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江苏省溧阳市高三上学期(期中)阶段性调研测试(2017-11)
江苏省溧阳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梵高远离了传统审美的 ,以空阔的气势和才力俯瞰当代、睥睨千秋,从而一扫艺术界的平庸 和乡愿惰性。他有着崭新的、 的、前所未有的艺术感觉,有着颤栗着的、流动着的、闪耀着的绚烂光彩。 A. 藩篱 单薄 振聋发聩 B. 藩篱 浅薄 惊世骇俗 C. 范畴 单薄 惊世骇俗 D. 范畴 浅薄 振聋发聩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先了解这三组近义词语的解释。“藩篱”:本义是指用竹木编成的篱笆或栅栏。引申为边界、屏障。也比喻界域、境界,或用来指某一范畴。“范畴”,指领域,范围。“单薄”,指天冷时穿的衣服少而薄;力量薄弱,不充实。“浅薄”,指1、肤浅。多指人的学识、修养等。2、指社会风气浇薄;轻浮。3、鄙薄;简慢 。4、轻微;微薄。“振聋发聩”,为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惊世骇俗”,指人因思想、言行等异于寻常而使人感到震惊。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结合语境,可采用“先易后难,逐个排除”的方法。三组词语中“单薄”和“浅薄”的区别最明显,从使用对象看,“单薄”指穿衣少或力量弱;而“浅薄”指人的学识、修养,社会风气或为人方面。语境中明显强调的是梵高“一扫艺术界”的风气,所以第二处选“浅薄”。排除A项和C项。“振聋发聩”中侧重指声音大或语言文字的力量。“惊世骇俗”侧重指人的思想、言行异于寻常。语境强调梵高的艺术感觉异于寻常而使人感到震惊。所以第三处选“惊世骇俗”恰当。由此本题选B项。 2. 下列诗句涉及年龄的文雅说法,其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弱冠,是指男子20岁)(左思《咏史》) B.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角,是指女子13虽)(《诗经·氓》) C. 女年甫及笄,袅袅有容色。(及笄,是指女子15岁)(和邦额《夜谭随录》) D. 残年真欲数期颐,一事无营饱即嬉。(期颐,是指100岁)(陆游《老甚自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错在“是指女子13岁”。“总角”是指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称儿童时代。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原则,造物主的微妙工夫! 。, (1)我们虽已经历数十寒暑,但在围炉拥衾的冬夜仍是难于想象饮冰挥扇的夏日的心情 (2)由萌芽的春“渐渐”变成绿阴的夏 (3)阴阳潜移,春秋代序 (4)物类的衰荣生杀 (5)由凋零的秋“渐渐”变成枯寂的冬 (6)无不暗合于这法则 A. (3)(4)(6)(2)(5)(1) B. (1)(3)(2)(4)(6)(5) C. (3)(6)(1)(4)(2)(5) D. (1)(5)(2)(4)(3)(6)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先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抓住前后的衔接词、照应词。综合来看,几个句子的中心议题是“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原则,造物主的微妙工夫!”答题时既要抓住前后的衔接词、照应词排序,又要注意横线间的标点符号,注意层次。从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看,明显是(2)和(5)排在一起,且(2)在(5)之前,这样排除答案B项和D项。而(5)如果处于末句,则语句没有说完。所以(5)不能在该语段的最后,这样排除C项,答案只有A项正确。 4. 下列各句加点处修辞手法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 ) A. 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B.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C. 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 D.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D项是比喻。“紫云”:比喻紫色的砚石。其余三项为借代。A项“青铜”借代镜子。B项“干戈”借代抗元战争。C项“蛾眉”借代女子。 5. 对下面图表内容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注:2016年,该省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248.6亿元,比上年增长20.4%。 A. 该省居民人均收入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 B. 该省居民人均收入增幅明显低于地方财政收入增幅。 C. 该省城乡高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率高于低收入群体。 D. 该省地区之间的收入增长率呈正态分布。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文转换的能力。D项错在“呈正态分布”。仔细读图,图表中的城乡人均收入增长率分别是13.5%与10.6%,南中北三个地区人均收入增长率分别是9.0%、12.7%、14.9%。可见该省地区之间的收入增长率非正态分布,应该相反。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宜城县开国伯柳公行状 柳宗元 公字惟深,其先河东人。公应机能断而遇节必立。年十余岁,有称神巫来告曰:“若相法当夭且贱,幸而为释,可以缓而死耳,位禄非若事也。”公诸父素加抚爱,尤所信异,遽命夺去其业,从巫之言也。公不可,且曰:“夫性命之理,圣人所罕言,缙绅者所不道,巫何为而能尽之也?且令从之而生,去圣人之教而为异术,不若速死之愈也。” 开元中,举汝州进士,计偕百数,公为之冠。江南西道连帅闻其名,辟 至公府。以信州都邑,人罹凶害,靡弊残耗,假守永丰令。公于是用重典以威奸暴,溥太和以惠鳏嫠,殴除物害,消去人隐,吏无招权乾没之患,政无犯令尨茸之蠹,宰制听断,渐于讼息。耕夫复于封疆,商旅交于关市。既庶而富,廉耻兴焉;既富而教,庠塾列焉。 泾卒之乱,公以变起卒遽,尽室奔匿于终南山。贼徒访公所在,追以相印。既及公而问焉,公变名氏以绐之,捐家属以委之。贼遂执公爱子,榜棰讯问,折其右肱,而公不之顾。即步入穷谷,披草径,逾秦岭,由褒骆朝于行宫。上嘉其诚节,不时召见。公顿首流涕,累陈计画。贼平策勋,赐轻车都尉,封宜城县开国伯,拜尚书兵部侍郎。是岁,盗据淮浒,方议讨戮,宰相以大理评事李元平者有名,以为才堪攘寇,拜为汝州。群臣望声徇利者皆曰德举,公独慷慨言于朝曰:“是夫喋喋,炫玉而贾石者也。华而不实,异代同德,往且见获,何寇之攘?”时人不之信也。未几,盗袭汝州,以元平归,凡百莫不嗟服焉。 贞元五年二月五日,薨于昌化里。公累更重任,禄秩之厚,布于宗姻,无一廛之土以处其子孙,无一亩之宫以聚其族属。有一于此,尚宜旌褒,矧兹备体,焉可以已:固当饰以荣号,章示后来。 (选自《柳宗元文集》,有删改) 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南西道连帅闻其名,辟至公府 辟:征召。 B. 公变名氏以绐之 绐:欺骗。 C. 以为才堪攘寇 攘:铲除 D. 禄秩之厚,布于宗姻 秩:官品。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一个自称神巫的人给年少的柳惟深看相,认为他会早死,并且享不了高官厚禄,解决的办法就是出家为僧。 B. 柳惟深代理永丰县令时,采用严刑峻法打击奸恶横暴势力,并且出台宽和政策救助无依无靠的人,消除百姓痛苦。 C. 泾州士卒发生叛乱,柳公带着全家藏匿进终南山,贼徒用相印来引诱他,他不为所动,受到严刑拷打,也不屈服。 D. 柳公善于识人,当群臣都认为宰相为朝廷举荐的攘寇之人很得当时,只有他认为不合适,后来事实果然如他所料。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庶而富,廉耻兴焉;既富而教,庠塾列焉。 (2)华而不实,异代同德,往且见获,何寇之攘? 9. 概括李惟深具有怎样的个性品德。 【答案】6. D 7. C 8. (1)人口众多了并能富裕起来了,人们的廉耻之心就产生了;百姓富裕起来之后就需要对他们加以教化,于是学校就建立起来了。(“庶”“兴”“庠塾”) (2)华而不实,时代不同但他们的德行相同,李元平前往将会被俘获,还铲除什么贼寇呢?( “异代”“见”“攘”) 9. 决断(有才干),忠诚(有气节),识人(会识人),廉洁/无私(不为己) 【解析】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结合语境,“秩”在文中的意思应为“俸禄”。所以选D项。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遵循“找得准,比得狠”的原则,就是从原文中找出每个选项的对应的内容,然后将每个选项置于原文进行比对,根据原文“贼遂执公爱子,榜棰讯问,折其右肱,而公不之顾。”可知受到严刑拷打的是柳公的儿子,不是柳公。所以选C项。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庶”:“众多”;“兴”:“产生”;“庠塾”:“学校”。第二句关键点:“异代”: “时代不同”;“见”:“被”;“攘”:“铲除”。 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提炼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做好两点:一是要理解文意,分析概括时需要以理解文言句子为基础;二是筛选概括要点要全,不能遗漏。围绕文中介绍李惟深的个性品德的段落,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公应机能断而遇节必立。”“贼徒访公所在,追以相印……即步入穷谷,披草径,逾秦岭,由褒骆朝于行宫。上嘉其诚节,不时召见。”“盗袭汝州,以元平归,凡百莫不嗟服焉。”“公累更重任,禄秩之厚,布于宗姻,无一廛之土以处其子孙,无一亩之宫以聚其族属。”再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关键词,如“决断”、“忠诚”、“会识人”、“廉洁、无私”即可。 参考译文: 柳公字惟深,他的祖先是河东人。柳公应对重要事件能做出清晰准确的决断,遇到与气节相关的事情一定有所建树。十多岁的时候,有一个自称是神巫的人来说:“根据相法你应该是将会早亡并且微贱,幸好如果成为佛教徒,就可以延迟死亡的时间,官位仕途不是你的事情。”柳公的父辈们一向厚加爱抚他,更是相信他的特别,就想强令他改变去除他的学业,听从神巫的话。柳公认为不能这样,并且说:“人生死的道理,圣人都很少去讲,士大夫也不去谈论,神巫为什么反而能全部说出呢?况且让我听从了神巫的话而活下来,去除圣人的教化而学习不同的技艺,不如快速死去更好。” 开元中期,汝州举荐学子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起共计有百余人,柳公是这些人中的第一名。江南西道观察使听说了他的名声,征召他到府衙。因为信州城邑,百姓遭受残害,损害耗费残破凋敝,于是让柳公代理永丰县令。柳公于是采用严厉的刑律来威慑奸恶横暴的人,分布容和之气(就是采取宽和的政策)来施加恩惠给鳏寡孤独无依无靠的人,驱除外物的害处,消除百姓的痛苦,官吏没有卖弄权势得利失利的祸患,政策没有违犯法令杂乱无章的弊病,统辖所属的百姓,听诉讼断案件,慢慢的打官司的就停息了。农夫重新回到田地里耕种,商人可以正常地在集市上交易。人口众多了之后就使他们富裕起来,廉耻之心于是就产生了;百姓富裕起来之后就对他们加以教化,学校于是就建立起来了。 泾州的士兵发动叛乱,柳公因为变乱发生的太仓促突然,于是就带着全家逃到终南山藏匿。贼寇寻访柳公藏匿的地方,想拿宰相的印信来诱降他。等到找到柳公并且询问他的时候,柳公改变自己的姓名来欺骗贼寇,并且抛弃家人来把他们交付给贼寇。贼寇于是捉住他的爱子,严刑拷打审讯查问,折断了他儿子的右胳膊,然而柳公并不顾恤他儿子。就步行进入荒无人烟的山谷,拨开厚密的丛草寻找路径,翻越秦岭,经过褒骆到行宫朝见皇帝。皇帝赞赏他忠诚有气节,时时召见。柳公磕头流泪,多次向朝廷陈述平定贼寇的计策。贼寇平定,记录功劳,赐给他轻车都尉的官职,封他为宜城县开国伯,授予他兵部尚书侍郎的职位。这一年,盗贼占据淮浒,朝廷正商议讨伐,宰相因为大理寺评事李元平有名声,认为他的才能能够铲除盗贼,就任命李元平担任汝州知州。遥闻风声曲从利益的那些大臣们都说举荐的是贤才,只有柳公情绪激昂地在朝廷中说:“这些人说个没完没了,是炫耀美玉而卖出石头(口是心非的意思)。华而不实,时代不同但他们的德行相同,李元平前往将会被俘获,还铲除什么贼寇呢?”当时的人都不相信他的话。没多久,盗贼偷袭汝州,俘获了李元平后归去,所有的人没有不嗟叹佩服柳公的。 贞元五年二月五日,在昌化里去世,柳公不断改担重任,丰厚的俸禄,全都散布给宗亲,没有一块土地用来安置自己的子孙,没有一间房子用来聚集他的族人。有一个这样的品行,尚且应该表彰褒奖,更何况这样的品行很完备,怎么可以不记录:本来就应该用荣耀的谥号来赞扬他,彰显给后来人看。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沈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许浑,晚唐诗人,江苏丹阳人。 10. 根据内容,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11. 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答案】10. 官宦在外,思念家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 11. 颈联晚眺近景,虚实结合(或从“视听结合”的角度分析也可);强调过去的禁苑深宫,现今只是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蝉不识兴亡,依然如故(或:今昔对比)沧桑的世事,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吊古之情油然而生。(或“引发诗人的思古幽情”)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提炼和概括诗歌中相关信息的能力。诗人“愁”原因诗中一再提到,仔细筛选相关信息,作适当的联想、引申、整合。首联写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所见烟笼蒹葭,雾罩杨柳,思乡之情涌上心头。“愁”字奠定全诗感情基调。颔联写凉风突起,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颈联写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朝代更替,世事沧桑,把诗人的吊古之愁油然而生。尾联一个“流”字,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首先读懂颈联。该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答题时,先要明确手法是什么,再结合诗句指出该手法的运用在表达情感时的效果。 点睛:解答此题首先要审清题目问的是什么。“赏析表达效果”,换一种问法就是:“表达技巧是什么?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此联是写景,那么描写景物的手法通常有:(1)描写景物的角度(空间、色彩、感觉器官等);(2)表现手法的角度(抒情方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情等;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铺陈描摹等);(3)结构特点的角度(一句一景、句句写景、景语作结等);(4)锤炼字词的角度(一字传神,惟妙惟肖再现景物特点等);(5)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题”答题时要具备三方面内容:一是“用了什么手法”、二是“如何用这种手法”、三是“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或表达什么样情感”。具备以上的知识储备,解答此题就一定思路。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空缺部分。 (1)故曰:________,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2)____________,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3)___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4)___________,春光融融;_____________,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5)____________,旌旗蔽空,酾酒临江,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答案】 (1). 至人无己 (2). 假舟楫者 (3). 冰泉冷涩弦凝绝 (4). 别有幽愁暗恨生 (5). 歌台暖响 (6). 舞殿冷袖 (7). 舳舻千里 (8). 横槊赋诗 【解析】试题分析: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己”“楫”“涩”“凝绝”“幽”“生”“舳舻”“槊”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一小时的故事 凯特•肖班 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 ②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不要人跟着她。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尔啜泣一两声。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能感觉得出来。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⑥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⑦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⑧朱赛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你干什么哪?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去吧,我没事。”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自由美好岁月,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搂着姐姐的腰,一齐下楼去了。 ⑨有人在用弹簧锁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⑩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13. 小说以“一小时的故事”为题的妙处?请说说你的理解。 14. 请简要分析小说第④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15. 围绕丈夫的死和生,马拉德夫人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16. 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答案】13. 标题简明醒目,有悬念;使情节的发展紧凑、集中(暗示情节起伏大);寓示人物命运变化较快,悲喜倏忽之间。 14. (1)景物洋溢着活力与美好,烘托了欢快的气氛(2)为下文人物心情的转变作铺垫(3)暗示人物获得自由后的温暖、松快。 15. 悲痛——害怕、挣扎——松快、激动——惊愕、绝望 16. 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强烈的讽刺、批判效果;“欧亨利式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标题的妙处的能力。分析文章的标题的妙处应从情节、人物(或物象)、艺术手法、主旨和读者等角度进行分析。小说的标题是“一小时的故事”,简明醒目,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情节安排上紧凑、集中,就在一小时之间发生的故事。女主人公“悲伤——解脱——喜悦——绝望”的心路历程在一个小时内得以充分的展现,暗示情节起伏大,寓示人物命运变化较快,悲喜倏忽之间。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景物描写注意其渲染气氛的作用。首先找到景色描写所在的位置,仔细阅读景色描写的语句,然后从暗示人物心理和推动情节的发展以及暗示主题的角度作答。此题主要是烘托人物的心情的作用。“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字里行间洋溢着活力与美好,烘托了欢快的气氛,暗示人物获得自由后的温暖、松快的,与下文女主人公绝望的心情形成对比,更增加其批判力度。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语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本题主要从情节、形象和主旨上分析。结局是马拉德夫人并不是极度高兴致死的,而是由于极度失望和对未来生活的恐惧引发了心脏病的复发,使她最终走向了死亡。这样的结尾是 “欧亨利式结尾”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收到强烈的讽刺、批判效果。在结构上与开头呼应,首尾圆合。 点睛:小说阅读结尾题出题格式:1.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2.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3.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小说结尾分析答题角度:1.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 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2.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3.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4.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繁花与正果 张定浩 (1)新一届“茅奖”公布,结果并不出人意料,《繁花》是历届茅奖中唯一一部以长篇处女作获奖的作品。据说,这也曾经被人拿来作为反对它获奖的理由之一。但《繁花》最终获奖,这是文学自身的胜利。 (2)一个写作者,以何种方式去衡量判断自己乃至他人的写作,会决定他将写出什么样的作品。说到文学奖的存在对写作的影响,大概海峡对面的写作者体会更深。“我们以上以及以降的数个世代纯文学写作人,几乎都要靠文学奖取得入场券,……因此,透过文学奖所选拔的纯文学菁英,也习于用‘文学奖体’来写作。”(丁允恭语)所谓台湾的“文学奖体”,在我想来,有点类似于内地的“选刊体”——对年轻的小说家而言,茅奖有点遥远,选刊却是切身的存在。 (3)“文学奖体”和“选刊体”,其更为古老的先驱或许是《古文观止》之类的选本。鲁迅曾谈过所谓“选本的势力”,“读者的读选本,自以为是由此得了古人文笔的精华的,殊不知却被选者缩小了眼界”。选本大多倾向于讲究作品的成熟度或者说是完成度,并会参考作者的知名度,但文学的悖谬之处在于,它的所谓成熟和完成一转瞬就意味着衰朽和陈腐。与其他技艺不同,文学是“日日新,又日新”之物,或者,用吉尔·德勒兹的术语,是一种“生成”。每位小说书写者都需要文学奖和选刊的肯定,这是必要的激励,但有时也会转化成一种隐性的束缚,令小说书写者无意中遁入对现有成功模式的重复,而不是一再奋力回到写作的初心。 (4)《繁花》是无心插柳之作,却也是殚精竭虑之作,是以创造的名义去反对在文学圈盛行多年的那些急功近利和聪明伶俐的小说理念,也是回到写作的初心去展开某种新的创造。它是一个意外,在生活中,恰恰是那些意外时刻让习以为常的生活忽然变得虚假,迫使人们重新审视生活和自身。阅读完《繁花》的感受像置身于某种美学习惯的边缘,会有某种晕眩,甚至轻微的恶心厌倦,在短暂的类似于恐高症式的不适之后,一个人会重新获得视觉和听觉的能力,他发现自己的视力和听力都增强了,无论是面对文本还是生活。这从侧面也证明了吉尔德勒兹的一句话,即“文学是一种健康状态”。 (5)在《繁花》中,一切都在未成形的黑暗中,唯一牢固可以把捉的,是说出来的言语。言语就像舞台顶部的追光灯,一个人的声音响起来的时候,那个人的世界就被照亮。每当一种艺术碰到死胡同或者某种不可能性之时,艺术便天然地呼唤回归起源,在这个意义上,《繁花》可以说是重新发现了小说之前的言语,而这也促成了作家对于现代汉语语言结构的改造。先锋不再,《繁花》已然,获奖的作者是否因此修得了正果?我并不知道。我只知道中国的作者对于果实的认识,曾受制于一种更强有力的时空观,那是在西王母种植的蟠桃园里,那桃子,三千年一熟,六千年一熟,九千年一熟。 17. 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18. 请阐述最后一段划线句的内涵。 19. 作者认为《繁花》能获奖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17. 首先,提出《繁花》是回到写作初心的新的创作;其次,分析《繁花》对于人们的意义,让人们重新审视生活和自身;最后,借用吉尔•德勒兹的名言,强调“文学是一种健康状态”。 18. 中国作家(文学评论家)在文学创作、评价上一直有个错误的认识:文学作品的成熟一定需要时间的积淀,时间越长,成熟度越高,并受到一定的体制影响;作者对此予以反对,希望能打破这种观念上的束缚,让文学创作和评价回到健康状态。 19. 作者坚持写作的初心并能殚精竭虑的创造;它还原了文学的健康状态(或:作品还原了生活,增强了读者的辨别能力);作品的语言古朴有质感;作品的文学性强。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这类题目关键是按照原文层次顺序依次分析,不能倒置、错乱。第一段可分为三层:先提出观点——“《繁花》是回到写作初心的新的创作”,并对其进行分析论证,这是第一层;接着又“分析《繁花》对于人们的意义”,并对其意义进行分析,这是第二层;最后一层引用吉尔•德勒兹的名言,强调“文学是一种健康状态”。论述更严密。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再用自己的语言整合即可。 点睛:概述论述层次是就文本本身特点设题,出题的形式上有两种:局部段落论述层次概括和整体文章论述层次概括两种。梳理论证思路:1、阅读。要强化阅读,要深入细致地读,勾画圈点地读。整体把握全文论证思路的阅读要这样走:第一步粗读全文,看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什么事,以把握文章全貌;第二步以段为单位仔细读,用简明的一句话把段意标示出来,将全文缩成几句话;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清晰的层次。局部段落论证思路的阅读在把握全文思路的前提下更需要细读:看看全段有几个句子,每句讲的是什么意思,句与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合并。就是合并段落(句子)。论证思路题从表面上看是“分”的问题,其实是“合并” 的问题。文章中哪几段可以并为一层,段落中哪几个句子可以归为一类。“并”说到底是文章中间两三个段落的合并问题,具体段落也是如此。是把有共同意思的内容归到一起,像中间段落如果是并列或递进关系完全可以“并”为一层。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弄清这句话的意思。这是一个形象化的语句(比喻句),联系上下文完整表述应为“中国作家(文学评论家)在文学创作、评价上一直有个错误的认识:文学作品的成熟一定需要时间的积淀,时间越长,成熟度越高,并受到一定的体制影响”。结合文章中“它是一个意外,在生活中,恰恰是那些意外时刻让习以为常的生活忽然变得虚假,迫使人们重新审视生活和自身。”根据阅读《繁花》的感受,可知作者希望能打破这种观念上的错误认识,让文学创作和评价回到健康状态。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阅读文章,找到相应的答题区间或重要的语句:第(4)节中,“《繁花》是无心插柳之作,却也是殚精竭虑之作,是以创造的名义去反对在文学圈盛行多年的那些急功近利和聪明伶俐的小说理念,也是回到写作的初心去展开某种新的创造。”由此可知理由之一是:作者坚持写作的初心并能殚精竭虑的创造。“它是一个意外,在生活中,恰恰是那些意外时刻让习以为常的生活忽然变得虚假,迫使人们重新审视生活和自身……文学是一种健康状态”。由此可知理由之二是:它还原了文学的健康状态。第(5)节中“《繁花》可以说是重新发现了小说之前的言语,而这也促成了作家对于现代汉语语言结构的改造。” 由此可知理由之三是:作品的语言古朴有质感和文学性强。 七、作文。(70分) 20.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最近有个叫“甜妈”的网友很火,网上熟悉她的人都喊她“疯妈”:孩子写作文《桃花》,却不知道桃花长什么样、是什么味道,“女儿对大自然太陌生了。”于是她索性在重庆市北碚区乡下包下一座山,想让女儿和小伙伴们在体验中认识自然,描绘自然。为着孩子作文写桃花,母亲竟包下一座山,这番执著和豪气,恐怕胜过“孟母三迁”。此举在网上引起强烈的讨论,有人赞同,认为“疯妈”太有勇气了,这是一种对现代教育的挑战,也有人对此嗤之以鼻,嘲讽说你女儿要想认识大海,还得把太平洋圈个圈不成。 【答案】为“疯妈”包山教女点赞 最近,有个叫“甜妈”的网友很火,网上熟悉她的人都喊她“疯妈”:孩子写作文《桃花》,不知道桃花长啥样,什么味道,“女儿对大自然太陌生了。”于是上个月,她索性在北碚区农村包下一座山,想让女儿和小伙伴们在体验中认识自然,描绘自然。 乍一听,还以为又是个土豪炫富的故事,仔细阅读新闻后,一种感动和敬佩油然而生。我为这位“疯妈”点赞,不仅赞她对女儿的付出,更赞的是她对教育的认识以及为了教女付出的行动。 教育问题是大问题,纸牌屋里有这样一幕,新总统上任后首先要改革的就是教育,因为这是对全社会来说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暂且不论教育制度的差别,让我们平心静气的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研究生甚至博士毕业,整个教育过程虽然历经19—25年不等,但是模式是一成不变的,在学校跟着老师学习,放假休息,虽然有的学生大学起假期实习、打工,但是很少听说有种地的。况且在城市长大的孩子,被包围在钢筋混凝土中,想种地去哪儿呢?我们不能只责怪现在的孩子麦苗韭菜傻傻分不清楚,他想去田野撒丫子疯跑的时候你是不是在让他上补习班,是不是在让他学特长? 我从来不想去批判制度,因为当前中国现实情况下,指出不合理的地方太容易,但是想找到一个十分合理完美的解决办法实在太难。教育问题不是说学习西方经验,取消高考,减负就能解决的。我们应该想的是现在情形下,我们能做什么?“疯妈”听到孩子不知道桃花长啥样后,带着孩子去体验自然了,我想她首先想到的是给孩子一个童年,以及不同的教育方法。看着报道里讲孩子去除草、种植、挖土豆,去做这些30年前每个孩子童年都会做的事情,我想到了一个人,莫言。他在回答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好的作品到时候,说,是饥饿。没有真实的经历而无病呻吟绝对写不出好作品,一如报道中孩子不识桃花样,怎能写出一篇好的桃花作文?会不会写桃花是绿色的? “疯妈”的大手笔不是冲动,是对教育理性思考和实践后的决断。当过老师的她为了辅导孩子尝试了很多办法,包括办作文班,这也是一次试水。在教育的问题上,我们只能一步步探索,那些把聚焦点都集中在包山就是土豪,如此大手笔值不值的人们,请你们冷静下来,想想你的孩子,他们离自然有多远?难道你真的想让他们从电脑屏幕上去认知这个世界?或许我们没有这个经济实力去包山教子,但是我们可以抽时间带他们出去走走,看看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 【解析】试题分析:审题:我们中国人最重视教育,然而,一个孩子,幼儿园开始到大学、研究生甚至博士毕业,永远是过着在校学习应试,放假回家休息的生活。考的永远是书本,关注的永远是成绩。从桃花到雪莲,从鸡鸭到神兽,中国孩子并不缺乏常识,但缺乏的是他们对“桃花”的具体接触和认识,缺乏的是他们走出象牙塔后应对社会的能力。 批判教育制度容易,改变教育制度却很难,家长改变学校很难,改变自己却很容易。“疯妈”包山带孩子看桃花,给孩子一个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机会,给孩子树立一个奋进向上的榜样,让孩子有一个走出象牙塔之后依然可以模仿的榜样,这才是“疯妈”给我们最大的启发。 材料的核心意思是如何教育孩子、如何评价当下的教育模式的问题。 立意:1.赞成“疯妈”包山的行为;对当下“闭门造车”的应试教育的批评。 2.否定“疯妈”包山的行为;行为过激,目前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书本知识。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