为自己在变得强大,变得更有能力去“使物”,实际上,我们在变得脆弱,变得“为物使”。人类用最原始的自主、独立性交换了一个高效、便捷的世界。可能从今以后,再也没有第二个梭罗跑到瓦尔登湖过着真正自食其力的日子了吧!我们需要太多的物质,住房、汽车、服饰、饮食来满足我们肉体上的欲望,同时又靠着不断膨胀的虚荣心、攀比感来填塞心灵上的空虚,以至于越来越多的现代人争先恐后地成为“房奴”、“车奴”、“卡奴”,处于“为物使”的状态,我们正渐渐变得钝化,并且乐此不疲。 与上述“相得益彰”的可以说是人类“奴役物”的狂妄心态。管子所言的“君子使物”在我看来只是一种平等的利用来保持自主性的告诫,而它却被现代人拿来当作主宰万物的信条、奴役万物的借口。从人类史上有了工业文明之后,一种统治者的主宰心态滋生于社会每个人心中,并且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而膨胀。我们为了自己的需求,不顾其他生物而大量砍伐树林、捕杀动物,在破坏它们生存环境的同时,还不带一点愧疚心地剥夺了它们的生命。我们妄自尊大地想要征服地球,甚至征服宇宙。然而,在我们还没来得及实现这番“伟业”之前,地球母亲已然用一系列自然灾害警醒我们:人类其实很渺小,与自然规律抗争不会有好结果的。现在,当人们终于开始有了一点悔意想要弥补的时候,却发现之前因幼稚无知和“奴役物”的心态而欠下的债已经太多太多了。 “君子使物,不为物使”。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在保持人的独立自主性的前提下,去合理开发、利用万物,尊重万物,懂得人和物的和谐统一。这样,既避免了“奴役物”,又不至于沦落为“物的奴役”。 作物的主宰者(65分) 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意思是人才是物的主宰,不能反被物役使。在我看来,“不为物使”要保有三种态度:善于使物,头脑清醒,物我和谐。 物的使用,在不同情况下作用不同。鸦片既能毁了一个健康人,也能让病痛者舒缓疼痛;抗生素既能帮助的抵御细菌,若过量服用,则会让人命丧黄泉。可见不论是药或是毒品,不同的使用方法,会让其走向对立面。因而要善于使物,恰当采取对物的使用方法,方能不为物使。 保持头脑清醒则是使物的必要条件。就科技而言,电子产品日新月异,年轻人也敢于追逐高科技,这自然无可厚非。可若是没有这样的经济条件,用卖肾来换取一个“苹果”,请问这样是否值得?与其说是电子产品役使了这些人,毋宁说是虚荣心让他们舍弃自身健康来换取物。而在时尚的潮流中,也发生着同样的情况,年轻的女孩为追求时尚,买一个名牌包,或成为月光族、啃老族,更有甚者,出卖自身来换取这一切。他们都被虚荣心所驭使。但,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有了还会想要更加多,这样下去,他们终身都在被物驭使。时刻保有头脑清醒,才能在哪些复杂多变的社会是坚守住自己的独立人格,操纵外物,让物成为你的工具,助你获得成功。 “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最高境界,恐怕是物我相谐。古时,人类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如地震、洪水,不得以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而如今,太阳能、风能、光、电、水等自然资源都成为了人类发展的动力,人类能够驾驭它们来为自己创造一个方便的生活环境。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开发自然的同时保护自然,避免像日本核泄漏这样的生态危机重演。所以,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达到一种平衡,能够使用大自然的资源而不因破坏环境而受到它的惩罚,被它所驭使。俊罗在瓦尔登湖旁所思考的正是希望人们以“物我相谐”的平等姿态来对待大自然。 每当看到霍金和他的智能轮椅时,我总是生出一种感叹,有些人能将高科技妥善利用,为自身乃至人类社会作出巨大贡献;而另一部分人,则沉迷于网络,做一些无趣无意义至极的事。这便是使物者与被物使者的区别,前者在于贡献,后者则在浪费,成为物的奴役。 管子的话在今天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作为的主宰者,用“脑髓”使物,物我相谐,以此来克服被物使。如此才能对人类社会作出积极有意义的贡献。 君子使物,亦被物使(65分) 管子曾经说过:“君子使物,不为物使”,个人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我觉得,如果把它改成“君子使物,亦被物使”会更加客观。 君子固然使物。人类作为万灵之长,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原因,是人类具有成熟的思维。人类固然可以支配世界,主宰一切。开发利用资源,改造客观世界,都是人类“使物”的生动体现,不仅如此,文化的传递更能支配人类的思想。其中的代表,想必非“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周树人莫属。时值新旧中国社会变革,社会思想并不成熟,是他,鲁迅先生用自己手中的一杆钢笔,唤醒了数万国人沉睡灵魂,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前进与发展,由此可见,“君子使物”,并不为过。 君子不为物使?显然不是,不知你是否听过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座右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身为一国之君,享受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支配着百姓的生活。百姓可以拥护你,也可以颠覆你以及你的王朝。秦始皇一心想要专制,集权,犯下“焚书坑儒”的滔天罪行,强制“规范”百姓思想,结果适得其反。一波波如陈胜吴广的起义军揭竿而起,动摇了大秦江山,贾谊也作下一篇《过秦论》讽刺秦统治者一心“使物”,却未想到被“物使”。同样的,放眼当下社会,人类同样通过“使物”来满足自己的贪欲,自然资源被人类一点一点地吞噬。当人们坐享其成,陶醉于自然所带来的利益,并且错误愚昧地认为“君子不为物使”之时,不料,沙尘暴来了,泥石流来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接踵而至。君子固然使物,而同时,君子亦被物使,规律使然。 既然君子使物,亦被物使,那我们就应该更好地“使物”,防止“被物使”。物质决定了人们的主观意识,我们必须要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使物”。正如面对大自然一样,我们可以从大自然中合理地索取,但不能过度和盲目。因为规律如此。当人类破坏了生态平衡后,自然便会对人类发起凶猛的攻击。人们固然可以通过实践支配着外物,但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 类似管子的前人有些观点存在瑕疵,无法与时俱进。价值观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我们要时刻记住“君子使物,亦被物使”的观念,合理支配万物,避免“被物使”。 青山见我应如是(64分) 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没错,世界是物质的,君子作为万物之灵,主宰世界,自然使物,又如何能被物使? 《贺新郎》中有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大自然何其雄伟,世事何其繁复,古往今来多少人沉迷其中,挣不脱物的束缚。物可以是金钱,可以是名利,古人熙熙,皆为利来;今人攘攘,皆为物往。自然,跳出红尘见青山者很多,但有“青山见我”胸怀的又有多少?“青山见我”是对跳出世尘的脱俗,是对驾驭物质的决心。 虽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君子被物使”也非空穴来风,毕竟物是生命的基础。但若是五笔型执著于物,这物便没有了价值,正如孟子曰:“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这一方面,最看得开的要属李白了,谁说人生就要拖着沉重的脚步在世间踏遍?推翻物的束缚,抖落一身花雨,只放白鹿青崖间,青山见到了李白的洒脱,白鹿见到了李白飘逸,于是便有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自在与洒脱。 抖落物的束缚之后,君子如何将物归于自己掌下?很简单,“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即为借托万物,成就自身。印度圣雄甘地,曾见一蝎子落于水中,便伸手去救,却被蝎子蜇了,他再次伸手去救,又被蜇了,别人问他为何蝎子如此待他,他仍然以德报怨,甘地回答:“为什么要让蝎子的世界观来影响我的世界观?”甘地没有被外物所影响,着眼于自身,反而运用外物的不利成就了自身的伟大,只因他善于掌握并运用物的规律,此可谓善假于物也。 故“君子使物,不为物使。”但能与物天人合一才是最高境界。豆子放入热水,脱去水份,变得异常坚硬;胡萝卜放入热水,立刻就被软化了;只有咖啡放入热水,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这便是物我相融,在艰苦的环境中,有人使自己变得坚硬,融断一切与外界的接触,有人屈服于环境,被物所使,只有与物相融,以我观物,并以物观我之人,才能最好的生存。宋代文豪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以物喜,不以物悲。”这才是君子之道。 君子使物,不为物使,与物相融,天人合一。“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我观云不动,云与我俱东,我观山妩媚,山观我如是。故君子固穷,君了固喜。反观当今世人,吹点寒风,便要生要死,浮夸如斯。青山一直在,孰与吾观? 改变与顺从(63分) 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的确,人拥有凌驾万物之上的智慧,能够主动寻求改变,使其他事物为自己所用。然而,很多时候顺就潮流,顺应自然,虽是出于无奈,却也是人类无法改变,必须尊循的。 自从人学会思考开始,人的能力就开始远远超过世间的万物。进入原始社会后,人类学会了农耕,定居,开始能够根据需要安排自己的生活,利用和掌握周遭的环境。此后,一项项发明创造使人丰富了自己生活的同时,也不断提高了改造自然的能力。兴修水利工程一开始是为了农业灌溉,现在,中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却用人为的力量改变了自然形成的水系分布情况。长江三峡大坝的建成提高了长江蓄洪、泄洪的调节能力,看似大功一件,然而,这样大规模的工作却以大范围的改变自然环境为代价,或许这样的改变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吃亏的还是我们自己。 虽然,我们现在拥有了改变自然的能力,但是面对自然真正的力量时,我们却显得那样渺小,那样微不足道。地震对于现代来说已不是致使的灾害,至少对于日本人来就是这样。可就是对地震准备万全应对之策的日本人,却还是在去年的日本大地震中损失惨重,其原因就在于海啸。看到地震后向海岸汹涌扑来的海啸,那非凡气势就足以令有胆寒。我想,现在的人们应该没有能力来阻挡海啸的侵袭。当自然显露其无穷的力量时,我们所能做的恐怕只有祈祷与顺从了吧 除了面对自然时如此,对于历史潮流,如果一意孤行想要强行以自己的意志改变历史,其后果只能是自取灭亡。17、18世纪时,自从欧洲开辟新航路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此时的中国统治者却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夜郎自大,逆潮流而为,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措施。这样愚蠢的行为非但没能维护清朝的稳定,反而引来了列强的坚船利炮。鸦片战争,列国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然而清政府始终没能把握住民主的时代洪流,几次改革都企图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无一例外地都遭遇了失败,“清末新政”的骗局最终由清政府为自己敲响了丧钟。历史的规律总是向前发展的,任何妄图逆流而动的人,终究只能失败。 人的确拥有役使万物的能力,然而人却无法使万物总是顺应自己的意志发展,如果无法改变,那就不如顺应其发展规律,去学会顺从。 乱云飞渡 63 从蒙昧至开化,人这一智慧无匹的生物却总难逃外物之诱引与桎梏,因而常为文人墨客所议。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苏东坡也曾言:“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此中“物”之一词,指的则是那一切在于身外,但能使人产生追求及拥有之感的存在。它的存在是有意义的,但是它的价值该由人来决定,而非人的喜怒哀乐都反之被其操控。物,譬如说财富、名誉、地位、权柄……之于我们来说,该似那高天之上匆匆而过的浮云,可以仰望,能够吟哦,但绝非因为不能得到而为之无端痛苦和纠结。 叔本华曾说:“人常在痛苦与无聊中摇摆”,实则即是人受外物所困而不能脱的状态。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感觉曾侵袭过每个人。不过,善于从外物驱使之中逃脱者常能获得心安。“采菊东篱下”的五柳先生挥别宦途归隐于山中,斩断了自己与当时士人皆梦寐以求的官名利禄的联系,方是“富贵非吾愿”的喟叹所发。而他也在草庐墟烟中觅到了此生一份宁静,何其幸哉!这大概也是范仲淹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境界吧。那些对于外物的欲求与挣扎是构成人生痛苦的根本,也是人性中不幸所在。能够摒弃它的人,可称是生活的智者。 然而,不役于物不代表不可役物。《劝学》篇中所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即为此道。恰当利用外物,又不受它控制,则于陶潜、严光等隐士更有进境。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在国中宣传君主制风潮渐起之时,站出来担任总统,利用过往的影响力为民主制宪所奠基,搏民众以万世福祉,却在八年任期结束之际毅然辞任,归回田园。权力在他手中是舆马,是舟楫,却不是负担,更非枷囚。真正的君子践行此道,不仅为自己谋得心安,更为百姓造福,几近圣人心怀。 人世间诸多纷争乱世,何不由对区区外物,对那土地、王权、名利而起?越多人看清并明了此中本质,早一日可见战火平息,海清河晏。在今日之科技时代,这君子之行更不能忘。物欲横流的岁月里,有多少人的心智受到蛊惑,又有多少美好与安然惨遭荼毒? 今日之现代人,非但不该觉得“不役于物”一句应当埋进故纸堆,真正的君子之道自己也难以走完,更应在众多的诱惑与捆缚之中有所思索与挣脱,而在古人的智慧中生发出应对人性之贪婪被无限放大的对策。 列夫·托尔斯泰散尽家财以助农奴,我们即使做不到他的决绝,也能在三千红尘里觅一方不受外物困扰之地,而做其主宰。前路唯远,常愿有此一日,人人皆可闲看,那乱云飞渡。 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君子使物,不为物使”是古人先贤留给后世的智慧结晶,它的意思是成功的人会恰当利用外界事物,却不会被外界事物所牵制。在我看来,这“物”可以指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物质的牵制指的是人被工具所绑架。会制造并使用工具是人类特有的标签。工具,这个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的名词,从石头瓦片到农具器械,从兽皮棍棒到刀枪火药,从甲骨草绳到虚拟网络,它给人类带来了便利、时效和发展,然而,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在我们享受工具带来的便利时,是否不知不觉会被工具束缚了呢?田间的农夫,依然挥动着几千年前祖先曾用过的锄头,没有改进;放学的孩子,沉迷在网络这种人类文明成果中,无法自拔;踌躇满志的年轻人,在无尽的物质追求中殚精竭虑,失去自我……外界事物,原本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工具,悄无声息地变了模样,变成了磨道驴鼻子前那把永远吃不到的草料,而人,也由工具的主人变成了它忠心的仆从,变戏法一样,不是吗? 精神的牵制指的是思想的奴役。鲁迅先生曾在《拿来主义》中做过精辟的论述,一种先进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和开展工作,但全盘照搬却并只能导致邯郸学步的结果。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的“思想”和“主义”,然而这些都不能武断地被冠以真理的名号,曾经看似美好的“真理” 被历史洪流淘洗过后,居然露出了狰狞丑陋的真实面目,纳粹主义就是它们极致的代表。已经被证明有效的思想,移了水土,变了时间也需要做切合实际的改进,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尺,橘生淮北则为枳,盲目跟从或移植会让没有头脑的人陷入现实的泥潭。 由此看来,无论物质还是精神,它们作为外物,要想恰当地被我们使用,而不束缚我们的手脚,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发挥我们作为人的特有才智,学会不断地更新我们的工具和思想,而不能过度依赖,正因为如此,那古希腊赤足讲学的哲人,那曾在街头颠沛流离的孔子师徒,那拎着一柄斧头就去了瓦尔登湖的梭罗,那挎着一个竹篮就能起家的犹太人,都在一无所有之中掌握了所有。 他们的方法就是: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周测五语文附加试题答案 22.山谷则书卷比坡更多数倍/几于无一字无来历/然专以选材庀料为主/宁不工而不肯不典/宁不切而不肯不奥/故往往意为词累/而性情反为所掩。 23.黄庭坚(黄鲁直) 江西 24.作诗信笔从容,使事不落痕迹。(每点1分) 25. A C 26. (1) ①借林黛玉的家庭教师身份攀附贾家,官复原职;②徇情枉法,包庇贾家亲戚薛蟠;③抄没石呆子的古扇,讨好贾赦。(每点2分) (2) 周瑜利用蒋干来劝降的时机,设计让曹操杀掉熟习水战的蔡瑁、张允。(3分)诸葛亮。(1分) 【答案】27. 与希腊人“自然”的内涵形成对比,证明中国古代缺乏“自然”的概念,具有说服力。 28. 因为文化传统不同,古代中国是农耕文化,以“仁爱”为理想人性,以“礼”为人文教化的手段;因为古代中国缺乏自由的人性理想,不可能对无实用价值的自由的科学情有独钟;缺乏“自然”概念,是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的决定性证据。 29. 理性科学以追求确定性知识和逻辑演绎体系为主要标志;它为着自身而存在,缺乏外在的实用目的和功利目的。 【解析】【2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中引用示例的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从示例引用的目的着手分析,一般引用示例都是为了证明某个观点,同时说明其他观点和中心观点的不同。本文中引用老子《道德经》,据“而在老子《道德经》中多次出现的‘自然’意思是‘自己如此’”旨在说明中国文化中的对“自然”的理解,是和希腊对“自然”的理解是不同的。最终为了证明以下的观点和结论:以“科学”为人文教化的手段。“科学”就是希腊人的“人文”;缺乏“自然”概念,是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的决定性证据。 【28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归纳、整合、分析及筛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特点,要立足对原文内容的整合和筛选。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根据材料,分析古代中国无法建立“理性科学”的原因。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把握,考生可以参考以下原文内容来作答:中国文化是典型的农耕文化,人民与土地高度绑定,因而是熟人文化、血缘文化、亲情文化,以“仁爱”为理想人性,以“礼”为人文教化的手段;中国古代在演绎科学方面欠发达,是因为缺乏自由的人性理想,因为不可能对无实用价值的自由的科学情有独钟;相信天人合一思想的中国文化从未把天地万物视作独立于人的客观对象,也从未将这个客观的存在领域统一命名为“自然”。缺乏“自然”概念,是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的决定性证据。 【29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明确题干的要求,要注意结合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进行概括和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请根据材料概括“科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考生可以从以下文本内容中进行概括分析:古希腊人建立了以追求确定性知识和逻辑演绎体系为主要标志的理性科学;“自由”即成为“自己”,而“自己”只有通过永恒不变者才可达成。作为自由的学术,希腊的理性科学具有非实用性和内在演绎两大特征。自由的科学为着“自身”而存在,缺乏外在的实用目的和功利目的。自由的科学不借助外部经验,纯粹依靠内在演绎来展开“自身”。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科学类文本阅读常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序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要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句和段尾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