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西省赣州市五校协作体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赣州市五校协作体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高一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经历了长达数千年不间断的发展过程。中华传统文化蕴藏着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能力,能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获得新生。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中华传统文化面临新的挑战。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解答的时代课题。 众所周知,文化是民族自身的烙印。在形成一个民族的诸多因素中,地缘、血缘因素都不如文化来得重要。这个观点虽然是现代西方的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提出来的,但事实上,中华民族的先贤早就有所认识。例如,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可见,孔子并不是从地缘、血缘的角度来认同周王朝的,而是着眼于文化。那么,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性是什么呢?应该说是以人为本。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人类自身创造力的民族。火是人类最早掌握的自然力。古希腊人认为火种是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来馈赠给人类的,而中华民族的先民则认为取火方法是他们中的一员——燧人氏发明的。这非常典型地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的精神差异:西方人把崇拜的目光投向天庭,中国人则对自身的力量充满了自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不是匍匐在诸神脚下的可怜虫,更不是生来就负有原罪的天国弃儿,相反,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人的道德准则并非来自神的诫命,而是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也并非来自神的启示,而是源于人的内心。先秦的诸子百家虽然议论蜂起,有的甚至势若水火,但他们都以人为思考的主要对象,其智慧大都是关于人生的智慧。这种思维方式为中华传统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当其他民族对各路神灵的至高权威顶礼膜拜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和效仿的对象;当其他民族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入天国以求永生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当其他民族从宗教感情中寻求灵魂的净化或愉悦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和幸福感。 既然中华民族的先民以人为万物之本,他们的理想国就在人间。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栖栖遑遑,席不暇暖;庄子热爱个体生命,对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也抱着爱惜态度。如果说儒家更注重整个民族和社会的群体利益,那么,庄子更重视的就是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儒、道两家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把握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心理。显然,这种文化心理既有丰富内涵,又有积极意义,可以滋润当代中国人的心灵。 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宝贵遗产需要我们继承:一是重视自然环境的生命观,以“民胞物与”的态度看待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二是既重物质又重精神的价值观,不会在追求物质文明时丧失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三是既重视群体又重视个体的道德观,儒家的大公无私与道家的个性自由形成互补;四是见贤思齐的学习态度,随时准备学习其他文化的长处;五是见隐知微的忧患意识,重视国家和民族可能面临的祸患而绝不讳疾忌医。今天,西方文化依然风靡全球并对其他文化强势入侵,许多民族都对如何维护本民族的文化忧心忡忡,我们当然也不例外。既然如此,我们在努力学习其他民族文化优长的同时,更要从本民族的文化遗产中汲取宝贵的精神资源。只有当我们在这两方面都取得成就时,才能打造出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软实力,进而为实现全人类的美好未来作出更大贡献。 (摘编自莫砺锋《以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心灵》,2017年6月20日《人民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老中华传统文化几千年不间断地发展,中华民族有了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能力,并最终获得了新生。 B. 中华的先贤早就认识到,形成一个民族的诸多因素中,地缘、血缘因素加起来都不如文化因素来得重要。 C. 中西方传统文化对生命认知完全不同,中华先民效仿圣贤求得生前建树,西方膜拜神灵求得死后入天国。 D.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性是以人为本,理想国就在人间,以儒、道两家为代表,都有对人生价值的把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旨在阐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当代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B. 文章兼用事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将中西方传统文化作比较,论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性应是以人为本。 C. 文章通过剖析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即人的精神崇拜、道德准则等源自人还是神,阐明中华文化的先进性。 D. 文章比较论述儒、道两家均以人为本,其思想同中有异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是一个民族自身的烙印,孔子从文化的角度来认同周王朝,支持了这一历史观。 B. 中西方传统文化的精神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火种来源认知的不同表现得最为典型。 C. 中华先民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幸福感,与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心理有很大关系。 D. 需要我们继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五个方面的宝贵遗产,其核心应是人生价值的把握。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A.偷换概念。据原文,中华传统文化“能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获得新生”,此“新生”是传承意义上的创新;说“最终获得了新生”,此“新生”则有焕然重获新生的意思。B.外加信息。据原文,“地缘、血缘因素都不如文化来得重要”,并无“加起来”的意思。C.过于绝对。据原文,“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人类自身创造力的民族”,是说“认识最早”,即便是“对生命的认知”,也没说“完全不同”。 【2题详解】 试题分析:C外加信息。据原文,“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人类自身创造力的民族”,不能借此说“中华文化的先进性”。 【3题详解】 试题分析:B曲解文意。据原文,古希腊人认为火种是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来馈赠给人类的,而中华民族的先民则认为取火方法是燧人氏发明的,“这非常典型地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的精神差异”,而说“火种来源认知的不同表现得最为典型”是曲解文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8年4月16日晚,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称,美国政府未来7年禁止中兴通讯向美国企业购买敏感产品。 2018年4月19日,针对中兴被美国“封杀”的问题,商务部表示,中方密切关注进展,随时准备采取必要措施,维护中国企业合法权益。 2018年4月20日,中兴通讯发布关于美国商务部激活拒绝令的声明,称在相关调查尚未结束之前,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执意对公司施以最严厉的制裁,对中兴通讯来说极不公平,“不能接受!” 2018年5月,中兴通讯公告称,受拒绝令影响,本公司主要经营活动已无法进行。 (摘编自“网易”“新浪”“凤凰网”) 材料二: 芯片贸易已经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逆差的最大“黑洞”。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最近几年集成电路进口额均超过2000亿美元,甚至长期超过石油进口额。2017年,这一数额达到了2601亿美元,进出口贸易逆差达到最高值的1932.6亿美元。 Strategy Analytics分析师杨光表示,危机肯定会刺激自主芯片产业的发展,但想依靠国产芯片帮助中兴渡过危机确实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芯片行业的发展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投入而且有些必要的学费恐怕也是绕不过去的。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内,比如SG开始这几年,国内芯片恐怕还是要靠国际市场供应。 (摘编自《“芯痛”背后国产芯片征途漫漫,“中国芯”短板何在》,2018.4.19《新京报》) 材料三: 美国商务部日前对中国中兴通讯公司采取出口管制措施。这一事件给中国科技企业敲响了警钟,促使科技界和更多企业以更长远眼光,谋求更自主、自强的发展。 近些年来,中国在全球高科技领域不断追赶的态势愈发突出,在不少领域实现“并跑”乃至“领跑”。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量子通信、探月工程、可燃冰开采等诸多方面,中国都取得重大突破。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科技发展速度和成就足够令人自豪。中国的科技创新成就,以及中国日益迸发出来的科技创新潜力,值得充分肯定。 当然,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走向世界的进程不会一帆风顺,难免还会遭遇这样那样的掣肘。对此,我们要有充分认识,并时刻做好准备。 一旦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不知道哪天就会被人“釜底抽薪”。这样严酷的现实,中国企业必须时时警醒。“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这一在深刻洞察基础上发出的自强之声,应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念兹在兹的信条,让中国科技企业发展根基更牢固,步伐更坚实。 核心技术的突破,需要坚持不懈的深入研发,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在芯片、发动机等很多方面,我们需要下定决心,咬紧牙关,攻坚克难,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业,把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这样,不管是“狼来了”还是“狼走了”,都能从容应对。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相信,国外的封锁从来阻挡不了中国科技进步的步伐。外人越是“卡脖子”,我们越要加速厚植创新土壤,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回顾历史,从当年的“两弹一星”,到如今的一系列重大科技进展,中国的科技发展很多时候都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实现突破,是立足自身、自强不息的结果。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会因为某一方的技术封锁而选择自我封闭。在持续深入开放的进程中,中国会加强与世界各国互通有无,其中自然也包括科技领域的共同进步。中国融入世界的意愿坚定如初,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挡中国加快追赶世界前沿科技的步伐。 中国科技当自强,靠花钱买不来核心技术。在充分认清与强国差距的同时,我们要对自身的成绩和发展潜力有充分认识,更要满怀信心,迎难而上,实现更多更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4.21,有改动)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在相关调查尚未有结论的情况下,美国商务部激活拒绝令,工业与安全局对中兴通讯施以严厉制裁,对此,中兴公司认为极不公平,难以接受。 B. 材料三,中国在高科技领域有重大突破,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科技发展速度和成就令人惊讶,中国在全球高科技领域已经实现“并跑”乃至“领跑”。 C. 材料二,中兴只凭国产芯片的力量来渡过危机并不现实。有人表示,危机会刺激国产芯片产业的发展,但芯片依赖国际市场供应的局面暂时不会改变。 D. 材料三,中国科技发展很多时候能在艰苦的条件下实现突破,是立足自身、自强不息的结果。从当年的“两弹一星”到如今的重大科技进展,大都如此。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8年4月至5月发生的“中兴事件”,表明了中国高科技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不会一帆风顺,没有自主的核心技术,发展就会受到掣肘。 B. 材料二,集成电路进口额长期超过石油进口额,可见,芯片贸易在中美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着巨大逆差,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的高科技企业要时时警醒。 C. 材料三,中国有意愿融入世界,正加快追赶世界前沿科技的步伐,在持续深人的开放中,中国会与世界各国互通有无,包括在科技领域实现共同进步。 D. 材料三,我们既不能狂妄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既要认清与强国的差距,也要对自身成绩和发展潜力满怀信心,从而实现更多更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6. 中国科技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困难,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B 5. B 6. ①坚持不懈的深入研发,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突破核心技术。②加速厚植创新土壤,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③与世界各国互通有无。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或“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B项,“中国在全球高科技领域已经实现‘并跑’乃至‘领跑’”错误,材料三第二段说的是“在不少领域实现‘并跑’乃至‘领跑”’,而非所有领域,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B项,“可见,芯片贸易在中美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着巨大逆差”错误,选项推理错误,从材料二来看,集成电路进口额长期超过石油进口额,并无法得出“芯片贸易在中美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着巨大逆差”的结论。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中国科技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困难,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然后根据材料明确中国科技发展存在的不足,再针对这些不足给出解决的措施。从材料来看,我国科技发展存在的不足如下,部分领域发展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有待突破。接着根据在材料三中筛选出的“一旦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不知道哪天就会被人‘釜底抽薪’。这样严酷的现实,中国企业必须时时警醒”“核心技术的突破,需要坚持不懈的深入研发,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在芯片、发动机等很多方面,我们需要下定决心,咬紧牙关,攻坚克难,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业” “美国商务部日前对中国中兴通讯公司采取出口管制措施。这一事件给中国科技企业敲响了警钟,促使科技界和更多企业以更长远眼光,谋求更自主、自强的发展”“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这一在深刻洞察基础上发出的自强之声,应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念兹在兹的信条,让中国科技企业发展根基更牢固,步伐更坚实”等信息,可以知道,我们要坚持不懈地深入研发,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突破核心技术;根据在材料三中筛选出的 “国外的封锁从来阻挡不了中国科技进步的步伐。外人越是‘卡脖子’,我们越要加速厚植创新土壤,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我们也不会因为某一方的技术封锁而选择自我封闭。在持续深入开放的进程中,中国会加强与世界各国互通有无,其中自然也包括科技领域的共同进步”等信息,可以知道,我国要深入研发,厚植创新土壤,并且与世界各国互通有无等措施发展科技。 【点睛】信息筛选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几种在文段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比如本题,经过分析可以发现,设题区域在材料三中,圈出相关的信息,再进行概括就可以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冷暖岛事 王福日 时至三月,天气乍暖还寒。 这天阳光很好。 老顺财沿着山坡上满是雪水的泥泞小路,一呲一滑地赶向山坡下已废弃的打谷场。 他的许多老伙计已经等在那里——六冠叔、张大炮、凤举……他们散落的这个小岛上,能聚起来的老人也就这十几个了。 只要天气好,这十几个人都要聚在一起,在打谷场上拢一堆火,吊起大茶壶,一群老人摆桌放凳,边喝茶边打牌,时间就在丝丝啦啦的水沸声中悄然过去了。 但这天的气氛有些压抑,昨天就说身体不舒服提早回家的有田叔,快到中午了还没有来。 “我们去看看吧!”老顺财说。 众人互相搀扶着往有田叔家去,没走出几步,就听见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老顺财心里一紧,这不年不节的,鞭炮声在这个岛上只有两个意义——一是喜,一是丧。若有喜事,早该筹划了,大家应该有耳闻,若不是,那只能是…… 老顺财脚下一踉跄,“有田叔!”几位老人面色骤然紧张,脚步也快了起来。 快到有田叔家的时候,一个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隐约递进了老顺财的耳朵,空气中飘荡着浓重的火药味道,老顺财觉得一颗心就卡在嗓子口,他想喊,但与泥泞抗争的双腿已经耗尽了他的体力,他 不得不张大嘴,用直窜进肺管的寒风把这股情绪压下去。 一转弯,就是有田叔家的大门了。门开着,有田叔的小孙子坐在一堆鞭炮屑上蹬腿嚎哭,旁边站着他气鼓鼓的父亲。 “亮子,出啥事儿了?” “顺财叔,你们来啦!这孩子,过年剩了一挂鞭炮,被他偷出来放了,这不年不节的,您说该不该打?” “哎呀,这算个啥啊?城里过年不是不让放鞭炮嘛!对了,你们啥时候回来的?” “昨天回来的!” “你爹他……” “在屋里躺着呢!” “他身体好受些没?” “啊?我爹病了吗?他没说啊?!” “他……” 老顺财刚想说有田叔昨天提早回家的事,就看见有田叔挑开门帘走了出来,红光满面的,哪有半点病态? “好你个有田叔!”老顺财忽然想通了,“谎称生病原来是为了回家等儿子啊!” “我不是怕你们嫉妒吗?!”有田叔笑着赔礼,“你们的儿子过年不是都没回来吗?” “你个老东西,我们还以为你……” “哈哈,儿孙都在身边,我就是去了,也没啥遗憾啦!”有田叔开着玩笑。 “你!……”老顺财忽然感觉周围暗淡下来,寒风冰冷刺骨。 只剩有田叔家院子里的阳光,有些刺目,温暖得让他想哭。 (选自《小小说选刊》)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两段的自然环境描写非常简洁,“乍暖还寒”既写出了天气特点,又巧妙地照应了题目中的“冷暖”;“阳光很好”又为开展故事情节作了铺垫。 B. 在去有田叔家的路上,老顺财听到了孩子的哭声,闻到了空气中的火药味儿,这让他心情更加紧张不安,心理描写形象地凸显了这种心情。 C. 小孩子平日里放个鞭炮不算个啥,但有田叔的儿子却把孩子痛打一顿,是因为孩子偷放鞭炮,有很大的危险性。 D. 小说标题为“冷暖岛事”,从作品内容看,“暖事”主要是指有田叔的儿子回来看望父亲;“冷事”则指老顺财等老人的儿子过年不回来看望老人,让老人们心寒。 8. 小说最后两段内容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巧妙的设置能使平淡的情节产生波澜。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运用了什么技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 【答案】7. C 8. ①照应了小说标题和开头两段内容,使作品结构严谨。②表现了老顺财内心的伤感。③含蓄地揭示了作品主题,即空巢老人问题,卒章显志。 9. ①这篇小说主要是运用悬念法(或误会法、突转法、意外法)安排主要故事情节。 ②有田叔谎称身体不舒服,提前回家,第二天又不来聚会(悬念1),老顺财他们误认为有田叔有病。听到鞭炮声和孩子哭声(悬念2),便误认为有田叔病亡。到了有田叔家,事情才真相大白。 ③这样写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波澜迭起,曲折有致,引人入胜,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项,“是因为孩子偷放鞭炮,有很大的危险性”错误,从文中来看,上文几人听到鞭炮声时,“老顺财心里一紧,这不年不节的,鞭炮声在这个岛上只有两个意义,一是喜,一是丧。若有喜事,早该筹划了,大家应该有耳闻,若不是,那只能是……”,再结合亮子的话“这不年不节的,您说该不该打”,由此可知亮子打孩子的原因是“在不年不节时”放鞭炮容易让人误会有丧事,犯了岛上的忌讳。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小说最后两段内容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是考查最后段落的作用,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然后概括最后两段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再考虑这一内容与上文以及主旨的关联。“‘你! ……’老顺财忽然感觉周围暗淡下来,寒风冰冷刺骨。只剩有田叔家院子里的阳光,有些刺目,温暖的让他想哭”,最后两段既有对人物的描写,也有对环境的描写,从人物的描写中,如“感觉周围暗淡下来”“温暖的让他想哭”,老顺财的感受表现出他内心的伤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空巢老人问题,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最后两段的景物描写与开头“时至三月,天气乍暖还寒。这天阳光很好”形成呼应,也照应了标题中的“冷暖”二字。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小说情节,把握小说情节安排技巧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运用了什么技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然后可以从人称的角度、顺叙的角度以及情节的误会设疑铺垫等角度思考。从本题来看,“巧妙的设置能使平淡的情节产生波澜”是暗示,考生要能找到让文章出现波澜的内容,如一开始因昨天就说身体不舒服提早回家的有田叔,快到中午了还没有来,大家伙认为他生病了,便要去看一看,走到半路听到鞭炮声,“老顺财脚下一踉跄,‘有田叔!’几位老人面色骤然紧张,脚步也快了起来”,此时他们内心认为有田叔病亡,等到听到孩子的哭声时,“老顺财觉得一颗心就卡在嗓子口,他想喊,但与泥泞抗争的双腿已经耗尽了他的体力,他不得不张大嘴,用直窜进肺管的寒风把这股情绪压下去”,到了有田叔家中,事情才真相大白,故事就是因为这一层一层的误会而引人入胜,故考生可以从误会悬念的角度分析。 【点睛】对于句段的作用题,考生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思考,一是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二是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三是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四是掌握常见答题模式。答题方向如下: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感情,进一步写出了……(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作为开头与标题的关系——点题(照应标题),与下文的关系——为下文写……埋下伏笔(张本、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照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本题中,因设题的段落在文章的最后,故应从与开头的关系以及主旨上分析,且因设题的段落中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故还应从揭示人物内心的角度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程务挺,洺州平恩人也。父名振大业末仕窦建德为普乐令甚有能名诸贼不敢犯其境后历晋蒲二州刺史龙朔二年卒赠右卫大将军谥曰烈。 务挺少随父征讨,以勇力闻,迁右领军卫中郎将。永隆中,突厥史伏念反叛,定襄道行军总管李文暕、曹怀舜、窦义昭等相次战败。又诏礼部尚书裴行俭率兵讨之,务挺为副将,仍检校丰州都督。时伏念屯于金牙山,务挺与副总管唐玄表引兵先逼之。伏念惧不能支,遂间道降于行俭,许伏念以不死。中书令裴炎以伏念惧务挺等兵势而降,非行俭之功,伏念遂伏诛。务挺以功迁右卫将军,封平原郡公。 永淳二年,绥州城平县人白铁余率部落稽之党据县城反,伪称尊号,署百官,又进寇绥德,杀掠人吏,焚烧村落,诏务挺与夏州都督王方翼讨之。务挺进攻其城,拔之,生擒白铁余,尽平其余党。又以功拜左骁卫大将军、检校左羽林军。嗣圣初,与右领军大将军、检校右羽林军张虔勖同受则天密旨,帅兵入殿庭,废中宗为庐陵王,立豫王为皇帝。则天临朝,累受赏赐,特拜其子齐之为尚乘奉御。务挺泣请回授其弟,则天嘉之,下制褒美,乃拜其弟原州司马务忠为太子洗马。文明年,以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督军以御突厥。务挺善于绥御,威信大行,偏裨已下,无不尽力,突厥甚惮之,相率遁走,不敢近边。及裴炎下狱,务挺密表申理之,由是忤旨。务挺素与唐之奇、杜求仁友善,或构言务挺与裴炎、徐敬业皆潜相应接。则天遣左鹰扬将军裴绍业就军斩之,籍没其家。突厥闻务挺死,所在宴乐相庆,仍为务挺立祠,每出师攻战,即祈祷焉。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三》,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父名振/大业末/仕窦建德为普乐令/甚有能名/诸贼不敢犯其境/后历晋蒲二州刺史/龙朔二年卒/赠右卫大将军/谥曰烈 B. 父名振大业末仕/窦建德为普乐令/甚有能名/诸贼不敢犯其境/后历晋蒲二州刺史/龙朔二年卒/赠右卫大将军/谥曰烈 C. 父名振/大业末仕/窦建德为普乐令/甚有能名/诸贼不敢犯其境/后历晋蒲二州刺史/龙朔二年卒/赠右卫大将军/谥曰烈 D. 父名振大业末/仕窦建德/为普乐令甚有能名/诸贼不敢犯其境/后历晋蒲二州刺史/龙朔二年卒/赠右卫大将军/谥曰烈 11. 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行军总管,古代隋及唐初于各州设置的官职名,是出征时军队的主帅。 B. 礼部尚书,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学校、科举和官员任免的大臣。 C. 迁、拜,是古代授予或调动官职的专词,此外还有除、擢、封等。 D. 单于,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思为“广大之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程务挺平定叛乱,屡立战功。突厥史伏念和城平县人白铁余先后率众反叛朝廷,程务挺率兵讨伐皆取得胜利,自己也因功升职。 B. 程务挺治军有方,威震突厥。他善于安抚统治部下,部下作战尽心尽力,突厥人对他也非常忌惮,闻其名便逃走,不敢进犯边境。 C. 程务挺遭人诬陷,被人处死。有人诬告他与裴炎、徐敬业暗中勾结,武则天派遣裴绍业将他斩杀于军营中,并处死其全家。 D. 程务挺参与废帝,受到重赏。他接受了武则天的密令,带兵进宫废唐中宗为庐陵王,武则天临朝听政时,他和家人都受到了赏赐。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伏念惧不能支,遂间道降于行俭,许伏念以不死。 (2)突厥闻务挺死,所在宴乐相庆,仍为务挺立祠,每出师攻战,即祈祷焉。 【答案】10. B 11. B 12. D 13. (1)史伏念害怕抵御不住,就走小路向裴行俭投降,裴行俭答应史伏念免他不死。 (2)突厥人听说程务挺死了,到处设宴奏乐相互庆祝,仍然为程务挺建立祠堂,每次出兵征战,就到程务挺的祠堂中祈祷敬拜。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通读可知,所给语 段的内容是介绍程务挺的父亲的,先介绍了其父亲的名字, “父名振”是一个完整的语句,后面应断开,故排除C.D两项。“大业末”表示时间,“仕”是动词,应和“窦建德”相连,故排除A项。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父名振”是一个完整的语句,后面应断开,“大业末”表示时间,“仕”是动词,应和“窦建德”相连。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主管“官员任免”的是吏部尚书,不是礼部尚书。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主管“官员任免”的是吏部尚书,不是礼部尚书。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处死其全家”的说法错误,原文是“籍没其家”,意为“登记并没收他的家产”,并没有处死他全家。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D“处死其全家”的说法错误,原文是“籍没其家”,意为“登记并没收他的家产”,并没有处死他全家。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重点词语:“支”“间道”“闻”“所在”“为”“即”。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支”“间道”“闻”“所在”“为”“即”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1)中的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程务挺,是洺州平恩人。他的父亲叫程名振,大业末年,在窦建德手下做普乐令,很有能干的名声,众贼不敢侵犯他的县境。程名振后来历任晋州、蒲州二州的刺史。龙朔二年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右卫大将军,谥号为烈。 程务挺年轻时跟随父亲程名振征战,以勇敢和力量闻名,升为右领军卫中郎将。永隆年间,突厥史伏念反叛,定襄道行军总管李文暕、曹怀舜、窦义昭等将领相继打了败仗。朝廷又下诏让礼部尚书裴行俭率领军队前去讨伐史伏念,程务挺担任裴行俭的副将,仍兼任检校丰州都督。当时史伏念驻扎在金牙山,程务挺和副总管唐玄表带领部队首先逼近敌人。史伏念害怕抵御不住,就走小路向裴行俭投降,裴行俭答应史伏念免他不死。中书令裴炎认为史伏念是因害怕程务挺等人的兵势才投降的,不是裴行俭的功劳,史伏念于是被诛杀。程务挺因为有功劳被提拔为右卫将军,被封为平原郡公。 永淳二年,绥州城平县人白铁余率部落稽之众人占据县城反叛,白铁 余自称皇帝,设置百官,还率领部众进攻绥德,杀伤抢掠百姓和官吏,焚烧村落,朝廷下诏让程务挺与夏州都督王方翼出兵讨伐。程务挺进攻城平县城,将城攻克,活捉白铁余,全部平定他的余党。程务挺又因功升任左骁卫大将军、检校左羽林军。嗣圣初年,程务挺与右领军大将军、检校右羽林军张虔勖一同接受武则天的密旨,带兵进入宫内,废唐中宗为庐陵王,立豫王李旦为皇帝。武则天临朝听政时,程务挺多次受到重赏,特封他的儿子程齐之为尚乘奉御。程务挺哭着请求将封赏转授给自己的弟弟,武则天赞赏他,颁下制表褒扬程务挺,于是封程务挺的弟弟原州司马程务忠为太子洗马。文明年间,武则天任命程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督军以防御突厥。程务挺善于安抚统治部下,在军中的威信非常高,副将以下的人,没有不尽力的,突厥对程务挺也非常忌惮,闻其名便相继逃走,不敢侵犯边境。等到裴炎被捕入狱,程务挺暗中上表为他伸冤,由此触犯旨意。程务挺向来和唐之奇、杜求仁的关系很好,有人便诬告程务挺与裴炎、徐敬业暗中相互勾结。武则天派遣左鹰扬将军 裴绍业到军营中斩杀了程务挺,登记并没收他的家产。突厥人听说程务挺死了,到处设宴奏乐相互庆祝,仍然为程务挺建立祠堂,每次出兵征战,就到程务挺的祠堂中祈祷敬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 岑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其那:怎奈。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B. 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C. 尾联“江上蝉鸣空满耳”,以景结情,动静结合,“空满耳”与杜甫《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都是“白白的,徒然”之意。 D. 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15. 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14. C 15. 参考答案 ①抒发了诗人有济世之志,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饱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②体现了诗人不能得到“圣主”的重用,却能关心“苍生”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长不用”指长期未被重用,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百姓未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诗人不安。③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年老体衰的悲叹。“便白头”“岁月如流水”“秋风今又起”三句悲叹时光流逝,也是悲叹自己年老体衰。④表现了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心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表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无处倾诉的凄凉。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尾联‘江上蝉鸣空满耳’,以景结情,动静结合”中“动静结合”的说法错误,从诗中来看,“江上蝉鸣空满耳”意思是“空听江上蝉声吵嚷不休”,只有动,没有静,“蝉声满耳”烘托出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这是针对全篇设题,然后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诗歌中的景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来分析。从诗歌的题目看,“客舍”有游宦在外的漂泊之感,“悲秋”直接表明了对秋天的伤感之情;从诗歌的注释来看,“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这交代了诗人当时的处境以及身体状况,有年老体衰之暗示;从诗歌的内容看,诗人还写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时光流逝、不被重用的惆怅,如“三度为郎便白头, 一从出守五经秋”,“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诗人本有济世之志,“为郎”和“出守”在诗人看来是难以施展抱负的,“便白头”说时光之快,有“功业悲后时,光阴叹虚掷”的意思,其中包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如“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未休”,“长不用”不仅指嘉州刺史秩满后未受叙用,更主要的还是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从未被重用过,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诗人不安,“四海犹未安,一身无所适”,对“圣主”,诗人不能无怨,对“苍生”,诗人不能不忧;如“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对春光而兴叹,见秋风而生悲,看似悲叹时光流逝,实则悲叹壮志未酬、平生失意,从而转出正意;如“不知心事向谁论”,满腹心事,无处倾诉,虽有江上蝉声满耳,却不仅不能排遣思绪,倒反更引出无穷愁烦,恰烘托出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考生能抓住其中三点,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即可。 【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2)在《蜀道难》一诗中,李白引用“五丁开山”神话传说为蜀道增添浪漫主义色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些人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发出《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喟。 【答案】 (1). (1)万里悲秋常作客 (2). 百年多病独登台 (3). (2)地崩山摧壮士死 (4).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5). (3)相逢何必曾相识 (6). 是天涯沦落人 【解析】 【详解】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作客”“摧”“钩连”“天涯”“沦落”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电影《无问西东》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讲述了四个 的故事,却指向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美好的德行和与人有益的言辞,是青春飞扬的根基。每个人都面临纷繁的选择,唯有对自己真诚,内心没有杂念和疑问,才能勇往直前。这是影片的思想主旨,也是导演李芳芳对“无问西东”四个字的理解与表达。影片讲述了四个出自清华大学的年轻人 追寻自我的故事,他们所遭遇的种种现实,恰是不同的时代下大多数人的遭遇。影片结尾出现了这样一句话:“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何谓“无问西东”?即不管广大莘莘学子做学问还是做人,都应超越一些东西方固有的理念,要勇于创新,不能 。坚持真理,持之以恒,开历史先河,创世界一流。通俗地理解,就是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与原则,现实如何并不那么重要。遇到受困的人就去救助,就算被救助的人讹诈自己也是无关紧要的,因为这是我想要去做的,是我应该坚持的原则。 此外,从此片中可以看到许多 的细节,例如:片中角色真实且自然地装扮和道具,在时代流转、季节更替间别具错落的美;再比如,沈家门庭上高悬的“三代五将”匾额的一个定格镜头,( ),让沈氏母子的抉择入情入理;最为加分的莫过于片尾的七分钟“大彩蛋”,在影片中悄然出现的如梁启超、闻一多、朱自清、钱钟书等与清华有着深厚渊源的历史人物被一一定格介绍,既凸显时代风骨,又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截然不同 处心积虑 胶柱鼓瑟 别具匠心 B. 截然不同 殚精竭虑 抱残守缺 别具匠心 C. 大相径庭 处心积虑 抱残守缺 与众不同 D. 大相径庭 殚精竭虑 胶柱鼓瑟 与众不同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即不管广大学子做学问还是做人,都应超越一些东西方固有的理念 B. 即莘莘学子们不管做学问还是做人,都应超越东西方一些固有的理念 C. 即广大学子不管做学问还是做人,都应超越东西方一些固有的理念 D. 即不管莘莘学子们做学问还是做人,都应超越一些东西方固有的理念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沈家乃簪缨世家的背景被清晰交代 B. 由此清晰交代了簪缨世家的沈家背景 C. 簪缨世家的沈家背景被清晰交代 D. 清晰交代了沈家乃簪缨世家的背景 【答案】17. B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截然不同”,形容事物或事件毫无共同之处,截然不同;“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形容事物区别明。第一空,从后面“却指向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可以看出这四个故事不同,使用“截然不同”更能说明四个故事的不同。“处心积虑”形容用尽心思地谋划,贬义;“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褒义词。第二空,是说四个出自清华大学的年轻人费尽心思追寻自我,应是褒扬的,使用“殚精竭虑”。“胶柱鼓瑟”,比喻拘泥成规,不知灵活变通;“抱残守缺”,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第三空,从前面“勇于创新”来看,此处是说不能思想保守,应使用“抱残守缺”。“别具匠心”,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与众不同”,表示与其他人不一样。第四空,从后面所列举的内容来看,应是突出“巧妙”,使用“别具匠心”更准确。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画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即不管广大莘莘学子做学问还是做人,都应超越—些东西方固有的理念”,画线句有三处问题,两处属于语序不当,先是关联词的位置不当,从句中来看,前后句的主语都是“学子”,故“广大学子”应放在“不管”的前面,这就排除AD两项;再是多重定语的语序不当,多重定语的排列顺序是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指称或数量的短语、动词、形容词、名词,“东西方”是领属性,“一些”是数量词,故“一些”应放在“东西方”后,这就排除AD两项;最后是成分赘余,“莘莘学子”是指众多的学生,“广大”与“莘莘”重复,二者留其一,B项,“莘莘学子们”成分赘余,“莘莘”和“们”二者留一。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前面说“沈家门庭上高悬的‘三代五将’匾额的一个定格镜头”,这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定格镜头”,这显然不能单独成句,“定格镜头”应是下面句子的主语,这就排除AC两项,如选用这两项,此处是病句,属于“结构混乱”中的“中途易辙”,这就排除AC两项;然后分析BD两项,B项,是说“交代沈家背景”,而前面的定格镜头是“三代武将”,显然要交代的是“沈家乃簪缨世家”这样的背景,B项的重心显然与前后文不合,这就排除B项,故选D。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如“处心积虑”和“殚精竭虑”就属于情感色彩截然不同的类型。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下面是某小区一则通知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近期有业主反映小区内有养狗的随意遛狗,给大伙儿带来了安全隐患。面对这种情况,物业管理处决定,在小区东北角划定遛狗区域。望每个养狗业主遵照本小区遛狗规定,共同营造小区的和谐氛围。 【答案】“养狗的”改为“养狗户”或“养狗人士”,“大伙儿”改为“大家”或“各位业主”,“面对”改为“针对”,“每个”改为“各位”,“遵照”改为“按照”或“遵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得体的重点是分清文学类语体色彩、实用类语体色彩和口语类语体色彩,前两种属于书面语,并且还要正确应用日常交际中的谦辞、敬辞。表达得体要注意恰当地选用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得体类题考查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角色转换、语体转换等。这是一则通知,书面色彩较浓。(1)“养狗的”是口语语体,可改为“养狗户”或“养狗人士”;(2)“大伙儿”也是口语语体不够庄重,可改为“大家”或“各位业主”;(3)“面对”与后文不搭配,可改为“针对”;(4)“每个”口语语体,对人不够尊重,可改为“各位”;(5)“遵照”与后文不搭配,原文为病句,可改为“按照”或“遵守”。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内容(词语、句子、段落和整体和谐)、场合(时间、地点、氛围),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 21.班级准备举办一次以“阅读成就梦想,经典照亮人生”为主题的阅读交流活动,请你从以下五个人物中任选一人,用“____________,你让我懂得了”作为开头写一段话,向同学们介绍这位经典人物。要求:所写内容必须与所选人物要相符,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 贝多芬 桑迪亚哥 苏轼 鲁迅 烛之武 【答案】答案示例:苏轼,你让我懂得了什么叫豪放旷达。在无数次的被贬面前,你毫不畏惧;在荒凉的贬谪之地,你恬然自安;在友人动情的劝说下,你不为所动。你是精神的英雄,是生活的强者! 鲁迅,你让我懂得了民族责任、追求进步。你敢于以笔为旗向落后的旧制度呐喊,你饱含一颗同情弱小的赤子之心,敢于写批判文章、编进步刊物。你是奋飞的雏鹰,在努力挣破那狭小的牢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以及识记文学名著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从以下五个人物中任选一人,用‘……,你让我懂得了’作为开头写一段话,向同学们介绍这位经典人物”“将选择的人物填写在横线上,然后再作答;所写内容必须与人物相符,使用两种修辞手法”,然后从备选的五人中选取一位自己非常熟悉的,回忆该人物所作的事情以及在做事过程中表现出的精神,最后拟写的时候要根据要求使用两种修辞。如贝多芬,考生可以抓住他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进行拟写,可以列举他在与身体的抗争中所取得的成绩进行展现;如桑地亚哥,考生可以展示他硬汉的精神,如勇敢无畏、乐观自信等,可以列举他与大海、鲨鱼、大马林鱼的抗争来展现;如苏轼,可以围绕他历经乌台诗案的一系列贬谪却依然豁达昂扬来写;如鲁迅,可以围绕他的战斗精神来写;如烛之武,可以围绕他的胆量、辩采、谋略来谈。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根常春藤沿着一棵擎天树的树干爬到了树顶。 擎天树对常春藤问道:“你爬到我的头顶上来干吗?” 常春藤说道:“我想像你一样,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佼佼者,成为栋梁之材,成就大器之举。” 擎天树问道:“你现在能够自强自立吗?” 常春藤说道:“我现在如果不依赖你,是无法自强自立的。” 擎天树说道:“你一味地依赖我,不能自强自立;却想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佼佼者,成为栋梁之材,成就大器之举,这永远只能是痴心妄想。” 不久,一阵大风刮起,将常春藤刮落到地上。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独立自强,方可为王 易中天教授曾如此评价中国传统育儿观:“望子成龙、望子成器、望子成才,就是不望子成人。”或许这正是中外观念差异之所在:外国人更希望孩子做一个大写的“人”,而要做好“人”,首先要学会独立,更进一步说:只有学会了独立自强,才能成为生活中的王者。 学会独立,就是学会成长。不少外国大片都有描述青少年克服万难、拯救世界的故事,它们仅仅是杜撰吗?事实上,它们从某个角度上反映出外国孩子的独立自主的能力之强。美国作家凯鲁亚克在自传体小说《在路上》中描述了自己十八岁时搭车横穿美国的故事,试问有多少中国孩子敢于做这样的事?即使有孩子大胆到敢于想一想这种事,或许也会被父母斥为“不务正业”。殊不知,在青少年成长的阶段,不给予孩子培养独立能力的机会,而只是让他一味依赖他人,最终只会培养出千篇一律的体制下的奴仆,浑浑噩噩地做了“沉默的大多数”。唯有让子女学会独立自强,他们才能真正成长为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才。 独立自强,更是成功之路上的一块垫脚石。雨果说:“我宁愿靠我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垂青。”西方教育理念所倡导的独立,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受了著名人士成功经验的影响,这些成功了的人们,他们深知要成功只有靠自己,因此我们才会看到扎克伯格宣布财产不留给子女;才会看到洛克菲勒的儿子们靠自己之力闯荡;才会看到小地产商之子特朗普缔造自己的奇迹。反观中国,不少富二代,在溺爱之下只知“炫富”、坐吃山空,甚至落得锒铛入狱。成与败,其实正在父母的一念之间,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闯,还是让孩子荫庇在羽翼之下?不少中国父母选择了后者。于是外国青年才俊井喷,而我们仍是我们,离成功依旧遥远。 独立与依赖的形成,只在父母的言行之中。中国父母常常在孩子摔倒的时候就扶起了孩子,或许孩子便从此知道:我摔倒了,爸妈会来扶。等孩子长大了遇到困难,便只会等待爸妈来“扶”了。中国式溺爱,正不断地加剧着这种情况,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空会知识、不会独立解决问题的“畸形儿”。空有这种“人才”,中国如何自强?!培养独立自强精神,必须由父母带头、从娃娃抓起。 中国的每一个家长,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谨记:依赖他人绝不是成才之道,唯有让孩子独立自强,才能在社会上称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要求考生把握材料的中心话题和主要对象,从主要对象的角度思考立意是最为保险的办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考生要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的中心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然后分析材料的类型,如记叙性材料(故事、寓言)、引语式材料和图画式材料,本题就属于记叙性材料,对于这类材料,考生要圈出材料中涉及的对象,如本则材料涉及的对象是擎天树和常春藤,考生要分析这二者的对话,进行构思行文。这是一道富有思辩色彩的作文题。要求考生运用辩证的思维,以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进行理性分析,思考蕴含其中的哲理,进而确立最佳立意角度。 【审题】这是一则寓言故事,考生要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而寓意就是文章的立意所在。从寓言中不难发现,擎天树和常春藤的对话主要围绕一个问题,即“自立”。故事以擎天大树和常春藤的故事进行展开,常春藤依靠擎天大树爬到了树顶上,但并不是依靠自己的本领,而是依附于他人外物;而擎天树对常春藤的做法给予了批评,它认为只是依靠别人,不能够自立自强,这样永远成不了大器。从结果来看,风一吹常春藤就掉落在地上,这说明擎天树的说的话是正确的,这其实给人一种深刻的哲理,一个人若想取得成功就得依靠自己自身努力,需要自立自强,仅仅依附于别人最终也会失败。 参考立意:1.独立自强;2.做人做事必须使自己变得强大;3.不要依附于他人。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醒目的标题——《独立自强,方可为王》,展示文章的观点。正文主体部分先从“成长”“成功”两个方面分析“独立”“自强”的价值,接着联系现实中中国父母的做法,指出“培养独立自强精神,必须由父母带头、从娃娃抓起”。结尾回扣文章标题,强化观点。 素材: 1.莎士比亚离家寻自立:莎士比亚走出的是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道。他出生在斯特拉福的一个富商之家,但他16岁就离开家庭,外出独自谋生。他当过乡村教师,在屠宰场当过学徒,还帮人家做过书童,他还参加过英国远征军,做过律师,任过小官。为了自立,他还漂过英吉利海峡,到荷兰、意大利闯荡。寻求自立过程,丰富了他的人生经历,为他后来创作出如《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等一大批优秀作品,成为世界戏剧的伟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不给继承人留很多钱:据英国报纸报道,美国最大有线电视公司远程通信公司董事长约翰·马隆,准备将他15亿美元遗产的一多半捐给慈善事业。他认为:“太多的财产会毁了孩子们,而不是有利于他们成长。”1997年,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宣布,他不会给他刚出生的女儿珍妮弗留多少遗产。他的理由与马隆的相同。美国第二大富翁沃伦·巴菲特对他3个子女的吝啬是出了名的。他说,他死后,如果他们能得他的一个子儿,那就算他们走运。英国房地产开发商彼得·德萨瓦里1997年宣布,他死后,他的5个女儿不能分享任何价值2400万英磅的房地产。 3.老记者鼓励女儿“出走”:据一位在密执安大学留学的中国研究生介绍,有一位美国女青年学生谈到“边学习边工作”生活时,认为很有意思。有时也觉得挺艰难的,可还是坚持下来了。她父亲是个老记者,属于中产阶段,并不是没有钱供子女上学。有一年,她回家看望父母时,曾问父亲:为什么当她18岁时,就鼓励她离家“出走”?她父亲回答:“因为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两件事:一是要受教育,一是要有独立性。这不仅指要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而不是处处依赖别人,还包括要锻炼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坚强的意志个性,努力自强不息。” 4.卖冰棍的姐妹:这是一个处于最低生活水平线的家庭。父亲江必华,湖北机床厂退休工人:母亲汪四娥,该厂食堂临时工,两人加起来400元工资,加上民政局80元补助,便是这个家庭的全部收入。两个女儿江洁、江莎读高中了,近600元的学费对这个家庭无疑显得沉重。怎么办?向亲威朋友伸手求援么?不!江洁、江莎觉得应该通过自己的劳动渡过难关。高一暑假,她俩毅然背起卖冰棍的小木箱,每天到东湖边沿途叫卖,在烈日下一分一分赚取她们的学费。姐妹俩每月伙食总共60元,她们从不吃早餐,中午两个合买一盒饭,晚上一人一包0.54元的方便面。她们就是以自立、自强的精神战胜了贫困,1997年以548分的相同分数,双双跨入武汉大学外语学院的门槛。 5.领救济金的总统之子:曾为美国总统的里根,财富和名望足以萌及子孙,但他的儿子失业后,却没有向父亲伸手,而是一边找工作,一边靠领取救济金度日。这种自强自立的精神,很能发人深省。 名言警句: 1.人啊,还是靠自己的力量吧!(贝多芬) 2.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主宰。(维尼) 3.路要靠自己走,才能越走越宽。(居里夫人) 4.智者一切求自己,愚者一切求他人。(卡莱) 5、人多不是以依赖,要生存只有靠自己。(拿破仑)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