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23 分析综合(古诗文阅读)-2019年高考语文辅导之考点讲解与真题分析
【考点讲解】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考点的考查要求是:(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一、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要求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作出分析,以准确地筛选并提取信息。文言文阅读要求筛选的信息,一般侧重于文中重要的人、事、理等。筛选文言文中的信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意理解的程度。文言文信息,是指史传文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结局,语言、动作、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散文札记类的风物、意境、感悟、抒怀等;说理文的观点、论据、见解、看法、感慨等。文言信息有两个限制条件,一是文中限制,凸显出语境的相对完整,表现出上下文在筛选信息中的重要地位;二是“筛选”关键词,“筛选”是一种环环相扣的动态思维过程,是一个“圈定”“辨析”“遴选”“提取”“整合”的完整进程。文言信息应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筛选关键信息,如文章主旨、结论、见解、感悟等;二是遴选核心信息,如人物生平、性格节操、征集才干、品德性情等;三是提取主体信息,如人物形象、表现技巧、布局谋篇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技巧:一是明结构关系,即要弄懂人物、事件、观点、结论之间的关系,为筛选信息打下良好基础;二是知对应关系,即筛选信息时应做到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对应;三是对位意识,即将信息选项代入语境去验证真伪,辨别正误;四是比对方法,即将选项与文意进行比较鉴别,以确定正误是非。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试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必须对信息点有个清楚透彻的理解。如果没有弄清信息点的含义,下面的筛选就毫无头绪,也就根本谈不上选出正确答案了。(2)要能够以信息点为准绳,以此去衡量各个文句,排除与信息点不相合的语句。(3)要注意到陈述对象是否与题干吻合(是否说的是无关的其他人的言或行)。(4)要注意题干中有没有“直接”、“具体”等词语表述。(5)当你不能顺利地作出判断时,不妨仔细看看下面供选择的四个选项,或许就会获得某种提示。 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要求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对文言文中重要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概括。归纳和概括时,要求能够把握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注意文章体裁,利用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如题目、注释、出处等)作出综合分析和准确判断。是考查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综合能力。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或推理,要求考生答出某一论点立论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试题的选项通常是“三对一错”,设问角度基本是选误,四个选项大多依原文的先后顺序对文意作概括性的转述和分析;那个错误项中的大部分叙述一般还是符合文意的,往往只设置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考查考生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分析综合能力。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的综合判断或推理,要求考生答出某一个论点立论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这个考点一般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要求选出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对于客观题型,实际上并非真的要求考生自己动手去归纳概括,而只是分析判断由命题者设计的有关这方面的题目的答案正确与否。而有的省市如湖南卷则采用简答题的方式对此进行考查,这样难度就会大一些。为此在复习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1)捕捉材料信息。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遵循局部—整体—局部的原则,认真地研读材料。当然,对于一篇文言文,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完全读懂,可利用猜读法进行大胆推断,也可运用“跳读”法将一些疑难词语暂且跳过去。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同时对作者选取的材料、记叙的角度、叙述的语气、相关的议论抒情等,要做到心中有数。(2)把握文章要素。对于记叙文,首先要弄清写了什么人物、什么事,人物关系怎么样,事情的原因、过程、结果怎么样,然后进一步思考人物活动和事件表现出的思想意义。对于文言文来说,由于文化背景和行文特点的隔膜和差异,弄清其中的人和事,有时也并非易事。如古人称谓复杂,同一个人物在一篇文章中可能有多种称呼,如不了解,很可能把一个人当成两个人或多个人,以致把内容理解偏了。对于议论文来说,首先要弄清文章的论点,并要理清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用了什么论据和方法。文言文中的一般性议论文,结构比较单纯,论点论据也比较明显,弄懂文句之后,把握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并不难。(3)注意逐项检查。在阅读题目时,必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 ,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理解其用法、意义还是句式。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做题时要将备选答案中的相关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分比较,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特别是在事情的角色、件数和行为的程度、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要努力培养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所作的叙述,按人物、事情的顺序逐一、迅速从原文中找出来的能力,叙述分析、评价的整体性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性,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来解文的意识。(4)进行全面验证。进行验证常采用两种方法:代入法——即将所选答案放回原文中查对。析错法——即能说出自认为错误的一项原因。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试题设置常常是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错误项,如果我们能充分识别正确的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迁出错误的一项应该是有把握的。另外,如果试题提供了文段的题目、出处、尾注、作者的有关情况以及背景知识等,我们就应该充分加以利用。因为提供了这些,我们就可联系作者的生平及思想,联系时代背景,进行综合分析。命题者设置干扰的方法主要有:(1)曲解词义。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对文言材料中某一词语错误地加以解释,从而导致叙述出错。考生如果不注意把选项与原文严格地对应起来,此题较易误选。(2)夸大其词。命题者在构拟这类选项时,常常在大体准确的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故意夸大的地方作为干扰。(3)张冠李戴。命题人故意把发生在甲身上的情况说成发生在乙身上,这就属于典型的张冠李戴。(4)颠倒事实。即命题人故意颠倒事实,造成选项错误。(5)无中生有。这种陷阱的设置,在高考中是常见的——干扰项在文段中找不到根据,是命题人臆造出来混淆视听的。(6)偷梁换柱。命题者通过偷换某个概念来设置陷阱,这在高考中也很常见。 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言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的思想主张,以及作者对文中人、事、理的看法评价,是作者的感情态度在文中的反映,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要求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把握隐含在文中的作者观点、态度和思想倾向。考查时,一股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结合在一起进行。这一考点与前一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不同的是,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含蓄而曲折,这就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准确筛选出作者的看法,进而恰当地进行分析或概括,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相应会大一些。考查对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是《考试大纲》中多年延续下来的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言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把作者在文中或直露、或含蓄、或集中、或分散的观点态度分析、推理、概括出来。高中文言文主要考查传记类文章,因此必须了解所写人物的品质和功德,注意文中作者的简评性文字,如“孝甚”“刚直”等,注意记叙文中议论性的句子以及议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等。 作者在文章中表述自己的观点态度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间接表达―― 可能借叙述人物、事件时选用的有褒贬色彩的词语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倾向,也可能借助文中的一个人物说出来,还可能借转述别人的评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直接表达――通过议论性文字中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记叙性文字中的议论抒情句,说明性文字中的评述性语言来表现。如《史记》中的文章结尾常有“太史公曰”等评价性语言。“分析概括作者在文言文中的观点态度”常见的命题角度主要有两种:(1)依据文章有关材料,分析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2)分析文章的有关内容,推理、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时多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合并在一起,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做这类题一定要整体阅读原文,根据具体语境分析文章中心和观点态度。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方法:①借“题”解“文”。文言文中用来命题的句子,往往是文中的关键语句,试题中对文章分析概括的文字,一般也涉及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借“题”解“文”是了解文章大意的一个重要技巧,通过“倒读法”,可以巧妙寻找到解题的钥匙。②筛选法。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件事的,议论性文字体现在哪里。再将选项列出的“观点态度”与文中筛选出的相应的“观点态度”加以比较,得出正确选项。③概括评价法。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是通过对人物、事件的记叙、议论评价来表现的,因此就要从人物的言行、事件的叙述中,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将这种评价与选项中的评价比较辨析,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④抓题眼法。认真审视题干,抓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明确要求,仔细比对,综合分析,从而找出正确答案。 【真题分析】 一、(2018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 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选自《后汉书·王涣列传》)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赫。 B. 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 清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 C. 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南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 D. 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俊,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答案】D 二、(2017年高考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 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 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 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 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答案】B 三、(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 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憙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 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憙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 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 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憙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 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答案】C 四、(2017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 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 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 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 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 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答案】A 五、(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答案】D 【模拟考场】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范质字文素,大名宗城人。九岁能属文,十三治《尚书》。后唐长兴四年举进士。晋天福中,召入为翰林学士,加比部郎中、知制诰。契丹侵边,少帝命汉祖等十五将出征。是夜,质入直,少帝令召诸学士分草制,质曰:“宫城已闭,恐泄机事。” 独具草以进,辞理优赡,当时称之。周祖自邺起兵向阙,京城扰乱,质匿民间,物色得之,喜甚,时大雪,解袍衣之。且令草太后诰及议迎湘阴公仪注,质苍黄论撰,称旨。乃白太后,以质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显德四年夏,从征寿州还,加爵邑。 质建议以律条繁冗,轻重无据,吏得因缘为奸。世宗特命详定,是为刑统。六年夏,世宗北征,质病留京师,赐钱百万,俾市医药。师还,以枢密使魏仁浦为相,命质与王溥并参知枢密院事。世宗不豫,入受顾命。宋初,加兼侍中。 先是,宰相见天子议大政事,必命坐面议之,从容赐茶而退,唐及五代犹遵此制。及质等惮帝英睿,每事辄具札子进呈,具言曰:“如此庶尽禀承之方,免妄庸之失。”帝从之。由是奏御浸多,始废坐论之礼。乾德初,帝将有事圜丘,以质为大礼使。质与卤簿使张昭、仪仗使刘温叟讨论旧典,定南郊行礼图上之。帝尤嘉奖。由是礼文始备,质自为序。礼毕,进封鲁国公,质奉表固辞。 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后从世宗征淮南,诏令多出其手,吴中文士莫不惊伏。质每下制敕,未尝破律。朝廷遣使视民田,按狱讼,皆延见,为述天子忧勤之意,然后遣之。质以廉介自持,未尝受四方馈遗,前后所得禄赐多给孤遗。身没,家无余赀。太宗尝称之曰:“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无出质右者。”从子校书郎杲求奏迁秩,质作诗晓之,时人传诵以为劝戒。乾德二年九月,卒,年五十四。将终,戒其子旻勿请谥,勿刻墓碑。太祖闻之,为悲惋罢朝。 (节选自《宋史·范质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 B. 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 C. 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 D. 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它是儒家核心经典之一,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B. 进士,是指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者。凡殿试应试者谓之举人,中试者称为进士。及第者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C. 知制诰,官名。唐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者起草诏令,其余仅备顾问。宋翰林学士虽都起草诏令但也带知制诰衔,称为内制。 D. 迁秩,官员晋升品阶。秩,本来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后引申为根据功过评定官员品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质才华横溢。他单独为少帝起草的诏令,辞理都很优美丰赡,当时就受到称赞。他匆促之间为周祖草拟的诰文仪注,也符合周祖的心意。 B. 范质受皇帝关爱重用。世宗北征时他因病留在京城,世宗特意赐给他百万钱,让副将在市场上给他求医问药。世宗生病时,又让他入宫接受顾命。 C. 范质改革典章,完备礼制。他提议皇帝废弃了宰相与天子论议重大政事时的坐论之礼,之后又为朝廷完备了礼乐仪制。 D. 范质不重名利,廉洁自守。皇帝要进封他为鲁国公,范质上表坚决推辞。他也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所得俸禄常赏赐送给无父母的子女,死后家中没有余财。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遣使视民田,按狱讼,皆延见,为述天子忧勤之意,然后遣之。 (2)太宗尝称之曰:“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无出质右者。” 【答案】 1.C 2.B 3.B 4.(1)朝廷派遣使者视察民田,巡视诉讼案件,范质都要接见他们,向他们陈述天子忧国勤政的意图,这样之后再派遣他们。 (2)太祖曾经称赞他说:“宰相中能够遵循规矩,慎重对待名声才能,坚守清廉气节的,没有人能超过范质。” 【解析】 参考译文: 范质字文素,大名府宗城县人。范质九岁就能写文章,十三岁开始研究《尚书》。后唐长兴四年考中进士。晋天福中,征召入京做了翰林学士,加比部郎中、知制诰。契丹侵犯边境,少帝命令汉祖等十五人率兵出征。当夜,范质入宫当值,少帝命令召集诸位学士分别起草诏令。范质说:“宫城已经关闭,恐怕泄露机密之事。”范质独自详细为少帝起草的诏令,辞理都很优美丰赡,当时就受到称赞。周太祖从邺城起兵向都城进发,京城陷入混乱。范质躲在民间,周太祖寻访到他,欢喜异常,当时正下着大雪,就脱下自己的袍子给他穿上。并且命令他起草太后的诰令及商议迎立湘阴公的仪礼程序,范质匆促撰写,符合太祖的心意。于是郭威告诉太后,任命范质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显德四年(957年)夏天,范质跟随柴荣征伐寿州回来,增加封爵食邑。 范质提出因为法律条例繁冗,轻重没有依据,官吏得以因缘为奸。柴荣特命他详细审定法律,这就是《刑统》。显德六年(959年)夏天,柴荣北征,范质因病留在京师,柴荣赐给他钱百万用来就医买药。到柴荣平定关南,到达瀛州时,范质在路的左边迎见。军队回到京师,柴荣任用枢密使魏仁浦为宰相,任命范质与王溥一同为参知枢密院事。世宗病危,范质入宫接受遗命。宋初,加官兼任侍中。 原先,宰相朝见天子商议重大政事,皇帝必定命令宰相坐下来面议,皇帝从从容容赐茶后告退,唐朝及五代还遵照这个制度。到了范质等人畏惮皇帝英明睿智,每次议事都具写公文进呈,向皇帝陈述说:“这样才算臣子们禀承圣意之方,免除妄庸的过失。”皇帝采纳了这个意见。从此奏御越来越多,开始废除坐论的旧礼。乾德初年,皇帝将要在圜丘祭天,任命范质做大礼使。范质与卤簿张昭、仪仗使刘温叟讨论旧时的典制,制定出《南郊行礼图》进献给太祖。太祖对范质给予特别的称赞和奖励。到这时礼乐仪制完备了,范质亲自作序。礼毕,进封鲁国公,质上表坚决推辞。 当初,范质已经在朝为官,还是手不释卷,有人觉得他这样做太辛苦,范质说:“有个善于看相的人,说我以后要担任宰相。如果真的像他说的那样,我不学习,用什么本事来承担这一职务呢?”后来随从(周)世宗征伐淮南,诏令大多出自他的手笔,吴中的文士没有不震惊佩服的。范质每次下制敕,从未不合律令。朝廷派遣使者视察民田,巡视诉讼案件,范质都要接见他们,向他们陈述天子忧国勤政的意图,这样之后再派遣他们。范质以清廉耿介严格要求自己,从没接受过各地的赠送,前前后后所得的俸禄和赏赐,大多用来周济那些没有父母的子女。范质去世以后,家里没有留下多余的财产。(宋)太祖曾经称赞他说:“宰相中能够遵循规矩,慎重对待名声才能,坚守清廉气节的,没有人能超过范质。”范质的侄子范杲上奏请求迁升秩阶,范质作诗晓谕他,当时人遍为传诵作为劝诫。乾德二年九月范质去世,享年五十四岁。临终时,告诫他的儿子范旻不要(向朝廷)请求谥号,不要刻立墓碑。太祖听到他的死讯,为之悲伤惋惜,不上早朝(以示哀悼)。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张彦泽,其先突厥部人也。后徙居阴山,又徙太原。彦泽为人骁悍残忍,目睛黄而夜有光,顾视如猛兽。以善射为骑将,数从庄宗、明宗战伐。与晋高祖连姻,高祖时,已为护圣右厢都指挥使、曹州刺史。与讨范延光,拜镇国军节度使。岁中,徙镇彰义。为政暴虐,常怒其子,数笞辱之。子逃至齐州,州捕送京师,高祖以归彦泽。彦泽上章请杀之,其掌书记张式不肯为作章,屡谏止之。 彦泽得式,剖心、决口、断手足而斩之。式父铎诣阙诉冤,谏议大夫郑受益、曹国珍,尚书刑部郎中李涛、张麟,员外郎麻麟、王禧伏阁上疏,论彦泽杀式之冤,皆不省。涛见高祖切谏,高祖曰:“彦泽功臣,吾尝许其不死。”涛厉声曰:“彦泽罪若可容,延光铁券何在!”高祖怒,起去,涛随之谏不已,高祖不得已,召式父铎、弟守贞、子希范等,皆拜以官,为蠲泾州民税,免其杂役一年,下诏罪己,然彦泽止削阶、降爵而已。于是,国珍等复与御史中丞王易简率三院御史诣阁门连疏论之,不报。 十二月丙寅,重威、守贞叛降契丹,彦泽亦降。耶律德光犯阙,遣彦泽与傅住儿以二千骑先入京师,彦泽倍道疾驱,至河,衔枚夜渡。壬申夜五鼓,自封丘门斩关而入。有顷,宫中火发,出帝以剑拥后宫十馀人将赴火,为小吏薛超所持。彦泽自宽仁门传德光与皇太后书入,乃灭火。大内都点检康福全宿卫宽仁门,登楼觇贼,彦泽呼而下之,诸门皆启。彦泽顿兵明德楼前,遣傅住儿入传戎王宣语,帝脱黄袍,素服再拜受命。使人召彦泽,彦泽谢曰:“臣无面目见陛下。”明日,迁帝于开封府,帝与太后、宫嫔、宦者十馀人皆步从。帝与太后所上德光表章,皆先示彦泽乃敢遣。帝取内库帛数段,主者曰:“此非帝有也。”不与。又使求酒于李崧,崧曰:“臣家有酒非敢惜,虑陛下忧躁,饮之有不测之虞,所以不敢进。”彦泽自以有功于契丹昼夜酣饮自娱出入骑从常数百人迫迁出帝遂辇内库输之私第因纵军士大掠京师。皇子延煦母楚国夫人丁氏有色,彦泽使人求于皇太后,太后迟疑未与,即劫取之。耶律德光至京师,闻彦泽劫掠,怒,锁之,问:“彦泽当诛否?”百官皆请不赦,而都人争投状疏其恶,乃命高勋监杀之。彦泽前所杀士大夫子孙,皆缞绖杖哭,随而诟詈,以杖朴之。彦泽俯首无一言。 (节选自《五代史·张彦泽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彦泽自以有功/于契丹昼夜酣饮自娱/出入骑从常数百人/迫迁出帝/遂辇内库/输之私第/因纵军士大掠京师 B. 彦泽自以有功于契丹/昼夜酣饮自娱/出入骑从常数百人/迫迁出帝/遂辇内库/输之私第/因纵军士大掠京师 C. 彦泽自以有功于契丹/昼夜酣饮/自娱出入/骑从常数百人迫迁出帝/遂辇内库/输之私第/因纵军士大掠京师 D. 彦泽自以有功/于契丹昼夜酣饮/自娱出入/骑从常数百人迫迁出帝/遂辇内库/输之私第/因纵军士大掠京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刺史,是地方行政的最高长官,唐改郡为州,以太守为刺史,刺史太守亦同。 B. 诣阙,阙,原指宫殿前红色的双柱,代指朝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 铁券,是中国君主专制时代皇帝赐给一般大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允其世代享有优厚待遇的一种特别证件。 D. 缞绖,在古代缞和绖就是丧服和丧带,缞绖合在一起说就指整套丧服。其中父亲去世穿斩缞,守孝三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彦泽骁勇残忍,战功赫赫。他面相凶恶,怒视如猛兽。随皇上屡立战功,深得唐庄宗、明宗、晋高祖的信任。 B. 张彦泽为政暴虐,滥杀无辜。他在治理期间,冤杀张式,张式父亲赴京伸冤,朝中许多大臣也上疏论及张式的冤情,但皇上拒不处死张彦泽,只下诏让他处罚自己。 C. 张彦泽背信弃义,刻薄寡恩。他背叛后晋,叛降契丹,他攻入后晋都城,控制后晋出帝,令皇上失去自由,尊严丧失。 D. 张彦泽坏事干尽,终尝恶果。他自恃有功,贪财好色,他把内库金银运往自己家中,劫取楚国夫人丁氏,弄得天怒人怨,最后耶律德光把他处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彦泽顿兵明德楼前,遣傅住儿人传戎王宣语,帝脱黄袍,素服再拜受命。 (2)臣家有酒非敢惜,虑陛下忧躁,饮之有不测之虞,所以不敢进。 【答案】 1.B 2.C 3.B 4.(1)张彦泽把军队在明德楼前驻扎下来,派遣傅住儿入宫传达契丹首领的命令,出帝脱下黄袍,穿上白色的衣服拜了两次,接受命令。 (2)我家有酒也不敢吝惜,担心的是陛下忧虑烦躁,喝了酒可能会有不可测度的忧患之事,因此不敢献酒。 【解析】 参考译文: 张彦泽,他的祖先是突厥部落的人,后来迁移到阴山居住,又迁移到太原居住。彦泽这个人勇猛骠悍,生性残忍,眼珠是黄色的而且晚上有光泽,回头看人时像凶猛的野兽。因为善于射箭被任命为骑将,几次跟着庄宗、明宗出外作战攻伐。与晋高祖通过婚姻关系结成亲戚,高祖当皇帝时,他已经被任命力护圣右厢都指挥使、营州刺史。参与攻打范延光,升任镇国军节度使,这年夏天,调去镇守彰义。他为政暴虐,常常对儿子发火,屡次鞭打辱骂他。儿子逃到齐州,州官把他捕获送到京城,晋高祖把他还给张彦泽,张彦泽上奏请求杀掉自己的儿子,他的掌书记张式不肯为他写奏章,屡次劝谏阻止他。 张彦泽收捕张式,挖心断舌,砍去手足,杀掉了张式。张式的父亲张铎到朝廷诉说他儿子的冤屈,谏议大夫郑受益、曹国珍,尚书刑部郎中李涛、张麟,员外郎麻麟、王禧跪在宫阁里给皇帝上奏议,弹劾张彦泽冤杀张式的事,高祖都没有理会。李涛面见高祖恳切劝说,高祖说:“彦泽是功臣,我曾经准许他可以不被杀死。”李涛大声说“张彦泽的罪行如果可以容忍,那么范延光的免死铁券又在哪里?”高祖很不高兴,起身就走,李涛跟着他不停地诤谏,高祖没办法,召见张式的父亲张铎、弟弟守贞、儿子希范等人,都授给官职,把泾州百姓的赋税免除,并且免掉他们一年的杂役,颁布责罪自己的诏书,对彦泽只是削减他的官职,降低他的爵位而已。对此,曹国珍等人又和御史中丞王易简领着三院御史到宫阁门口连续上奏章弹劾此事,高祖都不做回答。 十二月十日,重威、守贞背叛晋国投降契丹,彦泽也投降了。耶律德光侵犯京城,派遣彦泽和傅住儿率领二千名骑兵先进攻京城,彦泽驱马急奔加倍赶路,到黄河时,让士兵衔着木片趁着夜晚渡河。十六日夜晚打五更鼓时,他率兵从封丘门杀死看门人入城。不一会儿,宫中起火,出帝拿着宝剑驱赶后宫十几名妃子准备投火自尽,被小官吏薛超抓住。彦泽从宽仁门传达德光和皇太后的信进入宫中,才把火扑灭。大内都点检康福全值班守卫宽仁门,登上城楼窥视叛贼,彦泽呼喊他开门,各个宫门都打开了。彦泽把士兵停在明德楼前,派傅住儿入宫传达契丹首领的诏命,出帝脱掉黄袍,穿着白色的衣服再次拜谢接受命令。(出帝)让人招呼彦泽,彦泽推辞说:“我没有脸去见皇帝陛下。”第二天,把出帝迁移到开封府居住,出帝和皇太后、妃嫔、宦官十多人都步行跟在后边。出帝和皇太后送给耶律德光的降表奏章,都先给彦泽看过才敢派人送出去。出帝想拿出几段丝帛,管库的人说:“这不是归你所有的。”不给。又派人到李崧那里要酒喝,崧说:“我家有酒也不敢吝惜,担心的是陛下忧虑烦躁,喝了酒可能会有不可测度的忧患之事,因此,不敢进献酒。”张彦泽自以为对契丹有功,白天夜晚都尽情喝酒取乐,进出都有骑兵几百人跟随着。逼迫出帝迁移出宫,就把内库的财物载运出去,运送到自己家里,借机放纵士兵大肆抢掠京城的居民。皇子延煦的母亲楚国夫人丁氏长得漂亮,彦泽派人要求皇太后送给他,皇太后犹豫拖延没给他,他马上劫持强娶了她。耶律德光到京城后,听说彦泽抢劫掠夺,发怒了,把他锁住囚禁起来。德光问道:“张彦泽应不应该杀了?”百官都请求不要赦免他,而且京城的人也争先恐后地送递罪状,列举他的罪行,于是德光命令高勋监督杀死他。以前被彦泽杀死的士大夫的儿子孙子们,都披麻拄杖痛哭,跟在他后边辱骂他,用木杖打他,张彦泽低着头没有一句话。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