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5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咏物诗四首课件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53张
第 11 课 咏物诗四首 【 助读链接 】 一、作者名片 1. 真玉烧不热,宝剑拗不折 —— 顾况 顾况 ( 约 727— 约 820) ,字逋翁,海盐 ( 今属浙江 ) 人,唐肃宗至德二年 (757) 登进士第,曾为著作郎,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参军。 顾况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认为诗歌“信无逃于声教,岂徒文采之丽耶”,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如 《 囝 》《 公子行 》 。有 《 华阳集 》 。 2. 文起八代之衰 —— 韩愈 韩愈 (768—824) ,字退之,河阳 ( 今河南孟州 ) 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十九年 (803) , 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 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元和十四年 (819) 宪宗 迎佛骨入大内,他奋不顾身,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 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兵部 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显职。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与柳宗元共同倡导“中唐古文运动”,合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散文、诗均有名。他的诗文雄奇奔放,风格鲜明。语言上亦独具特色。有 《 昌黎先生集 》 。 3. 一代诗豪 —— 刘禹锡 刘禹锡 (772—842) ,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洛阳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贞元九年 (793 年 ) ,考中进士,后随从从杜佑入朝,官拜监察御史。政治上主张革新,积极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 《 陋室铭 》《 竹枝词 》《 杨柳枝词 》《 乌衣巷 》 等名篇。有 《 刘梦得文集 》 。 4. 诗旨未能忘救物 —— 杜荀鹤 杜荀鹤 (846—907) ,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 ( 今属安徽 ) 人。唐代诗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君页很重视他,用为从事。 著有 《 唐风集 》 三卷。事迹见孙光宪 《 北梦琐言 》 、何光远 《 鉴诫录 》 、 《 旧五代史 · 梁书 》 本传、 《 唐诗纪事 》 及 《 唐才子传 》 。 二、背景回放 1.《 葡萄 》 的写作背景 诗人于贞元十九年 (803) 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署亦被贬至临武 ( 今属湖南 ) 。元和元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诗人在旅舍中写下此诗与张署共勉。原诗题为 《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 》 ,这是其一。 2.《 小松 》 的写作背景 作者由于“帝里无相识” (《 辞九江李郎中入关 》) ,以致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诗人颇感苦闷,于是写下此诗,表达自己被埋没于深草的不平。 三、文化常识 咏物诗的特点 形似 实写物的形态、色泽等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 神似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内在的精神品格 常用手法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比喻、象征、对比、烘托、拟人、用典等 同学们,研究本课所选的咏物诗,看看所状之物与所托之志有何内在联系? 【 作品简介 】 1. 俗中见奇,翻出新意 《 子规 》 主题鲜明,托物言情,借写子规表达自己的愤世之情。俗中见奇,翻出新意。开篇写杜宇化鸟,不过是相当俗见的题材。但后二句以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暗示之意深刻。 2. 明写葡萄,暗表心志 《 葡萄 》 通过描绘葡萄生长之态,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前二句“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写旅舍中的葡萄树经过人们的照顾后正待逢时生长之状。后二句“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诗人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的果实。此诗托物言志,表面写葡萄,实际是表达自己谪后的希冀。 3. 芍药芙蕖虽艳净,哪有牡丹动京城 《 赏牡丹 》 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七言绝 句,是一首托物咏怀之作。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 赏牡丹的习俗,以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 衬托牡丹的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其中也蕴含了诗 人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全诗用对比和抑彼扬此的艺 术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国色”的花界地位,真实地 写出了当年牡丹盛开能引起京城轰动的巨大效应。 4. 借小松遭遇,发身世之慨 《 小松 》 通过写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反映出诗人对人才出身低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目光短浅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暗含了诗人的身世之慨。 【 初读自测 】 一、读准字音 二、明确句 意 ( 填空或判断正误 ) (1) 若教恨魄皆能化 恨魄: ___________ (2)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 新茎未遍半犹枯 犹 : ___ 冤死的魂魄 杜宇冤死过去很长时间了,每年都能听到 它啼血的悲鸣声。 还 ﹒ ﹒ ﹒ (4) 若欲满盘 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5) 庭前芍药妖无格 妖: ___________ ﹒ 要想在盘子里堆满像马奶头一样成熟的葡萄, 就不要忘记现在添加竹竿牵引那像龙须一样卷曲的 藤蔓。 艳丽、妩媚 (6) 唯有 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7) 而今渐觉出 蓬蒿 而今: _____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国色天香,花开放的 时候轰动了京城。 现在 ﹒ ﹒ (8)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译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俗之人不认识小松是能长成高耸入云的树 木,一直等到小松长得高耸入云,才称道松树的高大。 三、把握大意 下列对本课所选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子规 》 托子规以抒情,想象奇特,寓意深刻:有同情、有愤懑、有讽刺、有无奈,暗含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 B.《 葡萄 》 托物言志,表面写葡萄,其实写自己。枝干半枯、茎叶未满、支离欲倒喻指在位之人的奖掖与扶助。 C.《 赏牡丹 》 除了写到牡丹,还写了芍药和芙蕖,意在和牡丹对比,表达诗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和追求。 D.《 小松 》 写小松幼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这一遭际也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 解析 】 选 B 。 B 项,枝干半枯、茎叶未满、支离欲倒喻指自己被贬,仕途困顿。 ( 一 ) 子规 葡萄 【 文本导学 】 微课一:赏析诗歌的形象 1. 结合 《 子规 》 前两句,分析诗人笔下的“子规”形象。 【 明确 】 由于长年啼叫,以致口中流血,令人闻而悲凄。“积”体现时间之久,“啼血”表现怨恨之深。 2.《 葡萄 》 前两句描绘了葡萄怎样的特点? 【 明确 】 “ 半犹枯”说明葡萄树上新的枝条尚未完全复苏,还很柔弱,“支离”则写出葡萄藤蔓杂乱攀络,需要人的照顾。 微课二:赏析诗歌的艺术技巧 3.《 子规 》 这首诗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明确 】 《 子规 》 运用了托物言志 ( 托物寄情 ) 的表现手法,表面写鸟,实际是由鸟及人,托子规以抒情,将人间的冤屈之多且无处消解的现实尽收笔端。 4.《 葡萄 》 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明确 】 比喻修辞。马乳:比喻成熟的葡萄。龙须:比喻葡萄卷曲的藤蔓。 【 疑难探究 】 1.《 子规 》 一诗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志? 【 解析 】 本诗想象奇特,寓意深刻:有同情,有愤懑,有讽刺,有无奈,暗含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 2. 分析 《 子规 》 尾句连用两个“何”字的用意。 【 解析 】 强化反诘语气,强调冤魂之多,表达自己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3.《 葡萄 》 一诗托物言志,其“物”与“志”的契合点在哪里?结合诗句分析。 【 解析 】 契合点在诗句“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中。诗人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果实。 4. 联系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在 《 葡萄 》 中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 解析 】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好友张署的,当时张署和诗人一样被贬。诗人通过描绘葡萄生长状态和需要人多加呵护培育,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 备选要点 】 《 子规 》“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一联俗中见奇,翻出新意,请说说它“奇”在哪里。 【 解析 】 这首诗开头写杜宇化鸟,题材通俗。但是结尾两句翻出新意,以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由自然到社会,写出人世间冤魂无数,含蓄地批判了黑暗的社会,表现了诗人愤世嫉俗、悲天悯人之意。新奇感人,寓意深刻。 ( 二 ) * 赏牡丹 小松 【 文本导学 】 微课一:赏析诗歌中的炼字艺术 1. 品味“唯有牡丹真国色”中的“真”字的表达效果。 【 明确 】 “ 真”字加强语气,对牡丹高度评价,顺势引出末句,既写了时人对牡丹的痴狂般的观赏习俗,又反映了牡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2.《 小松 》 一诗前两句中“刺”“出”使用巧妙,请简要分析。 【 明确 】 第一句的“刺”字,第二句的“出”字。“刺”字,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而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 “ 出 ” 字,既写出小松由小到大的成长历程及其锐不可当的发展势头,更写出其坚强不屈的性格、成就大业的抱负。 微课二: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3.《 赏牡丹 》 一诗中“唯有牡丹真国色”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牡丹怎样的特点? 【 明确 】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从正面描写牡丹。诗人用“真国色”把牡丹比喻成国中最美丽的女子,写出了牡丹的姿色远在其他诸花之上,突出牡丹的高贵富丽。“唯有”写出牡丹在诸花中独一无二的位置。 4.《 赏牡丹 》 最后一句是如何写牡丹的? 【 明确 】 侧面烘托:以京城人们赏花倾城而动的习俗,从侧面衬托牡丹花的诱人魅力,同时说明对牡丹花的欣赏喜爱并非一己之好。 【 疑难探究 】 1.《 小松 》 前两句描写了小松的哪些特点? 【 解析 】 2. 托物言志是 《 小松 》 的一大特色,请就此简要赏析。 【 解析 】 通过描写松树小时的特性以及它在不被关注的环境中渐渐成长的过程,希望社会对小人物的成长要关注与培养,在他们胸怀凌云壮志的时候便将其选拔出来。 3. 本诗题为“赏牡丹”,为什么写芍药“妖无格”、芙蕖“净少情”,如何理解? 【 解析 】 四句诗,褒贬了三种名花,贬是为了褒,贬中含有褒,贬与褒都合乎分寸。诗中为了褒扬牡丹,对芍药与荷花都有些贬抑。然而说芍药用了“妖”字,妖是艳丽、妩媚的意思,是褒词。说荷花用了“净”字,净指洁净,这是沿用屈原的评价。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诗人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 写这两种花是为后两句推出作者心中的最爱的牡丹做铺垫。 【 备选要点 】 《 小松 》 首句扣住小松之小,写出了它怎样的特点? 【 解析 】 描写了它的矮和刺头,写出了小松拼搏向上的精神。查看更多